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哲學闡釋

2024-04-10 06:58強,張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文明思想

崔 延 強,張 子 揚

(西南大學 1.中希文明互鑒中心;2.馬克思主義學院,重慶 400715)

任何真正的哲學都是“時代精神的精華”。作為中華文化和馬克思主義的時代化表達,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一個內涵深刻、邏輯嚴密、意義深遠的不斷豐富發展的系統科學的理論體系。2023年10月,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正式提出了習近平文化思想。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事關黨的前途命運,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要“圍繞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這一新的文化使命,堅定文化自信,秉持開放包容,堅持守正創新”,“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堅強思想保證、強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條件”[1]。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意義深遠,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理論觀點上實現了馬克思主義的時代化創新,為當前人類文明走向提供了新的思考向度,繼承和發展了中華文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交往理念,將哲學領域關注的“人類性問題”與“普遍性思想”內嵌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實踐的具體現實之中,以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為目標來正面回應西方文明的現代性問題。深刻把握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哲學闡釋,不僅能從思想層面上實現高度認同,也能從實踐層面積極踐行,共同推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

一、研究緣起與文獻綜述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基于全球發展大勢與國內發展布局,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進行頂層設計、系統部署,將文化建設提升到民族復興的戰略高度統籌考量,圍繞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什么樣的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等重大時代課題,提出了一系列新觀點新論斷新思想,構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文化篇,形成了習近平文化思想,為做好新時代新征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和科學的行動指南。2023年10月7日至8日召開了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正式提出習近平文化思想?!度嗣袢請蟆?0月9日頭版詳細報道了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的重要指示[1],迅速引發了學界熱烈回應。截至2023年12月10日,《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社會科學報》發表系列文章,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主題收錄于知網的文獻已達120余篇?,F有成果有三個特點:一是文獻數量眾多,對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內容體系形成了完整系統的研究格局;二是問題意識明顯,對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價值意義從理論與實踐層面深化結合凸顯了問題研究導向;三是研究視角多元,對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實踐指向以跨學科視野強化了理論闡釋的多元性。學界對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研究,從理論淵源、生成邏輯、內容體系、價值意蘊、實踐路徑等層面展開廣泛論述,并結合中國式現代化、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等重要內容加以分析,現有成果主要圍繞三個方面展開:

第一,從整體性視角分析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發展脈絡、內容體系與價值意義。劉建軍等指出:“習近平文化思想與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一脈相承,是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時代表達,實現了對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繼承與發展?!盵2]劉成等認為,習近平文化思想是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等“凝練升華而成的科學的、實踐的、開放的思想文化體系”[3]。張明指出,習近平文化思想科學繼承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創造性地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有機結合,是“堅持‘兩個結合’的光輝典范”[4]。齊衛平等認為,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是中國共產黨捍衛文化主體性的鮮明體現,標志著“中國共產黨文化領導權和文化主體性的統一”[5]。曾祥敏等指出,習近平文化思想“以‘文化思想’統領新聞宣傳、輿論引導和文化創新發展,氤氳意識形態的向心力、價值觀的引領力和文化內驅的凝聚力”,“開創了新時代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新局面”[6]。朱宗友等認為,習近平文化思想內涵豐富,“既闡釋了新時代文化建設的重要基點與根本要求,在方法論層面總結了文化建設的具體原則,又明確新時代推動文化建設的具體實踐方案”[7]。段妍等認為,習近平文化思想提出了堅定文化自信、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堅持“兩個結合”、全球文明倡議,具有重要的原創性貢獻[8]。

第二,從具象化視角剖析習近平文化思想對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原創性貢獻。陳金龍等指出,習近平文化思想“體現了文化傳承與文化創新的有機統一、文化主體性與文化多樣性的有機統一、歷史自信與文化自信的有機統一、民族立場與國際視野的有機統一”[9]。黃力之認為,習近平文化思想對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進行了重新闡釋,使馬克思恩格斯論斷中所提及的一般的文化全球化、西方文化的全球化與中華文化的自主性達到一種新的平衡[10]。張彥等指出,習近平文化思想在文化形態論、文化本質論、文化主體論、文化領導論與文化交往論實現了發展與超越,“成為一種立足于自身定向的‘中國文化’”[11]。付文軍認為,習近平文化思想在文化使命論、文化主體論、文化自信論、文化創新論上取得了重大理論突破與實踐創新,“是對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規律和人類文明演進規律的深刻總結”[12]。侯勇等認為,“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內容體系由文化價值觀、文化使命觀、文化任務觀、文化認識觀、文化功能觀、文化發展觀、文化實踐觀、文化世界觀等有機組成”[13]。孫成武等指出,習近平文化思想“提出和闡明了新時代文化建設的總目標總任務、文化建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基本方針和戰略舉措等,在新時代背景下實現了對中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理論的又一次重大創新”[14]。潘莉等認為,習近平文化思想“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論認識之‘體’、轉化方法之‘用’以及與新時代的實踐‘貫通’上進行了科學、豐富、深刻的揭示,闡明了新時代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路徑”[15]??敌阍频葟闹袊伯a黨組織群眾、動員群眾的視角研究認為,“團結與凝聚人民不僅是黨的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實踐課題,而且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實踐觀照與目標指向”[16]。

第三,從多元視角闡釋習近平文化思想對中國式現代化、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等內容的價值意蘊與實踐導向。李丹等指出,習近平文化思想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分析中國式現代化的文明特質,可以更好地理解習近平文化思想及其關于中國式現代化文化建設、文明傳承的深刻論述”[17]。秦宣等認為,習近平文化思想“賦予統一戰線以團結培根鑄魂、凝心聚力的時代任務,推動統一戰線全面嵌入文化強國的整體架構”[18]。牛喜平指出,習近平文化思想體現了“明體達用、體用貫通”的理論品格和系統辯證的科學方法,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提出了一種開放包容的解決方案”[19]。魏崇輝認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引,貫穿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重要講話中的‘標識性概念’?!盵20]王丹竹等指出,習近平文化思想“科學闡釋了鄉村文化振興的時代內涵與核心內容,并明確了鄉村文化振興的政治方向、揭示了鄉村文化振興的內在規律、回應了鄉村文化振興的時代之問”[21]。韓云波提出,要從中華性、精品性、傳承性、引領性四個方面入手,以“習近平文化思想引領中國社科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22]。金棟昌等認為,習近平文化思想“以立心、明責、定向的方式為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鑄魂賦能,以系統回應中國式現代化的方式引領塑造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現代品質”[23]。

當前,學界關于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闡釋解讀主要集中于理論溯源、內涵要義、實踐路徑等主題,聚焦“第二個結合”、新的文化使命、“七個著力”等內容為邏輯脈絡展開論述,從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到確立“四個自信”,從重視推進“兩個結合”到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一系列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觀點論斷深化了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論研究。但針對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學理性闡釋還有所欠缺,目前學界對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創性貢獻、邏輯理路和時代價值還需采取多學科跨文化的綜合視角,以有利于深刻把握習近平文化思想,切實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

鑒于此,本文將深刻把握習近平文化思想所蘊含的哲學意蘊,以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精神為引領,將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等重要講話作為文本,提煉總結習近平文化思想形成的標識性概念,運用哲學研究的視角聚焦習近平文化思想對文化主體性、馬克思主義哲學、西方文明形態的理論回應與實踐遵循,深刻把握習近平文化思想在“魂脈”與“根脈”、“民族”與“世界”、“明體”與“達用”交相輝映、相互聯結的辯證特征,在深刻揭示習近平文化思想深厚哲學意蘊的同時,為我們在新時代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強大的思想引領和行動指南。

二、習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文化主體性的守正創新

“守正創新”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根本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守正,守的是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守的是‘兩個結合’的根本要求,守的是中國共產黨的文化領導權和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盵24]文化主體性是文明“活的靈魂”,是展現人類文明物質成果的精神力量,是一個民族凝心聚力的精神標識。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始終重視文化主體性的建設與發展。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是中國共產黨人在新時代文化主體性的升華與彰顯,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在文化建設方面取得的寶貴經驗和時代成就。當今時代,人類現代化的全球性普及,呼喚不同國家發展自身文化主體性的歷史出場。正如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所指出:“資產階級,由于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盵25]傳統西方文明理論都是圍繞人性的抽象概念為理論基點,人類文明進步開化的進程被抽象理解為個人利己主義的顯現,將人類視作文明進程的創造主體,但同時又將具有公民身份的奴隸主、全知全能全善的上帝、剝削壓迫的資產階級等具體物象視作不同的實體身份,以人性、上帝、理性作為文明動力來尋找對文明發展起到決定性作用的終極實體,最終導致“文明每前進一步,不平等也同時前進一步。隨著文明而產生的社會為自己所建立的一切機構,都轉變為它們原來的目的的反面”[26],人類文明史才呈現出理想與現實相背離的狀況。實際上,不同國家和民族的文化主體性就是人類在文化意義上對自己國家和民族發展歷程的自我確證。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深刻揭示了人與文化之間創造與被創造的關系,從根本上重塑了中華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積極主動、自信昂揚的精神面貌,鮮明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的“歷史主體之謎”。

(一)捍衛了馬克思主義文化主體性立場,彰顯了馬克思主義的生命力

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強調文化的主體性,展現了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強烈使命意識。馬克思主義自誕生以來就始終關注文化主體性的概念流變,馬克思突破了亞里士多德的實踐理論范式的貴族化傾向,舍棄了黑格爾絕對精神的哲學立場,牢牢抓住無產階級及其革命性的特質,提出要建立緊緊依靠人民的無產階級政黨,將維護無產階級利益與實現人的自由解放作為自身存在的現實基礎。這一論述鮮明體現了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的科學性與先進性?!袄碚撘唤浾莆杖罕?也會變成物質力量。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盵27]11在馬克思看來,無產階級被賦予了偉大的世界意義,“實踐”就變成了實現人的自由解放的實踐,“理論”就成了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本體論承諾”,這一承諾成為無產階級區別于其他政黨的本質體現。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無產階級政黨在進行文化建設時“首先就要求他們不要把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等等的偏見的任何殘余帶進來,而要無條件地掌握無產階級世界觀”[28]739。馬克思、恩格斯對“意識形態”概念的使用充滿了斗爭性的批判色彩,這一重要論述在后來的毛澤東、鄧小平等中國共產黨領導人那里都得到了傳承和發揚。毛澤東非常重視意識形態對政治、經濟、文化的能動作用,他說:“當著政治文化等等上層建筑阻礙著經濟基礎的發展的時候,對于政治上和文化上的革新就成為主要的決定的東西了?!盵29]鄧小平也極為重視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建設,他強調:“馬克思主義是打不倒的。打不倒,并不是因為大本子多,而是因為馬克思主義的真理顛撲不破。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的精髓?!盵30]可見,意識形態決定文化的性質和發展方向,意識形態工作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重要內容,也是國家文化建設、文化發展中最為核心的部分。

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文化主體性,根本上是要解決“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的問題。新時代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意識形態工作,將意識形態安全工作提升到與經濟建設同等重要的理論高度,提出必須堅持黨對意識形態工作的全面領導,鞏固全體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馬克思主義就是我們黨和人民事業不斷發展的參天大樹之根本,就是我們黨和人民不斷奮進的萬里長河之泉源?!盵31]66“在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這一根本問題上,我們必須堅定不移,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能動搖?!盵31]66歷史和實踐證明,著力加強黨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領導,就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不動搖,最重要的就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是全黨特別是宣傳思想戰線必須擔負起的一個戰略任務?!盵32]這一科學論斷夯實了我國意識形態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基礎,明確了新時代中國意識形態建設的方向目標與方法路徑。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頭腦,高舉馬克思主義方向旗幟,旗幟鮮明地抵制歷史虛無主義、新自由主義等錯誤思潮。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所有宣傳思想部門和單位,所有宣傳思想戰線上的黨員、干部都要旗幟鮮明堅持黨性原則?!盵33]154“宣傳思想戰線的同志要當戰士、不當紳士,不做‘騎墻派’和‘看風派’,不能搞愛惜羽毛那一套。宣傳思想戰線的同志要履行好自己的神圣職責和光榮使命,以戰斗的姿態、戰士的擔當,積極投身宣傳思想領域斗爭一線?!盵34]這些新思路新論斷集中體現了習近平文化思想對馬克思主義文化主體性的堅守捍衛,彰顯了當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思想偉力。

(二)鞏固了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

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強調文化的主體性,促使中華民族有了文化意義上全新的堅定的自我。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指出:“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遠,要有引領力、凝聚力、塑造力、輻射力,就必須有自己的主體性?!盵24]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就是中華民族這一主體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實踐自覺性,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深刻闡釋了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突出的創新性、突出的統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等五大突出特性,正是中華文化主體性的具體呈現。中華文明歷經五千多年而經久不衰,相較于向外擴張、征服自然的西方文明,中華文明始終強調內正其身、外正其容的生命意識、風骨氣韻與家國情懷。對于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而言,集中體現在中華民族對自身文化價值及其傳統的自覺意識之中,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實質上就是中華民族自我意識的理性化和成熟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是通過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建立起來的”[24]。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機結合。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強調:“在五千多年中華文明深厚基礎上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必由之路?!盵35]“兩個結合”的科學論斷深刻揭示了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交互契合、融通創新的內在聯系,筑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文化根基。習近平文化思想通過“兩個結合”的思想主張,在馬克思主義、中國社會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三者之間架設起了一座溝通交流的橋梁,塑造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型文化形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中蘊含的天下為公、民為邦本的天下觀,為政以德、任人唯賢的社會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道德觀等,都深刻解釋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的高度契合性。新時代以來,從“與時俱進、推陳出新”到“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再到“明體達用、體用貫通”的話語轉變,切實加強了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精神主動,夯實了中華民族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歷史決心,表明中國共產黨將文化創新的自覺性提升到了新的時代高度,深刻展現了中華文明的文化自信。因此,習近平文化思想提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其理論論域絕不僅僅局限于傳統意義上的地域文明,而是中國式現代化在人類文明形態層面的創新與升華。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充分展現了中國共產黨強烈的問題意識與宏觀的觀察視角,在人類文化發展的軸線上正確把握歷史、現實與未來,將民族性與時代性融為一體,全新賦予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彼此成就、相互契合的內生關系,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確立了科學的精神坐標。

三、習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時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時代創新

理論創新是馬克思主義的內在精神。馬克思主義“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36],“它在不同的時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時具有完全不同的內容”[28]873。習近平文化思想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審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根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來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從哲學高度將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與唯物辯證法內嵌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不斷根據時代變革與現實實踐來提煉、總結、轉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時代內容,閃耀著馬克思主義真理的光輝。在認識論方面,習近平文化思想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堅持從本國發展實際與全球發展趨勢出發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強調“堅定文化自信的首要任務,就是立足中華民族偉大歷史實踐和當代實踐,用中國道理總結好中國經驗,把中國經驗提升為中國理論,既不盲從各種教條,也不照搬外國理論,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24],繼承發展馬克思主義矛盾分析的基本原理,堅持“古為今用”的批判性繼承原則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內容,在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的基礎上,提出“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以“文明互鑒”代替“沖突對抗”,充分彰顯了馬克思主義辯證思維方法的科學性。在歷史觀方面,習近平文化思想堅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場,明確了“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文化發展方向,強調“決不能拋棄馬克思主義這個魂脈,決不能拋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個根脈。堅守好這個魂和根,是理論創新的基礎和前提”[37],堅持在“第二個結合”中守好“魂脈”和“根脈”的同時加強鑄魂育人工作,深刻揭示了馬克思主義堅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場。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表明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研究視域已經從一般意義層面的改造世界范式轉向對現實生活世界的普遍關切,系統回答了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時代課題,開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新境界。

(一)認識論底蘊:促進民族性與世界性相融通,闡釋“求同存異”的天下情懷

習近平文化思想將民族性與世界性相融合,在正面回應西方文明質疑的基礎上彰顯了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在根本上與西方文明存在著根本差異,中華文明自古以來就是依靠調控內部的和諧關系與維護周邊外交關系,是在和平崛起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人類文明形態;而西方文明是依靠內部階級沖突和外部殖民掠奪,利用階級對立、戰爭壓迫等軍事手段建立起來的人類文明形態。格雷厄姆·艾利森提出“修昔底德陷阱”來闡釋國家關系的發展規律,認為作為后起之秀的“崛起國”勢必會引發“守成國”的戰略恐慌,并在“弱肉強食、優勝劣汰”的“達爾文森林法則”指引下,守成國的“排他性競爭與焦慮”會被無限放大,最終兩國必將兵戎相見,通過戰爭方式打壓對方,以鞏固或奪取世界霸主地位[38]。這一斷言誤導了世界其他國家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認識,助長了“中國威脅論”的言論擴張。實際上,格雷厄姆·艾利森在權力結構沖突與觀念互動建構的比較分析上割裂了文化個性與文化共性的統一關系,正如斯賓格勒所說:“如果把文明理解為一種文化的有機邏輯的結果、完成和終局……每一文化,皆有其自身的文明?!盵39]人類實踐活動的根本目的和動因,就是為了通過對自然規律的把握,把自然界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使之服從自己的生存和發展需要,這就是人的活動合規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統一。歷史和現實證明,“人類文化的不同形式并不是靠它們本性上的統一性而是靠它們基本任務的一致性而結合在一起的”[40],人類這一基本任務就是追求一個最適合于和最無愧于人類本性條件的理想世界,這既是人類文化發展的方向,又是人類文化發展的動力。在馬克思看來,“‘亞細亞生產方式’,從根本上決定了‘亞細亞現象’。這種個案性使東方社會跨越‘資本主義制度的卡夫丁峽谷’,既是能夠的也是必要的。這就從學理層面上為東方國家按照自身的歷史特質,走出一條區別于西方的獨特道路開辟了可能性,由此決定了‘中國道路’的選擇和方向”[41]??梢?馬克思主義以世界發展大勢和人類發展方向為宏觀視角,將實現人類自由與解放作為價值依托,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打開了宏闊的文化視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歸根到底是因為馬克思主義行?!盵42]新時代以來,中國共產黨在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指引下,形成了以世界視角審視文明、以開放胸懷包容文明、以大國擔當對待文明的處事風格,繼承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對人類文明發展的時代內容。習近平文化思想堅守和踐行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立場,時刻以人類普遍交往和整體形態作為實踐依據,將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置于世界發展的歷史坐標中進行參照考量,從人類發展大潮流、時代變革大方向、中國發展大格局的視角正確認識和處理了中華文明與世界各國文明的關系。

中華民族發展歷程已經充分證明,只有厚植本國的歷史文化沃土,才能實現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枝繁葉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蘊含的“和合”智慧與馬克思主義具有高度的思想契合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古為今用、以古鑒今,堅持有鑒別的對待、有揚棄的繼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努力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之與現實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務以文化人的時代任務?!盵31]313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引用“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盵42],深刻表達了中華民族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品格;習近平總書記在德國科爾伯基金會的演講中引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43],鮮明體現了中華民族強大的道德約束和大國氣度;習近平總書記在出席金磚國家領導人會晤時引用“交得其道,千里同好;固于膠漆,堅于金石”[44],充分展現了中華民族的坦誠友好和自信擔當??梢?中華文明的賡續發展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提供了豐厚的思想底蘊。自古以來,中華民族視野中的“天下”觀念不僅指代的是生活居住的自然疆土,其核心意指中華民族對構建美好和諧社會的一種理想。中華民族崇尚的和諧社會實質上是一種超越國家層面看待人類社會發展的世界視野,是一種充滿仁愛禮治的美好社會秩序。儒家思想在中華民族發展歷史上占據著舉足輕重的重要地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而不同”的人文理念貫穿于中華文明形成發展的歷史進程。中華民族所追尋的“天下觀”是一種“協和萬邦”的美好生活秩序,與西方現代文明所體現的霸權色彩和殖民特質存在著根本差異。中華文明的“天下觀”旨在提升中華文明的傳播力影響力,廣泛吸收國內外一切文明的優秀成果,以開放包容的胸懷促進世界文化共融發展,實現“協和萬邦”的理想愿景。新時代以來,習近平文化思想以“協和萬邦”為核心理念,奉行“和而不同”的文化開放原則,采用“求同存異”的文化交流策略,承認“物之不齊,物之情也”的文化多樣性,展現“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文化包容胸懷,倡議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科學謀劃“一帶一路”帶動國家經濟發展建設,積極推進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建設發展,開創了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新局面。

(二)歷史觀底蘊:堅守“魂脈”和“根脈”有機結合,內蘊“培根鑄魂”的價值內核

習近平文化思想實現了歷史傳承與時代變革的有機融合,在傳承發展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基礎上凸顯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與生命力。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把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作為根本,持續推進鑄魂育人工作,在把握“魂脈”與“根脈”有機結合的基礎上,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相統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國共產黨汲取人類思想精華、適應社會發展的時代產物,深刻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價值觀與人的現代化發展的有機統一,具有鮮明的科學性、時代性與開放性。馬克思主義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雖然產生于不同時代,但就二者邏輯關系而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刻體現了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價值理論,是馬克思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時代化表達。其一,馬克思主義在國家層面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闡明了價值導向,“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國家層面對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回應。馬克思主義旨在建立一個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會。馬克思將人的本質看作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27]501,揚棄了從古希臘到德國古典哲學的形而上學思維模式,從人的生存方式出發,認為現實生活的個體必須結合為共同體才能實現人的自由解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國家層面的建設方向,深刻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理想藍圖,對新時代的國家形態建構提出了更具象化的內容要求。其二,馬克思主義在社會層面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指明了方向原則,“自由、平等、公平、法治”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社會層面對馬克思主義的現實映照。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提出:“每一歷史時代的經濟生產以及必然由此產生的社會結構,是該時代政治的和精神的歷史的基礎?!盵45]這一論斷集中體現了馬克思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高度重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僅是對馬克思主義的傳承發展,更是基于人的內在本性與精神追求,充分彰顯了人民立場的道德規范。其三,馬克思主義在個人層面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立了榜樣標桿,“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個人層面對馬克思主義的價值堅守。馬克思認為,真正的道德是個體自律與個體自由的有機統一。馬克思將受自然規律支配的人類精神的自律與受制于他人的外在他律進行嚴格區分,把人的自律與自由有機聯系起來,認為真正的道德不是外在條件的束縛規范,而是人的內在的自由。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個人層面的道德規范鮮明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時代要求,對新時代的國家公民提出了更清晰的道德內容要求。

文化作為人類文明發展的觀念體系,本身就存在著演進更替的歷史過程,體現為價值觀念的更迭和思維方式的轉變,其中往往蘊含著不同思想觀念的辯論爭鳴和新舊交替。文化演進的歷史結果既是對現有文化理念的重新審思,也有對外來文化的借鑒,進而實現符合文化發展規律的時代創新。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今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結構層次,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修齊治平,內圣外王”在另一種意義上的時代體現。從國家層面的價值立場來看,中華傳統文明長期受到封建思想的束縛,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理想概念在中國古代的最終指向都是服務于封建統治階級。相較而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集中于實現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富強強調的是國家發展強大與人民生活美好的有機結合,民主保障的是人民當家作主的合法權益,文明體現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等多領域多維度全面發展,和諧涵蓋的是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平衡發展狀態,也包含不同國家區域之間乃至中國與世界的共融共生關系。從社會層面的價值導向來看,傳統文化提倡的思想在封建社會難以擁有實踐開展的沃土,封建禮教思想和封建專制統治的雙重壓迫致使這一社會思想只能淪為天方夜譚。然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指導下,以中國式現代化發展作為物質基礎,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積極發展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文化,因此與傳統價值思想存在根本區別。從個人層面的價值追求來看,處于封建政權統治下的中國,愛國、敬業更多強調的是一種樸素狹隘的忠君思想,誠信、友善更多體現在個人生活發展中的道德修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強調的愛國,是涵蓋了愛祖國疆土、愛祖國歷史文化、愛骨肉同胞的大愛,在加強鞏固民族自豪感的同時將家國情懷有效轉化為社會實踐,主動參與到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進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強調的敬業更多指向發揮個人的優勢才能,做到物盡其用,人盡其才,在全社會營造誠實守信的發展環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倡的誠信、友善,旨在將個人教化層面上升到社會和國家,在個人養成優良道德修養的基礎上凝心聚力營造良好的社會風氣與發展氛圍,促進國家風清氣正發展局面的形成。

四、習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時代直面西方文明形態的理論回應

西方文明形態的演變史,就是一部崇尚“一元至上”絕對理性、體現“二元對立”線性思維的霸權話語發展史。反觀西方文明的演變規律,“文明沖突論”“西方中心論”和“文明一元論”的歷史出場,都始終內嵌著西方文明至上的絕對理念。面對西方長期占據話語權主導的現實困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如何在“中國”與“世界”的二元結構下重塑自身定位,如何實現其自主性與世界性的交互融合,如何在增強中華文化影響力的同時提升話語生產力,是習近平文化思想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必須回答的時代命題。馬克思明確指出:“各個相互影響的活動范圍在這個發展進程中越是擴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閉狀態由于日益完善的生產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間的分工消滅得越是徹底,歷史也就越是成為世界歷史?!盵27]540-5412023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順應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鑒的時代潮流,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議”,該倡議以“四個共同倡導”為主要內容,即“共同倡導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共同倡導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共同倡導重視文明傳承和創新”“共同倡導加強國際人文交流合作”。這一倡議明確回答了人類文明互鑒的五個核心問題:其一,回答了人類文明互鑒的基本前提,即“世界文明多樣性”;其二,回答了人類文明互鑒的基本原則,即“平等、互鑒、對話和包容”;其三,回答了人類文明互鑒的基本訴求,即“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其四,回答了人類文明互鑒的基本方法,即“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其五,回答了人類文明互鑒的基本目標,即“以文明包容超越文明優越”[46]。該倡議的提出,全面闡釋了人類文明交流互鑒的核心要義,深刻把握了人類文明傳承創新的時代邏輯,積極回應了人類文明交流合作的現實需要,為人類文明的發展擘畫了嶄新藍圖??梢?習近平文化思想以大歷史觀的世界視野聚焦人類文明的共通性特點,闡明了文明交流互鑒的時代內涵,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于文化交往的理論觀點,為促進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共融發展貢獻了中國力量。

(一)以文明互鑒論解構文明沖突論:交流互鑒跨越沖突隔閡的理論回擊

“文明沖突論”是亨廷頓基于西方文明衰頹和新興國家崛起的歷史變局,在1996年出版的《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書中預測人類文明未來走向的帶有悲觀主義色彩的西方現代文明理論。亨廷頓為了充分展示文明差異導致文明沖突的理論可能,開篇揭示了當今世界非西方國家的崛起促使西方國家追求文化認同與謀取文化復興的現實境況,強調不同文明之間的文化認同只能通過對照彼此的文明實體來界定,認為文明沖突在當今世界存在的合理性,再加上人類的天性本身就含有惡的趨向,人類群體為了確證自身文明的合法性以及發展動力,就必須以沖突的形式來實現。亨廷頓對文明沖突的理論暴露出他始終以抽象性、非歷史性的知性視角去闡釋文明交往與文明沖突的理論缺陷。黑格爾說:“果是與因有區別的:果之為果在于設定它的原因,但這種設定性也同樣是自身反映和直接性。只要我們執著于因果間的區別,則原因的作用,或原因所設定的后果,同時也就是原因的前提?!盵47]反觀亨廷頓的理論演化,他貿然將世界不同文明的存在納入“我們”與“他們”兩種陣營之中并形成對立沖突的關系,將人性論作為文明沖突論的理論基點,將人類文明發展歷史中的對立沖突現象上升到人性使然,這種論調作為一種酷似于霍布斯式的抽象人性理論的復述補充,深刻體現了文明沖突論因果倒置的論證短板和同質思維的固化缺陷。

習近平文化思想提出“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是基于對文明沖突問題的理論反思?!拔拿鳑_突論”的理論根據仍然植根于冷戰后的國際文明秩序,沒有看到現代文明新秩序的深刻本質,狹隘極端的理論視野和片面獨斷的方法范式促使亨廷頓片面關注人類文明發展進程中的沖突隔閡現象,忽視了人類文明交流融合主線的現實考察,最終導致“文明沖突論”的理論觀點與全球化的現代背景相悖。羅素在《中西文明比較》中說:“不同文明之間的交往過去已經多次證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里程碑?!盵48]縱觀人類文明的光輝歷程,希臘、羅馬、埃及的文明沖突伴隨著文明進步開化,種種文明交流互鑒的鮮活案例為后世西方文藝復興、啟蒙運動與中國近代革命、解放運動提供了堅實的歷史印證與文明基礎。習近平文化思想正是基于對文明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打破了西方原子式思維模式的桎梏,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命運共同體理念,弘揚了中華文明“各美其美、天下大同”的和諧共生理念。從理解人類文明的邏輯建構來看,習近平文化思想在價值立場和理論旨歸層面實現了對“文明沖突論”的現實超越?!拔拿鳑_突論”的理論實質仍然是西方中心主義立場的堅定維護者,沒有看到現代文明的多元共存,文明優越的價值立場和西方至上的理念導向促使亨廷頓將文明的邏輯錯誤地設置為西方文明邏輯,將西方文明的興衰成敗看作是衡量人類文明進步落后的評定標準,并將世界文明按照“西方與非西方”的對立標準進行文明劃分,他利用文明的意識形態概念來重構世界政治文明秩序,并不是現代化時代的全新論斷,而是冷戰思維的“舊事重提”。

(二)以文明非中心論解構西方中心論:共存共融駁斥霸權優越的歷史實踐

“西方中心論”作為世界文明秩序的一種“想象”,是以西方“文明優越”為價值內核、以資本主義擴張為物質基礎、以資本邏輯建立全球統治為根本訴求的文明觀話語[49]。西方中心論本質上是西方文明優越的價值延續,18至19世紀西方文明的飛速發展造就了西方科學技術與文明理念的現代生成,塑造了西方文明優越的中心意識。西方中心論在文明形態史觀的體現主要分為三種:第一種以利奧波德·蘭克為代表,認為世界文明的現實考察就是歐洲文明的歷史彰顯;第二種以達爾伯格·阿克頓為代表,認為世界文明普遍性的發展經驗可以完全歸結為歐洲文明獨特性的文明成果;第三種以托馬斯·巴克爾為代表,漠視歐洲以外的其他文明,褒獎歐洲文明是人類最優文明的最佳方案??梢钥闯?西方中心論有三個理論錯誤:首先,基于西方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現實基礎,以自我為中心的視角誤判了人類文明的未來走向;其次,基于西方文明推動世界文明發展的歷史進程,以單一歷史發展的線性思維錯認了世界歷史的發展規律;最后,基于東方文明發展緩慢的對比分析,以西方進步東方野蠻的認識武斷來確證西方文明的優越身份。長期以來的身份優越感直接影響了西方歷史學家的理論視野,無論是斯賓格勒、湯因比還是布羅代爾、沃勒斯坦等,他們在文明研究中都表現出一個共性:一方面猛烈抨擊西方中心論所帶來的理論缺陷,另一方面仍站在歐洲史觀的視角去發掘西方文明現代性的合理因素。這就導致了西方學者在文明研究的觀點闡釋與邏輯論證過程中始終處于二律背反的尷尬境地。

習近平文化思想提出“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是基于對文明優越所造成的西方中心論的理論回應。從西方文明的本質內核來看,西方中心論所帶有的文明優越傾向來源于西方文明發展的現實境況。自歐洲啟蒙運動開啟西方文明更迭轉型以來,伴隨著西方資產階級革命的興起與海外殖民貿易,建立了以西方文明為核心的全球文明秩序。在西方現代性的影響下,弗蘭西斯·福山的“歷史終結論”應運而生。他認為,人類文明形態的更迭史實質上是一部“以自由民主制度為方向的人類普遍史”[50]?!皻v史終結論”的話語目標,是為了實現西方意識形態對世界文明國家的全球性占領,以所謂“普世價值”為理論內核在全球推廣資本主義制度體系??梢?“西方中心論”是西方文明發展的歷史產物。習近平文化思想相較于西方中心論具有截然不同的價值立場,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追求的是世界文明共融共生發展的偉大目標,將多元共存的世界文明一視同仁,主張異質性文明要主動融入文明交流互鑒的主流趨勢中綻放自身文明的光彩,強調不同文明之間是一種和諧共生的友好關系,極力反對西方文明以高低優劣的評定標準來分裂世界文明交流融合的霸權行徑。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已經證明,任何一種文明以自信昂揚的姿態在全球范圍內獲得廣泛認同,并不是靠戰爭掠奪手段抑或文明灌輸工具,而是靠自身廣闊的文明視野與深厚的文明底蘊,獲得普遍認同,只有這樣人類文明才能夠持續走向未來的光明大道。

(三)以文明多元論解構文明一元論:交流融合破解“普世主義”的現實超越

“文明一元論”是西方文明提倡的具有絕對主義色彩的霸權主義文明理論,主張在全球視野下的世界文明確立一個永恒不變的文化中心,處于中心地位的文化形態將主導人類文明的未來發展走向。文明一元論在邏輯建構上深刻體現了西方文明二元對立與善惡區分的思維定式。圍繞西方中心主義所構建的文明一元論話語體系,自身就帶有奉行西方文明至上的理論邏輯和傲慢成見。西方二元對立的理性思維是文明一元論生成發展的邏輯導向,在二元對立的思維定式中,文明一元論將世界文明以優劣好壞為標準截然對立起來,以善惡區分的表現形式將不同區域的文明實體分離對立。在西方文明發展的歷史進程中,始終將西方文明與東方文明進行二元對立的劃分界定,使用諸如進步—野蠻、開放—封閉、強大—弱小的語境對比,這種二元對立的文明話語就將西方文明與非西方文明的文明優劣稱之為“善惡對立寓言”,由此,善惡二元論成為西方文明的主導結構,西方文明自詡為“善”的代表,非西方文明尤其是以東方主義為代表的文明被人為置于“善”的對立面。這也深刻揭示了文明一元論在歷史邏輯上的虛偽欺騙性,打著“善”的旗號一方面維護資本邏輯的自洽性,另一方面又以人道主義等為口號進行文化殖民等戰爭手段。不僅如此,文明一元論的理論預設就是默認異質性文明之間無法通過相互交流互鑒達到交往融合,必須通過文明優劣判定優勢文明,落后文明相對于先進文明必須采取順從學習的態度,這也就達到了西方作為先進文明壓制、打壓非西方文明的最終目的。文明一元論以西方文明的所謂“普世價值”、文化模式、民主制度為標桿尺度,通過西方文明與非西方文明的對比顯現,將西方文明自身的文化霸權通過話語轉化輸出到非西方文明建設進程之中,促使非西方文明自身在西化過程中喪失文明的獨特性從而淪為西方文明的附庸。

習近平文化思想提出“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是基于對文明隔閡所造成的文化相對主義問題的現實考察。從人類文明發展的現實圖景來看,對待文明交流問題只有采取積極主動的態度,以區域文明為基點,以民族文明為特色,以世界文明為導向進行交流互鑒才能真正實現文明的進步發展。在文明一元論的視域下,文明被視作識別人類個體身份的DNA,將不同文明按照西方文明的話語體系進行批判劃分。當文明一元論發展到更為極端的一面就表現為社會達爾文主義的現實顯現,它剝奪了弱勢地位國家的文明話語解釋權,將人類文明的未來發展模式歸結為西方模式的唯一路徑,這種文明認識論已經違背了人類文明交流互鑒的歷史潮流,也模糊了文明與政治、經濟的關系進而被異化為強權的工具。實際上,任何文明都“不能唯我獨尊、貶低其他文明和民族。人類歷史告訴我們,企圖建立單一文明的一統天下,只是一種不切實際的幻想”[51]。古代文明的交往范式宣告了文明一元論的理論破產,無論是戰爭掠奪還是文明交流的方式都呈現著不同區域文明雙向互動的鮮明特征。亞歷山大的東征推進了西方文明與東方文明的思想碰撞,海上絲綢之路的開辟加速了世界文明的開化進步。誠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把人們隔開來的往往不是千山萬水、大海深壑,而是人們相互認知上的隔膜?!盵33]264習近平文化思想主張以更加積極主動的姿態參與到全球文明進程中,拋棄以往西方文明把握世界格局的線性思維,改變非西方文明對西方文明的盲目崇拜心態,打破西方文明對非西方文明的隔閡阻礙,文明交流互鑒終將成為貫穿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主線。

五、結 語

習近平文化思想是符合現代文明發展秩序的文化發展理念,同時也是順應世界各國人民交流愿望的文明交往理論。習近平文化思想在繼承發展、創新轉化的歷史進程中拓展了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歷史唯物主義向度,開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新境界。習近平文化思想兼具中國向度與世界視野,形成了民族性與世界性相融合、歷史傳承與時代發展相契合的規律性認識,深刻闡釋了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重大意義,成為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吨腥A世紀壇序》曾言:“文明圣火,千古未絕者,唯我無雙;和天地并存,與日月同光?!盵52]習近平文化思想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和合”理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內嵌馬克思主義文明理論,直面西方文明現代性的出場語境、悖論缺陷與內在本質,以全面客觀、科學理性的全球視野闡釋了中華文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的自信宣言,更是對西方盛行的“文明優越論”“文明一元論”“文明沖突論”的堅定駁斥。當然,對習近平文化思想所蘊含的哲學意蘊的把握不能僅僅限定于單一的研究視野和理論基調,而是要處于辯證聯系的發展視角。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今天,我們要牢牢把握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深刻內涵與重大意義,才能在充滿挑戰的現實境遇中找尋人類文明前行的光明大道,在世界的舞臺上展現中華文明的文化真諦。

猜你喜歡
馬克思主義文明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奮進之路
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請文明演繹
思想與“劍”
漫說文明
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思想永遠不能丟
“思想是什么”
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
馬克思主義穿起了中國的粗布短襖
對不文明說“不”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