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學科學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教學策略

2024-04-05 22:37
吉林教育(綜合版) 2024年1期
關鍵詞:責任感責任科學

吳 萍

(常州市博愛小學,江蘇 常州 213000)

《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在課程理念中提出:“以初步形成基本的科學觀念為基礎,以科學思維能力、科學研究和實踐能力、科學態度與社會責任的培養為重點,促進學生學習能力、創新能力的發展,形成清晰和精準的科學課程目標?!苯陙?常州市小學科學沈亞萍名教師工作室在省特級教師沈亞萍的帶領下,設立了課題“小學科學培養社會責任感的實踐研究”(2021年被批準為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第十四期課題),就小學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問題開展系統的研究與實踐。

一、融合:明確社會責任培養目標

社會責任感是指群體或者個人以共同建立美好社會為目標而承擔責任、履行義務的一種自律意識和人格素質,是人們對承擔社會責任的一種意識和情感,具體表現為能夠自覺遵守社會規則、維護社會秩序,能夠積極履行對國家、對人類、對他人應盡的義務。

《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主要在核心素養內涵“態度責任”維度中提出:“熱愛自然、珍愛生命,具有保護環境、節約資源、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和可持續發展的責任感;能對與科學技術相關的社會熱點問題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尊重科學,反對迷信;遵守科學與技術應用的公共規范、法律法規和倫理道德,維護自身和他人的合法權益,捍衛國家利益?!鼻以凇皯B度責任學段目標”中提出了一些具體的要求,概括起來主要有兩個層面:一是確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熱愛自然、珍愛生命,自覺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二是認識正確的科學倫理觀,確立科學技術的發展與應用必須以不損害人類的生存條件和生命健康、保障人類切身利益和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為前提的價值取向。

課題組認為,還應增加一個層面,必須引導學生確立科技興國、科技愛國的觀念。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有祖國。我國科技事業取得的歷史性成就是一代又一代矢志報國的科學家前赴后繼、接續奮斗的結果?!睈蹏鴪髧枪癖仨毘袚淖钪匾纳鐣熑?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應滲透愛國主義教育,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科技進步與祖國發展的關系,激發他們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而愛科學、學科學的思想情感?;谡n程與教材內容,結合小學生身心特點和認知基礎,從科技倫理、生態素養、科技愛國三個方面研究制定了小學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具體目標。

二、滲透:挖掘社會責任培養內容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要落實社會責任感的培養目標,必須充分挖掘課程與教材中責任教育的切入點、生長點。小學科學課程與教材中的社會責任感培養,分散在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地球與宇宙科學、技術與工程四個領域的學習內容中,有的作為知識直接呈現,但主要蘊含在科學知識中,與落實科學態度的培養目標一樣,必須引領學生在學習科學知識、開展科學探究的過程中感受和領悟。教師不可能集中幾堂課來講社會責任感,也不能像貼標簽那樣,每堂課上都掛上社會責任,必須有機滲透于教學過程和科學探究活動中。因此,教師必須深入鉆研課程內容和教材資源,從中找到進行社會責任感教育的切入點、生長點,之后由此拓展延伸,巧妙地引入對科技倫理、生態素養、科技愛國等問題的思考,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和思考認識承擔社會責任的具體要求和重要意義。

如筆者在教學三年級上冊“珍惜水資源”一課中,組織學生學習和探討水的性質、狀態、作用,還向學生介紹了當代我國及整個世界所面臨的水資源短缺、水污染嚴重等現實狀況,組織學生探討節約水資源、防治水污染的意義和方法,引導學生認識到節約用水、防治水污染不只關乎自己的生活,而且關系到社會發展和人類可持續發展,是人人都應該積極承擔的社會責任。

再如,工作室成員、鄒區實驗小學的陳潔老師執教的四年級“常見的巖石”一課,在組織學生開展“巖石開采—清理—識別—裝盒—貼標簽的實踐探究活動”,認識巖石的性質、分類之后,進一步幫助學生了解巖石對社會生產、人類生活的重要作用,引導學生認識大自然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自然界的萬物是客觀的,有著自己的運動規律,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以此激發學生親近自然的意識,引導他們增強保護生態環境的社會責任感。

三、選擇:創設社會責任培養情境

在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可以根據確定的培養目標,結合教學內容和責任教育的切入點,精心選擇一些歷史上、現實生活中的有關案例和科學家的故事等作為情境材料,以直觀、形象、生動的場景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思維活力,引導學生感悟正確的科技倫理觀和科技道德規范,認識自己必須承擔的社會責任。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說理是需要的,但對偏向于形象思維的小學生來講,更要以真實的情境激發學生情感,引發學生思考。

如在一年級“自然世界與人工世界”“衣食住行的變化”兩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應用圖片、圖表、視頻等形象生動的資料,展示人類以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創造了人工世界,科技的創新發展以巨大的力量推動了社會的進步、改變著人們的生活,使學生感受到科技的力量,認識到發明創造的重要意義。隨后可以列舉一些科技發展給人類帶來麻煩和災難的實例,如汽車的發明與普及既方便了人們的生活、推動了經濟的發展,但又對空氣質量造成了嚴重破壞;塑料制品的發明給人們帶來了方便,但也帶來了嚴重的白色污染等。引導學生認識到科技是一把雙刃劍,研究科技、應用科技,都必須堅持以保護人類生命和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為價值準則。

如可以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選擇一些圖片資料、新聞報道,向學生展示我國科技進步發展的新成果,如在四年級“冷和熱”這個單元的教學中,可以向學生介紹北京冬奧會使用的我國最先進、最環保、最節能的制冷技術;在“地球、月球與太陽”這個單元的教學中,可以向學生介紹我國航天技術發展的歷史和成果等。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地球與宇宙科學、技術與工程四個領域的學習內容,教材上都介紹了一些科研成果和先進技術,我們在教學中一方面要充分用好教材提供的資料,另一方面要做適當的補充,以使學生感受科技創新的力量,有效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社會責任感。

如在每冊教材最后一個單元專項學習中,結合學習內容穿插了袁隆平、牛頓等一些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的先進事跡,教師在教學中要指導學生認真閱讀,并利用圖文、音像資料補充介紹我國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堅韌不拔、刻苦鉆研、為國爭光的感人故事。不僅要引導學生感悟科學家追求真理、嚴謹踏實、積極探索、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而且要引導他們學習科學家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的高尚情操,學習科學家深厚的家國情懷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四、實踐:展開社會責任培養過程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主要是組織學生開展觀察、實驗、設計、制作等科學探究活動,通過活動理解科學知識與方法、提高探究能力和實踐能力、培養科學意識和創新精神,很少開展關于科學精神、科學倫理、社會責任感方面的問題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不能只是宣傳教育,還必須聯系社會現實生活,結合科學知識理解、科學實驗探究,引領學生開展一些科技與社會、科技與道德方面的問題探究活動,以此激發學生的社會責任心,培養學生履行社會責任的能力。

指向培養社會責任感的問題探究活動,可以與科學實驗探究結合起來,在認識科學本質、科學規律的基礎上探討人們的社會責任問題。如我們工作室成員、龍虎塘實驗小學的付蓉老師基于四年級下冊“環境變化以后”內容教授的“植物與環境”一課,先組織學生比較環境圖片、用試劑檢測大蒜在不同環境的生長情況;再做對比實驗,觀察研究不同濃度的鹽溶液對大蒜生長的影響;接著,又拓展延伸,用視頻圖片展示不同環境下稻、麥、青菜等植物的生長情況,通過這些活動使學生認識到環境是影響植物生長的一個重要因素。隨后,教師組織學生觀看人類活動導致環境惡化的視頻,并引導學生小組討論:“自然環境對人們的身體健康有沒有影響?面對如今的生態環境,想想我們應該做些什么?為什么說保護環境人人有責?”學生通過思考討論、對話交流,進一步基于科學知識理解了建設良好生態環境的重要性,認識到每個人的生活都與生態環境密切相關,因此,都必須承擔保護環境的社會責任。

也可以結合教學內容,獨立開展一些直接指向科技倫理、科技愛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問題探究活動,如在教學三年級上冊“食物與營養”一課時,筆者在教學中組織學生探討了食品添加劑的問題。先開展演示實驗:利用食用色素、香精、糖和起泡劑在一分鐘內調制一瓶沒有一滴橙汁的橙子味碳酸飲料,讓學生親身感受人工合成添加劑的使用,促進了食品的加工與消費。隨后,筆者播放視頻:有些企業為了降低成本,或為了增加食品的色香味和防腐、保鮮效果,在食品加工中添加了蘇丹紅、瘦肉精、工業硫磺等對人們身體健康有害的非法添加物。為此,國家采取措施嚴厲打擊食品非法添加行為。組織學生討論:“食品非法添加行為是屬于什么行為?我們可以從中得到哪些啟示?”通過這一活動,引導學生思考科技發展與應用中的道德問題、法律問題和社會責任問題。

五、導行:體現社會責任培養價值

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也必須引導學生在實踐中體驗。小學科學教學在課堂上主要是組織學生開展實驗探究,平時也會組織和指導學生在課外校外開展一些科學小實驗、科技小制作等科學實踐活動,但很少組織學生開展指向培養社會責任感的社會實踐活動。課題組認為,組織學生走近自然、走向社會,開展認識、體驗科技與社會之間關系的實踐活動,也是科學課程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的一個重要途徑,同時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科學意識和實踐能力。

課題組計劃每學期組織學生開展一次基于社會性科學議題的實踐探究活動,主要是結合科學研究,開展體驗社會責任的實踐活動。在課上解讀主題、討論方案,課外利用雙休日、節假日自主開展實踐活動,再在課上進行展示交流和總結評價。如工作室成員常州市武進區南塘橋小學封銀萍老師,在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繁殖”一課教學結束后,組織學生開展了一次“探究生命成長、感悟生命意義”的專題實踐活動。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先在課上回顧本單元及以往所學的生命科學知識,商量確定本組的探究主題,討論具體的活動方案。之后各小組自主安排,利用雙休日時間開展實踐探究活動。有的小組研究了人從孕育到出生的過程,有的研究了從嬰兒到少年的生長發育過程,有的研究了綠豆、大豆等某種植物的生長過程,有的研究了獅子、企鵝等某種動物的生命歷程。學生通過現場觀察、網上搜索等搜集相關資料,之后分析歸納,制作成包括思維導圖、圖片圖表、文字解說等材料的PPT電子演示文稿。最后,封老師用一堂科學課組織學生進行展示交流,各小組上臺匯報他們的實踐過程,展示他們的研究成果,交流他們的活動感受。學生通過活動,感受到大自然各種生命成長的不易和存在的意義,認識到要尊重自然、敬畏生命,與自然和諧相處;要熱愛生活、珍愛生命、健康成長;認識到個人的生命成長離不開外部的環境和條件,要感恩父母、關愛他人、服務社會。這樣的實踐活動突出情感教育和價值引領,但又是與科學探究相結合的。因此,實踐活動不僅有利于激發學生的人文情懷和責任意識,而且有利于促進學生增長科學知識、增強科學意識、提高科學探究能力。

科學更廣闊的學習天地在課外、校外。因此,課題組依據不同學段學生的情況,計劃每學期指導他們利用雙休日、節假日到常州少兒自然博物館、周邊城市的青少年科技館,以及有關大學、科研院所和高新企業開展一次次科技考察活動,具體地點和主題由學生與家長自主選擇。在更廣闊的時間和空間里進行學習活動,需要教師的精心策劃:在活動前要在課堂上布置任務、明確要求,聽取意見、指點方法,形成學習清單;活動后再在課上組織學生展示成果、交流感想、總結評價。在明確目的和任務后,低、中年級學生由家長帶領,主要是參觀科技創新發展的成果、新技術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高年級學生可由家長陪同或形成學習小組結伴同行,選取一個主題,進行實地考察、現場訪談,最后寫出簡短的考察報告。通過活動使學生進一步感受科技創新對社會發展和人們生活的影響,進一步了解科技工作者的歷史使命和社會責任。

小學科學教學中滲透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能夠豐富科學教學內涵、增強科學教學活力,是充分發揮科學學科育人價值的一個有效抓手。當然,對于小學科學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的研究遠遠不止這些,本文談了一些粗淺的認識,今后還須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研究與探索。

猜你喜歡
責任感責任科學
英國“大爺”的責任感
使命在心 責任在肩
每個人都該承擔起自己的責任
國企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要有“等不起”的緊迫感,“慢不得”的責任感
點擊科學
科學大爆炸
培養責任感強的孩子
科學拔牙
期望囑托責任
忠誠 責任 關愛 奉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