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德與法治課有機融入革命文化資源的教學策略

2024-04-08 12:11黃雅鶯
教育科學論壇 2024年10期
關鍵詞:革命法治精神

●黃雅鶯

革命文化又稱紅色文化。 它是中國共產黨獨具特色的精神標識,是凝聚全國人民的思想基石[1]。 黨和國家歷來重視革命文化的弘揚與傳承, 注重對學生進行革命文化傳統教育。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弘揚革命文化”“用好紅色資源”,因為革命文化具有賡續血脈、凝心聚魂的優秀基因。 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必須將革命文化這一重大主題教育資源有機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增強課程的育人性。

《道德與法治》教材的一個重要編排特點,就是融合了較多革命文化資源[2]。 開發和運用好這些革命文化資源,有助于促進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厚植革命情懷、傳承革命薪火、勇當時代新人,有利于進一步推動黨的初心使命、歷史經驗、革命精神融入少年兒童血脈。

在道德與法治課中, 教師要深刻領會和理解革命文化的內涵和價值,結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以黨的奮進歷程中的重大事件、重要會議、重要人物、重要成果為主線, 幫助學生了解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和發展、新中國的成立和發展、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等重要章節,培育學生的家國情懷,引領其立志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一、基于教學目標,推動革命文化教育

教學目標是指教學活動中所期待得到的學生的學習結果。合理設定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基礎,它直接關系到學生的學習動力和教學效果。 對學生進行革命文化教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需要,也是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重要需求, 同時還是革命題材課文的教學重難點。

“歡歡喜喜慶國慶”是《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3 課。 本課旨在引導學生認識我國的重要節日——國家意義上的“國慶節”、國家象征及標志。

在教學第一框“新中國的生日”這部分內容時,教師設計相應教學目標。政治認同:知道國慶節是祖國的誕辰日;道德修養:了解國慶節的來歷;法治觀念:懂得國旗、國徽、國歌是國家象征和標志,尊敬國旗、國徽、國歌,自覺遵守升國旗的基本禮儀;健全人格:感受“開國大典”的隆重與莊嚴,激發熱愛祖國的情感;責任意識:明白新中國是怎么建立起來的,感恩和崇敬革命先烈,倍加珍惜我們黨開創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

圍繞這一教學目標,在進行課前預習時,教師先讓學生搜集“國慶節的歷史、由來”“國旗、國徽、國歌是如何誕生的”“中國烈士紀念日為什么選在9 月30 日”等資料。 在授課過程中,教師結合課本上的圖片,以及通過課件出示圖片《中國地圖》,視頻《1949年開國大典》《70 周年國慶大閱兵》《2022 年北京冬奧會》等,引導學生想一想、說一說:“共和國生日是哪一天?”“今年的10 月1 日是祖國的第幾個生日?”“新中國來之不易,說一說你所知道的故事。 ”“在學校內,除每周一舉行升旗儀式外,還有什么時候會唱國歌升國旗?”“在生活中還看到過國旗嗎?”“除了學校里, 你還在什么地方看到過升國旗、 唱國歌的場面?”“你認識鮮艷的五星紅旗上面的圖案嗎?它們分別代表著什么? ”“祖國還有自己的徽章,叫國徽,它是什么樣的呢?”“我們身邊哪些物品上也有國徽? ”“你們知道為什么人民幣、護照、身份證等重要物件上要印著國徽?”“在平時學習生活中,你是怎么尊重和愛護國旗、國徽、國歌的?”“周一的早晨,我們要舉行升旗儀式,面對國旗,我們應該怎么做? ”等等,讓學生結合課前的資料搜集進行分享交流。

在課堂教學結束后,教師整合本節課內容設計了兩道拓展型作業題:選擇觀看革命電影,了解英雄事跡;調查身邊的人準備怎樣慶祝國慶節,促進學生對國慶節和國家象征及標志有更深刻的了解和理解,并能將所學知識遷移運用到實踐中去。

通過這樣利用生活情境進行情感體驗,學生了解了國慶節的由來,理解了十月一日是偉大祖國的生日;熟悉了我國的國旗、國徽及國歌,知道它們是國家的象征;明白了新中國的成立是無數先烈奮斗換來的,從而增強了對烈士的崇敬之情,更加珍惜新時代的美好生活。

二、圍繞單元主線,拓展革命文化教育

單元主線是指在單元教學中占主導地位或統領單元教學的線索。 為了更好地突出單元教學的整體性、聯系性,選擇單元主線顯得非常重要。 選擇以什么樣的內容作為單元主線,直接影響到單元教學的整體思考、設計和組織實施。 “百年追夢,復興中華”是《道德與法治》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下稱“本單元”)內容。 本單元設計了六篇課文,這相當于其他冊兩個單元的分量。

在教學時,教師選擇以革命精神為主線,來呈現我國從鴉片戰爭到走進新時代的歷史脈絡, 展示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救國、興國、富國、強國,實現民族復興的歷史進程。該單元主要講述了抗爭精神、孫中山精神、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抗戰精神、南泥灣精神、沂蒙精神、西柏坡精神、抗美援朝精神、鐵人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焦裕祿精神、雷鋒精神、改革開放精神、深圳精神、抗震救災精神等革命精神譜系[3]。

對于小學五年級學生來說, 了解這段歷史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這一單元的學習,教師要圍繞黨史主題開展課程教學,不僅要結合課文內容,還應將其盡可能地擴展和充實,并充分利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生讀本》(以下簡稱《讀本》),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全面系統有機融入課堂教學, 貫徹到整個黨史主題課程教學中,用這一思想為學生培根鑄魂、啟智增慧。

為進一步活用教材中的革命文化資源, 讓學生直觀地了解革命理想、革命精神、革命歷史、革命傳統、革命人物所表現的革命文化意蘊,要讓學生具體地感受到中國共產黨為中華民族作出的偉大歷史貢獻和建立的歷史功勛。

在學習本單元第9 課“中國有了共產黨”時,要結合《讀本》第2 講“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來開展學習,同時結合之前學到的中國所遭受的屈辱進行解讀。 讓學生了解中華民族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一次次攻克難關,一步步推進偉大事業,創造了一個個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

這些奇跡,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 教師要引導學生進一步感受中國共產黨人崇高的革命氣節、堅定執著追求理想的革命精神,進一步深刻認識到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也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它代表著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才能帶領中國人民從勝利走向勝利,從衰落蛻變為崛起,在歷史豐碑上鐫刻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的答卷。

最后,教師引領學生齊呼“請黨放心,強國有我!”的口號,喚起學生作為少先隊員、祖國未來接班人的責任意識,加深學生對社會主義祖國和中國共產黨的熱愛之情。整節課環環相扣,對學生進行革命文化教育水到渠成。

三、聚焦學科融合,深化革命文化教育

伴隨著我國教學體制改革進程的不斷推進,課程綜合化、跨學科融合已經成為一種新的教學趨勢。道德與法治學科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與其他學科之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革命文化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也是義務教育各學科的共同指向。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 (2022 年版)》明確要求要努力學習和弘揚革命文化;《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在“課程理念”中強調要整合革命文化教育等相關主題, 并對如何開展革命文化教育、 提高學生革命文化知識運用能力提出了明確要求;《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 年版)》在課程性質、課程目標、總目標、教材編寫建議中反復要求繼承和弘揚革命文化,在“課程內容”之“主題與載體形式”中,對革命文化的內容主題、主要載體做了專門、詳細的闡述;《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在“課程性質”中明確指出要著力加強革命文化教育,在“總目標”中也要求傳承和弘揚革命文化,在“課程實施”之“教材編寫建議”部分再次強調要有機融入革命文化。 可見,在開展革命文化教育時,教師要以道德與法治學科為主體,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和學科壁壘,用好學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劑”,尤其要有意識地融合語文、藝術等學科中的革命文化資源或革命文化教育元素,共同將革命文化教育貫穿始終,讓所有學生都能聆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加深學生對革命歷史的理解,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開天辟地的大事”是“中國有了共產黨”這一課中第一話題的內容。 這部分內容通過講述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五四運動、中共一大等歷史事件,使學生了解從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到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歷史[4]。 本話題特點是包含了大量黨史內容,但從課文的正文內容、閱讀角和活動園的設問中可以看出,比起講解黨史知識點, 本話題更強調學生對黨史事件和黨史人物背后革命精神的思考與感悟。

在教學時,可以以“責任”為主題,融合語文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相關課文,如體現毛澤東主席偉大胸懷的《青山處處埋忠骨》,體現劉伯承意志如鋼的英雄氣概的《軍神》,展現方志敏舍己為公的崇高美德的《清貧》等,將這些課文內容進行融合,引導學生更直觀、生動地感受毛澤東主席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崇高精神和強烈責任感、使命感。同時,還可以引導學生結合課文“閱讀角”的油畫《五四運動》及其文字內容,與美術學科進行深度融合,生動再現了1919 年5 月4 日北京十幾所學校的3000多名學生通過游行示威,要求當時的中國代表團拒絕在巴黎和會上簽字的情景,激發學生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日常學習和生活中。 此外,還可以通過挖掘表達對“五四精神”的贊美與歌頌,對偉大祖國熱愛和祝福的優質視頻資源,設計“五四運動我參與”系列活動,用革命文化涵養學生積極向上的人生追求。

四、注重課后延伸,豐富革命文化教育

道德與法治課既貫徹了本課程的政治性、 思想性和實踐性、綜合性的學科要求,同時又融入了學科自身的時代性和創新性。其中,實踐性對其他特性的實現具有重要影響, 沒有實踐性其他特性就無法得到有效落實。因此,開展革命文化教育只有通過實踐活動,才能讓其真正走入學生的內心,打開學生的心靈之門,促使學生的認知、情感、行為互動發展且形成和諧的統一體。

基于革命文化包括國家和地方兩個層面, 在教學中除了重視發揮課堂這個主戰場對學生進行國家層面的革命文化教育外, 還應注重地方性革命文化資源挖掘,以地方革命文化為立足點,在創新傳承理念的引領下, 加強校內教師與地方革命文化機構之間的合作, 在合理開發和科學利用中提升革命文化育人價值,并在多元實踐中有效利用革命遺址、博物館、紀念館中的育人資源,切實發揮革命文化的價值引領和文化熏陶作用。

寧德是全國著名的蘇區和革命老區, 文化底蘊深厚,革命史跡遍布境內。全市核定不可移動革命文物164 處、可移動革命文物721 件,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 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2 處。 革命文物承載著中國共產黨人堅如磐石的信仰信念, 彰顯著歷久彌新的初心使命[5],是黨和國家的寶貴財富。在教學中,教師充分發揮寧德革命文化資源優勢,經常結合課本中的學習內容,在“清明節”“‘七一’黨的生日”“烈士紀念日”等重要節日期間,帶領學生走出課堂,到當地的革命紀念館、烈士陵園開展教育實踐活動,參觀革命先烈當年生活、戰斗甚至犧牲的地方, 讓道德與法治這一課堂成為生活大課堂的真實再現。

例如,清明節,教師組織學生前往寧德市蕉城區革命烈士陵園祭奠先烈,并開展“祭英烈知黨恩,傳承革命精神”主題教育活動。 活動中,學生們拿出提前制作的小白花獻給英烈們。 一朵朵普普通通的小白花,卻是一顆顆熾熱的心,代表了學生們對革命英烈的尊重和敬意;在烈士墓碑前,少先隊員們重溫誓詞“準備著,為共產主義事業,貢獻出一切力量。 ”莊嚴的宣誓聲響亮且堅定。祭掃結束后,學生又在教師的帶領下前往閩東蘇區紀念館參觀。 學生們認真觀看,從歷史文物、珍貴圖片、文獻資料中深入直觀地了解先烈們所經歷的艱苦歲月,重溫烈士赤誠肝膽的愛國熱忱。在紀念館講解員繪聲繪色的講解中,不少學生悄悄地握緊了拳頭。 在這莊嚴又神圣的氛圍中,每一名學生的靈魂受到一次深刻的洗禮,進一步明白今天的美好生活是無數革命先烈用鮮血換來的。 和平來之不易,作為革命事業的接班人,學生們暗暗發誓要踏著革命先輩的足跡,努力學習,奮發圖強,在祖國建設新征程上貢獻自己的力量。

活動結束后,教師組織學生開展以“先烈永存我心”為主題的班會,讓學生談感受、學精神、立志向,進一步追溯信仰源頭,補足理想信念之“鈣”。 這種重視學生情感體驗的實踐活動,不僅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還進一步促進紅色革命精神內化,達到育人“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總之,道德與法治課程旨在提升學生思想政治素質、道德修養、法治素養和人格修養等,增強學生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6]。 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揮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鑄魂育人功能,將革命文化教育自然地融入道德與法治教學全過程,創新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不斷厚植學生革命情懷[7],有效提高學生的政治認同度,并結合教材內容進行學科融合,開展各種實踐活動,提高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質量的同時,切實發揮革命文化資源的教育價值。

猜你喜歡
革命法治精神
虎虎生威見精神
論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
送法進企“典”亮法治之路
初心,是來時精神的凝練
拿出精神
反家庭暴力必須厲行法治
油改水革命誰主沉浮
以德促法 以法治國
革命人永遠是年輕
粉紅革命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