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究校園景觀提升策略,發揮環境育人功能——基于北京大學的校園規劃建設實踐經驗

2024-03-27 03:33
高校后勤研究 2024年2期
關鍵詞:校園環境景觀師生

陳 杰

探究校園景觀提升策略,發揮環境育人功能——基于北京大學的校園規劃建設實踐經驗

陳 杰

[北京大學]

校園環境是“三全育人”理念中全方位育人的重要載體,其育人機制為通過營造校園特色景觀,對師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文化教育、審美熏陶和精神引領,從而傳承校園文脈、樹立校園文化認同感與歸屬感。本文從北京大學的實踐經驗出發,通過文化育人、服務育人和實踐育人理念貫穿于校園景觀提升工作的全過程,探索新時代高校環境育人的實施路徑,豐富“三全育人”理念的內涵,試圖完善高校環境育人的體系,為高校開展環境育人工作和探索提升校園景觀策略提供參考借鑒。

環境育人;校園景觀提升;師生參與

校園環境建設不僅是保障學校正常運行的硬件條件,更具有突出的育人功能。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育人體系建設,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2017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提出了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則,其中之一是要堅持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以下簡稱“三全育人”),把思想價值引領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和各環節,形成教書育人、科研育人、實踐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文化育人、組織育人的長效機制。校園是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陣地,校園環境作為“三全育人”理念中全方位育人的一個重要載體,其育人機制是通過營造校園特色景觀,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文化教育、審美熏陶和精神引領,從而傳承校園文脈、樹立校園文化認同感與歸屬感,達到育人的目標。[1]

一、環境育人的理論和研究基礎

馬克思從唯物辯證法角度深刻地闡釋了人與環境的辯證統一關系:一方面,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由環境所影響決定的;另一方面,人通過實踐活動改變環境。即“人創造了環境,環境也創造了人”[2]。

國內外相關學者對高校環境育人的理論及實踐進行了一系列研究。環境行為學相關理論認為環境不單單是一個容器,而是人的行為的組成部分,環境決定人的行為,人的行為又可以反作用于環境,二者有著相互滲透的關系。[3]諾伯特·舒茲率先提出的“場所精神”理論則認為“場所精神”是人在所處環境中發生主觀能動性活動后,帶來的空間認同感和歸屬感。[4]在校園景觀營造工作中有意識地塑造校園“場所精神”,有助于提升空間功能、激發空間活力、傳承校園文脈,從而發揮環境育人的功效。王福剛以沈陽建筑大學為例,探討了校園景觀在文化建設中的育人功能[5],楊建欣系統總結了校園景觀的教育功能特點[6],陸峰則闡述了校園建筑群的隱性教育功能及機制[7],宋明敏以北京建筑大學為例提出了校園人文景觀對于學生的無形熏陶價值[8],李鳳木則以哈爾濱工程大學的校園建設為例,認為可以從校園建筑、校園小品和環境文化三個方面加強高校校園育人功能[9]。

可以看出,發揮環境育人功能已經形成普遍共識,本文試圖通過北京大學的環境育人和校園景觀提升策略的探索實踐,進一步梳理環境育人的作用機制以及實施層面的融合途徑,以探討如何更好地提升校園景觀規劃及建設工作,發揮環境育人功能。

二、校園環境的育人功能

校園環境是對高校人群產生影響的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的總和。廣義上來說,高校的校園環境既包括建筑景觀等“硬環境”,也包括精神文化等“軟環境”,是為師生提供學習、工作、生活的各項物質與精神空間的總和。丘吉爾曾說過:“我們塑造了環境,環境又塑造了我們?!毙@環境不僅僅對學生的精神狀態、心理狀態、學習生活質量產生影響,也會影響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以下主要從校園景觀等硬環境的角度,探討校園環境的文化教育、審美熏陶和精神引領三個方面的育人功能。

(一)文化教育功能

校園環境是校園歷史的見證和積淀,反映著學校的氣質和精神,并在此基礎上營造具有歸屬感和認同感的校園空間。身處校園當中,由整體的校園環境營造出的“場所精神”即是人們對校園的第一印象。優美的校園環境可以對師生產生潤物細無聲的隱性教育效果,從而實現其文化教育功能,是傳統課堂類顯性教育形式的重要補充。比如,北京大學所在的燕園有很多歷史遺跡,為進一步挖掘校園歷史文化,學校于2017年組織編纂《燕園文物》一書(見圖1),對于校園文物及歷史文化進行了系統深入地挖掘和研究,該書的出版不但系統宣傳了校園歷史文化,而且以生動的形式拉近了師生與校園歷史人物及故事的“距離”,讓師生感受到校園景觀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校園精神,強化群體的文化自信與愛校情懷,有效地提升了校園環境的文化教育功能。

圖1 《燕園文物》

(二)審美熏陶功能

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論,審美需要是人的一種更高層次的需求,校園環境直接影響著師生的審美觀念。優美的校園環境可以將高雅的審美觀念、高品味的審美情趣直觀地展現在師生面前,校園特色的景觀能夠反映一定審美趣味、價值取向和藝術追求,帶給師生以美的感受,可以促使師生以美怡情,在感化陶冶中提高審美創造能力。在滿足使用功能的同時,讓校園更美麗是每一位師生員工的愿望。北京大學在校園規劃與建設工作中,充分尊重師生訴求,積極發揮各學科專家作用,近年來實施了教學區域景觀美化提升、博雅塔下環境改造等一系列校園美化工程,通過打造步行系統,加強視線通透;增加停車空間,促進交通通暢;打開綠籬圍合,促進共享交流;管線多桿合一,提升景觀品質;更新標識系統,深化文化內涵;打造生態校園,優化雨水滲透等策略,設計出既滿足師生學習、通勤、用餐、交流等功能性使用,也實現景觀美化提升的教學核心區改造方案,工程實施后受到了師生和校友的一致好評,并有效實現校園環境的審美熏陶功能(見圖2)。

圖2 2023年核心教學區環境提升工程前后對比圖

(三)精神引領功能

“大學精神是大學文化的最高表現形式,是指在大學總體文化價值與科學理念的導引下,形成的具有共同、穩定和恒久的心理特質、價值取向、理想信仰、人格品行、教育神韻與學術風格的總和?!盵10]校園環境通過營造獨具特色的“場所精神”,能夠使師生在特定的環境中耳濡目染,有利于培養健康高雅的心理素質與品格,以巨大的精神力量引導師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北京大學校園本身具有豐富的紅色資源,學校在此基礎上結合黨史教育、校史教育,全面梳理校園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歷史文化,并于2022年將校內革命文物等紅色資源進行整合和有機串聯,推出“燕園革命文物打卡路線”(見圖3),通過線上圖文展示、線下活動組織等形式,實現紅色資源價值具象化呈現,實現校園環境的精神引領功能。北京大學探索以校園紅色資源為基礎打造校內紅色文化實踐基地,豐富思想政治教學形式,推動校園紅色文化教育體系化、課程化、數字化,以史實為依據,加深師生對校園紅色資源及其歷史文化的整體認知,從而堅定理想信念,成為了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種受歡迎的有效方式。

圖3 革命文物打卡路線:結合歷史事件順序與路徑規劃,從蔡元培像出發,經李大釗像、魏士毅女士紀念碑、三一八紀念碑、西南聯大紀念碑、抗日戰爭聯絡點、斯諾墓、振興中華碑,最后在革命烈士紀念碑處結束參觀。全程約1.8公里。

三、環境育人視角下的校園景觀提升策略

校園景觀是校園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環境育人的重要物質載體。校園景觀營造工作的目標是為師生打造整潔優美的校園環境,營造良好的育人氛圍,進而影響師生的情感認知,增強校園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更好地發揮環境育人的隱性功能。北京大學在校園規劃與建設工作中,非常注重校園景觀的營造,并堅持以環境育人的理念指導校園景觀提升工作,緊密圍繞“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通過深入挖掘校園環境的文脈價值從而實現文化育人,以師生需求為導向營造校園景觀從而實現服務育人,引導師生廣泛參與校園景觀提升工作從而實現實踐育人,不斷優化校園環境,傳承校園歷史文脈,在滿足師生對校園實體空間功能需求的基礎上,更好地實現文化教育、審美熏陶和精神引領的功能,從文化育人、服務育人和實踐育人三方面推動環境育人與校園景觀營造工作的深度融合(見圖4)。

圖4 北京大學環境育人與校園景觀營造工作融合體系

(一)文化育人-深入挖掘闡釋校園景觀的文脈內涵

學校通過各種文化載體和形式,將教育的內容融入到學生的學習生活中,可以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即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校園景觀是非常重要的文化載體,學校的歷史文化和傳統精神可以通過校園景觀的呈現來塑造“場所精神”的力量,進而熏陶感染師生員工形成價值認同和價值自覺。北京大學一直高度重視校園歷史文化價值挖掘與傳承工作。在環境育人理念下,歷史建筑與景觀格局得以保護和傳承,新建建筑也從風格上與傳統建筑相協調與延續。未名湖燕園建筑作為北京大學校園景觀的典型代表,經過幾百年的滄桑得以保存如初,既延續了中國的建筑文化傳統,又借鑒了西方的現代建筑理念,具有突出的社會、文化與藝術價值。未名湖燕園建筑于2001年時被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學校在2006年就編制完成了《未名湖燕園建筑文物保護總體規劃》(見圖5),也是全國首個關于高校文物保護總體規劃,近二十年來,學校一直嚴格按照規劃對校園文物價值進行嚴格保護、傳承與活化利用。

圖5 《未名湖燕園建筑文物保護總體規劃》

擁有深厚歷史文化的校園如何進行景觀修繕與改造提升是一項非常值得研究的課題,如何深入挖掘和準確把握校園的文脈使其融入校園的各個景觀中是實現文化育人功能的關鍵。燕南園承載了幾代北大人的記憶和感情,為了擦亮燕南園金名片,更好地發揮校園景觀的文化育人功能,北京大學于2022年啟動燕南園景觀保護與提升工程,成立專班組織多部門系統性梳理作為北大校園精神紐帶的燕南園的生態價值、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及文化價值,以環境育人理念為指導思想,嚴格把控整體景觀保護與提升工程實施,保證價值的呈現與延申,并建立標識系統、形成專題圖文介紹,讓師生在“修舊如舊”的燕南園中感受與觸摸歷史;此外,學校還結合智慧校園建設要求,建成線上的燕園文物數字博物館,面向全校師生開放,使師生們能夠隨時在線瀏覽校園內的重要文物信息與歷史故事,同時對校園里60余處石碑石刻設置標識牌,介紹其來源和歷史典故并新添二維碼,師生掃碼后便可在網站上查看完整版的中英文講解,體會校園深厚的文化底蘊(見圖6)。文化育人的魅力在于“化”,具有滲透性和體驗性的特征,雖然是隱性課堂,但與顯性的課堂教育相得益彰,發揮著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

(二)服務育人-堅持以師生需求為本營造校園景觀

環境育人的一項重要任務便是通過校園規劃的頂層設計,合理布局校園空間,實現其服務育人功能。北京大學的校園規劃與景觀提升工作一直以服務師生為導向,持續營造與提升校園環境,形成獨具特色的校園“場所精神”,將育人理念落實在物質空間上。在服務育人理念下,北京大學的校園景觀提升工作堅持遵循全局性原則,成立專項工作組,多部門聯合推進環境提升工程,不斷提升校園重要景觀節點,促使校園環境形成有機整體,發揮系統合力。在2022年燕南園的規劃、保護和傳承利用上,學校充分利用先天的自然景觀,聯合推進燕南園環境整治提升工作,采取編制規劃方案、做好頂層設計,逐步騰退住戶、拆除臨時建筑,打開院落圍合、恢復建筑風貌,完善基礎設施、凌空線路入地,更新道路鋪裝、打造無車園區,恢復植被綠化、優化動植物生境,建立導視系統、延續歷史文脈等策略,在“師法自然”的造園手法基礎上加以創新,把名人故居保護好,把北大文脈傳承好,把校園的歷史記憶留住,把燕南園打造成最具特色,最能讓師生、校友感到溫暖的學術文化中心,打造富有空間情趣的校園景觀(見圖7)。

圖7 2022年燕南園環境提升工程前后對比圖

校園景觀建設的另一個重要原則是體現特色,在充分尊重師生需求的基礎上,通過藝術審美元素及育人理念的有機融合,打造以人為本的特色校園景觀。[11]隨處可見文物、隨處可觸摸歷史是北大校園的一個特色,為傳承歷史文脈,活化利用校內文物遺存,持續打造品質校園,學校于2023年推進完成校內部分散落石構件集中保護和展示工程。將暫放在校園西北角公廁旁邊的十余件石構件搬遷至紅湖東側,進行更好地保護展示,并在展示區入口處設立標識牌,加強宣傳教育,讓北大散落石構件重現光彩,促進師生更加清晰地了解燕園石質文物的歷史與文化價值(見圖8)。此外,學校還根據師生的活動特征合理規劃建設周期。盡量利用寒暑假期間實施校園建筑改造及景觀提升工程,減少對學生學習生活的影響,把人情味貫徹到校園景觀美化的每一個環節。

圖8 2023年散落石構件集中展示工作前后對比圖

(三)實踐育人-通過師生參與更好地實現校園景觀的育人功能

校園環境的主要服務對象是教師和學生,校園景觀提升工作是搭建師生交流平臺的重要途徑,鼓勵師生全過程廣泛參與,努力塑造促進師生交往、滿足師生全面發展需求的校園景觀,打造功能多樣復合、人與環境和諧共生的校園環境,提升校園環境魅力的同時,也實現在實踐層面的育人功能。在校園各項規劃與景觀提升工作推進過程中,北京大學通過積極搭建師生交流平臺,組織主題沙龍、講座、實踐等第二課堂,廣泛凝聚師生智慧,為師生提供層次豐富的交流空間,更好發揮空間環境對師生的文化教育、審美熏陶和精神引領作用。

另一方面,師生廣泛參與校園景觀提升工作,能夠反過來使其思想滲透進校園環境的靈魂之中,促進形成獨具特色的校園環境。具體來說,可以通過廣泛收集、合理吸納師生意見的形式,營造以人為本的特色校園環境。例如在燕南園環境提升工作中,為鼓勵師生積極參與,學校組織開展燕南園文化講壇,邀請多位專家解讀燕南園文化內涵,通過燕南園歷史建筑數字化工作坊、燕南園主題沙龍、師生問卷調研、學生社團深度參與策劃等多種形式,凝聚各方智慧,力求取得廣泛共識;又如在核心教學區景觀提升工作中,學校呼吁眾多“燕園主人”共同營造美麗宜人的校園環境,鼓勵以校園公益營建社為代表的學生社團發起“標語創作征集”活動,并通過師生投票優中選優,選出6句標語制成20個移動指示牌,放在教學區道路兩側,標語內容詼諧幽默,成功出圈,被各大主流媒體爭相報道,在成功改善校園停車狀況的同時,也為師生提供了參與校園建設的實踐機會(見圖9)。

北京大學同時注重從實踐層面建立長效機制,促進師生全面了解校園景觀文化,增強對學校的認同感,實現校園環境的實踐育人功能。學校充分發揮燕園文化遺產保護協會等學生社團的能動性,鼓勵學生社團就校園文化資源開展調查研究、在校園內傳播與實踐校園文化,營造濃厚的環境育人氛圍,學生社團積極在微信公眾號等媒體發布校內文物、歷史故事的研究報告和宣傳推送文章,舉辦“燕小丫”講解等系列活動,帶動更大范圍的師生對校園文化有更加系統而深入的認識,引導師生關注和參與校園景觀的保護和宣傳,強化了新時代大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精神(見圖10)。

四、結語

校園環境直接影響著師生的文化素養、審美水平、精神面貌,高校的校園環境更是彰顯著學校自身的辦學特色以及文化感召力。北京大學致力于將環境育人理念貫穿于校園景觀提升工作的全過程,深入挖掘校園景觀提升工作中的隱性育人價值,生動直觀地呈現育人內容,探索新時代高校環境育人的實施路徑,打造符合高校定位的具有人文特色的校園環境。學校通過開展各種類型的育人空間場景建設,構建全方位、多層次、具有鮮明北大特色的環境育人與校園景觀營造工作融合體系,并基于北京大學的實踐經驗,分析環境育人理念在校園景觀營造工作中的具體融合策略,豐富“三全育人”理念的內涵,彰顯出環境育人的重要價值,為高校開展環境育人工作和探索提升校園景觀策略提供參考借鑒。

[1]王玉紅.環境育人理念下的校園景觀設計研究[J].安徽建筑大學學報,2018,26(03):93-98+106.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5-380.

[3]李斌.環境行為學的環境行為理論及其拓展[J].建筑學報.2008(02):30-32.

[4]諾伯特·舒爾茨.場所精神——邁向建筑現象學.[M]施植明.臺灣:臺灣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

[5]王福剛,石鐵矛等. 景觀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育人功能——以沈陽建筑大學校園景觀設計為例[J]. 沈陽建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9, 11(4):486-489.

[6]楊建欣.基于教育功能的大學校園景觀優化研究[D]. 福州:福建農林大學, 2012.

[7]陸峰.高校校園建筑隱性建設功能作用探討[J]. 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5 (09): 53-54.

[8]宋明敏.北京建筑大學校園人文景觀建設研究[D]. 北京:北京建筑大學, 2015.

[9]李鳳木.高校校園環境的育人功能研究與實踐[J],教書育人 高教論壇,2009(08):82-83.

[10]鄧和平.論現代大學[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94.

[11]李宗維.高校特色校園物質文化建設的研究[D].東北林業大學,2013:14.

(責任編輯:趙相華)

猜你喜歡
校園環境景觀師生
嚴格落實從業禁止制度 建設平安清朗校園環境
景觀別墅
初中歷史教學中師生的有效互動
火山塑造景觀
沙子的景觀
包羅萬象的室內景觀
基于海綿城市理念的校園環境優化研究
數字化校園環境下學生綜合管理系統的設計與開發
生態學視角的大學校園環境建設研究
麻辣師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