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新發展理念破除西方金融模式之弊

2024-03-28 08:36葉康濤董雨荷
當代中國與世界 2024年1期
關鍵詞:實踐邏輯歷史邏輯理論邏輯

葉康濤 董雨荷

【內容提要】金融是國民經濟的血脈,是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明確指出,要加快建設金融強國,推動我國金融高質量發展。本文力圖在學理層面,從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的歷史必然性、西方金融模式的內在局限性以及將新發展理念作為實踐方法論的可行性出發,深入剖析構建金融強國的有效路徑。從歷史邏輯來看,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具有必然性,是在全球化背景下立足中國國情和適應現代經濟發展規律的戰略抉擇。從實踐邏輯來看, 西方金融模式的弊端已顯現,在股東利益最大化、金融自由化原則的指導下,西方金融體系產生了脫實向虛、貧富懸殊、金融風險加劇等一系列問題。從理論邏輯來看,新發展理念為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提供了科學、系統的實踐方法論。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能有效破除西方金融模式的弊端,走出一條植根中國國情和融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金融高質量發展之路。

【關鍵詞】新發展理念;金融強國;歷史邏輯;實踐邏輯;理論邏輯

一、歷史邏輯: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的歷史必然性

21 世紀以來,新興市場經濟體在全球經濟格局中的地位日益凸顯,并積極參與重塑全球金融規則。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是在深入洞悉并精準掌握金融內在規律和本質特征的基礎上,緊密結合我國所處的發展階段以及全球金融演進的潮流趨勢而必然作出的戰略抉擇。這一選擇的核心目標是構建一個既能保持健康穩定運行,又充滿生機活力,并與中國式現代化深度契合的現代化金融體系,它不僅是對全球化時代金融治理體系的獨特貢獻,更是中國向世界展示的金融治理智慧與實踐方案。

第一,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植根于深厚的國情土壤。在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中,中國所處的經濟發展階段具有鮮明特色,包括經濟增長模式的轉型、龐大的人口基數所帶來的增長壓力,以及地區間的發展不平衡問題。這些不可忽視的基本國情特點,決定了中國不能簡單復制西方國家已有的金融發展模式,而必須立足自身實際,探尋一條既能深度契合并有力推動實體經濟穩健發展,又能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和福祉增進,同時具備有效防范與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能力的獨特路徑。這條道路不僅體現了對現代金融規律的深刻理解和靈活運用,更是對中國國情精準把握與戰略創新的綜合體現。

第二,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的形成得益于獨特的制度優勢與長期的實踐探索。堅持中國共產黨對金融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是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的核心基石。a 這一制度性保障使我國能夠更好地兼顧金融工作的政治導向和社會效益,既積極吸取國際金融業的有益經驗,又避免盲目照搬他國模式,從而逐漸構建起一套既能有效維護金融穩定、促進經濟增長,又能體現公平正義和人民福祉的金融調控機制、監管框架及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b 這套體系不僅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更在實踐中展現出強大的活力和創新力。

第三,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是對國家發展戰略需求的精準回應。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進程中,特別是在追求高質量發展和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標指引下,金融業作為現代經濟的血脈,必須緊密服務于國家戰略,切實支持創新驅動、鄉村振興以及區域協調發展等重大戰略實施。c 在這一過程中, 確保金融資源能夠精準且高效地配置到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以金融活水滋養實體經濟之花,是構建和發展中國特色金融體系的重要任務和必然要求。

第四,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汲取了國際金融危機的重要教訓。近年來,全球范圍內頻發的金融危機事件,如美國次貸危機等,凸顯了過度依賴金融自由化和忽視風險監管可能導致的嚴重后果。這些源自西方金融模式的系統性問題與潛在風險為中國提供了深刻的警示?;诖?,中國更加堅定了走獨立自主、穩健審慎的金融發展道路的決心,力求在借鑒他國經驗的同時避免重蹈覆轍,確保金融體系既富有活力又具備足夠的韌性和安全性。

第五,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由科學的方法論指引。黨中央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為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提供了科學指引。d 通過創新發展理念, 推動金融科技應用和金融服務模式創新;堅持協調發展,促進金融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防止脫實向虛;實施綠色金融政策,助力生態文明建設和可持續發展;秉持開放原則,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和金融市場合作;以共享為目標,發展普惠金融,縮小城鄉、區域間金融差距,增進民生福祉。

二、實踐邏輯:西方金融模式的局限性

(一)脫實向虛,經濟空心化

西方金融模式過于強調股東利益最大化原則,e 這種短期利潤導向使得企業決策層更關注金融市場而非實體經濟的發展。為了追求更高的資本回報率,許多企業傾向于將資金投入到輕資產環節(例如營銷和品牌管理),而忽視了對重資產的制造環節的投資與建設。

一方面,過分追求股東價值最大化促使企業通過裁員、削減成本等方式來提升股價和市場估值,導致實體投資尤其是制造業投資不足,產能更新和技術升級的步伐放緩。同時, 隨著勞動力成本提高和市場競爭壓力加劇,不少企業選擇將制造業外包至勞工成本較低的發展中國家以降低成本,這進一步削弱了本土制造業基礎。

另一方面,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寬松貨幣政策和金融自由化催生出大量金融創新產品和服務,進一步吸引資本流向金融市場而非實體經濟。大量流動性充裕的資金在金融市場內循環,加劇了金融與實體經濟之間的“脫實向虛”現象。

“脫實向虛”傾向嚴重違背了“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根本宗旨,實現不了“金融優化

社會資源配置”的基本功能,導致國家產業結構失衡,造成經濟空心化。f 與此同時,“脫實向虛”也意味著忽視了實體經濟對于經濟增長和社會就業的基礎性作用,使得國家在面臨外部沖擊時缺乏堅實的產業支撐,從而影響到國家經濟安全和長期競爭力。

(二)贏者通吃,貧富懸殊

在西方金融模式下,市場競爭機制傾向于集中優勢資源和利益于少數成功者,導致資源配置失衡和社會公平原則受到挑戰,“贏者通吃”現象不斷加大國內乃至全球范圍內的貧富差距。

一方面,基于國內視角,在“贏者通吃” 邏輯的驅動下,財富和權力的積累越發向極少數群體傾斜,從而加大財富分配不均,社會階層分化嚴重。美國最富有1% 人群總資產超過90% 人群總資產之和。g 這極大削弱了社會公平和諧的基礎,并觸發一系列社會問題。

另一方面,基于國際視角,西方金融模式所引發的全球資本流動及分配不公,進一步擴大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富裕地區與貧困地區的經濟鴻溝,加劇全球經濟結構失衡,這與中國所積極倡導并始終堅持的“共建共商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相違背。若這種失衡狀態長期存在,不僅會抑制全球共同繁榮的發展步伐,還可能成為影響世界和平穩定的重大隱患。

(三)金融自由化,金融風險挑戰嚴峻

西方金融模式所推崇的金融自由化也使得全球面臨嚴峻金融風險挑戰。

第一,金融自由化的過度推行及其潛在風險未能得到有效管控,成為諸如次貸危機等全球性金融危機爆發的重要誘因。不斷發生的金融危機,揭示了金融市場無序和監管缺失可能導致的系統性金融風險累積和傳導問題。

第二,建立在金融自由化和美元霸權基礎上的“美元潮汐”效應現象,對全球經濟秩序產生了嚴重沖擊:當美聯儲實行寬松貨幣政策時(如降息或量化寬松),大量廉價美元涌入國際市場,造成其他國家和地區流動性過剩, 推高資產價格和信貸擴張,形成經濟過熱和資產泡沫;當美聯儲轉向緊縮政策時(如加息或縮表),市場預期改變,投資者將資金回流美國以追求更高收益,導致全球范圍內的美元短缺,引發資本外逃。這一現象使全球經濟失衡加劇,惡化了國際經濟秩序中的不對等關系。h 美國可以利用其貨幣政策工具調控全球資金流向,而其他國家則缺乏類似的自主權,往往成為系統性金融危機的最終受害者。

三、理論邏輯:新發展理念是走好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的科學行動指南

新發展理念是一個系統的理論體系。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協調是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開放是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i 做好金融工作必須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推進金融高質量發展。

(一)創新:做大蛋糕,以金融發展促科技進步

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而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在當今全球化的經濟格局中,金融與創新、技術進步的深度融合已成為驅動經濟增長的新引擎。以金融促進創新,優化資源配置、培育新興業態、激發市場活力,并依靠科技進步做大蛋糕,推動經濟社會實現可持續高質量發展。

第一,金融作為現代經濟的血脈,其關鍵作用在于有效引導和配置資本,為創新活動提供強有力的資金支持。創新型企業特別是初創企業在技術研發、產品迭代、市場拓展等階段通常面臨較大的資金壓力和不確定性風險。金融體系通過商業銀行貸款、資本市場直接融資、政府引導基金、天使投資、風險投資等多種渠道,將社會資本引入到科技創新領域,助力創新型企業發展壯大。一方面,鼓勵金融機構運用金融科技手段,如大數據風控、區塊鏈確權、人工智能投顧等,提升金融服務效率, 降低融資成本,拓寬融資渠道,進一步激活全社會的創新創業熱情,讓創新要素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生產力,從而有效擴大經濟體量,做大經濟蛋糕;另一方面,持續優化資金供給結構,培育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優化政府引導基金運作,加強金融與科技創新政策協調聯動,把更多金融資源用于促進科技創新,大力支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j

第二,金融創新為實體產業創新持續賦能。技術進步不僅深刻改變了金融服務的形式和內容,更是在根本上拓展了金融創新的可能性邊界。隨著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金融服務已經從傳統的物理網點向線上化、智能化、個性化轉變。k 這些技術的應用使得金融服務能精準對接創新主體的需求,提高了金融服務質量和覆蓋范圍,尤其對于小微企業和個體創業者而言,能夠享受到更為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務。此外,技術創新能催生出眾多全新的金融業態,如數字普惠金融、智能投顧等,極大地豐富了金融市場結構,促進了金融市場的深度與廣度拓展,進一步賦能實體經濟,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助力經濟增長點不斷涌現,使經濟蛋糕持續增大。

第三,數字金融作為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的關鍵發展方向之一,是當前金融服務體系對接“創新發展理念”的關鍵接口。金融行業的創新實踐與數字經濟、金融科技的深度融合,能夠孕育出多元立體的創新路徑。l 其一, 數據資源和計算能力在當今時代已成為推動創新發展不可或缺的基礎性生產要素,金融部門急需構建一套與之相適應的新型金融架構,打造高效運行的數據市場和算力市場機制,確保供需雙方的有效聯結,實現資源的最佳集聚與配置效率,進而推動新要素深入滲透到各產業之中,催生嶄新的生產模式、組織形態以及各類創新產品和服務業態。m 其二,金融行業與數字經濟企業緊密合作,建立深度協同關系, 共享各類資源、技術和市場機遇,形成互惠互利的合作格局,共同推進數字經濟領域與數字金融領域的共生共榮。其三,金融業內部著力于自身的數字化升級和智能化改造,廣泛應用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手段來精簡業務流程、提升服務效能、強化風險防控體系,更準確地評估客戶信用狀況和市場波動風險,賦予“創新發展”更強有力的金融支持與發展動能。

(二)協調:兩腿走路,金融與實體經濟協調發展

金融與實體經濟協同發展是確保經濟穩定增長的基礎。金融與實體經濟的協調問題,既體現為金融系統與實體經濟系統的整體協調, 也包括各實體產業間金融資源配置的協調。

第一,金融系統需要與實體經濟系統整體相協調。其一,金融需回歸本源,著力打造現代金融機構和市場體系,疏通資金進入實體經濟的渠道。完善機構定位,支持國有大型金融機構做優做強,當好服務實體經濟的主力軍和維護金融穩定的壓艙石,嚴格中小金融機構準入標準和監管要求,立足當地開展特色化經營,強化政策性金融機構職能定位,發揮保險業的經濟減震器和社會穩定器功能。n 金融機構應明確服務實體經濟的根本宗旨,摒棄過度投機行為,減少金融空轉現象,確保資金流向實體經濟的關鍵領域,如先進制造、鄉村振興、基礎設施建設、中小微企業以及科技創新等。其二,實體經濟需提升自身競爭力,脫虛向實。協同各方力量,共同推動實體經濟從量的增長轉向質的提升,以創新驅動、綠色發展為導向,引導金融資源向國家戰略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和具有長期增長潛力的實體項目傾斜,全力促進實體經濟與金融體系深度協調。進一步優化政策環境,引導和激勵實體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強化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打造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核心技術和拳頭產品。同時,通過深化“放管服”改革,減輕企業負擔,優化營商環境,激發實體經濟內生動力,扎實走好脫虛向實、穩健發展之路。o 其三,進一步優化金融監管體制,形成既能支持實體經濟又能有效防控金融風險的監管框架。加強跨部門、跨市場、跨業態的監管協調機制建設,通過建立健全信息共享、風險預警和應急處置聯動機制,形成對金融活動全鏈條、全方位的有效監控。完善金融監管法規體系,適應新經濟業態、新技術應用以及金融市場發展的新趨勢,為實體經濟提供包容審慎且富有彈性的金融監管制度保障。其四,構建產融結合新模式。推動實體經濟與金融部門建立更為緊密的合作關系,例如通過投貸聯動、產融結合等方式,實現金融資本與產業資本的優勢互補。

第二,各市場主體需要在金融資源分配上相協調。其一,在實體經濟各產業中合理配置金融資源。汲取過往房地產金融粗放發展經驗教訓,防止金融資源過度集中于特定產業,擠占實體經濟特別是制造業創新所需的金融支持;同時抑制居民在特定領域的投資過熱,擠壓居民對于其他產品和服務的投資需求及其長期消費支出。其二,在產業鏈供應鏈上合理配置金融資源。產業鏈供應鏈的“保鏈通鏈、強鏈壯鏈、延鏈增鏈、補鏈鍛鏈”行動對于保障國民經濟體系安全穩定意義重大。p 金融機構應緊密結合產業鏈供應鏈實際需求,引導資金精準流向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應通過創新金融服務方式,將各方支付意愿轉化為實際行動,助力產業鏈供應鏈關鍵環節的補齊補強。其三,在各種所有制市場主體間合理配置金融資源。各類所有制主體應享有公平獲得金融資源的機會,使其與經濟社會貢獻相匹配,推動民營經濟可持續發展。q 引導金融資源公正流向優質民營企業,提振民營企業家信心;破除金融資源流向民企的障礙,降低融資成本;利用多層次資本市場拓寬民企多元化融資渠道, 擴大優質民企股權融資;為優質民企提供高效低成本的對外經貿投資金融服務。r

(三)綠色:綠色先行,以綠色金融助力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綠色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性核心理念,是破解資源環境瓶頸制約、推動發展模式變革、確??沙掷m發展和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綠色金融作為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明確部署的五大工作重點之一,是當前金融體系服務“綠色發展”的重要導向。s 綠色金融的內涵不止于對高碳排放行業實施融資約束,或為綠色低碳行業提供信貸激勵,其本質是要從金融視角深入探究各行業企業的綠色效能,支持高碳行業不斷提升其綠色水平;同時,借助金融工具優化配置綠色低碳發展的相關資源,探尋市場機制下綠色低碳行為的真實均衡價格,通過市場價格信號引導所有市場主體向綠色低碳行為轉變。

第一,綠色金融引導資金流向低碳產業和具備綠色效能提升潛力的產業。通過提供具有吸引力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如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保險等,將社會資本有效引導到低碳經濟、循環經濟和可持續發展的產業中去, 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t 值得注意的是,在界定綠色金融服務對象時,不僅要考慮產業是否屬于綠色低碳環保目錄,更要重視各產業提升綠色效能的可能性。金融資源配置應優先傾向于那些具備持續改進綠色效能潛力的企業, 而對于短期內難以替代的高碳產業,其碳效率改善程度應成為決定其能否獲得金融支持的核心評價指標。

第二,構建完善的碳排放權和其他排放權、生態產品和碳匯交易市場,形成實時定價并實現價值發現。只有當碳價格、綠色產品價格形成真實的市場信號時,企業綠色低碳行動所帶來的預期收益及其發展前景才具有可靠度, 由此引導的金融投資決策才符合理性市場行為。u 當前,一方面應不斷拓展和完善碳市場規模, 豐富交易品種,吸引多元主體參與,提高市場流動性;另一方面建立綠色認證體系和信息披露制度等,讓綠色金融可以更好地發揮市場價格信號作用,引導全社會向綠色低碳轉型。

第三,發展綠色金融必須充分考量經濟成本的合理性以及公眾可接受性,這是確保綠色金融可持續發展、真正服務于經濟社會高質量轉型的重要前提。在推動綠色金融的過程中, 既要關注其對生態環境改善和可持續發展的積極作用,也要充分評估并控制由此產生的經濟成本,避免因過度追求綠色發展而導致社會經濟負擔過重,影響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在設計和實施各類綠色金融政策及產品時,應全面衡量投資回報與投入成本,確保項目的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相統一。這要求金融機構在開展業務時,不僅要考慮項目本身的環保屬性,還要對其財務可行性進行深入分析,通過科學的成本收益評估機制篩選出具有長期盈利能力和發展潛力的綠色項目。此外,綠色金融的發展要兼顧公平性和包容性,注重公眾利益和參與度。這意味著在推進綠色金融過程中,需廣泛征求社會各界意見,確保相關改革措施和項目能夠得到廣大民眾的理解和支持。對于可能涉及公共支出或對某些行業產生重大影響的政策調整,應及時向公眾做好解釋說明工作,以提高政策透明度,降低公眾對綠色轉型帶來的經濟成本和社會影響的擔憂。同時,加強綠色金融知識的普及教育,提升公眾對綠色金融的認知水平和接納程度,培育全社會支持綠色金融發展的良好氛圍。只有當綠色金融的發展既體現了經濟成本的合理性,又具備了廣泛的公眾認可和接受度,這一戰略舉措才能既有力促進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又促進社會公正和諧與經濟可持續健康發展。

(四)開放:雙向奔赴,開辟國際金融合作共贏有效路徑

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指出,要著力推進金融高水平開放,確保國家金融和經濟安全,必須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穩步擴大金融領域制度型開放,提升跨境投融資便利化,吸引更多外資金融機構和長期資本來華展業興業。v

在“引進來”方面,對外開放是中國長期堅持的基本國策,也是中國金融業改革發展的重要動力?!耙M來”政策為來華外資機構帶來新機遇。2018 年以來,金融管理部門秉持“宜早不宜遲,宜快不宜慢”的原則,在金融領域先后推出50 多條開放措施,推動國內金融市場規則體系與國際接軌。當前,我國已經取消了銀行保險機構的外資股份比例限制,外資數量型準入門檻也大幅減少?!锻馍掏顿Y準入負面清單》中關于金融業的相關限制措施目前已經完全清零。w 這些金融領域制度型開放舉措,給外資機構來華展業興業提供了更多便利和更廣闊的發展機遇?!耙M來”政策也為中國金融市場注入了蓬勃的新鮮血液。外資機構的深度參與,在推動經濟發展和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進入中國市場的外資機構亦發揮出“鯰魚效應”,他們在財富管理、資產利用與處置優化以及經營管理理念等方面的專業優勢和先進經驗,不斷激勵中資機構持續增強自身競爭力。x 在未來,中國將進一步精簡審批流程,持續建設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釋放金融開放的政策紅利,穩步推進金融業高水平對外開放,保障外資金融機構在中國享有公正、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y

在“走出去”方面,“一帶一路”倡議實施從“大寫意”逐漸轉變為“工筆畫”,金融市場的雙向開放為中國參與境外投資創造了更多條件,對促進國內乃至國際金融市場及資本市場健康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z 結合“一帶一路”倡議和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強調的重點, 未來可從區域合作著力,降低國與國之間的交易成本,持續推進金融高水平開放。其一,加強與“一帶一路”和“金磚國家”的金融合作與互聯互通,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推動本幣結算、清算系統的建設和完善,減少匯率風險,促進貿易投資便利化。ヒ其二,推進數字人民幣的應用,充分發揮我國在數字經濟領域的先行發展優勢,大力推動以數字服務為內容、現代信息網絡和數字化平臺為載體、數字化交付為特征的數字貿易發展,使數字貿易成為區域合作的優勢領域,為區域貨物貿易、服務貿易的發展提供新動能,為區域經濟增長提供新動力。フ其三,推動金融機構在沿線國家設立分支機構,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務,支持中國企業海外投資和項目開發;依托“一帶一路”框架下的多邊金融機構,如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等,引導金融資源向基礎設施建設、能源、交通等關鍵領域流動,實現互利共贏。ヘ

(五)共享:成果共享,以普惠金融扎實推動共同富裕

秉持共享發展理念,通過金融政策調整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縮小收入差距,保障社會公平,增強普惠金融服務能力,讓廣大人民群眾共享金融改革和發展成果,只有這樣才能穩步實現共同富裕目標。

普惠金融是金融服務“共享”發展理念的著力點,是金融發展成果共享的集中體現。普惠金融提倡以可負擔的成本為有金融需求的社會群體提供適當、有效的金融服務,包括小微金融業務、消費金融、三農金融等。ホ“普惠金融”的核心目標是革新傳統金融領域中偏向于為優勢群體“錦上添花”的固有思維模式,旨在探尋并構建一套能夠真正為廣大小微市場主體在困難時期提供必要支持、能夠“雪中送炭”的有效金融運作機制?,F階段,推進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的主要途徑包括:其一,支持小微經營主體可持續發展,建立完善金融服務小微企業發展的專業化機制,加大對專精特新、戰略性新興產業小微企業的支持力度。其二,拓寬經營主體直接融資渠道,健全資本市場功能,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差異化制度安排,適應各發展階段、各類型小微企業特別是科技型小微企業融資需求,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其三,健全普惠金融重點領域信用信息共享機制,推廣“信易貸”模式,有效利用全國中小企業融資綜合信用服務平臺,充分發揮地方政府作用,建立完善地方融資信用服務平臺,加強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農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重點群體相關信息共享。其四,助力鄉村振興國家戰略有效實施,健全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加強對鄉村產業發展、文化繁榮、生態保護、城鄉融合等領域的金融支持;發展農業供應鏈金融,重點支持縣域優勢特色產業。其五,改革完善社會領域投融資體制,加快推進社會事業補短板;落實好創業擔保貸款政策,提升貸款便利度。推動婦女創業貸款擴面增量;支持金融機構在依法合規、風險可控前提下,豐富大學生助學、創業等金融產品。其六,滿足居民多元化資產管理需求, 構建類別齊全、策略豐富、層次清晰的理財產品和服務體系,拓寬居民財產性收入渠道;建設公募基金賬戶份額信息統一查詢平臺,便利投資者集中查詢基金投資信息。其七,提升社會公眾金融素養和金融能力,健全金融知識普及多部門協作機制,廣泛開展金融知識普及活動;組織面向農戶、新市民、小微企業主、個體工商戶、低收入人口、老年人、殘疾人等重點群體的教育培訓,提升數字金融產品使用能力,增強個人信息保護意識。マ其八,推進養老金融發展壯大,積極探索養老金發展規律, 提高養老金投資收益率,同時利用金融市場促進“三支柱”平衡發展,逐步形成兼顧效率和公平的養老金制度。ミ

結語

金融高質量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和中華民族復興偉業的有力支撐。過度追求股東利益最大化、金融自由化的西方金融模式存在諸多弊端,致使經濟“空心化”、貧富差距加大、金融風險加劇,造成全球范圍內的經濟震蕩和分配不公。歷史邏輯、實踐邏輯和理論邏輯都表明,堅定不移走好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必然選擇。在金融領域深入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 是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的必然要求,是統籌推進經濟和金融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實踐方法論。

【注釋】

a 陳雨露:《走好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載《紅旗文稿》,2023 年第10 期,第9—12 頁。

b 李斌:《堅持黨中央對金融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載《人民日報》,2023 年11 月10 日。

c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區域協調發 展的重要論述》,2023 年12 月6 日,https://www.ndrc. gov.cn/xwdt/ztzl/srxxgcxjpjjsx/xjpjjsxjyqk/202312/t20231206_ 1362489.html,訪問時間:2023 年1 月28 日。

d《 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新華網,2023年10月31 日,http://www.news.cn/politics/leaders/2023-10/31/ c_1129951150.htm,訪問時間:2024 年1 月28 日。

e 孫立堅:《西方金融理論為何會內生出市場失敗的結果?》,復旦發展研究院,2021 年4 月23 日,https://fddi. fudan.edu.cn/80/b6/c18965a295094/page.htm,訪問時間:2024 年1 月28 日。

f 經濟日報調研組:《防止脫實向虛》,載《經濟日報》, 2023 年8 月9 日。

g 新華社:《美國貧富分化持續惡化的事實真相》,新華網,2023 年2 月23 日,http://m.news.cn/2023-02/23/ c_1129390897.htm,訪問時間:2024 年1 月28 日。

h 唐彥林:《收割世界的“美元潮汐”可以休矣》,載《光明日報》,2023 年9 月6 日,第12 版。

i 新華社評論員:《必須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 中國政府網,2023 年3 月7 日,https://www.gov.cn/xinwen/ 2023-03/07/content_5745125.htm,訪問時間:2024 年1 月28 日。

j 張躍文、李冬新:《資本市場有力支持國家創新戰略》,中國社會科學網,2023 年8 月15 日,https://www.cssn.cn/ skgz/bwyc/202308/t20230815_5678762.shtml, 訪問時間:2024 年1 月28 日。

k 鄧宇:《也談商業銀行網點變革》,載《中國銀行保險報》, 2022 年3 月14 日。

l《 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新華網,2023年10月31 日,http://www.news.cn/politics/leaders/2023-10/31/ c_1129951150.htm,訪問時間:2024 年1 月28 日。

m 孫辰朔:《發揮數據的創新引擎作用》,載《經濟日報》, 2023 年1 月12 日。

n《 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新華網,2023年10月31 日,http://www.news.cn/politics/leaders/2023-10/31/ c_1129951150.htm,訪問時間:2024 年1 月28 日。

o 郭威:《以實體經濟為著力點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載《經濟日報》,2022 年12 月8 日。

p 倪建偉、王新興:《著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載《光明日報》,第11 版。

q 金觀平:《強化民營企業金融服務》,載《經濟日報》, 2023 年11 月28 日。

r 中國人民銀行等:《全國工商聯關于強化金融支持舉措 助力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通知》,中國政府網,2023 年 11 月28 日,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 202311/content_6917272.htm,訪問時間:2024 年1 月28 日。

s《 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新華網,2023年10月31 日,http://www.news.cn/politics/leaders/2023-10/31/ c_1129951150.htm,訪問時間:2024 年1 月28 日。

t 劉薇:《以綠色發展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023 年04 月28 日,http://theory.people.com.cn/ n1/2023/0428/c40531-32675377.html, 訪問時間:2024 年1 月28 日。

u《 碳排放權交易如何創造價值?》,生態中國網,2021年6 月21 日,https://www.eco.gov.cn/news_info/45931. html,訪問時間:2024 年1 月28 日。

v《 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新華網,2023年10月31 日,http://www.news.cn/politics/leaders/2023-10/31/ c_1129951150.htm,訪問時間:2024 年1 月28 日。

w 徐貝貝:《外資金融機構和中國金融市場在“雙向奔赴” 中實現共贏》,中國金融新聞網,2024 年1 月26 日,https:// www.financialnews.com.cn/gc/gz/202401/t20240126_ 286637.html,訪問時間:2024 年1 月28 日。

x 馬春陽:《積極引進來激發“鲇魚效應”》,載《經濟日報》,2023 年11 月7 日,第7 版。

y 國務院:《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優化外商投資環境 加大吸引外商投資力度的意見》,中國政府網,2023 年08 月13 日,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308/ content_6898048.htm,訪問時間:2024 年1 月28 日。

z 劉坤、董蓓:《共建“一帶一路”行穩致遠》,載《光明日報》,2023 年9 月14 日,第15 版。

ヒ 林學軍、陳妍妍:《加強金磚國家合作,構建國際經濟新 秩序》,光明網,2023 年8 月24 日,https://theory.gmw.cn/ 2023-08/24/content_36785732.htm, 訪問時間:2024 年 1 月28 日。

フ 李?。骸杜嘤龜底仲Q易競爭新優勢》,載《經濟日報》, 2024 年1 月25 日,第10 版。

ヘ 冷翠華、周尚伃、楊潔:《金融開放譜華章 雙向奔赴聚能量》,載《證券日報》,2023 年12 月27 日,第A1 版。

ホ 劉曉春:《細分領域,做深做透,高質量發展普惠金融》, 人民網,2019 年1 月3 日,http://money.people.com.cn/ n1/2019/0103/c42877-30501839.html, 訪問時間:2024 年1 月28 日。

マ 國務院:《國務院關于推進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 中國政府網,2023 年10 月11 日,https://www. gov.cn/zhengce/content/202310/content_6908495.htm, 訪問時間:2024 年1 月28 日。

ミ 張蘇:《發展壯大養老金融,促進養老體系健康發展》,求是 網,2024 年1 月8 日,http://www.qstheory.cn/qshyjx/2024- 01/08/c_1130054984.htm,訪問時間:2024 年1 月28 日。

(截稿:2024 年3 月 責編:黃 蕙)

作者簡介 葉康濤,北京國家會計學院黨委副書記、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董雨荷,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碩士研究生

猜你喜歡
實踐邏輯歷史邏輯理論邏輯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路徑依賴與超越
列寧從嚴治黨的思想實踐及其現實啟示
文化傳承視域下大理“三月街”千年發展的實踐邏輯
精神養老研究取向及其實踐邏輯分析
中國政治發展的歷史邏輯揭示中國模式的政治圖譜
基于宅基地置換的新型集中社區建設類型及其實踐邏輯
政府雇員制歷史與理論邏輯
淺談供給側改革
紅船精神融入創業教育的理論邏輯與實施策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