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藝術類專業貧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

2024-04-12 10:03李英琦嚴冉高敏余自強
新西部 2024年3期
關鍵詞:貧困生心理健康家庭

李英琦 嚴冉 高敏 余自強

在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一直是高校重點關注的工作之一。藝術類專業貧困大學生因其經濟條件、專業特點、學習方式、入校前管理模式等與其他專業學生存在差異,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問題相對突出。應把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借助各方力量,加強協作,深入學生內心,善于共情。從學生角度出發,理解學生處境,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及時解決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助力學生成長成才成功。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重視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專項行動計劃(2023-2025)》中提出,五育并舉促進心理健康,高校也將“心理育人”納入思想政治工作“十大育人體系”。由此可見,大學生心理育人的重要性和急迫性。做好貧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引導大學生健康成長,擁有健全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質是高校學生工作和輔導員工作的重要職責。本文從輔導員角度,探討藝術類專業貧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現狀并提出相應對策。

藝術類貧困生心理現狀分析

本研究主要以心理普測結果為主,通過與學生談心談話、對學生工作的梳理以及與學生本人、班主任、任課教師交流的基礎上,分析音樂類和舞蹈類共計37名貧困生的心理健康現狀和問題。

(一)專業性別年級分布分析

從專業分布來看,音樂類學生占到了75.68%,舞蹈類占24.32%,這與音樂類、舞蹈類專業特色差異有關系,其中,音樂類專業學生在學習專業課尤其是樂器學習中經常處于安靜狀態,而舞蹈類專業學生絕大多數時間都處于運動狀態,這也與運動參與對改善大學生心理癥狀有良好的促進作用的研究結論相符。[1]從性別分布來看,男生占35.14%,女生占64.86%。同其他專業學生一樣,心理健康狀況存在性別差異,女生比男生更容易出現心理困擾和心理疾病。就年級分布來說,一、二、三、四年級分別占43.24%、27.03%、8.11%、21.62%。首先,一年級學生出現心理困擾的人數最多,這與學生從高中步入大學,在生活、學習等方面發生變化有關。其次是二年級和四年級學生,三年級學生相對人數較少。

(二)學生具體問題分析

通過談心談話及日常關注,我們發現藝術類貧困生的心理困擾主要來源于學生自身、原生家庭、人際關系和學業困難四個方面。

1、學生自身方面

大部分藝術類學生從小接受音樂、舞蹈的熏陶,性格外向,感情豐富,思想活躍,創造力較突出,具有較強的個人魅力。但由于教育觀念與招生考試升學制度差異,專業課占比更大,導致藝術類學生過于注重專業技能學習,容易出現文化課學習短板,重專輕文的現象嚴重。藝術類貧困生成長環境艱苦,自立能力強,有主見,較為獨立。但也會因家庭貧困而自卑,這類學生自尊心較強、內心敏感,希望得到他人尊重,攀比心理較重。在家長說教及成長環境作用下,他們深知知識改變命運,因此對學業期望值高。大學生普遍在心理、思想各方面還不是特別成熟,缺乏情緒調節能力,很容易出現心理問題和心理疾病。

2、原生家庭方面

家庭是學生的第一課堂,在良好的家庭中,學生的身心能夠得到更好的發展。有心理困擾的音樂類、舞蹈類貧困生大多數原生家庭情況復雜。造成學生出現自卑、言語敏感等困擾的原因主要有家庭經濟、家庭氛圍、父母過度干預。

(1)由家庭經濟困難引起的焦慮心理。主要表現在家庭生意不景氣,家人患病,家中同時有多個子女上學,經濟方面較緊張。藝術類學生學費、購買樂器、樂器維修費用相對較高,學生擔心家庭經濟壓力較大,從而產生焦慮、不安的心理。

(2)家庭氛圍不和諧引起的心理困擾。根據普測和談心談話的結果,有13.51%的學生父母離異,學生本人跟隨其中一方生活,或者父母雙方都有新的家庭,跟隨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生活。這類學生沒有一個幸福穩定又健康的成長環境,被父母忽視,安全感嚴重不足,外在情緒暴躁易怒,而內心往往又極度的脆弱敏感。有研究表明,離異家庭大學生更易產生恐懼、憤怒情緒、發生猜忌、推卸人格特征,戀愛心理更加趨向悲觀。[2]8.1%的學生與父親關系緊張且疏遠,主要因父親脾氣暴躁,懲罰甚至體罰學生,學生不喜歡父親的做事風格,和父親溝通很少等。研究表明,父母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甚至父親教養對孩子的影響可能更大。[3]這類學生都表現出內心缺愛,性格極端,容易叛逆。

(3)父母過度干涉,保護欲強。主要表現在學生志愿填報方面,學生本人不喜歡家長選擇的學校和專業,但考慮到學校的綜合實力、畢業后就業問題,家長強制學生報考甚至更改學生志愿,學生的專業認同度不高,進校后對任何事情都不感興趣,甚至會出現叛逆、對抗心理。

3、人際關系方面

(1)與同學、舍友關系緊張。這種情況主要在一年級和二年級的學生中比較突出,一年級部分學生在入校前有被他人孤立的經歷,在新環境中會出現害怕、緊張,不敢與他人交流的現象,同時學生容易出現因為不適應新學習方式而造成自身無法參與四年的學習和生活,自身心理發生不必要、不健康的變化。[4]二年級學生出現更多的是與舍友之間的矛盾,女生表現得尤為突出。因個人性格、生活習慣、家庭背景等情況的不同,很容易爆發矛盾,學生缺乏處理人際矛盾的經驗,容易將生活中的小矛盾加深、放大。經過一年相處,大家已不再陌生,在平時的交流交往中比一年級時更隨意,加之感情沖動、情緒體驗豐富,更容易產生沖突和不快,從而影響學生的心理狀態。

(2)戀愛關系處理不妥當。大學生對于愛情的深刻含義理解不正確,戀愛動機不端正,戀愛過程中感情和思想易變,極易出現矛盾,加之缺乏妥善處理戀愛中情感糾葛的能力,極易造成戀愛的周期性中斷,造成失戀帶來的悲傷、痛苦、絕望、憂郁、焦慮、虛無等情緒,使自身受到傷害,萎靡不振。

4、學業困難方面

(1)課程方面。一是在專業課方面,音樂類學生壓力更大,占到了24.32%,大部分學生因為文化課成績不好,選擇了藝術專業。因家庭經濟困難,除了藝考培訓之外基本沒有學習樂器、聲樂以及音樂理論的經歷,在鋼琴、聲樂方面相對其他學生基礎薄弱,專業知識、技能熟悉掌握速度較慢,難以跟上老師的教學進度。同時,這部分學生自尊心強,敏感,對老師、同學的評價格外關注,易出現焦慮、緊張的心理反應,形成自我否定,消極的心理困擾,甚至陷入抑郁狀態。二是在文化課方面,主要是英語的學習。音樂和舞蹈類絕大部分學生英語基礎差,進入大學后對英語的學習喪失了信心,擔心英語考試不及格,產生焦慮情緒。

(2)各類考試。這一問題在四年級學生中表現突出,貧困大學生受傳統就業觀念的影響,把公務員、事業單位等政策性崗位招考視為大學生就業的最佳選擇,都想擁有一份穩定、社會地位高、生活有保障的工作。但因其高中期間重專輕文,文化課成績平平,學習自主性不高,在教師資格證、公務員、事業編備考中有困難,從而產生心理失調、心理慌亂的問題。

藝術類貧困生心理問題應對策略

(一)加強宣傳教育,營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環境

1、重視入學教育

從學生入學開始常態化規范化做好心理普測工作,科學判斷、篩查心理不適學生,建立學生心理檔案,以備后期持續關注,引導學生認識環境變化,積極調整狀態,投入大學生活,出現問題及時尋求幫助,做好教育和幫扶。

2、重視心理知識宣傳

抓住心理健康宣傳周、“5·25”心理健康節這些重要節點,設計心理沙龍、心理團輔、心理情景劇、知識競賽、微視頻、漫畫大賽、專題講座等活動,幫助學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宣傳增進心理健康的途徑與辦法,介紹心理調適方法。

3、豐富校園文化活動

開展校園文化活動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條重要途徑,是心理健康教育多樣化的一種表現形式,是一項細致復雜的人格塑造工程。[5]學生可以在活動中學會交流、學會合作、開闊視野、發展能力,從而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6]在學生活動設計中,可以發揮體育疏解壓力、美育豐富精神溫潤心靈的作用,分年級、分班級開展趣味運動會、手工制作、宿舍文化節等活動,豐富校園文化生活,營造良好育人環境,同時增進同學之間、舍友之間的情感溝通。

(二)開展談心談話,深入溝通關注學生動態

輔導員要把握堅持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相統一、解決思想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的原則,綜合利用談心教育的語氣、談心教育的神態、談心教育的綜合性技巧,針對性地深入開展談心談話。既要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也要抓住直接誘因,了解學生在情感、學業、求職、人際關系中的需求和問題,堅持問題導向,切實幫助學生解決急難愁盼,做到積微致遠,源頭化解,逐步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和優良品格。

(三)多方資源聯動,全面掌握信息做好幫扶教育

1、朋輩助力,面對困境

朋輩教育永遠是學生心理教育的最重要環節。同輩群體所具有的年齡和身份優勢,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認同感,找到歸屬感,幫助學生走出困境。朋輩教育符合學生的心理需要,能夠達到“互助”目的,同學間熱情的關懷、諄諄的告誡,也使他們體會到了真誠的關心。[7]因此要抓住學生黨員、學生干部、心理委員這些“關鍵少數”,加強隊伍建設,發揮信息員的作用,完善信息反饋渠道,做好全面摸排,及時掌握學生的情況和信息。定期開展寢室臥談會、班級心理團輔、聯誼活動,引導學生傾訴困難,尋求幫助,走入學生心靈深處。

2、全員參與,潤育無聲

在學院樹立“心理育人、人人有責”理念,借助班主任、任課教師、指導教師的力量,了解學生思想學習動態。對于新生,班主任要給予學生足夠的社會支持和安全感,滿足學生在新環境中被理解、受尊重、被支持的情感體驗和認知渴望,幫助他們順利地度過新生適應期。[8]其他年級學生需要老師們給予學生支持與鼓勵,協助做好學生心理安撫與思想引領、學業幫扶、備考指導、面試輔導工作,精準幫扶、精確指導、精心呵護。

3、家校攜手,守護健康

通過家校聯動可以有效解決學生心理問題,防范心理危機事件的發生。輔導員可以通過與家長深入交流,了解學生成長過程中的更多信息,也可分享學生在校表現,讓家長了解學生在校的學習、生活情況,信息互通,共同參與。強化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課堂,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的責任意識,引導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和價值觀,注重家庭建設,為孩子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

(四)促進育心育德有機結合,同頻共振

心理健康教育必須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結合,高校輔導員要堅持育心與育德相統一,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義和利,得與失,成和敗,群和己。同時,以點帶面,堅持普遍教育與個別關注相結合的原則,在關心人、幫助人中教育人、引導人;發揮心理教育的助人自助功能,引導學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務,悅納自己、善待他人;培育學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態,促進學生心理素質與道德素養、文化素養協調發展,實現“以德育心、以心促德”。

結 語

作為一線學生工作者,做好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輔導員在實際工作過程中,要把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借助各方力量,加強協作,深入學生內心,善于共情。從學生角度出發,理解學生處境,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及時解決大學生的心理問題,爭取把問題化解在萌芽狀態,培養學生積極健康的心態,助力學生成長成才成功。

參考文獻

[1]陳治強:《大學生心理健康與運動參與情況關聯研究》,載《安康學院學報》,2023,35(04):64-68頁。

[2]王勇、江金啟、石小金:《離異家庭大學生不良心理對比研究》,載《遼寧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23(06):58-61頁。

[3]紀林芹、張迎春、張良等:《氣質、父親教養與青少年早期個體的一般自我概念》,載《心理發展與教育》,2012,28(06):595-602頁。

[4]苗嘉宇:《高校輔導員思政工作中談心教育的原則和技巧研究》,載《現代職業教育》,2020(36):134-135頁。

[5]黃必超:《校園文化建設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關聯及互動策略》,載《職業技術教育》,2015,36(14):71-74頁。

[6]皮婧:《校園文化建設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載《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9(34):166-167頁。

[7]蔡秀娟、黃東、鮑金勇:《大學生朋輩心理輔導的實踐與探討》,載《廣東教育學院學報》,2006,26(4):65-66頁。

[8]俞國良、何妍:《班主任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載《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23(13):4-9頁。

作者簡介

李英琦 寧夏師范學院助教,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

嚴 冉 寧夏師范學院助教,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

高 敏 寧夏師范學院助教,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

余自強 寧夏師范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歡
貧困生心理健康家庭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家庭“煮”夫
戀練有詞
尋找最美家庭
尋找最美家庭
“貧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十年籌資千萬元 資助八千貧困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