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氣候變化對金融體系的傳導機理分析

2024-04-03 09:57徐睿哲
海南金融 2024年3期
關鍵詞:高質量發展風險管理商業銀行

徐睿哲

摘? ?要:氣候風險是目前金融體系所面臨的最為嚴峻、最難以控制的風險之一,其因隱蔽性、間接性和滯后性等特點,以及人們對其認知上的局限,長期以來被金融體系忽視。本文從供給側、需求側角度梳理了氣候變化對于經濟體系的沖擊,并通過家庭、企業、行業等微觀渠道傳導至金融行業,從而觸發系統性金融風險,甚至影響國家主權信用評級。結合后疫情時代我國宏觀經濟環境、銀行業特征和發展現狀,本文分析了商業銀行所面臨的氣候相關金融風險類型并提出政策建議,以期提升銀行業抵御氣候風險的能力,發揮商業銀行在國民經濟體系中的紐帶作用,更好地服務和支撐實體經濟領域的發展,為建設金融強國提供助力。

關鍵詞:氣候風險;經濟體系;商業銀行;風險管理;高質量發展;金融強國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24.03.004

中圖分類號:F830? ? ? ? ?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3-9031(2024)03-0032-09

一、氣候變化的“公地悲劇”

氣候變化是目前金融體系所面臨的最為嚴峻、最難以控制的風險之一,對金融體系的沖擊具有隱蔽性,極易觸發系統性金融風險,給經濟社會造成難以估量的損失。根據世界氣象組織(WMO)每年發布的全球氣候狀況報告可見,近年來全球數以百萬的居民遭受了熱浪野火、干旱洪水等極端天氣的影響,造成數十億美元的損失。阿爾卑斯山冰川消融異常嚴重、海平面高度再創新高、氣溫較工業化前平均高出約1.15攝氏度,氣候變暖的長期趨勢并沒有改變,全球正經歷著氣候失調帶來的環境失序。

氣候變化之所以是個棘手的外部性問題,在于兩個核心原因:其一,這種外部性是由于人類共同使用化石燃料,長期進行影響氣候的生產生活活動造成的;其二,在未來漫長歲月中,這種外部性會長久存在,持續地影響地球生態系統穩定性。氣候屬于典型的公共物品,難以界定產權。依據哈丁的“公地悲劇”理論,由于人類對環境資源無休止的掠奪和相關監管的缺失,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難以通過價格機制有效反映氣候成本,最終造成了這場人類出現為止最大規模、最廣范圍的市場失靈事件,即氣候變化。經濟主體受制于認知有限而出現追求狹隘個人利益的行為會使社會利益長期受損,基于利益驅動,經濟主體依照經濟規律使用資源而違背生態規律,導致環境污染和資源枯竭。這種現象被生態經濟學家赫爾曼·E·戴利稱之為“看不見的腳”,最終私人的自私自利行為會把公共利益碾成碎片。

氣候變化主要通過直接資產貶值損失和間接資本收益下降兩個渠道對實體經濟產生沖擊,損害金融體系的穩定性(Stern,2013;Dietz et al.,2016)。這兩個渠道被進一步對應于物理風險和轉型風險。國際清算銀行2020年1月發布的《綠天鵝》一書中對氣候變化帶來的物理風險和轉型風險進行了明確定義,物理風險是指因天氣和氣候相關事件導致的經濟和生命損失,是由于未能有效控制氣候變化而帶來的導致宏觀經濟和金融不穩定的風險,是應對氣候變化失敗的成本。如熱浪野火、洪水風暴等極端事件和海平面上升、海洋酸化、全球變暖等慢性長期變化。極端事件的影響是即時的,會在短期內帶來巨大的生命損失(Lobell et al., 2011)、損毀公共基礎設施,中斷交通及通信網絡,破壞家庭、企業等微觀經濟主體的財產(Sampson,2017)、影響農作物產量和糧食安全(Hsiang et al.,2017)。而如海平面上升、全球變暖這類長期風險,盡管在短期內對經濟主體的影響并不顯現,但會制約產能潛在增長速度,降低經濟活性。

轉型風險是指在快速低碳轉型過程中,因政策、技術、消費偏好、法律環境等因素變化而導致的資產價值重估和企業成本變化,并通過金融部門影響整體金融穩定性(BIS,2020)。這類風險具有長期性,對煤炭、鋼鐵、水泥、冶金等與化石能源高度相關的行業沖擊較大。部分文獻中認為除此之外,還有第三條渠道,即責任風險渠道(Volz,2017),締約方因氣候變化的影響而遭受損失,可能會向責任方尋求賠償,若賠償成立,責任方或將自己承擔賠償,或將賠償轉移給責任保險提供方,此時就會出現責任風險。由于對責任風險的界定存在一定困難,因此往往被認為是物理風險和轉型風險的一部分(Carney,2015),是這兩類風險造成的損失在不同主體之間的重新分配(張曉艷,2020)。

二、氣候變化對經濟體系的沖擊

氣候變化對宏觀經濟產出的負面影響體現在對供給端和需求端的沖擊,通過惡化家庭資產狀況、企業資產負債表,對行業可持續發展趨勢形成阻力,并傳導至金融業這一路徑,影響金融體系穩定性。

從供給端角度,氣候變化會沖擊勞動力、實物資本、技術、原材料等潛在供應的組成部分,削弱經濟產出能力(BIS, 2020)。如干旱、高溫和洪澇災害會破壞農業生產,降低農作物產量,影響糧食安全;海平面上升導致沿海居民遷徙,人口流動加大,引發區域性勞動力供給不足;氣候變化同樣改變資本折舊率,資本存量或將被重新估值,企業對于新技術的研發投入將面臨戰略性改變。從需求端角度,受極端天氣事件和未來氣候變化不確定性的影響,個人和政府在投資需求、投資領域和投資策略方面發生改變;家庭財富減少,消費動力減弱(Batten, 2018),預防性需求增加;國際運輸系統或將被迫中斷,國際貿易正常秩序被擾亂(Gassebner et al.,2010),即使是氣候風險暴露程度較低的經濟體也會因為參與全球貿易而受到極端天氣事件的影響,貿易格局可能因此發生改變。供給端和需求端的沖擊同樣會反映在物價水平上,極端天氣和自然災害過后,食品價格在短時間內往往會上漲(Parker,2018),農產品和能源極易出現價格劇烈波動的情況,給供給帶來更多不確定性因素。盡管氣候變化對通貨膨脹的影響尚不清晰,但相關風險最終會削弱社會生產力、放緩經濟增長速度,改變人們對通貨膨脹的預期,并對實際利率水平產生長期影響。

極端天氣事件會使家庭在短時間內面臨財產損失、收入減少等財務壓力,儲蓄動機增強,消費占比降低,消費偏好發生改變,更傾向于將所持金融資產變現;企業經營被迫中斷,伴隨產能下滑、銷售下降、成本上升、利潤空間被擠壓等連鎖反應,資金流通收緊,違約概率增加。上至相關行業、下至企業員工,均受到不同程度的負面作用。除了應對短期沖擊給行業帶來的壓力之外,長期來看,氣候變化導致的全球變暖、海洋酸化等問題將對相關行業產生持續影響,碳密集型行業面臨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艱巨任務。若是政府扶持政策不到位,或缺乏相應資金支持,部分行業將轉型失敗,對一國經濟產生巨大沖擊,極易引發系統性金融風險,國家主權評級或將被下調。

三、氣候變化對金融體系的影響機理

2015年,英格蘭銀行行長馬克·卡尼曾在倫敦勞埃德保險公司發表名為“地平線的悲劇”的演講中指出,氣候變化潛在破壞性對金融領域的影響已日趨明顯,各國政府和監管當局應當盡快行動,維護金融體系穩定并促進低碳經濟轉型(Carney,2015)。

(一)物理風險

物理風險主要通過以下四條路徑對金融體系產生影響:一是保險公司面臨的風險敞口擴大。保險公司資產負債表是物理風險影響金融體系的重要渠道,與受災主體的保險覆蓋率密切相關(陳雨露,2020)。若保險公司缺乏有效的事前評估和充足的資本金,在面對過大且過于集中的保險賠付時,極易陷入經營困境甚至破產。1992年美國“安德魯”颶風曾導致多家保險公司資不抵債(Batten,2018)。陷入困境的保險公司為彌補流動性不足會大規模拋售資產,引發資產價格進一步下跌,影響金融穩定性。二是保險覆蓋不足或保費過高會影響銀行資產負債表。首先,因受災地區的抵押物損害或貶值導致借款人還款能力下降,違約概率上升,銀行等金融機構所持資產質量和回報率下降。以房地產行業最為典型,房地產是最重要的家庭資產,對現金流極為敏感,海平面上升會導致沿海地區房地產價值縮水(Bernstein et al.,2019)。房價震蕩對房地產實體企業、持有房地產相關金融產品的金融機構的穩定性產生負面影響,抵押貸款組合的違約風險陡增,金融機構的風險暴露程度增加(IMF,2019)。其次,違約損失會擠出銀行對受災地區的貸款,阻礙災后重建,放大物理風險的影響(Klomp,2014)。最后,對于新興市場國家,由于經濟基礎和金融體系較為脆弱,在面臨重大自然災害時極易造成經濟混亂、財政赤字擴大并引發主權信用危機,影響國內銀行的經營能力。三是預期渠道(鐘宇平,劉漾,2021)。物理風險可能會中斷銀行金融服務,企業和家庭對流動性的預防性需求激增,更傾向于將所持金融產品兌現,相關金融產品被拋售,銀行資產負債表受到沖擊。四是長期氣候變化會影響全球潛在經濟產出和供應鏈(Davenport,Pierre-Louis,2018)。當經濟產出降低到潛在產出時,價格和實際利率會受到影響,銀行的穩健性面臨挑戰。物理風險還可能堵塞物流供應鏈,上下游循環不暢通,造成財務流動性危機,并沿供應鏈傳播,增加供應鏈金融部門的違約風險敞口(Guo,2022)。

(二)轉型風險

轉型風險的概念在2019年由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提出,日本學者茅陽一提出了Kaya碳排放恒等式:

碳排放總量=人口×(GDP/人口)×(能源消耗總量/GDP)×(碳排放總量/能源消耗總量)

=人口×人均GDP×單位GDP能源消耗量(能源強度)×單位能耗碳排放量(碳強度)

由公式可見,減少碳排放量可從三方面著手,一是著眼于減少對高碳產品的生產和消費,減少對化石、煤炭、石油等燃料的燃燒;二是通過技術革新改進現有工藝的能效,淘汰高排污生產線,或研究碳捕捉、碳儲存技術以降低能源強度;三是降低單位能耗碳排放量,幫助經濟向低碳綠色轉型。

與物理風險相比,轉型風險在復雜程度和重要程度上遠勝于前者,《巴黎協定》提出的氣候目標致使大量現有化石燃料成為不可燃燒資產,這類資產稱之為擱淺資產(Matikainen, 2018)。減排政策、技術進步等低碳轉型方式可通過擱淺資產、不確定性預期引發盲目的碳撤資行為,擾亂市場價格信號,造成資產價值無序重估(陳雨露,2020)。據國際能源署預測,2050年全球碳密集行業的資產擱淺規模將高達10萬億美元,截至2100年,該規模將擴大至28萬億美元。英格蘭銀行行長Carney(2015)曾警告,擱淺資產規模之大,是危及金融體系穩定性的重要因素。國際著名碳組織Carbon Tracker Initiative(CTI)發現,若要實現氣候目標,在2000—2050年間,上市公司約有60%~80%的碳儲備將變成擱淺資產,而目前上市公司所涉及的化石燃料資產的擱淺風險普遍被低估,公司價值存在泡沫。

導致擱淺資產產生的原因大致可從三個方面分析,首先在政策變化方面,為了完成《巴黎協定》的氣候目標,各國政府紛紛出臺一系列政策推動經濟低碳轉型,限制溫室氣體排放,促進可再生資源開發利用,如征收碳稅、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場、引入限制性政策(如每年給予企業一定量的碳配額),對低碳產業提供財政補貼等。政府急于求成的轉型政策勢必會提高企業的排污成本,倒逼企業在短時間內實施節能減排措施優化生產結構,對煤炭等化石燃料的需求驟降將引發更大的擱淺風險。其次在技術進步方面,技術革新能夠對傳統能源結構產生顛覆性影響,降低新能源產業的成本,減少對傳統化石燃料的需求,這對化石燃料依賴型行業或國家而言具有極大負面沖擊,高碳行業面臨巨大的擱淺風險。最后消費偏好方面,近年來,隨著綠色環保理念的滲透,消費者和投資者的行為偏好更趨于“生態化”,那些積極踐行ESG投資理念、及時真實披露環境信息的企業將獲得更多的市場支持。

氣候相關金融信息披露小組(TCFD,2017)將金融機構面臨的轉型風險分為技術風險和市場風險兩類。技術風險是由于對傳統煤炭化石燃料的清潔成本增加,相關企業需轉變發展模式、進行產業升級所帶來的風險。市場風險主要源于擱淺資產導致供求關系發生變化、金融資產價值重估影響金融機構資產負債表而形成的風險,近幾年興起的碳撤資也屬于轉型風險帶來的影響。有研究表明,2015年《巴黎協定》簽訂前后,全球范圍內出現了大面積碳撤資情況,碳撤資的強度與國家對氣候風險的重視程度正相關,氣候風險意識較強的國家碳比率下降幅度更大(邱慈觀和王昊月,2021)。在缺乏對低碳能源生產大規模投資的前提下,突然的政策轉向所引發的碳撤資行為對高碳行業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無序的政策節奏會加劇轉型風險從實體經濟向金融體系傳導。如對持有大量煤炭化石燃料資產的公司而言,轉型風險勢必會提高成本,壓縮利潤空間,給公司帶來財產損失影響公司履約能力,導致信用評級下調。公司價值被高估易引起投資者恐慌,出現大量拋售股票等非理性行為,公司的股東、債權人等利益相關方的資產負債表會因此惡化。銀行、保險等金融機構作為資本市場投資鏈中的關鍵一環,面臨著承載風險的巨大壓力,商業銀行的預期風險敞口將因擱淺資產帶來的違約概率增加而發生改變。有研究發現在中國低碳經濟轉型過程中,環境風險會使高排放企業違約概率上漲約50%(ADBI,2019)。對于保險公司,氣候變化為保險公司帶來巨額索賠,若不能在事前對此精準定價,則巨額賠償將使保險公司陷入經營困境。而保險公司可能因此提高保費或限制承保范圍,將更多風險轉移給被保險方(NGFS,2019)。投資者對轉型風險的擔憂和恐慌還反映在證券市場中,與碳密集型行業相關的大宗商品、公司債券、股票及金融衍生品的價格會發生劇烈波動,投資者對未來的不確定性預期會影響投資決策,擾亂市場價格信號。氣候敏感型國家(如中國)和碳強度較高的國家(如印度)還將因為擱淺資產而面臨主權債務評級被下調的風險(危平等,2021)。盡管擱淺資產在短期內不太可能引發系統性金融風險,但從長期角度看,風險會逐漸累積直到資產價值突然大幅度下跌,危及金融穩定性(Carney,2015)。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當下,轉型風險會迅速向全球傳播并帶來巨大的、非線性的不可逆損失,且該風險存在明顯的區域差異和行業差異。俄羅斯、中東等化石燃料儲備充裕的國家更容易面臨擱淺資產風險(IRENA, 2017),化石燃料的開采、燃煤電力、供暖、建筑、交通運輸等上下游行業也急需轉變發展模式(危平等,2021)。

四、商業銀行氣候風險的具體表現

氣候變化對實體經濟的影響給為企業提供融資的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帶來風險,主要體現在操作風險、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市場風險和聲譽風險等方面。

(一)極端天氣事件引發操作風險

氣候變化引致的天氣異常會給商業銀行人員、交易系統、數據中心等帶來操作風險,銀行業務中斷或造成損失。物理風險對金融基礎設施產生直接影響,包括銀行網點物理建筑、內部設施、網絡系統、水電系統和排污系統等配套設施。如夏季連續高溫天氣易導致IT硬件受損,暴雨易造成電纜破壞,中斷銀行業務和實時交易,影響業務連續性。轉型政策引致的投資偏好改變要求商業銀行工作人員在從事貸款評估等業務時需具備氣候風險管理意識,但在缺乏相關培訓、評估工具和意識滲透的工作環境中,員工的工作技能可能與要求存在差距,造成機構內部、機構之間評估結果不一致,增加銀行操作風險。

(二)信貸質量下降引發信用風險

極端天氣事件造成實物資產損失,抵押品貶值,弱化借款人的償債能力,銀行信用風險上升。慢性氣候變化會導致生產率下降,加速資產貶值速度,增加損失預期。如全球氣候變暖導致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區的房地產貶值,折價出售;又如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上升導致酸雨發生頻率增加,酸雨對建筑物和公共基礎設施具有腐蝕作用,可能導致資產重新估值。若是以這些實物資產作為抵押品,則抵押品價值縮水,違約風險上升。轉型風險引致的大量資產擱淺致使相關企業面臨巨大的財務壓力和結構調整壓力,并傳導至銀行體系。鋼鐵、水泥、火電等高碳企業因減排成本增加而資產價值大幅貶值,利潤空間被壓縮,伴隨對新興技術投資增加,財務壓力通過供應鏈間接影響上下游企業,增加供應鏈上相關企業違約概率,并導致向這類企業提供資金支持的銀行風險敞口增大。

(三)緊急資金需求加大引發流動性風險

這類風險在文獻中較少被提及,但對于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同樣重要。受到氣候變化沖擊的銀行可能在短期內緊急貸款需求陡增,陷入流動性不足和融資困難,其交易關聯方、利益相關方企業和銀行的風險敞口增大,流動性緊張會傳導至銀行同業拆借市場,對其他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帶來融資困難。此外,銀行持有的大量與擱淺資產相關的金融資產將面臨價值下降,影響銀行現金流穩定,引發流動性風險。

(四)市場價格動蕩引發市場風險

物理風險會破壞基礎設施,經濟增速放緩,政府債券收益率下滑。自然災害的不確定性和海平面上升對氣候敏感型國家帶來的氣候風險會嚴重影響到國家匯率穩定,并可能導致國家主權評級下調。轉型風險會導致與化石燃料相關的大宗商品、股票、債券和金融衍生品價值發生劇烈波動,銀行持有的相關資產價值縮水,市場風險增加,影響銀行經營的安全性和流動性。碳稅對未來通貨膨脹的影響、新興技術投入與產出的不確定性、市場偏好改變等因素均會導致市場價格動蕩,引發市場風險。

(五)外部監管壓力引發聲譽風險

隨著氣候變化的加劇,銀行業對支持經濟低碳轉型的作用越來越凸顯,銀行應對氣候變化的表現與積極性會影響銀行整體價值。除內部股東監管外,外部監管的壓力也在與日俱增,這些壓力來源于投資者、監管部門和非政府組織(NGOs)等,并將通過多種方式向銀行施壓,影響資金投向以應對氣候變化。銀行對于交易對象的盡職調查尤為重要,若向高污染、高排放企業提供資金支持,或是投資于涉嫌有“洗綠”“漂綠”“偽ESG”行為的企業,或是所支持的企業對周邊社區和居民居住條件造成不利影響,引發社會關注,銀行聲譽則會受損,甚至可能引發法律風險。

五、商業銀行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建議

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是全局性的,通過宏觀經濟和金融體系的交互影響產生系統性效應?,F有的風險模型普遍低估了氣候風險對于金融體系的影響,當面臨未知的氣候沖擊時,很可能因缺乏充足的應對工具和應對戰略而對經濟金融體系產生傾覆性影響。

商業銀行的強外部性、信貸順周期性、嚴監管等行業特性,以及危機時刻可獲得政府救市的特殊性決定了銀行業與經濟體系的緊密聯系。商業銀行分支機構廣泛,若分支機構之間未能建立起安全有效的隔離機制,風險將以極快的速度擴散至所有分支機構,并通過銀行同業拆借市場等渠道向整個銀行體系蔓延。由于商業銀行日常經營中涉及多方利益,當風險事件出現時極易引發公眾恐慌,出現擠兌行為。商業銀行在國民經濟體系中發揮著承上啟下的關鍵樞紐作用,確保市場對金融體系和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穩健性的信心至關重要。

自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建立健全銀行業全面風險管理體系、提升銀行風險管理能力已成為銀行業風險管理的核心內容。目前我國金融體系普遍存在風險定價功能缺失和風險配置功能障礙的問題,這也是制約金融高質量發展、阻礙金融強國建設的重要壁壘,是在未來亟待解決的課題。氣候風險因其較高的隱蔽性、間接性和滯后性而難以被金融部門及時察覺,這無疑對金融體系的風險管理能力提出了更為嚴苛、更具前瞻性的要求。

(一)將氣候風險納入銀行全面風險管理框架

氣候變化是金融風險的重要來源之一,將氣候相關金融風險納入銀行全面風險管理體系中,除了要及早制定預警機制,定期進行壓力測試外,還需加強企業文化建設,在思想上提升銀行業氣候風險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將綠色投融資理念、ESG投資理念、可持續發展理念貫穿業務全流程,形成健康良好的銀行業經營文化,為應對氣候相關金融風險樹立堅實屏障。加強專業化人才隊伍建設是商業銀行應對氣候變化相關金融風險的必要舉措,人才隊伍作為銀行風險管理的軟實力,需定期進行業務培訓與階段性考核,強化風險管理意識和風險管理理念,由內而外提升銀行風險管理能力。此外,還可充分運用金融創新手段推出氣候金融產品,豐富銀行避險工具,進一步健全銀行業氣候風險管理框架,提升行業整體運營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如可通過銀行理財ESG投資等產品實現投資收益回報與社會發展質效的平衡,在降低投資風險承擔的基礎上推動社會再生產的循環暢通(鄧文碩和秦丹,2023),落實金融對實體經濟的資源支持。

(二)轉變銀行業發展思路,調整現有發展模式

過去銀行業發展注重“量”的擴張而非“質”的提升,缺少風險底線和安全考量。自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發達經濟體相繼進行金融業“瘦身”運動。我國金融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偏高,金融的發展不能局限于規模的擴張,更應體現在效能的提升。結合后疫情時代我國宏觀經濟環境和銀行業發展困境而言,首先,我國正處于經濟結構轉型階段,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由重規模轉為重質量,銀行業資產結構調整迫在眉睫。其次,金融業面臨更為嚴格的監管環境。過去十多年,我國銀行業先后經歷了2010—2014年、2017—2019年兩輪強監管周期,2010—2014年強監管周期的特點是自上而下的驅動,通過聚焦同業業務、理財業務、銀信合作等監管灰色地帶,解決金融業繞開監管進行過度擴張和違規擴張的問題。2017—2019年的第二輪強監管周期,通過構建宏觀審慎監管框架全方位化解金融領域存在的各類風險,旨在徹底根除金融領域長期存在的監管套利、剛性兌付、資金空轉等問題。兩輪強監管周期使得銀行業資產規模擴張速度受到制約,并且早年作為銀行創新業務而大幅度增長的非標資產面臨清理和壓降。最后,在經濟下行的背景下,銀行業資產質量遭受沖擊,尤其是貸款中對房地產和基建過度依賴的問題得以凸顯。隨著利率市場化的推進,銀行和類銀行金融機構競爭加劇,銀行業攬儲面臨挑戰。內憂外患的局面迫使銀行業對現有發展模式作出調整。在發展綠色金融的背景下,銀行業應把握行業機遇和政策紅利,調整現階段發展思路,提升銀行業核心競爭力以實現可持續性經營。通過減少對高碳高排污企業的授信,增加對可持續發展行業、環境友好型企業的資金支持,以增強金融業對實體經濟的支撐和服務作用,更好地引導資源流向綠色領域?!?/p>

(責任編輯:孟潔)

參考文獻:

[1]陳雨露.當前全球中央銀行研究的若干重點問題[J].金融研究,2020(2):1-14.

[2]鄧文碩,秦丹.銀行理財ESG投資的底層邏輯、核心挑戰和未來展望[J].海南金融,2023(10):39-48.

[3]邱慈觀,王昊月.全球碳撤資與企業行動[J].企業觀察家,2021(10):68-69.

[4]危平,舒浩,成靜濤.氣候變化背景下擱淺資產理論的演變[J].金融論壇,2021(9):70-80.

[5]張曉艷.環境風險對金融穩定的影響[J].中國金融,2020(23):55-58.

[6]鐘宇平,劉漾.氣候變化對金融穩定和貨幣政策的影響綜述[J].當代金融研究,2021(3):79-89.

[7]BATTEN S.Climate Change and the Macro-Economy:A Critical Review[EB/OL].[2018-01-12].http://www.bankofengland.co.uk/working-paper/2018/climate-change-and-the-macroeconomy-a-critical-review.

[8]BERNSTEIN A,GUSTAFSON M T,LEWIS R.Disaster on the Horizon: The Effect of Sea Level Rise[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19,134:253-272.

[9]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The Green Swan-Central banking and financial stability in the age of climate change[R].Basel:BIS,2020.

[10]CARNEY M.Breaking the Tragedy of the Horizon:Climate Change and Financial Stability[EB/OL].[2015-09-29].https://www.bis.org/review/r151009a.

[11]International Renewable Energy Agency.Stranded asset and renewables: How the energy transition affects the value of energy reserves, buildings and capital stock[R].Abu Dhabi:IRENA,2017.

[12]DAVENPORT C,PIERRE-LOIUS K.U.S.Climate Report Warns of Damaged Environment and Shrinking Economy[N].New York Times,2018-11-23.

[13]DIETZ S,BOWEN A,DIXON C,GRADWELL P.Climate Value at Risk of Global Financial Assets[J].Nature Climate Change,2016,6:676-679.

[14]GASSEBNER M,ALEXANDER K,ROBERT T.Shaken, Not Stirred: The Impact of Disasters on International Trade[J].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10,18(2):351-368.

[15]GUO Y F.Challeng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limate Risk to Banks Asset-Liability Management[J].Journal of Global Economy,Business and Finance,2022,4(1):47-50.

[16]HSIANG S,KOPP R,JINA A,et al.Estimating Economic Damage from Climate Change in the United States[J].Science,2017,356:1362-1369.

[17]Asia Development Bank Institute.Do banks price environmental risk? Evidence from a quasi natural experiment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R].Manila:ADBI,2019.

[18]KLOMP J.Financial Fragility and Natural Disasters[J].Journal of Financial Stability,2014,13:180-192.

[19]International Money Fund.Macroeconomic and Financial Policies for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R].Washington D.C.:IMF,2019.

[20]LOBELL D B,SCHLENKER W,COSTA-ROBERTS J.Climate Trends and Global Crop Production since 1980[J].Science,2011,333(6042):616-620.

[21]MATIKANINEN S.What Are Stranded Assets?,The Grantham Research Institute on Climate Change and the Environment[EB/OL].[2022-07-27].https://www.lse.ac.uk/GranthamInstitute/faqs/what-are-stranded-assets/.

[22]CentralBanks and Supervisors Network for Greening the Financial System.A Call for Action:Climate Change as a Source of Financial Risk[R].Paris:NGFS,2019.

[23]PARKER M.The Impact of Disaster on Inflation[J].Economics of Disasters and Climate Change,2018,2:21-48.

[24]SAMPSON R J.Urban Sustainability in An Age of Enduring Inequalities: Advancing Theory and Ecometrics for the 21st-century City[J].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2017,114(34):8957-8962.

[25]STERN N.The Structure of Economic Modeling of the Potential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Grafting Gross Underestimation of Risk onto already Narrow Science Models[J].Journal Economic Literature,2013,51:838-859.

[26]Task Force on Climat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usure. Recommendations of the Task Force on Climat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R].Basel:TCFD,2017.

[27]VOLZ U.On the Role of Central Banks in Enhancing Green Finance[EB/OL].[2017-02]https://unepinquiry.org/wp-content/uploads/2017/02/On-the-Role-of-Central-Banks-in-Enhancing-Green-Finance.pdf.

猜你喜歡
高質量發展風險管理商業銀行
探討風險管理在呼吸機維護與維修中的應用
商業銀行資金管理的探索與思考
房地產合作開發項目的風險管理
中國經濟改革“高質量發展”是關鍵詞
開啟新時代民航強國建設新征程
我國經濟怎樣實現“高質量發展”
關于加強控制商業銀行不良貸款探討
我國商業銀行海外并購績效的實證研究
護理風險管理在冠狀動脈介入治療中的應用
我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