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科融合”視角下小學信息科技學科與勞動教育創新融合的策略

2024-04-07 11:00吳芬芬
天津教育·下 2024年2期
關鍵詞:學科融合花瓶勞動

吳芬芬

在素質教育背景下,如何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成為教育的重點。教育部門提出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新要求,要將勞動教育貫穿于各個學段,與各個學科相融合。信息科技學科包含大量的教育素材,將其與其他學科相融合可以有助于兩者的共同發展。在具體教學中,小學信息科技可以與勞動教育相融合,讓學生在掌握信息科技知識與技能的同時,了解勞動的方法與技巧,促進學生綜合發展?;诖?,本文對“學科融合”背景下小學信息科技與勞動教育的融合意義與教學策略進行了詳細分析。

在信息科技課堂上,學生按照教師的指令一步一步地完成操作,整個課堂興致不高;在勞動課堂上,學生按照教師的要求完成活動,沒有投入太多情感,這些現象要求教師在具體教學中必須進行改革。將勞動教育融入信息科技學科,可以讓學生以信息技術為手段開展勞動實踐活動,開闊學生視野的同時,幫助學生掌握信息技術與勞動技能。為此,小學信息科技教師要高度重視本學科與勞動教育的融合,并積極尋求有效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率,促進學生綜合發展。

一、小學信息科技教學中融合勞動教育的意義

《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指導綱要》)明確提出了勞動教育的目標,要讓學生對勞動觀念、勞動精神、勞動習慣、勞動能力充分理解和踐行。新時代背景下,在小學信息科技教學中融合勞動教育具有重要意義。

(一)信息科技與勞動相輔相成

在當前新時代背景下,社會對勞動者的要求持續提高,再加上各種信息科技技術的更新換代,如人工智能、VR技術、AR技術、開源機器人等,使勞動教育必須體現時代特征。信息科技課程開展的主要目的是傳授給學生信息技術,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幫助學生學會生存、學會實踐、學會合作、學會創造。而將勞動教育融入信息科技教學中,不僅有利于促進以信息技術為支撐的勞動新形態的發展,而且符合《指導綱要》中提出的“勞動教育與其他學科專業相融合”的理念。因此,信息科技學科作為承載勞動教育發展的重要學科之一,兩者相互融合符合時代發展需求,有利于促進學生綜合發展。

(二)勞動教育助力信息素養的提升

《義務教育信息科技課程標準(2022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明確了課程目標,主要包括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形成信息意識;初步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計算思維;提高數字化合作與探究能力,發揚創新精神;遵守信息社會法律法規,踐行信息社會責任。而在新時代背景下,勞動教育不僅是勞動技能方面的教育,更是體力與腦力結合的綜合性教育。因此,將勞動教育融入信息科技教學中,有利于提升學生的信息技術素養。

1.在勞動教育中增強學生的信息意識。

所謂信息意識,就是讓學生對信息有較強的敏感度與判斷力,能夠在大量的信息中找到有價值的信息,并通過信息技術手段找到問題解決方法。而在腦力勞動中,學生會逐漸養成信息獲取、篩選、加工、發布的習慣,形成一定的信息意識,提高信息素養,從而能夠在新時代勞動環境中穩定生存。

2.在勞動教育中發展學生的計算思維。

所謂計算思維,就是學生在利用信息科技知識與思維方法解決相關問題過程中的思維活動。在勞動教育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自身已有的知識經驗,發現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并利用信息科技相關技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最終付諸行動。如學校知行園及大棚的平面圖設計,讓學生在設計過程中經歷一系列的思維活動,獲得成功的體驗感,從而激發他們用信息科技解決勞動問題的興趣,促進其計算思維的進一步發展。

3.在勞動教育中發揚學生的創新精神。

學生的信息科技創新精神就是指在數字化合作與探究中,學生發揮自身的創新能力,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在信息科技基礎上開展勞動教育,打破了傳統教學中時間與空間的限制,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可以學習大量的課程知識,掌握符合時代發展需求的信息技術,提升運用信息科技手段完成勞動任務的能力。如讓學生利用信息技術設計一份關于學校蔬菜義賣活動的海報,海報中要將“義賣”“蔬菜”“校園”等關鍵信息體現出來。這樣,學生在勞動的過程中發揮自身的創新思維,發展了創新精神。

4.在勞動教育中踐行學生的社會責任。

信息社會責任是學生在文化修養、行為自律、道德規范等方面應用的責任,而這些責任在勞動教育中均可以體現出來。通過參與勞動實踐活動,學生的精神需求、物質需求都可以得到滿足,并且明白規范自身道德行為與積極承擔責任的重要性,體會勞動的價值,從而形成良好的勞動習慣,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與勞動精神。同時在勞動實踐過程中,學生還要遵守信息社會的道德準則,強化自身的信息安全防范意識與能力,承擔起自身的社會責任。如果信息科技教師僅依靠課堂知識的講解,那么學生難以理解自身的社會責任,更談不上承擔責任。

二、小學信息科技教學中融合勞動教育的策略

(一)借助信息科技加深對勞動的認識

教育部出臺的《指導綱要》和《課程標準》明確指出了勞動教育的重要性,要求各個階段的教師積極開展勞動教育,提高勞動教育質量,促進學生綜合發展。勞動是我國的傳統美德,小學生作為國家后備人才,必須承擔起傳承民族美德的重任,養成愛勞動的意識與習慣,并在勞動過程中發展創新力與創造力。信息科技可以為學生提供廣闊的創造空間,因此,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可以借助信息科技幫助學生加深對勞動的認識,了解勞動的重要性。

例如,在《各色花瓶傳文明》一課教學中,本課的主要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掌握草圖繪制中通過點繪制曲線命令的應用;應用旋轉命令創建對稱的立體圖形;掌握浮雕命令的應用。在課堂教學中,首先,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呈現多個不同樣式的花瓶,并讓學生說一說這些花瓶的特點及其象征意義;其次,帶領學生認識古代花瓶的制作方法與過程,感受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古代勞動人民在制作花瓶時,需要先手工打造花瓶的基礎形狀,再用泥土制作花瓶,并根據要求精細加工花瓶造型,接著燒制,燒制結束后在花瓶表面繪畫,最終完成磨砂、雕花、拋光等細節裝飾。而現代花瓶制作雖然也需要簡要經過燒制、上釉、打磨等過程,但是可以先利用信息技術繪制出花瓶樣式,再根據花瓶樣式制作,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制作成本。通過了解花瓶的制作方法演變過程,學生可以認識到勞動的重要性。最后,教師講解利用信息技術繪制花瓶及渲染花瓶的方法。在學生掌握這些方法以后,教師可以讓他們發揮想象,自主繪制一個花瓶,并保存下來。在這一過程中,信息科技與勞動教育的融合可以讓學生通過花瓶制作方法的變化感受到社會的進步,意識到勞動的重要性,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成效。

(二)在腦力勞動中了解信息科技發展歷程

現階段,隨著素質教育的推進,越來越多的教師開始將勞動教育融入本學科教學中,信息科技教師也不例外。將勞動教育融入信息科技課堂,可以在促進勞動教育發展的同時,豐富教學內容,提高信息科技教學質量。從廣義上來說,勞動教育可以分為兩種形式,一是體力勞動,二是腦力勞動。很多教師在勞動教育中都將重點放在了體力勞動上,忽視了腦力勞動,而信息科技課程正是開展腦力勞動的一個有效渠道,讓學生通過學習信息科技知識明白科技的進步離不開科研人員的日夜鉆研,各項信息科技成果都是科研人員通過腦力勞動所獲得的。為此,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進信息科技發展歷程,感受科研人員的點滴付出,體會腦力勞動對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如此,學生不僅掌握了信息科技知識與技能,而且進一步開闊了視野。

例如,在《人工智能在身邊》一課教學中,本課的主要教學目標是讓學生了解生活、學習、工作中可能接觸到的機器人,并了解機器人的工作原理。在具體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示機器人的發展歷程,讓學生明白,機器人是經過科研人員的一點一點完善,才達到當前的狀態,才能夠被廣泛應用到生活的各個方面,而科研人員完善機器人的過程就是腦力勞動的過程。通過課堂教學幫助學生樹立為國家科研而奮斗的觀念,并讓學生感受到人類生存與發展過程中勞動的重要作用,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提高其學習成效。

(三)利用信息科技完整記錄勞動過程

在將勞動教育融入信息科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將勞動教育過程轉化為具體行動,讓學生在勞動中形成勞動意識與勞動習慣,從而使學生在深化信息科技知識的同時,感受到勞動的成就感。為此,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課后勞動作業,如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并將做家務的過程以及結果錄制成視頻發送到班級群。在記錄勞動、分享勞動的過程中,學生的勞動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從而更加主動、更加認真地參與勞動,有利于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

以“演示文稿展成果”這一綜合活動為例,教師之前已經帶領學生學習了演示文稿的制作方法,學生也掌握了制作要領。接著,教師便可以開展實踐活動,加強學生對演示文稿制作技術的掌握,而在此過程中便可以融入勞動教育。

首先,教師布置主題為“我愛校園”的勞動作業,具體內容為:選擇校園的某個角落進行美化,如涂鴉、種植花草、張貼名人名言、制作警示牌等。學生兩人一組,選擇某一項勞動內容,利用課下、周末等空余時間完成,并在完成過程中相互拍攝彼此的勞動過程以及勞動成果。其次,利用課堂所學的演示文稿制作方法剪輯拍攝資料,并添加各種趣味性的文字和背景音樂,讓演示文稿更加精彩。最后,各個小組完成演示文稿制作后,在課堂上播放,并由教師和其他小組點評,最終投票評選出最有創意的作品,發布到班級微信群,讓更多的人觀看。在相互點評的過程中,各個小組要發現本組演示文稿制作中存在的不足之處,并借鑒其他優秀作品的制作方法,讓自己的作品更加精彩。這樣一來,學生既鉆研了演示文稿的制作方法,又開展了勞動實踐活動,促進了腦力與體力的綜合發展。

(四)打造線上平臺展示勞動成果

行為心理學提出21天效應,也就是說一個人養成并鞏固新的行為習慣的時間大約為21天。對小學生來說,由于其自制力較弱,難以在21天內養成一個新的行為習慣,需要教師和家長的監督。為了加強與家長之間的聯系,教師可以通過信息科技打造一個線上平臺,讓學生將每天的勞動成果發布到線上平臺,由家長和教師一同監督,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具體來說,教師可以設立打卡機制,21天為一個周期,如果學生能夠做到每天上傳勞動視頻或圖片,那么周期結束后可以獲得相應的獎勵,從而激發其勞動熱情。如果學生沒有堅持上傳勞動視頻或圖片,那么就要接受相應的懲罰,從而讓學生明白做一件事要持之以恒。這樣,在提高學生勞動積極性的同時保障信息科技教學成效。

學生將勞動成果上傳到線上平臺以后,班級其他同學也可以觀看,然后相互交流,分享勞動的喜悅與心得。為了讓學生有更強烈的成就感,21天結束以后,教師可以開展匿名投票,選出兩個勞動最認真的同學,將他們的資料、勞動過程、勞動成果上傳至校園官方微信公眾號,讓更多學生感受到勞動的魅力。經過21天的堅持,學生形成了良好的勞動意識與勞動習慣,能夠主動參與勞動活動,同時加強了對信息科技的應用,促進了其綜合發展。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信息科技教學中融入勞動教育具有重要意義,信息科技讓勞動教育內容更加豐富,而勞動教育進一步強化了信息科技素養,促進了學生綜合發展。因此,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要積極挖掘信息科技與勞動教育的融合策略,讓學生在學習信息科技知識與技能的同時,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念與良好的勞動精神,促進體力與腦力的同步發展,成長為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新時代人才。

猜你喜歡
學科融合花瓶勞動
勞動創造美好生活
快樂勞動 幸福成長
我畫青花瓶
花瓶怎么碎了?
熱愛勞動
拍下自己勞動的美(續)
基于項目的中學學科知識融合路徑探析
網絡空間安全學科人才培養模式與途徑探索
信息技術與數學學科的融合
讓德育之花在課堂中盡情綻放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