?

“互聯網+”背景下普惠金融發展路徑探析

2024-03-27 11:06李文靜
經濟師 2024年2期
關鍵詞:農村商業銀行普惠金融互聯網+

摘 要:“互聯網+”為農村商業銀行發展普惠金融業務創造了良好的環境與契機。文章對“互聯網+”、普惠金融相關概念進行了簡述,總結了“互聯網+”背景下普惠金融發展的優勢及意義,并以某地區農村商業銀行為例,針對“互聯網+普惠金融”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提出了普惠金融業務的路徑,旨在為推動普惠金融發展做出一定貢獻。

關鍵詞:農村商業銀行 互聯網+ 普惠金融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4)02-107-03

一、引言

隨著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消除絕對貧困的成功,縮小貧富差距,消除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現象成為了社會發展的當務之急,大力發展普惠金融顯得尤為重要。當前,互聯網技術日新月異,其在各行各業的普及應用,為推動行業企業轉型升級做出了突出貢獻,可以說,“互聯網+”已經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新動力[1]?!盎ヂ摼W+普惠金融”是互聯網與金融行業有機結合的產物,作為一種具有創新性的模式,其有著明顯的優越性[2],具體來說,打破了時空因素對普惠金融的限制,有利于實現該地區領域資源的優化配置,最終達到提升普惠金融水平的目的,同時通過在金融服務領域引入互聯網創造的最新成果,也有利于推動銀行金融服務水平的提升[3]。秉持“服務三農、助力小微”發展宗旨的某地區農村商業銀行,和普惠金融有著天生的契合度。

二、相關概念界定

(一)“互聯網+”概念界定

“互聯網+”是一種具有創新特征的社會樣式,既要促進互聯網創造最新成果與各領域的深度融合,也要在生產要素配置中將互聯網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利用互聯網基礎設施和工具,形成新的經濟發展樣式。

(二)“普惠金融”概念界定

“普惠金融”最早是在2003年由聯合國提出。2005年,在聯合國國際小額信貸年活動上,“普惠金融”的概念被明確界定,即面向全社會、各階層,提供全面、有效的金融服務。發展普惠金融,鼓勵金融創新,豐富金融市場層次和產品。2015年,《國務院關于印發推進普惠金融發展規劃(2016—2020年)的通知》的頒布,為我國“普惠金融”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三)“互聯網+普惠金融”概念界定

“互聯網+普惠金融”是指以跨界的融合來改造普惠金融發展模式,以科技創新推動普惠金融,以互聯網為有效抓手,充分發揮普惠金融的公平性與廣泛性。2013年,國務院將“互聯網+普惠金融”列為11項重點工作之一,建立了互聯網金融新型商業模式。

三、“互聯網+”背景下普惠金融發展的優勢及意義

(一)“互聯網+”技術下帶來的金融創新

“互聯網+普惠金融”具有明顯的創新性,與傳統模式相比,其創新性主要體現在客戶服務、產品形態以及業務模式等多個方面。以“互聯網+”為依托,銀行可以通過對ICT技術以及更加先進的信息通信網絡進行有效應用,來提供新型金融服務,同時也可以開發出更加多樣化的普惠金融產品?;ヂ摼W技術逐漸普及應用的背景下,推動互聯網、金融行業之間的深入融合,以先進的信息技術為依托,助力金融行業的業務創新,對于推動金融行業的健康發展有著重要意義[4]。

(二)互聯網技術可緩解商業銀行普惠金融發展中信息不對稱的問題

信息不對稱指的是供給雙方之間存在信息溝通壁壘,破壞了公平性,是當前商業銀行普惠金融發展中所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給普惠金融發展帶來了嚴重的制約。而對互聯網技術進行靈活應用,正是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的有效策略。一方面,銀行機構可以運用各種先進的技術來收集、處理信息,例如,可以運用大數據技術來對消費者的相關信息進行廣泛收集,同時以大數據技術為依托,還可以高效、高質量地挖掘、分析海量數據,從而明確掌握消費者的融資需求以及信用情況等信息,為精準營銷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另一方面,通過對互聯網技術進行有效運用,可以對客戶信息進行高效整合、匯總、處理分析,可扁平化處理不對稱的信息,擴寬信息傳播路徑,從而能夠有效緩解信息不對稱問題。

(三)互聯網技術的應用可提升商業銀行發展普惠金融業務的質效

傳統商業銀行由于受到諸多因素的限制,在普惠金融業務的實際開展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面臨各種各樣的困境,如成本較高、利潤較低以及風險較大等。而對互聯網技術進行有效運用,可以有效減輕上述因素帶來的不利影響,提升普惠金融業務的質效。一方面,以互聯網技術為依托,商業銀行可以實現線上融資,在線發放小額信用貸款,實現秒貸、秒批,通過線上即可完成業務的自動審批,可明顯提高普惠金融服務效率。線上模式使銀行機構節約了布局線下營業網點的建設與人力成本。另一方面,商業銀行通過應用各種先進的技術,如大數據技術、移動通信技術以及互聯網技術等,可以實現金融服務的延伸,還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質量。

(四)“互聯網+”可打通金融服務“最后一公里”,為“三農”提供優質金融服務

某地區農村商業銀行覆蓋9個縣域地區,建有3000個助農取款點、1000臺自助設備以及個人網銀、手機銀行、微銀行等渠道,服務個人客戶達3000萬。該地區農村商業銀行已成為農民獲得正規金融服務的主渠道,其服務已經延伸到“最后一公里”。成立省—市—縣垂直專業團隊架構,保證了專業機構、專業隊伍能夠深入縣域高效服務。

(五)“互聯網+”業務下沉更加扎實,解決長尾客戶金融需求

經過多年來的探索與實踐,我國基礎電信網絡覆蓋范圍不斷拓展,就現階段來說,基本已經實現“村村通寬帶”,為廣大人民群眾的高質量、現代化生活提供了良好的基礎保障。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我國農村地區的光纖下載速率也在不斷攀升,現如今已經達到100Mbit/s以上。上述良好的基礎條件,為我國商業銀行發展普惠金融提供了理想的環境,具體來說,只要是有網絡覆蓋的區域,便可以發展普惠金融。這就使得商業銀行的普惠金融服務能夠下沉到最基層,解決長尾群體金融需求。

(六)為基礎金融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

農村商業銀行網點遍布市、縣及以下地區,其客戶中,農戶、小微企業占了很大比例。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地區金融發展不平衡和金融服務不均衡問題。不斷創新符合小微企業特點的信貸產品,讓更多的小企業都能獲得資金支持。積極發展社區金融,將居民的日常生活融入銀行業務,打造線上線下綜合服務模式,用戶通過電子銀行就可以繳納水電費等各類費用,通過開通金融服務渠道,可以為有基礎金融服務需求的人民群眾特別是偏遠地區的人民群眾提供基礎金融服務,切實滿足其實際需求,這也是傳統模式下所無法做到的。截至目前,該地區農商行涉農貸款3千億元,貸款農戶超過100萬戶,貸款余額占各項貸款比重超過30%。小微企業貸款余額23億元多,較上年末增長5%,電子銀行客戶規模戶,其中手機銀行客戶數超過50萬戶。始終以“服務實體經濟,助力小微企業”為宗旨,將融資和融智結合為個人創業者和小微企業打造創富綜合服務平臺。

四、農村商業銀行“互聯網+普惠金融”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

(一)基礎設施建設有待完善

對某地區農商行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查、分析,目前其營業場所已經遍布各鄉鎮。但是,物理網點往往需要花費大量的基礎建設成本,同時在運營過程中還要花費較高的運維成本,這樣的情況下,很多網點后期無法及時對其基礎設施進行更新改造。尤其是處于農村偏遠地區的網點,本身技術條件較差、基礎設施落后,難以推廣互聯網金融,這就造成了普惠金融的覆蓋面不夠,普惠性發揮不充分。

(二)產品研發及創新不足

從業務種類方面來看,就目前來說,該地區農商行依然是以存貸款業務為主,在普惠金融服務方面存在著諸多不足之處。具體來說,普惠金融客戶與其他客戶相比較來說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但是該地區農商銀行并未深入研究普惠金融客戶的實際需求及其特征,提供的產品存在著明顯的同質化傾向,產品結構單一、缺乏創新,同時也不能為客戶提供私人訂制的金融產品和服務。金融服務內容相對較少,投資理財服務也有待開發,沒有線上保險產品,結合互聯網,各家銀行都在努力爭奪零售金融市場份額,競爭十分激烈,而某地區農村商業銀行產品研發力度不足,創新不夠。

(三)技術與人才相對匱乏

農商行的互聯網應用技術還處在起步階段,缺乏有效的技術支撐和數據支撐,無法真正實現電子化和信息化。例如,某地區農商行APP,操作簡單,模塊單一;電子銀行功能不全面,在生活繳費、酒店預訂、火車票購買等功能服務上與其他商業銀行還存在較大差距。此外,目前尚未形成科技開發的專業性團隊,技術和人才的缺乏也限制了某地區農商行“互聯網+普惠金融”產品的創新。

(四)對互聯網金融認識的局限性

農商行目前對于真正互聯網金融缺乏認識理解,對互聯網金融業務的重視程度不夠。同時,鄉鎮網點客戶思想觀念固化,金融知識和素養難以適應快速發展的互聯網金融業態。尤其是年長客戶更愿意接受人工服務,最終形成惡性循環,阻礙了普惠金融服務的可持續性。

五、“互聯網+”背景下農村商業銀行普惠金融業務的路徑選擇

(一)完善銀行網絡服務平臺,優化金融服務方式

“互聯網+普惠金融”作為一項創新發展的業務,要求參與銀行必須打破傳統思維,將傳統業務資源和互聯網平臺進行整合,依托先進的互聯網技術,盡快構建集合農民生活服務、小微企業產品、“三農”金融產品為一體的網絡服務平臺,從而為客戶提供多樣化、個性化的服務。另外,可以重點發展本行在農村金融的支付中介作用,例如,繳費充值等業務功能。擴大金融服務范圍,逐步構建系統化的金融服務網絡,以互聯網平臺為依托,將金融服務、生活服務有機結合起來,從而使電子銀行更好地為客戶提供服務,滿足客戶日益增長的金融需求,切實增強電子銀行客戶的活躍度,將“互聯網+普惠金融”落到實處。

(二)提高從業人員業務能力和素質

“互聯網+普惠金融”模式的順利推行,離不開高素質、高能力、高水平從業人員的支持。加強對從業人員的培養,提高其業務能力與綜合素質,是目前某地區農商行的一項重點工作。一方面,從人才引進角度考慮,應適當提高從業人員的準入門檻,優先招聘高技術人才,以便于建立高水平、高能力的科技團隊,并為內部員工提供技術指導,充分發揮科技團隊的領頭作用,促進全體員工綜合素質的提升。另一方面,從人才培訓角度考慮,對內部員工進行培養的時候,應致力于使員工從專精某地區一方面的單一型人才朝著多專多精的復合型人才的方向轉變,尤其是要加強對管理型人才的培養,不僅要具備豐富的金融知識,還要掌握一定的互聯網知識與技能。

(三)拓寬普惠金融服務范圍

1.優化基礎網點發展模式。為實現網格化管理,可以設立社區支行,打造新型網點銀行模式,更好地將金融服務輻射向周邊區域。通過在農村地區自助終端、網銀等金融工具的投放覆蓋面,為人民群眾提供便民金融服務,致力于做到金融服務全覆蓋,體現“互聯網+普惠金融”的廣域性與普惠性。

2.拓展互聯網金融覆蓋面。實體金融機構由于受到空間、時間等因素的制約,存在著工作效率低、覆蓋面較小等問題。而以互聯網技術為依托發展起來的互聯網金融,擺脫了空間、時間等因素的限制,借助通訊終端,便能向客戶提供線上產品與服務,提高了工作效率、拓展了金融覆蓋面。通過加大互聯網有關硬件設施的投入力度,擴大區域網絡覆蓋面。

目前,農村地區的青壯年大多在外務工或長居城鎮,留守人員年齡結構偏大,相關單位可組織集中學習,普及農村互聯網技術的應用以及金融知識,為“互聯網+普惠金融”的推廣創造更加理想的環境。

(四)推進互聯網信用體系建設

農商行現階段主要是根據人民銀行征信系統提供的個人征信信息進行客戶評級。但是,農戶、小微企業長期以來作為弱勢群體,目前尚未形成有效的個人征信信息或者是未體現在人民銀行征信系統中,這就給“互聯網+普惠金融”的發展帶來了一定的阻礙?;ヂ摼W金融迅速發展與推廣的當今時代背景下,有必要改進征信標準,積極應用大數據技術廣泛收集各種交易數據,并對其進行分析,從而獲得這些弱勢群體的征信數據。同時,也要積極建立信息共享機制,提高征信信息的可得性、有效性。

(五)滿足服務對象多元化的金融需求

互聯網金融重視利用大數據來對客戶的相關信息如消費習慣、交易偏好等進行收集與分析,并以此為根據,評估客戶的金融需求,在此基礎上,有針對性地開發個性化、差異化的產品。對普惠金融服務對象的特征進行分析,可以發現,其具有基層性、偏遠性的特征,依靠傳統方法,無法對客戶信息進行全面收集,但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借助各種先進的科學技術,可以多渠道、多途徑地收集客戶信息,更加精準地評估客戶的財務狀況、消費偏好。

農商行發展“互聯網+普惠金融”,必須靈活運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廣泛收集、處理、分析相關數據信息,從而在使用較低成本的情況下準確評估客戶需求,開發符合客戶需求的、個性化、差異化、高品質的金融產品,致力于實現“量身定制”,提供專屬服務,以提升競爭力。為了避免時間、空間因素對普惠金融發展帶來的制約,可以借助電子渠道開啟“7×24小時”的運營模式,覆蓋弱勢群體,擴大普惠金融服務的映射效應。

參考文獻:

[1] 高璽晶,賈斐,張宏莉.“互聯網+”時代銀行普惠金融發展問題研究[J].互聯網天地,2022(11):39-42.

[2] 汪小松.“互聯網+”背景下我國商業銀行普惠金融業務發展探析[J].經濟師,2019(06):132-133.

[3] 許敏,岳元寧,陳瑤.管理會計:百年回溯及探索思考[J].會計之友,2022(18):9-14.

[4] 賀云霞.以數字普惠金融紓解中小企業融資困境[J].中國外資,2022(22):87-89.

[作者簡介:李文靜,山西財經大學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山西工程職業學院助教,主要從事教學工作。]

(責編:賈偉)

猜你喜歡
農村商業銀行普惠金融互聯網+
淺析農村商業銀行合規建設方法與應用
農村商業銀行可持續發展能力評價
欠發達縣域普惠金融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農村普惠金融淺析
農村商業銀行內部審計轉型升級
農村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問題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