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焦課程思政,提升表現素養

2024-03-31 09:25趙海燕
教學月刊·小學綜合 2024年2期
關鍵詞:美術素養課程思政

趙海燕

【摘? ?要】美術教學中,美術素養的培養和思政教育的落實是同步進行的。在美術核心素養本位下,教師應構建小學美術課程思政“課堂教學點點和諧共融的學習樣態”“課程教育線線和合共生的人文樣態”“學科育人面面同頻共振的認知樣態”,實現美術學科教學與思政教育的有機融合。

【關鍵詞】美術素養;課程思政;審美立人

中小學審美教育的高質、高效發展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必由之路。那么,審美與立人在美術教學中如何相互滲透?如何構建以審美為宗旨、以立人為指向的美術課程思政教育路徑?筆者從小學美術學科的“點、線、面”出發,從小學美術課程思政的學習樣態、人文樣態、認知樣態等層面探究可行路徑,以期為一線教師提供有效的教學范式。

一、點——構建和諧共融的學習樣態

這里的“點”指的是美術課程思政樣態中課堂育人的教學點,它既是融通教學內容的契合點,又是落實審美立人的著力點,還是實現美術知識建構和思政價值引領的融合點。教師要充分挖掘地方特色資源,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充實到課程教學內容的體系中,使“契合點、著力點、融合點”點點相扣,提高學生的思政素養。

(一)擇優選材,融合地方美術教育資源

將地方特色資源融入美術課程思政教學,彰顯文化自信,一直都是落實審美立人的重要著力點。筆者指導本區域青年教師將鞋墊花、扎染、香包等地方文化元素融入美術學科課程思政教學。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教師以紋樣為審美表達點,同時融入“精美紋樣、智慧結晶、吉祥寓意、美好向往”等思政要素,通過環環相扣的教學設計,弘揚中華美育精神,實現價值引領。

如:教學蘇少版《美術》四年級上冊《適合紋樣》之“創意‘鞋墊花紋樣”模塊時,教師引導學生從“了解鞋墊花的寓意美—體驗鞋墊花的設計美—感悟鞋墊花的價值美”三個環節展開學習,感知鞋墊花承載的精神力量,學會傳承與表達;教學人美版《美術》四年級下冊《虎頭裝飾》之“掛虎香包‘虎頭紋樣”模塊時,教師依據小學生的審美規律,從“一比眼力·識外形、二比眼力·辨色彩、三比眼力·思內涵”三個環節入手,推進“形狀—色彩—價值”的課程思政教學;教學蘇少版《美術》六年級上冊《印花布》之“方形花卉扎染紋樣”模塊時,教師帶領學生從“利用捆扎法,體驗繁華美;利用折疊法,感悟韻律美;利用夾扎法,深思簡約美”三個環節入手,了解捆、疊、夾等扎染技藝,感受扎染的魅力。教師將美術資源和思政元素完美融合,精心呈現美術知識,引導學生學習審美方法。

(二)守正創新,注入民間美術工匠精神

具有守正創新特點的作品最能激發學生的感知力。民間藝人的工匠精神,具有引領價值,是學校課程思政建設的“活教材”。學??梢詫⒚耖g非遺傳承人及可操作的非遺美術項目請進校園,用具有審美代入感的藝術傳承故事感染學生。

(三)館校聯合,拓展校外美術教育空間

新時代的美術教育課堂是連接美術知識與審美生活的“審美場”。學??梢酝ㄟ^館校聯合等多種形式進行審美立人課程思政創新實踐,架構學校美育課堂與社會生活課堂之間的橋梁。如充分利用地方美術館、革命紀念館、民間藝人工作室等進行教學,拓寬中小學美育空間,構建課程思政的新陣地。

教師將人美版《美術》四年級上冊《剪紙中的吉祥紋樣》一課的教學拓展到校外剪紙藝人工作室,帶領學生參觀體驗。學生觀看非遺傳承人的剪紙示范,聆聽傳承剪紙的故事,體驗剪紙的過程,在剪紙與自然、剪紙與生活、剪紙與社會、剪紙與自我的多重關聯中,深刻感悟剪紙工藝的文化內涵。

二、線——構建和合共生的人文樣態

這里的“線”即課程育人的教育線,它既是審美立人課程思政的研究主線,又是美術表現素養提升的策略主線,更是德智體美勞和諧共長的發展主線。

(一)構建思政橫向線

這里的橫向線指的是審美立人美術課程思政校內外環境育人和空間育人的平行拓展線。學校整體統籌國家、地方、校本課程,從育人情境、育人方式、育人環境等方面進行拓展,構建特色鮮明且關聯緊密的校園文化角、藝術工作坊、審美教育場,引領學生全面發展。

一是營造思政角。這里的“角”是指每一個承載育人功能的校園角落。學校應從環境育人的角度出發,構建和重組學習空間,營造智育求真、德育崇善、藝術尚美的校園環境。從價值選擇、內容確定、空間構建等方面彰顯審美立人功能,激活學生的學習內驅力。如利用校園美術發展史長廊、藝術家文化墻以及圖書角、書畫角等育人環境,以靜態圖片、立體實物等形式展示古今中外的美術名家、名作等,營造獨特的教育環境。這種個性鮮明、直觀生動的場域打破了既定的、程式化的環境布局,將固定的美術學習主場拓展到非正式的學習空間,讓所有空間都發揮育人功能,推動學生的真實性成長。

二是打造思政坊。這里的“坊”是指校內藝術實踐工作坊,也稱社團。美育的使命是讓所有學生學會感悟自然之美,享受藝術之美,體驗生活之美。學生在特色鮮明的美育環境中,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展開實踐探究,交流審美情感,使個人技藝和合作精神得到融合發展。

三是創造思政場。這里的“場”是指校外承載育人功能的民間藝人工作室、藝術實踐基地等審美教育場。教師要善于用各類校外場所,讓學生經歷直觀感知、沉浸式實踐等美育活動,如將蘇少版《美術》六年級上冊《木版畫》以及《木版年畫》兩節課的教學拓展到校外版畫創作體驗中心,讓學生進行沉浸式實踐。教師應創造多維的課程思政審美場,用民間藝人的故事和代表性作品感染學生,培養學生的藝術品格。

(二)構建思政縱向線

這里的縱向線指的是審美立人美術課程思政認知層面和實踐層面的探究主線。學校要回答“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等問題,讓認知線和實踐線雙線并進。

一是厘清認知線。梳理美術史的發展脈絡,有助于學生客觀、全面、深刻地了解美術的發展趨勢。如在人美版《美術》五年級下冊《花鳥畫》的教學中,教師深入淺出地幫助學生梳理花鳥畫的發展脈絡,幫助學生從國畫、書法、瓷器等傳統美術類別出發,了解我國美術史的基本脈絡,厘清發展規律,增強審美認知,強化審美理解,提升史學素養。此外,教師還可選取教材里古今中外的優秀美術作品進行圖像識讀,講述其中蘊藏的勵志故事,挖掘美術作品的精神力量和作品背后的思政內涵,以圖育人、以史育人。

二是推進實踐線。首先要關注表達,如基于“格物表達·文化理解”的思政主題,學校開展了以審美判斷為核心的課程思政實踐。以人美版《美術》一年級下冊《花的世界》一課的教學為例,教師適當選用以梅、蘭、竹、菊“四君子”為主題的國畫作品,挖掘四種植物中蘊藏的精神內涵,初步培養學生的美好品格。其次要重視審美體悟,如通過表格梳理“審美體悟·價值體認”的思政主題,引導學生嘗試用規范專業的美術語言賞析作品,并積極表達交流,形成文化認同感。如教學蘇少版四年級下冊《對比的藝術》一課時,教師介紹了法國畫家馬蒂斯的剪紙作品和西班牙畫家米羅的《星星》,讓學生感受不同時期、不同國家的美術思潮的變遷與發展,交流自己的文化理解和體會。最后要注重創意表現。如注重學生表現方法的選擇,讓學生在“創意表現·文化創新”的思政主題中完成創意實踐、情感表達、美感表現。以蘇少版《美術》二年級下冊《水墨畫樹》一課為例,當學生在賞析近現代畫家傅抱石和黃賓虹等人的國畫作品時,教師將國畫知識與時代背景、國畫意蘊與美育精神、國畫特色與人生境界等關聯起來,讓學生感受藝術家的創造力。

三、面——構建同頻共振的認知樣態

這里的“面”指的是審美與立人全面推進的美術學科育人面,體現美術課程思政綜合育人的理論廣度、實踐強度和價值深度。

(一)優化思政認知的理論廣度

美術學科課程思政“培根鑄魂、強基固本”的功能體現在筑牢中華藝術內涵方面。

一是羅列美術技能,滋養文化自信。藝術可以潤澤生命、升華精神,使人的生活幸福、人生完整。教師可帶領學生感受民間藝人精湛的技藝和敬業的精神,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如對國畫、剪紙、版畫等作品進行提煉,將家國情懷、民族氣節、高尚情操等思政元素融入學生的審美過程,內化學生的審美體驗。

二是講好作品故事,涵養愛國情懷。一方面,在美術作品鑒賞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把握鑒賞重點,并適時引入思政元素,驅動美術表現素養和課程思政素養的同頻共振,擴展學生的認知面。如蘇少版《美術》中的許多作品都是經典的“成教化,助人倫”的作品,可以培養學生的美好品格。另一方面,教師要將美術作品與時代背景融合,提升學生的政治覺悟。如教學人美版《美術》五年級下冊《人民藝術家——齊白石》一課時,教師帶領學生鑒賞畫家齊白石的作品《群蝦》,將作品置身于革命歷史語境中,通過深度解析作品創作的時代背景、畫面內容、表現手法、主題思想等,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和責任擔當,幫助學生樹立社會責任意識。

三是梳理黨史作品,深化強國教育。如以黨史為線索梳理美術作品,浸潤紅色主題教育內容,挖掘革命精神,提升學生的政治領悟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審美表達能力、創意實踐能力。以人美版《美術》五年級下冊《雕塑之美》的教學為例,在學生賞析《人民英雄紀念碑》這一浮雕作品時,教師可以提取藝術家潘鶴的雕塑作品《艱苦歲月》,開展“強國主題雕塑賞析”大單元教學,讓學生了解革命精神,深化對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歷程的認知,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

(二)強化思政認知的實踐強度

美術教學注重在“審美”中“立人”,在“立人”中“審美”。教師應以德育、美育融合的方式統整育人目標,助推美術課程思政教學。

一是凸顯思政的目標價值。美術課程教學要圍繞美術知識的傳授和美術專業能力的培養展開,深挖美術教學資源中的課程思政元素,凸顯美術課程中的思政價值。

二是彰顯思政的社會功能。首先是明確思政的導向性。在多層次、多形式的校內外美術教育實踐中,教師要注重德育、加強美育、提升智育、落實勞動教育,引導學生明確人生方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升思政內涵。如開展單元化、項目化、系列化的美術課程思政教育,將美術知識和思政元素結合,科學設置“美術識讀、美術表達、美術表現、美術價值”等課程模塊,滲透思政品格和審美內涵。其次是協同思政的融合性。教師應在美術教學中融入安全教育、法治教育、環保教育等課程思政元素,開展美術與語文、道德與法治、勞動、科學等的跨學科教學,協同思政力量。最后是注重思政的公共性。教師要將美術教育融入公民教育中,開展融合社會生活的美術課程思政教學活動,注重培養學生參與社會公共藝術活動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公共品格。

三是創新思政的表達策略。教師可采用“遠古時空對話式、人物造型模仿式、畫面情節再現式”等方法,完成美術課程思政教學中的價值理解、鑒賞表達、創意表現等任務。學生在表達中學、在表現中學,完成美術與自我、美術與他人、美術與社會的溝通。

四是豐富思政評價機制。教師應在評價環節設置體現審美立人課程思政育人價值的評價指標,讓課程思政的評價指標融于美術學科評價機制。具體而言,教師應注重審美立人課程思政的過程性、形成性和表現性評價的比重,從美術課程理論學習、思政價值引領、審美創意實踐等角度進行評價,全面考核學生的審美素養和政治素養達成情況。

(三)深化思政認知的價值深度

教師應深入探究美術課程思政教學的價值深度,以美術課程推進五育并舉。

一是注重知識體系與思政價值的結合面。教師要從人格培養、精神熏陶、文化理解等方面進行審美立人教育。既要注重中小學美術課程思政教學體系的建構,保持美術學科的專業性,又要注重思政價值,彰顯美術學科在培養品格和塑造人格方面的功能。

二是注重審美范疇與思政因素的整合面。教師要優化審美立人教育活動的設計,遵循美術學科的特點,擴大與學生息息相關的生活美學、生命美學、社會美學的審美范疇。如教學蘇少版《美術》五年級下冊《環境小設施》一課時,教師通過營造特定的審美情境,如新農村建設、名勝景觀設計等,加深學生的課堂體驗。

三是內化于心與外化于行的聯合面。教師應突出立德樹人的實踐導向,善于運用社會審美情境,采取情景模擬、古董探秘、鑒寶拍賣等多種策略,組織開展多樣化的審美實踐教學,以此推進“課內+課外”的實踐教學,讓美術理論表述和思政研討行動同頻共振,培養積極、健康、自由、全面、個性的人。

總體而言,通過構建“點、線、面”和諧共融的小學美術課程思政新樣態,有利于弘揚中華美育精神,促進學生審美表達能力和美術表現素養的提升,實現審美立人,培養“心中有國、肩上有擔、胸懷天下”的時代新人。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朱光潛.談美·談美書簡[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9.

[3]席勒.美育書簡[M].徐恒醇,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

(江蘇省連云港市海州區教育局)

猜你喜歡
美術素養課程思政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醫學課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討
學好質量管理,鍛造品質人生
發揮專業特色 實施“課程思政”
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湘繡專業實施課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交互智能平板在中職美術教學中的應用
建構開放課堂提高學生美術素養研究
創新美術課堂?體驗學習樂趣
高中美術生活化教學策略探析
基于視覺識別時代的學校美術課程
搞好綜合教學提升學生美術素養的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