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物質文化遺產構筑共有精神家園的生活實踐
——基于竹篙火龍節的分析

2024-04-14 02:45吳佩琦
關鍵詞:竹篙南嶺火龍

吳佩琦

中秋節作為中華民族共有傳統節日,深刻體現出我國各民族在文化上兼收并蓄、經濟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親近以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生活形態,在“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使各民族人心歸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團結奮進的強大精神紐帶(1)習近平:《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 推動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人民日報》2021年8月29日,第1版。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源于各民族各地域的共同歷史、共同文化和共同情感。各民族“基本的價值觀、原則和情感系統”(2)馬俊毅:《國家建構與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基于統一多民族國家建構中國話語的理論分析》,《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5期。是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核心,并以多種方式融入各民族民眾的生活之中。竹篙火龍節是江西省寧都縣洛口鎮南嶺村的傳統節日,2007年被列入江西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竹篙火龍節作為贛南客家人中秋節傳統實踐方式,蘊含了團圓、孝悌、子嗣綿延、愛家愛國等豐富的中華文化基因。竹篙火龍節期間,跨地域民眾的交往交流交融喚起民眾有關竹篙火龍節的集體記憶,強化了跨地域民眾圍繞竹篙火龍節共創共在共享共有的精神家園建設實踐。

一、“諸神同祀”的傳統:聚焦火龍神的共有精神家園

共有精神家園是各民族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對社會、歷史、文化、信仰等精神生活的認同。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共有信仰表現出凝聚、團結的力量,是培育中華民族精神認同、文化認同的重要途徑。贛南客家人的竹篙火龍節以火龍神為主要信仰對象,開展一系列儀式活動。南嶺村人圍繞火龍神建構儀式結構、生活內容,并通過竹篙火龍節的傳承、豐富和聚合,彰顯中華文化的共享價值,推動且深化區域社會民眾的交流交融。在南嶺村人的家園觀念中,傳統信仰具有根基地位,也散發著維護家園平安、村民生活健康的信仰力量。民眾以火龍神為中心,形成了火龍神、漢帝、東岳大帝等神靈信仰體系,并將中華民族共同信仰的神靈“在地化”,建造了火龍廟、漢帝廟、東岳廟等場所開展信仰實踐。這些廟宇分布在南嶺村的不同地點,與南嶺村民生活構成不同的空間距離和信仰距離,共同編織南嶺村人及其周邊人群的精神信仰空間和生活互動關系。在竹篙火龍節期間,南嶺村人通過以火龍神為中心的“諸神同祀”的儀式實踐,實現對共同信仰習俗的傳承,凝聚共有精神家園建設的力量。

南嶺村人在竹篙火龍節期間進行“諸神同祀”活動通常表現為兩種方式:

第一種是村民或者其他區域民眾到廟宇祭祀“諸神”。南嶺村現有火龍廟、東岳廟、何石寨庵等祭祀場所,供奉火龍火虎神像、七太子神像、東岳東平夫婦神像以及許真君等菩薩像。村民基于自身需求一般在農歷每月初一、十五去敬神,并且將每年農歷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定為神明的節日,通過固定時間的規制強化傳統信仰。在南嶺民眾傳統信仰構建的生活場景中,竹篙火龍節既是專門紀念火龍神的節日,又是與諸神“協商”生活愿景的契機,他們認為此時的“諸神”更具靈力,更能夠保佑民眾的生命健康、生活平安和子孫綿延。因此,每年竹篙火龍節期間的祀神活動尤為隆重。

火龍神就是我們這里最大的神。我們(南嶺村)姓盧的人要是遇到什么事,或者有什么愿望,就會去拜神?,F在火龍、火虎和七太子菩薩安放在一個廟里,舉辦竹篙火龍節的時間,我們每尊菩薩都拜、都請。(3)訪談對象:LAL,寧都洛口鎮南嶺村人,訪談人:吳佩琦;訪談時間:2020年9月30日。

贛南客家人生活的區域既普遍存在“諸神同祀”的現象,又廣泛流傳“福主”信仰,贛南客家民眾通過“福主”來聚合各方神力,實現“福主”與“諸神”對民眾生活的共治并發揮精神上的作用?;瘕埳癖荒蠋X村民視為最有靈性的“福主”,具有驅瘟辟邪、降瑞賜福、保佑平安的神力。竹篙火龍節在火龍神信仰基礎上建構了一系列的儀式。南嶺村人每年農歷八月初一至八月十五舉行盛大的竹篙火龍節,節日期間請“火龍”“火虎”進屋驅邪,請戲班子唱還愿戲,舉竹篙火龍在村中游行,以紀念火龍神并祈求火龍神持續庇佑南嶺村人世代平安。儀式展演的過程以及其構成的生活空間中的信仰事象,就是南嶺村人聚焦火龍神的共同精神家園的表征。

除了竹篙火龍節期間祭拜火龍神,火龍神信仰實踐還貫穿南嶺村的其他傳統節日儀式之中。例如,大年初一到火龍廟拜神,元宵節前夕將火龍、火虎、七太子菩薩從廟宇中請出來與扛燈隊伍在村中游行,慶賀諸神的菩薩節,六月初六曬家譜時添丁的家庭參拜火龍神,等等。這些特定的紀念、慶祝場景因為火龍神的進入,其生活的內容、文化的表現、儀式的功能變得更加豐富、更為深邃。

一些重要的節日,都要敬火龍神,但不是單拜火龍菩薩,其他的菩薩也敬?;瘕垙R、漢帝廟離得不遠,大家去上香、朝拜,一般準備兩份物品,兩個廟都去。有做戲的時候,也是請這些菩薩一起來看,不會偏袒哪個。(4)訪談對象:LAL,寧都洛口鎮南嶺村人,訪談人:吳佩琦;訪談時間:2020年9月30日。

贛南地區的漢帝廟通常塑三太子或七太子菩薩神像,有的還塑劉邦、呂后及蕭何等歷史人物的形象。贛南地區在宋朝初年就開始盛行漢帝信仰,這一信仰與唐宋時期大規模的漢人從中原南遷至贛南有關。彼時南遷到贛南地區的客家人俗稱“老客”,與明清時期由閩粵等地返遷至贛南的“新客”有些不同,“老客”更為直接、更加全面地保留了中原漢人的文化傳統,在生活中蘊涵了豐富的中華文化基因。南嶺村所在的寧都地區是“老客”居住地區,漢帝廟分布最為集中,漢帝信仰也最為普遍。寧都客家人信奉漢帝廟與他們以繁衍子嗣為重的家庭觀念有關。相傳一戶李姓人家,夫婦年近五十無子,心中憂郁。一天,妻子夢見到漢帝廟朝拜,祈愿得子。夢醒后,夫人將夢境告訴丈夫。李姓人家許愿如果得子就建一座漢帝廟,塑漢王金身,每年殺雞朝拜。不久,婦人果然懷孕得子,取名李漢靈。孩子出生后,夫婦依諾而行。李漢靈成年結婚,生下三對雙胞胎六個男孩。從此李家對周圍民眾更為仁義,子孫綿延,家境興旺。大家認為漢帝廟靈驗,也紛紛前往朝拜,這種行為后來演變成為贛南客家人的“擔燈割雞”習俗。這一故事隱含了客家人南遷到贛南后面對艱苦的生存環境,祈求人口增加、家族興旺的愿景。在贛南,與南嶺村竹篙火龍節有關的諸神的故事和習俗還有很多,其“諸神”信仰的主要功能是為家族香火延續和建設幸福安寧的家園服務。

第二種是竹篙火龍節期間請神靈看戲。南嶺人請戲班子來村里演戲叫“做戲”,戲做給人看,也做給神看。每年竹篙火龍節期間邀請的采茶戲班子進村以后,第一件事便是到南嶺村的各個神廟邀請各路神靈看當地的采茶戲。村民認為,當地的采茶戲是贛南客家人喜歡的,也是贛南客家神靈所愛,此時的神靈與客家民眾構成共同看戲的統一體,以“做戲”為紐帶建構人神共在、人神共樂的家園生活,實現南嶺之人與南嶺之神、南嶺先祖的交流對話。這種交流對話借助戲曲情節中的人神關系演繹出來,使得南嶺村民與神靈及祖先的溝通和協商變得生動鮮活。與南嶺村民以個體身份到廟宇祭祀神靈不同,有組織的群體行為形成了村民基于共同信仰的共有情感。同時,南嶺村與周邊的其他村落也因“看戲”而共在共融,以共享戲曲盛宴為平臺,促進了更大范圍的社會交流、人際交往,以此達成區域間民眾與神靈、民眾與民眾交融的共同體生活。信仰世界與生活世界通過“戲臺”實現交融互構、共創共建共有家園。

南嶺村民邀請“諸神”看戲的秩序延續了先祖既有的傳統。首先去火龍廟請七太子和火龍火虎神。到了火龍廟,當班人和戲班子成員進廟祭拜,然后戲班子進行“打八仙”內容的說唱,唱完“打八仙”后再將神像請到唱戲的禮堂。禮堂里面設有神臺,構成人神共在的戲曲演出空間。他們彼此沉浸在采茶戲里,通過采茶戲事象,神靈與民眾生活交流互滲?!摆M南采茶戲比較敬重敬畏神。唱戲之前要先拜神,打八仙就是采茶敬神的儀式。把八仙請到臺上來,要唱要拜,邊唱邊拜,這是一種傳統……八仙是我們戲曲里的(人物),很多部戲都有八仙出現。八仙在戲里都是能夠給人帶來福氣的,我們通過這種方式給老百姓送去祝福?!?5)訪談對象:寧都明星采茶劇團團長李福寶,寧都大沽鄉大沽村人,訪談人:吳佩琦;訪談時間:2023年9月28日。竹篙火龍節期間的贛南采茶戲演出不單是節日的娛樂,還構成了人神交融的共同體,這個共同體穿越歷史長河,跨過人神邊界,打破地域藩籬,使南嶺村民和先祖擁有的“中原華夏”漢人的生活傳統在當下共有家園中得到延傳、賡續和重建。贛南采茶戲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跨地域民眾生產生活智慧的結晶,是凝聚民心、團結鄉親、引領民眾共同價值追求的藝術紐帶,成為竹篙火龍節期間深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生動實踐。

南嶺村人“諸神同祀”的信仰傳統,除了體現在生活時間上,還體現在生活空間上。南嶺村的廟宇方位清晰,火龍廟、東岳廟、何石寨庵場在村子東西北面各主一方,形成秩序井然的信仰空間,保護南嶺人生活家園和精神空間的寧靜。廟宇內部諸神共存、佛道共傳、人神共在的特征反映了客家人四海為家、隨遇而安、多神共祀、有敬則靈的信仰習俗,彰顯了客家人共有精神家園中兼容并蓄又共同延傳、遵循信仰傳統的特質。

值得關注的是,南嶺村人火龍神信仰與盧氏家族息息相關。如果將南嶺村民以火龍神信仰為基礎構建的精神家園視作一個“空間”,那么,這個空間就是建構、傳承與實踐中華文化的空間。龍、虎、火等傳統符號隨著中原漢人遷徙進入贛南大地,當盧氏家族面對贛南自然和人為的生存挑戰時,潛藏在記憶深處的信仰力量便以超自然的形態被物化出來。漢帝廟、東岳廟是中華文化核心信仰實踐,火龍廟以及火龍神信仰則是南嶺區域社會的傳統,是南嶺客家人從中原南遷到贛南大山中“華夏”信仰生活“贛南客家化”的體現?!啊畷r間’是人的生存和發展的‘空間’,其重要內涵就在于‘時間’是人的精神家園的‘空間’”(6)孫正聿:《辯證法與精神家園》,《天津社會科學》2008年第3期。。南嶺村人圍繞竹篙火龍節構成的火龍神信仰、東岳大帝信仰、漢帝信仰、土地信仰等均是“時間”與“空間”彼此作用,交織建構的精神家園。南嶺客家人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中原民眾民間信俗的傳統,又呈現出竹篙火龍節具有的開放性、靈活性和多樣性特征。自唐宋之后,穩定而持久的贛南“老客”社會維系著華夏漢人先祖的文化血脈,并且“棲居”在遷徙而來的“筑造原始地”(7)馬丁·海德格爾:《演講與論文集》,孫周興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年,第154頁。。在贛南客家先祖遷徙的生活區域,“天、地、神、人‘四方’歸屬于一體”(8)馬丁·海德格爾:《演講與論文集》,孫周興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年,第158頁。。贛南客家“棲居”地的“天、地、神、人”的生活環境和文化生態是整體的,建構家園的“四方”結構,相互作用,彼此依托,構成贛南客家人詩意的“棲居”。以祖先、火神、龍虎崇拜等為核心的民俗活動,在贛南客家人基于生活需要的歷史記憶實踐中得以生產,并將中華民族的中秋節以竹篙火龍節的方式傳承。在這個過程中,客家人自中原南遷而來的歷史記憶在相對安定的家園生活中被喚醒,客家人建設新家園的“贛南”符號進入到竹篙火龍節的記憶場所,一個“新”的中秋節儀式被創造出來,并得到鞏固和傳承。因此,南嶺村人的民間信仰是區域的、地方的,又超越區域和地方,是華夏民族信仰的“在地化”,其以火龍神為核心的信仰體系,不僅是南嶺村人的信仰家園,而且是中華民族家園生活信仰的縮影。以信仰家園為核心建構的精神家園具有凝聚的力量、穩固的關系和溫暖的情感,客家人南遷過程中傳承延續和發展豐富的中華傳統文化在竹篙火龍節中得到充分表達,成為贛南客家人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地方實踐形式。

二、共創和諧團圓生活:交往交流交融的家園建設實踐

“精神家園是一個包含人們生活中所形成的文化體驗、心理狀態、情感方式、認知模式、價值觀念等諸多要素在內的一個復雜的精神文化系統?!?9)宮麗:《精神家園論》,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1年,第34頁。竹篙火龍節期間,南嶺村人的家庭、村落表現為團圓和諧、互助共融的家園生活鏡像,其不僅體現在村民共同擁有物質生活家園,還體現在村民圍繞竹篙火龍節建構了精神文化系統?!懊癖娚畹氖澜缡且粋€充滿情感和聯系的世界,因此,老百姓在解釋世界、感知社會、感悟人生的知識里無不飽含著這種追尋根譜和家系親緣的情結?!?10)林繼富:《民俗譜系解釋學論綱》,《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2期。南嶺村人在南遷到贛南之后,其生活世界飽含著這種追尋根譜和家系親緣的情結,與此同時,他們與周邊區域民眾交往交流交融的生活從未中斷,使得各地區的文化匯聚其中,融合共生,構成“多元一體”的村落生活共同體,構筑成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實踐樣本。

“南嶺客家人在唐中晚期從中原大規模南遷,或出鄱陽湖溯贛江,或溯撫河盱江,或越仙霞嶺,大規模進入到相對安寧的贛南及至閩西?!?11)龔文瑞:《客家文化》,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6頁。其時,遷入贛南的共有李、孫、曾、宋、盧等30多個姓氏,這些遷徙到贛南的客家人與各地區先民一道共同開發、建設祖國的南方疆土。贛南客家先祖遷徙途中始終與沿途地區民眾生活上交往交流,文化上借鑒吸收,共同守護和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以家族為實踐主體的地方傳統節日,通過節日儀式強化家族價值觀念、規范家族生活秩序、促進家族社會交往,形成立足家族卻又超越家族、家族成員和地方社會民眾一同朝向區域社會的共有共創共享的家園生活景象,由此建構地方認同和中華民族認同。其中,家族價值觀念的形成與民眾的歷史記憶、物質生活緊密相關,突出表現為對中華民族傳統價值觀念的恪守與踐行?!八枷?、觀念、意識的生產最初是直接與人們的物質活動,與人們的物質交往,與現實生活的語言交織在一起的?!?1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24頁。南嶺村先祖從中原地區遷徙而來,不僅帶來漢人的生活傳統,而且遵循和延傳著儒家禮制。據南嶺盧氏族譜記載,家族歷代入朝為官者達28人。村中自明代開始便設有私塾,接納四鄰八村的孩童前來學習,儒家經典《尚書》《禮記》《詩經》《春秋》等文獻記述的禮儀制度、圣賢故事在南嶺村廣為傳承,成為滋養和教育南嶺村人的重要資源?!秾幎贾彪`州志》載:“(寧都)士尚氣節,重廉恥,有既為鄉書,猶然布褐袍春官者,其麗雅之風可想也?!?13)贛州地區志編纂委員會:《寧都直隸州志(重印本)》(內部資料),1987年,第229頁。盧氏家廟上“昔先賢文韜武略宗功浩蕩耀華夏,冀后昆敬業勤學人才輩出興中華”“一等人忠誠孝子,兩件事耕田讀書”的楹聯成為家族成員遵循的祖訓,構成南嶺村人與中華各民族不可分離、彼此認同的價值認同,也是中華文化融入贛南民眾生活,涵養贛南客家人中華文化認同的重要方式。

竹篙火龍節及其民俗傳統建構了南嶺村人以“家族”為核心的共同體意識。竹篙火龍節作為南嶺盧氏家族表達認同的載體,是他們共同家園建設的儀式實踐,每一班、每一根竹篙火龍各有所屬。一班之中有7根竹篙,體現7根竹篙所聯結的幾十戶人家的親近和認同關系。一根竹篙火龍由幾戶人家擁有,反映出幾戶人家的親近和認同關系,他們在傳遞家族整體生活需要上是一致的,但每根竹篙凝聚著的家庭情感又有各自的具體表達。這個共同體以“家”為核心,在縱向維度力求理清家族每一個支系、公房的承繼關系,并以莊嚴的儀式活動鞭策族人對家的重視,運用直觀的生活方式表達對家的感情;在橫向維度,則以強烈的責任心和使命感聯結處于不同空間的家族成員,予以維護家族的整體結構和本來面貌。在南嶺盧氏建構的家族記憶中,外遷的各地宗親、故去的列祖列宗和現在的南嶺盧氏成員之間沖破了歷史時間和地域空間界限,凝結成為血緣的、文化的、情感的整體,這是南嶺盧氏族譜與竹篙火龍節共同作用于家族認同的特有表達,也是家園建構的重要紐帶和豐沛資源。

中華民族認同包含多層次認同,不同層次的認同構成中華民族認同基礎,朝向并凝聚成中華民族認同。竹篙火龍節是南嶺村人道德、藝術、習俗等方面的精神活動,更是南嶺村人接觸與碰撞、交往與交融的具體實踐。民眾以竹篙火龍節為載體形成互動共融的生活世界,在此基礎上產生的思想、觀念和意識構筑成共有精神家園。竹篙火龍節作為贛南客家人的“中秋節”,其傳統儀式和習俗慣制與中秋節相比表現出不少的差異性,這些富有差異性的傳統文化恰是中華文化的根基與底色,也是“多元一體”中華文化的基本精神,具有生長于民間、扎根于民眾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不斷強化中華民族共同價值作用下的共有家園建設行動。

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竹篙火龍節“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明綿延傳承的生動見證,是連結民族情感、維系國家統一的重要基礎”(14)《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人民日報》2021年8月13日,第2版。。竹篙火龍節構成了南嶺村人綿密的日常生活系統,充分展示了中華文明的延續性、創新性和包容性,這里的盧氏家廟、祖屋、鄉音、傳統節日、風俗習慣、地方飲食、村道廟宇成為精神家園的載體,聚合了對中華文明、地方生活傳統長期吸收融合所形成的特性。從這個角度看,竹篙火龍節建構的精神世界,是每一位南嶺村人的精神歸宿,無論其居住在村內還是村外,都具有對家園的共有感、認同感和依賴感,并沿著家族、地方、國家的認同演進路徑,為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提供充足養料。

竹篙火龍節是南嶺村人的傳統,也是跨區域社會的生活,基于竹篙火龍節“在不同社會成員之間建構共享的歷史文化記憶和共享的現實文化形式,從中凝練出全體社會成員共同遵循的價值共識”(15)沈桂萍:《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構建國家認同的文化紐帶》,《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3期。,由此引起了更為廣泛的跨區域民眾情感共鳴,產生了凝聚共同體意識的認同力量?!胺俏镔|文化遺產是各族人民共同擁有的智慧結晶和精神財富,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世界文化發展格局中占據重要位置,其形成、傳承與擴展體現出多民族共創共享的知識特性以及不斷賡續的生命活力?!?16)王丹:《非物質文化遺產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價值邏輯與實踐路徑》,《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年第5期。南嶺人的竹篙火龍節除了家庭團圓、家人團聚以外,還有親戚鄉鄰的往來互動。

今天是中秋節,也是我們這里的竹篙火龍節,家里的兄弟姐妹和親戚都要回來。我兩兄弟,三個妹妹,昨天晚上連夜過來。我在廈門打工,八月十二日就趕回來,還有我的女兒她們都從廣州回來了。我二妹在隔壁東山壩小源村,二妹妹在東山壩鎮上,小妹妹在廣東梅州。過節她們都回來,女婿也都回來,孩子也都回來。除了自己的家人還有遠房的我女兒同輩的表兄弟他們也會過來。除了盧姓以外,還有姓羅姓李姓曾的人家。(17)訪談對象:LJJ,寧都洛口鎮南嶺村人,訪談人:吳佩琦;訪談時間:2023年9月29日。

這里的團圓團聚,主要是宗親、姻親關系人員的團圓團聚,其中姻親關系積極推動了竹篙火龍節進入區域社會共知共享的朝向。南嶺盧氏與周邊村落的曾、李、盧姓人家通婚較多?!氨R姓一般與曾姓婚姻互通比較多,嫁女或是討老婆大部分都是曾姓人家,因為以前在南嶺周邊的村都是曾姓。比如東山壩小源、贛背、匯源、大布村等?!?18)訪談對象:非遺傳承人盧華仁,寧都洛口鎮南嶺村人,訪談人:吳佩琦;訪談時間:2022年6月26日。他們從不同地區來到南嶺村,來到竹篙火龍節的空間,帶來不同地區的生活習慣和文化傳統,在交往交流中實現交融,以竹篙火龍節為中心持續進行知識生產和家園共建實踐?!皫浊陙?各民族的碰撞融合交融從未中斷,既增進共同性,又尊重和包容差異性,匯聚形成了今天的中華民族共同體?!?19)《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精神學習輔導讀本》,北京:民族出版社,2022年,第68頁。在歷史發展中,贛南客家人從交往交流交融中理解、接受不同區域的文化,既增加竹篙火龍節與中秋節的共同性,又表現出其節日儀式的多樣性,因此,竹篙火龍節構成中華民族中秋節傳統的有機組成部分,成為各民族共同的文化財富?!摆M南中秋節是當地客家人的傳統節日,深受客家社會與客家精神的影響,在客家人的集體記憶和生活選擇之下建構出舞竹篙火龍、游火老虎、燒瓦塔等儀式,成為解釋客家人共有文化、共有生活、共有情感、共有家園的具象的生活傳統?!?20)吳佩琦:《贛南中秋節與客家人的中華民族認同研究》,《青海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年第4期。以竹篙火龍節呈現的南嶺中秋節的共同性建立在超越區域、跨越文化邊界基礎之上,彰顯了跨地域交往交流、包容互鑒、團結互助的生活張力。南嶺人圍繞竹篙火龍節構筑共有精神家園,“有一個文化價值底線,這就是對中華文化的基本價值、基本理念的認同,對做一個中國人的基本價值要求和操守的認同?!?21)李宗桂:《國學與中華民族精神家園》,《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3期。也就是說,竹篙火龍節以家庭、村落為中心的交往交流交融實踐,蘊含著中華傳統文化傳統和價值內涵,并且從不同方面創造南嶺人及其周邊民眾和諧和睦的團圓生活,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三、朗照著的家園:“竹篙火龍廣場”的儀式凝聚力

家園是歷史與現實、物質與精神交織的空間,傳統節日儀式朗照著家園空間建構并推動家園空間生產,凸現家園的輻射力和凝聚力。海德格爾曾說:“在這里,‘家園’意指這樣一個空間,它賦予人一個處所,人唯在其中才能有‘在家’之感,因而才能在其命運的本己要素中存在。大地為民眾設置了他們的歷史空間。大地朗照著‘家園’。如此這般照著的大地,乃是第一個‘家園’天使?!?22)馬丁·海德格爾:《荷爾德林詩的闡釋》,孫周興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第15頁。竹篙火龍節誕生在贛南大地的“歷史空間”,賦予客家人的“在家感”,也“朗照著”客家人的“家園”傳統承續和建構。竹篙火龍節作為南嶺人的集體記憶滲透于“空間”之中,竹篙火龍節的習俗、價值、情感等彌散在客家人的日常生活關系之中,推動著南嶺人的家園觀念生成。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可以分為外在層次、中間層次和內在層次。外在層次即非物質形態或物化形式,包括生活形態、傳承方式;中間層次是民眾在社會實踐和人際交往中形成的行為習慣,包括習俗禮儀、音樂舞蹈、神話傳說等;內在層次包括由民眾意識形態表現的家庭、婚姻、價值等認知及其他各種宗教和信仰?!渫庠?、中間和內在三個層次是不可分離的整體,構成譜系性的知識結構”(23)林繼富:《文化生態保護區的“空間”認知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21年第3期。。竹篙火龍節儀式記憶,通過建構南嶺人與火龍神等諸神共存的“盧氏家廟”以及“竹篙火龍廣場”空間,豐富南嶺人的物質家園和精神家園的內容,將南嶺人的歷史家園感融入當代家園,“朗照著”南嶺人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行動自覺。

南嶺人每年從農歷八月初開始制作火龍,準備慶賀火龍節的系列活動,到八月十五晚上舉行火龍巡游儀式。竹篙火龍節的游火龍儀式在盧氏家廟前的廣場上,就是如今命名的“竹篙火龍廣場”,這個儀式是竹篙火龍節的高潮,也是構筑南嶺人共有精神家園的空間生活實踐。

我們這個地方啊,一年之中最熱鬧的就是竹篙火龍節,比春節還要熱鬧。(八月)初一開始游火老虎,初九開始唱大戲,八月十五舞竹篙火龍。到時候,在外打工的、賣零星(南雜百貨)的、走親戚的、唱戲的,回的回、來的來,多的時候恐怕有近萬人,村里熱鬧得很。(24)訪談對象:LDH,寧都洛口鎮南嶺村人,訪談人:吳佩琦;訪談時間:2020年9月27日。

南嶺竹篙火龍節有一套完整儀式規程。規程源自他們的生活傳統,這種傳統使全體村民按照慣習不約而同地進入角色,共同承擔組織竹篙火龍節儀式的責任,并在節日儀式中展現身份認同。竹篙火龍的游行表演由七班組成,圍里、排上、陂頭三村七組每組各出一班,每班各出七根竹篙火龍。是時,一根竹篙火龍就是一個單位,一個單位由3、4戶人家組成,“三村七組”的家庭被劃分為四十九個單位,各自負責一根竹篙火龍的制作直至八月十五舞竹篙火龍表演的結束。每根竹篙火龍由多個家庭共同擁有,寄托著若干家庭對未來生活的期許,因此,南嶺村的每位村民總是能夠自覺而嚴肅地參與竹篙火龍節的每個環節,用誠心誠意的態度、精益求精的工藝、隆重盛大的儀式感恩庇佑他們的火龍神。

竹篙火龍節中“竹篙”與“火龍”的結合既體現了客家人對于先祖的緬懷,也體現了客家人對于南遷生活的適應與調整。贛南客家祖先在南遷過程中,自覺適應遷徙目的地的自然環境,利用當地的竹子編制竹器,將竹子與“火龍”結合,采用贛南地區生長的箬葉撕成細條捆綁竹子,并且淋上贛南山地出產的毛茶籽油,在農歷八月十五晚上點燃道具舞動巡游,以此傳遞祖先崇尚自然、熱愛家園、共享團圓的群體生活觀念。因此,竹篙火龍節蘊含的共有精神家園的意義,寄寓了南嶺人的生活經驗和歷史記憶。竹篙火龍節承載的客家人的集體記憶、共有家園和共同體生活通過長時段的歷史時空轉換,以習俗慣制的方式沉淀下來,從不同方面展現出共有精神家園建設的合理性和合法性。

傳統節日是地方認同和地方情感的表達載體。傳統節日儀式編織起空間、經濟、社會、文化和心理互嵌的共有家園形態,使其家園構成一個豐富復雜、多元多層的意義系統。農歷八月十五是中華民族傳統中秋節,也是南嶺人的竹篙火龍節。南嶺人將竹篙火龍節與中秋節合一,并將制作竹篙火龍、舞動竹篙火龍作為慶祝中秋節的重要儀式,這是南嶺村人立足于地方家園建設,傳承豐富中華民族“中秋節”傳統的在地化實踐。換言之,南嶺村人的農歷八月十五是圍繞竹篙火龍組織起來的中秋節,也是圍繞慶中秋傳統組織起來的竹篙火龍節,其驅瘟辟邪、祈愿平安、家人團圓的主題,反映了區域社會與中華民族不同層次又相融相通的文化意涵。

我們是一起過中秋節和竹篙火龍節的。過中秋節就是吃月餅,慶團圓;過竹篙火龍節就是舞火龍,看戲。沒有分得那么清楚,也分不清楚,竹篙火龍節就是中秋節,就是要熱鬧,要團圓。(25)訪談對象:非遺傳承人盧華仁,寧都洛口鎮南嶺村人,訪談人:吳佩琦;訪談時間:2020年9月29日。

南嶺村人農歷八月十五晚上的團圓飯規模大過春節,幾乎各家各戶都有好幾個桌席。這是因為在竹篙火龍節期間,不僅在外的家人會回家過節,還有女婿來拜節、親戚來賀節的習俗。農歷八月十五是南嶺人一年之中的“大團圓”,在這種家庭、家族的大團圓氛圍中,在火光與月光的朗照下,家國同構、人神共在的家園感油然而生。

民眾對“家園”的共有情、共在感,既建立于物質生活之上,更建立于道德規范與情感交流交融之中。民眾普遍遵循的人倫道德與認同的情感關系是理解共有精神家園豐富內涵的基礎。竹篙火龍節包含人倫道德關系和情感交流聯結,每年的竹篙火龍節持續形塑、規范南嶺村人,以及參加竹篙火龍節民眾的生活秩序、文化秩序和精神秩序。竹篙火龍節的傳統倫理道德建立在血緣與宗法關系基礎之上,這決定了南嶺人從家庭出發,或者以家庭為中心展現中華民族共同遵守的倫理道德。竹篙火龍節擁有的闔家團圓、子孫綿延、和睦向善的意涵成為凝聚家族情感、建設共有家園認同的典型符號和重要力量??图胰恕俺缦葓蟊?、愛國愛鄉、崇文重教、耕讀傳家、艱苦奮斗、銳意進取、和衷共濟、海納百川”(26)羅勇、林曉平、鐘俊昆:《客家文化特質與客家精神研究》,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4頁。的精神品格在南嶺人年復一年的竹篙火龍節實踐中得到延傳,不斷強化客家人的人倫意識、禮儀規范、忠孝美德和家國情懷。竹篙火龍節“諸神共祀”的信仰活動、人神共享采茶戲、共同制作和品賞風味食品、親朋好友相互往來等行為,都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塑造南嶺村人整體的家園共在感、共生情和中華民族認同感,凝聚成構建中華民族共享精神家園的文化基因。

舞火龍先由各班舉著竹篙火龍在盧姓家廟前的竹篙火龍廣場上轉圈,當班的7根竹篙最先起動,當班者走在前頭,帶動整條火龍蠕動起來。各班竹篙火龍在廣場游行表演環節結束后,走在前面的當班者喊一聲“放”,眾人將立起的竹篙徐徐放下改為兩人手抬,然后箭步如飛將竹篙火龍抬回各自的分祠。離開竹篙火龍廣場的時候,竹篙不能落地,且竹篙火龍的火苗不能熄滅。村民們認為,趕回分祠堂路上的火苗仍然靈驗,紛紛對著火苗祈愿。此時,各分祠早有人在等候,見自家竹篙火龍歸來,便燃放鞭炮或煙花迎接。抬竹篙火龍者將竹篙靠在分祠外墻之上,由年長者主持該竹篙的眾人站成一兩排,朝竹篙火龍前拜三拜、許愿,舞竹篙火龍便算圓滿結束。

“互動儀式具有情感連帶的功能。宗教儀式、節慶活動的舉行,產生了民族文化的場域,在這個場域里,文化的能量得以釋放,‘文化勢能’得以產生?!?27)羅彩娟,藍尉銘:《以節為媒: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新機制——以廣西布努瑤祝著節為例》,《湖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年第3期。從砍竹子、扎制竹篙火龍,到舞動火龍,直至竹篙火龍巡游結束,其儀式過程關涉村內、村外構成的互動關系,由此產生的以“竹篙火龍廣場”為空間儀式演繹著的緊致生動的情感關系得到釋放,“文化勢能”得以產生。南嶺村民全員參與竹篙火龍節儀式道具制作的過程和火龍隊手擎竹篙火把的集體巡游是“一個特定社會群體之成員共享往事的過程和結果”(28)莫里斯·哈布瓦赫:《論集體記憶》,畢然、郭金華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68頁。,“竹篙火龍廣場”儀式活動的記憶喚醒竹篙火龍潛在的認同功能,延續區域社會民眾生活傳統,凝聚民眾團結互動、建設家園的情感。竹篙火龍廣場儀式是“一種集體行為,公眾能夠從社會中得到記憶;社會群體有對應的集體記憶,借集體記憶維護群體的延續”(29)王明珂:《華夏邊緣》,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3頁。。圍繞“竹篙火龍廣場”的儀式實踐維護群體的延續,將盧氏家廟與竹篙火龍廣場融聚為整體,是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具體實踐。

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是知識生產、情感認同過程,一方面表現為對傳統的喚醒和繼承,另一方面則表現為立足于現代生活的需要對被傳統朗照著的“家園”的積極改造。參與竹篙火龍節的民眾在竹篙粗細長短干濕的選擇上,在竹篙火龍扎制的層次、規模和精細程度把握上,在撐舉竹篙火龍的人員安排上的細微差別,以及民眾在受到現代生活沖擊下對竹篙火龍游行方式和路線作出的改變,不斷豐富著竹篙火龍節的生活意義、象征系統和情感表達。這說明南嶺竹篙火龍節在承繼儀式傳統上具有文化調適、文化自愈功能,在建構跨區域民眾生活共同體意識上具有能動性,進而展示出可持續發展的力量。

竹篙火龍節離不開盧姓家廟,巡游的竹篙火龍便是在盧氏家廟前的竹篙火龍節廣場進行。一方面,家廟是家族的精神空間,是包含了家族的歷史記憶空間和流淌祖先血脈的文化空間,在這里舉行祭祀儀式和家族活動,使當下的“南嶺人”與過去的“南嶺人們”、以及逝去的祖先建立聯系,并從中獲得家園認同力量和家園情感聯結,進而增強共同體意識和家族的凝聚力。另一方面,盧姓家廟是家族的情感空間,南嶺人以家廟的共有關系、共在生活區分血緣親疏,從而區隔出不同族房家園的情感邊界,形成對內的接受和對外的區隔。對于南嶺人來說,從家廟分出的祠堂就是不同的支脈,他們對祖先曾經居住的空間葆有的情感不離不棄,也從未忘記,每一個盧氏個體擁有的家園總是圍繞著盧氏家廟、以及共有宗祠的空間而修建,從盧氏祖宗分家出來的血緣相近的家庭凝聚成共同體,形成以族房共同體為基礎的相依相擁的物理家園空間,從而構成南嶺村盧氏家族的共有家園生活格局。同時,竹篙火龍節在新建的“竹篙火龍廣場”進行,盡管帶有當代文化品牌建設的意味,但仍然延續著圍繞盧姓家廟舉行舞火龍儀式的傳統,賡續著舞火龍儀式的功能。竹篙火龍廣場與盧姓家廟、宗祠的共在升騰出家族的情感,滋潤著盧氏族人以及與此相關聯民眾的生活家園。在“竹篙火龍廣場”上的民眾連接著更廣泛的社會、更廣大的人群,形成貫通歷史、聚合包容的社會共同體和跨區域民眾共有精神家園。

南嶺村農歷八月十五夜晚的明月星空與竹篙火龍的焰焰紅火耀碩生輝,朗照著南嶺村人及參與竹篙火龍節儀式民眾共創的家園、共在的生活、共有的情感。南嶺人以及來自不同區域的民眾在“竹篙火龍廣場”上,因為“竹篙火龍”散發出的團圓凝聚力和文化認同力,不自覺地升騰出家園的溫暖、家人的溫情和家國的情懷。南嶺人傳承的竹篙火龍節始終秉持家國同構的理念賡續中華文化精神,“不僅形塑了中華民族成員在意識深處由小及大的修齊治平意識、由內而外的差序格局思維,也在組織模式上提供了以家庭隱喻為核心的紐帶關系?!?30)青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生性基礎研究》,《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5期。南嶺人基于血緣共同體、地域共同體建立的情感體系和家國同構傳遞的中華傳統文化價值體系,以穿越歷史、聯通古今的生活能動性增強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凝聚力。

四、結語

竹篙火龍節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是贛南客家人在長期生活實踐積累中形成的家園認知和生產生活的文化形態。竹篙火龍節是區域社會認同的表達載體,其蘊含的天人合一、團圓和睦、子孫綿延等中華文化基因建構了贛南客家人的身份屬性。竹篙火龍節儀式實踐主體是贛南客家人,這部分人群自唐代開始陸續從中原地區遷往南嶺一帶,盡管經歷了長期交往交流交融,但中原漢人遷徙帶來的生活傳統、價值觀念始終潛藏在他們的記憶深處,指導著他們的生活實踐,并且在客家人的發展中不斷融合多地域文化傳統,進而凝聚成中華文化共同記憶的一部分。

跨地域民眾共同創造和分享蘊含在竹篙火龍節中的文化要素,建構起互相吸引、融合和認同的情感聯結和公共記憶。以竹篙火龍節為核心的共有精神家園呈現出共創、共有、共享、共融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空間,反映了南嶺村人,以及與此相關區域的人與人、人與社會以及人與自身的生活關系,其構成“詩意的棲居”的家園“意在人類通過‘天地神人四方游戲’,從而建造自己的美好的物質家園和精神家園,獲得審美的生存”。(31)曾繁仁:《當代生態文明視野中的生態美學觀》,《文學評論》2005年第4期?!霸娨獾臈印笔侨藢覉@的美好向往。南嶺村人的家園建設行動并未停留在實現“詩意的棲居”,而是不斷超越“詩意的棲居”的審美性,從而走向多元共生的、團結和諧的、溫暖的共有家園生活世界。竹篙火龍節年復一年地舉辦,大大增強了贛南客家人以及周邊廣大民眾的中華文化認同感和建設共有精神家園的自信力。

竹篙火龍節作為贛南客家人共享傳統文化,通過符號象征再現,表現為南嶺村人以及跨區域社會成員共同的生活知識和生活慣習。南嶺村人的竹篙火龍節是中秋節的地方化,彰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品質。法定節假日制度有利于竹篙火龍節的傳統賡續、知識生產,賦能客家人的家園建設,增強客家人的國家認同,使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和共同體意識在贛南客家人的生活中得到深化。

竹篙火龍節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行動貫穿在南嶺人的各個方面:信仰的“諸神同祀”穿越歷史、跨越民族;建設的共有家園將自我與他者、村內與村外、地方與國家統一且交融于竹篙火龍節的儀式實踐之上。竹篙火龍節期間將四海民眾聚攏在盧氏家廟,以及“竹篙火龍廣場”儀式之中,彰顯了家國同構的思想,是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生活實踐。

近年來,隨著鄉村振興推進,竹篙火龍節蘊含的中華優秀文化要素越來越呈現出共享化的趨勢。政府有關部門的協調組織使得竹篙火龍節的活動范圍不斷擴大、活動內容日益豐富。南嶺人吸收不同地域的文化傳統、融入現代文化形式,其文化共享特征十分明顯。這種共享性特征實現了嶺南人從村內互動到區域社會的交融、從村落內部狂歡到跨區域共享生活的時代轉向,以更加多樣化的方式和多元化的內容促進跨區域的中華文化認同與中華民族認同,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猜你喜歡
竹篙南嶺火龍
火龍果園之行
在蟠龍湖上撐篙
神 醫
清平樂·青梅竹馬
“火龍”來襲
小火龍
胡明華、張南嶺數字插畫作品
南嶺栲葉黃酮類成分的研究
南嶺山區“生態立縣”的實證分析
火龍灸聯合針刺治療寒濕型腰椎間盤突出癥48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