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庇^念的歷史演變與“大一統”文化精神的生成

2024-04-07 08:11劉冬穎李思遠
關鍵詞:疆域四海

劉冬穎 李思遠

(黑龍江大學 文學院,哈爾濱 150080)

在中國古代天下觀中,“四?!迸c“九州”是有文獻記載以來古人對天下與世界最早的認識,既反映了古人對地理空間的認識,也代表了他們對世界疆域的想象。 其中,“四?!币辉~最早見于《尚書》,《舜典》有“四海遏密八音”,《大禹謨》有“敷于四?!薄把儆兴暮樘煜戮?,等等[1]282,意為堯、舜、禹的恩德惠及天下四方。 《禹貢》更是勾勒出了天下九州、“四海會同”的格局,蘊含了早期中華文明的“大一統”精神。 在十三經中,“四?!币辉~出現五十余次①“四?!币辉~在十三部經典文獻中一共出現了51 次:《詩經》2 次,《尚書》16 次,《禮記》12 次,《周禮》2 次,《春秋谷梁傳》2 次,《論語》2 次,《孟子》11 次,《孝經》3 次,《爾雅》1 次。,既指東、南、西、北四方疆域,也指夷、狄、蠻、戎等華夏族周邊的各部族。 如《詩經·商頌·玄鳥》載:“邦畿千里,維民所止,肇域彼四海。 四海來假,來假祁祁?!保?]1344這是對商王武丁政績的歌頌,不但有中原諸夏部族,還有氐、羌等部族的朝覲與朝貢。 隨著秦漢大一統王朝的建立,以“四?!睘樘煜碌挠^念也逐漸成為歷代君主一統天下的政治理念與文人的國家政治文化理想,確立了“四?!痹谥袊鴤鹘y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在二十四史中,“四?!背霈F千余次,不僅成為歷代史書帝王本紀中君王實現天下“大一統”的象征,也展現了中央王朝與其他民族地區互相交融的歷史。 作為中國古代天下觀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四?!庇^念所指疆域范圍與歷史內涵的演變,不僅展現了中國古人對國家與世界邊際的地理認知,也體現了對國家統一的“大一統”文化精神的認同。

一、“四海之內”:中華民族“大一統”精神的地理基礎

夏、商、周時期伴隨著中國各部族之間的交流與融合,產生了以“中國”“天下”“九州”“四?!钡热趨R了天下觀與疆域觀的地理詞匯。 “八荒之內有四海,四海之內有九州”[3]445,是先秦時期人們認為的中國疆域范圍。 作為中國早期地理觀之一的“四?!?,蘊含著“四方”疆域觀、“四夷”民族觀與“天下”世界觀,不僅指東、南、西、北四個方位的疆域,而且指中原地區周圍四方民族的居住地,更是指代“天下”的世界觀。

(一)“四?!敝八姆健苯蛴^

“四?!彼淼摹八姆健苯蛴^,以“天圓地方”宇宙觀為基礎,一般認為“四?!笔恰熬胖荨钡倪吔?。 “天圓地方”不僅是中國古代天下觀的雛形,更是奠定了“大地四方”的空間秩序基礎。 殷商甲骨卜辭中已存在“東西南北”的方位概念,如,“貞:燎東西南,卯黃?!保?]2051,“庚戌卜,寧于四方,其五犬?”[4]4247可見,表示四周方位的“東西南北”及“四方”等地理疆域概念早已在商代出現。 先秦時期常用“四方”“四極”來指代“四?!敝?,即中原地區東、南、西、北四個方位區域,有東海、南海、西海和北海之稱,如《禮記·祭義》有言:“推而放諸東海而準,推而放諸西海而準,推而放諸南海而準,推而放諸北海而準?!保?]3469《周禮·校人》載:“凡將事于四海山川?!编嵭ⅲ骸八暮?,猶四方也?!保?]1859但“四?!本唧w的疆域有不同理解。

首先,“四?!敝笘|、南、西、北四個方位的海域,古人認為中國四面都有海,以此作為世界的邊際。 在不同的歷史時期與地理觀念的影響下,東、南、西、北四海確指的海域范圍也不盡相同,多指相關方位的海域。 因中國東南臨海的地理位置,先秦時期的“?!币话愣嘀浮皷|?!迸c“南?!?,二者又可互相指代。 如《詩經·江漢》“于疆于理,至于南?!保?]1236,王元林認為此“南?!敝附駯|海海域[7]75。 又如《孟子·離婁上》“太公辟紂,居東海之濱”[8]5919,一般認為是黃海海域。 秦漢之后,“南?!倍嘀附衲虾<皷|南亞海域。 又因中國西北多高山沙漠的地理特征,“西?!迸c“北?!倍嘀负椿蜉^遠的海域,如《淮南子·人間訓》言“子耕于東海,至于西?!保?]1293。 漢代設立“西??ぁ?,青海湖又稱“西?!保?]77。 “北?!痹谙惹貢r期又指“渤?!?,如《左傳·僖公四年》有“君處北海,寡人處南?!保?0]3890,《孟子·梁惠王上》有“挾太山以超北?!保?]5808,一般是指今渤海海域。 漢以后“北?!狈褐副狈狡h的地區或湖泊,如《漢書·李廣蘇建傳》有“乃徙武北海上無人處”。 除此之外,還有鄒衍在“大九州”學說中提到的,“九州”是世界的一部分,“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環其外”[11]2848,每一大州的四周都有大海環繞。 東漢王充也提到“每一州者四海環之,名曰裨海。 九州之外,更有瀛?!保?2]474。 “四?!痹凇按缶胖荨睂W說的背景下,建立了以世界為整體的天下觀。 總之,雖然“四?!钡摹八姆健苯蛟诓煌瑫r期所指不同,但其作為東、南、西、北四個方位的代表,是當時人們對中國四方疆域的泛指。

其次,“四?!狈褐钢袊苓厖^域。 《禹貢》有“東漸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聲教迄于四?!保?]323,顧頡剛、劉起釪認為這里“表述了《禹貢》作者較踏實的對神州大陸四至的認識,只有東邊是海,西邊是流沙,南北兩地籠統地指出其邊境遼遠未定,都不說有?!保?3]868。 此處的“四?!本褪侵钢袊蛩林?。 又如《荀子·王制》篇中有提到明確的東海、西海、南海、北海,但卻不都指海域。 “北海則有走馬吠犬”,“南海則有羽翮、齒革、曾青、丹干”,“東海則有紫紶、魚、鹽”,“西海則有皮革、文旄”[14]161。 其中,北海、南海和西海生產的“走馬”“羽翮”“皮革”等都是陸地上的物產,說明“四?!辈⒉皇前凑諏嶋H情況劃分的四個海域。 正如顧頡剛、童書業指出的:“最古的人實在是把??醋鍪澜绲倪呺H的,所以有‘四?!汀取拿Q?!保?5]120可以確定的是,“四?!弊鳛橐环N自然地理觀,其表達的“四方”疆域范圍多是泛指,表現的是人們對世界邊際不同時期的認知。

(二)“四?!敝八囊摹泵褡逵^

“四?!钡母拍钪?,還包含有中華民族早期的民族觀。 當時,將中國周邊少數民族居住的地區,即夷、蠻、戎、狄等地,稱為“四方之夷”。 夏、商、周時期,逐步形成的以中原地區華夏族為核心,以東夷、南蠻、西戎、北狄為四方的民族格局。

“四?!彼淼摹八姆街摹?,多是對周邊夷、狄、蠻、戎等少數民族的泛指。 《爾雅·釋地》云:“九夷、八蠻、六戎、五狄,謂之四?!?。 其中,夷、蠻、戎、狄是對四方民族的泛稱或統稱,實際又包括著很多不同的部族和族群。 “夷”是中國古代對東方各民族的泛稱,《春秋左傳·昭公十一年》記載“紂克東夷,而隕其身”[10]4473,商朝晚期與東夷之間的征伐使其國力大損。 西周時期東、南、西三個方向都有夷族;“蠻”指中原地區以南的少數民族部落,但實際上“蠻”并不限于南方地區,《詩 經· 宮》 中 的“至 于 海 邦, 淮 夷 蠻貊”[2]1332,指的便是東方部族,《史記·匈奴列傳》也明確記載“唐虞以上有山戎、獫狁、葷粥,居于北蠻”[11]3483;“戎”泛指中國古代西方的少數民族,但在東、南、北方也有戎族,《春秋左傳》中有“北戎侵鄭”“北戎伐齊”,也有“楚大饑,戎伐其西南”的記載,可見戎族的方位并不固定。 “狄”是古代北方少數民族的泛稱,但并不限于北方,如《春秋左傳》記載白狄與秦同州,居于西方,隨后勢力范圍擴大到北方。 又有“以敗狄于長丘,獲長狄緣斯”,指的是東方的長狄。 清代崔述考證“蠻夷乃四方之總稱,而戎狄則蠻夷種類部落之號,非以四者分四方也”[16]319。 童書業也認為,四夷在夏商周三代就已經出現,并沒有固定的方位,各部族之間的區分也不明顯[15]155。

最早可追溯至堯、舜、禹時期,就有中原地區與四方部族關系的記載。 《墨子·節葬》曰:“堯北教乎八狄……舜西教乎七戎……禹東教乎九夷?!保?7]181提到堯去北方教化八狄,舜到西方教化七戎,大禹去東方教化九夷。 《孟子·梁惠王上》中又有“蒞中國而撫四夷”[8]5809,指出統治中原地區也要安撫四方的少數民族。 戰國時期開始將夷、戎、蠻、狄與東、南、西、北四個方位搭配起來,漢人則沿襲了這種看法。 《毛詩序》有“《蓼蕭》澤及四?!?,漢代鄭玄解釋為“九夷、八狄、七戎、六蠻謂之四?!保?]898。 《禮記·王制》更是記載了關于中國、東夷、南蠻、西戎、北狄五方之民及其習性、語言、衣服、器用等內容。 “東方曰夷,被發文身,有不火食者矣。 南方曰蠻,雕題交趾,有不火食者矣。 西方曰戎,被發衣皮,有不粒食者矣。 北 方 曰 狄, 衣 羽 毛 穴 居, 有 不 粒 食 者矣?!保?]2896無論是東夷、南蠻、西戎、北狄,都只是對一方民族的統稱。 歷史文獻所載東夷、南蠻、西戎、北狄,即“四夷”,反映的是當時人們對四方民族區域地理的一種動態認知。

(三)“四?!敝疤煜隆笔澜缬^

“四?!边€常常被用來指代君王所統治的疆域 范 圍, 即“四 海 之 內, 舟 車 所 至, 莫 不 賓服”[18]125。 因《尚書·禹貢》將天下劃分為“九州”和“五服”,人們認為在此行政區劃之外的邊緣地區就是“四?!?。 關于“四?!痹诘乩戆鎴D中的實際范圍,不同文獻中的記載也不盡相同?!抖Y記·王制》又有“凡四海之內,斷長補短,方三千里”[5]2917。 《呂氏春秋·有始覽》提到“凡四海之內:東西二萬八千里,南北二萬六千里”[19]281?!逗訄D括地象》中有“夏禹所治四海內地,東西二萬八千里,南北二萬六千里”[20]352。 這些文獻記載的“四海之內”的面積和邊界雖不盡相同,但都明確了“四海之內”的地理版圖是上古君王的統治疆域范圍,就是“天下”。

葛劍雄指出,天下的四周即是“四?!?,“隨著統一范圍的擴大和地理知識的增加,天下的概念也延伸到所有已知的土地”[21]113。 秦朝作為中國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不僅實現了對中原地區諸侯國的統一,而且平定四方少數民族,建立起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四海一家”。 賈誼《過秦論》中有“執棰拊以鞭笞天下,威振四?!?,“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22]217,即是對秦始皇統一六國政績的贊揚。 其后,歷代多以“四?!弊鳛榫踅y治的天下之意。 漢代有“陛下以四海為境,九州為家”之語[23]1240,唐代有“訖于有隋,四海一統”之言[24]1091,宋代有“陛下神武,四海共知”[25]2834,明朝有“繼正統而有天下,四海九州罔不臣服”[26]402,清代有“一統車書四海寧”[27]2852,等等。 可見“四?!币呀洺蔀闅v代君王政治文化上大一統理念的代表,體現了人們對“四?!碧煜掠^的歷史文化認同。

作為廣義的地理概念,“四海之內”既包含東、南、西、北四方海域,又指東、南、西、北四方少數民族,更是上古帝王統治天下疆域的代表。 盡管“四?!彼覆灰?,但都是對中國早期地理疆域的認知,與“九州”共同構成了完整的“中國”疆域,體現了古人早期的地理觀、民族觀與天下觀。

二、“四海一統”:中華民族“大一統”文化精神的生成

中華民族“四?!贝笠唤y的觀念,孕育于夏、商、周的國家建構。 夏、商、周時期,中原地區與“四?!鄙贁得褡宓貐^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交流頻繁,西周禮樂制度構建的穩定社會秩序,促進了中原“雅樂”與四?!耙臉贰钡奈幕蝗?,形成了禮樂文化的“大一統”。 《公羊傳》正式提出“大一統”觀念,秦漢以后,隨著民族融合的不斷加深,中國成為具有包容性、開放性的統一多民族國家。

(一)周代禮樂制度與“四?!币唤y文化的生成

中國古代的禮樂文明源遠流長,起源于上古夏、商時期,至周代禮樂制度逐漸成熟與完備?!把艠贰弊鳛槎Y樂的重要形態,出自宮廷廟堂,是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祖先及朝賀、宴享等典禮所用的正樂,浸潤著國家意志、社會秩序。 “夷樂”又被稱為“四夷之樂”,是四方部族的樂舞,有著鮮明的地方特色。 禮樂制度下雅樂對夷樂的規范和影響,夷樂對雅樂的豐富,充分體現了禮樂教化上的“四?!币唤y。

1.雅樂是周代禮樂制度的產物,作為禮樂范本彰顯國家一統的精神,也是天下與四方的禮樂范本

《毛詩序》有“雅者,正也。 言王政之所由廢興”[2]568。 西周時期,以王都地區為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周初雅樂以六代樂舞為主體,主要用于周王室的各種大型祭祀典禮。 其中用《云門》祭祀天神、《大咸》祭祀地神、《大韶》祭祀四方、《大夏》祭祀山川、《大濩》祭祀周的始祖姜嫄、《大武》祭祀周的祖先。 六代樂舞經歷夏、商,流傳至周代,周公用以“制禮作樂”,成為禮樂制度中重要的一部分,也是穩固周王朝“四?!币唤y的重要文化措施。 《禮記·明堂位》載:“季夏六月,以禘禮祀周公于大廟……升歌《清廟》,下管《象》;朱干玉戚,冕而舞《大武》;皮弁素積,裼而舞《大夏》”[5]3226。 其采用的就是周代樂舞《象武》《大武》與夏代樂舞《夏籥》。 《詩經》作為周代典禮活動中雅樂的文本,收錄了來自王畿與十五諸侯國的音樂。 《詩經》中多次提到了持掌國政,必須維系四方部族的重要性,以及臣子們為國事在四方奔波經營。 《詩經·小雅》有“秉國之均,四方是維”(《節南山》),“旅力方剛,經營四方”(《谷風之什》),“何人不將,經營四方”(《何草不黃》);《詩經·大雅》有“天位殷適,使不挾四方”(《大明》)、“勉勉我王,綱紀四方”(《棫樸》)、“受天之祜,四方來賀”(《下武》),天賜洪福于勤勉理政的君王,四方諸侯都來祝賀。 隨著周代政權的進一步鞏固與禮樂制度的不斷完善,雅樂的影響也逐漸由中原地區向“四?!辈孔鍌鞑?、推廣,為周王室的“四?!币唤y服務。

2.雅樂對于“夷樂”的吸收與改造,推進了“四?!币唤y觀念的形成

早在夏、商時期,中原地區與四方民族“夷樂”之間的交流就較為頻繁。 《竹書紀年》載“少康即位,方夷來賓,獻其樂舞”,“后發即位,元年,諸夷賓于王門, 再保庸會于上池, 諸夷入舞”[28]13。 分別記載了夏朝少康與姒發即位時,來自四方的民族部落都來祝賀與獻樂舞。 商朝時期,據甲骨文記載:“丁酉卜,其呼以多方小子小臣,其教戒”[29]243。 其即是指教授來自地方的貴族子弟習武與習樂,習武是為了征戰,習樂是為了祭祀。 據《周禮》記載,周王室的樂舞機構中, 設置了專門教“夷樂”的官吏,有旄人“掌教舞散樂,舞夷樂,凡四方之以舞仕者屬焉”[6]1730。 又有鞮鞻氏“掌四夷之樂與其聲歌,祭祀則吹而歌之,燕亦如之”[6]1372。 鄭注:“四夷之樂, 東方曰《韎》,南方曰《任》, 西方曰《株離》, 北方曰《禁》?!对姟吩啤浴堆拧芬浴赌稀贰且?。 王者必作四夷之樂, 一天下也。 言‘與其聲歌’, 則云樂者主於舞?!保?]1731一般認為,“四夷之樂”均為具有該部族民俗特征的原創樂舞,本來不納入禮樂的范疇。但周王室的樂舞機構中有樂官專門教授國子“夷樂”,說明“夷樂”雖保留本民族的習俗風尚, 但已經部分得到周王朝禮樂加工改造,改造后的部分夷樂納入禮樂的一部分,用以教授國子,以養成國子對天下一家的認識,樹立弘揚禮樂文明的志向。 《白虎通德論》有言“樂所以作四夷之樂何?德廣及之也”。 其中引用《樂元語》曰:“受命而六樂。 樂先王之樂,明有法也;與其所自作,明有制;興四夷之樂,明德廣及之也?!保?0]18其明確提到四夷之樂的用途,即是為了“明德廣”,使得君王的德行遍及天下四方,為“四?!贝笠唤y做鋪墊。 通過“雅樂”的禮樂教化與對“夷樂”的吸收改造,對四方各部族民族進行了統一的文化熏陶,從而奠定了中華民族“四?!贝笠唤y觀念形成的基礎。

(二)歷代民族融合與“四?!贝笠唤y文化精神的確立鞏固

中華民族“四?!贝笠唤y觀念的形成,與歷代各民族之間的不斷融合也有密切關系。 有文獻記載以來,中華各民族之間在經濟、文化、生活等方面的交流就很頻繁,少數民族的內遷更是促進了與中原地區漢族的大融合。 《春秋左傳·襄公二十九年》有“杞,夏余也,而即東夷”[10]4355,說明杞為夏后姒姓之國,與戎夷雜居。 春秋時期,被認為是“夷狄”的楚、吳、越、秦等國,也在“尊王”“爭霸”的過程中逐漸與華夏相通相融。 梁啟超曾指出:“甲時代所謂夷狄者,乙時代已全部或一部編入諸夏之范圍。 而同時復有新接觸之夷狄發現,如是遞續編入,遞續接觸,而今日碩大無朋之中華民族,遂得以成立?!保?1]8戰國時期,諸侯爭霸形成了七個比較強大的諸侯國,周天子已經完全失去“一統”的號召力,而原有被認為是“夷狄”的諸侯國,已經成為華夏的一部分。 西周時期形成的“天下”“四?!薄八姆健钡扔^念,也逐漸演變為春秋戰國時期“大一統”觀念的認識基礎,各諸侯國都以統一天下為己任,并因此爭霸天下。

雖然經歷了不同朝代之間的政權更迭,“四?!贝笠唤y的觀念一直是歷代君主所推崇的。 秦漢大一統王朝建立本身,就是彰顯了這一觀念?!妒酚洝で乇炯o》載“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并“分天下以為三十六郡”[11]307。 漢代沿襲秦代郡縣制,實行郡縣制國家治理,郡國并治。 魏晉南北朝時期,各自分立的政權為維護自身統治的合法性,都以“正統”自居。 “統一天下”與“四海賓服”成為各民族政權統治者所標舉的內容。 《廿二史劄記》提到“《晉》載記諸僭偽之君,雖非中國人,亦多有文學。 劉淵少好學,習《毛詩》、京氏《易》、馬氏《尚書》,尤好《左氏春秋》、孫吳兵法,《史》《漢》諸子無不綜覽”[32]173。 可以看出,少數民族政權的統治者受到“大一統”文化精神的影響,主動接納與吸收儒家思想。 尤其是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以及實施的一系列漢化政策,促進了鮮卑族以及其他北方民族與漢民族的融合。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融合,不僅進一步鞏固了中華民族的“四?!贝笠唤y觀念,而且為隋唐時期的大一統與經濟文化的高度發展奠定了基礎。

隋唐時期,政治上的大統一為各民族的經濟文化交流創造了和平穩定的環境。 《舊唐書·吐蕃傳》載:“唐有天下……彰王者之丕業,被四海之聲教。與吐蕃贊普,代為婚姻,固結鄰好?!碧瞥瘜嵤皳峋抛逡匀省钡拿褡逭?,通過設立邊疆行政機構、冊封各族首領、和親與會盟等措施,維護了國家團結和邊境的基本穩定,促進了各民族的大融合。 五代十國和遼宋夏金時期,雖然各民族政權之間沖突不斷,但都是處于中國疆域內的多民族政權,客觀上推動了各民族之間的融合,文化交流也更為頻繁。 如宋朝實行“以文治國”的方略,對各民族一視同仁。 遼朝和金朝都曾設立漢人科舉,選拔漢族官員,提高漢族官員的地位,以加強對漢族的統治。 金朝還積極吸收漢族文化,提倡漢文,并在科舉中設立漢學科目。各少數民族政權同時也以“四?!币唤y作為本民族政權的象征。 如《遼史·蕭孝忠傳》記載“天子以四海為家”,《金史·熙宗本紀》載“四海之內,皆朕臣子”。歷代政權更迭、戰爭流徙,也從一個側面推進了中華民族之間的融合。 而無論政局如何變遷,歷朝歷代均對“四?!彼淼拇笠唤y觀念高度認同,也進一步強化了中華民族“四?!贝笠唤y的格局。

三、“四海一家”:中華民族“大一統”精神的文化符號

在中國古代傳統文化觀念中,“四?!辈粌H是一種地理概念,更是一種天下意識的表達,以及君王權力話語與正統地位的體現。 “四海之內”不僅指君王所統治的天下疆域,“四海一家”更成為大一統的政治文化理想代表。 縱觀歷代典籍,先秦元典以“四?!睒嫿ㄆ鹛煜掠^,歷代的史學傳統中也以“四?!弊鳛榫鯔嗤c統治的象征。 后世文人也常在文學作品中以“四?!笔闱檠灾?,寄寓對天下統一、社會安定的向往。 可以說,“四?!笔侵袊幕飞现腥A民族共同體與“大一統”觀念的重要文化符號。

(一)先秦元典的“四?!蔽幕J同符號

“四?!痹谙惹卦渲械挠涊d,以《漢書·藝文志》中《六藝略》與《諸子略》提到的典籍為主,主要表現為君王統治的四方疆域,以及對君王的德行與治理天下等功績的贊揚,同時也寄托了古人對社會秩序穩定、百姓安居樂業的期望。 因此,“四?!弊鳛橄惹卦涞拇硇晕幕?,其所代表的文化精神主要體現在以下四方面:

首先,以“四?!毖哉f君王統治的四方疆域,以此指代君王治理的天下。 如堯逝世時,《舜典》稱:“百姓如喪考妣,三載,四海遏密八音?!保?]272天下百姓悲痛不已,三年之中四方之內都斷絕了樂音。 又如商代武丁時期國家的疆域已至上千里,《詩經·商頌·玄鳥》:“邦畿千里,維民所止,肇域彼四海?!保?]1344商王朝開拓的疆土已達天下四方,百姓安居樂業,四海邦國之民都來歸附?!睹献印けM心上》亦有“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8]6019,以“四?!敝复疤煜隆敝?,即站在天下的中心,安定四海的人民。 同時,“四?!币彩浅甲迂撠煿茌牭念I域。 《尚書·周官》提到“冢宰掌邦治,統百官,均四?!保?]500。 冢宰代理天子之權,統領百官,包括四方部族的首領。 《春秋穀梁傳·僖公九年》亦有“天子之宰,通于四?!?,即天子的宰官,通達天下。

其次,以“奄有四?!辟潛P君王的德行與政績?!洞笥碇儭酚涊d帝堯是“皇天眷命,奄有四海,為天下君”,大禹為“敷于四海,祗承于帝”[1]282,堯和禹都是得到了上天的眷顧,才能得以統御四海,成為天下的君主。 《論語·堯曰》又有“四海困窮,天祿永終”,如果君王治理不當,使天下百姓陷于貧困,上天賜予的祿位就會永遠終止。 韓非子更是認為君主就是圣人,《韓非子·揚權》載:“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圣人執要,四方來效。 虛而待之,彼自以之。 四海既藏,道陰見陽?!保?3]44事情要由四方的臣去做,國家的最高權力要在君主手里,君主已胸懷中包藏四海,就可從靜中觀察臣子的動態。 《禹貢》提到“朔南暨,聲教訖于四?!保?]323,即天子的德教傳播到四海之內。

再次,以“四?!卑捕ㄏ笳魈煜乱唤y與社會秩序的穩定。 《孟子·離婁上》有言“天子不仁,不保四?!保?]5912。 孟子認為君王可以通過“仁政”保障“四?!钡陌捕?。 《荀子·儒效》也提到“四海之內若一家,通達之屬莫不從服”[14]121,在儒家的仁政德治之下,國家一統,社會和諧,實現真正的“四?!贝笠唤y局面。 韓非子則認為只有用法令嚴明賞罰,才能“獨制四海之內,聰智不得用其詐,險躁不得關其佞,奸邪無所依”[33]36。 臣子即使在千里之外,也不敢隱瞞事實,權位處在郎中也不敢隱瞞是非。 《韓非子·奸劫弒臣》亦有“故身在深宮之中,而明照四海之內”[33]101。 天下諸事皆在君主的耳目之內,即使身處深宮也能管理天下,使得四海一統和社會安定。

最后,以“四海之外”寓意逍遙自在的人生境界。 以《莊子》為例,《逍遙游》與《齊物論》中提到“神人”和“至人”的逍遙境界都是“乘云氣”和“游乎四海之外”[34]31,即游歷于四海之外更廣闊的世界,表達了對自由、無拘無束生活的向往?!对阱丁?篇載“其疾俛仰之間而再撫四海之外”[34]381,莊子認為人心的活動十分迅捷,片刻之間就能遍及四海之外。 《荀子·堯問》有“忠誠盛于內,賁于外,形于四?!保?4]646,意為內心忠誠守信,就會表現在外,遍布于四海之內,天下人自會歸順。 總之,無論“四?!笔亲鳛榫踅y治的天下,還是社會穩定與逍遙的人生境界,都帶有一定的理想主義色彩。

(二)史學傳統“四?!钡奈幕y符號

隨著秦漢大一統王朝的建立,“四海一家”理念在以二十四史為代表的中國史學傳統中一脈相承,深化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在秦漢以前,“四?!笔枪湃藢κ澜邕呺H的想象與認知,或是四方海域,或是四方邦國民族,但都表現了中原地區位居中央的天下觀。 周代記載的五史中,有小史掌管王畿內的各諸侯國史,內史負責宣讀“四方之事書”,外史掌管四方諸侯國的史記,“掌達書名于四方”(《周禮·春官·大宗伯》)。 可見,中國史學之淵遠流長,早在西周就已經開始對四方諸侯國展開管理。 直到秦漢統一全國以后,二十四史中對中國與周邊的“四?!钡乩斫蛴辛溯^為明確的記載。 司馬遷撰寫的《史記》有意識地記載了中國與周邊邦國的歷史,從此形成了“以中央王朝為中心,以周邊四裔為附庸”的世界觀念,這個傳統延續了兩千多年[35]5。 其后《漢書》《后漢書》等歷代史書,依然有著不少對于“四?!迸c周邊世界的詮釋,體現了當時人對天下的認知?!八暮!痹诙氖分谐W鳛椤疤煜隆敝x,寄托人們對“四海一家”的期望。 《史記·夏本紀》與《漢書·地理志》收錄了《尚書·禹貢》全文,繼承了“四海會同”與“聲教訖于四?!彼枷氲耐瑫r,也進一步地闡發了“四?!钡膬群?。

首先,“四?!倍啻纬霈F在二十四史的帝王本紀部分,成為君王統治天下的“大一統”象征。 司馬遷在《史記·五帝本紀》中記載了帝舜任用禹、皋陶、契等人以平“四?!钡氖论E:“南撫交阯、北發,西戎、析枝、渠廋、氐、羌,北山戎、發、息慎,東長、鳥夷,四海之內咸戴帝舜之功?!保?1]50唐代張守節《史記正義》云“九夷、八狄、七戎、六蠻謂之四?!保?1]52。 《史記·秦始皇本紀》中常以“四?!眮碣潛P秦始皇統一六國的事跡,如“秦并四?!薄耙责B四?!薄八暮V畠冉垣I貢職”“囊括四海之意”“威振四?!钡?,用以肯定了秦統一天下的政績。 《漢書·高帝紀》也有“四海之內莫不仰德”“大王德施四?!薄疤熳右运暮榧摇钡?,皆是以“四?!狈Q贊漢高帝劉邦的建國功績。 《宋書·武帝本紀》有“四海來王”,《南齊書·高帝本紀》有“永清四?!?,《隋書·高祖紀》有“四海歸向”,《舊唐書·太宗本紀》有“四海安靜”,等等,都將“四?!迸c帝王的大一統政權與權威結合一起。

其次,以“四?!睘橹苓叞顕?,展示四方民族對大一統王朝的歸附與融合。 《史記·三王世家》有“四海諸侯各以其職奉貢祭”,《史記·儒林列傳》有“圣帝在上,德流天下,諸侯賓服,威振四夷,連四海之外以為席,安于覆盂,天下平均,合為一家”等,《史記·大宛列傳》有“威德遍于四?!?,皆是以“四?!北磉_君王平定天下、四夷歸附之意。 又如《明史·外國列傳》中追溯了堯舜時期,“四海來賓”的歷史,又表達了君主“不可不使天下知朕平定四海之意”的志向。

最后,將“四?!毖由鞛閲壹漓氲摹八暮I瘛?,作為君王維持天下一統秩序的構想。 天子祭祀四海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時期,《周禮》有“凡將事于四海山川”,提到君王巡守途中將會祭祀四方山川。 《史記·封禪書》中詳細介紹了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活動,其中雍州有“日、月、參、辰、南北斗、熒惑、太白、歲星、填星、辰星、二十八宿、風伯、雨師、四海、九臣、十四臣、 諸布、諸嚴、諸逑之屬”[11]1654,總共有一百多座神廟,《漢書·郊祀志》采納了《史記》的說法。 可見,到西漢時期,祭祀四海神已經是國家祭祀的重要內容之一。在國家祭祀中四海神屬于眾多山川神明之一,如《晉書·禮志》“地郊則五岳、四望、四海、四瀆、五湖、五帝之佐……凡四十四神也?!薄端鍟ざY儀志》“五官之神、先農、五岳、沂山、岳山、白石山、霍山、無閭山、蔣山、四?!詮撵??!薄杜f唐書·禮儀志》“神州及五岳、四鎮、四瀆、四?!⒔詮撵搿?。 《明史·禮志》“星辰二壇;次東,太歲、五岳、四?!钡?,都是從四海天下觀出發的,是國家“大一統”政治格局的象征。 魯西奇指出:“政治的統一乃是文化統一的前提與基礎,而統一的 制 度 則‘造 就’ 或‘形 塑’ 了 統 一 的 文化?!保?6]647由此可見,以“四?!睘榇淼膰液I窦漓牖顒?,在經過歷代君主的實踐與規范化后,已經逐漸成為文化“大一統”的一部分。

(三)文學、藝術中的“四?!蔽幕?/h3>

“四?!弊鳛橹腥A民族“大一統”觀念的文化符號,經過歷史層累模式的建構與強化,在中國古代傳統文學與藝術中已經成為了一種習見的經典意象,寄托了古人對于“四海一家”大一統國家的向往、對天下太平與社會穩定的贊頌。

1.以“四?!眮硎闱檠灾?,表達對國家大一統的禮贊

《楚辭》有“覽冀州兮有余,橫四海兮焉窮?”(《云中君》)感嘆云中君的光芒遍及九州,蹤跡縱橫四海。 “名聲若日,照四海只?!保ā洞笳小罚┓Q頌楚國的政治清明與國勢強盛,名聲就像輝煌的太陽,照耀四海光焰騰騰。 三國魏曹植有“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贈白馬王彪·并序》),東晉陶淵明有“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皆是以“四?!北砻髟娙说倪M取之心。 唐代杜甫更是以“四?!北磉_了自己憂國憂民的情懷,如“闌風長雨秋紛紛,四海八荒同一云”(《秋雨嘆三首》),詩人以“四海八荒”描述當時雨勢,表現災情的嚴重與民眾的困苦。 其他詩作諸如“四海猶多難,中原憶舊臣”(《奉送嚴公入朝十韻》),“四海十年不解兵,犬戎也復臨咸京”(《釋悶》),“已衰病方入,四海一涂炭”(《逃難》),等等,皆是表現了全國四方各地的戰爭與民不聊生。 在不同的詩人筆下,“四?!币脖毁x予不同的內涵。 宋代詩人蘇軾有“行盡九州四海,笑紛紛、落花飛絮”。 陳師道有“千年昌運此時逢,四海歡聲今日沸”。 明代詩人高啟有“從今四海永為家,不用長江限南北”(《登金陵雨花臺望大江》),等等。 可見,“四?!币庀笾S富,寄托了詩人關于天下的情感與情懷。

2.以“四?!弊鳛閷跻唤y天下、德行天下的贊揚

西漢桓寬《鹽鐵論》提到“言滿天下,德覆四?!保ā赌苎浴罚?、“誠信著乎天下,醇德流乎四?!保ā妒绖铡罚?。 這里的“四?!钡韧凇疤煜隆敝x,以此來闡釋君王的德行與統治覆蓋到四海之地。 明代文人李贄在文論中也多次提到“四?!?,他認為“豈真有東西南北之?!?,“所云四海,即四方也”(《焚書·四?!罚?。 《富國民臣總論》中也有“所以為國家大業,制四海安邊足用之本”。 李贄認為“四?!辈]有明確的實指,采納的仍是經史體系中其所代表的“天下”之意。 《三國演義》中對呂布的刻畫,李肅稱贊呂布“賢弟有擎天駕海之才,四海孰不欽敬” (第三回),又有“溫侯呂布世無比,雄才四??溆ァ保ǖ谖寤兀?。 以“四?!毙稳輩尾嫉挠挛?。 《水滸傳》中更是多次出現“四海之內,皆兄弟也”(第一回)、“四海之內,名不虛傳”(第十七回),等等,以“四?!毙稳萏煜乱患?、人人都為兄弟、應當互愛互助的思想。 元代王實甫創作的《西廂記》中有“平生正直無偏向,止留下四海一空囊”,“四海無家,一身客寄”,“鳳飛翩翩兮,四海求凰”等,描述了張生對崔鶯鶯的癡情?!堕L生殿》中更是有“四海之富,要他則甚”,塑造了李隆基深情的人物形象。 到了清代有《四海升平》《四海安瀾》《四海清寧》等戲劇,皆以“四?!睘轭}作清宮皇帝圣誕的承應劇目。 可見,“四?!弊鳛槲幕?,在中國傳統文化與人們生活中留下的深刻印記。

3.輿地圖及多種藝術形式中的“四?!蔽幕?,推進了天下一統思想的普及

最早有所記載的是《漢書》中西漢江都王劉建曾“具天下之輿地及軍陳圖”,還有光武帝劉秀“披輿地圖”,以及西晉裴秀的《天下大圖》,使“王者可不下堂而知四方”。 唐代賈耽繪制的《海內華夷圖》按照晉代裴秀六體方法編繪,其表文載“海以委輸環外,百蠻繡錯”(《舊唐書·賈耽傳》)。中原地區有五服九州,四海戎狄環繞,普天之下都是君王的土地。 另撰有《古今郡國縣道四夷述》以補充說明,提到《海內華夷圖》是“中國以《禹貢》為首,外夷以《班史》發源”(《舊唐書·賈耽傳》),繼承了先秦與漢代的“四?!崩砟?,重現中國與周邊地區疆域范圍的同時,也表現了賈耽的大一統思想以及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重視。 現存于世的宋代石刻“天下圖”有西安碑林的《華夷圖》,是以《海內華夷圖》為底本,注明了東、西、南、北四個方向,畫出了全國的山脈、河流及各州的地理位置,表現了宋人的天下大一統觀念。 中國現存最早的歷史地圖集《歷代地理指掌圖》的目的更為明確,就是為了頌揚“王者大一統,四海皆徠臣”[37]162。 明代繪制的《四海華夷總圖》標注了“此釋典所載,四大海中南贍部洲之圖,姑存之以備考”。 該圖繪制了圍繞著中央大陸的四大海,大海之中散布著標明了名稱的國家。 龔纓晏將16 世紀末以前繪制的“天下圖”布局特點,總結為“東、南皆海,北緣曠野;四夷環繞,中國獨大”[37]144。 直到清代閻詠繪制《大清一統天下全圖》、黃千人繪制《大清萬年一統天下全圖》、汪日昂繪制《大清一統天下全圖》,等等,不僅反映了清人對于國家疆域“四?!钡恼J識,更是反映了清朝對于國家大一統的重視,通過繪制天下圖的方式宣傳國家統一的意識。

除此之外,還有以“四?!睘橹黝}的瓷器與屏風等藝術品。 以“四?!睘榇淼奶煜乱唤y象征,在清代特別受到了帝王的喜愛,如見于《清史稿·樂志》的“金甌一統萬年清”,乾隆時期養心殿造辦處記載:“十一日接得員外郎安泰、金輝押帖一件,內開三月二十六日太監胡世杰交洋漆自行車一件,內裝一統萬年清陳設一件。 傳旨:著如意館另配做象牙萬年清葉,珊瑚子,琥珀苓芝一統萬年清陳設一件,先畫樣呈覽,準時再做。 欽此。 于四月初二日畫得一統萬年清紙樣一張,交太監胡世杰呈覽?!保?8]176在青瓷器方面,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有“青花四海來朝紋瓶”,外壁青花繪有波濤、魚、龜等圖紋,象征“四海來朝”的吉祥寓意。 現代國禮景泰藍賞瓶也被稱為“四海升平”,周圍以浮雕吉祥水紋環繞,象征“四?!?,寓意太平,“瓶”即“平”,整體即四海升平,被用來作為國家的贈禮。還有“四大國寶”之一的翡翠插屏《四海騰歡》,同樣表現了“龍騰盛世、四海騰歡”的主題。 可見,作為中華民族“四海一家”的大一統文化符號,在藝術領域的經久不衰。

結 論

在中華民族歷史演進的過程中,“四?!币辉~的內涵與外延不斷豐富與演化,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天下觀,體現了歷代中國人對“大一統”思想的認同。 作為中國上古疆域概念的“四?!痹缙趦群S富,包含“四方”疆域觀、“四夷”民族觀和“天下”世界觀,在此基礎上中華民族“大一統”精神逐步形成。 后經中原“雅樂”與四?!耙臉贰钡奈幕蝗?,周代禮樂文化制度實現了“四?!贝笠唤y的秩序構建與文化認同,在歷代民族的大融合中,逐漸確立了“四?!贝笠唤y的歷史地位,形成了“四?!币唤y的文化符號。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指出:“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統一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各民族文化融為一體、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決定了國土不可分、國家不可亂、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斷的共同信念,決定了國家統一永遠是中國核心利益的核心,決定了一個堅強統一的國家是各族人民的命運所系?!保?9]“四?!弊鳛橹袊糯煜掠^的代表,凝聚了中華民族各民族共同的歷史記憶,展現了中華文明“大一統”觀念的悠久歷史與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文化底蘊。

猜你喜歡
疆域四海
拓展生活的疆域
“粽”橫四海
巔峰對決,四海爭霸
唇亡齒寒
大中國之中國疆域
探究宋初西南邊疆思想形成的原因
習習春風吹四海
縱橫四海的大盜
試析遼朝的疆域觀
歌飄四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