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克思主義國家觀視域下愛國主義的內涵意蘊與內在特質

2024-04-01 07:50劉斯維余林玉
湖北科技學院學報 2024年1期
關鍵詞:階級愛國主義公民

劉斯維,余林玉

(湖南工業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南 株洲 412007)

愛國主義問題是一個歷久彌新的學術論題和意識形態鮮明的政治話語。不同時代、不同政治立場的人們對愛國主義的理解千差萬別。學術界對愛國主義研究呈現出多維視角,有的從政治學、經濟學、倫理學和社會學等學科角度解讀愛國主義;有的以詞源為視角,將愛國主義拆解為“愛”“國”和“主義”進行解讀;還有的以人物愛國主義思想為研究對象,探討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毛澤東等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或者有影響力的政治人物的愛國主義理論。不同的解讀視角得到了不同的答案。筆者認為,愛國主義之“愛”的對象是“國”,對于愛國主義的理解,與對于國家的認知密不可分,對國家的認知是理解愛國主義的重要前提。人們對國家的理解與認知,直接影響其對國家的情感與行為。自國家產生以來,不同時代、階級和歷史條件下的人們都在思考國家問題,產生了許多關于國家的看法與觀點,形成了不同的國家觀。有什么樣的國家觀就有什么樣的愛國主義。因此,從馬克思主義國家觀視域探討愛國主義的內涵與特質,對新時代培育人們愛國主義意識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價值。

一、馬克思主義國家觀視域下愛國主義的內涵意蘊

眾所周知,馬克思和恩格斯專門集中論述國家問題的單篇文章較少,他們關于國家問題的論述散見在其眾多著述中。相對于馬克思恩格斯而言,列寧對“國家”這個“被資產階級的學者、作家和哲學家弄得極為混亂”[1](P25)的問題作了系統的探討,于1917年8月完成了《國家與革命》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著作,1919年7月11日在斯維爾德洛夫大學發表《論國家》的講演,在無產階級革命斗爭歷史經驗基礎上,對馬克思主義中關于國家學說進行了全面論述。

馬克思主義國家觀是對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理論體系的一種概括和凝練,即馬克思主義關于國家的起源、演進和消亡,國家的本質與職能,國家形式與國家機構等一系列理論知識,這些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核心要素,是理解愛國主義并指導愛國主義教育能夠科學發展的理論基石。愛國主義的具體指向和存在前提是“國”,在馬克思主義國家觀視域下,可以從愛什么國、為何愛國和如何愛國三個層面理解愛國主義的內涵意蘊。

(一)從國家起源與國家本質角度理解愛什么國

愛國主義是一個歷史范疇,愛國主義情感、思想和行為都是基于國家建構的邏輯而衍生出來的情感映射與反映,因此“愛什么國”問題成為愛國主義的首要問題。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只有了解一個國家從哪里來,才能弄懂這個國家今天怎么會是這樣而不是那樣,也才能搞清楚這個國家未來會往哪里去和不會往哪里去?!盵2]而要弄清“愛什么國”這一問題,出發點在于“國”從何而來,落腳點在于“國”是什么。

關于“國”從何而來,無數學者對國家起源展開了研究,形成了如神創說、社會契約論、絕對精神演化論等理論主張,分別將國家的起源或歸結為由“上帝”或“神”所創造;或歸結為締結社會契約的產物;或歸結為倫理理念的現實顯示,等等,但都沒有作出科學的回答。而馬克思、恩格斯與之不同的是,他們在批判與繼承前人優秀成果的基礎上第一次將唯物史觀貫穿于國家問題研究的始終,按照“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社會分工和私有制的出現→階級關系及其矛盾斗爭→國家”的邏輯進路揭示了國家起源的一般規律。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的第一版序言(1844年)中詳細論道:“在以血族關系為基礎的這種社會結構中,勞動生產率日益發展起來;與此同時,私有制和交換、財產差別、使用他人勞動力的可能性,從而階級對立的基礎等等新的社會成分,也日益發展起來;這些新的社會成分在幾個世代中竭力使舊的社會制度適應新的條件,直到兩者的不相容性最后導致一個徹底的變革為止。以血族團體為基礎的舊社會,由于新形成的各社會階級的沖突而被炸毀;代之而起的是組成為國家的新社會,而國家的基層單位已經不是血族團體,而是地區團體了?!盵3](P13)這一規律表明,“國家并不是從來就有的。曾經有過不需要國家,而且根本不知國家和國家權力為何物的社會?!盵3](P190)也就是說,國家是社會發展生產力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在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而必然使社會分裂為階級時,國家就由于這種分裂而成為必要了”[3](P190),“這種從社會中產生但又自居于社會之上并且日益同社會相異化的力量,就是國家”[3](P187)。從馬克思主義國家起源觀我們可以進一步理解到,國家是在氏族組織基礎上發展而來。但與氏族組織不同,國家以地區而非血緣來劃分它的國民,并通過設立公共權力以抑制階級的沖突。由國家與氏族組織的關系延伸出“國”內含“祖國”和“國家”的雙重意蘊,兩者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白鎳睂⑽摹癴atherland”或“motherland”,指祖祖輩輩居住的地方或自己出生的地方,內含了民族屬性和自然屬性;“國家”對應英文“state”或“nation”,是國家政權的化身,具有主權、人口、領土等因素,內含了階級屬性和政治屬性。列寧從“祖國”的視角出發,對愛國主義的內涵作出界定:“愛國主義是由于千百年來各自的祖國彼此隔離而形成的一種極其深厚的感情?!盵4](P579-580)若從政權化身的“國家”來看,愛國主義則應當表現出對維護國家主權、熱愛本國人民的強烈情感。

關于“國”為何物,即國家的本質問題。國家的本質和國家的起源緊密相關,兩者相互對應。馬克思主義認為,國家并非黑格爾所主張的是“倫理觀念的現實”,“理性的形象和現實”,它起源于階級矛盾的不可調和,是一種表面上超越于社會之上的力量,這種力量應當通過緩和沖突,把沖突控制在社會秩序的范圍以內。國家通過建立各種政權機關來維持社會秩序,使得經濟上占統治地位階級的根本利益得到保障,“社會創立一個機關來保護自己的共同利益,免遭內部和外部的侵犯。這種機關就是國家政權。它剛一產生,對社會來說就是獨立的,而且它越是成為某個階級的機關,越是直接地實現這一階級的統治”[3](P259)。因此,國家本質上是維持階級統治的暴力機關,是“一種維護秩序,即維護現存社會秩序從而也就是維護占有者階級對生產者階級的壓迫和剝削的權力”[5](P164)。對于國家的這一本質,列寧也有類似論述,“國家是維護一個階級對另一個階級的統治的機器”[1](P31),“國家是階級統治的機關,是一個階級壓迫另一個階級的機關?!盵4](P114)

馬克思主義國家本質觀表明,國家是一種組織和象征統治權力和統治力量的實體,所屬國家成員必須無條件地絕對服從統治權力,維護統治權威。在這種情況下,統治階級所強調的愛國主義和進行的愛國主義教育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基于堅決捍衛國家政治權力和國家權威態度上的愛國主義,就是維護統治階級的最大利益。社會普通公民的愛國主義與愛國家呈現出不一致甚至尖銳對立的狀態。在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等存在剝削階級占統治地位但已明顯走向沒落的時期,這一點表現得更為顯著。當然,馬克思主義揭示了國家在歷史發展中的各種類型,論述了社會主義國家與以往國家存在根本性的不同。社會主義國家致力于保護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謀求的是全人類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因此,人們愛的是為代表自身利益的國家。只有在社會主義社會中,社會公民的愛國主義和愛國家的真正統一才能得以實現,這種統一是社會公民的共同行為。在當代中國,愛國主義的核心內涵要求我們應當堅持把愛國、愛黨、愛社會主義三者融為一體。

(二)從國家職能角度明晰為何愛國

愛國主義是一個關系范疇,體現的是公民與國家之間互為“愛”與“被愛”的關系,即公民為何愛國,國何以值得公民去愛。因此厘清“為何愛國”是愛國主義的題中應有之義?;卮稹盀楹螑蹏边@一問題,重點在于明晰國家對公民而言所存在的意義與價值,即國家所具備的職能問題。馬克思主義認為國家“既包括由一切社會的性質產生的各種公共事務的執行,又包括由政府同人民大眾相對立而產生的各種特有的職能”[6](P431-432)。即國家作為階級統治的工具具有政治統治的職能,同時由于國家決定于市民社會又具有社會管理的職能,在這一意義上可以說國家的職能是國家本質及其屬性的延續。在國家執行其職能的過程中,只有社會管理職能得到首先確保,政治統治職能才得以維系,即國家的“政治統治到處都是以執行某種社會職能為基礎,而且政治統治只有在它執行了它的這種社會職能時才能持續下去”[7]。因此在國家中,統治階級為了維續統治,贏得統治的合法性,克服社會無序化和無政府狀態,使社會走向有序化,必須提供某些公共服務,因為“只有為了社會的普遍權利,特殊階級才能要求普遍統治”[8](P13)。國家的社會管理職能是國家政權獲得公民政治認同的重要依據,也是公民愛國主義情感形成的經濟依據。一個國家的統治者越是多為百姓謀取利益,采取與民休養的政策,就越容易激發人們的愛國熱情;反之,一個國家的統治者強取豪奪,不斷榨取民脂民膏,奴役百姓,那么人們的愛國情感淡漠,無視國家的生死存亡?!傲_馬國家變成了一架龐大的復雜機器,專門用來榨取臣民的膏血。捐稅、國家徭役和各種代役租使人民大眾日益陷于窮困的深淵;地方官、收稅官以及兵士的勒索,更使壓迫加重到使人不能忍受的地步。羅馬國家及其世界統治引起了這樣的結果:它把自己的生存權建立在對內維持秩序對外防御野蠻人的基礎上;然而它的秩序卻比最壞的無秩序還要壞,它借口保護公民防御野蠻人,而公民卻把野蠻人奉為救星來祈望?!盵3](P165)恩格斯的這段話表明,羅馬國家因為強化政治統治,執行的公共服務職能范圍非常有限,結果百姓不但不熱愛自己的國家,反而希望借助野蠻人來推翻現有政權。

縱觀不同社會形態下國家公共管理職能演化的歷史軌跡,不難看出,在前資本主義社會里,國家提供的公共服務職能非常有限,到了資本主義社會,國家公共職能范圍不斷擴大,特別是隨著生產力發展和國家現代化水平的提高,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普遍實行社會福利政策,為百姓提供“從搖籃到墳墓”的終生福利保障,極大地增強了人們對資本主義社會制度和國家政治統治的歸屬感與認同感。但資本主義國家虛偽的政治形式,致使其建立的現代民主政治理想難以實現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目標,最終無法擺脫資本主義制度因私有制而造成人的異化的困境,人們的愛國主義與愛國家呈現出背道而馳的尖銳對立。

與資本主義國家不同的是,在社會主義國家里,國家的政治統治職能和社會管理的職能發生根本性變化。一方面,國家政權不再是一個階級對另一個階級或者其他所有階級的統治工具,而是保障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民主權利,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另一方面,國家能夠為人民提供經濟、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的保障,一定程度上促進個人的成長與發展。這樣,當人們認識到個人與國家息息相關,個人的命運同國家緊密耦合時,就會對國家產生一種歸屬感與認同意識,自然形成一種熱愛國家、忠于國家、奉獻國家的愛國情感。所以社會主義國家里公民的愛國主義思想就是建立在公民對國家的正確的、科學的、系統的政治認同基礎之上的一種完整、深刻、理性的愛國品質,是與愛國心真正相統一的,“作為一種體現人民群眾對自己祖國深厚情感的崇高精神,是同促進歷史發展密切聯系在一起的,是同維護國家獨立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密切聯系在一起的”[9]。

(三)從國家發展趨勢角度闡釋如何愛國

馬克思主義國家觀認為,國家作為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并非一經產生就永續存在,國家的產生與消亡與階級的存在與否緊密相關?!半A級”“國家”等概念不是永恒的存在,國家也不是維護一個階級對另一個階級的統治的“永動機”,“階級不可避免地要消失,正如它們從前不可避免地產生一樣。隨著階級的消失,國家也不可避免地要消失。在生產者自由平等地聯合體的基礎上按新方式來組織生產的社會,將把全部國家機器放到它應該去的地方,即放到古物陳列館去,同紡織車和青銅斧陳列在一起?!盵3](P190)“那時,國家政權對社會關系的干預在各個領域中將先后成為多余的事情而自動停止下來。那時,對人的統治將由對物的管理和對生產過程的領導所代替。國家不是‘被廢除’的,它是自行消亡的?!盵5](P668)從國家的起源我們可以得知,國家是因為社會生產的發展卻又發展不足而產生的,因此,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當產生它的社會條件被消除時,國家將被“自由人聯合體”所取代。

馬克思主義認為,國家雖是自行消亡的,但資產階級國家不會自動退出歷史舞臺。實現國家消亡這一趨勢的第一步是無產階級進行暴力革命奪取政權,第二步是社會主義國家實現公有制、消滅剝削和壓迫。也就是說,無產階級專政是實現從資本主義到共產主義的必經的轉型時期,“這種專政是達到消滅一切階級差別,達到消滅這些差別所由產生的一切生產關系,達到消滅和這些生產關系相適應的一切社會關系,到達改變由這些社會關系生產出來的一切觀念的必然的過渡階段”[8](P532)。而在這一過渡階段存在的漫長時期里,國家仍然是國際社會活動中必不可少的主體,“還需要有國家在保衛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同時來保衛勞動的平等和產品分配的平等”[4](P196)。社會主義國家為創造國家消亡條件的目的而存在,是實現從資本主義到共產主義的必經的必要的不可移易的環節。

因此,從國家發展趨勢角度出發,必須厚植人們對社會主義國家的愛國情懷。首先,必須全面準確把握馬克思主義國家觀的科學性、系統性和革命性,從唯物史觀和階級分析方法的角度看待國家的起源、本質、職能,國家的類型和發展趨勢等等,用理性的眼光透視當今世界各國之間的關系,重視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作用。其次,要客觀認識和把握國家歷史,辯證看待各種社會思潮,自覺抵制具有唯心史觀本質的歷史虛無主義和國家虛無主義,維護本國的意識形態安全和社會和諧穩定。最后,認清本國的基本國情、制度優勢和未來前景,自覺做到愛國與愛黨、愛社會主義相統一,堅定走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自信心。

二、馬克思主義國家觀視域下愛國主義的內在特質

國家并不是從來就有的,愛國主義也并不是從來就有的。愛國主義作為社會歷史發展的產物,內在的具有階級性與公共性相統一、民族性與國際性相統一、正當性與道德性相統一以及歷史性與時代性相統一的特質。

(一)階級性與公共性相統一

愛國主義的階級性與國家的階級性密切相關,國家政權的階級性質決定國家意識形態的階級性質。在社會主義社會以前的所有階級社會中,不同階級對愛國主義的具體需求及判斷標準有所不同,但都以自身利益作為愛國主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尤其是統治階級宣揚的愛國主義是對統治階級及其統治下的國家的熱愛、效忠與維護,為國家增添上神秘和永恒的色彩。如就資產階級對愛國主義的態度而言,恩格斯將其描述為“只是在這些愛國主義的華麗辭藻里面包含著物質利益的地方,只是在一部分打著正式的愛國主義的招牌來圖謀私利的大資產階級那里,這種正式的愛國主義才會有自己的市場”[10](P178)。即對于資產階級而言,打著愛國主義的旗號的國家政權的目的就是為了謀求本階級的利益、維護本階級政治統治。而面對一個落后甚至反動的國家政權時,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會產生兩種截然不同的愛國主義,統治階級要維護其政權的統治,而被統治階級則要采取革命手段推翻政權,這都是不同階級愛國主義的體現。在階級矛盾尖銳對立的社會,國家“在一切典型的時期毫無例外地都是統治階級的國家”[3](P193),所以馬克思、恩格斯說“工人階級沒有祖國”,資產階級的國家不是工人階級的國家,不是全人類自由而全面發展的最終目標。

值得注意的是,國家既是作為統治階級維護階級統治的工具,也是平衡階級社會各種矛盾沖突的第三種力量,“這第三種力量似乎站在相互斗爭著的各階級之上,壓制它們的公開的沖突,頂多容許階級斗爭在經濟領域內以所謂合法形式決出結果來”[3](P185-186),也就是說國家作為階級社會階級矛盾沖突的產物又為處理這些矛盾沖突而存在,因此國家具有公共性。國家的公共性催生愛國主義公共性的特質,使愛國主義成為國家對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質的普遍性要求。另外,國家兼具政治統治和社會管理職能,“國家正是這種從人類社會中分化出來的管理機構”[1](P28),國家的稅收、國防、財政、教育、海關等職能等都具有公共性。在這方面,資產階級國家和無產階級國家最大的不同就是資本主義國家的公共性在大多數場合都是名義上的,如其大肆所宣傳的“自由”與“平等”思想僅僅適用于資產階級本身,而無產階級的任務是進行革命建立無產階級統治的政權,逐漸消除國家的階級性,突出國家的公共性。在這一意義上,公共性是追求人類自由而全面發展的重要方式與手段,而階級性只是歷史范疇。因此,愛國主義意識和情感也是每個人追求自由全面發展的共有品質。

(二)民族性與國際性相統一

愛國主義的民族性同民族與國家之間的關系息息相關。馬克思主義國家觀認為,民族和國家都產生于原始社會末期,都是歷史范疇,其中民族是社會實體,國家是政治實體,都是人們共同生活的共同體。民族和國家的區別表明,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是兩種不同的情感,“愛國主義是促進所有出生或生活在同一國家的人的利益的努力或意愿,而民族主義旨在促進同一民族(準確地說是有著共同祖先、共同血緣的團體,也即有著互補的交流習慣的團體)中所有人的利益。愛國主義對同一種族居住地的所有居民發出呼吁,無論其種族背景如何。而民族主義對同一種族團體的所有成員發出呼吁,無論其居住地在哪?!盵11]但民族和國家又密不可分,往往是交織在一起的。民族和國家的聯系亦表明,“對民族的忠誠”與“對國家的熱愛”相一致,或者說民族主義與愛國主義有時候被當做同義詞使用。當今,多民族共存是國家政治生活的普遍現象,盡管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民族特色,但都與本國的愛國主義具有內在一致性。愛國主義的“國”是各民族共同組成的,從國家起源來看,國家直接產生于階級矛盾和社會分裂,愛國主義可以溯源到氏族社會的集體精神,而氏族部落是民族的根基,可以將其看作為早期愛國主義的思想淵源。隨著氏族逐漸被民族國家取代,成員對氏族的集體精神也逐漸演變為對本民族國家的認同與熱愛。同時,民族國家的公民既是所屬民族的一員,也是所屬國家的一員。人們對民族的熱愛包含愛國主義,愛國主義也包含對民族的熱愛,是本民族國家的成員在漫長歷史長河里演化而來的特質,具有強烈的民族性。所以,從這一意義上我們可以說,愛國主義是中國人民的“中國心”和中華民族的“民族魂”,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強大精神動力和精神支撐。

在強調愛國主義的民族性同時,還要看到愛國主義的國際性一面,即通常所言的國際主義。倘若僅僅關注祖國和本民族的愛國主義,不可避免地會滑向狹隘民族主義的極端,在全球化的世界最終會損害本民族和本國的利益。因此,馬克思主義國家觀視域下的愛國主義是主張民族特性與國際視野相結合的。愛國主義的國際性是與人類歷史從各個獨立、分散、封閉的民族國家歷史和地區部落史,走向“整個世界”的人類歷史,即世界歷史的形成分不開的。在世界歷史形成過程中,一方面資產階級開拓了世界市場,使得“過去那種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狀態,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來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賴所代替了。物質的生產是如此,精神的生產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產品成了公共的財產。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為不可能”[8](P404);另一方面共產主義運動逐漸形成為國際性、必然性的運動,從而使得全世界無產階級聯合起來成為可能。隨著世界無產階級形成國際同盟,在世界無產者中倡導國際主義成為必要,幫助無產階級在實現自身解放同時實現全人類解放,并促使世界歷史由“以資產階級和資本主義主導的世界歷史”向“以無產階級和共產主義為主導的世界歷史”的偉大轉變。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作為“民族精神產品”的主要構成,愛國主義也是世界歷史性的存在。在國家有存在必要且日益連接為一個整體的當代世界,以習近平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倡導以“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為核心的全人類共同價值觀,成為新時代我國愛國主義的根本價值遵循。身處歷史的新篇章,愛國主義既為中華民族復興崛起的中國夢匯聚了磅礴偉力,又助力世界各國穩定和諧發展和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因此,在這一意義上愛國主義的民族性和國際性是相統一的。

(三)道德性與合法性相統一

馬克思主義國家觀認為,公民與國家的關系是國家政治生活的一對重要關系。愛國主義作為一種調整公民與國家之間關系的行為準則體系,其指向對象既包括整體的“國家”,也包含個體的“公民”。愛國主義的主體是公民個人,愛國主義的實踐離不開國家和公民個人之間的相互作用。公民個人的發展離不開國家、民族所營造的整體社會環境,而國家、民族的發展也離不開每個公民的奉獻與奮斗。愛國主義的道德性指愛國主義對公民個體道德層面的規范與要求,合法性指公民個體產生愛國主義情感并付出的行為必須符合法律規范性。

愛國主義是“一種道德準則”[12],對公民個體的道德層面有特定的規范與要求。對國家的熱愛是公民道德生活的基礎,那些期望過一種有美德的生活的人,不能只關心自己,而必須服務于其祖國,將對國家的義務視作最高義務,自覺擔負起維護國家的前途與命運的神圣職責,正確處理國家利益、民族利益與個人利益的關系,將國家利益置于個人利益之上。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道德意義上的愛國主義教育,將愛國列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作為新時代鍛造公民道德素質的基本要求,納入公民的精神世界、價值場域和行為實踐。

馬克思主義國家觀表明,構成國家的元素除了領土、人口、政府、主權等基本要素外,還應包括法律、道德、國家制度等要素以及由這些要素培育的生活方式。因此,一個真正的愛國主義者,不僅要熱愛其生活土地上的人們、自然風光,而且要熱愛這個國家的政府和法律以及政治制度,即法國著名學者盧梭所言的“對祖國的熱愛是對法律與自由的熱愛”。愛國守法是公民的基本道德規范,在作為政治美德基礎的對國家的熱愛應該是一種理性的愛國主義,公民個體產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并付出的行為,應當符合法律規范性。在現實國家政治生活中,我們要警惕那種打著“愛國主義”旗號的違法亂紀、影響社會穩定的行為。

(四)歷史性與時代性相統一

愛國主義的歷史性是指愛國主義是人類社會實踐的產物,是被歷代人們實踐所證明的精神旗幟,具有歷史繼承性。從宏觀層面來看,自國家或集體性團體產生后愛國主義就已逐漸存在。因此,考察愛國主義時要運用唯物史觀,從大歷史觀的角度去看待整個人類歷史,分析與辨別不同時代、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愛國主義之間的區別與聯系,進而對本國愛國主義有一個科學而清晰的認知,這可以幫助我們避免夜郎自大的同時又抵御歷史虛無主義和國家虛無主義的侵蝕。從微觀層面來看,一個國家在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時要注重歷史方面的史料考察與實踐活動,不斷挖掘愛國主義資源,豐富本國的愛國主義教育內容。

愛國主義具有歷史性,不代表愛國主義是僵化的、教條的、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歷史和時代的變化不斷注入新的內容與血液,正如同毛澤東同志所說:“愛國主義的具體內容,看在什么樣的歷史條件之下來決定?!盵13]國家的統治階級、國體、政體、文化傳統、具體成員等在歷史長河里發生了千變萬化,愛國主義在每個歷史時期也具有相應的時代特色與不同內容,從根本上來說都是維持統治。但社會主義國家與其他類型國家有著根本不同,其最終目的是實現全人類的自由與解放。值得注意的是,我國的愛國主義也在不斷地變化與實踐中。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愛國主義表現為實現中國從封建專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偉大飛躍;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愛國主義表現為中國從一窮二白的大國邁進社會主義社會的飛躍;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愛國主義表現為推進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偉大飛躍;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愛國主義表現為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這四個偉大飛躍的提出與完成,都是中國共產黨依據時代發展要求而提出的與將要完成的時代任務,是每一時代的愛國主義的生動體現。

猜你喜歡
階級愛國主義公民
論公民美育
在疫情大考中彰顯愛國主義力量
階級話語與翻譯:以英譯《暴風驟雨》為例(1949~1966)
“偏離”與“回歸”:京郊土改中的路徑依賴與階級劃分(1949—1950)
隱私保護也是公民一種“獲得感”
十二公民
愛國主義教育
被遺忘階級的困頓與救贖——關于影片《鋼的琴》的分析
愛國主義教育
公民選舉權的平等保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