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理論創新、時代價值與推進路徑

2024-04-13 21:28唐任伍
新視野 2024年1期
關鍵詞:中國式共同富裕城鄉

文/劉 濱 唐任伍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黨的二十大首次提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而農業農村現代化是建設農業強國的內在要求和必要條件,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則是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應有之義和重要路徑。黨的十八大以來,黨的“三農”理論實現了從“農業現代化”到“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創新發展。在農業農村現代化理論的指引下,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取得長足發展。盡管如此,同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相比,農業農村現代化明顯滯后。據國家統計數據,2022 年,我國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為2.45:1。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對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和更好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在2023 年12月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前,習近平總書記對“三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時強調,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以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更好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1]有鑒于此,本文在回顧黨的“三農”理論創新發展基礎上,分析新階段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時代價值和重點路徑。

一 從“農業現代化”到“農業農村現代化”:黨的“三農”理論創新發展

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社會主義現代化就是不全面的。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開始了艱難追索、自主探索、自信求索農業農村現代化之路。[2]在此過程中,黨的“三農”理論不斷發展與創新,實現了從早期的“農業現代化”到新時代“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創新性飛躍。[3]

(一)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農業現代化理論的提出和發展

1949 年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進行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艱難探索。在這一過程中,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在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四個現代化宏偉目標建設進程中,提出和發展了農業現代化理論。

基于馬克思主義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的基本原理,由生產力發展水平不同帶來的階段性變化,必然帶來與之相適應的制度結構和制度安排的變化。正確判定發展階段并采取恰當的制度安排就能夠促進生產力進一步發展。[4]于是,這一時期黨的農業現代化主要是圍繞“破”和“立”兩個基本路徑展開的。

“破”即通過農業社會主義改造廢除農村舊的生產關系和階級結構,通過農業集體化推動農村社會發生根本性變革,以使農民擺脫貧困狀況而實現共同富裕。早在1953 年12 月,《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關于發展農業生產合作社的決議》就提出,黨在農村中工作的最根本的任務,就是逐步實行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使農民能夠逐步完全擺脫貧困的狀況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榮的生活”。[5]事實上,理解農業社會主義改造和集體化的施行,不僅要從農業和農村內部結構去認識和把握,更應該放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宏觀背景中加以認識。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其重點就在于出于改變分散經營的小農經營體制,以滿足國家工業化從農業提取剩余的需要,從而加強對農業生產經營基本制度的改造。簡言之,驅動農業和農村的集體化的深層次動力來自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客觀需要。

“立”主要體現在先進的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確立后,開啟了現代意義上現代化進程從而促進生產力發展。隨著三大改造的完成,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我國開啟了現代意義上現代化進程的序幕??梢哉f,社會主義制度不僅是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的制度基礎,也是推進國家現代化的制度基礎。1959 年末至1960 年初,毛澤東同志第一次完整、明晰地表達了四個現代化的思想。1964 年12 月,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趕上和超過世界先進水平?!盵6]這是我們黨首次將農業現代化放在“四個現代化”目標之首,表明我們黨對現代化的探索有了更深入的認識。

(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提出和發展

1978 年12 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勝利召開,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在這一時期,我們黨逐步形成和發展了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理論。

基于“大國小農”基本國情農情以及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這一時期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探索,首先就是從農業現代化起步的?;仡櫴澜缃洕?,西方農業現代化走過了兩條道路:一條是歐美國家的大規模經營的道路,即通過超大規模經營,轉移農業勞動力,進而實現農業現代化;另一條是東亞國家和地區通過農業多種經營,通過以工補農、以商補農,使農民進入中等收入群體。我國國情農情決定了我們無法完全模仿這兩條道路,必須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業現代化道路。1978年發軔于安徽鳳陽小崗村的“大包干”,觸發了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進和實施,通過基層自下而上的制度創新行為與黨和國家頂層自上而下的默許和支持,最終形塑了我國農業經營體制變遷的進程,開啟了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探索。1979 年,黨的十一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快農業發展若干問題的決定》,制定了發展農業生產力的25 項措施,并就農業現代化作出具體部署和安排。以上這些舉措都在一定時期顯著提高了農業生產績效。據統計,1978—1984 年,我國糧食總產量從3.05億噸增加到4.07 億噸,農民人均年收入增長15.1%。[7]

伴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的加速推進,農村人口大量往工業和城鎮轉移,成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源泉的同時,農業發展和農村經濟增長也受到阻礙。這就使得我國農業農村還缺乏現代化發展的要素,其弱勢地位還沒有根本改變,導致農民收入低。尤其1994 年分稅制改革后,由于財政權力層層上收,縣鄉兩級政權入不敷出,使得20 世紀末以來“三農”問題再次成為改革的難點??梢?,中國作為一個轉型和發展的大國,在從農業社會向后工業社會的快速轉型和發展進程中,存在著較為嚴重的城鄉不平衡現象。[8]

為了推動城鄉協調發展,黨中央以農補工發展戰略開始轉向“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新發展戰略。1997 年9 月,黨的十五大報告提出,堅持把農業放在經濟工作的首位,“確保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農民收入增加”“推進農業向商品化、專業化、現代化轉變”。[9]2007 年10 月,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要加強農業基礎地位,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10]此后,黨中央出臺了大量惠農政策以促進農業農村發展,進而促進經濟社會的結構改進和全面進步?!叭r”問題實質上是長期以來中國城鄉二元分割的體制造成的一種結構性矛盾,是無法單純依靠增加對“三農”的投入來解決的。恩格斯在《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中就強調無產階級的貧困實質上是一種制度性貧困。[11]因此,在城鄉二元體制束縛下,中國農業農村發展的關鍵,就在于不斷突破制度“牢籠”,通過制度性治理構建使農業農村長期可持續發展的制度體系,從而獲得與城市平等的包容性發展機會,最終推動城鄉融合發展。[12]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農業農村現代化理論的提出和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過程中,創新性提出和發展了農業農村現代化理論。

進入新時代以來,我國開啟了城鄉融合發展的新階段,實現城鄉融合發展是新時代經濟社會持續協調發展的內在要求。在城鄉融合發展的關鍵節點,我國發展存在的最大軟肋就是仍然存在龐大的農業人口,且絕大多數屬于低收入人群,使得城鄉之間收入存在巨大差距。因此,在全面深化農業農村改革中,我們必須堅守的一條底線是立足農業農村特色和功能定位,通過合理的制度安排,破除阻礙農業農村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益,讓其分享更多政策紅利和產業增值收益。制度工具選擇的起點就是通過引導資本下鄉、農民返鄉創業,實現資源要素往農村回流,從而破除城鄉二元分割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最終實現城鄉關系由對立分割不斷走向融合。進一步地,通過城鄉融合發展,從而探索并形成符合中國國情并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道路,這也是中國共產黨領導我們走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歷史寫照。

為此,進入新時代以后,農業農村現代化在新發展理念指引下以高質量發展為導向,以實現農業農村多元目標為引領,通過全面深化改革推動農業由傳統生產方式向現代生產方式轉型。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13]至此,我國將“農業現代化”目標拓展為“農業農村現代化”目標。黨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提出,“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暢通城鄉要素流動”,并首次提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14]可見,我們黨始終根植于農業農村發展的基本規律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三農”現實前提下,不斷探索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三農”現代化道路。而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正是我們黨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對“三農”工作深化認識與實踐升華的產物,[15]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后黨的一項重大制度創新,表明我們黨將“三農”工作放在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致力于解決“三農”問題,集全黨全國之力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隨著“三農”工作重心歷史性地轉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立足中國歷史底蘊與現實實際,把農業農村現代化擺在中國式現代化更為突出的位置,進而通過對傳統農村發展模式的深刻反思和高度凝練,有助于破除“三農”發展中的結構性難題。鑒于此,這就開啟了新時代以農業農村現代化書寫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篇章,成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著力點與現實突破口。當前,面對新時代新征程的新要求,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必須立足新的邏輯起點,以便更好地耦合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事實上,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具有典型的本土特色及現實意義,[16]旨在通過發揮政府主導作用與維護農民的主體地位相結合,釋放農業農村發展潛力,促進其全面發展,助力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二 新階段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時代價值

中國是一個有14 億多人口的大國,即使到2050 年城鎮化率達到80%,依然有2.73 億常住人口在農村??梢?,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農業農村現代化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既具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又具有自身特色,其價值意蘊就旨在通過農業升級、農村進步,實現農民共同富裕。因此,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階段,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對加快建設農業強國、促進農民實現共同富裕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

(一)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是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必然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沒有農業強國就沒有整個現代化強國;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社會主義現代化就是不全面的”。[17]可見,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是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必然要求。農業升級、農村進步的根本動力在于通過驅動農業農村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深層次變革,實現城鄉要素的互通共融,進而打通城鄉融合發展的梗阻,激活農業農村內生發展動力,形成城鄉良性互動的新型關系。進一步地,這將有助于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成為推動農業農村可持續增長的重要經濟基礎,這將為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實現注入強勁動力。只有實現農業農村持續和穩定地增長,才能創造大量的就業機會和發展機會,從而通過鄉村振興為農業強國的實現奠定物質基礎??傮w而言,當前在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中,農業農村正處于“失衡—重構”進程之中,促使這種變化的主要力量就在于通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重構農業農村發展邏輯,既保持農村社會秩序的相對穩定,又激發其產業化農業的內生活力,將成為農業農村現代化和農業強國順利實現的關鍵。

綜上所述,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將有助于彌補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最大短板,從而筑牢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農業強國建設更為堅實的基礎。事實上,只有將農業農村現代化納入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進程,真正把農業農村現代化轉型與提高農民收入水平納入國家整體發展框架中,才能真正培育農業農村內生發展動能,通過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實現最終助力農業強國建設目標的真正實現。

(二) 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是促進農民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證

增進人民福祉、實現共同富裕,可以在馬克思主義視野中恰當地理解,體現了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事實上,保障和改善民生,通過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一直是中國共產黨不懈的價值追求。所謂共同富裕,既不是絕對意義上的平均分配,也不是追求靜態意義上的財富平等,而是指動態意義上人人都能達到財富共享的一個動態社會過程。共同富裕既是人民群眾的共同期盼,也是歷代中國共產黨人孜孜以求的不懈奮斗目標。如前所述,早在1953 年,中共中央通過的《關于發展農業生產合作社的決議》就提出了“共同富?!惫ぷ魅蝿蘸蛫^斗目標。進入現代化新征程后,通過農業農村現代化促進農民共同富裕成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是對中國國家治理理念和實踐的深刻總結,可以更好地闡釋如何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的提升,最終通過“三農”現代化走出一條中國式現代化道路。

當前,隨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完成,我國已經開啟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奮斗的新征程。當前現代化新征程的號角已經吹響,共同富裕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推動共同富裕,最大的難點就在于縮小城鄉收入差距。為此,必須努力實現城鄉社會的高質量融合的同時,通過采取包容性經濟增長政策,使增長過程更公平,同時使發展成果惠及更多人口,以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質言之,在推進中國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中,政府通過大力扶持提升農業農村經濟增長的效率,助推全面鄉村振興。此外,在做大蛋糕的同時要分好蛋糕,實現效率與公平兼顧??傊?,政府通過增加對農業農村的公共服務投入,使其朝著包容性方向發展,在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中,建立有利于農民的收入分配制度,有助于通過益貧性經濟增長,推進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

(三)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支撐

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大敘事中,農業農村強大與否關系到民族復興的速度快慢與品質高低,[18]是國家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戰略問題。中國式現代化理論的提出,極大豐富和拓展了人們關于現代化認知,其中所蘊含的“中國經驗”和“中國道路”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農業農村的歷史與變遷,為理解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農業農村現代化轉型提供有力的理論支撐。因此,在中國式現代化蓬勃展開背景下,尋求農業農村現代化變遷的路徑與方向,有助于為重新認識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重要支撐。

伴隨著經濟體制改革和社會結構現代化轉型的同步進行,中國正經歷前所未有的現代化變遷,必將對人類社會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概而論之,中國式現代化進程發生了兩個重大轉變:一是經濟體制由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型;二是社會結構由傳統的“鄉土中國”向“城鄉中國”的轉型。在這一進程中,農業農村現代化轉型構成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與中國式現代化進程具有內在的一致性與貫通性。對農業農村現代化轉型路徑的認知,同時關聯著對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理解。尤其是進入新發展階段后,中國式現代化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但其最繁重最艱巨的任務依然在農村??傮w而言,中國當前仍是一個農業農村發展相對落后的二元結構的國家,農業農村現代化仍是我國現代化發展的短板。鑒于此,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仍是關系中國現代化戰略全局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19]將農業農村的現代性變革置于中國式現代化大背景下加以考察,是事關中國式現代化全局的重大戰略問題,可以更深刻探討農業農村現代化轉型的契機與路徑。

三 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點路徑

據上分析,農業農村經濟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水平和質量關系到中國式現代化的實現。易言之,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到中國現代化戰略全局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其根本任務就在于推動農業升級、農村進步和農民發展。因此,當前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最為核心的問題依然是堅持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一方面,推動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問題,不僅包括農業產業的不斷升級,還包括農村經濟結構的不斷升級,從而克服城鄉發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另一方面,通過發展壯大新型集體經濟,促進農民增收,從而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一)堅持農業產業升級,穩固農業強國的底板

如何實現傳統小農經濟向現代農業轉變,始終是困擾農業現代化發展的一個重要問題。當前,推進農業現代化要求有千條萬條,但歸結起來,推動農業產業升級,進而提高農民收入、實現共同富裕。農業產業升級是“三農”發展的依托和根基。建設現代化國家必須要有強大且穩固的農業底板。農村只有通過發展特色產業,才能擺脫貧困,實現共同富裕。但當前中國鄉村產業發展面臨產業鏈條不長、融合程度不深、要素活力不足等突出問題。[20]這就要求我們要在農業強國建設的大背景下,依據馬克思主義生產力與生產關系辯證關系原理進行相應的制度變革。

就生產力的變革而言,農業產業升級是農業現代化的前提和基礎,只有建立在農業生產力不斷發展的基礎上,農業強國建設的目標才有可能真正實現。一方面,要迫切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調整農業產業結構,通過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促進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從而激發農業產業發展的內生動力,助推農業強國建設。另一方面,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也是推動現代農業發展最重要的要素支撐。因此,發展現代農業最重要的生產力方面的變革就是加大對農業科技的投入。就生產關系的變革而言,在“大國小農”的基本國情農情下,通過立足小農戶本位的基礎上,采用“集體+小農戶”“合作社+小農戶”“公司+小農戶”等再組織化模式,能夠更遵循利潤市場化的導向,最大限度地將現代生產要素融入農業生產領域,從而不僅提升小農戶自身發展能力,還能助推農業產業升級??傊?,實現農業現代化必須堅持農業產業升級,這將有助于穩固農業強國的底板。

(二)堅持農村優先發展,推進城鄉融合發展

中國作為一個轉型和發展的大國,正在從農業社會向后工業社會的快速轉型。在這一進程中,鄉村振興是民族復興的關鍵。當前,伴隨著農村經濟社會的快速轉型,在農村經濟中存在著明顯的城鄉二元結構,導致其存在明顯的二重性,發展具有不平衡性。如果農業農村持續落后,將會影響國家現代化的整體進程,這就使得城鄉融合一體化發展成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主題。事實上,實現城鄉融合一體化發展是我們一直不懈追求的價值目標,但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型進程中,城鄉不協調問題不僅沒有解決,農村問題反而進一步凸顯。尤其是步入現代化轉型的中國城鄉差異尤為明顯,落后的農村地區,其自生能力嚴重缺乏,呈現大國治理中結構性失衡的難點,對中國邁向現代化國家提出新的挑戰。堅持農村優先發展有利于發揮我國經濟超大規模的優勢,使得市場規模和合理分工之間相互促進。反之,經濟規模的擴大又可以帶來生產要素的積聚效應,這將有助于要素按照比較優勢進行分工協作,最終實現城鄉融合一體化發展。為此,把農村優先發展擺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更為重要的位置,不斷解決農村發展問題,有助于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和“三農”發展中的結構性難題,對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了重要啟示與借鑒。

一方面,黨的集中統一領導為農村發展提供了不可替代的政治資源。堅持農村優先發展的關鍵就在于將黨的政治領導力轉換成一種推進國家現代化的治理能力,通過黨領導下的決斷力和對全社會的動員力,以資源和政策扶持,分步、分類推進農村優先發展。另一方面,堅持農村優先發展還需要繼續破除阻礙農村發展的體制機制和觀念障礙,通過進一步深化改革,既發揮有為政府的作用,又發揮有效市場的作用,最終實現城鄉融合一體化發展??傊?,實現城鄉融合一體化發展,必須堅持農村優先發展,這將為農業農村現代化定向。

(三)發展壯大新型集體經濟,帶動農民增收和共同富裕

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屬性,這就決定了以人民為中心,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就成為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基本價值取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完成后就為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創造了良好條件。審視當下,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項更加現實而緊迫任務。當前,我國已經進入到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的歷史階段,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僅事關民生問題,還是關系黨和國家執政基礎的重大政治問題。

應該看到,促進共同富裕,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農業農村現代化是在馬克思主義理論規范中推進的,因此一刻也不能偏離社會主義公有制方向。實踐證明,只有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才能不僅更好地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促進經濟長期可持續發展,還能通過更加公平正義的權利結構與分配制度,助推農民共同富裕。鑒于此,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堅持集體土地所有制根本地位,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站在新時代新發展階段的歷史方位,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有助于促進農民增收,健全調動農民參與社會治理,使其成為鄉村治理有效的重要物質基礎,從而為中國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注入強勁動力。具體而言,當前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將從以下兩個方面為共同富裕提供保障:一是通過組織功能的發揮實現統一經營,從而降低農民對接大國家和大市場的治理成本和交易成本,使其更好對接大國家和大市場,體現了效率邏輯。二是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有助于防范和化解農民的市場化和社會化風險,從而發揮對農民基本的生存保障,體現了公平邏輯。因此,堅持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本質就是通過生產關系的變革來激發農業農村發展新的動能,既促進農業農村生產力發展,又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傊?,堅持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方向,是實現農民共同富裕的關鍵抉擇,這就回答了農業農村現代化的路徑選擇問題。

猜你喜歡
中國式共同富裕城鄉
共同富裕
中國式民主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
華人時刊(2021年21期)2021-03-09
不要讓中國式焦慮,廢掉了你的孩子
城鄉涌動創業潮
城鄉一體化要兩個下鄉
中國式失敗
縮小急救城鄉差距應入“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