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 年土地科學研究重點進展評述及2024 年展望
——土地資源利用與空間規劃分報告

2024-04-08 00:47林堅張瑜安芃霏王培安
中國土地科學 2024年2期
關鍵詞:空間規劃國土土地利用

林堅,張瑜,安芃霏,王培安

(1.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北京 100871;2.自然資源部國土空間規劃與開發保護重點實驗室,北京 100871;3.北京大學城市規劃設計中心,北京 100871)

2023 年,國內外學者針對土地資源利用與空間規劃問題展開大量研究,并取得一定進展。本文采用文獻調查法,基于中國知網(CNKI)、萬方、Elsevier、Springer、ProQuest 等電子期刊數據庫,梳理分析了2023 年國內外土地資源利用與空間規劃研究發展現狀和重點問題,并結合中國宏觀經濟發展的科技需求,展望2024 年中國土地資源利用與空間規劃發展趨勢。通過檢索“土地資源”(land resources)、“土地資源保護”(land protection)、“土地生態”(land ecology)、“土地利用”(land use/LUCC)、“土地評價”(land evaluation/land assessment)、“土地利用規劃”(land use planning)、空間規劃(spatial planning)等關鍵詞,篩選出學術文獻93 篇,其中,中文期刊文獻54 篇,英文期刊文獻39篇。主要分布在《中國土地科學》、《地理研究》、《地理學報》、《城市規劃》、《生態學報》、LandUsePolicy、LandscapeandUrbanPlanning、LandscapeEcology等期刊,內容涵蓋土地資源配置、土地資源保護、土地利用效益評價、國土空間規劃方法等方面。研究主題的細分情況見表1。

表1 關于土地資源利用與空間規劃領域的國內外研究文獻Tab.1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literature on land resources, land use and spatial planning

1 2023年土地資源利用與空間規劃重點問題研究進展

1.1 國內土地資源利用與空間規劃重點問題研究進展

2023 年,國內土地資源利用與空間規劃研究以土地資源配置、土地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綠色低碳土地利用模式、土地利用效益評價、國土空間規劃方法和空間規劃管理和保障制度為研究熱點。土地資源方面,學者尤其關注土地資源配置的影響與優化路徑,以及土地資源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變化特征與權衡關系。土地利用方面,隨著生態文明的持續推進和高質量發展階段的到來,綠色低碳的利用模式和多維度土地利用效益評價成為研究熱點??臻g規劃方面,學界持續關注國土空間規劃方法優化路徑,探析國土空間規劃管理和保障制度,保證空間規劃順利落實。

1.1.1 關注土地資源配置的影響與優化

土地資源錯配影響我國經濟與生產的多個方面。地區間和部門間的雙重錯配導致我國出現過早去工業化,進而對經濟增長和區域協調發展形成障礙[1]。土地資源空間錯配通過結構效應、基數效應、規模效應三個維度的作用減弱綠色全要素生產率[2],土地供給結構錯配對城市自身和空間關聯城市的碳排放效率提升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而且隨著城市間引資競爭和財稅競爭程度的加劇而加強[3]。面向土地資源的合理配置,學者采用指標法測算長江經濟帶地級市的土地稀缺度,科學研判土地資源面臨的稀缺瓶頸[4];采用洛倫茲曲線—基尼系數法測算土地資源配置結構均衡性,采用非參數效率測算法測量土地資源配置效率[5]。在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下,統籌規劃和市場兩種手段進而發揮“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的協同作用是優化配置土地資源的重要途徑,核心是規劃或市場主導的適應性,具體策略包括土地指標跨區域交易引導、建設用地增減掛鉤驅動、土地集約利用制衡等[6]??傮w而言,相較于往年對土地資源錯配的類型、影響機制與優化路徑的研究,對土地資源錯配的影響機制探析更加深入,對優化路徑的研究更加定量化。

1.1.2 聚焦土地資源的生態系統服務特征演化與權衡關系

土地資源是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載體,針對京津冀城市群[7]、長江流域[8]、黃河流域[9]、陜西省[10]、杭州圍墾區[11]等多個尺度的研究表明,城鎮擴張所導致的其他地類被占用是生態系統服務價值下降的重要因素,合理的土壤改良和農業管理是顯著提升生態系統服務的措施。生態系統服務評估不僅需要考慮價值量,還需要考慮多組權衡關系。關于生態系統服務供需均衡關系,有研究重點分析糧食供給、土壤保持、固碳釋氧、產水服務,分別采用遙感反演、修正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植被凈生產力模型、水量平衡模型評估供給水平,核算關鍵指標分析需求水平[12];有研究將供給分解為供給韌性和供給潛力兩個維度,將需求分解為靜態需求、動態需求和需求偏好三個維度進行評估[13]。關于多種生態系統服務之間的權衡關系,多尺度地理加權回歸模型能解決生態系統服務權衡協同關系存在的空間異質性,土地利用類型的變化是權衡協同關系演化的主要驅動因素[14]。關于生態系統服務與人類福祉的權衡協調關系,學者提出“從級聯到耦合”的研究新思路,發現生態統服務與人類福祉形成了發展階段和供需匹配各異的耦合關系[15]。學者設定不同的未來發展情景,并預測不同情景下的土地利用格局與多類型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變化,提出林地具有較強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但同時應注意大量造林可能帶來的水資源短缺[8,16-17]。相較于往年,土地利用方式與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關系、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目標下的土地利用優化依舊是重要內容,但是更加關注生態系統服務評估的多組權衡關系,并在相關評估模型應用上取得進展。

1.1.3 探討綠色低碳土地利用模式

學者綜合考慮生物量及土壤碳庫的變化,采用庫—差別法提升了中國土地利用及其變化和林業(Land Use, Land-use Change and Forestry, LULUCF)碳核算的精度[18],構建高分辨率的全國土壤碳儲量和土壤碳匯及管理碳匯成果[19],為“雙碳”目標下土地精細管理提供工具和數據支持。為持續推進土地利用綠色低碳發展,學者針對多個相關議題開展了研究。碳排放方面,碳排放效率是重要的評估指標,常用非期望產出SBM 模型[20]和非期望產出超效率SBM 模型[21]測算,未來應將碳排放效率與土地利用強度的協調發展納入規劃范疇[21],在土地利用減排政策設計環節重視土地利用碳排放空間關聯網絡及其特征的可能影響[22]。碳收支平衡方面,環鄱陽湖區的實證研究表明,人口城鎮化對碳收支平衡比的負向影響最大,土地城鎮化次之,而經濟城鎮化具有正向影響[23]。土地綠色利用效率方面,非期望產出超效率SBM模型廣泛應用于相關研究中,研究發現城市交通緊湊式發展[24]、數字經濟發展[25]、環??己薣26]、低碳試點政策[27]對土地綠色利用效率存在正向影響,其中城市交通的交通可達性因子對土地綠色利用效率的影響力最強,環??己送ㄟ^加強政府環境注意力提高城市土地綠色利用效率??傮w而言,相較于往年對土地碳排放與土地綠色利用效率的研究,在科學數據產品構建、碳核算方法優化、影響機制剖析等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1.1.4 開展多維度土地利用效益評價

學者圍繞土地利用效益的時空特征、評價模型、影響機制開展了大量研究。時空特征方面,關注生態敏感性的單維度效益評價[28],綜合考慮社會、經濟、生態環境三個方面及耦合關系的多維度效益評價[29],以及考慮土地利用綜合效益與城市韌性協調關系的耦合協調性評價[30]是主要的評價內容,研究區域分別為東北黑土帶、四川省、長三角城市群。評價模型方面,許多研究采用綜合指標評價法[29-30],部分研究以創新土地利用可持續性評價方法為目標,基于云模型構建了可持續發展目標導向的評估框架,并采用麥肯錫矩陣(McKinsey matrix)識別城市土地利用可持續性的類別[31]。影響機制方面,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對城市土地利用效益具有提升作用,存在協同互補和競爭倒逼機制[32];資源型城市產業結構升級通過經濟產出提升、要素配置優化與環境污染控制等渠道驅動土地利用效益的動態演化[33];城市邊緣高比例的耕地面積有利于緊湊的城市增長,但其迫使的填充式城鎮擴張無法維持密集的人類活動,進而降低了城市土地利用效益[34]??傮w而言,相較于往年仍然聚焦于時空特征、評價模型、影響機制三個方面,但是探索了土地利用綜合效益同其他變量的關系,引進其他領域方法對現有評價模型進行創新。

1.1.5 持續推進國土空間規劃方法優化

大量研究圍繞國土空間規劃涉及的重大議題開展?!叭齾^三線”方面,“三區”在宏觀、中觀層面體現的是主導功能,需要在微觀層面細化為規劃地類才能實施用途管制,應從三個尺度逐級優化,“三線”圍合區域是“三區”中最重要的區域,可以直接用于用途管制,應嚴守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實事求是優化完善生態保護紅線,按照節約集約、綠色發展的原則劃定城鎮開發邊界[35]。城鄉發展方面,學者設計生活圈規劃中基于服務半徑和覆蓋率雙重約束的模型與算法[36],探索旅游空間結構的識別方式與規劃路徑[37],構建基于“政策—潛力—意愿”整合視角的村莊分類框架[38],提出了以“參流構型—以形引流—形流耦合”為核心的縣域國土空間規劃支持城鄉融合發展的實踐邏輯[39]。生態保護修復方面,生態規劃應以生態系統服務為功能導向、以保護與修復全域生態環境為目標[40];具體策略可以從土地退化平衡目標函數構建、分級管理策略制定、協同保障機制建立、多部門關系協調等方面進行制定[41]。陸海統籌方面,重點管控陸海相互作用的重要資源和關鍵區域,考慮陸地和海洋系統的多功能與多因素關聯,整合陸地的“三區三線”和海洋的“兩空間內部一紅線”管控措施[42]。面向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導向,學者基于相關研究成果構建土地利用沖突影響高質量發展的理論框架,通過時空特征分析總結影響機制,形成高質量發展導向的規劃分區[43];通過黃河三角洲的實證分析,提出“剛性約束”與“柔性引導”相結合的高質量發展的國土空間規劃方法[44]。相較于往年,持續探索“三區三線”、陸海統籌等重要議題,更加關注城鄉發展、生態保護修復方面的規劃方法,以及高質量發展要求下的規劃方法優化。

1.1.6 探析國土空間規劃管理和保障制度

國土空間治理的運行關鍵在于全生命周期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事關空間開發權的配置、調控與實現,應聚焦于兩級空間開發權調配實現及主體互動協調[45]。具體而言,鄉村空間治理需要建立“空間綜合治理—空間分區治理—空間流動治理”多尺度治理框架,統籌城鄉空間的綜合性治理、創新用途管制的區域性治理、均衡發展權配置的流動性治理[46];城鄉空間統籌治理需要考慮城鄉空間內生發展與城鄉空間交互融合雙動力源的作用機制[47],統籌協調國土空間規劃“發展、公平與生態”三維目標和城鄉“要素、結構與功能”融合的內在關系[48],加強對驅動因素與障礙因素的識別與調控[49]。圍繞規劃政策評估,省級規劃方面,學者基于多源流理論框架,采用PMC指數模型和文本挖掘方法分析多個省份的國土空間規劃政策文件[50];城市群規劃方面,學者采用傾向得分匹配方法和多期雙重差分模型,實證探討國家級城市群發展規劃政策的實施對中國非中心城市與中心城市間經濟差距的影響[51]。為加強空間規劃法制化建設與法律體系構建,學者深入探討國土空間規劃體系轉型中詳細規劃的法治化建設問題[52],國土空間規劃的跨區域立法問題[53],《國土空間規劃法》的立法視域、進路和模式、法律秩序與體系銜接問題[54]??傮w而言,相較于往年側重空間治理制度研究,更加關注規劃政策的定量評估與空間規劃法制建設問題。

1.2 國外土地資源利用與空間規劃重點問題研究進展

2023年,國外土地資源利用與空間規劃研究涉及多類型資源協同配置、土地資源保護、土地利用變化的生態效應、土地利用功能評價、可持續的空間規劃方法與空間規劃管理制度等方面。土地資源方面,土地資源配置強調綜合考慮各類資源系統的耦合,提升多資源協同配置效率,土地資源保護關注保護效果的評估與保護路徑的優化完善。土地利用方面,全球土地利用變化造成的生態安全與糧食安全問題受到學界關注,土地利用變化的多方面生態效應和土地利用的多類功能評價是研究熱點??臻g規劃方面,可持續發展是規劃致力于實現的目標,研究關注可持續的空間規劃方法拓展與相應的空間規劃管理制度完善。

1.2.1 聚焦多類型資源協同配置途徑

以保證糧食安全為目標,學者建立水土資源分配的多目標決策模型,以泰國的甘蔗生產為例,在考慮社會、經濟和環境目標的情況下,以增加農作物產出為準則對水土資源進行配置[55]。然而,一般的多目標決策模型在應對實際情況時會出現環境系數和相關參數難以獲得的情況,決策者必須在不確定性下考慮多組相互沖突的目標,區間多目標決策模型(Interval Meta-Goal Programming Model, IMGPM)為規劃目標提供了區間值,是解決該問題的關鍵模型,并在伊朗得到實證[56]。以保證城市安全為目標,學者以阿富汗城市為例,基于城市土地覆被情況,調查評價雨水收集作為管理城市洪水和補給地下水的有效性[57]。以保證礦產資源安全為目標,學者認為需要在兩個水平促進礦產資源政策和土地利用規劃的整合,縱向水平確定各個層級土地利用規劃和礦產資源政策的重點,保證縱向傳導的一致性,橫向水平在土地利用規劃、分區規劃、礦產資源規劃的設計階段減少礦產資源利用和土地利用之間的目標沖突[58]。相較于往年,持續探析水、能源、土地等資源的系統耦合關系,并在水土資源配置模型方面取得創新。

1.2.2 探析土地資源保護效果與保護路徑

土地修復和保護地設置是土地資源保護的重要途徑,可持續的土地修復能緩解土地退化[59],保護地的設置能促進邊界內和周圍環境的改善[60]。其中,土地修復的效果受到種植物種的影響[61],保護地的保護效果受到氣候變化[62]、所在的地下水流域[63]、與保護地距離和保護地建立時間[60]等的影響。未來的土地修復應重視本地物種的使用,因為本地物種種植區能帶來更高的植被覆蓋度、密度和多樣性,更有益于當地的生態系統服務與居民生計[61];保護地要兼顧地上要素與地下要素的保護與管理,因為鄰近區域會通過地下水的流動對保護地的功能造成影響[63]。社會公平性是土地資源保護過程中不可忽視的方面。巴西干旱林區的研究表明,植被減少面積與私人土地規模之間存在顯著關聯,需要分別針對小型土地所有者和大型土地所有者確定修復策略[64]。針對全球多個國家的政策分析表明,未來需要建立確保當地社區從土地保護中獲益的機制,明確土地保護中涉及的公平性問題的優先次序,形成以社區為中心的保護進程[65]??傮w而言,相較于往年聚焦土地退化、氣候變化下的土地資源保護,更加關注保護地的保護效果與土地資源保護中的社會公平性問題。

1.2.3 評估土地利用變化的多方面生態效應

學者針對土地利用變化產生的多方面生態效應開展了影響機制研究。碳排放與地面溫度方面,植被覆蓋度和建設用地是影響地表溫度的重要因素[66],快速的城市化不僅促進地面溫度的升高,還促進碳排放水平的提升,而碳排放與地表溫度動態的空間關系受到植被活動和吸熱作用的影響[67]。森林植被方面,美國新澤西州的實證分析表明,農業土地變化是大規模森林面積變化的主要驅動因素,森林的管理與恢復應考慮森林區域的土地利用歷史類型[68]。生境質量方面,幾內亞比紹海岸線的實證分析表明,鹽沼、混交林和紅樹林轉變為農業用地和基礎設施用地是影響沿海區域生境質量的主要因素,海平面上升是沿海區域預測土地利用變化和保護生境質量必須要考慮的因素[69]。生物多樣性方面,土地利用變化的影響是具有物種特異性的,影響過程與土地利用變化的完整性、內在的生物邏輯、化學和物理遺留要素的持久性、變化面積、變化持續時間、新舊土地利用類型的差異程度有關[70]??傮w而言,相較于往年對土地利用的碳排放效應的聚焦,在土地利用變化對地面溫度、植被、生境質量、生物多樣性等多方面的影響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1.2.4 關注土地利用多類功能評價

學者針對土地利用的生態、農業等功能開展評價。生態功能方面,評價方法主要基于InVEST 模型的生境質量評價方法[71]、基于景觀生態學的景觀連通性評價模型[72-73]、基于土地退化綜合指數的指標評價法[74]和基于ANP 和WLC 模型的生態潛力評價方法[75],研究發現耕地和居民點占用自然植被和生境質量的銳減息息相關[71]。研究者在應用評價方法的同時更加注重方法的優化,改進景觀連通性評估模型,采用隨機最短路徑框架代替之前的最短路徑估計[76];評估4 個土地退化綜合指數應用的一致性與可靠性,證明環境敏感區指數具有優越的信息能力[74]。農業功能方面,評價方法主要包括基于層次分析法和隨機森林模型的農用地適宜性評價分類方法[77],基于耕地平均規模、地塊到農場建筑物平均距離、耕地損失面積、耕地的地均經濟成本等指標的土地破碎度評價方法[78],應用于歐亞的多個國家??傮w而言,相較于往年重點對土地利用的生態功能評價進行研究,在探索農業功能評價、優化生態功能評價模型方面取得進展。

1.2.5 拓展可持續的空間規劃方法

促進空間綠色高效發展可持續的空間規劃的主要目標。研究發現提升土地利用混合程度能夠促進土地利用效率的提升[79];在土地利用規劃中減少汽車出行可以有效降低碳排放[80];基于混合元啟發式模型(meta-heuristic model)模擬優化土地利用和生態系統服務是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有效方式[81];農林混合的景觀模式能夠改善農業生態系統功能,考慮社會流動與景觀生態之間的互動可以促進農林景觀的可持續化[82]。提升風險適應水平是可持續的空間規劃的重要內容。面對氣候變化,西班牙城市的實證研究發現,在生態系統承載力和國土承載力評價模型中加入氣候變化十分必要[83]。面對洪水災害,英國伯明翰的實證研究表明,池塘的規劃可以減少河道的峰值流量,土地綠色利用和可持續的城市排水系統可以減少局部的徑流、洪峰和雨季洪水[84];針對多倫多公園的調查訪談與空間分析表明,綠色基礎設施的設置應重點考慮弱勢群體的社會、文化和生態條件進行布局[85]。面對多種自然災害,阿富汗城市的實證研究表明,應在考慮單一災害影響的基礎上考慮多災害的疊加效果[86]??傮w而言,相較于往年強調空間規劃的公平性、災害風險適應能力、生態系統服務的空間量化,更加關注城市交通、土地利用效率、農業發展等多方面的可持續的空間規劃方法。

1.2.6 完善空間規劃管理制度與方法

多層級土地利用規劃體系的整合和同一層級不同制度的協調將有助于解決區域重大問題。不同層級之間,學者以蘇格蘭為例,探究土地利用決策向下級政府和多方利益相關者傳導的路徑[87]。同一層級下,部分地區同時存在著正式制度與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強調法律、文件、規劃和政策,非正式制度強調社會價值觀、規范、行為模式等[88]。南非城市的實證分析表明,盡管非正式的土地利用和管理方式會引發建筑紅線控制不合理、非法電力線連接等問題,但也會增進地方政府的自治能力[89]。圍繞加強空間管理,波蘭和芬蘭的城市探索智能化管理工具,管理者從網絡參與和網絡調查中獲取信息,充分利用空間的使用頻率與感知質量數據,采用基于位置的優先性模型確定重點治理區域,有效使用公眾參與地理信息系統工具(Public Participation GIS, PPGIS)來提升土地利用決策的效用[90-92]。針對有關規劃決策,模型的分析表明規劃會引起顯著的土地價值變化,應利用再分配工具促進土地價值的空間公平[93]??傮w而言,相較于往年聚焦公眾參與議題,更加關注對正式制度與非正式制度的互動、土地價值再分配等問題。

2 國內外土地資源利用與空間規劃重點問題對比及重點進展評述

2.1 國內外重點問題對比

國內外在土地資源利用與空間規劃領域的研究主題有較大共性,但由于社會經濟發展階段、自然稟賦、土地制度等條件有所差異,研究的關注點與具體內容也存在不同(表2)。

表2 國內外土地資源利用與空間規劃研究主要內容的對比Tab.2 The comparison of the research focuses of land resources, land use and spatial planning in China and overseas

在土地資源方面,國內關注土地資源錯配對經濟增長、生態環境、社會發展等方面的影響及未來的優化路徑,并注重土地資源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與權衡;國外關注土地資源與水資源、礦產資源的協同配置路徑,對于土地資源的保護關注保護效果與保護路徑。

在土地利用方面,國內以減輕土地利用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為目標探究綠色低碳的土地利用模式,并開展多維度土地利用效益評價促進空間的節約高效發展;國外關注土地利用變化引起的生態效應,在土地利用評價方面更注重土地的生態和農業功能方面。

在空間規劃方面,國內以推動國土空間規劃體系改革為目標,持續優化國土空間規劃方法,探析保證國土空間規劃順利落實的國土空間規劃管理和保障制度;國外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拓展可持續的空間規劃方法,完善空間規劃管理制度與方法,推動空間規劃有效實施。

2.2 2023年重點研究進展評述

2023 年土地資源利用與空間規劃在以下方面取得了新的研究進展。

(1)土地資源錯配的影響與未來土地資源配置的優化路徑研究得到深化。深入分析了土地資源空間錯配、結構錯配、地區和部門間的雙重錯配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以及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及內在的影響機制,在土地資源配置效率測算上取得進展。結合國內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建設,提出具有針對性的統籌規劃和市場的建議?;诙囝愋唾Y源之間的互動關系,深入探究了土地資源與水資源、礦產資源的協同配置途徑。

(2)土地資源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多組權衡關系與土地資源保護研究更加深入。重點探究了多個空間尺度的土地生態系統服務供需均衡關系、不同類型服務的權衡協同關系、生態協同服務與人類福祉的協調耦合關系,基于土地利用格局模擬預測多類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變化。在土地資源保護中更加關注保護地的保護效果與保護的公平性,深入探析相關的保護路徑。

(3)土地利用的綠色低碳化模式研究持續強化。在碳核算方法層面取得進展,形成更高質量的全國土壤碳儲量和土壤碳匯及管理碳匯成果。準確評估土地利用變化對碳排放、森林植被、生境質量、生物多樣性等造成的影響,從降低碳排放、促進碳收支平衡、提升土地綠色利用效率等方面探究土地利用的優化路徑與政策。

(4)土地利用評價維度和深度得到提升。在考慮社會、經濟、生態三方面的多維度綜合效益評價的基礎上,延伸到考慮土地利用綜合效益與城市韌性協調關系的耦合協調性評價。深入探究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產業結構升級、城市邊緣耕地對土地利用效益的影響機制。持續創新土地利用效益與土地利用生態、農業功能評價方法。

(5)空間規劃方法、管理和保障研究持續響應現實需要。將可持續發展、高質量發展等規劃理念納入空間規劃體系建設,對“三線”協同劃定、生活圈規劃、村莊分類、城鄉融合、生態修復、災害風險適應、城市交通等規劃方法進行優化,從國土空間治理、規劃政策評估、規劃法制化建設、縱向傳導、橫向銜接、公眾參與、正式制度與非正式制度互動等方面提出國土空間規劃管理和保障制度的優化建議。

2023 年土地資源利用與空間規劃相關研究在以下方面仍存在一定的不足。

(1)土地資源的多重價值及與其他資源的互動關系考慮不足。土地資源同其他資源之間存在著相互作用與影響,當前研究對多資源相互影響機制探討不足,多資源協同配置相關研究較為薄弱,土地資源保護研究中對資源的系統性考慮不足;土地資源具有多重價值,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同其他類型價值的耦合協調關系需要深入探究。

(2)土地利用過程的潛在機制與評價方法有待深入研究。多種因素對土地綠色利用效率、土地利用效益的影響已經有大量研究,但是對內在的影響機制探析尚不足,未來需要結合理論分析與實地調查方法深入探究;土地利用效益評價、功能評價方法較為單一,未來可以結合企業、居住、道路、行為軌跡、公民科學數據等大數據分析辦法,持續推進評價方法創新。

(3)國土空間規劃的傳導銜接機制、服務高質量發展的規劃思路與公眾參與路徑研究較少。國土空間規劃涉及多層級多類型,合理高效的銜接是促進規劃有效落實的關鍵,當前對縱向傳導、橫向銜接的機制探討不足;對國土空間治理的邏輯、面向高質量發展的規劃思路與治理路徑等問題考慮較少;國土空間規劃的公眾參與研究相對薄弱,應更多探究提升公眾參與的政策與工具。

3 2024年土地資源利用與空間規劃領域研究展望

3.1 主要科技需求

2023 年,中共中央、國務院、自然資源部等相關管理部門印發系列關于自然資源與國土空間規劃相關的文件,對土地資源利用與空間規劃提出新要求。

提升土地資源配置效率,推動自然資源精細化管理?!堵鋵崌鴦赵捍蠖讲橥恋乩糜媱澲笜霜剟顚嵤┺k法》《自然資源部關于認定自然資源節約集約示范縣(市)的通知》發布,鼓勵地區有效落實國家重大政策、嚴格執行耕地保護、加強土地要素保障、提升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基于地區實際情況有效配置土地資源?!秶量臻g調查、規劃、用途管制用地用海分類指南》印發,為全生命周期土地資源管理提供基本依據與統一標準,滿足自然資源精細化管理需求。

深化土地綠色低碳利用,促進國土空間高質量發展?!秶姨歼_峰試點建設方案》《碳達峰碳中和標準體系建設指南》旨在探索不同資源稟賦和發展基礎的城市和園區的土地綠色低碳利用模式,建立健全相應的保障制度與政策?!蹲匀毁Y源部辦公廳關于嚴守底線規范開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工作有關要求的通知》《支持城市更新的規劃與土地政策指引(2023 版)》等管理文件強調土地資源的節約集約利用,支持以城市有機更新、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等路徑優化國土空間格局、統籌城鄉發展,促進國土空間高質量發展。

加強國土空間規劃工作,服務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蛾P于做好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的通知》《自然資源部關于加強國土空間詳細規劃工作的通知》《自然資源部關于加強和規范規劃實施監督管理工作的通知》等管理文件強調構建服務高質量發展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加強規劃編制技術體系的多維度整體設計,推進規劃管理體系完善與健全,形成規劃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技術邏輯,提升國土空間治理水平。國務院對不少省份國土空間規劃的批復都強調中國式現代化的引領性與地域特色的凸顯性,體現出國土空間規劃對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與地域特色塑造的重要支撐作用。

3.2 重點研究方向展望

加強土地資源優化配置與多類型資源協同配置研究。以系統論為依據,在分析土地資源自身的配置問題的基礎上,剖析土地資源同其他類型資源的協同機制與協同效率,結合地區的自然資源稟賦與主體功能定位,探索區域間資源優化配置路徑、技術與標準體系,創新土地資源利用效率提升方法與模式。

創新土地利用效益與土地利用功能評價方法。結合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統計年鑒數據、網絡大數據、地理空間大數據、跨學科的公民科學數據,基于土地利用評價目標,分析多源數據的統一方法,探索針對不同評價類型的數據應用思路與具體路徑。

深化土地綠色低碳利用研究。完善土地綠色利用理論,充分結合實地調研數據,剖析多種因素對土地綠色利用效率的影響機制,持續開展碳儲量、碳源、碳匯、碳收支等多類型數據產品研究,為全國、全球的土地低碳研究與“雙碳”目標實現提供科學統一的依據,建立健全碳達峰碳中和標準體系,探索具有區域特異性的土地低碳綠色利用模式。

探析服務中國式現代化與高質量發展的空間規劃理論與方法。剖析國土空間治理邏輯與國土空間規劃橫向、縱向傳導機制,深入分析中國式現代化與高質量發展導向下的國土空間治理思路與規劃編制技術思路,探索兼具科學性與地方性的規劃編制方法,深化智慧城市治理下的規劃公眾參與工具與數字化轉型研究,不斷完善不同層級、尺度的規劃實施、監督、管理制度與政策,關注鄉村、欠發達地區等重點地區的空間治理機制與路徑。

3.3 《中國土地科學》重點關注方向

《中國土地科學》在土地資源利用與空間規劃領域將重點關注土地資源同多類型資源的協同機制、土地資源優化配置路徑與標準、土地利用效益與土地利用功能評價方法創新、土地綠色利用效率影響機制、土地低碳綠色利用模式、服務中國式現代化與高質量發展的國土空間治理思路與規劃編制思路、空間規劃實施監督管理制度等熱點問題。

猜你喜歡
空間規劃國土土地利用
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下城市地下空間規劃的再認識
新時期國土空間規劃編制的思考
鮮花盛開的國土
守望國土的藏族姐妹花
守望國土的藏族姐妹花
空間規劃的海外經驗探討
我國空間規劃體系建設思考與展望
土地利用生態系統服務研究進展及啟示
濱??h土地利用挖潛方向在哪里
論低碳經濟與轉變土地利用方式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