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素養視域下初中地理跨學科融合教學的設計與實施

2024-04-10 03:52謝伍一
廣西教育·A版 2024年2期
關鍵詞:跨學科學科融合

謝伍一

摘 要:新課標背景下,教師應統籌設計綜合課程,有效整合跨學科知識,開展跨學科主題教學,強化課程協同育人功能。以商務星球版地理七年級上冊“地球的運動”第一課時為例,初中地理跨學科融合教學的設計、實施與評價應結合地理課程標準、學業質量要求和學情,關注學生關鍵能力和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基于核心任務設計活動任務鏈、設置課后實踐作業、制定主題單元評價規則量表,展開跨學科的融合教學。

關鍵詞:初中地理;核心素養;跨學科融合;地球的運動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4)04-0071-05

復雜問題的解決需要學生具備跨學科的能力,即以主導學科知識體系為依托,整合多門學科的知識和方法,構建全面認知以解決問題。因此,教師有必要對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改革,打破學科之間固有的邊界,開展合適的、有針對性的跨學科融合教學,使之既有相對完整的學科知識體系,又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整體認識。初中地理是一門介于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之間的學科,蘊含著多學科的知識與原理,具有綜合性、實踐性、探究性等特征?!读x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2022年版地理課標》)提出,教師要立足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關注學生探究能力、創新意識、實踐能力、社會責任感的培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初中地理跨學科融合教學,就是基于學生的基礎、體驗和興趣,以地理課程內容為主干,圍繞某一探究主題確定教學目標,選取并整合其他學科的相關知識和方法,通過滲透、互補的方式融入地理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形成地理學科知識體系,發展地理核心素養。下面,筆者以商務星球版地理七年級上冊“地球的運動”第一課時為例,探討初中地理跨學科融合教學的設計思路、教學實施及教學評價。

一、初中地理跨學科融合教學的設計思路

(一)選擇主題:跨學科融合教學設計的關鍵

跨學科融合教學圍繞一個中心主題來實現學科間的主動關聯。教師可以直接選用課程標準或教材設計的主題,也可以創設符合具體學情的主題。主題的選擇強調貼近現實生活,結合學生的知識經驗、社會生活、學科基礎等情況進行綜合考慮,明確主題的性質、類別、層次等。如此,便于教師以主題為中心,以主導學科核心知識和思想方法為主干,梳理主導學科和相關學科的核心知識圖譜和問題鏈條,引導學生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發展學生的跨學科核心素養[1]。

“地球的運動”第一課時的學業質量要求:學生能夠自主演示地球的自轉和公轉,歸納地球的運動規律,并用現實世界中的事例證明地球運動的存在,形成尊重客觀事實的科學態度;能夠舉例說明地球運動所產生的主要自然現象及其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以及人們順應自然規律進行社會活動所表現出的智慧,形成尊重自然、順應自然的意識。從地理核心素養的角度分析,該課時的學業質量要求指向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及地理實踐力三個方面,具有較強的探索性、實踐性和生活性。

七年級學生的好奇心強,有實踐探索意識,但對地球運動相關知識的掌握比較零碎,知識的內在聯系不清晰,還不具備建立起兩個參照系的空間思維能力。教師選擇“地球的運動”這一主題進行跨學科融合教學,能從現實生活的地理問題入手,有效融合其他學科的知識和方法,引導學生進行實驗探究,通過演示、推算、制作學具、測量影長等多學科學習方法、技能與思維的綜合運用,發展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實踐探究活動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地理學習興趣,還能促進學生結合已有的生活認知和多學科知識,將零碎的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達成素養目標。

(二)確定目標:強調素養導向與學生能力的培養

學科融合教學是指教師立足學科本質,緊緊圍繞主導學科的教學邏輯,分層級、有重點、有深度地整合其他學科的優質資源,最終促使學生建構知識體系、養成高階思維、形成學科能力、生成核心素養的教育活動[2]。這就需要教師在深度領悟主導學科課程核心理念的基礎上,根據課標要求、學生情況、教學內容特點確定教學目標,適當結合其他學科相關知識深化教學內容,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

“地球的運動”第一課時教學目標的制訂,要以傳授學生地理知識和方法為基礎,以地理學習方式和過程為支撐,融入多學科的知識、方法和技能,促進學生的知識增長,提升學生綜合認知和解決問題能力,達到學以致用、知行合一的要求。教師在把握課程標準、緊扣核心知識的基礎上確定了本課時的能力目標和素養目標(如表1),明確了“地球的運動”第一課時跨學科融合教學的基本定位,為下一步的學習流程設計指引了方向。

(三)設計學習流程:注重學生的真實體驗

初中地理跨學科主題學習的活動設計,要注重學生的真實體驗,凸顯地理跨學科主題學習的生活性、實踐性和綜合性。教師要以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發展為導向,進行清晰有序的活動鏈、問題鏈的設計;在組織學生進行實踐探究中,要分工明確,促使每一名學生真實參與學習實踐。

“地球的運動”第一課時跨學科主題學習流程的設計步驟由選擇學習主題、確定學習目標、選擇學習方法、制定評價量規、開展系列學習活動等環節組成(如圖1)。學習方式以小組合作學習為主,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育人思想,讓地理課程真正能夠培養未來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教給學生可用的地理知識和技能,真正實現“增強學生生存能力”的課程理念。

二、“地球的運動”第一課時跨學科融合教學的實施

在“地球的運動”第一課時跨學科融合教學的實施過程中,教師要圍繞核心任務,按照“情境導入—實驗探究—實驗求證—推理總結”四個循序漸進的教學環節(如圖2),融入多學科的知識、方法、技能及思維,引導學生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

教師在規定的時間范圍內依序推進主題活動任務,并根據跨學科融合教學需要組織學生開展自主學習、小組交流討論和匯報展示等活動。其間,教師要善于從地理學科核心知識和思想方法出發,運用地理實驗構筑學習支架,引導學生融合物理、數學、勞動教育等學科知識和原理解釋地理現象及地理原理,驅動學生進行跨學科主題學習。

(一)提出驅動性情境問題,創設問題空間

美國教育家杜威認為,教學的藝術就在于能夠創設恰當的情境。情境是教學的支架,教師要善于創設激發學生內在動機的教學情境,使學生處于一種主動、活躍的能動狀態,喚起學習需要,激發學習動機和潛在能力,進而達到主動學習的目的。學生只有將已有知識運用在自己所了解和熟知的情境中,才能學以致用,構建新的知識和經驗,促進核心素養的落實[3]。

在“地球的運動”第一課時跨學科融合教學中,教師先向學生展示了一張烏魯木齊市某中學和長春市某中學的上午作息時間表(如圖3),然后提出驅動性情境問題:“這兩張作息時間表有何異同?為什么?請說出你的疑問及猜測?!?/p>

教師以學生熟悉的作息時間表創設真實問題情境,指向“地球自轉產生的自然現象對人們生活產生的影響”這一主題目標。教師在引導學生復習已學知識經緯網的同時,通過比較發現“兩所中學經度相差多少度?”“兩所中學的相對位置是?”“烏魯木齊市的學生上第一節課時,同一緯度的長春市的學生已經上第三節課了,為什么?”等系列疑問,導出“這是由于地球的自轉導致地球上不同經度的地方產生的地方時間差異”這一結果。問題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望,教師因勢利導帶領學生進行實驗探究及實驗驗證,進而解決以上問題。

(二)設計活動任務鏈,展開實驗探究

為了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發展學生的空間思維,教師設計了以下三個以探究性實驗和驗證性實驗為主的活動任務,讓學生在實驗的過程中,綜合運用不同學科的知識、技能、經驗層層深入,在正確解釋地理現象的同時,切實發展解決問題能力。

1.探究地球自轉的方向和周期

教師明確學習小組分工,出示活動任務要求,組織學生合作開展實驗探究活動。學生按實驗報告上的要求依次完成以下實驗并進行展示。學生小組合作解密地球自轉的規律:首先,學生通過觀看視頻,學習如何正確擺放地球儀;其次,學生觀察地球自轉的動畫演示,正確演示地球的自轉,填寫實驗表格,推斷地球自轉的特點(旋轉中心、方向、周期);最后,學生從不同角度(側面、北極上空、南極上空)觀察地球的自轉,說出地球自轉的方向,并分別繪制出地球自轉的示意圖。

教師借助優質的數字教學資源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的地理現象,為學生動手實踐打下了基礎。學生從模仿視頻動畫開始學習,通過演示、觀察、體驗、記錄結論等方式,正確認識并使用地球儀這個學習地理的基本工具,培養了動手操作能力和總結歸納能力。學生通過繪制地球自轉的示意圖,將立體的地球儀轉換為平面圖的形式,初步培養了空間意識。

2.解密地球自轉產生的現象一:晝夜交替

此活動環節教師共設計了三個任務鏈,要求學生按照實驗要求將觀察到的實驗現象進行詳細記錄,交流討論得出實驗結論,并結合演示活動匯報實驗成果。教師在學生明確實驗目的、實驗器材、實驗要求后,引導學生進行實驗操作,并進行追問、糾正及評價,培養學生的驗證意識、操作能力及地理空間思維。

任務一:探究晝夜現象及其形成的原因。

首先,教師要求學生用手電筒模擬太陽,照射透明的大燈泡(模擬透明的地球)。

師:同學們觀察到什么現象?地球是白天還是黑夜?

生:整個地球都被照亮,都是白天。

師:但事實上,地球在大部分地區、大部分時候,是有晝夜之分的,這是為什么?

生:因為地球是不透明的球體。

接著,教師要求學生將透明的大燈泡換成地球儀,用手電筒照射地球儀。學生發現,地球儀的一半被照亮,另一半處于“黑夜”之中。教師通過兩組實驗對比,運用“光”這一物理學的原理及方法,幫助學生理解晝夜現象及其產生的原因,再現了地球自轉的方向、周期等基礎知識,也為之后探究時間的差異做好了鋪墊。

任務二:觀察總結某地的晝夜交替現象。

教師讓學生在地球儀上找到中國的位置,撥動地球儀使中國朝向手電筒的光線,學生觀察到中國此時所在的半球是“白天”。學生繼續撥動地球儀,使中國背向手電筒的光線,觀察到中國此時所在的半球是“黑夜”。學生通過動手操作,明白地球自轉產生了晝夜現象。

師:若某個時間北京為白天,倫敦為黑夜。同學們自西向東轉動地球儀,轉動180度時,兩地的晝夜會發生怎樣的變化?繼續轉動地球儀,又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原因是什么?

生:兩地的晝夜發生了不斷更替的現象,原因是地球在不停地自西向東自轉。

任務三:正確區分晨昏線。

教師讓學生用紅色、黑色小紙條分別貼在地球儀同緯度(赤道)的晨線和昏線上,用手電筒的光線照射地球儀,撥動地球儀進行觀察及感悟。教師引導學生根據地球自轉的方向判斷晨昏線:順著地球自轉的方向,由晝半球過渡到夜半球的分界線是昏線,由夜半球過渡到晝半球的分界線是晨線。同時,教師還從物理學的光譜分布和大氣散射、氣象學的判斷標準等方面,對晨線與昏線的區分進行知識拓展,引導學生從跨學科的角度認識地理現象。

3.解密地球自轉產生的現象二:時間的差異

探究時間的差異包含了五個任務(如表2),有一定的難度,需要教師適時點撥、追問和講解。教師與學生經歷解決有挑戰性的實際問題的教學過程,使學生收獲學習地理的價值感,教師也借此機會激勵學生迎難而上,激發勇于探索的科學精神。

探究時間的差異讓學生在數學、勞動等多學科的融合中,經歷演算、舉例、觀察、思考、歸納等思維進階過程,增強對時區和區時的理解,并解答了學生在課堂導入時提出的問題。教師引導學生運用多學科知識和方法對身邊的地理現象進行觀察、解釋,培養了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

以上三個活動,在每個活動實施前,教師都出示活動任務要求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并及時組織學生匯報評價。在實驗中,教師引導學生運用物理學、數學、勞動教育等學科的基本原理、方法及學科思維解決地理問題,讓學生明白地球的自轉對人類生產生活產生的影響。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產生了觀察記錄表、手繪地球自轉圖和時區盤等具有鮮明地理學科特征的學習物化成果,培養了學生的地理實踐力。

(三)利用數字資源回顧學習過程,進行整合提升

學生在一系列的實驗探究、合作學習中增強了地理實踐力,體悟了人地協調觀,提升了學科綜合素養。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梳理學習內容、建立知識結構,教師利用“地球的自轉”動畫小視頻,引導學生回顧本課學習內容,發展空間思維。學生觀看視頻后,教師運用思維導圖引導學生對所學內容進行小結,進一步整合提升,將知識條理化、系統化,鍛煉學生的綜合思維。

(四)關注核心素養的可持續發展,設置實踐性作業

在“地球的運動”第一課時跨學科融合教學中,教師結合核心任務,設計了“測量物體影子的長短及方向變化”的實踐性作業(如圖4),關注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可持續發展。

實踐性作業根據古代數學中的“土圭之法”原理進行設計,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實踐性、思想性和持續性。學生需要運用數學的思維和方法,通過物體影子長度的差異對比,逐步驗證四季的形成及四季的氣溫變化與太陽直射點的關系,為理解地球的公轉及氣候的學習打下基礎。學生在長達一年的測量中,鍛煉了持之以恒的品質,培養尊重、順應自然規律的人地協調觀,達到地理學科育人的目的。

三、制定主題單元評價規則量表,關注學生的活動表現及學習成果

《2022年版地理課標》提出,學習評價要圍繞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和發展水平展開,充分運用過程性評價、終結性評價、增值性評價、綜合性評價等方式,對學生在活動中的表現、變化及學習成果等進行及時有效的評價??鐚W科融合教學的學習評價要盡量前置,緊隨學習目標,以利于發揮評價的導向作用。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在學生每完成一個探究任務后,應及時給予評價,評價以促進學生的核心素養發展為根本原則,通過評價幫助學生明確方向,增強學習動力。

“地球的運動”第一課時跨學科融合教學的評價規則量表以表現性評價為主。教師依據可學習、可評價、可檢測等原則,為每一個活動制定具體的評價量表,圍繞學生在活動中的組織能力、演示水平、表述能力及為學習成果搭建問題解決方法等方面進行多維度的評價。例如,對于學生探究地球自轉的方向和周期活動任務,教師設計了學習評價規則量表(如表4),重點評價學生地理學科核心知識的綜合學習和運用表現。

“地球的運動”第一課時跨學科融合教學設計與實施是對初中地理跨學科主題活動的初步探索。教師立足課標、學情,以解決真實情境問題為線索,以地理學科知識為主干,以地理思維和學習方式為支撐,在教學中融入數學、物理、勞動教育等學科的知識和方法,設計了一系列有挑戰性、可操作、可評價的活動任務,帶領學生體會“做中學”“用中學”“創中學”的地理學習過程,有效培養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郭華.跨學科主題學習及其意義[J].文教資料,2022(16):22-26.

[2]張航,楊建紅.地理教學中學科融合的深層意蘊[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23(19):61-64.

[3]吳明平,藏玲,周玲,等.學用合一:跨學科主題學習的困境突破與實現路徑[J].基礎教育課程,2023(13):12-16.

注:本文系廣西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3年課題“初中地理跨學科融合教學設計實踐研究”(2023B282)的階段研究成果。

(責編 韋榕峰)

猜你喜歡
跨學科學科融合
【學科新書導覽】
跨學科教學在高中生物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實踐
初中歷史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的實踐與思考
村企黨建聯建融合共贏
融合菜
土木工程學科簡介
應用型高校推進跨學科人才培養的路徑探索
從創新出發,與高考數列相遇、融合
《融合》
“超學科”來啦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