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內蒙古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報告

2024-04-12 10:48史主生
新西部 2024年3期
關鍵詞:農牧民內蒙古

2023年,內蒙古以習近平總書記在內蒙古考察時的重要講話精神和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鄉村振興”內容為遵循,以建設國家重要農畜產品生產基地為牽引,堅持農牧業農村牧區優先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強化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同時,結合內蒙古農村牧區發展的現實情況,在做實鄉村“微治理”、推動京蒙協作再升級等方面進一步加大創新力度,在推動農業經濟發展、促進農牧民增收、建設高標準農田、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改善人居環境等方面成績顯著。

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中提出,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完成后,對擺脫貧困的縣,從脫貧之日起設立5年過渡期。2022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因此,2023年既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銜接鄉村振興五年過渡期的中間一年,又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關鍵之年。內蒙古自治區深入學習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報告及2023年6月總書記在內蒙古考察時的重要講話精神,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聚焦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推動鄉村產業興旺等重點領域,鄉村發展、鄉村建設與鄉村治理取得了新進展新成效。

鄉村全面振興取得實質性進展

2023年是新冠肺炎疫情結束后的第一年,是為下一步建設好農村和發展好農業奠定基礎的一年。內蒙古扎實推進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等重點工作,在推動農業經濟發展,促進農牧民增收,建設高標準農田,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改善人居環境等方面成績顯著。

(一)農業經濟穩中有增,農牧民及脫貧群眾持續增收

農業經濟繼續呈現穩中有增態勢。2023年全區地區生產總值24627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22年增長7.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737億元,比上年增長5.5%。農林牧漁業增加值比2022年增長5.5%,增速比上年提高1.0個百分點。農村牧區居民收入持續穩定增長,增速高于城鎮居民。內蒙古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130元,比2022年增長6.1%。其中,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676元,同比增長5.1%;農村牧區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221元,同比增長8.0%,增速高出城鎮居民2.9個百分點;城鄉居民收入比為2.29,較上年縮小0.07,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縮小。同時,脫貧群眾持續增收。截至2022年末,內蒙古脫貧人口人均年純收入達到16900元,在全國22個中西部省區排名第3位,收入同比增長13.04%。

(二)“塞北糧倉”更加豐盈,大豆油料擴種成效明顯

內蒙古自治區是國家重要的“糧倉”“肉庫”“奶罐”,建設國家重要農畜產品生產基地是習近平總書記交給內蒙古的五大任務之一。2023年,內蒙古糧食播種面積1.04億畝,比2022年增加49.3萬畝;糧食總產量達到791.6億斤,比2022年增加11.4億斤,居全國第6位;糧食作物平均單產達到378公斤/畝,比上年提高約4公斤/畝,糧食總產和單產再創新高,實現“二十連豐”。2023年,內蒙古豬肉、牛肉、羊肉、禽肉產量依次為75.7萬噸,77.8萬噸,108.8萬噸,23.0萬噸,豬牛羊禽肉產量總計達到285.4萬噸,比2022年增長2.7%,畜牧業生產實現“十九連穩”。2023年,內蒙古奶牛存欄、牛奶產量、乳制品產量依次為168.7萬頭、792.6萬噸、473.0萬噸,同比增長6.1%、8.0%、13.2%,奶業振興邁出新步伐。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擴種大豆油料的決策部署,落實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和中央一號文件關于加快提高大豆自給率的有關要求,2022年以來,內蒙古千方百計擴大大豆播種面積。2022年播種面積1833.1萬畝,同比擴種493.3萬畝,超額完成國家1754.8萬畝的播種任務,大豆產量達到49.1億斤。2023年是我國實施大豆和油料產能提升工程的第二年。內蒙古繼續保持增加大豆播種面積,其中,占內蒙古大豆播種面積近75%的呼倫貝爾,2023年播種面積達到1347萬畝,比2022年增加14.6萬畝,一定程度上提升我國大豆和食用植物油產能和自給率。

(三)農牧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強,高標準農田穩步推進

基礎設施建設是農牧業發展的前提,是鞏固和提高糧食生產能力、保障農畜產品產量、質量穩定的關鍵舉措。為貫徹落實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全面鋪開及加快摸清鹽堿地資源工作推進視頻會的會議精神,內蒙古自治區第三次土壤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于2023年10月啟動土壤普查“百日攻堅”行動,截至11月底,12盟市共計完成90133個表層樣點的外業調查采樣任務,1609個剖面樣調查采樣已全部完成,提前完成農業農村部對耕地、園地、林草地等農用地普查任務。大力建設飼草、草種繁育基地。在10個盟市、32個旗縣(區)、400多個地塊新建草種繁育基地17.15萬畝,全年制種能力有望突破500萬公斤;飼草種植總面積達到1967.7萬畝,其中種植優質苜蓿60萬畝、飼用燕麥193萬畝,人工羊草達到53萬畝,平茬檸條144.05萬畝,飼草產量預計超過8000萬噸,內蒙古飼草產量、草種數量均居全國前列。水利工程項目全面提速。2023年,內蒙古累計落實水利建設投資182億元,同比增長34.8%;開工水利項目507個,同比增長9.98%。大型灌區和重點中型灌區全部實現取水口在線計量,建成全區地下水灌區“以電折水”平臺,農業用水有效計量體系逐步構建。在高標準農田建設上“一馬當先”。通過構建“大底圖”、發展“大片區”、實施“大節水”、實現“大保護”、培育“大試點”,全力建設“大農田”示范樣本,截至2023年末,已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5237萬畝,支撐全區三分之二以上的糧食產能。

(四)美麗鄉村建設取得新進步,人居環境顯著改善

內蒙古自治區鄉村振興局、自治區黨委組織部等18個部門聯合印發了《內蒙古自治區2023年鄉村建設行動任務清單》。加強村莊規劃建設。堅持縣域統籌,支持有條件有需求的村莊,分區分類編制村莊規劃,合理確定村莊布局和建設邊界,如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編制、完成、發布、實施140個行政村村莊規劃。大力完善農村供水工程體系。投資4.81億元,新建擴建集中供水工程531處、分散式水源工程909處,32萬人農牧民受益,邊境牧區1.4萬農牧民的拉水距離縮短至5公里之內,農區規?;┧壤澳羺^供水到戶、牲畜自動化飲水等智能供水比例進一步提高,完成集中供水工程維修養護2100余處,服務人口130萬人。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明顯改善。截至2023年,全區行政村光纖通達率為99.5%,4G網絡覆蓋率為99.45%,寬帶通達率達到100%,5G網絡已實現12個盟市市區、103個縣級和941個鄉鎮及重點工業園區全覆蓋,每萬人擁有5G基站25個,高于全國18個/萬人的水平。人居環境顯著改善。根據內蒙古自治區黨委辦公廳、政府辦公廳2022年12月印發的《農村牧區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實施方案(2021-2025年)》,2023年,內蒙古以沿黃流域和“一湖兩?!睘橹攸c,分類實施農村牧區戶廁改造、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開展“三清理、三整治、四提升”村莊專項行動,農村牧區戶廁改造高質高效推進,生活污水治理率不斷提高,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加速覆蓋。

內蒙古在鄉村振興道路上的有益探索

2023年,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政府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內蒙古的重要指示精神,堅持和加強黨對農村牧區工作的全面領導,以建設國家重要農畜產品生產基地為牽引,堅持農牧業農村牧區優先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強化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同時,結合內蒙古農村牧區發展的現實情況,在做實鄉村“微治理”、推動京蒙協作再升級等方面進一步加大創新力度,探索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新路子。

(一)做實鄉村“微治理”,釋放振興“長效能”

基層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堅持大抓基層的鮮明導向,抓黨建促鄉村振興”。鄉村微治理是通過建立各級基層組織、發揮村民自治等方式,提高農村社區管理和服務水平的一種方案。2023年,內蒙古著力用活“微”自決,優化“微治理”。

一是完善“微體系”。組建黨小組,負責落實村支部的工作部署,聯系、管理本小組黨員群眾、鄉賢能人等,確保各類組織在黨的領導下開展工作;成立村民小組理事會,涉及小組內的重大項目要由村民小組理事會表決通過;成立其他村民自治組織。如黨員先鋒隊、巾幗志愿服務隊、青年突擊隊、紅白理事會、治安聯防隊等自愿服務組織,并接受黨小組和村民小組理事會的統一領導;組建村務監督小組,加強對村組干部的監督。通過成立“微組織”,使組織設置更加優化,組織體系覆蓋到村民小組,黨的工作延伸至“神經末梢”,筑牢黨的基層戰斗堡壘。

二是開設“微課堂”。針對農村牧區居民居住分散、經常開展大規模集中教育培訓不便等實際,在農村牧區開設微課堂,在村部、黨員中心戶、黨員種養大戶、遠程教育服務站等黨員聚集地設置微課堂教育點,經常性開展黨的創新理論、法律法規等宣講,將農村牧區黨員教育培訓鏈條向基層延伸。同時,拍攝微課堂視頻,免費對廣大農牧民進行先進實用技術、政策法規、經營管理、傳統文化等方面的培訓,使農牧民學習更加便捷。如鄂爾多斯將攝制的系列微視頻課程在“鄂爾多斯科技”“鄂爾多斯新聞網”“鄂爾多斯發布”等媒體開設專欄,同時通過抖音、微信、微博等平臺進行推廣和傳播。

三是提供“微服務”。在嘎查村廣泛組建聯系服務黨員群眾微信群,收集民情民意、難事急事,為村黨組織議事決策、申請項目提供決策依據;通過發動黨員、入黨積極分子、群眾組建黨員先鋒服務隊、巾幗服務隊、青年志愿服務隊等各類志愿服務隊,廣泛開展環境整治、便民代辦等志愿服務;對結對(幫扶)聯系戶、獨居老人、重點人群等定期走訪了解生產生活需求情況,為他們提供結對幫扶、健康咨詢、上門社保認證、醫保征繳、農業知識普及等服務,讓干部多做事、讓群眾少跑腿,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米”。

(二)完善結對幫扶,推動京蒙協作再升級

1996年,黨中央、國務院作出開展東西部扶貧協作的重大決策,京蒙兩地建立對口幫扶關系。2023年,北京和內蒙古在教育、醫療、農畜產品銷售、產業協作等領域全面深化合作,實施京蒙協作六個“倍增計劃”,以大合作促進大發展。

一是實施京蒙協作“教育倍增計劃”。2023年,京蒙雙方簽訂《關于深化京蒙教育東西部協作工作的協議》,重點圍繞實施“內蒙古教師隊伍能力提升”計劃、實施京蒙教育遠程互助工程等開展合作交流。充分發揮首都高校、教研部門、中小幼職學校優勢,有序接收相同學段學科內蒙古學校教導主任、教研員、骨干教師培訓和跟崗實踐;打造集資源共享、在線研修、協同教研、雙師課堂、聽評課、公開課與直播等服務于一體的京蒙教育協作智慧平臺,并先行在國家鄉村振興重點旗縣的教育人才“組團式”幫扶學校使用;完善結對校支撐機制,選派優質干部教師隊伍,全力做好京蒙結對區縣高中幫扶工作,輻射帶動縣域高中制度、隊伍、教學、文化建設實現新突破等。

二是實施京蒙協作“醫療倍增計劃”。京蒙協作“醫療倍增計劃”是借助北京市豐富的醫療資源和技術力量,通過協作實現北京與內蒙古醫療資源的多方面對接共享,推動內蒙古衛生健康事業更好惠及城鄉居民。截至2023年末,北京市8家醫院與內蒙古自治區7家醫院簽署“一對一”重點??茀f作協議;內蒙古自治區7家醫院與北京市專家團隊簽約23個,全區315家醫院與北京市276家醫院建立結對關系;北京專家來呼出診111人,合計出診217人次,接診患者3097人,完成手術201臺,開展新技術、新項目23項,指導科研項目43次,開展基于互聯網的遠程會診、病例討論、示教培訓126次。

三是實施京蒙協作“農畜產品銷售倍增計劃”。農畜產品銷售是提升傳統畜牧業、增加農牧民收入的一項重要工作?!稗r畜產品銷售倍增計劃”旨在發揮內蒙古“糧倉”“肉庫”“奶罐”資源稟賦,把推動脫貧地區發展、脫貧群眾增收與保障首都農畜產品供給結合起來,通過建機制、搭平臺,強品牌、提品質,拓銷路、創模式等方式,多措并舉推動內蒙古優質農畜產品在北京銷售。立足自治區資源稟賦和發展基礎,做好“土特產”文章,重點在脫貧地區打造一批農牧業種養基地、農畜產品精深加工基地,推進全產業鏈開發;加強農畜產品生產全過程管控,建立健全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提升農畜產品質量;深入開展品牌提升行動,培育更多綠色有機產品、地理標志產品,打造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知名區域公用品牌;對接定向采購需求,積極拓展線上渠道,加大與電商平臺的合作力度,推動內蒙古產品批量化進駐北京大型批發市場等。

四是實施京蒙協作“旅游倍增計劃”。內蒙古旅游資源豐富多樣,推動傳統鄉村旅游產品升級,豐富鄉村文化旅游產品供給,拓展鄉村文旅消費空間,是賦能鄉村振興的強抓手。2023年,內蒙古圍繞文旅產業協作機制、打造文化旅游精品、拓展交流合作領域、加強宣傳推廣等方面積極開展工作。面向北京地區開展旅游、演藝、自駕、鄉村周邊游、休閑度假游等綜合性宣傳推廣,組織盟市在北京市舉辦專題推介會;暑期運營“草原避暑之都·烏蘭察布號”旅游專列,加開北京-烏蘭察布-錫林浩特(赤峰)旅游專線,方便北京游客到內蒙古避暑旅游;中央民族歌舞團與內蒙古藝術劇院簽署合作框架協議,就支持內蒙古自治區創作精品、演出推廣、藝術培訓等方面進行交流合作。截至2023年末,京蒙游客互送超過1000萬人次,完成2023年度目標。

五是實施京蒙協作“產業合作倍增計劃”。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基礎,產業興旺是解決一切農村問題的前提,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關鍵?!爱a業合作倍增計劃”旨在通過持續深化京蒙產業協作,建立起與北京市全域對接的產業協作體系?!坝媱潯敝刑岬降闹С志G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建設,要求圍繞建設國家重要農畜產品生產基地,聚焦肉牛、肉羊、奶業、馬鈴薯、草業等優勢主導產業鏈、產業群謀劃項目,充分釋放“糧倉”“肉庫”“奶罐”潛能,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壯大,促進農牧民持續增收。此外,2023年北京與內蒙古共同推進開展了渾善達克沙地光伏生態修復暨鄉村振興產業發展融合基地(綠電進京)、京能集團承建的涼城150萬千瓦風電光伏項目、烏蘭浩特50萬千瓦風電項目和京東方能源集團蘇尼特右旗20萬千瓦牧光儲綜合示范項目建設,積極鼓勵支持兩地企業共同建設清潔能源項目71個,既將綠電綠氫送到首都,又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動能。

六是實施京蒙協作“科技創新倍增計劃”??萍际堑谝簧a力,農業科技創新是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根本動力?!翱萍紕撔卤对鲇媱潯碧岢?,通過實施科技創新平臺提質升級行動、重大關鍵技術聯合攻關行動、科技人才智力引育行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行動等4項重點任務。在支持農業科技創新方面,加強京蒙科技供需、創新成果對接,組織實施一批京蒙科技合作項目,支持區內企業、高校院所與東部創新主體開展聯合攻關;支持區內企業、高校院所與北京創新主體合作共建各類創新平臺載體——巴彥淖爾與中國農業大學等科研機構聯合共建肉羊、小麥、向日葵、河套灌區土壤地力提升技術創新中心,以此為基礎共建巴彥淖爾研究院,布局灌區水轉化綜合模擬大科學裝置,安排專項經費支持中國農科院北方農牧業技術創新中心建設,國家乳業技術創新中心與北京工商大學共建聯合實驗室,推動蒙草集團與中國農業大學、北京林業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等合力籌建國家草業技術創新中心。

(三)突出重要關鍵環節,實施專項行動

根據國家相關政策要求,結合本地區鄉村振興進展情況,內蒙古自治區重視抓住產業、人才等重要關鍵環節,實施推進“萬企興萬村”、“百校聯百縣興千村”、農業“科技小院”建設等專項行動。

一是深入推進“萬企興萬村”行動?!叭f企興萬村”行動,是“萬企幫萬村”行動的延續和升華,是黨中央立足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實際、發揮民營企業特色優勢作出的重大決策,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接續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有力抓手。2021年12月,繼內蒙古全面啟動“萬企興萬村”行動后,內蒙古自治區工商聯與相關部門出臺《關于開展內蒙古自治區“萬企興萬村”行動的實施方案》,具體開展結對幫扶活動、“回報家鄉”行動、“人才培育”工程、消費幫扶和公益活動,拓寬“萬企興萬村”行動實施渠道,多措并舉推動“萬企興萬村”行動有效開展。2023年12月,為擴大行動影響,引導激勵各類參與主體在“萬企興萬村”行動中主動擔當作為,推動行動取得更大成效,對多家企業、商會予以通報表揚。

二是啟動實施“百校聯百縣興千村”行動。為進一步高質量推動鄉村全面振興,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國家鄉村振興局指導鄉村建設高校聯盟積極發揮平臺作用,開展“百校聯百縣興千村”行動。2022年11月,國家鄉村振興局發布第一批“百校聯百縣興千村”行動結對名單,內蒙古農業大學、北京林業大學、內蒙古民族大學、赤峰學院、內蒙古工業大學、內蒙古師范大學分別與呼和浩特市清水河縣、興安盟科右前旗、通遼市庫倫旗、赤峰市寧城縣、錫林郭勒盟正鑲白旗、阿拉善盟阿左旗結對。2023年,內蒙古第一批??h合作實踐基地建設扎實推進,鄉村建設咨詢服務有序開展,鄉村本土人才培養工作逐漸起步,鄉村建設駐村服務全面展開。

三是實施農牧“科技小院”建設行動??萍夹≡菏峭ㄟ^推動高校、科研院所專家和研究生服務“三農三牧”,構建“政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的新機制,創造可復制、可推廣的農牧“科技小院”新模式,促進農牧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牧民富裕富足,助力鄉村全面振興。2023年,內蒙古出臺《2023-2025年支持農牧“科技小院”建設三年行動方案》,積極圍繞產業振興,發揮高校、科研院所的智力優勢和人才優勢,大力推廣農業科研,科技創新,示范推廣,人才培養,社會服務“五位一體”的建設模式,鼓勵科技人員將論文寫在鄉村一線。通過科技小院搭建農民與農技專家人才交流、學農聯合創新的“院地共建”平臺,構建“全國首席專家+區級技術負責人+旗縣市區技術指導員+輻射帶動戶+小院學生”科技成果快速轉化通道,加速培育農村優勢特色產業,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截至2023年6月,內蒙古共建成49家科技小院,是全國科技小院建成數量最多的省區,未來兩年還要繼續支持建設科技小院,力爭實現全區旗縣(市、區)農牧“科技小院”全覆蓋。

2024年內蒙古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思路

以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學習運用“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經驗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為遵循,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為引領,緊扣“兩確保、三提升、兩強化”,結合內蒙古農村牧區發展現狀,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循序漸進、久久為功,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為譜寫內蒙古新篇章、建設“模范自治區”貢獻更大力量。

(一)按下鄉村“美顏健”,推動人居環境“煥新顏”

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內蒙古要以整治環境問題為先手棋,從解決群眾反映最強烈的問題入手,做好廁所革命、垃圾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等農村牧區人居環境整治工作。

一是扎實推進“廁所革命”。在改廁選址和改廁模式方面做好科學規劃,建立長效管護運營機制,積極推廣新型衛生廁所,將廁所糞污轉化為資源。

二是提升生活垃圾污水處理治理水平。對于靠近中心城區的城郊農村,統籌城鄉環衛保潔一體化;對于人口較為集中的農牧區通過組建鎮村保潔公司、購買村集體勞務服務等形式采取多元化保潔。

三是推動村容村貌整體提升。強化村莊道路、廣場、宅前屋后等重要節點綠化,充分利用村內廣場、荒地、邊角地等修建小微公園,打造公共綠地,發揮其景觀、休憩、空間分割等功能。

(二)緊握生態“金鑰匙”,走“綠富雙贏”發展路

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內蒙古要把握好自身生態優勢,結合農村牧區環境整治取得成效,將良好的生態環境、人居環境轉變成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的產品優勢、產業優勢、發展優勢,實現“美麗風景”向“美麗經濟”的有效轉化。

一是加大綠色農畜產品供給,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加強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基地建設,落實好農牧民補貼獎勵政策,大力降低農牧業生產經營成本,適當提高糧食收購價格,建設好國家“糧倉”“肉庫”“奶罐”。

二是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推動綠水青山直接“變現”。充分應用生態價值評估成果,通過建立縱向補償和橫向補償相結合的綜合補償制度,“誰收益誰付費”的市場化變現機制等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推動綠水青山直接“變現”,并將“變現資金”投入到鄉村振興、促進農牧民增收過程中。

三是堅持生態優先,激發鄉村綠色發展新動能。以綠水青山、美麗鄉村建設為依托,用好扶貧項目資產及銜接資金,發展綠色農畜產品精深加工業、鄉村旅游、光伏、電子商務、庭院經濟等綠色產業,壯大農村牧區集體經濟,拓寬農牧民增收途徑。

(三)謹守人民中心“內核”,提升農牧民生活品質

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內蒙古要在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中,更加堅定地站穩人民立場,在努力做大“蛋糕”的同時用心分好“蛋糕”,把惠民生、暖民心、順民意的工作做到農牧民群眾的心坎上。

一是全方位改善農牧民生活。著力補齊就業、養老、醫療、教育等鄉村公共服務短板,拓寬農牧民增收渠道,加強面向農牧民以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調節力度,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

二是推進“智慧鄉村”建設。通過探索數字鄉村建設,打造智慧化應用場景,調動農村牧區基層組織和廣大農牧民參與公共事務的積極性,以數字技術穩步提升嘎查村治理現代化水平和農牧民生活品質。

三是不斷豐富農牧民精神文化生活。在全區構建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新時代文明實踐所、農村文化禮堂三級陣地,建成一批家風家訓館、村史館、農牧民書屋等,有效遏制陳規陋習,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鄉土文化,助推鄉村社會文明程度不斷提升。

參考文獻

[1]雙寶、馬鈺琦、史主生等:《內蒙古抓住戰略性有利條件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路徑研究》,載《北方經濟》,2022(08):48-51頁。

[2]劉志賢:《助力內蒙古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載《內蒙古日報》(漢),2023-07-18。

[3]吳春寶:《規劃下鄉:改革開放以來村莊規劃的發展脈絡及其實現邏輯》,載《探索》,2023(04):64-75頁。

[4]方圓:《深化協作同向發力 推動產業集約集聚發展》,載《內蒙古日報》(漢),2023-08-07。

[5]白蓮:《我區科技小院數量位居全國第一》,載《內蒙古日報》(漢),2023-03-05。

[6]李娜:《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路徑研究》,載《山西農經》,2022(21):51-53頁。

[7]徐莎莎:《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實踐路徑探析》,載《農村·農業·農民》(A版),2023(06):40-42頁。

作者簡介

史主生 內蒙古自治區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方向為區域經濟發展

猜你喜歡
農牧民內蒙古
在內蒙古,奶有一百種吃法
內蒙古中小學合唱基礎教育揚帆起航
這是美麗的內蒙古
美麗的內蒙古
可愛的內蒙古
愛在內蒙古
農牧民初中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及應對策略
關于培育新型職業農牧民的思考
西藏生態環境保護與農牧民增收幾點思考
關于巴林左旗農牧民專業合作社的現狀調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