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刻領悟習近平文化思想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2024-04-14 11:49李庚香
河南社會科學 2024年1期
關鍵詞:現代文明中華文明中華

李庚香

(河南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河南 鄭州 450002)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從文化關乎國本、國運的戰略高度,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系統回答了新時代文化建設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形成了內涵豐富、科學系統的習近平文化思想。習近平文化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文化篇,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進程中濃墨重彩、熠熠生輝,為我們在新時代新征程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和科學行動指南,表明我們黨的歷史自信、文化自信達到了新高度,標志著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規律的認識達到了新高度,在黨的宣傳思想文化事業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1]。新時代新征程,我們要更加自覺堅持“兩個結合”,加強對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學習研究闡釋,準確把握和深刻領悟這一重要思想的豐富內涵、核心要義以及實踐要求,特別是要把握運用這一重要思想內蘊的世界觀、方法論和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堅持學思用貫通、知信行統一,主動擔當新的文化使命,將其自覺貫徹落實到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的各方面全過程。

一、深刻領悟習近平文化思想的豐富內涵

習近平文化思想,是在統合古今之變、把握歷史之脈、順應時代之勢的基礎上謀劃現實、開辟未來的科學理論結晶。深刻把握習近平文化思想的豐富內涵和實踐要求,進而增進思想認同和行動自覺,是以新作為開創新時代文化建設新氣象的題中應有之義。

(一)習近平文化思想是百余年來黨的文化建設理論的重大成果

在人類歷史長河中,每個時代的思想理論都是獨特的,它們源自那個時代的社會實踐,反映了那個時代的文化、政治等的發展狀況,是時代精神的精華。這些思想理論不僅推動了社會的進步,也塑造了人類的精神世界。習近平文化思想是中國共產黨人在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中形成的關于文化建設的深刻理論總結和寶貴智慧結晶,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高度的歷史自覺、勇毅的歷史主動。這種自覺和主動,既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也是對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創新和發展。

文化思想是對文化建設實踐活動的深入理解和科學總結,它揭示了文化建設過程中的內在規律。在黨的百余年文化建設歷程中,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指導,不斷探索文化建設的本質和規律,充分發揮先進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根據時代主題和實踐特點的變化,我們黨不斷豐富和發展自己的文化思想,為推動中華文明現代化轉型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文化支撐,我們黨的文化思想始終以高度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為指導,不斷推動中華文化創新發展。

在革命時期,黨就提出了“任何社會沒有文化就建設不起來”[2]的科學主張,強調文化是“在觀念形態上反映新政治和新經濟的東西,是替新政治新經濟服務的”[3],提出文化建設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的基本方針。如在文化與革命方面,提出要進行文化上的革命,以適應新社會的發展。在文化與人民大眾方面,強調文化應該是人民大眾的文化,要符合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和追求,主張發展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在文化的傳統與革新方面,主張對于那些符合人民利益的優秀傳統文化加以繼承和發揚,同時對于那些反動、愚昧、壓迫性質的傳統文化要進行批判和改造。在這個時期,毛澤東同志對文化工作者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強調文化工作者要關心人民大眾疾苦,要站在人民立場上去創作,要為新民主主義革命服務。他鼓勵文藝工作者要在文學藝術上表現時代的主題,深入群眾,真實地反映人民的生活和斗爭。毛澤東同志的觀點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不僅對于打破舊的文化體制、推動文化的大眾化和普及化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而且為中國革命后期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文化建設奠定了理論基礎。

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為廣泛開展全社會的政治教育和思想改造,進一步推動文化事業的改革與創新,我們黨在科學把握文化建設之于社會發展的重要性的基礎上,指出“首先制造輿論,奪取政權,然后解決所有制問題,再大大發展生產力,這是一般規律”,并根據社會主義建設實際提出,文化要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為工農兵服務以及“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重要方針。通過這一時期的除舊布新,我國徹底擺脫了落后的精神面貌,為社會主義事業的穩步前進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

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黨中央先后提出了堅持“二為”方向、“雙百”方針,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強調要“一手抓物質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指出“我們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國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質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4],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視為社會主義的重要特征和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表現,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要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的思想,提出了“發揚學術藝術民主”、“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提升“文化軟實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等一系列文化工作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為推動我國文化事業實現跨世紀發展指明了正確方向,進一步豐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理論。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并把文化建設擺在黨治國理政工作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科學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深刻回答了新時代文化建設的根本性、全局性、長遠性、戰略性的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理論創新成果。從2013 年提出“兩個鞏固”,到2017 年提出“新的文化使命”,到2018 年提出“九個堅持”,到2021 年提出“兩個結合”,到2022 年提出“五個方面”,再到2023年提出“十四個強調”“七個著力”;從“一條戰線”到“兩條戰線”,從“三個自信”到“四個自信”,從“根脈”“魂脈”到“一脈”,從“五個思想”到“六個思想”,這些理論的創新和突破,充分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對于黨的文化思想的一脈相承和一以貫之,充分體現了我們黨在文化建設上從文化自覺到文化自信再到文化自強的過程。在不斷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的實踐探索中,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文化篇日趨成熟與完善,2023年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正式提出了“習近平文化思想”這一嶄新命題。習近平文化思想是黨百余年來文化建設理論的重大成果。

(二)習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時代堅持“兩個結合”的光輝典范

習近平文化思想是“兩個結合”的最新成果,也是堅持“兩個結合”的光輝典范?!皟蓚€結合”特別是“第二個結合”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顯著特征和鮮明標識。

“兩個結合”是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根本途徑,是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近代以來,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在這個歷史的關鍵時刻,馬克思主義的傳入為中國帶來了新的希望和出路。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引下,中國共產黨人勇擔歷史重任,不斷探索適合中國實際的革命道路,為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文明復興而奮斗。經過長期的艱苦斗爭,中國共產黨人找到了挽救民族危亡的正確道路,取得了輝煌的成功。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解決好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問題。歷史和實踐充分證明,馬克思主義只有根植本國和本民族歷史文化沃土,才能始終保持蓬勃生機和旺盛活力。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共產黨怎么能成功呢?當年在石庫門,在南湖上那么一條船,那么十幾個人,到今天這一步。這里面的道路一定要搞清楚,一定要把真理本土化?!盵5]

“兩個結合”是我們黨找到“出路”后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寶”,是我們黨在偉大實踐中形成的規律性認識。翻開風雷激蕩的百年史冊,我們黨歷經一次次實踐、一次次突破,正是由于“兩個結合”?!皟蓚€結合”產生了毛澤東思想,創造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偉大成就,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廣、越走越堅定。

“兩個結合”特別是“第二個結合”,是“又一次思想解放”。之所以說“第二個結合”是又一次思想解放,是因為我們黨對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關系的認識更加科學、更加符合中國實際和時代要求,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和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規律的認識更加深化。在歷史上,我們至少有過四次思想解放:一是“五四運動”;二是延安整風運動;三是關于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四是鄧小平南方談話。這四次思想解放解決了如何對待馬克思主義,教條主義還是實事求是;如何對待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還是市場經濟等問題?!皟蓚€結合”特別是“第二個結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回答的是如何對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系列關鍵問題,如守正與創新的關系,中國具體實際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關系,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關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中國式現代化的關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關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與人類文明新形態的關系,中國式現代化與西方現代化的關系,中國與世界的關系,等等。中國共產黨在新時代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擺在推進黨的理論創新前所未有的重要高度,明確提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第二個結合”的重大判斷,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理論創新達到了新高度?!暗诙€結合”內含的思想解放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升到“根脈”的高度,通過“結合”實現傳統文化現代化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之間的有機統一,重塑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一體兩翼”的動力機制;二是從更加寬闊的歷史視野、更加深厚的歷史縱深出發,從中華5000多年文明的傳承發展深入把握中國道路的歷史必然性及其顯著優勢,拓寬了“走自己的路”的文化根基;三是中華5000多年源遠流長的文明及其積淀下來的寶貴智慧滋養,為深化面向未來的理論和制度創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廣闊空間,也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制度提供了無比堅定的自信源泉。

“兩個結合”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根本方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的社會主義為什么不一樣?為什么能夠生機勃勃充滿活力?關鍵就在于中國特色,中國特色的關鍵就在于‘兩個結合’?!盵6]7“‘第二個結合’,是我們黨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是對中華文明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盵6]9只有在對中華民族5000 多年文明史的深刻反思中充分挖掘并彰顯新時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創新發展的文明基因,把握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才能實現理論創新的獨立自主,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在“人類知識的總和”中汲取優秀思想文化資源來推進社會主義文化的創新和發展,才能造就一個經由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結合而形成的新的文化生命體,創造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

(三)習近平文化思想是21 世紀“明體達用、體用貫通”的科學體系

習近平文化思想體系完備、博大精深,既有文化理論觀點上的創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既有本體論又有認識論,具有“明體達用、體用貫通”的突出特質。

體,指的是理論層面。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文化建設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形成了系統完整、邏輯嚴密、相互貫通的習近平文化思想??梢哉f,“兩個結合”“五個突出特性”“七個著力”“九個堅持”“十四個強調”共同構成了習近平文化思想的主體內容。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文化建設、文化工作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比如黨的宣傳思想文化論、馬克思主義的根本指導思想和根本制度論、加強黨對文化建設的全面領導論、廣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論、“第二個結合”與新的文化使命論、構建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論、繁榮和發展社會主義文藝論、提升新聞輿論“四力”論、網絡安全和網絡強國論、立德樹人論、加強中華文化國際傳播論、文明交流互鑒論、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協調發展論等。這些重要論述充分彰顯了習近平文化思想扎根人民群眾之“主體”、立足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之“整體”、緊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之“大體”、著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總體”的整體系統理論觀。

用,指的是實踐層面。習近平文化思想明確了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規劃了新時代文化建設的路線圖和任務書,這便是“達用”。這里的“用”,就是關于新時代文化建設、文化工作的實踐路徑、方式方法等?!斑_用”揭示了習近平文化思想所具有的“作用”“功能”“屬性”等特點,即這一思想“為做好新時代新征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和科學行動指南”。從方法論的層面來看,習近平文化思想為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擔負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系統完備、切實可用的戰略路徑,而“七個著力”則體現了習近平文化思想經世致用的特點。

習近平文化思想包括目標維度、立場原則維度、實踐要求維度、世界維度和方法維度等方面。目標維度,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立場原則維度,體現為堅定文化自信,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堅持“二為”方向,堅持“雙百”方針。實踐維度,體現在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快建設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世界維度,體現在增強中華文明的傳播力影響力上,體現在堅守中華文化立場,講好中國故事,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深化文明交流互鑒上。方法維度,體現在堅持“兩個結合”,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堅持“融通”和“貫通”上。

習近平文化思想既有文化理論觀點上的創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明體達用、體用貫通,明確了新時代文化建設的路線圖和任務書,為做好新時代新征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和科學行動指南。

二、深刻把握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突出特性

2023年6月2日,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深入闡述了中華文化傳承發展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強調了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堅持“兩個結合”、扎實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重要意義,深刻指出要“堅定文化自信、擔當使命、奮發有為,共同努力創造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會文明和生態文明協調發展的有機生命體,是具有突出特性的現代文明,是破解“古今中西”之爭的現代文明,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并與人類文明新形態彼此映照,創造出超越時空、跨越國界的文明新形式。

(一)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具有突出特性的現代文明

新時代所要建設的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包含了中華民族突出特性的現代文明,習近平總書記將其突出特征概括為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他指出,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綿延不斷且以國家形態發展至今的偉大文明,這充分證明了中華文明具有自我發展、回應挑戰、開創新局的文化主體性與旺盛生命力。

中華文明突出的連續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的歷史邏輯。在人類發展的歷史長河中,許多原生或次生文明都已經中斷或消逝,唯有中華文明綿延至今,從未中斷。中華文明的“道統”代代傳承。中華文明之所以能夠連綿不斷,得益于特定的地理環境屏障、超穩定的社會結構、生生不息的規?;丝?、長盛不衰的語言文字、代代相傳的文化典籍、咬定目標久久為功的民族特質、與人為善、“止于至善”的文明本質。中華民族是具有強大穩定性、統一性、獨立性、自主性和應變性的民族,這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必然獨立自主走自己的路。文脈傳承,弦歌不輟,具有突出連續性的中華文明,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正是這種連續性,使中華文明在漫長的歲月中雖然受到各種外來文明的強烈沖擊,但始終沒有被同化而喪失自我;相反,總能夠吸收外來文化中的優秀成果充實自己,激發自身的潛在活力。

中華文明突出的創新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的進取精神,決定了中華民族不懼新挑戰、勇于接受新事物的無畏品格。創新性是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內生動力。中國人民的價值觀和精神世界是隨著歷史和時代前進而不斷與日俱新、與時俱進的。中華文明能夠歷經5000多年歷史變遷始終保持生機活力,得益于中華民族在優秀傳統文化熏陶下形成的革故鼎新、與時俱進的精神氣質。中華民族的無畏品格,體現在不懼新挑戰、勇于接受新事物上。綿延不絕的中華文明,始終以創新為支撐。中華民族的進取精神,體現在“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上?!案?,去故也;鼎,取新也?!睆摹氨P古開天地”“神農嘗百草”“夸父追日”的神話傳說,到屈原“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荀子“義之所在,不傾于權,不顧其利”的志向理念,無不體現了一個“敢”字。一個“敢”字,折射出在幾千年歷史長河中中國人民始終心懷夢想、不懈追求、不懼新挑戰、勇于接受新事物。正是依靠創新,中華民族走過了不同于其他文明主體的發展歷程。

中華文明突出的統一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各民族文化融為一體的文化價值取向。中華文明的統一性所呈現出的國家統一、民族凝聚和文化融為一體,是中國歷史發展道路和“國家認同”與“民族凝聚”的必然要求。在漫長的歷史積淀中,中華文明形成了多元一體、團結集中的統一性。這種政治上的大一統,建立在強大的文化認同之上,蘊藏在自古以來的實踐傳承之中;這種政治上的統一性,熔鑄成中華民族精神血脈里的家國情懷。正如孟子所說的,“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這種家國情懷將個人、集體、國家的前途命運緊緊相連,讓我們無論面對何種艱難險阻,都能夠團結凝聚、百折不撓、奮勇向前。

中華文明突出的包容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取向,決定了中國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諧格局,決定了中華文化對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開放胸懷。中華文明的包容性,筑牢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明,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集體記憶。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匯集成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的歷史。56個民族共同開發了祖國的錦繡河山、廣袤疆域,共同創造了悠久的中國歷史、燦爛的中華文化。秦漢雄風、盛唐氣象、康乾盛世,是各民族共同鑄就的輝煌。中華文明的包容性,賦予中華文化以兼收并蓄、開放包容的精神品格。一方面,中華文化認同超越了地域、鄉土、血緣、世襲、宗教信仰;另一方面,中華文明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鑒中煥發出新的生機。從歷史上的佛教東傳、“伊儒會通”,到近代以來的“西學東漸”,中華文明同世界其他文明互通有無,始終在兼收并蓄中歷久彌新,彰顯著“不同”與“大同”的辯證智慧。從“滿天星斗”到“月明星稀”,從多元走向一體,從尊重差異性到增進共同性,中華民族的包容性必將推動世界形成認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強的人類命運共同體。

中華文明突出的和平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國始終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中華民族一向崇尚和平、和睦、和諧、和合,“和”是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是在數千年的漫長歷史發展中形塑了中華民族精神品格和中華文明基本特質的文化基因?!耙院蜑橘F”“和而不同”“化干戈為玉帛”“國泰民安”“天下太平”“共享大同”等理念世代相傳。這些充分體現了中國人對于“和”所蘊含的對立統一性的深刻認識。在這里,世界和平、全球發展是中華文明的政治愿景;求同存異、交流互鑒是中華文明的成長動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中華文明的處世之道;和平共處、合作共贏是中華文明的大同理想。中華文明也正是在與外部文明的對話交流中,通過不斷汲取外部有益的文明成果獲得了成長壯大的發展動能。

五大突出特性,是對中華文明獨特優勢的整體性把握,揭示了中華文明之所以自信和之所以走向“結合”的歷史邏輯、精神價值和實踐智慧,決定了我們獨特的發展道路和歷史命運。只有全面深刻把握這五大突出特性,才能真正理解中國道路選擇的歷史必然性、文化內涵與獨特優勢,才能更加有效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有力地推進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

(二)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破解“古今中西”之爭的現代文明

“古今中西”之爭可分為“古今之爭”與“中西之爭”兩方面。所謂“古今之爭”是指從“歷史”的層面上如何處理傳統與現代的關系問題;“中西之爭”是指從“空間”的層面上如何處理中國與世界的關系問題。中華文明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多次遇到類似的問題。比如,漢代的今古文經之爭反映了當時的“古今之爭”;佛教傳入后與儒道兩家的矛盾反映了當時的“中西之爭”。

一是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與“古今之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其內含的許多重要元素,塑造了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影響著中華文明的物質表征、制度形態和精神追求,為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提供了堅實的根基。但同時我們也應意識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在傳統社會中生成的,有著獨特的歷史特征。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就是要在中華文化沃土上培植新時代的文明之花,就是要根植于優秀文化傳統進行現代性構建,從文明的內在結構中進行文化重塑。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既蘊含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優良傳統,又具有新時代的文明特質,因而能夠破解“古今之爭”。

二是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與“中西之爭”。每個民族都有自身的文化傳統,以作為區別于其他民族的獨特標識。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系統總結了中華文明突出的連續性、突出的創新性、突出的統一性、突出的包容性和突出的和平性的特點。也正是這些突出特性,孕育了中西方不同的思維方式和處事風格。破解“中西之爭”,既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自覺繼承中華民族的突出特點;又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就是在充分認識“中”、靈活運用“西”的基礎上推陳出新,實現兩大文明智慧結晶的深度融合,創造出匯通中西的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經過長期努力,我們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都更有條件破解‘古今中西之爭’,也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都更迫切需要一批熔鑄古今、匯通中西的文化成果?!盵6]11破解“古今之爭”,要求我們“不復古”“不守舊”,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破解“中西之爭”,要求我們“尊古”“守正”,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外來文化本土化。而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就是破解“古今中西”之爭的時代答案。

(三)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新時代的現代文明

中華文明歷史源遠流長,每一個時代都有其獨特的時代文明。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在新時代形成的,是在實現“兩個結合”、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過程中生成的。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歷史的必然、時代的必然和實踐的必然。

首先,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賡續文脈的歷史責任。中華民族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創造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積淀了燦爛輝煌的中華文明。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永續傳承的戰略高度,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黨的二十大勝利閉幕后,習近平總書記第一次離京視察期間就來到河南安陽,在殷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這次來是想更深地學習理解中華文明,古為今用,為更好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借鑒?!盵7]可以說,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中華文明的當代呈現,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賡續歷史文脈的高度自覺。

其次,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創造新的文化形態的時代要求。文化是一個民族穿行于歷史的長河、歷經歲月的洗禮與沉淀而始終能夠保持自我認同的精神居所[8]。進入新時代,文化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中的作用日益凸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都需要以先進文化為指導,沒有先進文化的正確引領,中華民族就難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同時,我們也必須認識到,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文化具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和具體內容。文化是流動的、變化的,在傳統與現代、本土與外在的交流碰撞中,不斷發展更新。從這個意義上講,新時代必須也必然要產生新的文化形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正是對新時代推動文化形態發展更新這一文化建設主題的積極回應。

再次,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為新時代提供目標指向的實踐要求。推動新時代文化繁榮不僅要“知所從來”,還要“思所將往”。新時代文化建設上的“思所將往”,就是要堅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個“根脈”和馬克思主義這個“魂脈”,把握文化發展規律,發揮歷史主動精神,不斷增強新時代文化建設的精神自覺。而在這一過程中,設定一個能夠凝聚人心、鼓舞士氣、激發活力、振奮精神的價值目標顯得尤為重要??梢哉f,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就很好地發揮了這一作用。它為新時代新征程文化建設事業明確了宏偉科學的目標,勾勒了壯美合理的藍圖,提供了清晰可行的指引,是新時代文化建設的思想引領。

(四)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賦予中華文明以現代力量,中華文明賦予中國式現代化以深厚底蘊?!盵6]7這段重要論述深刻揭示了中國式現代化與中華文明的內在聯系??梢哉f,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就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文化實踐。

一方面,中國式現代化就是中華文明現代化的道路?!皟蓚€結合”造就了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這一新的文化生命體。尤其是“第二個結合”,既以馬克思主義真理的力量激活中華文明,讓優秀傳統文化成為現代的;又以中華文明賦予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讓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的。它們彼此契合、互相成就,造就了新的文化生命體——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中國式現代化深深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從中華大地上生長出來的現代化,是賡續古老文明的現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就是中華文明現代化的道路,因此,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也必然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

另一方面,中華文明賦予中國式現代化深厚底蘊。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式現代化內含著“中國與世界”“范式與經驗”“傳統與現代”的中西之爭、道路之爭、古今之爭,面臨著守正還是守舊、尊古還是復古、吸收借鑒還是全盤西化的選擇。在這一過程中,我們以中華文明的深厚底蘊為基礎,堅持文化主體性,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成功開辟中國式現代化道路。

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根脈,是中華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現代轉型,是中華文明的現代形態,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也就是說,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中華文明的現代形態,它實現了中華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現代轉型,即從中華文明的傳統形態轉型為中華文明的現代形態。

三、堅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導,推動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展開新篇章

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導,切實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堅定文化自信,秉持開放包容,堅持守正創新,譜寫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時代華章。在理論維度上,應當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不斷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在歷史維度上,應當把握傳統與現代的辯證關系,在歷史與現實相生相成中把握中華文明發展規律;在實踐維度上,應當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在價值維度上,應當牢固樹立文化主體性,不斷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文化;在世界維度上,應當堅持文明交流互鑒觀,不忘本來,吸收外來,以開放包容的主體姿態促進世界文明交流互鑒。

(一)堅定文化自信,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

堅定文化自信,強調的是文化的主體性、原創性。中華文明歷經數千年而綿延不絕、迭遭憂患而經久不衰,這是人類文明史上的奇跡,也是我們堅定文化自信的底氣。堅定文化自信,就是堅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華民族偉大歷史實踐和當代實踐,用中國道理總結好中國經驗,把中國經驗提升為中國理論,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

一方面,要深刻把握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重大貢獻。中華民族是世界上古老而偉大的民族,有著5000 多年源遠流長的文明歷史,是世界上唯一自古延續至今、從未中斷的文明,形成了獨具特色、博大精深的價值觀念和文明體系。中華文明蘊含著中華民族遠大崇高、共同堅守的理想信念,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所在、精神命脈所系、價值追求所向,是流淌在中國人民血脈中的強大文化基因。面向未來,時與勢在我們一邊,這是我們的定力和底氣所在,也是我們的決心和信心所在。

另一方面,要深刻把握中國歷史實踐與當代實踐。堅定文化自信,實現精神主動,就是要既不盲從各種教條,也不照搬外國理論,從而擺脫對西方學術、西方理論的“學徒狀態”。要深刻認識到,我們的文化自信和精神獨立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在中國大地上建立起來的;是在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基礎上,借鑒吸收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是通過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過程中建立起來的。當前,我們正信心百倍地推進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要把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精神氣質與文化品格中,使之成為整個民族的“精神肖像”。

(二)秉持開放包容,不斷創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文化

秉持開放包容,強調的是文化的開放性、包容性。中華文明的博大氣象,得益于中華文化自古以來開放的姿態、包容的胸懷。歷史昭示我們,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只有廣泛吸取外來優秀元素,才會更豐富、更博大,才會具有旺盛生命力;反之,封閉保守、妄自尊大,必然導致僵化、停滯和落后。秉持開放包容,既要主動地學習、借鑒、吸收外來有益文化的精髓,更要保持對自身文化的自信、耐力、定力,要堅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在交流互鑒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構建人類文明新形態,在“各美其美”前提下,實現“美人之美,美美與共”。

不忘本來,就是要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不忘本來,就是要守好“魂脈”和“根脈”,不斷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馬克思主義這個“魂脈”是一種不斷發展的開放的理論,擁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一“根脈”也具有突出的創新性,擁有革故鼎新、窮變通久的精神氣質。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把堅持馬克思主義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統一起來,堅持用馬克思主義之“矢”射新時代中國之“的”,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

吸收外來,就是促進外來文化本土化。吸收外來,就要秉持開放包容的胸懷,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借鑒人類創造的一切優秀文明成果。黑格爾說,希臘文明之所以能開創出其獨立和繁榮時期,就在于它既有自己的原有文化,又有來自東方世界的外來文化,進行了兩重文化結合的鍛煉。文化結合的鍛煉,核心就在于文明的交流互鑒。文明也需要新陳代謝、除舊布新,自我封閉、靜止僵化必將滑向衰落。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不斷學習他人的好東西,把他人的好東西化成自己的東西,形成自己民族的特色。新時代,秉持開放包容的態度,就是要在取長補短、擇善而從、兼收并蓄中豐富和發展中華文化。

面向未來,就是要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現代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就要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化,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當代社會相適應、同現代化進程相協調。要加強歷史文化遺產研究,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挖掘其精神內核和時代價值。要主動適應時代變革,強化科技賦能,創新活化機制,讓文化“熱”起來、“動”起來、“潮”起來、“活”起來,提供多樣化的文化內容供給。要拓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應用場景,讓人民群眾在日常生活生產實踐中感受、體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魅力。

(三)堅持守正創新,賡續歷史文脈、譜寫當代華章

堅持守正創新,著眼的是文化的連續性、創新性。堅持守正創新,既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重要內涵,也是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基本原則。對于文化建設來說,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創新才能把握時代、引領時代?!笆卣?,守的是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守的是‘兩個結合’的根本要求,守的是中國共產黨的文化領導權和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創新,創的是新思路、新話語、新機制、新形式,要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真正做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辯證取舍、推陳出新,實現傳統與現代的有機銜接?!盵6]11擔負起新時代文化使命,必須堅持守正和創新相統一,在守正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不斷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關鍵是做好“三個堅持”:一是堅持“兩個結合”?!皟蓚€結合”是最大法寶、是必由之路、是又一次思想解放。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不斷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作出符合中國實際和時代要求的正確回答,得出符合客觀規律的科學認識,形成與時俱進的理論成果。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堅定歷史自信、文化自信,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用馬克思主義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優秀因子并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將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和豐富智慧更深層次注入馬克思主義,把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貫通起來,聚變為新的理論優勢,不斷攀登新的思想高峰。二是堅持“兩創”,即堅持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重點是要解決好傳承和創新的關系。一方面,要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深入挖掘和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讓馬克思主義扎根中華歷史文化沃土,更加根深葉茂;另一方面,要以科學的態度對待歷史文化,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辯證取舍、推陳出新,在守正創新中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煥發出新生機,讓具有悠久歷史的中華文明生生不息。三是堅持“兩通”,即堅持融通和貫通。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講清楚中國是什么樣的文明和什么樣的國家,講清楚中國人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展現中華文明的悠久歷史和人文底蘊,促使世界讀懂中國、讀懂中國人民、讀懂中國共產黨、讀懂中華民族”。因此,要把科學社會主義的價值觀和傳統文化的四觀(宇宙觀、道德觀、社會觀、天下觀)、五個突出特性(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六大精神特質(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貫通起來,把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和老百姓日用而不覺的價值觀融通起來。

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就是要完成近代以來中華文明的現代轉型任務和中華文明的現代復興使命,實現中華文明從傳統形態向現代形態的轉變,并在這種現代轉型過程中創造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將中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中華文明現代復興,不是傳統思想文化的復活,而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化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華文明的現代轉型必須建立在中西文明交流交融的基礎之上,它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新時代建設的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指導,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底蘊,廣泛吸收古今中外一切有益成分,并在世界文明交流、回答各種時代問題中成長壯大的文明新形態。新時代所要建設的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根植于中華文明連續、創新、統一、包容、和平的突出特性,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先進本質,借鑒吸收一切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代表著人類文明進步的發展方向,必將創造一種不同于西方現代化模式的人類文明新形態。

偉大時代孕育偉大理論,偉大思想引領偉大征程。習近平文化思想明體達用、體用貫通,在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展現出強大的思想偉力。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聚焦新的文化使命,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堅定文化自信、秉持開放包容、堅持守正創新,落細落實“七個著力”重大要求,準確把握新時代文化建設的路線圖和任務書,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凝聚民族復興力量,共同創造屬于新時代的新文化,共同譜寫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新華章。

猜你喜歡
現代文明中華文明中華
4000年前的中華文明什么樣兒?
摩擦力催生現代文明
追尋“華胥氏”——中華文明的早期開墾者
把中華文明的底色鋪陳好
《犬之島》:形式主義的美學突圍與現代文明的存在之思
當原始人遭遇現代文明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