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價值回歸的工業遺產社區保護更新策略
——以沈陽市和睦路工人村為例

2024-03-27 09:05張琬麗ZHANGWanliZHUJian孫崇玉SUNChongyu
住宅科技 2024年3期
關鍵詞:和睦工人工業

■ 張琬麗 ZHANG Wanli 朱 健 ZHU Jian 孫崇玉 SUN Chongyu

0 引言

過去幾十年間,中國的城鎮化和工業化在“增長主義”導向下迅速推進,極大地改變了城市的建成環境和整體風貌,與此同時,城市活動空間快速擴張帶來的生態問題和社會矛盾被高速發展的表象掩蓋。隨著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和城市發展空間約束加強,“增長主義”逐漸被內涵提升式的存量和減量規劃替代,首要的工作內容就是舊區更新與城市治理。

2021 年,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辦公廳關于開展第一批城市更新試點工作的通知》(建辦科函〔2021〕443 號)文件中,沈陽市被列為第一批城市更新試點。從洋務派開辦近代工業,到日本占據期間建立的偽滿洲國工業體系,再到新中國成立后的各類民族企業,沈陽乃至整個東北地區的工業發展代表的是整個國家工業文脈的發展變遷[1]。工人村是社會主義模式下特殊的住區形式[2],建設于特定的歷史及文化背景下,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與保護價值。沈陽市作為國家的工業搖籃,現代化與產業轉型的時代浪潮給沈陽留下了眾多亟須保護更新的工人村,位于沈陽市大東區一、二環之間的和睦路工人村即是其中之一。在快速城市化與城市空間迅速更迭的擠壓下,和睦路工人村面臨諸多問題,亟待投放保護更新策略。

1 工人村價值解析

1.1 歷史價值

任何城市的工業化進程都與城市空間的發展密不可分,深刻影響城市內部的空間分布和社會關系。對于大多數的工業城市來說,工業遺存不僅僅是城市大規模發展的初始動力,更是城市在一定時間內社會關系的紐帶,甚至影響周邊更多區域的產業活動等[3],是一定歷史時期社會活動的產物,能夠體現工業文化和生活風貌。城市的社會環境、人文空間、社會關系等依托于工業遺存而進行融合、變遷,留下了珍貴的實體化歷史街區空間,工人村之于沈陽也不例外。

工人村的規劃建設是沈陽向著現代工業區建設發展的重要節點,反映了建國初期新中國對東北地區重工業發展的殷切期盼,以及工人階級生活水平提高和居住空間完善的過程,以職工的生產生活方式的轉變記錄著整個工業區,乃至整個中國社會的發展格局。工人村體現了新中國的工業文化,更是附加了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的烙印,可以說是新中國成立初期職工幸福生活的真實寫照。

和睦路工人村屬于國家建設的第一批工人村,也是東北地區最具有代表性的工人村之一,始建于1952年,附屬于黎明發動機廠等國有企業[4]。目前,工人村大部分地區已經拆除重建,保留部分僅占10.65 hm2(圖1、2)。周邊歷史資源豐富,和睦路工人村與其周邊的東塔、戰俘營以及造幣廠、老龍口酒廠等歷史風貌區形成了相對集中的大東工業遺產保護區(圖3)。

圖2 和睦路工人村區位圖

圖3 周邊歷史資源

1.2 實用價值

工人村的整體規劃與建設思想源于蘇聯,凝聚著當時蘇聯社會主義的建筑智慧,是社會主義智慧的實體化和先進工業的具體表現形式,為后續新中國的工業建筑發展奠定基礎的同時提供了科學的發展思路。

在當時中蘇友好特殊歷史環境之下,工人村的規劃建設較為全面地吸取了蘇聯專家的方案和經驗,并在建造細節上做出了更符合我國國情的調整,最終形成了兼具蘇聯式特色和新中式風格的職工居住區。在總體規劃布局上,工人村建筑群落排布整齊有序,建筑以4 幢或6 幢為一組,形成合院組團,組團內部布置綠地和人行道,各組團間通過道路相連。工人村建筑單體建設水平較高,呈現典型蘇聯式風格:①平面布局規整,立面呈中高側低走勢;②外立面采用檐部、墻身、勒腳的“三段式”設計,外立面材料多使用水洗石貼面或紅磚;③屋頂多沿用四坡式,設有尖屋檐和老虎窗;④裝飾和設計手法上大致統一,形成有序整體。此外,職工住房的特殊建筑屬性,使得各建筑之間形成生活上的密切聯系,內部空間得以有效利用,增強居民的內部交流,有利于形成良好的鄰里氛圍,反映了理性與計劃的結合。

1.3 社會價值

工人村的興衰具有歷史性和時代性,在市場的作用下,重工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地位逐漸被高附加值產業和服務業取代。工人村作為單位職工集中生活的場域空間,極大地保留了原工業組織模式下的人文氛圍,具有歸屬感和場所感,其生產生活組織模式和社會關系對分析計劃經濟時期的社會經濟情況具有重要價值,包括單位之間、職工群體之間,以及單位與職工的情感關系、利益關聯等。此外,工人村自建成后,即承載有職工們的日常生活與社會聯系,真切地反映了當時勞動人民的集體自豪感和奉獻精神,職工們不僅見證了工人村的興與衰,對整個城市的發展過程也有著深刻的認識,形成了無形的城市記憶,能夠為城市更新和社區賦能提供重要的內生動力。

在當前國土空間規劃和存量更新背景下,工人村將面臨更為復雜的社會環境,對其價值的挖掘與研究能夠為場地保留歷史文化的溫度(表1)。對其蘊含的價值理念與社會價值進行差異性比較,探索精準有效的解題路徑,能夠更好地滿足不同人群的精神和物質需求,最終使工人村再次綻放出工業文脈的價值內涵,擴展工業遺存的更新思路。

表1 工人村價值內涵總結

2 現狀問題

隨著城市化建設和城市更新的推進,城市中心區域社區日趨成熟,居民居住條件得到明顯改善。然而,曾經輝煌的工人村的發展卻陷入停滯狀態,其物質空間條件和生活服務配套設施已不滿足居民需求,出現空間衰敗、建筑破損、鄰里失落等現狀問題,社區亟待更新(圖4)。

圖4 問題形成機制

2.1 空間衰敗

工人村代表著一種工業遺存,它們隨著新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逐漸落后于時代與社會,設施配套和社會地位也逐漸落后于社會平均水平。就整體空間而言,工人村的居住環境和居住模式已然不符合現代生活的需求。①2000 年以后,隨著地區經濟快速發展和商品房大力推廣,沈陽市城區整體居住條件明顯改善,然而工人村周邊各類高層、多層住宅的建設嚴重影響了工人村的日照和通風。② 工人村日漸老舊的基礎設施和逐漸破敗的環境已不適宜居住,原本協調的內部空間也不再符合人們的需求——人們需要更為生態、自由和便利的現代標準化空間。③在住房市場化、教育資源差異、產業升級等多因素影響下,地區人口流出加劇,眾多職工及子女搬離工人村,空間逐漸走向衰敗,最終導致工人村社區空間文化和歷史文化傳承的斷層。

經實地走訪發現,和睦路工人村西側地區已經拆除重建為高層住宅建筑,僅黎明二街東側部分保留相對較好,具有潛在研究價值。部分居民已搬遷,預計將進行拆除改造等工作,僅存少部分建筑仍在使用。

2.2 建筑破損

和睦路工人村作為由蘇聯專家援建的住宅建筑之一,具有蘇聯式住區空間結構的典型特征,包括方格網式道路系統、圍合式居住組團、中央綠地空間、各組團沿軸線對稱分布等。此外,外立面色彩、老虎窗、浮雕和雨檐構件等建筑元素結合了東北地域特色和蘇聯風格(圖5),成為極具地方風采的建國初期時代特色建筑。但由于原有基礎設施的缺乏和時代條件限制,建筑已不能滿足當前居民的使用需求,居民改建需求旺盛,加之早期管理體系的不健全,自發改造情況頻發,包括陽臺室內化、下水系統私改、門窗開閉、空調外機新裝等行為。各類不同程度和不同方式的自發改造,使建筑肌理遭到破壞,建筑結構受到威脅,建筑風貌的完好性、系統性不復存在。

圖5 和睦路工人村建筑保護元素

自發的改造行為不僅會造成空間資源的浪費與濫用,還會使地區特色風貌遭到毀滅性的打擊,長此以往,將會對和睦路工人村造成難以挽回的損失。目前,黎明二街西側建筑破損較為嚴重,保留建筑數量較少,已實施市場化改建。相比之下,黎明二街東側地塊相對完整,能夠形成一定規模的歷史文化街區,延續歷史文脈價值,因此可進行整體保護、開發或利用。

2.3 鄰里失落

以實地調研數據和相關統計年鑒、統計公報等數據為基礎,通過比較社區內居民年齡結構和沈陽市大東區、沈陽市以及全國人口年齡結構發現,截至2022 年,工人村內老齡化程度明顯高于全市及全國水平(圖6)。造成這一現象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原國企職工及子女多數已經搬遷,工人村內僅有少數退休職工居??;另一方面,當前社區住戶中外來租戶比例高,社群不具有穩定性,社區活動組織也未形成體系。因此,社區內部并沒有形成相對凝聚的人文氛圍和鄰里關系。整體來看,社區鄰里失落主要有三方面原因:①人群構成變化。原住戶的搬離和外來租戶的遷入,使原有人群構成發生變化,擁有共同話題和場所記憶的居民逐漸減少,居民間的親切感和社區歸屬感逐漸降低,社區交往活躍程度低,進而形成惡性循環。②空間功能不再適配。隨著周邊用地功能轉化和企業管理轉型、居民搬遷以及人群構成變化,居民與工作單位的聯系近乎中斷,宏大的公共空間和配套功能性建筑也一并失去其使用價值,不再具有組織社群活動、促進鄰里交往的功能。③社會思潮流變作用。建國初期,在集體主義思潮影響下,職工群體具有高度的集體意識和堅不可摧的友誼鏈。然而,個人主義思想興起的當下,人們更加注重個體的發展和個體在群體中的作用,傳統鄰里交往和社群組織模式失靈。因而,面對人群構成、空間功能、社會思潮等新變化產生的新要求,需要形成相應的空間響應對策,以修復、建立良好的鄰里關系,最終促成工人村的整體空間活化。

圖6 人口年齡結構比較

3 保護更新策略

綜上所述,和睦路工人村有著獨特的社會關系結構和基礎空間,反映出地區工業的發展時代特征,展現出重工業的浮沉和產業結構轉型的復興發展歷程,因此更新改造時對其多維價值的維系至關重要。

3.1 建立整體嵌合的保護更新框架

保護更新策略首先立足整體城市空間,與國土空間規劃相匹配,建立統一的遺產保護框架(圖7)。和睦路工人村位于“大東工業遺產片區—民族工業遺產群”,該歷史片區是中國第一個生產及生活配套完善的工業區,也是偽滿洲國時期盟軍戰俘居住區和勞工生產區,同時還是建國初期國家重點投資建設項目,是沈陽現存民族工業遺產分布最集中的地區,片區內黎明廠曾是近代全國最大的兵工廠、建國初期156 項工程之一[5]。一方面,應劃分遺產保護片區銜接總體規劃,重點保護大東、七二四、鐵西、三臺子等傳統工業區內的工業遺產資源,打造工業遺產集中保護與展示片區,凸顯城市重要的工業地位與獨特的工業文化內涵。另一方面,應劃定遺產保護地區銜接控詳規劃,重點保護東塔地區、和睦路地區、戰俘營地區以及造幣廠、老龍口酒廠等工業遺產集中分布的區域,利用鐵路沿線修建鐵路線性公園;加強內部各公共空間的組合形式,包括工廠遺址、工人村、職工活動區域等,集中布局形成“東北—沈陽”地區工業歷史遺存展示窗[6]。

圖7 工業遺產保護框架

3.2 完善堅實穩固的社區支撐體系

3.2.1 生活設施完善

2021 年12 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辦公廳發布《完整居住社區建設指南》[8],沈陽市積極響應完整社區建設,并開展相關研究。因此,基于該指南和相關案例,針對和睦路工人村內居民年齡結構失衡、老齡化嚴重現象,提出生活服務設施配置建議,健全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配套,改進交通組織,提升住區綜合環境。首先,面向多類人群,補齊基礎設施短板,豐富教育、商業等生活服務設施供給,完善診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等基礎保障性設施。其次,設置老年食堂、老年大學等品質提升型設施,用于滿足適齡老年人生活需求,改善生活品質。最后,充分考慮實際發展需要,建設充電樁、醫養結合等新興設施,滿足市民多樣化需求,以此形成設施友好、社群互助的混齡社區,重新煥發地塊活力,融入現代城市生活(圖8)。

圖8 社區生活服務設施配置建議圖

3.2.2 新興產業嵌入

工人村自身作為國企工廠的附屬區域,實質并未有其他產業,其內部的產業活動高度影響著該社區的興盛[7]?;谏鐓^老齡化現狀和適老化改造的實際需要,以保障老年人需求為基礎,創新醫療服務供給模式。首先,鼓勵健康工作者積極參與,建設老年公寓,在社區內開設藥房、診所等便民醫療設施服務工人村居民及周邊人群,滿足基礎醫療需求。其次,在工人村建筑升級和環境改造中嵌入小型全民健身中心和戶外運動場地,匹配空間需求;并在常規社區服務中融入健康管理、健康咨詢,依托大數據,云計算進行個性化健康管理升級,組成完整的健康產業體系(圖9)。最后,依托工人村獨有的街區肌理、集體主義精神和工業文脈傳承,加強傳統文化產業策劃引導,植入文化創意等新型消費場景,組織老年教育平臺,鼓勵職工群體就近就地再就業,講述地區發展故事,傳承地方記憶,實現老有所樂、老有所為。實現新興產業空間與傳統居住空間的整體融合,促進社區產業支撐體系的完整構建。

圖9 社區產業體系

3.3 構建相互匹配的保護更新方式

工人村內和睦北一路和中心軸線將地塊分割成4 個相對獨立的組團(圖10)。每個組團的歷史文化屬性、建筑質量等方面各不相同,因此,應選擇不同的保護更新方式以相適應(表2)。

表2 保護更新方式

圖10 和睦路工人村保護更新分區圖

3.3.1 整體保護

和睦路工人村處于沈陽市歷史保護地塊中,因此在進行保護更新時,一方面,應注意延續規整有序的住區平面布局,保護工人村內現狀道路、廣場和綠地等構成要素及其形成的公共空間,維持特色建筑圍合形式,延續工人村內部原本的空間肌理,重塑工業遺產存留的特色空間;另一方面,應注意保護建筑單體及歷史元素,沿用建筑四坡屋頂及木屋架形式,拆除自發修建的陽臺、門窗等,重點保護建筑立面浮雕構件、屋頂檐口、踢腳線等特色歷史元素,復原原本的建筑立面形式和尺度,恢復清水紅磚和水洗白貼片的色彩風格。

3.3.2 功能置換

功能置換方式一般分為建筑整體置換和建筑局部置換兩類。①建筑整體置換。保留L 和U 形建筑平面布局及轉角單元空間。有效利用中心軸線處廠長樓等公共建筑,進行整體功能置換,面向社區異質化社群,引入綜合活動中心、康體服務中心等公共活動場所,提升不同年齡居民的生活品質,實現建筑活化利用,促進中心軸線處開敞空間和公共建筑的融合(圖11 a)。②建筑局部置換。有效利用建筑內部閑置空間進行功能置換,布置相應的現代化生活設施,如在建筑底層植入便利店、咖啡廳和老年食堂等便民設施,塑造室內交流場所、滿足居民日常生活的同時,加強不同人群的交往聯系(圖11 b)。

圖11 功能置換示意圖

3.3.3 建筑植入

和睦北一路北側組團1、2 中建筑質量較差,可以進行部分拆除,并重新植入新建筑。

(1)要注意社區居民的心理感受,在維持貼線率和層高基本不變的條件下,進行新舊建筑的拼接組合,不改變建筑高度與街巷寬度的空間關系及尺度,使居民保持熟悉的行走感覺。

(2)要注意建筑風貌的協調統一:沿街新建建筑采取與保留建筑相協調的四坡屋頂形式,延續清水紅磚墻的立面風格,并將其圍合形成的中庭作為拓展空間來擴大建筑體量;中庭采用水洗白貼片式風格,統一新建建筑和保留建筑風貌。

(3)應控制新建筑和舊建筑的高度關系,新建筑層數控制在3 層左右,局部進行抬高或降低處理,形成富有趣味的錯落空間(圖12)。

圖12 新舊建筑拼接形式

3.4 組織友好活躍的鄰里交往關系

3.4.1 交通組織

保護更新通過以下3 種方法來組織社區內的慢行交通系統,提升社區居民日常通行的便利性和可達性。①優化步行體驗。采取增加減速帶和收緊交叉口等方式降低機動車車速,保障社區居民步行的安全性(圖13a)。②構建空中連廊。搭建二層連廊以串聯4 個組團,并修建樓梯、電梯等裝置,形成無障礙通道通向連廊,為社區居民創造便捷且連續的行走線路(圖13b)。③設置潮汐車道。在和睦北一路道路中間設置可伸縮裝置,通過裝置的升降控制車行空間變化,在車流量較小時間段,可將部分車道轉變為社區居民活動場所(圖13c)。

圖13 交通組織示意圖

通過步行友好街區、空中連廊、潮汐車道的設置,不僅可以營造合理的慢行交通系統,給予社區居民安全、舒適的交通環境,還可創造不同場所、不同類型的交往空間,塑造豐富多變的人文景觀,以期創造多樣化的鄰里交往方式,增大不同社群交往和協作的可能性。

3.4.2 場所構建

充分利用公共空間和人性化管理為社區居民提供交流載體。①構建社群共享的交流平臺。將圍合式居住組團形成的中心庭院作為開敞活動空間,定期舉行派對、聚會等活動,增強社群內部凝聚力和不同年齡社群間的交流(圖14a);利用職工開放廚房等有集體記憶的場所,在室內營造富有生趣的交流活動空間,如共享廚房、茶室等,為青年人群提供社交場所(圖14b)。②注重日常管理的人文關懷。利用閑置平臺設置科創空間,引入可實時感知老年人需求和身體狀態的高科技產品;根據信息數據反饋,實現交通減速慢行引導,以及快速便捷的送餐、送藥等個性化服務(圖14c);選擇芳香植物、可食植物和藥用植物作為社區綠化植物,并定期組織耕種勞動,以緩解社區老年人內心的焦慮和孤獨感。③創新循環流動的互助模式。引入“時光銀行”系統,年輕人通過照料老人等志愿服務,將工作時長計入互助系統,通過比例換算,轉移到自家老人或自己今后受看顧的時長,使工人村內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得到保障,為社區老齡化提供可持續治理新路徑(圖14d)。

圖14 場所構建示意圖

4 結語

在國土空間規劃和存量更新的背景下,城市遺產保護工作愈發緊迫,有必要探究工業遺存保護與整體城市發展之間的關系,并對更新保護對象展開價值解析,結合人本尺度、人文環境等要求,統籌協調工業遺產保護與城市發展方向,保障街區歷史性的保護利用和生活性的延續拓展?;诤湍缆饭と舜宓墓I遺存現狀,本文解析工人村歷史價值、實用價值、社會價值構成,并分析和睦路工人村的工業遺存現狀,最終從保護更新框架、社區支撐體系、建筑保護方式和鄰里交往關系等4 個方面提出相應保護策略。

工人村是沈陽的重要建筑遺產,其更新保護行動要以工人村傳統文化內涵和空間體系為基礎,保護傳統工人村的空間肌理和建筑建造形式,引入社區產業支撐體系,促進工人村居民的交流融合,煥發整體工人村的空間活力。與此同時,在今后的更新保護工作中還要注意兼顧各方利益,在舊區復興的同時挖掘新的場景記憶,延續城市文脈、促進城市再生。

猜你喜歡
和睦工人工業
為了不吃預制菜,打工人有多努力
“和睦”
你會怎樣做?
齊心
工業人
生物-生態組合技術在和睦橋港水質改善中的應用
調配工人
掌握4大工業元素,一秒變工業風!
基層關工人的夢
一名關工人的中國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