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文學教育與大學生人文精神的構建研究

2024-04-02 07:49田繼英
公關世界 2024年1期
關鍵詞:文學教育構建途徑人文精神

田繼英

摘要:作為現代社會構建大學生人文精神的重要方向之一,文學教育憑借自身具有的多元化優勢,能夠借助具體教學活動,豐富學生認知,幫助學生建立正確思想觀念,使學生的人文精神得到建立健全。然而根據實際調查研究能夠發現,由于大學文學教育涉及的知識內容較多、具有的時效性較低,導致學生對文學教育內容無法提起興趣。通過對課堂教育策略不斷優化與完善,能夠有效扭轉這一現狀。因此,本文針對如何利用大學文學教育幫助大學生構建人文精神展開詳細分析,為全面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奠定堅實基礎。

關鍵詞:大學;文學教育;大學生;人文精神;構建途徑

引言

隨著“科學”思想的全面普及,我國教育領域對涉及“科學主義”的實用教育越來越崇拜,導致人文教育被輕視,具有的作用和價值越來越弱化,教育目標與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初衷逐漸背離。在此背景下,無法為大學教育拋開一切雜念、追求美好高尚真理的目標提供幫助,而是更加注重如何將學生培養成能夠為促進社會發展提供積極幫助的專業人才。一部分教育人士對大學生人文精神的隕落給予了高度重視,并采取了一系列舉措,重新構建大學生的人文精神。作為一門具有較高重要性的人文學科,大學文學教育的價值取向以幫助學生建立精神世界為目標,在構建學生人文精神層面,具有其他學科無法比擬的優勢。文學教育是現代大學文學理論的重要組成內容之一,能夠為文學知識的傳播、交流、發展提供有效平臺,是塑造學生靈魂精神的重要手段。如何通過對現代化社會背景的充分利用,使文學教育對大學生人文精神具有的貢獻作用得到充分發揮,是現階段所有大學都需要正視的問題之一。

一、大學文學教育與大學生人文精神構建現狀調查結果

(一)大學生對文學教育的接受程度較高

由于受到各種因素影響,導致大學生對“文學危機”理解出現偏差,一部分大學生覺得學習文學毫無用處,這也成為教育領域專業人士經常辯論的話題。然而事實卻是在人們日常生活中,文學的出現概率越來越低,特別是在現代大學生群體領域中具有的作用越來越弱。雖然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具有較高復雜性,并非某一個問題導致,但從學生主觀認知態度和需求層面來看,文學并未徹底淡出大學生群體,大部分大學生依然對文學教育和人文教育具有一定期盼和渴求。

根據對某大學展開的實際調查研究能夠知道,認為有必要在大學開設語文課程的學生占總數的75.93%;認為有必要在大學開設人文教育的學生占總數的92.99%;認為人文素質對自身今后發展能夠提供積極幫助的學生占總數的96.26%,然而該大學文學教育水平較低。從中能夠看出,大學生對人文教育的認知水平、實際需求與大學能夠為學生提供的教育資源存在較大差異[1]。

(二)大學文學教育內容復雜、多元

首先,大學文學教育的途徑具有多元化特征,該校大學生通過語文課堂學習文學知識的占比為21.96%,通過社會實踐掌握文學知識的占比為48.83%,通過其他課堂學習文學知識的學生占比11.68%;其次,大學文學閱讀目標具有多元化特征。將文學鑒賞作為學習目標的學生占比16.12%,以提高自身品格修養為學習目的的學生占比53.74%,以完成教學任務為目的的學生占比5.37%,單純打發時間的學生占比25.47%;再次,大學文學閱讀取向具有多元化特征。學生選擇文學作品時,對作品形象較為重視的占比13.32%,對故事情節較為重視的占比37.85%,對于文學語言較為重視的占比20.56%;最后,大學文學閱讀方式具有多元化特征。網絡的出現能夠為學生學習文學知識的思維和方式產生較大影響,通過向他人借閱紙質圖書或在圖書館閱讀的學生占比76.87%,借助網絡渠道開展文學閱讀的學生占比23.60%[2]。

(三)大學文學教育時效性的提升速度緩慢

首先,文學閱讀方式缺乏合理性。大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開展閱讀時,閱讀內容各不相同,其中文學作品占比40.89%、娛樂雜志占比22.43%、專業書籍占比21.96%、其他書籍占比16.36%。盡管文學作品依舊占據主體閱讀優勢,但已不再是主流閱讀內容;其次,文學經典閱讀內容逐漸退出學生視線。根據調查該學校21.50%的學生閱讀過四大經典名著,閱讀過兩本、三本的占43.93%,閱讀過一本的占23.60%,完全沒閱讀過的學生占10.98%。在新課改廣泛普及的背景下,四大名著成為從小學到大學語文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內容,而這些數據充分證明,該校大學生閱讀文學經典的數量較低;最后,大學文學教育成效逐漸衰弱[3]。該校大學生中,認為通過語文課堂使人文精神教育在自身日常行為中得到充分體現的人數占比6.54%,基本體現的人數占31.31%,略微體現的人數占41.82%,沒有體現的人數占18.46%[4]。

(四)大學理工專業文學教育水平有待提升

首先,在認知層面,該學校理工專業學生對語文課程的重要性沒有給予足夠重視,認為不必要開展語文教育的學生占比高達31.5%;其次,該學校理工科專業學生借助互聯網開展文學閱讀的比例較大,而互聯網閱讀通常以自由閱讀和瀏覽式閱讀為主,在沒有專業指導和引導的情況下,閱讀效果不佳;最后,該校理工專業學生接受人文教育的主要渠道是社會實踐以及課外閱讀,從語文課堂教育中獲得的人文素養較少[5]。

雖然以上這些調查內容只是在該學校內部開展,但依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夠將現階段我國大學文學教育的開展現狀以及文學教育對學生人文精神產生的影響客觀呈現在人們面前。充分說明,目前大學生在思想層面基本能夠給予文學教育足夠的認知和重視,但是在行動層和落實效果層面,缺乏一定的動力和積極性[6]。

二、利用大學文學教育構建大學生人文精神的有效途徑

(一)利用課堂教學發揮文學教育對大學生人文精神的構建作用

首先,該大學應該結合不同專業的具體教學內容和教育目標,設置文學課程?,F階段,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是通過大學語文課程代替文學課程。因此,在落實各項課程改革措施的過程中,該大學可以合理增加文學類公共選修課程的類型和數量,比如,文學名著導讀課、文學鑒賞課、電影欣賞課、國學講讀課等,通過開設此類課程,不僅能夠將傳統“教化”被“美育”充分代替,而且還能使學生的文學素養和文化修養得到有效提升,對構建大學生人文精神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其次,加強對語文教師文學解讀能力和文學鑒賞能力的不斷提升。教師要積極改變傳統落后的文學鑒賞思維,從新穎而獨特的視角入手,帶領學生賞析文學作品,提高學生對文學作品的感悟力和敏銳性,從自身對文學作品的理解出發,建立不同的觀點。教師還要將素質教育模式全面代替傳統應試教育模式,對學生學習方法和教師教學方法進行積極改革,在課堂教學中引入創作式、討論式、合作式等多元化教學方法,豐富學生閱讀體驗的同時,使學生對文學作品的認知更加深入、全面[7]。

(二)利用課外閱讀發揮文學教育對大學生人文精神的構建作用

首先,在開展課外閱讀的過程中,大學生應該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對閱讀方式進行合理選擇,將傳統缺乏合理性的閱讀方式進行不斷完善。比如,消遣性閱讀,當學生在學習之余,為了擺脫疲倦的狀態、調節大腦、放松心情,選擇一些內容輕松、愉快的文學作品進行閱讀;淺性閱讀,以瀏覽為主的快餐閱讀方式、讀圖為主的混合閱讀方式,雖然能夠擴展閱讀范圍、提高學生知識儲備,但無法使學生對具體知識深入了解。對此,教師可以結合學生實際情況,為學生列出文學作品必讀清單,指導學生制定科學、合理的課外閱讀計劃,并對學生的計劃執行情況進行監督;組織學生定期開展文學作品閱讀指導活動,通過拋磚引玉,激發學生閱讀文學作品的積極性;為學生閱讀文學作品創造良好的氛圍,在校園形成讀書浪潮,將文學閱讀變成學生的生活常態;學校要為學生創造必要的文學閱讀條件,通過建設閱讀環境和圖書館,方便學生閱讀[8]。

(三)利用實踐活動發揮文學教育對大學生人文精神的構建作用

對于大學教育而言,通常是在課堂中完成,然而教育無處不在,大學語文教師不僅要利用課堂時間和課堂教育方式,引導學生開展文學閱讀,而且還要加強對實踐活動的充分利用,為學生提供更加多元的閱讀途徑,充分發揮實踐活動在提高大學文學教育成效方面具有的作用,借助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引導學生親身參與。該大學應該結合學生實際情況,開設包括文學創作比賽、文學社團、文學交流辯論會、演講會、文學壁報、文學手抄報、戲劇表演、文學性主題調查在內的一系列文學活動,這些活動內容借助實際應用,以直觀體驗的方式,使大學生在親身參與的過程中,對文學所蘊含的深層意蘊與獨特魅力充分感悟。在組織文學社團活動的過程中,需要到相關部門的允許,各項活動必須嚴格遵循教育宗旨和章法,明確活動地點和活動內容,始終圍繞活動主題,確保設計的活動方案和評價標準具有較高可行性,堅持文學教育的初衷,使學生的人文精神得到全面構建[9]。

(四)利用互聯網發揮文學教育對大學生人文精神的構建作用

在我國全面進入現代化社會之后,網絡技術憑借自身具有的多元化優勢,成為大學生日常生活和學習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是一種生活常態,因此,將網絡作為大學語文教育的工具,能夠為文學教育活動的有效開展提供良好平臺。大學在開展文學教育的過程中,應該對學生受網絡影響的程度給予高度重視,語文教師要對大學生在開展文學閱讀過程中涉及的閱讀觀念、閱讀內容、閱讀方法、閱讀時間以及網絡文學產生的影響給予高度重視;將網絡作為教育平臺,有意識的引導學生開展文學創作和文學交流。通過教師的積極引導,大學生能夠根據某一個具體文學主題,比如,思念家鄉、建設家園、抗疫感悟等,創作評論隨筆、讀后感,對文學作品進行自由評論并撰寫閱讀心得;通過建立專門的文學創作交流網站,使學生接觸更多文學創作群體,為學生創建一個廣闊、自由的空間,使學生能夠擺脫時間與空間的約束,通過適度交流,提高自身文學素養,建立積極的人文精神[10]。

結語

本文以我國某大學為例,對該大學在利用文學教育幫助大學生構建人文精神的現狀展開系統分析,明確了大部分大學生渴望接受文學教育,但由于大學文學教育具有復雜多元的特點,導致大學文學教育實效性提升速度緩慢,特別是理工科院校,文學教育基礎薄弱,使學生在構建人文精神的過程中,無法充分發揮文學教育作用,對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產生了一定影響。因此,本文從課堂教學、課外閱讀、實踐活動、網絡互動等多元化渠道入手,對文學教育的各項措施進行不斷優化與完善,確保大學文學教育具有的價值能夠充分發揮到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相關工作中,為學生實現全面發展目標貢獻積極力量。

參考文獻:

[1]康潔.高校英美文學教學與文學教育的啟示——評《英美文學教育研究》[J].教育發展研究,2019(4):195-197.

[2]周曉風.文學教育的學科定位與當代文學教育的人文缺失[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3):88-90.

[3]羅譞.文學寫作教育的多維模式探索——評《魯迅與20世紀中國文學教育》[J].中國教育學刊,2021(2):134-136.

[4]陸敏.以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為引導,探討提升學生人文精神——評《高校課程思政建設與人文精神的培養》[J].科技管理研究,2022,42(1):152-154.

[5]宋冰心,申祥龍.高校文學教育發展與創新實踐--評《文苑漫步——大學語言文學教育論集》[J].中國高??萍?,2021(4):160-168.

[6]韓露,張麗.新時代理工科大學生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協同培育現狀及其路徑探究[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19(1):124-127.

[7]宋雨晴.大學語文課堂中的現當代文學教育研究——評《中國現當代文學與文學教育研究》[J].高教探索,2019(9):172-174.

[8]張引.大學文學教育對于劉震云文學創作的影響——兼談當代“作家學者化”的問題[J].百家評論,2019(5):99-101.

[9]張海燕,張劍英,黃尚峰,等.大學生人文精神培養途徑探究——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為例[J].河北北方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36(5):43-45.

[10]朱敏.運用IEO模型理念構建高校創新創業教育人文精神培養內容體系——以“冶商”精神與創新創業教育的耦合性為例[J].湖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41(2):55-57.

(作者單位:晉中師范高等??茖W校)

(責任編輯:豆瑞超)

猜你喜歡
文學教育構建途徑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編輯出版中的體現及構建
高中語文教學中文學教育的滲透
多媒體技術與高校文學教育
西班牙語文學與學生語言能力與綜合素質培養
論初中數學高效課堂的構建
中國小說英譯譯介模式構建探究
初中語文課堂教學如何構建高效課堂
試論醫學人文精神的構建
循證醫學的人文精神
尋找歷史的縫隙——關于“人文精神討論”的述評與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