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式現代化的動力機理與激發機制

2024-04-14 11:49韓喜平劉一帆
河南社會科學 2024年1期
關鍵詞:中國式動力中國共產黨

韓喜平,劉一帆

(吉林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吉林 長春 130015)

中國式現代化是世界現代化的新類型,需要在理論維度予以新的科學建構和解讀。這就需要把中國式現代化的原創性經驗學理化,揭示蘊含其中的客觀規律,講清楚中國式現代化的“成功之道”?,F代化理論包含諸多方面內容,其中,現代化的動力問題是占基礎性地位的重點內容?,F代化動力理論是回答現代化何以可能、何以推進、何以實現的理論。從理論上揭示中國式現代化動力機理和動力激發機制是豐富和發展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的客觀要求。

一、現代化動力研究的理論視角

“現代化”概念最初是用來說明人類社會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變[1],這也是學者們對現代化內涵的早期認識。工業化毋庸置疑是現代化的發端和重要推動力,體現了現代化的基本特征。但是,現代化并不僅僅表現為生產力的工業化和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個領域的工業主義。隨著現代化的不斷發展,它越來越表現出這種社會變革的全面性、系統性、整體性。因此,僅從工業化和經濟視角解釋現代化的權威性受到質疑,從政治、文化、人的心理等不同領域、不同視角研究和解釋現代化的理論越來越多出現。不同的現代化理論流派基于各自的理論立足點探討人類社會發生這種躍遷式、急劇性轉變的力量,形成了多樣的現代化動力理論。

本文簡要梳理一些有代表性的觀點和理論。一是經濟增長驅動論。這種觀點認為工業、商業和服務業發展以及經濟自我持續增長能力對現代化起主導作用。羅斯托的經濟增長起飛理論是其中的代表,他在《經濟增長的階段》中將人類社會分為五大階段,其中起飛階段正是社會由傳統走向現代的核心階段,而經濟發展則是推動這一階段的根本力量。二是制度變革動力論。代表人物是諾斯和托馬斯。他們認為現代社會的出現在于經濟增長,而制度因素是推動經濟增長的關鍵所在,其中產權制度對于經濟發展的作用最為突出?!耙粋€有效率的經濟組織在西歐的發展正是西方興起的原因所在?!盵2]正是因為西歐率先建立起現代制度,所以才成為現代化的先驅。三是精神文化動力論。這種觀點認為人是現代化最基本的因素,現代化的關鍵在于人的精神世界具備了現代性,即理性取代傳統和情感,體現為現代人格的形成對現代化的推進作用。例如,韋伯主張推動近代資本主義現代化的精神文化力量是“新教倫理”,其中的“天職”觀念與“禁欲主義”觀念相互結合促進了資本積累與資本主義的發展;英克爾斯在《走向現代》中強調了“現代性的精神”在現代國家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過程中的前提性作用;麥克勒蘭德在《賢選社會》中強調了人的頭腦中的“成就動力值”對現代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四是知識動力論。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布萊克的觀點。他認為現代化是“由于知識的爆炸性增長導致源遠流長的改革過程所呈現的動態形式”[3],空前增長的知識帶動了科學與技術的革命,增強了人對環境的掌控力,繼而推動了各領域的現代化發展。五是強大政府論。亨廷頓在《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一書中闡述了該觀點。這種觀點認為欠發達國家走向現代化需要通過建立強有力的政府,形成有效政治統治,提供穩定的發展環境,進而推動國家的經濟發展與其他各方面的現代化。六是依附發展論。以沃勒斯坦為代表的世界體系理論流派和依附理論流派持有這種觀點。他們認為欠發達地區實現現代化主要依靠外力,即一些欠發達地區卷入資本主義體系中,其發展依賴于某些發達國家的發展與資本擴張。

以上理論客觀反映了現代化動力的一些規律,既有驅動現代化的內因探討,也有推動現代化的外因分析。它們從不同側面對現代化動力做了深入的解讀。例如,從精神、文化、心理等方面分析了不同的文化與社會心理因素對于現代化的影響,以及從技術、制度、政治與國際格局等方面分析了現代化的動因。這些分析角度和結論觀點為中國式現代化動力機理的研究提供了借鑒。但這些觀點又或多或少存在著以偏概全的缺陷,即嘗試將現代化動力歸結為某種單一的決定性因素,而其他因素則是它的衍生品。這不僅在理論上與現代化作為一個復雜的、全面的社會變革歷程是相違背的,同時在發展中國家現代化實踐歷程中也被證實是失之偏頗的。

關于現代社會發展,馬克思主義有獨到的理論見解。馬克思、恩格斯關于現代社會發展動力的分析方法和主要觀點建構起了現代化動力問題研究的馬克思主義視角。馬克思、恩格斯從現實的人的生產活動出發,分析了社會歷史矛盾運動的總體過程,構建起了馬克思主義社會發展理論??偟膩砜?,這一理論認為現代社會的形成和發展是多種動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經濟因素是最基本的、最具決定性的因素,生產方式的現代化轉變是現代化的根本動力。他們更詳盡的現代化動力思想散見于各個時期的不同著作、筆記和書信中。我國一些馬克思主義理論工作者將他們的思想進行了系統梳理和解讀,使其更加清晰化。例如,羅榮渠把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的中軸理論視為馬克思主義的現代化動力理論出發點,指出“伴隨現代生產方式而來的發展的新的環境、機制、手段等,匯成為現代化運動的強大動力”[4]。周直基于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原理總結出馬克思主義視角下現代化動力的基本內涵,即現代化的動力是“人類在進入了現代社會的歷史進步過程中,社會發展的因果性鏈條上各種順應社會發展規律的促進性因素的總和”,是“為解決社會矛盾的歷史主體所進行的符合社會發展規律的實踐活動”,“不是單一的,它是一個系統”。同時,周直還歸納出現代化動力系統[5],合乎現代生產力發展要求的物質利益訴求則是這一系統的起點。豐子義則基于馬克思主義社會發展理論指出,“馬克思所看待的現代社會就是經濟因素與非經濟因素、國內條件與國際條件、自然條件與社會條件交互作用的結果”[6]。正是在包括工業革命、宗教改革、文藝復興、資產階級革命、世界市場開拓、國際分工形成、世界歷史演進、自然條件及實現其社會運用的社會條件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下,整個社會的根基和思想文化氛圍產生了革命性的變化,逐步走向現代社會。這些引發社會深刻變革的因素所構成的歷史合力就是現代化的動力。

盡管馬克思主義關于現代社會發展動力的思想和觀點所針對的對象、所依據的背景和材料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仍然對研究中國式現代化動力機理具有重要價值。例如,馬克思主義社會發展理論蘊含的現實的人為滿足自身需要而改造現實的歷史活動是社會存在與發展的前提與基礎的觀點,啟示我們應當從處于現代化歷程中的中國人民的現實需要與其現實處境入手分析中國式現代化動力機理。再例如,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發展既是人通過實踐活動能動地改造社會的過程,也是人逐步改造自身的過程。人既是實踐主體又是目標客體,是主客體相統一的唯一的能動因素。人的主體能力的不斷增強與充分發揮是現代化動力的關鍵所在。這些思想又啟示我們在研究中國式現代化動力機理時應當著重關注人的能動性這一因素。這些重要思想為研究現代化動力問題提供了更深層次的社會歷史分析思路,需要我們在研究中國式現代化動力機理時自覺把握和加以運用。

二、中國式現代化的動力機理

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主體能動創造的結果。在哲學上,主體是相對于客體而言的,是指根據自身目的對客體進行實踐活動和認識活動的對象。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歷史主體是處于一定社會關系、從事具體生產活動、改造客觀世界的“現實的人”?!艾F實的人”為滿足自身需要而進行的生產活動構成社會存在的前提與基礎,推動社會歷史向前發展。社會歷史主體自身的存在與其實踐活動不僅是“一切歷史的基本條件”[7],同時也構成了社會及社會發展本身。從宏觀維度看,中國式現代化主體概括來說就是中國式現代化實踐活動的參與者。從中觀維度看,中國共產黨構成中國式現代化的領導主體,中國人民構成中國式現代化的建設主體,國際上那些希望同中國合作、參與中國發展建設的外部力量構成中國式現代化的輔助性主體。從微觀維度看,中國式現代化的主體是每一個參與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具體的人。中觀維度的主體表達方式最有利于區分不同主體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的貢獻和作用,故本文試從中觀維度的主體劃分方式作進一步的理論分析基礎使用。

中國式現代化推進和拓展的動因在于中國式現代化主體能動性的激活。恩格斯指出:“人們總是通過每一個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覺預期的目的來創造他們的歷史?!盵8]從這一角度看,現代化是具有目的性和能動性的人通過現代化實踐所創造的。其中,目的性來自人對現代化的需要,能動性來自現代化的實現需要和無法滿足這一需要的客觀社會歷史條件二者之間的矛盾。主體的能動性激活是現代化意愿轉換為現代化實踐的關鍵。這一環節就是現代化動力激發的過程,它的實現有其內在機理。

第一,主體的“需要”產生并形成強烈的“滿足需要”的意愿。馬克思主義人的需要理論認為,需要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人的需要是歷史形成的、變化發展的,變化發展的需要推動人類社會不斷從較低發展階段向更高發展階段跨越?,F代社會就是人類社會的一個歷史時代、一個必經階段,而現代化是這一階段內在的、必然的趨勢[9],是人類給自己提出的任務。馬克思說,人類給自己提出的任務“只有在解決它的物質條件已經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過程中的時候,才會產生”[10]?,F代化的需要能夠產生是因為當人類社會經過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的發展,現代化的物質條件逐漸生成,人在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等各方面發展出現代化的需要。例如,在生產方式上出現對高生產力水平和高生產效率的需要、對高度分工和協作的需要;在生活方式上產生出對城市化的需要、對生活富裕和精神富足的高層次需要;在思維方式上產生出對開放性、自由性、社會性的思維的需要等?,F代化的需要反映了主體對于未來的預期,是能動性產生的主觀意識條件。當希望滿足這種需要的意愿足夠強烈時,主體將不再滿足于當下的現實,創造和改造現實的內在動力就隨之產生。

具體到中國式現代化來看,近代以來,由于閉關鎖國和列強侵擾,中國錯失了現代化發展機遇而長期落后于世界。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追趕世界先進、實現民族復興的愿望前所未有地強烈。這種愿望本質上就是實現現代化的需要和滿足這種需要的強烈意愿。中國共產黨作為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在認識上和行動上具有超前性。故中國共產黨率先發現這種需要并產生出滿足需要的實踐自覺意識,產生了發展中國的現代化的能動性。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式現代化中起領導作用的部分,中國人民是主體中的主要部分。中國共產黨通過引導和教育的方式,使中國人民也深刻認識到實現現代化的需要和主體意識,進而激發出能動性并真正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推動力量。

第二,主體的能動性還來自主體對實踐取得成功的信心,這種信心主要來自現實的社會歷史條件的成熟程度。成熟的社會歷史條件可以提振主體的發展預期與實踐信心,進一步促進能動性的發揮,激發動力。人作為社會的存在,與現實社會相互依存、相互滲透、同步發展,其需要的實現必須依托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需要的滿足是“由歷史的關系,是由工業狀況、商業狀況、農業狀況、交往狀況促成的”[11]527?!耙呀浀玫綕M足的第一個需要本身、滿足需要的活動和已經獲得的為滿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盵11]531-532當現實的社會歷史條件無法滿足人類不斷增長和新涌現的需要時,人就會產生變革社會歷史條件的訴求,并通過積極的勞動實踐創造滿足需要的對象、變革已有的社會關系。新的社會歷史條件不僅滿足主體的階段需求,同時也增強了主體的實踐能力,提振了主體進一步變革社會的信心?,F代化的需要的滿足同樣必須依賴現代化的社會條件。

對于中國式現代化來說,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不斷變革社會歷史條件,激勵著中國人民投入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信心。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為實現現代化創造了根本社會條件;帶領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為現代化建設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寶貴經驗、理論準備、物質基礎;帶領人民進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充滿新的活力的體制保證和快速發展的物質條件;帶領人民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繼續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更為完善的制度保證、更為堅實的物質基礎、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在變革與要求變革的交互作用中,中國式現代化主體對于中國式現代化的意愿和對于中國式現代化實現的信心不斷提升,中國式現代化的動力也不斷被激發。

三、中國式現代化的動力激發機制

現代化動力的激發需要依托一定的機制才得以實現。因此,中國式現代化動力機理只有通過中國式現代化動力激發機制才能在實踐中起作用,實際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中國共產黨在長期現代化探索實踐中總結形成了一整套系統優化、行之有效的動力激發機制。根據中國式現代化動力機理分析,我們得知中國式現代化動力不是孤立的、單一的,而是系統的。同樣,中國式現代化動力激發機制也是多維且系統的,呈現為復合形態。上文在分析中國式現代化動力主體時已經闡述了不同性質主體在中國式現代化中的角色定位。本節將接續從中國式現代化主體的角度對中國式現代化動力激發機制進行解構分析。

(一)中國式現代化動力激發機制的整體結構

從整體結構看,中國式現代化動力激發機制由三個子系統機制組成,即中國式現代化領導主體的動力產生與增強機制、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主體的動力激活與凝聚機制和中國式現代化外部力量的輔助性動力調動與協調機制。三個子系統機制既各自獨立又相互統一。從獨立性看,三個子系統機制分別對應解決中國式現代化不同性質主體的動力激發、調動、運行問題。中國式現代化領導主體的動力產生與增強機制解決的是中國共產黨的動力問題;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主體的動力激活與凝聚機制解決的是中國人民的動力問題;中國式現代化外部力量的輔助性動力調動與協調機制解決的是對中國式現代化起促進作用的外部力量的輔助性動力調動問題。從統一性看,三個子系統機制又是緊密聯系、不可分割的有機體。沒有來自中國共產黨一以貫之的動力提供,中國式現代化就難以為繼,中國人民的動力和外部力量的輔助動力就更無法得到激發和調動;沒有中國共產黨的全面、系統、整體的領導,中國式現代化各方面動力就無法有序凝聚形成強大合力。沒有中國人民的動力激活,中國式現代化就失去了根本性的力量支撐,科學規劃就得不到有效落實,中國共產黨對中國式現代化的領導也會大打折扣,中國式現代化便會難以推進,成為“一紙空文”。沒有來自外部力量的動力輔助,外部的先進因素和活力因素就會缺失,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難免陷入孤立封閉困境,發展空間受到限制??梢?,三個子系統機制各自承擔中國式現代化動力激發機制整體的部分功能并相互協同,不可或缺。

(二)中國式現代化領導主體的動力產生與增強機制

中國式現代化領導主體的動力產生與增強機制在中國式現代化動力激發機制整體中居于核心地位。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盵12]習近平總書記在“2·7”講話中又進一步強調這句話是“對中國式現代化定性的話,是管總、管根本的”,“黨的領導直接關系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運、最終成敗”[13]22。這也就是強調,中國式現代化具有主動建構性的屬性特征,突出體現為中國共產黨對中國式現代化起主導性和決定性作用。在動力方面就表現為,中國式現代化全部動力的起點在于中國共產黨發展中國式現代化的動力的產生,中國式現代化能夠擁有源源不斷強勁動力的關鍵點在于中國共產黨的動力的保持和增強。中國共產黨通過現代化目標使命化、科學理論引領、以組織促動力的方式在發展中國式現代化的過程中激活、保持和增強自身動力。

具體來說,中國共產黨把屬于“共產黨”的共產主義理想與屬于“中國人”的實現現代化和民族復興的中華民族夢想進行有機統合,提出在中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提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形成獨屬于中國共產黨人的理想使命。這一使命被寫入黨的章程,以黨內根本法的形式予以確定,使之成為黨的最高規定性追求和全黨共識。黨還注重通過黨內教育的方式強化全黨的現代化使命意識。比如,在全黨進行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再比如,習近平總書記在各地考察的講話中反復強調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相關問題。這些舉措使現代化目標在全體黨員心中內化為一種使命,激發出持久的內生動力。此外,中國共產黨還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相應形成適應中國式現代化發展不同階段所需要的指導思想,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理論支撐。在現代化方向性問題上統一思想,在現代化探索性問題上解放思想,在現代化現實性問題上形成指導。如此,全黨對于中國式現代化這一探索性事物便減少了迷茫,增添了信心,進而增強了內在動力。內在因素還需要外在因素起作用?!包h的力量來自組織?!盵14]中國共產黨通過政治建設、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紀律建設、制度建設,一以貫之地進行黨的自我革命,打造強而有力、思想一致、先進有為、團結奮進的黨的組織,把發展中國式現代化的精神性動力轉化成為物質性動力。

(三)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主體的動力激活與凝聚機制

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主體的動力的激活和凝聚對中國式現代化發展而言有著基礎性、根本性的作用。中國式現代化“不是自然發生之結果,也不是社會歷史自發衍生的產物,更不是主體漫無邊際地主觀創造”[15],而是形成現代化建設主體意識和自覺意識的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開創、推進和拓展的結果。歷史唯物主義強調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創造者,中國共產黨也充分肯定了中國人民在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進程中的主體性。正如習近平所指出的:“中國式現代化是億萬人民自己的事業,人民是中國式現代化的主體,必須緊緊依靠人民,尊重人民創造精神,匯集全體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才能推動中國式現代化不斷向前發展?!盵16]但是,中國人民發展中國式現代化的主體自覺和主體活力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中國共產黨堅持人民主體地位,通過激活中國人民現代化意愿、提振中國人民現代化信心、動員中國人民現代化參與的方式調動人民積極性而形成的。

首先,中國共產黨使中國式現代化成為中國人民的共同愿景并激活了中國人民的主體意識,使建設中國式現代化成為中國人民的自覺選擇。在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黨始終關注人民需要、發現人民需要,將人民需要作為黨的奮斗目標明確提出并根據人民需要變化做出適時調整。最近的一次是黨的十九大提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反映了人民當前真實的需要和心聲。這就在政治上、思想上、情感上形成了人民對中國式現代化的認同基礎。此外,黨在思想觀念上引導和教育人民全面認識和逐步認同自身的主體角色,在制度安排上鼓勵和保證人民以“主人翁”的角色參與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事實上起到了鼓舞人民自覺投入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作用。其次,中國共產黨不僅善于提出具有吸引力的愿景凝聚人心,還善于建設人民對于愿景實現的信心,進而增強人民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的主動性?!叭藗兺ǔ?偸潜蛔约河H身所見到的道理說服,更甚于被別人精神里所想到的道理說服?!盵17]黨對中國式現代化的目標、戰略、舉措等進行科學合理的部署,采用以“國家—省—地市”三級、“國家規劃—地方規劃—專項規劃”三類為規劃體系[18]的中長期規劃指導經濟社會發展制度,并通過科學分配制度推進發展成果人民共享,使中國式現代化成為可行、可信、可感、可期待的愿景,有效提高了人民的心理預期,增強了人民對中國式現代化實現的信心。再次,中國共產黨具有動員群眾的經驗和優勢,用美好愿景凝聚人民,用市場機制激勵人民,用政治動員號召人民,用帶頭實干影響人民,有效動員起人民參與現代化建設的熱情,凝聚起中國式現代化的強勁動力。

(四)中國式現代化外部力量的輔助性動力調動與協調機制

中國式現代化強調獨立自主但并不是閉門造車式的發展。中國式現代化過去的發展成就離不開外部力量的支持,未來的推進和拓展同樣也需要外部力量的支持與參與。馬克思、恩格斯論述了現代社會完成了人類社會從民族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世界歷史觀。中國共產黨繼承和發展了這種歷史觀,肯定了當今世界的開放性特征,把中國的發展置于世界的發展之中。既強調發展的主體性,“堅持把國家和民族發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13]27,同時也高度重視在與世界的良性互動中實現發展,充分調動和利用國際資源和國際環境助力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積極推進和不斷擴大對外開放格局,通過建設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的開放型經濟體制和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方式調動和協調外部力量。

其一,中國共產黨從制度上、法律上確立了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地位并予以長期堅持。在新中國歷史上,受意識形態對立影響,一段時間國際上不少國家對我國采取孤立政策,我國也一度受“左”的思想影響自我封閉搞建設,沒能有效調動外部力量發展中國,還影響了國際上希望同中國合作、參與中國發展建設的力量的信心。對外開放基本國策的確立和長期堅持給外部力量注入了長期且穩定的信心,調動了他們參與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積極性。其二,黨與時俱進調整、發展和完善對外開放機制和具體舉措。改革開放40 余年,在區域上,對外開放經歷了從試點開放到全面開放的轉變;在內容上,經歷了從物質文明層面到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開放;在方式上,經歷了從設立特區到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的轉變,從以招商引資為主到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的轉變,從被動適應國際貿易秩序到主動參與和影響全球經濟治理的轉變。中國的對外開放具有循序漸進的特點。開放廣度和深度的調整和拓展與國家的發展形勢和階段相契合、相匹配,克服了激進式開放和保守式開放的弊端,既形成了中國開放對世界的持久吸引力,又保持了國家自身的發展穩定。其三,黨強調在對外開放中始終掌握發展的主動性,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協調外部力量的方式。新時代的中國共產黨著力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戰略安排,就是主動應變求變,在把握發展主動權的前提下,科學調動和協調外部力量輔助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重要舉措。

猜你喜歡
中國式動力中國共產黨
《慶祝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
中國式民主
學習動力不足如何自給自足
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頌
中國共產黨何以擁有強大的群眾組織力?
中國共產黨100歲啦
不要讓中國式焦慮,廢掉了你的孩子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10)
動力船
中國式失敗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