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民間神話與自然的再現

2024-03-31 07:54劉芮伶黎貝蓁嚴琳
中國中小學美術 2024年1期
關鍵詞:融合性小學美術

劉芮伶 黎貝蓁 嚴琳

摘要 在中國,陶器的歷史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時代,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積淀。本文針對本校開展陶瓷綜合材料創生設計教學進行實例研究,從文化觀念的表述、情景空間的建構、廢舊材料的運用、裝置藝術的交融四個方面進行案例分析,發掘陶瓷綜合材料藝術在小學美育中的意義。

關鍵詞 融合性 創生設計 陶瓷綜合材料 小學美術

《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版)》明確提出,培養學生運用傳統或現代的工具、材料和媒介,創作平面、立體或動態等表現形式的美術作品;根據自己的想象與構思,用紙、泥等材料,以及折、疊、捏、塑、組合等方法,塑造立體造型作品。照此標準,我們在小學美術課堂中,將陶藝與綜合材料有機融合,讓學生在陶藝課中開展融合性創生設計,取得了良好的教學實踐效果。

一、文化觀念的表達:“舞動《山海經》”“觀山?!薄吧胶F孀T”課程實踐

綜合材料融合創生,要歷經“主題選擇—草圖繪制—探討方案—材料運用”的過程。學生要在創作構思時清晰地表達觀念和情感,就需要有一定的文化積淀。這就要求學生先從自我文化積淀出發,自主選擇主題和表現方式,而后才能創造性地運用材料?!拔鑴印渡胶=洝贰薄坝^山?!薄吧胶F孀T”三課,都是以古代神話《山海經》為主題開展的課例,對傳統文化的學習和理解是學習重點之一。孩子們課前閱讀了各種關于《山海經》的書籍,并嘗試運用陶藝的方式表現書里的怪獸。孩子們在創作體驗中,自主探索中國古代瑰麗斑斕的“《山海經》世界”,培養創新思維,展示個性,使作品充滿可能性。

“舞動《山海經》”一課,分為兩個階段完成:第一階段是學生圍繞《山海經》中的魚查閱資料,繪制草圖,而后以小組合作方式完成陶藝作品;第二階段是學生根據已完成的《山海經》陶藝作品進行藝術再創作,經過多次調整修改,將干樹枝、黏土等材料與陶藝作品組合,最終完成裝置藝術作品,運用亞克力箱進行懸掛展示。

教學難點在第二階段,即如何讓作品“舞動”起來。學生通過上網查閱、商討方案、繪制草圖等探究性學習,決定嘗試采用魚線,將《山海經》中的一部分魚懸掛在亞克力透明箱中,營造出立體三維的空間環境,讓《山海經》中的魚如記載一般在空中舞動,給觀者帶來動態感受,再將另一部分魚擺放在箱體底部進行展示。但在實際操作中,學生發現,作品展示效果凌亂,空間中缺少一個承上啟下的載體來起到統一效果。經多次嘗試后,學生用干樹枝重新搭建出一段樹干,再讓樹枝、樹根上“長出”多彩音符,使樹枝伸展、樹根交錯,蔓延出音樂般的律動感,魚兒有的圍繞著大樹跳圓圈舞,有的盤旋而起,有的飛到枝頭。孩子們奇思妙想的設計,展現出了“舞動《山海經》”這一主題的超現實意境。

在“觀山?!币徽n中,孩子們用陶泥完成神獸的頭部和部分身體制作,再將廢舊透明玻璃瓶嵌入神獸的身體中間,既可以加高身體,又對頭部起到支撐作用,而廢舊玻璃瓶光滑透明的質感與陶泥的古拙質樸的質感在作品中并置,給觀者帶來強烈而獨特的心理感受。同時,透明的、空蕩蕩的玻璃瓶也帶給了觀者更多的想象空間。

在“山海奇譚”一課中,學生以《山海經》里的奇珍異獸為主題,結合自己天馬行空的想象進行創作,把陶泥制成的奇珍異獸的形象與廢舊木料結合起來,通過觀察與想象,找到廢木料和“怪獸”之間的融合點,用出其不意的構圖來突出“山海奇譚”主題中的“奇”,創造了一個新奇、有趣、神秘的神話世界,成功再現了《山海經》的世界觀。

二、情景空間的建構:“千里·江山”課程實踐

在陶瓷綜合材料作品的展示形式上,教師引入了“空間場域”概念,幫助孩子們有意識地建構一個立體空間。創設這個空間時,需結合主題內涵、觀者參與度等因素。

“千里·江山”一課中,孩子們通過“行走的學習”,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對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進行探究性學習,并通過立體空間形式進行創意表達,形成以“千里·江山”為主題的整個情境空間創設,由陶瓷綜合材料作品與繪畫作品共同構成。同時,這個情境空間也是孩子們自我觀念和情感的一種實驗性表達。

在情境空間中,六幅表現青綠山水的長卷懸掛展示,陶藝與廢舊塑料則組合出一棵巨大的樹。樹根處,用色澤較深沉的紫砂泥捏塑出一條盤踞的中國龍,增加了作品的穩定性。龍作為中國神話中最具代表性的形象,讓整個作品更加神秘與莊重。作品中部運用灰泥制作樹干。樹冠的造型則運用了釉下彩,再現了王希孟《千里江山圖》的形與色。燒制完成后,再運用廢舊塑料來表現縹緲的山中云霧,承托起層層疊疊的千里江山,山中偶有一縷清泉從上而下,飄逸自在。這不光是對傳統文化的表現,更是對傳統文化的再現,孩子們用自己的觀念賦予了這件陶藝裝置作品新的靈魂,對《千里江山圖》進行了一種新的詮釋。在孩子們的手中,我們古老的文化經泥與火而再生。

三、超現實的自然:“與樂共舞”課程實踐

學生使用的任何一種廢舊材料都有自身獨特的魅力,此外,由于觀者的個體經驗不同,對不同材料的感受也各異。在“與樂共舞”一課中,孩子們運用更多廢舊材料,讓作品產生不同的視覺沖擊力,以喚起觀者更豐富的感受。本課的主題是結合大自然的元素,體現音樂的律動。

本課學生作品中《藍樂海鯨》和《自然之舞》是陶藝與廢舊玩具相結合的作品。

在《藍樂海鯨》中,鯨魚的身體、音符均采用陶泥制作,原本這只鯨魚在制作過程中斷了尾巴,但孩子們沒有放棄這個“報廢品”,而是燒制后輔以廢舊玩具進行裝飾,反而讓原本普通的鯨魚富有了超現實的意趣。

在《自然之舞》中,植物在廢舊玩具的周圍瘋狂生長,植物蓬勃向上的力量與廢舊物形成鮮明對比,既能令觀者體會到環境破壞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影響,也能讓人感受到大自然對萬事萬物的包容心。

《守護海洋》是陶藝結合廢棄電腦鍵盤、塑料等材料創作的作品。孩子們發揮想象,把鍵盤的起伏看作是波濤洶涌的海浪,由陶藝制作而成的海豚母子從海面躍然而出,作品的內涵在于呼吁人們保護動物、保護海洋、維護生態平衡。

四、民間藝術的交融:“別樣的綻放”課程實踐

“別樣的綻放”一課中,學生以“服飾”為主題,小組共同創作了一組陶藝與廢舊布料融合的裝置藝術作品。

整件裝置從上至下依次展開,最上方是一個巨大的陶藝手提袋,提袋的側面像瀑布一樣“順流而下”,有節奏感地向四周散開,散落出各式各樣的衣、帽、鞋。

在選取廢舊布料的過程中,孩子們經過小組討論和畫草圖,最終選擇了一塊以藏藍色為主色調、以牡丹與仙鶴為主題的、極具民間藝術風格的棉布作為主要材料。陶藝與布料都十分質樸,使作品和諧溫暖,不同材料的碰撞展現出全新的藝術能量。

裝置藝術的表現形式使陶藝綜合材料作品的藝術表現力別具一格,能極具創意地表現出中國神話中獨特的世界觀、充滿想象的空間環境與自然生靈,能較好地展現孩子們獨有的思維和審美精神。

陶瓷綜合材料創生設計,打破了傳統陶藝教學的禁錮,將學科知識體系進行合理轉化,幫助學生轉變學習方式,讓學生通過思考、溝通、合作、想象、創造,最終實現文化理解和審美能力的提升。

猜你喜歡
融合性小學美術
定格動畫中現代技術的發展和應用
翻轉課堂在電子商務專業教學實施中的融合性研究
關于提升美術教學有效性的思考
農村小學美術教育存在的問題和改進辦法
小學美術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情境教學法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應用
關于小學美術勞技課程的思考
談談如何提高小學生美術欣賞能力
創新技術
日語中授受動詞所體現的日本內外意識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