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雙碳”背景下國土空間規劃的國際經驗與啟示

2024-04-09 17:25毛馨卉侯華麗揣雅菲
中國國土資源經濟 2024年2期
關鍵詞:空間規劃雙碳國土

■ 毛馨卉/周 璞/侯華麗/吳 桐/揣雅菲

(中國自然資源經濟研究院,北京 101149)

氣候變化是全球性問題,對人類社會經濟系統產生綜合性影響。2022年11月4日,IPCC發布的《氣候變化2021:公眾摘要》指出:2011至2020年,地球表面的平均溫度比19世紀末(工業革命之前)的平均溫度高1.1℃,全球變暖已經形成廣泛、迅速的影響。全球變暖問題日益嚴重,極端氣候事件出現的頻率與強度持續增加,嚴重威脅社會經濟有序發展和生命系統安全。截至2021年12月底,全球已有136個國家制定了“碳中和”目標,加強全球合作以應對氣候危機顯得至關重要。我國在2021年將“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納入生態文明建設布局,并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再次強調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國土空間規劃作為踐行生態文明的重要工具[1],對于引導低碳綠色發展具有重要意義[2],同時,作為一場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碳達峰、碳中和”對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下的國土空間規劃提出了更高要求。

國土空間規劃對于統籌制訂更加科學合理的“碳達峰、碳中和”戰略路徑,并提出跨行業的綜合性落實機制具有重要意義[3],聚焦“碳中和”的響應,在于以空間為容器,將能源[4]、交通、建筑[5]等各領域的“碳中和”行動加以集成。學界多圍繞能源轉型[6]、交通碳排放[7]、土地利用碳匯效用[8-9]等進行探索與討論,但前期研究重心多集中于某一領域,以國土空間規劃宏觀體系為出發點的相關研究有待深化。部分學者選取紐約、倫敦、巴黎等城市,主要聚焦城市層面應對氣候變化的規劃實踐,提煉總結相關經驗,明確了空間規劃作為干預手段被納入整體路線圖的重要性[10]。由此看來,在國際借鑒方面,尚缺乏國家(組織)層面的總體把握??v觀全球,各國或組織基于實際情況在國土空間規劃應對氣候變化方面進行了諸多探索與嘗試,并在規劃中體現和實踐。本文選擇了國際上具有代表性的6個國家(組織),包括歐盟、德國、日本、美國、韓國、新加坡,梳理其空間規劃、綜合交通運輸體系、能源與資源利用、生態空間與農業空間及配套政策等關鍵領域的相關舉措,為完善我國國土空間規劃實現“雙碳”目標提供有益借鑒。

1 “雙碳”背景下的國土空間規劃行動

1.1 歐盟:多方位創新領跑,加強成員國間合作共享

歐盟是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多的經濟體之一,從歷史累計排放來看,其累積排放量約占全球累積排放總量的四分之一。但歐盟也是全球“碳達峰、碳中和”政策體系較為完善的經濟體之一。歐盟于1990年實現“碳達峰”,預計實現“碳中和”的時間為2050年。歐盟重視可持續發展、人民福祉和生活質量,并以團結為準則,通過共享工作或者多樣化的財政支持來保證成員國間能源相互依存以適應氣候變化。加強歐洲空間規劃,增強歐洲一級的空間規劃能力,有助于發展歐洲范圍內的綠色基礎設施,可以確保自然區域之間的必要聯系,同時可以提高生態系統服務能力和增進生物多樣性,加強運輸和能源網絡之間的相互聯系?!斑~向2030年的歐洲”提出“能源和交通互聯”概念。建立覆蓋歐洲南北的智能電網,將可再生能源(如北方的風能和南方的太陽能)整合在一起,旨在減少歐洲對不可再生能源的依賴。2050年的歐洲愿景中提出“智能化領土”及“智能流動”概念,運用大數據提高基礎設施的效率;城市或公園內的太陽能電網為??康碾妱榆囂峁┠茉??!跋虻吞冀洕D變”,通過技術改進降低碳強度。服務導向型經濟的增加,以及產品和消費的能源利用率的提高,將導致能源強度降低?!稓W盟2030年森林新戰略》提出,要保護和恢復原始森林,持續擴大森林覆蓋率;自然保護和管理計劃成為歐洲永久跨境合作項目之一,注重促進森林增長,利用土地工具保護脆弱地區,建立綠色基礎設施?!稓W盟土壤2030年戰略》將氣候保護和應對氣候變化挑戰作為首要任務,優先強調以土壤健康優化生態系統服務功能[11]。致力于保護濕地和泥炭沼澤,限制濕地和有機土壤的排水,恢(修)復開發和排水后的泥炭沼澤,以在土壤中保留和封存二氧化碳,并最大限度地減少洪水和干旱風險?!胺潞团嘤墙季G色區域以增加城市的生物多樣性”,在歐洲綠色首都獎等的推動下,關于綠色城市價值的概念應運而生,其強調城市農業發展、棕地重建、建筑的屋頂花園和綠化外墻,提升城市綠色數量與質量,建立更廣泛的綠色基礎設施網絡,以提高城市生活質量和增加生物多樣性。

1.2 德國:關注區域整體規劃發展,構建多要素協調發展空間秩序

德國是全球最積極實施能源轉型的國家之一,制定減排目標較早,并于1990年實現“碳達峰”。2021年德國通過立法規定將于2045年實現“碳中和”的零排放目標。德國空間發展理念和行動戰略旨在建立社會、經濟與生態功能協調一致的空間秩序??臻g結構上適應氣候變化,并對氣候變化敏感性進行空間分析。發展大都會區的治理結構有利于落實氣候政策,同時強調區域間的合作性和聯結性。建設“中心地”體系,強調節約集約利用土地,構建緊湊復合型居民點結構,使居民能在較短的居住半徑內使用多個設施。確?;A設施的通達性與機動性,促進一體化空間發展和運輸方案,增加非機動車和公共交通的吸引力,以促進節能減排。例如德國從2021年起每年投入10億歐元促進地區公交電動化的更替,計劃到2030年累計投入860億歐元改造升級全國鐵路網,以實現全面電氣化和智能化。重構能源供給系統,增強規劃空間關聯性,保障可再生能源(如風能)時序擴建、復合利用的區位選擇及土地利用需求,加快陸??鐓^能源管道的規劃和批準程序。創建大尺度的開敞空間,形成跨區域連續的綠色網絡,保護并涵養未受較大干擾的自然空間。保護并提高自然界的固碳潛力,一方面保護和恢復具有較高固碳潛力的地區(如廣闊的沼澤地、森林、濕地等),另一方面減少含碳土地占用。

1.3 日本:構建緊湊化國土空間結構,注重多層次和網絡化發展

日本提出2050年“碳中和”的目標,推出了綠色發展戰略,并將“碳中和”作為經濟增長手段和產業轉型的歷史機遇。日本作為島國,土地面積有限,其國土空間強調構建多層次、有彈性、“緊湊和網絡化的結構”[12],緊湊化城市功能,開發城市熱能。構建運輸、信息和能源網絡,實現網絡流量的效率最大化,使國家空間結構無懈可擊。構建“多層次、多元化、靈活的能源供求結構”,在穩步推進電力和煤氣體制改革的基礎上,提高化石燃料電廠的效率,盡可能減少對核能發電的依賴,通過引入頁巖氣和開發甲烷水合物等海洋資源來確保穩定的天然氣供應。擴大能源基礎設施建設,發展適應氫能社會的基本技術,建設氫氣站等相關基礎設施,發展能源的生產、儲存和運輸相關技術服務并力爭降低成本。利用信息和通信技術加強對能源的全面管控,傳輸包括熱電聯產系統的分布式能源,以及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陽能光伏、風能、水力、地熱能源和生物質能。提高材料回收率和發展循環型社會,進一步推動2Rs(減少和再利用),以及從廢物中回收有用資源。注重環境保護與景觀開發,促進多樣化、物種健全的森林的發展和保護。利用大都市區的獨特性與合作關系來創造新價值,打造世界領先的都市圈[13],利用舉辦世界級大型活動的契機,促進地區復興,加快向氫能社會的轉化。推廣減緩、適應全球氣候變暖的舉措,運用信息通信技術,開發建設高精度定位系統,重建以全球變暖影響為導向的經濟和社會制度,增強全民安全意識。

1.4 美國:聚焦巨型都市區域減排和大型景觀保護規劃,強調跨區域合作

美國提出2050年實現“碳中和”的目標?!懊绹?050”是美國空間戰略規劃的典型代表,其強調持續性與動態性,未確定具體研究周期,主要研究思路為“人口、環境和經濟一體化”。在基礎設施規劃方面,提出能源安全規劃[14],解決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生產地距離消費中心較遠、輸送較困難的困境,進而保障綠色可再生能源的有效利用。開發并利用二氧化碳“再循環”技術,將其轉化為具有市場價格競爭力的“生物原油”,供煉油廠使用。強調巨型區域的重點發展,在跨區域交流的基礎上,促進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的跨區域多州合作,制定巨型都市區域尺度基于總量控制的二氧化碳減排的貿易協定,目前已出臺的東北部10州區域溫室氣體倡議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制定多尺度操作性、多管轄性的大型景觀保護規劃,例如美洲長葉松保護規劃,強調基于地理尺度的生態環境保護理念,為綠色環境、景觀空間保護、應對氣候變化等提供了新的視角?!睹绹L期戰略——2050年實現溫室氣體零排放的路徑》[15]中強調通過土地為碳減排及封存提供機會,保護并擴大森林面積,實施智能農業,如覆蓋作物及輪作放牧。通過激勵措施提高農業生產力,節約集約利用土地。加大對森林保護管理的投入,恢復受火災破壞的林地,以保護和發展土壤碳匯。支持基于自然的沿?;謴晚椖?,包括災前規劃,增強國土對氣候變化的適應與應對能力。通過“藍色碳匯”來增加水道和海洋的碳封存能力。

1.5 韓國:協調綠色和諧國土發展,全方位推進降碳增匯

韓國宣布2050年實現“碳中和”目標,制定并發布《2050碳中和方案》,明確工業、建筑、運輸等各領域減排計劃。韓國國土面積小且約70%的國土面積是山地,建設風電和光伏電站面臨造價較高等問題和挑戰,因此更加注重國土綜合規劃的綠色協調發展。韓國第四次國土綜合規劃的目標為“與自然和諧的綠色國土”,即重視開發和環境的協調統籌,實現國家的可持續發展。強調“加強環保國土管理”,地域開發、產業用地、SOC(土壤有機碳)、旅游、城市管理、資源管理等國土規劃的所有部門均需引入與環境協調的可持續發展理念。建立環保型開發模型和方針,引入合理的大型開發事業環境評估手段?!敖⒁园踩珵橹行牡沫h保型交通體系”,將汽車排放污染降至較低水平?!邦A防并積極治理環境污染”,通過穩定的綠色生產、流通、消費體系形成資源循環型社會,運用完備的廢棄處理設施并加強其管理,實現污染物排出量的最小化。按階段加強大氣環境達標率,擴大使用清潔燃料,確保大氣質量?!靶纬擅篮镁幼…h境”,形成節約資源的環保型住宅,推進改善居住環境的項目。擴大市區人均公園面積,促進城市河邊空間的整理和改造形成綠色交通環境?!敖⒛媳苯涣骱献鞯幕A”,加強南北雙方資源共同利用,以及環保領域的合作。

1.6 新加坡:建設生態城市,重視綠色經濟和可持續生活

新加坡十分注重探索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以響應綠色低碳號召,在《巴黎協定》和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背景下制定了《新加坡綠色規劃2030》,規劃內容由大自然里的城市、能源重置、綠色經濟、彈性未來和可持續生活五大部分組成。新加坡作為國際花園城市,規劃到2030年,建設成為一座綠色美麗被自然包圍的城市,將增加50%的土地面積作為自然公園用地,在島上種植100萬棵樹木,幫助吸收78000噸的二氧化碳。盡管缺少大江大河、國土空間面積狹小等地理條件限制了可再生能源發展,新加坡仍致力發展太陽能等清潔能源,規劃到2025年太陽能部署將增加四倍,到2030年部署的太陽能將至少達到2千兆瓦,并在水庫上設置浮動光伏農場系統減少生產淡化水的能源消耗。在生活方式方面,規劃重點關注推動廢物循環利用和公共交通發展,規劃到2030年公共交通出行比例提高到75%,自行車網絡里程擴大到約1320千米。作為國際重要金融中心和服務中心,新加坡致力成為國際領先的碳交易和服務中心,打造形成包含綠色金融、可持續發展咨詢、驗證、信用交易和風險管理在內價值數十億美元的產業。為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海平面上升等問題,新加坡還重點探索采用硬結構(如巖石護岸)和軟結構(如紅樹林)相結合,在保護海岸線的同時提高生物多樣性并改善景觀。

2 國際經驗解析

2.1 注重國土空間結構整體優化引導經濟社會系統節能減排

國土空間是促進“碳中和”的重要載體,各國通過對空間資源要素的有效配置對交通、能源等重要排碳部門進行節能減排統籌。規劃理念上,各國或組織均注重社會、經濟、生態等方面的平衡,以整體優化國土空間結構來引導經濟社會系統的降碳減排,其中歐盟強調各聯盟國間的“團結”,增強跨國家間空間規劃能力,增加自然區域間的必要聯系;德國旨在建立社會、經濟與生態功能協調一致的空間秩序,以體現氣候變化的減緩戰略和應對措施;美國空間戰略研究思路遵循“人口、環境和經濟一體化”;韓國國土綜合規劃的基本目標則側重于“自然”與“綠色”;日本提出構建多層次、有彈性、“緊湊和網絡化的結構”,發展低碳城市。

2.2 完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空間部署和提升有效利用率

首先,各國或組織均進行節能減排相關部署,德國、韓國注重把握宏觀層面上綠色交通體系的構建。德國增強基礎設施的連接性和機動性,使居民點與交通基礎設施在規劃上具有協調性,增強交通站點通達性,并改善對外的交通聯系。韓國在滿足安全性的基礎上,建立以人為本,綠色導向的交通體系。其次,各國或組織在中微觀層面進行綠色交通運輸體系的進一步細化和落地。新加坡注重微觀層面體系設置,以公共交通為導向進行開發,修建擴展自行車網絡,并根據城市內不同功能區的特點,構建多層次步行系統(包含地面、空中及地下步行系統),提高人們步行效率及便捷度,為公眾出行提供基礎服務設施及條件。再次,部分國家或組織重視智能化、科技化發展。例如歐盟強調發展智能化、科技化交通,提升電動汽車的質量,運用大數據提高基礎設施的效率,加強城市運輸管理,以助力可持續能源和交通方式的發展。同時,歐盟對未來進行展望,能量融合及遠程傳輸的研究進程將推動無限能源和即時移動的實現。

2.3 為引導能源體系綠色低碳轉型提供國土空間支撐

首先,歐盟、德國、美國、日本注重能源網絡的規劃及搭建,進行能源整合,形成能源互聯,強化能源安全。其中,德國注重可再生能源生產消費適配度,優化分配和傳輸網絡,以及建立新的網絡聯通節點,對跨區能源進行規劃以減少土地利用沖突;美國則對現有發電和輸配電基礎設施進行評估,以滿足輸送需求。其次,由于各國或組織的地理及水文條件不同,因此使用的主要可再生能源類型不同。日本主要引入頁巖氣和開發甲烷水合物等海洋資源確保天然氣的穩定供應,新加坡則側重對太陽能的使用,通過在組屋屋頂,以及內陸浮動光伏農場安裝太陽能電池板,減少組屋及生產淡化水的能源消耗。最后,各國或組織注重技術創新。新加坡注重發展脫碳技術,如碳捕獲、利用和儲存及低碳氫等。韓國形成完備的綠色生產、流通、消費體系,并階段性提高大氣環境達標率,提高清潔燃料的使用率。最后,各國或組織重視對內對外的協同合作,歐盟、德國注重對內的區域間合作交流,韓國則提出對外的南北方資源共同利用,增進環保管理領域的合作。

2.4 高度重視生態空間保護和生態系統碳匯能力提升

首先,各國或組織側重大區域、大尺度的生態空間網絡結構構建與保護。歐盟提出自然保護和管理的計劃,利用土地工具保護脆弱地區,建立綠色基礎設施。美國推行“大型景觀保護規劃”,具備跨區域性、復合目的性、多尺度政策性,現已確定美洲長葉松保護規劃、綜合性濕地恢復規劃等。德國對自然生態區域進行大規模補償,對自然空間進行擴大及網絡化連接保護。韓國建立網絡化國土生態綜合網絡,并連接具有較高價值的空間(如國立公園)。其次,注重高固碳空間的數量增加及質量提升,減少高碳排放土地的存量及規劃。歐盟致力于保護濕地和泥炭沼澤,限制濕地和有機土壤的排水,恢(修)復開發和排水后的泥炭沼澤;發展生態農業,促進可持續農業實踐,并保護脆弱地區(如河流流域、沿海地區、島嶼等),限制使用用途。德國增匯減排雙管齊下,增加并改善高固碳能力生態空間,減少高碳排放土地的規劃。日本則促進多樣化、物種健全的森林的發展和保護,并引導公民參與森林建設以增匯。最后,根據城市特性因地制宜制定增匯減排相應措施。韓國、新加坡注重公園的擴建,以及資源節約型、環保型住宅的推行,除此之外,新加坡推行“冷卻新加坡”計劃,利用熱脆弱性指數對經濟社會參數(如物理暴露、人口敏感性和社會經濟調整等)進行評估,以確定城市中需要采取熱量緩解措施的區域。

3 對我國國土空間規劃的啟示與建議

以減排、增匯兩大策略為出發點,結合我國國情及未來發展趨勢,國土空間規劃可重點聚焦空間結構、綜合交通基礎設施支撐體系、能源利用與排放體系、生態空間與農業空間、配套政策等五大重點領域。

3.1 綜合強化國土空間規劃“碳中和”目標引領

以實現“碳中和”目標為驅動力,樹立綠色發展、低碳轉型國土空間規劃理念,對國土空間規模、結構、布局進行調控,引導空間低碳綠色轉型之路。首先,在規模方面,控制碳源用地增量,鼓勵碳匯用地增量,例如控制高碳排產業占地規模,針對增量型高碳排產業布局及發展進行限制,針對存量型高碳排產業設置改造升級或退出機制。其次,在結構方面,控制碳源碳匯功能用地比例,例如在城鎮開發邊界中提高綠地率,見縫插綠增加居住用地中的附屬綠地比例。再次,在布局方面,主要通過對目標位置、形態的控制達到減排增匯目的。例如:按照“職住平衡、功能復合、配套完善、布局融合”的原則,建設緊湊型居住社區及基礎設施,復合利用土地,縮短居民通勤距離,滿足居民在步行生活圈內的日常生活需求;合理鄰近布局工業用地與清潔能源用地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最后,強化“雙碳”目標導向的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制度,實施碳排放全周期監察管理,從立項審批開始,對規劃設計、供地和后期建設運營進行嚴格監督。

3.2 明確綜合交通基礎設施支撐體系空間布局規劃要求

推行以公共交通為導向的發展布局模式,健全高品質低碳交通體系。首先,優化綜合交通運輸結構。根據發展需求對交通基礎設施用地規模及占比進行合理控制,推行節能低碳交通工具,提高低碳交通出行占比,充分發揮公共交通、慢行交通的減排優勢,實現運輸能耗和碳排放強度持續降低。其次,統籌交通用地布局。協調不同交通需求,通過用地布局調整、產業空間優化等措施,系統性降低碳排放總量。大力推動綠色綜合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注重綜合交通基礎設施間的連接性和通達性,統籌布局慢行交通系統、充電站、加氫場站等相關基礎設施,針對不同空間圈層實際情況對站點位置、數量進行調查研究,形成需求平衡的空間格局。最后,推廣智慧交通技術。依托大數據、智慧城市平臺,及時監測實時交通情況,為疏解交通擁堵,減少高碳排貢獻智慧力量。

3.3 統籌能源利用與排放體系綠色發展規劃

首先,注重宏觀層面能源網絡的規劃及搭建。完善能源長距離運輸、分配體系,以解決我國可再生能源富集地帶與主要消費組團的地理錯配問題,主要是解決海陸風力、光伏與電力負荷錯配。其次,合理規劃多類型能源項目用地及附屬用地規模,以促進能源結構轉型。根據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為可再生能源基礎設施提供用地保障,并通過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制度與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進行目標銜接。支持建立以多種類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并出臺相應的用地和環境準入方面優惠政策,提高可再生能源開發生產效率。針對城市內部既有的能源基礎設施,進行網格化布局和再改造,統籌考慮立體復合空間利用,高度集約化利用土地。最后,加大實現對“雙碳”目標的技術創新投入力度。搭建全生命周期綠色生產、流通、消費體系。重視綠色建筑的研究及實際應用,建立全生命周期建筑碳減排體系,實現新建建筑的低碳能耗。加大對碳捕獲、應用和封存技術的研究和實踐力度,以應用于水泥鋼筋生產、化石燃料制氫等重點高碳排行業。

3.4 深化提升生態空間保護與修復及農業空間合理利用能力

國土空間規劃應順應我國自然地理格局、演化規律及預測趨勢,從生態空間保護與修復,以及農業空間的合理利用方面,構建與社會、經濟發展相匹配的空間體系,實現減排、增匯目標。首先,加強生態保護修復,開展國土綠化行動。重點關注高寒高海拔地區、水源涵養生態功能涵養區、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等重點區域的生態保護與修復。持續推進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與完善,整合優化自然保護區、地質公園、森林公園等保護地以實現自然生態系統的整體性保護?;诓煌N類自然生態系統影響碳匯能力的認知基礎,重點發揮森林、濕地、草原等自然生態系統的碳匯能力,適度退耕還林、退耕還草,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在全國范圍內構建大區域、大尺度生態網絡結構體系,對自然空間進行網絡化連接保護,針對國家公園等具有較高生態價值的空間進行輻射狀規劃,提升周邊區域生態固碳價值。其次,優化城鎮生態空間布局,規劃設計城鎮空間形態結構,合理控制規模,實現綠色轉型。針對不同區域、規模城鎮,制定差異化“碳中和”路徑,充分發揮藍綠空間局部氣候調節功能。最后,加強農業空間的合理利用。構建聯系緊密、互聯暢通的食物運輸、配送體系,探索圈層式農業生產空間布局,保證糧食安全,提高糧油蔬菜的供給和保障能力。通過開展農田土壤固碳潛力評估、固碳技術方法研究與實踐,充分發掘農田土壤碳庫的減排增匯效益,實施科學耕種養殖,探索實踐生物和土壤固碳技術以助力“碳中和”戰略實現。

3.5 多部門協同推進落實規劃、提升效能

首先,協同推動法律法規制修訂,將實現“雙碳”目標作為關鍵要素納入自然資源利用、生態環境保護法治建設,為國土空間規劃提供上位指導。其次,多部門協同推進氣候變化系統性、一體化機制構建,包括但不限于早期預警和風險評估機制、信息傳遞共享機制、災情預警會商機制、應急響應機制、考核監督機制及災后修復重建機制[16]。加強機制間統籌銜接,共同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多維挑戰。再次,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與風險評估相關技術標準的制修訂,包括但不限于碳匯碳減排評估與績效目標、價值核算等方面。最后,構建“碳中和”投融資體系,促進社會資本參與“雙碳”目標達成。發展綠色金融,創新綠色金融方案,有機吸收可持續金融標準發展的最新成果[17]。構建碳匯交易平臺,發展碳交易與服務,增強金融機構風險控制能力,開展可持續發展咨詢、信用交易和風險管理,為有效落實規劃、提升管控效能提供資金的有力支撐。

4 結語

本文所選取的6 個具有代表性的國家(組織),其實踐和探索證明了“碳達峰、碳中和”實現是一個涉及多要素、全地域、全鏈條的復雜系統工程,其中戰略實施需要系統設計、多部門統籌協調。我國國土空間規劃應強化“碳中和”目標引領,明確綜合交通基礎設施支撐體系空間布局規劃要求,統籌能源利用與排放體系綠色發展規劃,深化提升生態空間保護與修復、農業空間合理利用能力,以及多部門協同推進落實規劃、提升管控效能。本文以各國(組織)較新版本的空間規劃文本或行動為基礎,主要聚焦相關規劃內容,由于篇幅限制,對各國(組織)在行政、法律等方面的低碳探索未進行全面展開,留待后續探索。未來,還需進一步探尋“碳達峰、碳中和”與綠色高質量發展的耦合互動關系,詮釋國土空間規劃領域如何在戰略創新和低碳轉型方面更好地發揮前瞻性、導向性和調控性,不斷研判綠色低碳空間發展的挑戰與策略,不斷研發集成減碳能源利用與排放技術體系、低碳綜合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等硬核技術,探索“雙碳”目標導向的國土空間結構,不斷探索開拓國土空間規劃在實現“雙碳”目標過程中的正確路徑。

猜你喜歡
空間規劃雙碳國土
“雙碳”目標下城市生活垃圾制氫技術研究進展*
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下城市地下空間規劃的再認識
“雙碳”目標下企業如何應對碳市場帶來的挑戰與機遇
專訪奚國華:中信力爭成為國企助力“雙碳”目標的旗幟
“雙碳”下縣城發展新思維
新時期國土空間規劃編制的思考
鮮花盛開的國土
守望國土的藏族姐妹花
守望國土的藏族姐妹花
空間規劃的海外經驗探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