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課程實施與意義建構:人格教育建構谫論

2024-04-08 12:11徐向陽周瑤
教育科學論壇 2024年10期
關鍵詞:人格中學生語文

●徐向陽,周瑤

發展人、完善人是人類發展的核心和關鍵所在,也是教育的永恒主題[1]。 語文作為一門綜合性課程,與人格教育理念具有內在統一性?!镀胀ǜ咧姓Z文課程標準(2017 年版2020 年修訂)》強調堅持立德樹人, 增強文化自信, 充分發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2]。中學階段是學生成長、發展的關鍵階段,這要求語文課程在重視語文能力開發的同時,還應該注重對人格的培養,依據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緊抓中學生人格發展的關鍵期,協調多種教育資源,著力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增強學生全面發展、個性發展的后勁。

一、人格教育的目的

人格是一個心理學概念,源于古希臘的“persona”,原意是指古希臘戲劇中演員所戴的面具,代表演員扮演的角色和身份,包含兩個層面,一層是人格的表層,即“人格面具”,意指一個人按照他認為別人希望他那樣去做的方式行事,亦即角色扮演;另一層是人格的深層,即真實的自我[3]。 人格是一個由性格、氣質和自我調控等共同組成的復雜結構, 是在個人先天生理素質的基礎上,受家庭教養、學校教育、社會環境等綜合因素的影響而逐漸形成和鞏固的。 人格反映天性和教養的共同作用, 具有獨特性、 穩定性、整合性、功能性、社會性和復雜性。人格的發展是個體社會化的結果,個體在家庭教養方式、同伴群體交往、受教育程度方面存在差異,所表現出來的人格也有很大的不同。

人格教育的終極指向是育人,這是提升中學生整體素質、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根本手段。對中學生進行人格教育,其價值在于培養良好心理素質,形成美好道德品質,培育浩然君子人格,以促進中學生的社會化,為人生下一階段做準備的同時使學生體驗到成長的愉悅。

(一)培養良好心理素質

人格包含各種心理特質及其發展狀況,直接影響個體心理健康水平。 人格健全的人必定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反之,如果一個人的人格發展不完善或是有缺陷,那么其所表現出來的心理特征也會在某些方面存在或多或少的問題。

在教育實踐中應貫徹人格教育,充分利用語文學科的特點,引導中學生正確認識和評價自己,促進學生心理和諧發展。

(二)形成美好道德品質

于漪老師“以人為本,教文育人”的教學理念,認為“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還要培養學生具備良好的思想道德、高尚的審美情趣及愛國主義精神,要發展潛能,發展個性,形成健全人格”[4]。 與其他學科相比,語文課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為人格教育的有效融入提供了基礎,將教學的科學性和思想性統一起來,使學生受社會人文精神熏陶的同時,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 語文課程更應充分發揮語文學科塑造人格的優勢,結合當前中學生人格發展現狀,密切關注中學生道德品質的培育,借助語文教材為中學生提供正確的引導, 使全體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有所感悟、有所思考,在潛移默化中逐漸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從而實現學生知情意行的協調發展。

(三)培育浩然君子人格

中華民族重德行、重和諧的文化血脈和內在基因使得中華文明源源不斷、歷久彌新,這其中的血脈和基因就是儒家的“仁和之道”。 以詩言志,以文載道,格物致知,進而成為德才兼備、文質彬彬的君子。語文學科所承載的人格教育自古而始,從某種程度上來講,我國古代的教育本質上是以語文為主要內容而進行的君子人格教育。 儒家所推崇的“君子”人格把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凝結在了人的主體生命中。 “仁禮之學”作為我國古代社會的核心價值觀和基本道德準則,廣泛滲透于民眾的日常生活之中,并且代代相傳。

二、語文課程中蘊含的人格要素

朱自清認為“文藝增進對于人生的理解,指示人生的道路,教讀者漸漸悟得做人的道理。這就是教育上的價值。文藝又是精選的語言,讀者可以學習怎樣運用語言來表現和批評人生……文藝是主要的教材”[5]。 語文教材是整個人類優秀文明的積淀,選文具有典范性和時代性, 囊括當前社會所需要的理想人格取向,所蘊含的人格因素或隱或顯。

(一)匹夫有責,鐵肩道義的家國情懷

積極把握教材中的愛國因子,在中學生心中牢固樹立家國意識,從而增強中學生對國家和民族文化的認同感。中學語文教材中還有很多描繪祖國壯闊山川,并且把對自然景物的贊頌和對國家與人民命運的關切結合起來的文章。 可有效幫助學生擺脫個人的榮辱得失,以天下為己任,時時處處都在關心革命進程與祖國的前途。

(二)樂觀進取,士志于道的進取精神

君子之樂在于對理想志趣的孜孜以求、對道德底線的始終堅守、對所作所為的坦蕩無愧,可實現內在人格與外在現實的融合統一,達到知行合一的理想境界。中學語文教材中不乏志道之君子,無論身處怎樣的逆境,始終能夠朝著自己的人生目標奮進。如蘇軾在“烏臺詩案”遭受重大的打擊后,他月夜泛舟,飲酒賦詩,作《赤壁賦》。通過主客問答,議論風生,顯現出其在逆境中仍能保持豁達、超脫、樂觀和隨緣自適的心態。 樂觀曠達堪稱儒道佛思想融合的升華與結晶,宦海中的沉浮,政治上的失意,與顛沛流離的生活并未讓他意志消沉,即使到了山窮水盡處,仍能眺見柳暗花明,保持豁達,積極進取。

(三)恬淡清凈,安貧樂道的士人情懷

語文教材中,樂道之君子都堅守著恬淡清凈、安貧樂道的處世原則,始終秉持不為任何事物所左右的超然態度。 如生活在晉末宋初的陶淵明輾轉沉浮于官場十余載,看到了官場的污濁黑暗,屢仕屢隱,幾經掙扎終于認清現實,毅然放棄仕途,走向田園,表現出追求悠閑自在、崇尚清貧、安逸知足的美好品質。同時作者描寫閑適自得的田園生活,看似漫不經心、平淡無奇,卻充滿了盎然詩意,耐人尋味。文中的每一句詩,每一個詞,甚至每一個字眼都無不流露作者重返田園的愉悅之情,表現出陶淵明遺世獨立、安貧樂道的士人情懷。

(四)真摯熱烈,美好純粹的人際交往

和諧的人際關系是個體獲得幸福感的來源,也是其溝通交往能力的集中體現。 中學生情感豐富而細膩,追求獨立與個性,對良好人際關系的需求更為強烈。 語文教師不僅要在日常生活中關心學生的人際交往問題,還應利用中學教材中表現志同道合、尊師愛生的一些事例,積極引導學生提升情緒管理能力。如《蘭亭集序》中王羲之與一群知己好友“曲水流觴”,與志同道合的朋友探討哲理,獲得了心靈的凈化。 這樣一觴一詠的友情,不受任何外界的約束,沒有長幼之間的隔閡差異,是群賢畢至的天涯知音,是君子之交的和諧共鳴?!读H藺相如列傳》中,廉頗以功高而貶損相如,藺相如為保持將相和睦,不給外敵可乘之機,始終回避忍讓,廉頗知其緣由后,親自到藺相如府上負荊請罪,從此二人冰釋前嫌,成了刎頸之交。 《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詩描寫大堰河是如何在地獄般的環境下默默地從事著無休無止的勞作,看似平凡,實則充滿了詩人與乳母之間的真情。

(五)追求自由,尊重生命的永恒追求

學生如果只知被動地接受知識, 無法對生命的本質、意義和價值形成正確的認識,這就需要教師將自身的人生感悟與經驗相結合, 利用教學資源啟發學生對人生的思考。如《逍遙游》中,莊子通過許多寓言來表述逍遙游的內涵,提出并闡明了“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的道理。 《囚綠記》中常春藤盡管被“幽囚”在黑暗的小屋里,卻依舊執拗地向著陽光生長, 譜寫了一曲綠色的生命贊歌。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積極創設情境,教導學生敬畏生命,引領他們主動探求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學生在動心動情之中受到教育和熏陶,學會熱愛生命,明確“因何活”和“為何活”的真諦,自覺關心國家命運和人民疾苦,從而達到思想情感上的升華。

三、語文課程踐行人格教育的路徑

在對學生的人格教育上不僅要做好與以往教育的銜接工作,確保對學生影響的連續性,使學生的人格得以循序漸進的發展,還要把中學生社會化的發展要求落到實處,為學生之后的社會生活、高等教育以及職業道路做好必要的準備,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熏陶感染,創造教育環境

教師的道德修養、知識能力、教育態度、個性心理素質等都會在無形之中熏陶感染著學生, 并對他們的認識、行為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肩負教書育人任務的教師要堅守高尚情操,嚴于律己,努力做到“慎獨”,才能在學生中有良好的聲譽和較高的威信,成為示范引領學生學習和發展的楷模,起到表率、激勵、誘導的作用。

首先,加強教師人格修養。結合新時代背景下對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語文教師還要樹立語文人格教育觀念,關注語文學科發展的最新動態,積極參與語文人格教育的專題講座,與時俱進,實現從“教書匠”到“研究型教師”的轉換。

其次,創新課堂教學模式。作為實現教育目的主渠道, 課堂教學也是人格教育的重要途徑。 毫無疑問,新課程的“新”對課堂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創設新的課堂教學模式必須恰當處理師生角色, 把教學的重心由教師的“教”轉向學生的“學”,才能為學生創造民主、和諧的人格教育環境。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教師所設計的教學活動在教育環境創設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教師要在保證教育任務充分完成的情況下,積極與學生互動,重視合作教學,在思想碰撞中激發學生主動探求知識的欲望,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同時要注重學生情感的參與,尊重學生的人格,重視學生的需要,可以利用教學環節適當創設情境,動之以情,曉之以理。

(二)知人論世,聯系語文內外

在教學中,教師要從學生學情出發,聯系課內外,善于發掘人格教育資源,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促進學生的終身學習和個性發展。

首先,知人論世,了解作者?!拔娜缙淙恕?,作者的思想、情感、態度等都在文中得以體現,因此在語文學習中不能僅限于品味文章作品的藝術魅力, 還要重視作家的人格魅力,要在知“文格”的基礎上閱“人格”。 學生在知人論世的過程中,尋索作者著文時的內心世界,更深刻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中學生的人格正處于形成發展階段,了解作者的生平經歷,把握作者的精神氣質, 實則是在無形之中使作者人格成為學生人格形成過程中明亮的燈塔, 起到引領學生、啟迪學生的作用。優秀的作家不僅能以自己的作品感染讀者, 而且還能用自己的親身經歷給讀者以極大的啟示。學生正處于青少年時期,對于未知的事物有著強烈的好奇心, 渴望通過了解名人的人生經歷來設想自己未來的社會角色。因此,在學習新課之前, 對作者人生經歷以及選文寫作背景的介紹不容忽視。教師應重視學生對名人生平事跡的好奇心,激發學生對他們的崇拜和敬仰,將個人理想與社會、國家、民族聯系起來,促進健全人格的形成。

其次,深入文本,體會人物。 中學語文教材中的課文刻畫了許多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已有知識結構,立足文本,深入解讀,挖掘蘊含的人格教育價值,使學生在體會人物中深受典型榜樣的人格感染,在聯系自身發展中謀求前進方向。 中學生的心靈、行為、語言、體態等都能在潛移默化中向善向美發生改變,從而達到培養學生健全人格的目的。

最后,重視閱讀,拓展視野?!伴喿x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2],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要教會學生基本的閱讀方法,尊重學生的閱讀習慣和思維方式,允許學生各抒己見、暢所欲言,并且在教學中應該最大限度地貫徹審美教育、情感教育、生命教育。 采用個性閱讀、整體感悟的方法,學生自由選擇各自喜歡的閱讀方式,教師靈活指導,針對不同學生的特點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 中學語文閱讀的延伸,主要是拓展對健康作品的閱讀,可以是人文經典讀物,也可以是科普類讀物。

(三)情感體驗,提升審美境界

“文章不是無情物”,而是承載作者情緒和情感的載體,帶有作者很強的主觀意識和濃烈的精神意志,值得讀者反復推敲和斟酌。 中學生通過文章閱讀、語言學習,以及口語交際等方式,認真體悟,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其審美能力和探究能力也將得到鍛煉和培養。

教師只有認識到了文本的審美價值, 才能通過審美教育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 在潛移默化之中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塑造健全人格。中學生的審美素養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應該從審美培養的第一步, 也就是從審美感知能力的培養著手。這其中說教的成分很少,但也為人格教育提供了思路和可操作的角度與方法——在語文課文鑒賞中加深學生自我感知體驗。

(四)知行合一,實現自我塑造

從本質上看,作文是寫作的一種方式,表現學生在生活體驗中對世界的認知和領悟,抒發學生對事物的真情實感。 《典論·論文》中,曹丕提出“文以氣為主”的觀點,并“以人論文”,認為作家的個人氣質對其文風會產生一定的影響。 寫作是從生活中獲取靈感和素材的,脫離了生活,作文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充實的生活、豐富的閱歷是學生在寫作中有話可說、有事可寫的重要依據。 因此,作文教學應關注學生的生活閱歷,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引導學生積極實踐,豐富學生的生活體驗。學生通過大量對生活的觀察和對事物的感悟,視野得以開闊,獲得書本以外的情感體驗,在寫作時就能自然而然地將生活融入文章中。每一次寫作,都是學生個性的自我建構與發展,都是對學生人格的無聲教育。學生將作文與生活實際相聯系,在“學作文”中“學做人”,在對生活選材立意的靈感中逐漸養成關心社會、熱愛自然的意識。

(五)科學評價,關注學習過程

教師應該把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看作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對學生的現在予以重視,同時也要考慮學生的過去,更要著眼于學生的未來。 除此之外,還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理解個體發展的需要,運用多種評價方法綜合評價學生的人格素養, 從而發現學生在人格學習中不同方面的進步, 放大學生人格的閃光點,挖掘學生人格的潛能。

教育對生命的關懷和對人類價值的尊重是教育本質的回歸, 教師靈活有效的引導和潛移默化的熏陶尤為重要。 語文學科的人文性使其自身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對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作用不容小覷。因此,語文教育更要發揮其自身的學科價值,把語文知識、文化內涵、審美陶冶滲透在聽說讀寫能力的訓練和培養之中, 重視語文知識教學的同時關注學生人格發展,探索人格教育新模式。

猜你喜歡
人格中學生語文
《快樂語文》2022年全新改版!
共產黨人的人格力量
2022年高考,《中學生數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與您同行
《發明與創新·中學生》征稿啦
遠去的平凡背影,光輝的偉大人格
論君子人格的養成
我與《中學生》的初相遇
我來“曬曬”《中學生》
漫畫之頁
語文知識連連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