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載東臺知縣魏源

2024-03-31 12:13張宏斌
唯實 2024年2期
關鍵詞:魏源東臺知縣

張宏斌

1845年(清道光二十五年)秋的一天,一艘由江蘇揚州開出的幫船,沿著運鹽官河駛過海道口,在東臺城西的商鹽碼頭靠岸。船上走下來一位中等身材官人模樣的中年男子,他就是東臺新任知縣魏源。

魏源(1794—1857),名遠達,字默深、墨生、漢士,號良圖,湖南邵陽隆回縣司門前人。1814年(清嘉慶十九年),魏源隨父來到京師入國子監。1820年全家遷居江蘇揚州新城。1832年(清道光十二年),魏源來到南京清涼山下烏龍潭邊購地建三進草堂,便長年居住于此,其間他與時任江蘇巡撫林則徐往來甚密,其名著《海國圖志》即在此撰寫完成。

1844年2月,迫于謀取一官半職之薪俸養家糊口的壓力,51歲高齡的魏源不得已接受朋友的規勸,再次忍辱,第五次走向科舉闈場。這次會試的“四書”題出自《孟子·告之章句上》,以“以為未嘗有材焉,此豈山之性也哉”這14個字為題。魏源文思如潮涌,嚴格按照八股文的格式一氣呵成,寫就一篇時文。這一次,終于撥云見日,考中進士第19名。遠在新疆戍所的林則徐聞聽好友魏源中榜,不禁喜而賦詩以相賀。

據說當時魏源的文章獲得了閱卷考官“勁掃千軍,倒傾三峽”的批語,但誰知主考官看了卻再生波折,以“磨勘稿草模糊”,即以其試卷草稿字跡模糊為由,罰其停殿試一年(延期一年殿試)。魏源滿腔屈辱和悲憤,寫出了一組揭露科舉制度弊病的政治諷刺詩——《都中吟》13首。在詩中,魏源以“書小楷,詩八韻,將相文武此中進”,嘲諷只要能寫上一筆秀麗的小楷,能胡謅幾首八韻詩,就可以當上文武將相,而且“官不翰林不謚文,官不翰林不入閣”。然而,由這種科舉制度培養出來的脫離實際的書呆子,又有什么用呢,只能讓他們“潤色承平”,裝裝門面。魏源的憂憤之情可見一斑。1845年春,魏源補行殿試中恩科(于正科外皇帝特恩開科取士)三甲,93名進士,奉旨賜同進士出身,以知州用,分發江蘇。

據當時傳說,魏源上年考中進士后,主考官、文華殿大學士穆彰阿(1782—1856,號鶴舫,郭佳氏,滿洲鑲藍旗人,是當時掌握實權的大學士,因此“門生故吏遍于中外,知名之士多被援引,一時號曰‘穆黨”)有意將魏源羅致手下。但魏源非常鄙視這個“保位貪榮、妨賢病國,大奸似忠、偽學偽才”的頑固派首領,痛恨他在鴉片戰爭中主張議和、排斥構陷林則徐、重用投降派的丑陋行徑,因而對他“漫不為禮”,不愿意走投靠“穆黨”升官或者留京重用的捷徑,并為此付出了罰“停殿試一年”和中進士卻不能點翰林這樣沉重的代價。好友鄧顯鶴來信對魏源中試后卻未能授職翰林院表示惋惜。魏源回信表示,入翰林史官并不是自己的志向,今日史官整日以蠅頭小楷、俳體八韻為報國之能事,我廁身其間,何以為情?不如做一個親民官,為百姓辦點實事。

經過六次會試,52歲終于熬成進士,魏源此時內心還是很復雜的。從15歲進學,已過去30多年,魏源不禁自嘲為“中年老婦,再作新娘”,但考中總還是高興的,“萬行柳色萬聲鶯,啼遍千門萬戶春”(《游別海淀四首》其一,見《魏源集》)的詩句很是能夠表達他的喜悅之情。雖已年過半百,畢竟踏上了真正的仕途。

此次,魏源奉命走馬上任,暫時署理揚州府東臺縣知縣一職,這也是他做幕僚十幾年后第一次出任地方行政長官。東臺知縣的職責范圍,大體包括管辦全縣水利路橋、縣學書院、鄉規民約、宗教慈善等,催辦范公堤(北宋范仲淹在東臺西溪擔任鹽官時修建的捍海堰)西各鄉的田賦漕糧,處理全縣刑民訟案和私鹽案件等。東臺沿海各鹽場的產運銷歸各鹽課司和分運司管理,然而由此引起的民事刑事案件卻由知縣管,知縣卻不能去鹽場拘拿欠稅灶戶鹽丁,不能影響鹽業生產經營。因此,東臺縣這個知縣并不怎么好當?!肚迨犯濉氛f,東臺縣況“繁、?!?。比其上級揚州府“沖、繁、疲、難”少兩個字。繁者,集鎮繁榮,人口繁多,事務繁蕪;疲者,荒灘疲敝,鹽民疲憊,百姓有訟疲于奔命,縣官場員疲于催稅。魏源到任時東臺建縣已77年,面臨著催收漕糧的艱難任務。到任東臺前后半年多,這個知縣的位子居然讓魏源賠光了家中的所有積蓄。

當時,東臺是江蘇揚州府東部的一個小縣,境內一條范公堤將東臺縣域東西一分為二,堤東地區為黃海鹽堿灘涂,堤西地區為地勢低洼的里下河地區,可謂地瘠民貧,農業經常歉收,朝廷規定的錢漕稅賦(錢糧稅收)征收愈加困難。

清代,漕運是國家稅收的大宗,與鹽務、河工同為東南的三大要政。而江蘇是征收漕糧很重的省份,農民除了上繳正額的糧稅外,還要繳納耗米、輕赍(即彌補損耗外加征的少量資財)等附加稅,而且鴉片戰爭后附加浮費更多于法定正耗稅額,民戶繳納漕賦一石,實納常常需要兩石五六斗之多。折色納銀,實際上甚至需要“米七八石方能完額漕一石”。在這樣的重賦苛斂之下,加上來自地主階級的田賦轉嫁,廣大農民根本無力負擔,“田內所收不敷兩稅”,使本來就掙扎在社會底層的貧困農民更加雪上加霜。其結果,一方面是民眾紛紛起而反抗,另一方面,“每大縣額漕十萬石者,止可辦六萬石”,以致“南漕歲歲缺額”。與此同時,地丁錢糧(按土地、丁口征收錢糧)的征收數額也無法保證。為此,州縣往往采用挪移漕項賠墊地丁的方法以免處分,而這又造成漕項的嚴重虧空。在東臺,歷任知縣也同樣由此欠下了一大筆未完成的定額。前任知縣葛起元就是因為濫征漕糧且過急而激起民變,差點釀成大禍,葛起元幾乎被入獄,“交部議處,撤職發軍,以儆怠玩”,故揚州府才急忙讓葛起元卸任,委派魏源接任。

但是,東臺縣的錢漕是很難足額的,魏源一上任又趕上賦稅清查,歷任的虧空全都倒霉地落到魏源一人頭上。

魏源到任東臺后,禮賢下士,主動拜訪了縣內德高望重的耆老士紳,征求他們對治理地方的意見建議,同時懲辦了一些奸猾惡棍,縣民都很悅服,一致稱頌“魏公勤惠,是愛我者也”。

魏源赴任前,揚州府告知,東臺近年漕款滯遲,務須抓緊攢辦,完成國帑(guó tǎng,國家的公款)。魏源到任后,方知東臺的漕糧任務非常棘手,全縣每年要上繳漕米19 000多石,外加征收來往于泰州、鹽城、興化三處漕糧收繳的90艘糧船運管費用,歷任知縣視之為畏途。漕運弊端重重,除了“俘收勤根”之外,還存在著“將值交卸,截串先征”的潛規陋習。有的官員就在離任前預先征稅,將一筆財政暗虧的糊涂賬留給繼任者。

魏源接任東臺知縣,就遇到了這樣倒霉的事。上一任知縣極力征繳,卻將征得的4 000兩漕銀全部帶走,欠款懸掛在賬。面對任務和虧空,魏源會集各鄉鋪的鄉長鋪董,了解情況,商討措施。眾人反映,近年西水東潮屢屢泛濫,糧食歉收,上年征漕過猛,再征將難以見效。魏源處于狠征苦民、緩征罹咎的兩難境地。

魏源沒有退縮,而是采取敢于擔當、恩威并用的非凡手段。當時,一些民眾還沿襲“挾長持短,聚嘩”的老路子,聚眾而來,吵鬧抗稅。魏源上任后宣布繼續征糧的第二天,就有人擊鼓喧嘩,阻止征糧,守倉士兵手足無措,不知該怎么辦。魏源當機立斷,果斷采取措施,親自帶士兵到鬧事者前來的路上預先設伏,將為首的“擒十余人,置諸獄”,“眾乃竄散”,突擊抓捕了十多名挑頭鬧事人員入獄,其余抱頭鼠竄而去,一舉穩定了縣城秩序,由此震懾了抗糧的民眾。接著,魏源又出其不意地釋放遣散了被抓的挑頭鬧事人員,且宣布既往不咎,使民眾信服,愈益“感勸”,很快上繳漕糧,一場嘩變也隨之平息了。隨后,他又改建書院,整頓育嬰堂,救濟孤寡老幼,為百姓傳種牛痘,“一切善政,不可枚舉”。

考慮到東臺百姓多半以燒鹽、捕撈為生,生活確實艱難,堤西農戶既要繳田賦,又要繳漕糧,還要再繳鹽課的水鄉折價銀,委實多重負擔。魏源不忍再強討復征,決計寬宥百姓,說服家人節衣縮食,寧可用自己的薪俸、前半生積蓄和全部家當換成銀子墊賠前任所欠漕款,也不愿將這筆額外負擔轉嫁給無辜的百姓。最終,自己一貧如洗,艱苦度日。

針對聚嘩抗漕事件,魏源通過調查,發現吏員中有與外界通風透氣的情況。新官舊人員,換官不換吏。自己一人來此赴任,唯有以身作則、率先垂范,方能以上率下,清風正氣。于是他蘸墨走筆,撰寫楹聯,張貼在縣衙內,以此勉勵自己清廉善政、愛民利民,告誡下屬循規蹈矩、便民為民。

題于庭柱上的聯:

上有青天,一片冰心盟上帝;民皆赤子,滿腔熱血注民瘼。

題于門柱上的聯:

民不可欺,常憂獲戾于百姓;官非易作,唯愿推恩到萬家。

題于正堂上的聯:

安得民情常達;唯恐己過不聞。

三副楹聯,六處提到百姓萬家,反映了魏源心系蒼生、造福百姓的赤子之心和嚴于職守、秉公辦事的循吏之心。這幾副楹聯,現復制陳列在東臺市城市展示館內。如今,人們每每讀罷此三副楹聯,遙想魏公往事,無不感慨萬千,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經此聚嘩抗漕事件,魏源開始關注、思索征收漕糧這一最大難題,深刻地感受到了江南錢漕弊政的嚴重,于是撰成《錢漕更弊論》一文,呈交時任江蘇巡撫李星沅,道出了自己對更革弊政的想法。指出,江蘇漕費之大,州縣之累,日甚一日。其弊有三,即明加、暗加、橫加。1825年(清道光五年),行海運,停河運一年,旗丁以罷運為苦累,要求補助。1826年,河工大挑,空船截留黃河以北,旗丁又以守船受凍為苦累,要求補助。每苦累一次,則次年必求調劑一次,這就是明加之弊。一開始漕運幫費用制錢不用洋銀,當時洋銀每圓兌制錢八百文,所以州縣官經常舍棄制錢而用洋圓以圖省事。后來洋銀價日益上漲(即銀貴錢賤),兌費也隨之增長,其用洋銀之費已不可挽回,這就是暗加之弊。1839年間,四府糧道陶廷杰挑斥米色,驕縱旗丁,于是兩三年間,各州縣約加幫費30萬兩,這就是橫加之弊。朝廷一再減免蘇州、松江浮糧,但官民仍不勝其困。原因何在?魏源認為,銀價之弊,已經無可奈何,只有裁缺并縣之法,每并一缺,則省官規幕費、丁役雜費及應酬之半,這也許是救弊本原之法。由此可見,當時的漕運已病入膏肓、無可救藥。魏源在無奈之際提出的“裁缺并縣之法”在當時也是不可能實現的。

魏源在東臺期間十分重視賢能人士的發現和舉薦。

東臺西有大湖,東臨大海,西水與東潮經常危及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水患實為首害。當時,東臺時堰人馮道立(1782—1860)對天文、歷法、數學、醫學等都頗有研究,特別對水利方面鉆研很有造詣,著作較多。朝廷曾授馮道立為承德郎,道光皇帝賜手書“征辟”匾額及頂戴花羚等。魏源聞其名,親自赴時堰小鎮登門造訪,與馮道立共同商討治理里下河地區水患的對策措施。馮道立認為,東臺必須鞏固東西堤防,疏浚入海水道,“尾閭既泄,腹脹自消,下游多一分去路,上游即少一分狂瀾,其裨益不僅東臺一縣也”。魏源對馮道立的治水觀甚為贊同,同時見他建立和主持的慈善自治機構很有成效,就手書一副對聯贈予馮道立:“繪郟亶之圖一卷中己饑已溺,熏陽城之化數千家毋訟毋嚚(嚚,yín,形容人奸詐、狡猾)?!辟澷p馮道立的治水思路能解決水患饑荒,鄉規民約能化解爭吵不和。這副楹聯至今刻在東臺市時堰鎮馮道立故居中堂門前的木柱上。

魏源認為馮道立人才寶貴,極力向兩江總督陸建瀛推薦馮道立。馮道立乃獲參加制科,舉“孝廉方正”,例授承德郎(馮并未出仕),對蘇北里下河地區的水患治理做出了貢獻。

魏源尊重和采用馮道立的水利方略,深入各鄉巡察河道,分清輕重緩急,疏浚入海水道。魏源查知東臺縣西與泰州、興化交界處的斜豐港年久失修,長達百余里的下水河道淤塞,如遇大雨洪水傾瀉,對東臺影響極大,就利用冬閑時節組織民工修挖疏浚。他親臨現場指揮,合理分工,嚴明紀律,關心生活,很快就完成了疏浚工程。來年夏季大水,上游涌來的洪水經斜豐港宣泄入海,很好地清除了水患的威脅。

魏源發現東臺一直人才不旺,很少有中舉者,中進士的更是寥寥無幾。他覺得甚為奇怪,就開始調查研究,發現在士子們學習的泮宮(學校的美稱,即學宮,原為臺城文廟,后在舊城陶瓷廠處)河對面是東窯,有磚瓦窯數十座,百余年來磚瓦燒制不息,終年烈火熊熊,煙氣彌漫,塵灰飛揚;磚瓦下河裝船,號子人聲鼎沸,對士子們的讀書學習很有影響。魏源惆然嘆曰:“國家求人才于士林,而庠序實士之根本,烈熖沖霄,終年燔炙,復何望耶?”他認為此嘈雜、污濁、昏亂的環境自然影響士子的學習情緒,乃與商會、窯界商量遷移磚窯,以改善學宮的學習環境。商會窯主們思想不通。正協商間,魏母病重,不得已耽擱下來,后來魏源常以此為憾。

正當魏源“初學制錦”治理東臺縣的時候,1846年(清道光二十六年)4月,魏源的母親陳太夫人因病去世。按照清代官員丁憂制度,父母去世,須守孝三年,不得為官,魏源不得不離開他上任才半年多的東臺縣。此時,他貧困交加,拮據得連裝運棺柩護靈回家的路費都沒有,只好借住在朋友家中。一向重義輕財、自恃清高的魏源,無奈只得寫信向朋友告借度日。這年8月,他在致友人胡林翼(1812—1861,別號蘊之)的信中說:“……弟半載東臺,只因漕運受前任之累,賠墊四千金?,F在交代,尚未算值。清查發倉之初未知如何人出脫。其尤急者,舉家數十幾口指日懸磬,而先櫬至今滯留東臺,未能奉移。其窘為生平所未嘗……”魏源在東臺兢兢業業當了半年多知縣,親身感受了州縣官的辛苦,不僅沒領到半文薪俸,反而貼盡老本。因東臺縣歷年漕賦都未完額,又趕上賦稅清查,“受前任之累”,自己墊賠了4 000多兩銀子,弄得本已“萬分告匱”的家境更陷入“指日懸磬”的絕境,賠得連鍋也快揭不開了,他的窮困拮據之狀可想而知。魏源不得不四處挪借,以至于多年以后,他孫子魏恒在廣東揭陽、前山為官時,還在償還這筆冤枉債。

后來,經胡林翼等好友施以援手,魏源才得以將母親的棺柩致運到句容縣譚蓮山安葬。奉靈起程那日,東臺城民眾扶老攜幼自發地聚集縣城,從七里石街到運鹽官河,由東向西,由車而船,沿途十余里多處擺下香案,祭奠叩拜。老人婦女手挽靈柩,揮淚相送,殷切期望魏源能再來東臺。

1846年四月三日,魏源在《致柘農信稿二》寫道:“源去冬奉檄東臺?!彼^“去冬”,自然是指1845年冬天。據此可知,魏源開始正式代理東臺知縣的時間,是在1845年冬。而從1845年冬到1846年夏,無論魏源代理東臺知縣的時間是從頭年孟冬(十月)到次年孟夏(四月),或頭年仲冬到次年仲夏,或頭年季冬(十二月)到次年季夏(六月),時間都是半年,都可與魏源寫給胡林翼的信中所說的“半載東臺”相吻合,這也是“半載東臺”的含義。需要說明的是,有關魏源在東臺期間的工作生活經歷,魏源的詩、文集及其傳記資料中涉及甚少。也許魏源在東臺任職期間開心事并不多,而煩心事倒不少吧。

1849年六月,守制期滿的魏源奉命署理江蘇揚州府興化知縣。赴任時遇連旬暴雨,魏源親率民工堅守東堤,筑土保壩。甚至伏身于堤上,發誓以身殉堤。艱難守至立秋,推遲半個月啟壩,終于保住了下游興化、姜堰、東臺等七州縣的稻谷收割登場,七縣百姓把收得的稻子稱為“魏公稻”。1851年(清咸豐元年),魏源遷升高郵州知州,后遭人報復被革職。旋復職,他以年逾六旬、遭遇坎坷、世亂多故而辭去,晚年潛心學佛。1857年3月26日(清咸豐七年三月初一日),卒于杭州東園僧舍,終年63歲。

魏源“半載東臺”,任東臺知縣時間雖短,但他在朝廷迫切征收稅賦的高壓政策下,廉潔奉公、克己愛民,調查研究、創新理論,深入實際、為民解困,不計小我、顧全大局,成為清代基層縣官群體的杰出代表。在清代,曾任東臺知縣者計90余人,其中為政清廉而又才識超群、著作頗豐的杰出人物當數魏源。其實,魏源很早就承繼了明末清初啟蒙學者的思想傳統,力倡“經世致用”之學。他認為,治學當施之與政事,然后其用始著,而致用則應以致富強為目的。魏源和龔自珍(1792—1841)同屬主張“通經致用”的今文經學派,與龔自珍齊名,時稱“龔魏”??贾羞M士之前,魏源已撰著出版了《皇朝經世文編》120卷、《圣武記》14卷、《海國圖志》50卷(后經修訂、增補成為百卷本)等名篇巨著,提倡“開眼看世界”的開放理念,首推“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強國方略。魏源猶如時代夾縫中的一道亮光,他的思想遠遠超過了他的同代人。他是那個時代站得最高、看得最遠、悟得最透的文化巨人,是中國近代史上潛心研究中國實際問題并取得卓越成就的著名愛國思想家。魏源與力主禁煙的林則徐一樣,被譽為近代中國“睜眼看世界”首批知識分子的優秀代表。他留下的這些名言至今仍在警醒世人:

“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長,不知人長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長,則不可以用人,不可以教人?!薄肮屡e者難起,眾行者易趨?!薄奥牟槐赝?,期于適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薄皫熞拈L技以制夷?!?/p>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6月全國組織工作會議、2014年9月人民政協成立65周年大會、2015年4月亞非領導人會議、2015年11月G20領導人第十次峰會、2016年5月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等多個重要場合,十多次引用魏源的經典語句,闡述知人善任的道理,強調“經濟全球化時代沒有哪一個國家可以獨善其身,團結合作是我們的必然選擇”,指出我們要走符合本國國情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堅定不移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等等。今天,我們正沿著黨的二十大擘畫的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闊步前進。挖掘研究魏源及其思想、文化、理念,學習他愛國憂民、勤廉治政、重視人才、放眼世界、革新圖強的情懷與精神,對于大力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設為民務實清廉的干部隊伍,以高水平對外開放助力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新征程上踔厲奮發、勇毅前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時代價值和現實意義。

(作者系中共江蘇省東臺市委黨校常務副校長)

責任編輯:戴群英

猜你喜歡
魏源東臺知縣
吶喊中的精神力量——東臺弶港漁民號子
東臺魚湯面
董郎孝道古今傳 有愛東臺何羨仙
東臺黃海國家森林公園:以綠之名,拓荒出“養心”景致
論魏源早期理學思想及其轉變
沒頭腦
青石碑
青石碑
瘋老爹打知縣
漫畫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