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確把握人文經濟學的理論邏輯與實踐進路

2024-03-31 17:07李揚陳清華
唯實 2024年2期
關鍵詞:經濟學人文高質量

李揚 陳清華

2023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指出:“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蘇杭都是在經濟發展上走在前列的城市。文化很發達的地方,經濟照樣走在前面??梢匝芯恳幌逻@里面的人文經濟學?!?02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蘇州時指出,“蘇州在傳統與現代的結合上做得很好,這里不僅有歷史文化的傳承,而且有高科技創新和高質量發展,代表未來的發展方向?!比宋慕洕鷮W這一重要論斷,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最新成果,是習近平經濟思想與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論菁華,為推進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系統視角和嶄新路徑。我們要深刻認識傳統與現代的結合、文化與經濟的融合,以歷史自信和文化自信、歷史主動和戰略主動構建中國特色的新型人文經濟形態,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強力賦能。

準確理解人文經濟學的豐富內涵

人文經濟學是一種全新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學理論。首先需要甄別與厘清的是,這里關注的“人文經濟”不完全等同于傳統意義上的文化經濟學,不是簡單延續西方經濟學的所謂人性或人文的指向,更不是西方人本主義經濟學的再版或翻版。作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話語范疇之一,“人文經濟學”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原創性貢獻,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在識變應變求變的實踐中不斷創新、不斷被映證并不斷釋放成效的一種新發展理念的集中凝練表達。如何以人文經濟整飭發展的舊慣性、激活發展新動能、開辟發展新境界,是一個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

整體而言,人文經濟是一個發展共同體的理念,其精髓要義在于不能立足“人文”說經濟,也不是著眼“經濟”觀人文,更非“人文”和“經濟”的拼盤、物理連接,而是化學反應:要將人文經濟的思考跳出文化學或經濟學的單一視域,將人文和經濟辯證整合、雙向輻合、同頻共振、相向而行。正所謂人文與經濟的合璧雙美、美美與共,是努力創造人文與經濟的深度融合,人文中有經濟、經濟中有人文,進而一體化地凝結萃取而形成新發展型態或新社會樣態。這是一種發于文化思維和文明思維,內嵌于經濟社會發展進程,并在建設中華現代文明的價值追求意義上實現人文經濟發展的新目標、新邏輯、新范式、新作為。

人文經濟不僅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也是基于區域資源稟賦存量實現更大增量的發展定力。盡管西方古典經濟學承認物質世界中根本的力量是經濟,精神世界中最高的力量是宗教,似乎解釋并關注了文化、精神、倫理等要素之于經濟發展中的存在,但是諸要素的作用是有限的也是狹窄的,事實上也是有先天缺陷和天生局限。所以,我們注意到,20世紀初馬克斯·韋伯在其著作《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中所分析的新教倫理所造就的“資本主義精神”,所闡述的新教為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所提供的文化動力。韋伯之流的理論旨歸多少已經接近人文與經濟一體化的愿景。而丹尼爾·貝爾在其著作《資本主義文化矛盾》中發現,當代資本主義世界最重要的矛盾不是經濟矛盾、政治矛盾,而是文化矛盾。這其實又揭示出西方經濟學、西方資本主義生產所面臨的人文與經濟相割裂的某種困境。即便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在《道德情操論》和《國富論》里論及文化經濟學的相關議題,但依然是把道德屈尊于資本之下作為影響經濟增長的因素進行研究的。相形之下,新時代人文經濟的出場,首先提供了一種嶄新的、科學的經濟社會發展思維框架:以人民為中心,以人民福祉為歸宿,促進人文與經濟交融互生,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提供物質和精神的雙重驅動、混合推動、一體聯動、全息運動。在這個意義上,人文經濟和人文經濟學,是世界上最大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在社會主義大國解決現代化發展難題的新思路、超越西方經濟學局限并開辟區域發展新境界、探索高質量發展新路徑的覺悟之果,是以文化與經濟的關系為基礎向人類文明貢獻的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以人文經濟推動發展,既解決文化與經濟的發展不平衡問題,又尋繹到文化與經濟的共生共榮的相生之道,從而真正為經濟發展提供合理而充沛的文化驅動力、文化引領力,讓中國式現代化進程的每一步成為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過程。誠如《之江新語》的一段精辟論述所言,即“文化賦予經濟發展以極高的組織效能,促進社會主體間的相互溝通和社會凝聚力的形成”。歸根結底,人文經濟是以文化為關鍵動力源泉的經濟形態,強調文化對經濟的能動性力量,借助文化的經驗智慧和工具優勢為經濟活動提供堅實的動力支撐。

準確理解人文經濟和人文經濟學,必須始終自覺地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如果說,西方經濟學囿于“理性經濟人”假設和“投入—產出”資本邏輯,那么,人文經濟學則牢牢基于人民的中心地位,緊緊錨定人文價值的引領地位,深深融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資源,時時追問經濟發展的價值取向和財富增殖的終端旨歸。只有站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高度,突破西方經濟學的既定藩籬和天然局限,摒棄資本拜物教、金錢至上的人文慣性,徹底走出唯以經濟利益效用驅動的發展軌跡,讓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成為經濟舞臺的主角??梢哉f,新時代人文經濟學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的原創性、標識性理論貢獻。

人文經濟學保障高質量發展有效實現

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堅持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的硬道理,必須從高質量發展的視閾科學認知人文與經濟之間的互動關系,推動高質量發展有效實現。

人文與經濟交相輝映是高質量發展的目標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高質量發展就是能夠很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是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比嗣袢找嬖鲩L的美好生活需要,既包括物質生活需要,也包括精神生活需要。人文與經濟融合發展、交相輝映作為物質產品生產和精神產品生產協同共進的根本路徑,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要條件,與高質量發展在目標維度上的要求完全契合。高質量發展是關于發展的目的、動力、方式、路徑等一系列發展觀的深刻變革和全面升級,其本身具有鮮明的文化屬性。人文與經濟融合發展是在經濟社會領域完整準確全面踐行新發展理念的集中體現,創新發展所必需的企業家精神、科學家精神、工匠精神都是人文精神的范疇,協調發展離不開系統觀念和合作共贏理念,綠色發展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思想為基礎,開放發展強調制度型開放和文明交流互鑒,共享發展歸依“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人文價值追求。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文化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點。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高質量發展不只是一個經濟要求,而是對經濟社會發展方方面面的總要求;不只是對經濟發達地區的要求,而是所有地區發展都必須貫徹的要求;不是一時一事的要求,而是必須長期堅持的要求?!比宋呐c經濟深度融合是高質量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只有人文和經濟二者相互賦能、交相輝映,經濟高質量發展才不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文化高質量發展才不會成為空中樓閣、鏡花水月。循此,只有人文與經濟融合互動,各地區才能充分激發創新動力,突破資源要素瓶頸約束,不斷推動結構優化和效益提升,步入高質量發展的軌道;只有人文與經濟相互促進,各地區才能打破對短期利益、局部利益的偏好以及對傳統發展模式的路徑依賴,從而以長期視角、共贏思維持續推動高質量發展。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文化內嵌于高質量發展的目標體系。

人文與經濟交融共生是高質量發展的實踐樣態。人文作為人類文化中的先進的、科學的、優秀的、健康的部分,是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精神動力支撐,而經濟作為人們為獲取物質和精神資料而開展的生產、流通、分配、消費的總稱,是人類文化生成不可脫離的客觀實踐基礎。統籌“物質富足、精神富有”的目標訴求,追求“物的全面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正是人文與經濟交融共生的內涵與價值所在。

以蘇州和杭州為代表的城市發展啟示在于:人文精神和文化底蘊全方位浸潤到科技創新、經濟建設、城鄉發展、基層治理的方方面面,形成個性鮮明的城市品質,由此文化基因無時不在、無處不在,充盈濃濃地方人文情的城市樣態油然而生。人文與經濟相融,核心在于見“數”見“物”更見“人”。只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更加重視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注重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才能既保障高質量發展的正確方向,又厚植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人文與經濟相融的每一步,都是人的觀念迭代更新的進程。在促使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落地生根的同時,逐步推動形成了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根、創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之新,與新時代高質量發展要求相適應的財富觀、政績觀、勞動觀、義利觀等。

人文與經濟協同互促是高質量發展的有效路徑。從要素供給、載體支撐、政策集成等維度協同發力,激活高質量發展新動能,日臻達到“文化賦予經濟發展以深厚的人文價值”“文化賦予經濟發展以極高的組織效能”“文化賦予經濟發展以更強的競爭力”的發展新境界。一是進一步強化要素供給,夯實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條件。深度挖掘各地區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中契合高質量發展要求的元素,通過對區域特色歷史文物的活化利用,與時俱進地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凝練具有標識意義的區域精神,增強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的精神動力。進一步發揮文化的聚合效應、聯系效應、乘數效應,吸引集聚高端創新要素,打造區域性高端要素集聚高地,優化資源要素配置效率,夯實高質量發展的物質基礎。二是強化載體支撐,優化高質量發展的組織效率。不囿于“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思路,依托區域特色文化資源,培育打造多領域、多層次、多功能的優質文化活動品牌,創新“文化+”和“+文化”的運營模式,推動文化交流與經濟交往協同共進,實現人文底色強的高質量發展。加強以科技為核心的全面創新,為經濟和文化插上科技的翅膀,不斷培育新的文化經濟業態,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激發經濟增長新動能。三是強化政策集成,增創高質量發展的競爭優勢。瞄準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節點和重點任務,集成設計文化政策與經濟政策,加強文化和經濟不同部門之間的政策配套,形成文化與經濟協同互促的政策合力。堅持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協同推進,加強政策類型、政策功能、政策邊界、政策周期的協同配合,以政策合力、部門合力保障文化賦能高質量發展的有效實現。

全面提升人文經濟學的江蘇“顯示度”

習近平總書記在對江蘇工作的重要講話中提出的“人文經濟學”,是我們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要高度重視和研究的重大命題,其思想理論含量高、實踐創新容量大。江蘇必須以更高政治站位充分認識提出新時代人文經濟學的重大戰略意義,以高度的政治自覺和行動自覺學在先、做在前,營造“思與行”的濃厚社會氛圍,在江蘇產生更廣泛、更厚實、更有影響、更具示范的“顯示度”。

強化研究支撐,著力打造人文經濟學理論闡釋的“江蘇高地”。人文經濟學的理論闡釋研究工作是建構中國自主的經濟學知識體系的重要任務,也是彰顯江蘇學理化研究、學術化闡釋習近平經濟思想和習近平文化思想能力和水平的重要考題。作為社科大省,江蘇要占得人文經濟學術命題、學術思想、學術觀點、學術標準、學術話語上的制高點,努力推出一批在全國有影響的人文經濟學研究成果。要集聚最優力量、集中攻關重點課題,加強對研究方向、難點突破的指導,加強系統性、整體性研究,有組織、有序有力地開展人文經濟學的系列理論研究,開展體系化、學理化的研究,闡釋好蘊含其中的學理道理哲理。

強化輿論支持,著力打造人文經濟學學習宣傳的“江蘇高地”。唱好人文經濟學的“弦歌之治”,媒體的輿論宣傳是重要力量。聚焦江蘇人文經濟發展的生動實踐,通過主流媒體的全媒體矩陣,以理論和輿論同頻共振,推出更多、更鮮活的新聞產品,讓人文經濟學的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把江蘇大地上踐行人文經濟發展理念的好故事講出來,聚共識、增信心。加大人文經濟學宣傳的頻度和力度,在內容建設、欄目打造、傳播推廣等方面全方位推進,強化社會文化認同,發揮全媒優勢、實現“破圈”傳播,打造一系列彰顯人文經濟學江蘇實踐特點的新聞報道產品,展現江蘇高質量發展的“人文氣象”,讓人文經濟學的江蘇實踐為更多人所感、所念、所認同。

強化資政育人,著力打造人文經濟學干部培訓的“江蘇高地”。知為行之始。只有全省黨員干部特別是各級領導干部多懂一些人文經濟學,才能在高質量發展的實踐中自覺運用人文經濟學的新理念新思路,使我們的經濟建設和文化發展相互促進,相得益彰,使我們的發展更好地結合傳統和現代、符合未來方向。要把人文經濟學有關知識理論教育嵌入干部教育培訓課程,更好滿足干部思想需求和崗位需求。發揮好各級黨校(行政學院)、社會主義學院干部教育培訓主渠道、主陣地作用,抓好人文經濟學相關師資庫建設,讓懂理論的人講理論,會方法的人教方法,有經驗的人談經驗,不斷增強人文經濟學理論教育培訓的系統性、針對性、有效性。

強化凝練總結,著力打造人文經濟學實踐樣本的“江蘇高地”。人文經濟作為一種新型的經濟形態,正處于從自發向自覺轉型的過程中,人們普遍認同又可感可知的實踐樣本相對較少,使人文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示范引領效應差強人意。從調研情況來看,當前各地區自主推薦的人文經濟案例存在諸多錯誤傾向,主要集中在文化創意產業項目,并未全面契合人文經濟的理念和邏輯,容易產生誤導。所以,認真提煉和總結江蘇“過去完成時”和“現在進行時”的實踐成果。不局限于蘇州一地,放眼全省,考察蘇南、蘇中、蘇北各區域發展機理,探索凝練出多樣多元的人文經濟學案例,提供不同人文資源共生驅動的類型樣本。許多地方以不同的“打開方式”創新利用文化資源,推動人文與經濟相互融合。比如,蘇州是傳統與現代、文化與科技的結合驅動;南京是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的深融驅動;無錫是傳統文化與民族工商業資本的并育驅動;鹽城是紅色革命文化與綠色生態文明的相濟驅動;南通是企業家實業文化與開放文化的偕行驅動;等等。力求以一城一品牌、一域一特色,呈現江蘇人文經濟發展的全景圖和動態圖,更有效、有力地促進人文經濟學的深化實踐與深耕研究。

(作者為江蘇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省社科院基地研究員)

責任編輯:張蔚菊

猜你喜歡
經濟學人文高質量
人文
移民與健康經濟學
堅持以高質量發展統攬全局
高質量項目 高質量發展
簡明經濟學
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根本要求
“三部曲”促數學復習課高質量互動
人文紹興
人文社科
經濟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