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焦“雙碳”目標的初中地理跨學科主題學習設計與實踐

2024-03-28 10:57沈自雄吳波官姍穎伍俊麗
地理教育 2024年14期
關鍵詞:碳達峰雙碳跨學科

沈自雄 吳波 官姍穎 伍俊麗

《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22年版)》對跨學科主題學習的課時要求、培養目標、學習主題和內容、設計環節等提出了明確要求??鐚W科主題學習課時容量要求不少于本課程總課時量的10%,培養目標上強調要立足于核心素養的培育,關注學生探究能力、創新意識、實踐能力及社會責任感的培養。學習主題和內容主要選取生態文明建設、環境保護、資源利用、家鄉環境與人們生產生活的變化、鄉村振興等方面真實存在的事物和現象[1]?;谛抡n標對跨學科主題學習的指導性要求,本次初中地理跨學科主題學習聚焦全球氣候變暖的現實環境問題,以“雙碳”目標背景下的中國擔當與行動為主體價值導向,以“倡導低碳生產生活”為主題切入點,進行初中地理、生物、道德與法治、語文等學科的跨學科主題學習設計與實踐。

一、選題取向

1.聚焦全球氣候變化問題解決的現實教育意義取向

根據世界氣象組織發布《2022年全球氣候狀況》報告顯示, 2022年全球平均氣溫較工業化前水平高出約1.15 ℃,2015年至2022年是1850年有儀器記錄以來最暖的八年。公元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全球海平面整體已上升超過10厘米,2022年2月25日南極海冰面積縮減至有記錄以來最低水平,為192萬平方千米[2]。全球氣候變暖的趨勢加劇,氣候變暖帶來的干旱、洪澇、臺風等極端災害性事件發生頻率顯著增加,全球氣候變暖對世界各國的自然環境、社會經濟發展帶來的影響正向縱深化發展,這種影響不分國家、不分種族,與每個生命都息息相關?!俺珜У吞忌a生活”主題是圍繞全球氣候變暖問題背景下提出的問題解決倡議,主題關聯生態文明建設、環境保護、資源利用、人地協調發展、人類命運共同體等內容,對引導學生關注和解決身邊實際地理問題具有現實教育意義。

2.“雙碳”目標下中國擔當與行動的主體價值導向

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2020年9月中國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上明確提出,中國力爭 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努力爭取 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雙碳”目標。2021年10月以來,國家相繼出臺《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科技支撐碳達峰碳中和實施方案(2022—2030年)》《碳達峰碳中和標準體系建設指南》等實現“雙碳”目標的頂層配套文件,從國家層面對支撐實現“雙碳”目標進行了統籌規劃?!半p碳”目標的提出是中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國擔當與責任體現,展示了我國應對氣候變化做出的積極貢獻與行動實踐,具有全球意識、擔當精神與社會責任等主體價值導向。未來碳中和的主力貢獻實踐者正是現在校園里的青少年,因此,“雙碳”教育內容是學校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雙碳”教育內容具有知識涵蓋面廣、學科融合性強、跨學科主體多等特點,“雙碳”主題內容的跨學科主題學習是落實“雙碳”教育的重要途徑。

3.知識內容契合與理念內涵一致的跨學科融合路向

根據表1“倡導低碳生產生活” 主題跨學科融合的可行性分析可知,“倡導低碳生產生活”在初中地理、生物、道德與法治、語文等學科教材知識上有極高的內容聯系契合度。在主題理念的內涵融合上,地理學科強調要培育學生形成綠色發展、人地協調觀念,增強社會責任感;生物學科倡導生態文明發展,強調培養學生解決生產生活中生物問題的責任和能力;道德與法治學科強調美麗中國建設,提升對自己、集體、社會、國家和人類的責任感,增強擔當精神和參與能力;語文學科強調培養學生關心社會文化,發展交流、合作、探究等實踐能力,增強社會責任意識,熱愛中華文化。不同學科都呈現出聚焦 “環境保護”“綠色發展”“生態文明”“美麗中國”“社會責任”“擔當精神”等共性理念內涵?!俺珜У吞忌a生活”主題具有多學科知識內容之間的聯系契合和理念內涵聚焦一致的跨學科學習的實施可行性。

二、跨學科主題學習設計與實施

1.跨學科主題學習設計原則與思路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強調在課程實施過程中要堅持素養導向,強化學科實踐,推進綜合學習?!读x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明確地理課程跨學科主題學習設計要包括制定學習目標、選取學習主題和內容、選擇學習形式、開展學習評價等環節[1]。結合課程方案及新課標內容要求,筆者確定了如圖1所示的“倡導低碳生產生活”主題學習設計原則與思路,在本次跨學科主題的學習設計過程中,主要遵循以下三項基本原則。

(1)以學科核心素養落地為中心

在主題內容設計原則上,要致力讓學生在掌握單一學科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基礎上,實現多學科知識的融合遷移運用,形成跨學科綜合學習思維,領悟內化多學科共性思想,最終實現多學科素養落地的協同育人目的。本主題學習涉及地理、生物、道德與法治和語文等多學科知識,設計思路上圍繞“碳過量”的危害、成因及應對策略,“雙碳”目標與“碳中和”案例分析,“雙碳”目標下的中國擔當與行動三大關聯主題,六大探究實踐活動展開。實現為什么要倡導低碳生產生活,低碳生產生活與“雙碳”目標有什么關聯,如何倡導、踐行低碳生產生活三個主題學習問題目標。通過主題學習最終達到落實“探究實踐”“科學思維”“責任擔當”“人地協調觀”等多學科素養。

(2)以基于情景、問題導向為前提

地理學科兼有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具有較強的學科融合性和實踐性。在主題設計時,要建立起理論知識與生活實踐之間的連接橋梁。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橋梁由真實或虛擬情景載體及基于情景的關聯性問題鏈組成。學生通過基于情景、問題導向為前提的內容學習,最終實現理論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遷移運用。本主題設計時充分挖掘與主題相關的時事情景材料,具體情景內容包括全球視野下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五次會議(COP15)中的氣候變化議題、COP15“碳中和”實踐案例,中國視域下的《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解讀,學生個體視角下“全國低碳日”的校園主題宣傳活動。通過主題學習讓學生在復雜而有意義的問題情景中解決真實問題。

(3)以自組織、探究式活動實踐學習為基礎

“雙碳”教育的初中地理跨學科主題學習屬于綜合實踐活動,在主題學習設計時,要遵循綜合實踐活動實施規范要求[3-5]。在過程中,要考慮探究式實驗、驗證性實驗、體驗式活動等實踐環節設計,培養學生的探究質詢、問題解決、團隊協作等能力。在本主題設計中,設計了溫室效應原理驗證實驗、北極熊生存環境惡化體驗實驗、COP15“碳中和”實踐案例分析、政府職能部門代入問題解決等一系列合作探究實踐活動,充分體現以學生的學為主體,體現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回應學生對知識學習的多元化需求。

2. 跨學科主題學習實踐過程

(1)目標一:為什么要倡導低碳生產生活

活動一:關注全球氣候變暖。

情景材料1:2021年10月11日至15日,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五次會議(COP15)會議在云南昆明舉行。在10月14日舉行的COP15生態文明論壇——應對氣候變化(碳達峰、碳中和)與保護生物多樣性平行論壇上,明確提出氣候變化是導致生物多樣性喪失的五個驅動因素之一。

情景材料2:根據中國氣象局監測數據顯示,在過去的2022年,中國的平均氣溫是近60年以來最高的一年,全球氣候變暖的趨勢正在加劇,包括高溫、干旱、洪澇等極端天氣事件席卷全球。

情景設問:你關注過全球氣候變暖嗎,全球氣候變暖對人類生產生活有什么危害?

學習任務:學生通過情景認知,初步感知全球氣候變暖及影響。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真實存在的地理問題。

活動二:全球氣候變暖與人為碳排放的關系。

情景材料1:工業革命以來,人口和經濟規模的增長消耗了大量的煤、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通過燃燒向大氣中排放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使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增加。

情景材料2:工業革命以來,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變化與全球氣溫變化曲線(略)。

情景材料3:溫室效應演示實驗(表2)。

學習任務:完成溫室效應原理演示實驗,認識大氣“溫室效應”原理與過程,結合全球氣溫變化與二氧化碳濃度變化之間的聯系,分析全球氣候變暖與人為碳排放的關系。

設計意圖:通過“溫室效應”實驗演示,認識“溫室效應”的原理,了解大氣溫室效應增強的過程,深層次分析人為碳排放是全球氣候變暖加劇的原因之一。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與實踐、綜合思維、人地協調觀等學科素養。

活動三:全球氣候變暖產生的影響及應對措施。

情景材料1:根據《生物多樣性公約》秘書處數據,全球生物多樣性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喪失,現存的810萬種物種中,超過100萬種物種正處于滅絕邊緣。如果氣候變化仍然以目前的進程發展,地球上多達1/6的物種將消失不見。根據《自然》雜志發布的研究顯示,隨著氣候變化加劇,北極熊的生存環境遭到極大破壞,北極熊或將于2100年滅絕。

情景材料2:模擬實驗,用實驗生動演示模擬冰川消融,身臨其境感受北極熊的生存環境惡化(表3)。

情景材料3:如果兩極冰川全部融化,全球海平面將上升65.2米,中國東部的大部分城市將沉入海底,世界上許多低海拔國家,如馬爾代夫、圖瓦盧、新加坡、荷蘭、孟加拉國將會徹底失去家園。

情景設問:1.全球氣候變暖會對自然環境、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環境產生什么影響?2.全球氣候變暖的應對措施是什么?

學習任務:根據情景資料及全球氣候變暖模擬實驗活動,以小組為學習單位從地形、氣候、水文、農業、工業、交通、生物多樣性、災害疾病等多方面辨析思考全球氣候變暖產生的影響,并從“適應”和“減緩”兩方面分析全球氣候變暖的應對措施。

設計意圖:通過北極熊生存環境惡化模擬演示實驗,生物多樣性銳減、海平面上升等實例分析全球氣候變暖的危害及應對措施。

(2)目標二:低碳生產生活與“雙碳”目標

活動四:認識碳中和與碳達峰。

情景材料1:2020年9月2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提出,中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情景材料2:《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五次會議(COP15)的主辦城市昆明市在辦會時提出“綠色辦會”工作方案,提出并實施會議“碳中和”措施,最終實現本次會議的碳中和、零排放。

情景設問:①什么是“碳達峰”“碳中和”,如何能達到碳中和?②碳吸收、碳排放的方式有哪些?③如果你是COP15大會組織者,你將提出哪些具體措施來實現會議 “碳中和”的目標?

學習任務:認識“雙碳”目標的具體含義,利用碳吸收、碳排放“天平”形象理解“碳中和”概念;結合所學如呼吸作用、燃燒作用、光合作用等生物、地理學知識分析增加碳吸收、減少碳排放途徑;結合昆明市COP15 綠色辦會要求,提出達到會議“碳中和”目標的具體可行措施。

設計意圖:通過COP15“綠色辦會”“碳中和”辦會案例實踐分析,讓學生利用學科所學知識,解決身邊的實際問題,培養學生地理實踐力、綜合思維等素養。

(3)目標三:“雙碳”目標背景下如何倡導與踐行低碳生產生活

活動五:“雙碳”目標背景下的國家、社會行動。

情景材料1:2021年10月2日,國務院印發《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方案圍繞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碳達峰、碳中和的重大戰略決策,聚焦2030年前碳達峰目標,對推進碳達峰工作做出總體部署。2022年10月,《北京市碳達峰實施方案》正式印發,《北京市碳達峰實施方案》是對國家“雙碳”目標的積極響應與踐行、貫徹落實的重要體現,在全國起到示范引領作用。

情景材料2:《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內容(略)。

情景設問:1.《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重點任務中“碳達峰十大行動”是什么?2.結合“碳達峰十大行動”具體內容,假如你是有關部門(教育部、科技部、農業農村部、交通運輸部、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的部長,打算制定怎樣的具體措施來實現碳達峰?3.“碳達峰十大行動”中的“綠色低碳全民行動”主要內容是什么?

學習任務:了解“碳達峰十大行動”、 “綠色低碳全民行動”具體詳細內容,學生通過扮演不同政府職能部門部長,制定不同職能部門的具體碳達峰措施。

設計意圖:通過《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方案詳細解讀,讓學生認識“碳達峰”“碳中和”是推動國家高質量發展、提升生態文明的重要抓手及標志,讓學生樹立生態文明觀,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

活動六:雙碳”目標背景下的個體踐行。

情景材料1:低碳生活知多少。一輛行程達到2萬千米汽車釋放的二氧化碳量為2噸,人體每天通過呼吸大約釋放二氧化碳1140克,一臺電腦年均間接排放二氧化碳10.5千克,一臺洗衣機年均排放二氧化碳量7.75千克,一臺冰箱年均間接排放二氧化碳量6.3千克……人們用水、用電、用氣、出行方式、垃圾處理、購買習慣等日常點滴都與碳排放息息相關。

情景設問:學校將于2023年6月14日舉行“全國低碳日”宣傳活動,每個學生都是低碳生活的宣傳者與倡議者,請學生們為學校制作一份低碳生活宣傳材料,內容包括擬定宣傳主題、收集展示宣傳標語、撰寫倡議書、制作宣傳海報、通過線上線下多形式完成低碳生活宣傳倡議。

學習任務:結合活動一至活動五的學習內容,圍繞校園“全國低碳日”活動,完成低碳生活主題倡議活動。

設計意圖:通過“全國低碳日”宣傳活動,引導學生成為低碳生產生活的倡導者,低碳理念的傳播者,低碳生活的踐行者,美麗中國的建設者。

3.基于CIPP評價模型的主題學習評價

跨學科綜合性主題學習具有整體性、綜合性、實踐性、參與性、生成性、互動性等特征,其評價要體現整體觀、多元化、多主體、過程性、目標性和發展性等理念,在具體評價方法上,能綜合利用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來反饋學生主題學習目標達成情況,CIPP評價模型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評價具有很強的適切性[6-7]。如表4所示,本主題學習借助CIPP評價模型確定情景理解與運用、參與性評價、過程性評價、結果性評價為評價項目,對學生的主題學習進行評價。

三、跨學科主題學習教學實踐反思與展望

地理跨學科主題學習強調以地理學科為主體,融合重組運用多學科知識,運用主題式、項目式、單元式、課題式等學習方式,充分運用地理實驗、社會調查、野外考察等實踐活動載體,引導學生解決身邊真實情景中存在的地理問題,實現多學科協同育人目的,全面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目前,地理跨學科主題學習仍然處在探索實踐階段,在具體實踐過程中還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一是學校層級的時空保障長效機制未形成,跨學科綜合學習難以常態化實施開展。具體表現為跨學科主題學習課時計劃執行不到位,跨學科的常態化聯合教研機制未形成等。二是學科間知識的深度融合不足,具體表現為跨學科學習只是將不同學科知識進行簡單堆砌,缺乏學科間知識的內在融合建構與遷移運用。三是主題學習的問題情景建構缺失,主要表現為學習過程缺少實踐情景設置,沒有形成問題解決的全過程線索導向??鐚W科主題學習,于學校而言,要打破學科間的時間和空間的壁壘、轉變單一學科的教研方式。于教師而言,要將學科本位的教學思想深化為多學科協同育人的教學理念,打破狹隘的學科邊界,主動為學生提供運用綜合知識創造性解決問題的機會。于學生而言,通過跨學科學習,做中學、悟中學、共同學,全面提升自身的綜合素養和創新實踐能力。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 中國氣象局.世界氣象組織:發布《2022年全球氣候狀況》報告[EB/OL].(2023-5-4)[2023-06-11]. https://www.cma.gov.cn/ztbd/kjdsj/20230427/202304/t20230428_5477319.html

[3] 金如委,郭雨寧.指向雙碳教育的初中地理跨學科主題學習設計.[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23(6):4-8.

[4] 陳星任,幸鑫.“雙碳”目標視域下的高中地理主題教學設計——以“綠色低碳發展之路”為例[J].地理教育,2023(6):12-16.

[5] 李昕雨,羅曉芳,馬昕夢,等.“雙碳”目標融入高中地理教學的實踐路徑[J].地理教育,2022(12):9-12.

[6] 馬玲玲.基于CIPP 模型構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評價指標體系[J].教學與管理,2020(9):115-118.

[7] 康翠玉.指向綜合思維的初中地理跨學科主題學習教學設計——以“大米產自何處”為例[J].地理教育,2023(11):28-32,37.

猜你喜歡
碳達峰雙碳跨學科
“雙碳”背景下的四川高速綜合能源站
碳中和·碳達峰
跨學科教學在高中生物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實踐
初中歷史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的實踐與思考
關于“碳達峰”和“碳中和”——2030碳達峰與2060碳中和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應當采用何種立法思路
碳達峰碳中和要求下的設計思考
“雙碳”目標下企業如何應對碳市場帶來的挑戰與機遇
專訪奚國華:中信力爭成為國企助力“雙碳”目標的旗幟
應用型高校推進跨學科人才培養的路徑探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