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堅定不移走好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

2024-03-31 17:07孫曉琳
唯實 2024年2期
關鍵詞:金融風險實體金融

孫曉琳

2023年10月末召開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是我國金融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次重要會議。習近平總書記在會上明確指出要“堅持把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作為根本宗旨”,強調金融領域要更加聚焦于服務實體經濟、深化金融體制改革以及防范化解金融風險,為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關鍵戰略引領,彰顯了中國金融領域邁向更高水平發展的決心。學習貫徹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精神是金融系統當前最重要的政治任務,要從政治的高度認識新時代我國金融工作,深化對“服務實體經濟、防范金融風險”的理解,增進對“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的認同。

一、深刻理解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根本宗旨

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根植于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整體金融觀?!叭绾握J識和看待經濟與金融的關系”是經濟學的一個重大理論問題,并存在較大分歧。西方古典經濟學認為貨幣因素不會對儲蓄、投資、就業、產出等實際經濟變量產生影響,把金融及其與實體經濟之間的關系排除在宏觀經濟分析之外。古典經濟學的假定顯然與實際相去甚遠。隨后西方經濟學出現了金融中介論和金融功能論兩大流派,前者認為儲蓄要通過金融中介轉化為投資,金融中介不僅影響儲蓄和投資的流量,而且影響儲蓄和投資的配置及其效率;后者認為任何金融體系的基本功能都是促進經濟資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但無論是金融中介論還是金融功能論,都不是建立在透視經濟—金融整體聯系的基礎上的,未能把握金融本質及其與實體經濟的內在聯系。

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整體金融觀看來,金融并非獨立于以產業資本為核心的實體經濟,而是產業資本總體運動的一個組成部分,它服從、服務于產業資本總體運動。金融的基本功能就在于把產業資本運動中游離出來的貨幣或貨幣資本以及社會上一切可用的甚至可能的、尚未積極發揮作用的資本集中起來,通過借貸貨幣和虛擬資本的渠道重新配置到生產部門。

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整體金融觀,才能正確認識和把握經濟與金融的關系,才能科學地認識金融的本質和規律。離開整體金融觀,把二者割裂開來,基于金融過程的表象或某些所謂的金融事實,不可能得出科學的結論。

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是防范風險、維護金融安全的根本要求。隨著近現代金融創新和金融化的發展,生息資本(借貸貨幣資本)和虛擬資本快速膨脹,獨立性不斷加強,形成了新形式的金融資本,即金融化資本。不僅能夠分享產業資本創造的剩余價值,而且能夠通過社會范圍內資本和收入的再分配攫取高額金融利潤。金融化資本主導下的金融繁榮并非建立在經濟繁榮基礎上,反而可能同經濟不景氣相聯系。金融化資本的獨立性終究是相對的,一旦全面突破由現實資本積累和收入能夠支撐的范圍和界限,就會造成金融風險的累積,形成系統性金融風險,最終使正常的金融活動難以為繼,全球化發展進程中,中國也出現了金融體系自我循環、資本“脫實向虛”等現象。因此,正確認識和處理金融與實體經濟的關系,解決資本驅動下的金融與實體經濟的失衡問題,實現金融發展與實體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必須解決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

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關鍵是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金融工作做出一系列重要論述,系統地闡明了金融理論和金融實踐的根本性戰略性問題,形成推進金融業高質量發展的中國方略,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關于金融問題的重要創新成果,構成習近平經濟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新時代新征程金融高質量發展提供了行動指南。其中總書記強調最多的就是,服務實體經濟是金融的天職和宗旨。不能“就金融談金融”,更不能搞脫實向虛的過度衍生交易。要始終把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發展放在第一位,擺正金融工作位置,促進經濟和金融良性循環健康發展。

在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關鍵時刻,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再次強調,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體現了我們黨保持穩中求進的堅定信心和應對復雜形勢的戰略定力。202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到江蘇的考察進一步凸顯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導向。

本次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延續了黨的十八大以來對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基本原則的強調,并進一步明確了優質金融服務應聚焦的“重大戰略、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要求把更多金融資源用于“科技創新、先進制造、綠色發展和中小微企業”,大力支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確保國家“糧食和能源安全”等,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上述要求均是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具體體現。

新發展理念回答了關于發展的目的、動力、方式、路徑等一系列理論和實踐問題,明確了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指導原則。金融高質量發展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有機組成與必要條件,應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以國家重大戰略與國家重大需求為牽引驅動新時代金融高質量發展,堅持與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同成長、共命運,準確把握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引致的大規模、多層次、多樣化金融服務需求,形成以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高水平動態平衡,推進金融體系與現代化產業體系互利共贏。

二、深刻理解防范化解金融風險的安全底線

維護金融安全是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內容。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金融是國家重要的核心競爭力,金融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金融制度是經濟社會發展中重要的基礎性制度。維護金融安全,是關系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一件帶有戰略性、根本性的大事。

為有效維護國家金融安全,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果斷作出“堅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的決策部署,采取一系列措施深化金融改革,加強金融監管,整治金融亂象,積極穩妥應對宏觀風險,堅決遏制金融領域資本無序擴張,有序處置各類信用風險,全面清理整頓金融秩序,有效應對外部沖擊風險,一體推進金融反腐和處置金融風險,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風險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但與此同時,中國金融體系仍然存在行業結構不夠均衡、基礎設施建設有待完善、市場機制不夠成熟等問題。金融“大而不強”的狀況和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發展規模不相匹配。本次中央金融工作會議首次提出“加快建設金融強國”目標,將金融工作上升到更高戰略高度,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愈加重要。

當前,我國發展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在存量風險尚未完全出清的基礎上,國際形勢日趨復雜嚴峻,影響金融安全的外部風險因素明顯增多;國內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下,經濟金融領域一些長期累積的問題“水落石出”,可能誘發新的增量風險。立足新發展階段,必須站在維護國家安全的戰略高度,以更加主動的態度應對各類金融風險隱患,避免出現嚴重集中的“大震”,切實維護經濟金融安全和社會穩定,保障中國式現代化順利推進。

防范化解金融風險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題。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防范化解重大經濟金融風險,強調明確把強化監管、提高防范化解金融風險能力作為做好金融工作的重要原則之一,強調防范化解金融風險特別是防止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是金融工作的根本性任務和永恒主題。

黨的二十大報告在充分肯定黨和國家事業取得舉世矚目成就的同時,也深刻指出“防范金融風險還須解決許多重大問題”。本次中央金融工作會議上,“風險”仍是高頻詞,并罕見地出現了“問題突出、隱患較多、質效不高、屢禁不止、能力薄弱”等諸多批評用詞,突出反映了黨中央強烈的問題導向和憂患意識。會議要求“以全面加強監管、防范化解風險為重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統籌發展和安全,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并列明了五大風險領域:中小金融機構風險、地方債務風險、房地產市場風險、金融市場風險和外匯市場風險,較黨的二十大報告中三大風險防范領域(房地產風險、金融風險、地方政府債務風險)有了進一步擴充。

金融風險往往表現為動態的、變化的。隨著我國金融市場發展程度的提升,金融開放的不斷深化,在不同區域、不同市場、境內外間形成了更為復雜的、相互影響的金融傳導鏈條。本次金融工作會議新增了“防范風險跨區域、跨市場、跨境傳遞共振”的表述,體現了堅持早識別、早預警、早發現、早處置的動態檢測要求和與時俱進防范風險的永恒主題。

防范化解金融風險的關鍵是建立健全中國特色金融監管體系。2023年是國內金融監管體系全面深化改革之年。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后的3月,在金融領域進行了近十年幅度最大的監管機構調整。其一,組建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與中國人民銀行、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一起形成“一行一局一會”的全覆蓋、全流程、全行為金融監管新格局,從根本上理順了機構監管和功能監管、宏觀審慎和微觀審慎、審慎監管和行為監管之間的關系。其二,深化地方金融監管體制改革,強化“建立以中央金融管理部門地方派出機構為主的地方金融監管體制”,體現了黨中央對金融監管工作的“垂直管理”導向,確立了金融工作的中央事權重心;明確“地方政府設立的金融監管機構專司監管職責”,壓實了地方政府防范和化解地方金融風險責任。其三,將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由國務院直屬事業單位調整為國務院直屬機構,強化資本市場監管職責。上述調整釋放了黨中央加大金融風險防范力度的重要信號。

本次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明確要求切實加強金融監管有效性,依法將所有金融活動全部納入監管,全面強化機構監管、行為監管、功能監管、穿透式監管、持續監管,消除監管空白和盲區,健全具有硬約束的金融風險早期糾正機制。在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方面,進一步完善了黨中央對金融工作集中統一領導的體制機制,明確了黨中央對金融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是做好金融工作的根本保證,將金融監管協調的重心上移到中央金融委員會和中央金融工作委員會,強調要發揮好中央金融委員會統籌協調把關的作用,發揮好中央金融工作委員會切實加強金融系統黨的建設的作用,發揮好地方黨委金融委員會和金融工作委員會落實屬地責任的作用。在微觀層面,提出通過完善中國特色現代金融企業制度、健全法人治理、推進金融機構改革、加強金融機構內控體系建設等路徑,提升金融機構的風險防控能力。同時明確了黨管金融的金融隊伍純潔性、專業性、戰斗力建設標準,并首次提出了黨管金融的金融文化建設標準:要在金融系統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持誠實守信、以義取利、穩健審慎、守正創新、依法合規。會議強調“把握好權和責的關系”和“把握好快和穩的關系”,既有防風險的先手,也有應對和化解風險挑戰的實招,體現了全盤考慮、統籌安排的系統思維。

三、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

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次集體學習時強調:“發展金融業需要學習借鑒外國有益經驗,但必須立足國情,從我國實際出發,準確把握我國金融發展特點和規律,不能照抄照搬?!敝醒虢鹑诠ぷ鲿h提出要“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提供有力支撐”。何為“中國特色”?此次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系統闡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的本質特征,強調“八個堅持”,筆者認為最重要的是以下四點:

一是中國金融發展道路的本質是堅持黨的領導。這是中國金融發展有別于歐美國家的根本特征。堅持黨對金融工作的領導,金融改革發展才能確保正確方向,才能真正促進經濟健康發展,保障國家的金融安全與金融法治。因此,建立健全黨管金融的體制機制,是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的根本保證,是金融定位愈發重要且金融安全成為國家安全戰略重要組成部分的必然要求,更是落實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的必然要求。

二是中國金融的核心是為實體經濟服務。金融回歸服務實體經濟,是新時代新征程從國家持續崛起的角度看待金融在國民經濟、民族振興中支撐作用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們區別于發達國家對金融本質理解的顯著特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理念,要求中國金融業以推動產業發展和轉型為主要任務,充分發揮金融業務對于中國產業在融資、投資、增值等各方面的金融支持作用,體現為產業與金融融合發展的形態。同時,隨著服務業、數字技術對社會經濟的貢獻日益增長,對“實體經濟”的定義也需進一步延伸為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物質產品、服務產品的生產過程以及為這些生產過程提供支撐的行業集合,包括農業、制造業、生產性服務業以及為居民生活服務的行業,同時也包括數字技術發展下產生的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

三是中國金融的底線是確保不發生系統性風險。中國充分認識到,在網絡化與全球化雙重加速運行的時代,防范金融風險是永恒的主題,絕不允許每十年一次金融危機的美國式周期性規律在中國上演。在過去四十年,中國是全球唯一沒有發生過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大國,也是唯一將金融監管的重要性置于國家發展戰略頂層設計的大國。從長期來看,防范化解金融風險,特別是防止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將是我國金融工作的關鍵任務。

四是中國金融的方向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相對應的是西方以有效需求不足作為假定前提的宏觀調控,其理論基礎主要是凱恩斯經濟學。但這種干預夾雜著各種利益——其中不乏套利、尋租空間,且“軟預算約束”和“重復建設”病癥時常卷土重來、變本加厲。與從需求端出發的宏觀調控思維不同,供給側的結構改革側重于以市場化方式來鼓勵創新、增進效率和釋放生產力。為貫徹好新發展理念,中國金融要更注重在存量重組、增量優化、動能轉換上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歐美國家上百年的金融監管機制演變基于市場自由邏輯下的監管后置理念,往往只在金融危機后才有逼迫監管改革的動力。中國金融發展的時代背景更加復雜與多元,金融改革的任務兼具防風險與穩增長的雙重使命,唯有以永不停歇的自我革命,直面現實,才能找到改革的突破口與立足點。

(作者系中共江蘇省委黨校第48期縣處級干部進修班學員,江蘇華文融資租賃有限公司總經理)

責任編輯:梁曙霞

猜你喜歡
金融風險實體金融
金融風險防范宣傳教育
前海自貿區:金融服務實體
構建防控金融風險“防火墻”
何方平:我與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夢
大力增強憂患意識 進一步防范金融風險
實體的可感部分與實體——兼論亞里士多德分析實體的兩種模式
兩會進行時:緊扣實體經濟“釘釘子”
振興實體經濟地方如何“釘釘子”
關于當前互聯網金融風險的若干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