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學科競賽驅動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
——以廣西壯族自治區為例

2024-04-08 12:11寧啟杏
教育科學論壇 2024年10期
關鍵詞:基礎學科競賽學科

●寧啟杏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3 年2 月21 日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堅持走基礎研究人才自主培養之路,深入實施“中學生英才計劃”“強基計劃”“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優化基礎學科教育體系。[1]一直以來,中學生五項學科競賽(以下簡稱“學科競賽”)服務于國家人才強國戰略,在培養基礎學科拔尖人才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面對新形勢新要求,如何讓學科競賽發揮自身優勢,在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是科技教育工作者一直思考和探索的問題。

一、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瓶頸問題

(一)專職競賽師資力量薄弱

2022 年3 月,教育部、中央編辦、民政部和市場監管總局聯合印發了新的《面向中小學生的全國性競賽活動管理辦法》(教監管廳函〔2022〕4 號)(以下簡稱《管理辦法》),強調競賽活動的組織舉辦要做到“八個不得”[2],其中就包括了不得面向參賽的學生、家長或老師開展培訓。 根據相關文件要求,廣西壯族自治區學會不再向各參賽學校、教師、學生開展培訓服務。 與以往學會有組織的系統培訓相比,廣西大部分學校缺乏競賽培訓的相關經驗,普遍存在專職競賽師資力量薄弱的問題。

一是大部分學校缺乏專職競賽的師資隊伍,競賽指導教師大都兼任數學、物理、化學等相關學科,日常教學任務和競賽指導工作很難統一協調。

二是教師的競賽指導經驗不足, 開展相關競賽培訓工作缺乏科學性、系統性、連續性,學生的學習規劃和發展目標存在明顯的引導缺失。

三是優質師資數量不足,專業知識水平達不到競賽工作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競賽教學質量的提高。

四是學校對競賽投入不夠,為教師提供競賽培訓交流的機會較少,且無論是在職稱評定,還是在工資待遇等方面,均沒有設置相應的激勵機制,從而導致教師對競賽工作的積極性不高。

(二)學生參加競賽活動的起步較晚

根據調查研究發現,廣西培養資優學生參加學科競賽活動大部分都集中在高中階段。不可否認,高中階段是學生知識儲備的高峰期,是面向未來發展厚積薄發的重要階段,很多人認為這個階段才是培養創新拔尖人才的最好時期。然而,隨著拔尖人才培養研究的不斷深入,在高中階段集中培養人才暴露出了各式各樣的問題,比如,對于學有余力的資優學生而言,基礎教育階段的學科課程不具備足夠的挑戰性,而學校沒有設置與之相匹配的擴展課程,資優學生接觸到的僅僅是學科的基礎內容,學習內容的廣度和深度不夠,導致其知識面受限,無法為其創新能力的發展提供更廣泛的知識基礎。 這些問題逐漸引起了社會的關注與反思:拔尖人才的培養是否是高中階段的專屬任務? 我們是否應當將人才培養計劃提前到初中甚至小學階段? 畢竟只有做好前期積累和潛能塑造的相關準備,拔尖人才的培養才能實現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

(三)對競賽活動的認識不足

針對當前學科競賽活動現狀的調查顯示,廣西大部分學校和家長對競賽活動的認識不夠,雖然反饋的觀點各不相同,但均表現出極端化的態度。主要體現為:

1.全面否定競賽

很多學校把競賽工作當作非教學任務,認為競賽不屬于常規教學工作, 缺乏人才培養意識。 家長則認為,競賽會消耗學生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導致學生無法完成日常學習任務,從而影響中考或高考成績。

2.全面夸大競賽

學校認為,通過競賽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掘學生自身潛能,競賽所獲得榮譽是學校教學工作提升的體現,實則是讓學生走向另一種應試教育。家長則表示,競賽是升學的工具和手段,“以賽代考”作為跳板進入更好的大學,而不是培養學生對基礎學科的興趣。

近年來,憑借競賽活動獲得保送的要求標準越來越高,畢竟競賽是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那么,如何有效減弱競賽的功利性,提高學校和家長對競賽活動的認識,讓那些真正喜歡競賽,且有學科特長的學生充分發揮自身潛能,這是當今競賽活動亟須解決的問題。

(四)競賽課程體系設置不合理

由于廣西大部分學校在競賽與基礎課程相融合的課程體系構建方面還不夠完善,導致競賽培訓效果不理想。 主要體現在:

一是多數學校不能根據學生的特長發展需求開設課程,僅局限于傳統的集中培訓,容易出現“一刀切”的情況,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學生在競賽培訓過程中脫離興趣發展的軌道。

二是過度關注競賽課程,忽視基礎課程的學習,二者脫節容易導致學生的學習思維缺乏多學科理論的專業支撐, 從而影響其專業能力的提升以及綜合素質水平的考察評價。

三是缺少啟發性的教學方法, 當學生面對日常的學業壓力,以及高難度的學科競賽課程,如沒有專業的競賽指導和正確的心理疏導, 學生可能會產生“逃避”心理,甚至有可能會失去原本的興趣和開發自身潛質的機會。

二、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對策與建議

(一)重視早期培養

隨著研究和實踐的不斷深化, 很多教育工作者都意識到拔尖人才培養應當貫穿于基礎教育的全過程,而非局限于高中階段[3]。從學前教育到高中教育,都是學生發展和學習的黃金時代,是學生智力發育、技能訓練、品格養成的最佳時期,也是拔尖人才生成的關鍵階段。

1.遵循身心發展規律

由于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所表現的才能和品格均有差異, 拔尖人才的培養應當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在培養過程中,要全面了解資優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心理狀態等。 經歷從小學、初中、高中不同學段的轉變和落差,學生都會產生心理方面的困境,家長和老師需要關注學生情感變化和心理狀態,及時為其提供心理咨詢和幫助。 尤其是從初中進入高中階段,學業壓力的遞增和環境的巨大反差容易使學生進入“敏感波動期”,此時緩解壓力帶來的負面情緒和心理困境顯得尤為重要。

2.明確各個階段目標任務

由于學生在不同的成長階段具有差異化的成長特征,那么對其重點培養的方向自然也不同。比如小學階段是啟發興趣的初始期,可以重點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在基礎學科領域啟迪他們愛科學、學科學的興趣。初中階段是創新思維的形成期,應側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發掘在某個學科具有濃厚興趣且有天賦的資優學生,盡早讓他們接觸更深更廣的知識層面。高中階段是實踐能力的發展期,應重點激發學生在基礎學科學習和研究的實操能力,將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轉化為創新成果。

事實上,學科競賽主要是面向在學科上有特長并學有余力的資優學生,建議從初中甚至更早開始接觸競賽。畢竟在前期備賽過程中,無論是在知識儲備或是精神磨煉上,充實的競賽經歷都會為后期學習提供很大幫助。

(二)深化課程改革

關于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研究,必須注重師資力量、培養制度、科研實踐平臺、學業評價體系等拔尖人才培養質量提升這幾個主要因素, 其中課程與教學體系的設置與建設尤為重要[4]。

首先,從因材施教的角度出發,為智力水平、創新潛能較高的學生開設與之相匹配的教育課程。 比如采用彈性化的教學與探究性學習,設置人才培養路徑,成立“少年英才班”,對資優學生的必修課進行精華壓縮, 對選修課進行豐富和拓展, 引導學生自學,從而構建“引導+探究+自學”的教學模式,同時吸收國內外先進的人才培養理念,實行跨學科的開放式教學方式。 這樣,既能兼顧各學科和競賽的聯通,也能同時兼顧競賽的挑戰性和突破性,滿足學生的特長發展需求。

其次,加強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課題研究,構建科學合理的競賽教學體系。 建議教育部門與學校聯合組建專業團隊,一同探究研發編寫與學科競賽相關的教材,開發構建有助于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綜合學科專業教學與指導體系。 教學體系可根據教學目標、任務的不同進行適當調整,充分保護和調動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與積極性,及時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與問題,指導學生對跨學科知識體系的認知,并引導學生在實踐探究過程中更好地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三)注重使命擔當

拔尖人才的培養事關國家的綜合競爭力,我們應當圍繞“培養什么樣的人”確立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5],將拔尖人才的成長與國家民族發展命運結合起來,強化學生的國家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

1.堅持立德樹人,優化人才管理體系

學校作為人才培養的主陣地, 承擔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 的重要使命。 為了更好地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應當鼓勵學校建立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的教學機制。 在競賽課程設置、教學設計、科學實踐等方面,應當做好科學精神的價值引領,重視青少年核心價值觀的培養,在青少年心中埋下科學家精神的火種,激勵他們繼承和發揚胸懷祖國、創新進取、敢為人先、勇攀高峰的科學家精神,真正把立德樹人落到實處。

2.做好課程思政,筑牢思想基石

能力越大,責任越大。要成為真正“卓越”的拔尖創新人才,需要理想信念支撐,正確塑造自身的德行和品質。面對新時代的青少年,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很難引起心理共鳴,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在教學內容、教學模式和教學實踐等方面不斷優化思政課程,比如舉辦科學家精神專題講座,開設紅色文化主題教育思政課等,在立德樹人的引領下將傳授知識和思想價值引領的高度融合,激勵學生弘揚老一輩科學家的家國情懷和追求卓越的科學精神,引導學生關注國家戰略需求、人類未來發展和科技前沿,激發他們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強大斗志, 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體會中國夢的深刻內涵,培養具有使命意識、民族情懷、勇于擔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重任的拔尖創新人才。

(四)打造過硬隊伍

競賽指導教師是學生參與競賽活動的引路者和教練員,“強教必先強師”,加強競賽師資隊伍建設是關鍵。

1.多渠道開展交流學習培訓

學習和借鑒優秀省份的競賽教學模式及教學經驗,定期派競賽指導教師赴重點院校交流學習,或邀請相關專家及各地優秀競賽指導教師到當地進行培訓指導,借鑒優勢資源和成功經驗給予答疑解惑,通過以強帶弱、取長補短的方式進一步提升競賽指導教師的課程開發能力和競賽教學水平,其有利于在今后綜合教學和科研工作上的改善和創新。

2.建立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

鼓勵教師成為基礎學科創新人才培養的主體,在競賽教學中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將競賽指導計入日常教學工作量,并將其取得的獲獎成果作為職稱評定及晉升的重要參考指標,充分調動教師參與競賽教練專業團隊的積極性,為教師開展創新實踐、實現專業發展提供制度保障。

3.完善競賽導師資源庫

對創新拔尖人才的培養,僅僅依靠學校常規學科的教師是難以長遠發展的,畢竟高水平的競賽教學課程需要優秀的專業團隊進行組織教學。因此,建議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引進具有豐富競賽經驗的專業教師、高校專業導師等優秀師資力量,進一步補充競賽師資隊伍,構建復合型的競賽導師資源庫,推動我區人才培養邁上新的高度。

(五)多方協同合作

人才的培養不僅需要學校的努力,還需要社會各界力量協同合作與支持。 通過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企業等多方力量的深度合作,協同發揮引導拔尖人才選拔和培養的作用。

1.打造深化貫通性培養模式

面向不同學習階段、不同學科的課程體系,實現“基礎教育—高等院?!蒲性核萍计髽I”“科教協同”的有效貫通[6]。 引進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企業等單位的優質資源,建立適應學科專業需求的課程體系,鼓勵相關單位與學校開展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合作培養,共建共享優質課程、師資和科研平臺等資源,搭建“實體+虛擬課堂”,實現線上線下一體推進的人才培養模式。

2.加強國內外雙向交流與合作

通過高校的海外研學交流基地,或科研院所、企業的海外科研合作平臺,組織拔尖人才到世界頂尖大學參觀交流學習,深化國際交流與合作。通過匯聚全球優質資源,開展國際化課程學習與實踐,從而拓寬學生的國際視野,引導學生了解最前沿的學科動態,感受國際學術氛圍,提升自身的學術科研水平,進一步加強創新人才培養的質量。

(六)全面跟蹤研究

基礎研究領域拔尖人才是否有成長規律可循,這是我國乃至全世界都在關注的熱點問題。 雖然基礎研究領域拔尖人才成長規律的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且目前尚未形成社會公認的“金科玉律”,但可以從觀察學生的成長檔案中進行分析比對, 從而提高人才選拔和培養的勝任力。

1.采用成長期過程性評價,動態記錄學生參與競賽活動的成長過程

通過觀察競賽學生的日常學習過程, 形成學生的成長檔案,并詳細記錄相關內容,除了指導教師的點評,還有家長和相關人員的參評,以及競賽學生之間的互評;同時,還可以將學生的素養品性、創新思維以及科學實踐能力這三個維度細化成多個指標,定期對學生進行綜合測評并記錄在檔案。最后,每個學段結束后對學生的測評結果進行綜合分析, 仔細比較每個指標的差異和發展趨勢, 從而判斷學生的各項指標是否有所提升, 有助于給出公平透明的評價結果。

2.建立成長數據庫,加強長期跟蹤性評價

對于高中學段畢業的競賽學生,繼續對其進行跟蹤調查,主要記錄其后續學習和工作情況,并將相關信息納入數據庫,將后期的綜合性評價成績和成果物化情況作為檢驗人才培養質量的客觀指標,為學生的成長尋求價值增量,以便進一步提升其創新實踐能力。 大部分的研究表明,在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的道路上,興趣可以讓人形成志向,志向可以讓人擺脫眼前的功利,而堅守才可能有所成就。

猜你喜歡
基礎學科競賽學科
【學科新書導覽】
2020絲綢之路數學競賽
以戰略遠見促進基礎學科人才培養
土木工程學科簡介
我看競賽
創新思維競賽(3)
“超學科”來啦
論新形勢下統一戰線學學科在統戰工作實踐中的創新
臨床醫院培養基礎學科研究生的探索與思考
對中醫臨床基礎學科屬性的認識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