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燭之武退秦師》的論辯藝術

2024-04-04 15:05賴夢曉
中學教學參考·文綜版 2024年1期
關鍵詞:燭之武退秦師語言藝術

賴夢曉

[摘 要]《燭之武退秦師》所蘊含的論辯藝術,不僅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意義,更展現了人類思維與智慧的卓越。研究發現,燭之武所運用的論辯技巧和策略,體現了高超的語言藝術與思維智慧,對理解古代中國的歷史文化、領略人類智慧以及提升論辯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稜T之武退秦師》這一經典的歷史文本,不僅讓我們感受到了古代英雄的智勇雙全,更為我們揭示了語言與思維在復雜情境中的巨大力量。

[關鍵詞]《燭之武退秦師》;論辯;語言藝術

[中圖分類號]? ? G633.3? ? ?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4)03-0010-03

《燭之武退秦師》一文講述了燭之武憑借一己之力勸退了秦國圍攻鄭國的軍隊,展現了燭之武高超的論辯風采,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國家危急的時候,燭之武挺身而出,深入秦軍,成功說服了秦穆公。他的這份膽識著實令人敬仰。燭之武的辯論風采通過佚之狐對鄭文公說的話也得到了充分的證明?!皣R?,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現在鄭國已經到了生死存亡之際,但是假如任用燭之武,并派他去見秦穆公的話,一定能讓秦國的軍隊撤退?!氨赝恕倍至芾毂M致地展現出了燭之武出色的外交才能。仔細分析文本就會發現,燭之武能夠勸秦伯退兵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他對當時的政治格局了如指掌,準確地抓住了要害,有效出擊;二是他應用了高超的論辯戰術。以下將簡要談談。

一、摸清了秦、晉、鄭三國的歷史關系

燭之武長期以來并未得到重用,這讓他內心生發壯志難酬的委屈之感。通過他拒絕鄭文公時說的話就可見一二——“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他對鄭文公說:“我年輕的時候,尚且比不上別人呢;更何況現在年事已高,更加不能干什么了?!边@短短一句話可表現出燭之武一直以來的不甘。但是當鄭文公放下身段,誠懇地說“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燭之武就擔下了“出使秦,游說秦”的艱巨任務。燭之武臨危受命,卻絲毫不慌張,頭腦冷靜地分析了秦、晉、鄭三國的歷史關系,以擊中問題的根本癥結,瓦解秦國與晉國的盟約?!皶x侯、秦伯圍鄭”,其中的主要矛盾在于晉國和鄭國,而秦國則是為了擴大本國的勢力才與晉國結盟的。晉國跟秦國的關系雖說一直不錯,但也并非毫無嫌隙。因此燭之武明白,只要把握了這一點再曉以大義,就能完成自己“勸退敵兵”的目標。

晉國和鄭國之間的矛盾在于:晉文公曾經在逃亡途中路過鄭國,鄭文公言“諸侯亡公子過此者眾,安可盡禮”,他認為在這個動蕩的年代,各個諸侯國家逃亡的公子不在少數,哪能一遇到就都好好招待,因此并沒有對晉文公以禮相待,而這讓晉文公在心里埋下了不滿的種子。此外,在城濮大戰中,楚國和晉國是敵對方。而鄭國選擇與楚國站在一起。之后,城濮大戰楚國戰敗,鄭國見此又主動與晉國修好。如此朝三暮四,自是惹得晉文公非常不滿。因此此次“晉秦圍鄭”變得更加師出有名——“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鄭國先是對晉文公無禮,然后雖然表面上依附楚國,但是背地里又勾搭晉國,可見對楚國懷有二心。這兩點加起來使得晉國攻打鄭國變得名正言順。

此外,燭之武知道秦國晉國的聯盟并非牢不可破,只要找準兩國之間的問題點,自然能夠循機破之。秦晉兩國的嫌隙在于當年晉惠公在秦穆公的幫助下,成了晉國的國君。在受秦國恩惠的時候,晉惠公曾經承諾過給出焦、瑕二地,但是事后晉惠公又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許”為由食言了。自此秦晉兩國的關系出現了裂痕。因此,燭之武深知,要把握住晉惠公不守諾言這一點,讓其成為游說秦國退兵的突破點,以瓦解晉秦聯盟。

由此,燭之武明白此次“晉秦圍鄭”的主要原因在于晉國和鄭國之間的矛盾,而晉國和秦國關系的裂痕又使得兩國的盟約并非堅不可摧,且秦國只是為了眼前的利益才與晉國結盟,其并非與鄭國有深仇大恨。燭之武在深知三國歷史關系的基礎上,懂得此次應該以誰為突破口,從而有的放矢,為鄭國贏來了一線生機?;诖?,燭之武“夜縋而出,見秦伯”,開始了對秦伯的游說。試想,如果燭之武不曉得這些歷史淵源而直接去勸說晉國退兵,那么可能鄭國就真的危險了。

二、分步走的論辯戰術

燭之武在勸說秦穆公的時候,采用了分步走的論辯戰術,層層分析利害,終于成功說服了秦穆公。

第一步是制造懸念引起秦穆公的興趣。燭之武見到秦穆公的時候,首先說“鄭既知亡矣”,將秦國捧得高高的,這大大滿足了秦穆公的虛榮心。接著燭之武巧妙設計懸念,“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事”,這大大引起了秦穆公的興趣:為什么燭之武會這樣說?難道鄭國滅亡會對秦國沒有好處嗎?其中難道有什么自己想不到的蹊蹺?這種關乎國家利益的議題,自然引起了秦穆公的高度關注,使秦穆公愿意繼續聽燭之武說話,為燭之武接下來的游說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同時,燭之武在游說的過程中也在盡可能消除秦穆公的戒備,讓氣氛不那么劍拔弩張。燭之武雖說是只身一人來到秦的營地的,但是秦人對他肯定有很大的戒備。如果你的游說對象對你非常戒備,抱著緊張、懷疑的心態聽你講話,那么你說的任何話在他聽來都可能有陷阱,需要仔細琢磨一番,更何況燭之武對秦國來說可是實打實的敵國的使者。因此,如果燭之武不能第一時間打消秦穆公的戒備的話,他是很難真正說服秦穆公的。對此,燭之武的第一句話是“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直接點出了他本次游說的重點——你們秦國和晉國一起圍攻我們鄭國,我們鄭國知道自己要滅亡了。他如此直白坦率地講出當前的局勢和鄭國的自我認識,反而會讓秦穆公放下戒心,愿意聽他接下來到底要講些什么,使氣氛緩和下來,為游說成功打好基礎。如果燭之武沒有開門見山地說出重點,可能反而會讓秦穆公更加戒備。那么這就給這次游說增加了難度。

第二步是設身處地,言明利弊。此次秦晉聯盟,秦國主要是想分一杯羹,充實一下國力。秦國可以說是“無利不起早”。那么,燭之武只要讓秦穆公明白,出兵最終是弊大于利的,就能有效瓦解秦晉兩國的盟約。于是,燭之武站在秦國的立場上,直擊要害,點出了“亡鄭”對秦國而言會有兩大弊端。第一,“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秦國和鄭國并不接壤,想將鄭國作為自己擴張的國土,這是不明智的,且若晉國因此增加了國土,這不就在無形中削弱了秦國的實力了嗎?第二,“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如果鄭國不亡的話,就能為秦國提供各種便利,對秦國是絕沒有害處的。但鄭國一旦滅亡,這些便利就沒有了。燭之武一字都未言及鄭國的利益,他選擇站在秦國的立場上闡述這件事的利害關系。這便是燭之武論辯技巧高超的體現。對秦穆公而言,做或者不做一件事的根本在于對秦國有什么好處或者影響,他根本不會關心別國的情況。因此在勸說的過程中,燭之武主要圍繞“退兵”會帶給秦國帶來什么好處,而沒有談論鄭國的處境??梢姞T之武懂得說話要正中別人下懷,這樣才能達到自己的目的。最終他成功說服了秦穆公,勸退了秦軍。

燭之武在整個游說的過程中還采用了“攻心為上,離間秦晉,拉近與秦的距離”的策略。他身為鄭國的使者,沒有大談特談鄭國的利益,反而設身處地站在秦國的立場上,論述“秦、晉圍鄭”會對秦國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先從地理位置上分析了鄭國亡國后,對秦國有隱藏的危害,畢竟“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秦國和鄭國并不相鄰,中間隔著一個晉國,因此秦國要想通過攻打鄭國來擴充國土,幾乎是不可能的,反而只會幫助晉國擴大國土面積,那么秦國為什么非要滅掉鄭國來給鄰國晉國增加土地呢?這些話具有發人深省的作用,一下子就觸動了秦穆公。此外,雖說燭之武采用了“攻心為上,離間秦晉”的對策,但是在這個過程中燭之武的措辭還是比較委婉的,沒有直接道出秦晉聯盟的不可靠性,而是謹慎地指明了秦與晉畢竟同為兩個大國,肯定會有利益相沖突的地方。他們攻打鄭國的行為,對晉國的益處更大。當時又逢春秋諸侯爭霸,弱肉強食,各國之間的關系會隨著利益的變化而變化,根本就沒有永遠的盟友,秦穆公考慮到這一點,逐漸認同燭之武的話。

第三步是以史為鑒,離間秦晉。春秋諸侯爭霸,又稱“春秋無義戰”,各國都為了自己的利益,互相結盟又互相攻打。當時晉國約著秦國一起攻打鄭國的理由是“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這里的兩個理由,前者聽起來更像是借口,而后者才是真正的原因。晉國就是想通過此次攻打,一方面擴大自身的影響力,另一方面擴大自身的疆土,為將來的爭霸奠定基礎。燭之武就是明白了這一點,然后巧妙地從利害關系入手,通過勸說讓秦穆公也看到了這一點,為瓦解晉秦聯盟撕開了一個大口子。說到底,不止晉文公想稱霸,秦穆公同樣也想稱霸。通過兩件大事也可以證明這一點:第一,秦穆公曾經試圖幫助晉惠公奪位。其實論才干和賢能,晉文公要比晉惠公強上許多,可是秦穆公卻選擇了支持晉惠公,因為這樣做他將來面對的對手會更弱一些。第二,為了擴張,秦國與晉國大戰了三次,這些都表明了秦國的野心絕不比晉國的小。這也注定了秦晉此時的聯盟并非堅不可摧。再加上歷史上秦穆公擁立了晉惠公,但是晉惠公出爾反爾,并未履行自己的允諾,這讓秦穆公在心中埋下了不滿的種子。因此燭之武說的“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可謂剛好戳中了秦穆公的痛處,再一次提醒秦穆公,晉國曾經那么不守信用,這次又怎能確保它會信守承諾呢?

第四步是重磅出擊,迫使秦穆公意識到潛在的危機。燭之武在離間了秦晉之后,重磅出擊——“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其指出了晉國的貪得無厭,在占領了東邊的鄭國后,晉國下一步的目標必將是西邊的秦國,因為不攻打秦國如何擴張國土呢?到時候秦國或將重蹈鄭國的覆轍。說到此處,再來一句“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秦國一被削弱,晉國必將漁翁得利。這一下子使得秦穆公如夢初醒,意識到亡鄭后不僅沒“利”可圖,反而將引火燒身,于是轉而“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至此燭之武成功說服了秦國,不僅使秦國直接退兵了,還為鄭國帶回了守衛士兵??梢哉f,此次燭之武的出使大獲成功。

三、燭之武言語背后的深意

燭之武不顧及年邁的身體,放下壯年時郁郁不得志的委屈,在國家生死存亡之際,勇敢擔下了“使秦師退”的使命,并憑借自己嚴密的邏輯以及高超的論辯能力,成功勸退了秦軍,為鄭國贏得了一線生機。通過仔細分析燭之武的言語,就可以看出來他的話既簡潔,又含有深意。因此引導學生認真分析燭之武的言語有利于學生深入理解文本內容。

例如,當燭之武在跟秦穆公講攻打鄭國其實對秦國并無多大益處時,他用“鄰之厚,君之薄也”說明如果鄰國的土地增加了,實力雄厚了,那么是否意味著秦國的力量相對被削弱了。在表達這個意思時,燭之武并沒有用“晉之厚,君之薄也”,這樣用字背后的深意值得探究。如果用“晉”,則是有明顯的挑撥離間之意,會讓秦穆公持戒備之心;但用“鄰”,則委婉了許多,也間接提醒了秦穆公秦、晉、鄭這三國的地理位置,既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秦穆公的戒備,又引起了他的重視。燭之武用“若鄭亡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事”激發秦伯的好奇心,為接下來的游說做鋪墊。試想,如果燭之武直接說“鄭亡無益于君”,就相當于他自己下了結論,那這個結論秦伯不一定會相信。燭之武論辯的高超性就在于他不自己下結論,但又能讓對方既知曉他的意思,又有興趣繼續聽他的辯論,從而達到他的目的。

總而言之,燭之武靠其冷靜的頭腦,對政治局勢的準確把握,從不同角度層層深入分析利害,最終成功地說服了秦國退兵,瓦解了晉秦的盟約,化解了鄭國亡國的重大危機。其高超的論辯藝術令人折服?!盃T之武退秦師”是“三寸不爛之舌勝過千軍萬馬”的典型案例,在強敵面前,燭之武不卑不亢,以退為進,攻心為上,直擊要害,成功離間了晉秦聯盟,使鄭國避免了被滅亡的命運。他的論辯之術一直為人們廣為傳頌和學習。

[? ?參? ?考? ?文? ?獻? ?]

[1]? 楊柳.一言之辯勝于百萬雄師:《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J].中學語文,2022(30):49-51.

[2]? 孫乘乘.在質疑中培養學生史傳文思辨性閱讀能力:從《燭之武退秦師》的爭論談起[J].語文天地,2022:(9):67-69.

[3]? 王陽.《燭之武退秦師》的辭令藝術賞析[J].語數外學習(高中版下旬),2022(4):27-28.

[4]? 張韶晨,戴啟江.文言文本中的說理藝術鑒賞:以《燭之武退秦師》為例[J].語文教學與研究,2021(23):88-90.

[5]? 任鵬娟.言妙謀變 巧語退秦師:《燭之武退秦師》勸說藝術摭談[J].成才,2021(14):52-53.

[6]? 張慶軍,鄭研.沖突背景下的對話藝術:以《燭之武退秦師》為例[J].語文教學與研究,2021(11):157-159.

[7]? 胡云信.五論救弱國,妙語退秦師:《燭之武退秦師》自主學習導引[J].新世紀智能,2021(19):25-29.

猜你喜歡
燭之武退秦師語言藝術
主持人語言藝術與包裝的重要性
生活中的語言藝術
關于電視播音主持人的語言藝術探討
《燭之武退秦師》教學實錄及教學反思
翻轉課堂模式下的語文課堂教學設計
《燭之武退秦師》人物符號的語言表達分析
淺談《燭之武退秦師》中的勸說藝術
習近平的語言藝術探析
芻議播音主持的語言藝術
《燭之武退秦師》中的人物性格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