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應用型高校公共空間設計課程群構建研究

2024-04-02 12:16吳曉媚
公關世界 2024年1期
關鍵詞:公共空間應用型

吳曉媚

摘要:本文針對構建適應時代需求的公共空間設計課程群進行研究,分析了當前公共空間設計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公共空間設計課程群的構建策略,構建了一個完整可行的課程群教學框架,不斷推動學生的專業能力、創新思維及社會責任意識的培養。希望通過本研究,能夠對教學改革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供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應用型;公共空間;課程群構建

引言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2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我國的城鎮化率已經達到66.16%,比上年提高了0.94個百分點,達到了相對較高的水平。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越來越重視生活質量,人們在關注家居生活環境之余,也開始關注公共空間的設計。但是目前,我們在公共空間設計教學方面沒有跟上社會發展的需求,公共空間設計課程群構建還不夠完善。因此,構建系統、科學的公共空間設計課程群已成為一項重要的任務。進一步完善公共空間設計課程群的構建,不斷豐富課程內容,引入創新的教學方法,加強與實踐的結合,以培養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設計人才,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滿足人們對公共空間設計的需求,提升城市形象,提高人們的生活品質和幸福感。

一、公共空間課程群構建的重要性

在當前我國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的背景下,公共空間課程群的構建具有重要意義。首先,課程群的構建能夠滿足專業的發展要求,讓學生得到全面發展,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更重要的是有效落實三全育人目標任務,為學生提供全面的學習空間和機會。其次,公共空間設計課程群具有系統性強,學科交叉融合度高的特點,通過對課程群的建設,讓學生打破固有的學科壁壘,交叉融合學習,全面掌握相關學科領域的知識,有效提高學生綜合能力。另外,公共空間課程群的構建,明確各階段的能力培養及儲備,對課程的教學目標進行梳理,打造完整的公共空間設計教學框架體系,提供一個系統性、科學性的人才培養路徑。教育引導學生成長為具有社會責任感和創新能力的綜合型人才,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為產業發展和轉型升級提供人才支撐[1]。

二、公共空間設計課程群現狀與存在問題

(一)公共空間設計課程群的現狀

公共空間設計課程群的規劃和具體課程設置不夠系統和完善。很多學校在公共空間設計課程群的課程設置方面只開設了零散的單一課程,缺乏連貫性和完整性。這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難以形成系統的思維和方法論。公共空間設計課程群的實踐環節不夠充分。學生缺乏實際項目的參與和實地考察的機會,無法真正將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另外,公共空間設計課程群與行業需求的對接不夠緊密。目前很多學校的公共空間設計課程群與行業需求的對接不夠密切,缺乏實踐項目和企業合作的機會,無法及時了解行業的最新發展和需求。

(二)公共空間設計課程群存在的問題

1.教學方法單一

教師在公共空間設計課程授課的過程中,不注重多樣化的教學策略和教學手段,依然依賴講授式教學,過于注重理論講授,導致學生缺乏主動性和參與度,學生實際上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忽視了學生的實踐操作和參與。這樣的教學方法導致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不夠深入,也無法將理論知識與實際操作相結合,學生對于理論知識轉化為專業能力的效果較弱,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有一定的影響。

2.課程設置不夠完善

首先是缺乏綜合性課程,公共空間設計課程群涉及建筑設計、城市規劃、景觀設計等多個領域。在課程群課程的設置上存在著只注重其中某些課程,但缺乏綜合性的課程。其次是缺乏實踐性課程。在課程設置上重理論課,輕實踐課,在課堂上有些老師重視理論知識的學習,而忽視了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另外是課程內容更新不及時。設計是追求創新和創意的一個過程,設計領域也是不斷變化和發展的領域,新技術、新理論、新材料不斷出現,如果課程缺乏內容更新,課程教學就無法了解最新的發展動態,無法跟上行業的變化發展要求。

3.缺乏跨學科的融合

公共空間設計課程包含內容較廣泛,是一門綜合性、交叉性較強的課程,如環境心理學、建筑學、城市規劃等多個學科領域。如環境心理學關注人的生理、心理與環境的關系,建筑學關注空間的結構、功能和美學,城市規劃關注空間的規劃和管理等。由于目前大多數課程在開設初期忽略了課程之間的聯動,課程的整體設置缺乏跨學科的融合,導致課程之間的融合銜接不良,缺乏跨學科的綜合性學習,難以形成知識的連貫性,課程群中的各門課程可能過于專注于自身學科的知識和技能,缺乏與其他學科的交叉和融合,學生只接觸到某一學科的內容,難以綜合運用不同學科的概念和理論。使得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缺乏宏觀層面的掌握。

三、公共空間設計課程群的構建策略

(一)課程群整體框架的構建

構建公共空間設計課程群整體框架,見圖1,不斷深化專業群內涵建設,不斷完善課程體系改革[2]。在此框架下,課程群主要包括三個板塊:理論板塊、技能板塊和實踐板塊,培養學生的專業認知能力、圖紙表達能力、空間設計能力和綜合應用能力等。在課程設置上充分體現課程間的關聯性、互補性、系統性以及課程群教學的綜合性,讓課程之間形成有機銜接,為學生打造個性化學習的資源和活動,在教學上注重理論知識學習和技能的掌握,強化實踐和應用導向的理念。根據課程之間的關聯性,在課程的安排及對學生能力的培養上符合基本學習規律,達到漸進式、穩步提升的學習效果。

在理論板塊的教學中,主要是通過理論的學習,讓學生初步掌握空間解析能力,采用在線課程教學形式,讓學生自主學習核心原理和基本方法,理解公共空間設計的整體性和復雜性。在技能板塊的教學中,注重提升學生的設計表及表達能力,在具體的課程中加入動手制作的課程環節,讓學生在實際的動手過程中學習提高,讓理論儲備轉化為技能表達的能力。在實踐板塊的教學中,主要設置了設計類課程,在課程教學中引入設計項目進行教學,設計內容與實際項目相結合,將理論知識與實際項目相結合,讓學生能夠在實踐中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三大板塊的學習讓學生在綜合應用能力方面得到全面提升,保障后期的畢業實習,畢業論文和畢業設計的順利完成,為學生從事相關設計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創新程群的教學方法和實踐教學

在公共空間設計課程群的構建中,包含著前期的理論板塊,如公共空間設計導論、人機工程學等理論內容,在這些理論內容的授課過程中,理論教學內容比重大,很多教師習慣傳統的教學方法,過于注重理論講授,使學生學習處于較被動的狀態,學習最終效果一般。因此在理論板塊,現在在課程教學中,線上線下融合的課程建設蓬勃發展,根據我們課程建設的實踐經驗,可以嘗試進行翻轉課堂的在線課程教學模式,如MOOC,SPOC等,這些在線課程教學已成為學生自主高效學習的重要途徑。在理論板塊教學上,采用翻轉課堂的在線課程教學,進一步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與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提升課程的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

前期的理論板塊結束后,在后期實踐板塊,提供實際案例和項目,或開展專項教學,將理論知識和實踐相融合,在日常鍛煉中讓學生能夠親身體驗和應用所學知識,激發學生的創造力、提高實踐能力,培養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如工作坊教學模式,工作坊教學模式由來已久,經久不衰,該教學模式可以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學習,讓學生親手制作模型,感受空間比例、材料特性等;主題項目教學模式,讓學生設計一系列與公共空間設計相關的主題項目,如城市廣場設計、公園規劃等。通過完成這些項目,學生可以將理論知識與實際項目結合,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引入競賽機制模式,在教學中引入設計競賽的模式,鼓勵學生參與實際的競賽項目。通過競爭性地學習去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力。最后是課程的評價與反饋,建立一個有效的評價和反饋機制,鼓勵學生提供意見和建議,幫助教師了解教學方法的效果,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提供實際案例和項目,或開展專項教學,將理論和實踐知識相融合,在日常鍛煉中讓學生能夠親身體驗和應用所學知識。

(三)強調課程群的整體性和綜合性建設

通過課程間的有機銜接,形成一個完整合理的課程群體系,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和學習成果。首先,理論板塊作為基礎,包含公共空間設計導論、人機工程學等課程,在這一階段,采用翻轉課堂的在線課程教學模式,課程將為學生提供公共空間設計的核心原理和基本方法,以及設計過程中涉及到的相關數據使用,幫助他們建立起對公共空間設計的整體認知。到了中期的技能板塊,是課程群建設的核心部分,在這一板塊,技能板塊會教授學生使用各種設計工具和技術,如軟件繪圖、模型制作等,幫助他們提升設計表現力和實現能力。但根據以往的教學效果,不難發現學生空間設計技法能力弱、創造手法單一、板塊直接銜接能力一般,進而影響到后期的實踐板塊。而在如今人工智能迅速發展的社會環境下,教學上也要適應人工智能時代的發展趨勢,掌握數字技術輔助學習及設計,在設計方面,虛擬現實、三維建模等融入設計當中,幫助學生更好地表達和實現他們的創意。實踐板塊是課程群的必要環節,該板塊與實際項目結合,學生能夠在實踐中應用所學理論和技能,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實踐項目可以包括城市公園設計、社區改造、公共設施設計等,讓學生有機會參與到真實的公共空間設計項目中。同時,實踐板塊還會鼓勵學生開展團隊合作,培養他們的溝通協作能力,使他們更好地適應未來的職業環境。

(四)培養學生以人為本的設計觀

公共空間設計課程群的構建,引導學生樹立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培養學生為人民創造更舒適、安全、美好的設計和生活方式的社會責任感。在課程群建設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公共空間是公眾參與度高的場所,其設計應該以滿足公眾的使用及體驗需求,公共空間設計需要符合不同人群的多種需求,強調空間設計中的人性化、互動性和開放性。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要求設計師在更加關注公共空間中使用者在空間中的行為和感受,并對公共空間的功能在空間中的運行及管理進行調查與評估,以期提升設計成果對人們需求的適用性,改善公共空間,提升城市活力。因此,從基礎理論板塊到技能板塊,再到實踐板塊,課程群建設是相對遞進的關系,構建公共空間設計課程群不是簡單的知識點的疊加,而是從“知識、能力、素質”三個方面提出了以“認知與表達”“專業水平培養”“價值觀塑造”為框架的城市設計能力構建體系,見表1。并以此為基礎整合課程體系,以期達成培育學生思辨能力,提高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和設計核心能力的教學目標[3]。課程群構建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公共空間設計觀,在設計的過程中更能準確地把握公共空間需求。

結語

在公共空間設計課程群構建過程中,將課程有機銜接,使知識學習連貫有序。建立系統科學的知識體系,明確教學目標和教學大綱,確保課程的連貫性和內在邏輯關系。通過創新教學方法和實踐教學,強調課程群的綜合性建設,采用多樣化、創新的教學方法,注重實踐教學,提供學生實踐機會,使其能夠將理論知識應用到實際問題中,形成專業系統的知識結構,通過跨學科的教學和實踐活動,提升學生的專業能力和綜合素質。

本文系2021年度廣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工程項目《大思政教育背景下公共空間設計課程群構建的理論與實踐研究》(項目編號2021JGA386)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王維,馬旭.建筑室內設計專業群課程體系構建[J].知識窗(教師版),2023,(09):12-14.

[2]翁素馨.雙高建設背景下建筑室內設計專業群課程體系構建研究[J].家具與室內裝飾,2020,(07):118-119.

[3]曾毓雋,凃康瑋,尚偉.存量更新語境下“城市設計課程群”的構建與思考[J].華中建筑,2023,41(06):128-131.

(作者單位:北海藝術設計學院)

(責任編輯:豆瑞超)

猜你喜歡
公共空間應用型
關于應用型復合人才培養的教學模式探討
“5-2-1”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索實踐
第8講 “應用型問題”復習精講
城市更生的公共空間:香港舊城華人歷史街區的保護發展經驗
應用型本科ESP教學改革探究——以CBI為依托
關于漢畫像石圖形符號在公共空間中的作用摭談
廣西南寧市金湖廣場使用狀況評價
現代城市公共空間中的像素藝術探究
“物”化的空間
儒學轉型與民間社會的新維度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