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巧用信息媒體技術 優化高中地理教學

2024-04-12 19:47戚軍
中學教學參考·語英版 2024年2期
關鍵詞:高中地理課堂教學

戚軍

[摘 要]文章從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減輕高中學生地理學習負擔出發,提出巧用信息媒體技術、優化地理課堂教學結構的策略:靈活運用感知規律,提高學生地理認知水平;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更新課堂教學模式;創設愉悅情境,激發學生的地理學習興趣;整合教學資源,突破難點,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同時提出巧用信息媒體技術來優化地理課堂教學過程。

[關鍵詞]信息媒體技術;課堂教學;高中地理

[中圖分類號]? ? G633.55? ? ?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4)04-0083-03

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減輕高中學生地理學習負擔的關鍵就是優化地理課堂教學結構和教學過程。如何使地理課堂教學結構要素和教學過程發生變化、優化師生教與學的雙邊活動呢?實踐證明:信息媒體技術與高中地理學科教學密切融合,有利于這一目標的實現。

教師可以通過信息媒體技術來更新教學模式、改變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對地理學習的興趣,使學生不斷提高認知水平,從而優化課堂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

一、巧用信息媒體技術,優化地理課堂教學結構

(一)靈活運用感知規律,提高學生地理認知水平

心理學將教育發展目標中的認知領域劃分為知識、領會、運用、分析、綜合、評價等六個層次。在地理課堂教學中適時應用信息媒體技術,有利于實現上述層次的教學目標。具體做法是:教師依據教學內容,選擇合適的信息媒體(圖像、音頻、視頻等)展示地理事物的位置、形象和發展演變過程,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充分調動學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并及時向學生提出一些具有探索性、啟發性、趣味性的問題,讓學生積極思考后做出反饋。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注意力、觀察力、思維力和想象力,幫助學生識記和理解相關的地理知識,突破教材的難點和重點,把握關鍵。如在學習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實物投影片觀察大西洋兩岸的陸地輪廓特點,并用復合投影片做陸地輪廓的拼合實驗,引導學生推導、判斷地質歷史上海陸分布可能存在的情形和將來大陸漂移的趨向。由此激發學生探索科學解釋的求知欲,讓學生開展想象。接著導出板塊構造學說,并為接下來講述地球上的兩大山系和兩大火山、地震帶的成因埋下伏筆。

又如在探究東亞季風的形成原因時,教師可以先播放《青島海濱成避暑勝地》的視頻短片:在炎炎烈日、高溫炙烤的盛夏時節,游客紛紛來到青島海濱旅游,感受海浪、海風帶來的愜意涼爽,通過視頻短片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受。然后帶領學生展開分析討論:白天沙灘和海水哪里溫暖?哪里涼爽?為什么?風是從海洋吹向陸地還是從陸地吹向海洋?到了夜晚,這些感覺是否和白天一樣呢?在學生思考過后,教師播放初中物理比熱容實驗的小視頻,看完小視頻后,學生就能輕松回答上述問題,得出這是沙灘和海洋因熱力性質差異出現氣溫變化、產生氣壓變化的結論。白天空氣從氣溫低、氣壓高的海洋流向氣溫高、氣壓低的陸地;夜晚兩地溫壓狀況相反,空氣從陸地流向海洋。在學生理解后,教師進而由晝夜風向相反,導出海陸風的概念,并在此基礎上分析東亞大陸和同緯度的太平洋之間,在一月和七月由于出現溫壓變化,風向發生轉換,形成冬季風和夏季風。

(二)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更新課堂教學模式

借助信息媒體技術展示地理事物和現象的發展過程,循序漸進地設計問題情境,貫徹直觀性、啟發性、鞏固性等教學原則,改變知識的呈現方式,可以成功實現地理教學模式向過程式、探索式、合作式的轉變,有效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

如在講述地球公轉運動和四季形成的原理時,教師如果用語言解釋,學生可能會一知半解,只能機械地記憶結論。運用信息媒體技術來組織教學,能把教材中的“靜態”信息轉變成“動態”信息,展示太陽直射點在地球表面位置的移動軌跡,重現地理事物和現象的變化過程。這不僅能使學生獲得形象、直觀、生動的感性認知,還使學生通過晝夜長短的變化及正午太陽高度角的變化等自然現象來認識四季的形成。

如在講授“洋流”一課時,先給學生播放麥哲倫航海圖文解說的小視頻。根據航海日志記載:麥哲倫帶領的船隊經過南美洲南端的海峽時,風大浪高;當船隊進入到30°S附近海域時,平靜無風、炎熱少雨;離開該海域后,沿途一直吹著東南風。后來,東南風逐漸減弱,進入赤道附近海域時,風平浪靜。教師對照麥哲倫航海路線示意圖,結合全球氣壓帶、風帶分布圖和學生一起分析麥哲倫船隊在哪段航程是順風順水航行?哪段航程是逆風逆水航行?為什么赤道附近微弱無風?為什么船隊在經過30°S附近海域時行進會十分艱難?從麥哲倫船隊航線所經過的氣壓帶、風帶的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分布,可以得出盛行風是推動大規模海水運動的動力來源。分析完后,教師讓學生在深刻理解洋流概念的基礎上,繪制世界洋流分布模式簡圖、歸納洋流的分布規律、判斷是暖流還是寒流,進而分析洋流對漁場分布、氣候形成、遠洋航運、海洋環境的影響,激發學生認識、探索、運用自然原理和規律的求知欲。

(三)創設愉悅情境,激發學生的地理學習興趣

教師可以借助信息媒體技術,選擇呈現與教學同步的圖像、視頻等,力求教學形式新穎化、靈活化和多樣化,努力使知識性、趣味性和直觀性三者有機結合。教師可以將遙遠的地理景觀、異域風土人情、復雜的地理演變過程(如火山、地震、褶皺、斷層)在短時間內呈現在學生眼前,使學生在感知知識的同時得到美的享受。教師也可以適時結合畫面內容設計一些可供學生實際操作、回答的問題,努力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特定的地理觀察對象上,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得到全面發展。這個過程能引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并將這種興趣轉化為探索地理科學知識的飽滿熱情和持久毅力,使地理教學趣味倍增。如在復習各省省會名稱時,教師可設計轉換圖片,使各省的圖形輪廓和名稱依次從“窗口”出現,讓學生搶答說出各省相應的省會名稱。在復習長江、黃河流經省區等相關知識時,可下發這兩條河流流經省區的簡圖讓學生填充,并將學生分組成若干小組,每個小組派代表依次到實物投影前展示所填內容。這種填圖競賽能給學生帶來成就感和喜悅感,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逐步形成良性循環。

(四)整合教學資源,突破難點,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教學中的難點是由于知識的深度、廣度和知識的抽象性以及學生的認知水平等多種因素決定的。在地理課堂教學中,地球的運動這部分內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給學生新知建構帶來不小困難。這時教師可以適時整合圖像資源、制作相關視頻,把高度抽象的地球運動過程直觀展示出來,讓學生在觀察中思考,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這樣可有效解決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難點問題。

如在講授地球的自轉和公轉運動時,先讓學生觀察地球儀的形態,思考地球儀為什么是傾斜的?教師根據所提問題引導學生探究。通過轉動地球儀,教師讓學生觀察、思考并回答地球儀自轉方向、繞轉中心和自轉周期等問題,理解、掌握地球的自轉運動特征。然后教師承轉:地球在繞地軸自轉的同時,還繞日公轉,并且有各自的運轉軌道面。接著展示地球黃赤交角示意圖,讓學生識記自轉軌道面—赤道面和公轉軌道面—黃道面,了解黃赤交角的構成和角度數值。為從不同的觀察角度演示地球公轉的運動過程,教師可以分別展示以赤道面和黃道面為水平面的地球繞日公轉運動動畫,讓學生觀察地球的繞日運動軌跡和自身的運行狀態。同時引導學生邊看邊思考:地球繞日公轉的方向是怎樣的?如果以赤道面作為水平面,地球繞日公轉的軌道面——黃道面是什么狀態?地球在公轉軌道面上是如何運行的?經過認真思考,學生很容易得出答案:地球公轉軌道面——黃道面是傾斜的,地球是“直著身子”沿傾斜的黃道面繞日運行。這時,教師可以繼續引導學生思考:如果以黃道面作為水平面,情況又會有什么不一樣呢?這時地球又是以何種狀態繞日公轉的?通過之前的學習,學生能輕松得出答案:因為黃赤交角的存在,地球赤道面是傾斜的,地球是“斜著身子”在水平的黃道面上繞日運行的。通過這樣的學習,學生就能全面理解并掌握地球自轉和公轉的特征,解決在學習中遇到的難點和疑點問題,為學習太陽直射點、氣壓帶和風帶季節性南北半球移動掃清障礙。

二、巧用信息媒體技術,優化地理課堂教學過程

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其思維活動狀態會隨時間的變化呈現有規律的變化。這種變化可分為情緒調整、思維活躍和注意力分散三個階段。教師將信息媒體技術適時地引入這三個不同的階段,使圖像信息和文字信息緊密結合,可有效地調控教學信息傳輸的速度和組合方式,實現教學節奏的張弛有度,并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覺和聽覺感官積極參與反饋,不斷引導和啟發學生的思維,使之始終保持思維的興奮狀態。下面就略談一下在這三個階段中,利用信息媒體技術,組織教學的做法。

1.情緒調整階段是指在課堂教學開始的一段時間內,學生的注意力和思維逐漸趨向集中,處在心境調整狀態。在這一時段內,應展現直觀、概括性的畫面和圖表,安排多樣化的提問,溫故知新、引入新課,力爭在最短的時間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如在講述天氣系統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相互補充說出今天的天氣情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接著給學生展示今天的天氣預報圖片,圖片內容包括陰、晴,最高氣溫、最低氣溫,風力、風向,防曬指數和穿衣建議等 ,進一步讓學生集中注意力。教師根據天氣陰晴狀況向學生提問:為什么晴天溫差大,陰天溫差???為什么刮風?影響風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學生在回答這些問題的過程中,既復習了舊知識,又鞏固了新知識,情緒很容易回歸課堂。如果今天恰好刮的是西北風,教師就可以自然地引入天氣和氣候的區別。在上述提問中,學生可能會回答出風的來源、造成溫差大小的原因,但不一定能說清楚陰、晴產生的原因,更難以預測第二天的天氣狀況。這時教師開始引導:我們究竟能不能預測天氣呢?怎樣才能預測天氣呢?這堂課我們就來學習新的知識——天氣系統。這樣學生會帶著極大的熱情和興趣進入課堂的學習之中,為了能夠掌握預測天氣的方法,他們會非常認真地學習,這樣的課堂教學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2.思維活躍階段:調整階段過后,學生思維水平逐步提高,慢慢達到最佳狀態。此時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維活躍,對教學信息的接收、消化、運用和反饋的效率提高。教師應設法有效延長這個時間段,精講精練,采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遷移知識,開展師生互動。教師通過布置課堂練習,讓學生利用實物投影進行展示,對學生提交的練習及時批改,廣泛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從而實現教學目標。這樣既能把握學生的群體特征,又能兼顧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還是以天氣系統這堂課為例,當學生進入學習狀態之后,教師就可以告訴學生決定陰晴狀況的天氣系統是鋒面和氣團兩大系統。然后畫出簡圖,分析氣團鋒面活動引起氣溫、氣壓、降水、風力、風向變化的原因。在講授冷鋒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全程參與進來,比如要求學生畫出冷氣團和暖氣團所處的位置、移動方向、降水分布區域等,讓學生討論并回答冷鋒過境前、過境時、過境后的天氣特征,同時展示圖表,和學生一起填寫冷鋒過境的天氣要素。在學生掌握冷鋒相關知識的前提下,引導他們畫出暖鋒、準靜止鋒示意圖,并解釋暖鋒過境前、過境時、過境后的天氣變化和準靜止鋒影響下的天氣狀況。之后,教師選出學生代表,讓他們利用實物投影進行展示,并和其他學生一起批改,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每一位學生都覺得學有所成,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3.注意力分散階段是指學生因長時間用腦產生疲勞而引起注意力分散、思維能力降低的階段。此時,呈現一些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圖片或者影像資料,并提出一些趣味性強的問題可以轉移學生的興奮點,吸引其注意力,從而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結束一節課,跨越注意力分散階段。比如,在講到地球的圈層結構時,由于學生對地球的內部結構沒有直觀的認知,而且這部分內容相對枯燥,學生可能會在學習的后程感覺疲勞。這時教師可以播放一個動畫短片,讓學生感受人類對地球內部的探索。目前,人類只探索到地下一千二百多米的深度,這個深度讓我們看到了鱷魚的最深洞穴、地下馬拉松賽道、馬里亞納海溝,等等。學生在觀看動畫短片的過程中既長了知識又提升了興趣,此時的熱情又開始高漲。這時,教師可以適時提問:我們現在探索到了地球的哪個圈層?如果再向下探索會到哪一層?繼續向下探索會面臨什么問題?這樣的問題既能消除學生的疲勞感,又能讓學生鞏固本節課所學的知識。

總之,在優化高中地理課堂教學過程中,依據教學規律和原則適當使用信息媒體技術,或展現地理事實,幫助學生形成表象;或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或探索教學藝術,提高課堂效率;或調控信息傳輸,加強信息反饋,對培養學生地理思維能力、加深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讓學生形成科學的人地協調觀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責任編輯? ? 陳? ? 明)

猜你喜歡
高中地理課堂教學
新課改理念下高中地理課堂語言策略的研究
理論結合實際,創新高中地理教學
回歸生活實際的高中地理教學研究
關于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效果提升的具體分析
實例研究高中地理微課制作的相關策略
探討如何構建高中地理雙動兩岸的教學模式
取舍有道,方為有效課堂教學
且行且思,讓批注式閱讀融入課堂教學
讓課堂教學“活”起來
對初中化學課堂教學的幾點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