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學術性數字囤積行為的影響因素及后果

2024-04-14 02:10代寶張鵬金王玥倩
現代情報 2024年4期
關鍵詞:扎根理論后果研究生

代寶 張鵬金 王玥倩

關鍵詞:研究生;學術性數字囤積行為;影響因素;后果;扎根理論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蒲腥藛T作為我國人才隊伍的重要構成部分,是我國科技和創新活動的主力軍。為了開展學術和科研活動,科研人員通常都需要使用一定量的學術性信息資源,由此個人學術信息管理成為他們日常學術和科研活動的一部分。然而,近些年來數字生產、傳播和存儲技術的快速發展深刻地影響了科研人員的個人學術信息管理實踐。一方面,數字技術為科研人員提供了更便捷的學術信息資源獲取渠道、更豐富的學術信息資源內容和更低廉的學術信息資源存儲設備和空間,從而極大便利了他們的學術和科研活動:另一方面,數字技術也給科研人員的個人學術信息管理帶來了許多新的挑戰。例如,有研究指出數字學術資源的易獲性不僅導致科研人員的個人學術信息組織和再現變得困難,而且導致科研人員學術性數字囤積行為的發生。所謂數字囤積行為,是指個體過度獲取和積累數字資源,以至于達到失控的程度并導致個體感到心理壓力和數字資源的組織混亂。從個人學術信息管理的角度來看,科研人員的學術性數字囤積行為可被視為個人學術信息保存行為的消極處理結果和負面傾向性行為,會導致失范的DIKW(數據一信息一知識一智慧)進路、認知負擔和成本增加、情感焦慮和依戀以及囤積行為的惡性循環等多種消極后果。

目前,數字囤積行為已得到國內外多個學科領域研究者的關注并已取得一些成果。然而,遺憾的是現有成果中關于科研人員的學術性數字囤積行為的研究成果還不多見。因此,本研究擬以我國科研人員隊伍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的研究生群體為對象,利用扎根理論這一經典的質性研究方法展開探索性研究,以系統揭示科研人員學術性數字囤積行為影響因素及其后果。本研究的理論意義在于可以豐富和發展關于數字囤積行為的學術研究,從而推動個人學術信息管理研究領域的進一步發展:本研究的現實意義在于可以幫助科研人員更加深刻地認識學術性數字囤積行為的發生規律,從而激勵他們采取措施,減少該行為給科研工作帶來的消極影響。

1文獻回顧

1.1數字囤積行為的含義及特征

1.1.1含義

最早對數字囤積行為展開學術研究的學者Ben-nekom M J等將數字囤積行為定義為個體對數字文檔的積累達到了失控的程度,最終導致了個體感到壓力和數字文檔的組織混亂。在此后的學術研究中,該定義被廣泛引用。數字囤積行為與數據收集在內容、獲取過程、過度獲取、組織水平、數據的使用程度、拋棄數據的能力、情緒依戀等多個方面存在區別。數字囤積行為與傳統的實物囤積之間在行為的隱秘性、行為動機和嚴重程度等方面也有所不同。Bennekom M J等認為數字囤積行為是實物囤積癥的一個新亞類,但是也有學者并不認可這一觀點。例如,Vitale F等認為數字囤積行為只是人們數字化數據保存傾向譜系的一個端點(另一個端點是極簡主義),它是一種普遍的行為傾向而非心理障礙。

1.1.2特征

Bennekom M J等指出數字囤積行為的特征是數字文件的過度積累和組織混亂:Neave N等和郭海輝等均認為數字囤積行為的特征包括數據持續累積和數據刪除困難:Sedera D等則認為數字囤積行為的特征主要為過度獲?。ǔ掷m獲?。?、數字堆積(堆積傾向)和刪除困難;吳旭瑤等認為數字囤積行為可以從積累、情感依戀和工作需要3個維度加以測量:王琳等的質性研究發現社交媒體環境下大學生數據囤積行為的表現包括過度積累、保存不用和刪除困難:與此類似,賈明霞等的質性研究顯示大學生數字囤積行為的特征有過度積累、不愿刪除和閑置吃灰。此外,賈明霞等的最新研究表明,人文學者的數字學術資料囤積行為的特征主要為過度存儲(過度積累+難以刪除)、無效存儲(利用程度低)和無序存儲(組織程度低)。

1.2數字囤積行為的影響因素

1.2.1個人的心理因素

①性格因素。王琳等和賈明霞等基于扎根理論的質性研究均發現個人性格是影響大學生數字囤積行為的主體特征因素之一:劉天元等的質性研究發現強迫性人格特質是影響青年群體數字同積的重要內部動因之一:另有幾項實證研究則證實強迫癥、囤物癥、依戀焦慮、無法忍受不確定性和情緒調節困難.以及特質性貪婪等人格特質因素均可影響數字囤積行為:②需要和動機因素。賈明霞等的質性研究顯示個人需求是大學生數字囤積行為的影響因素之一:王琳等的質性研究表明學習需求、工作需求、生活需求和實現價值需求是促進社交媒體環境下大學生數據囤積行為的主體需要因素;劉天元等的質性研究則發現工作學習等方面的需要是青年人數字同積的內部動因之一;劉亞麗等的研究認為社交媒體用戶數字囤積行為的影響因素包括輔助記憶、工作需要等外部動機以及安全感、情感依戀、人際需要等內部動機;③能力和素質因素。多項研究表明個體的自我效能感是影響數字囤積行為的重要因素:另有研究顯示個體的數據素養、感知能力和認知水平等因素也對數字囤積行為有影響;④經驗和習慣因素。有研究表明,數字囤積行為也受個體的經驗屬性、個人習慣等因素的影響。

現有研究還發現數字囤積行為也受到個體的情緒情感因素的影響。①情感依戀。多項質性研究表明個體對數字物品的情感依戀是導致他們不忍刪除囤積的數字物品的重要原因:另有實證研究也證實情感依戀顯著正向預測個體的網絡囤積行為;②焦慮。多項研究顯示數字囤積行為受個體的IT焦慮、數字焦慮、錯失焦慮和刪除焦慮等因素影響。此外,一項針對新冠疫情期間公眾對付費問答平臺上有關新冠的數字信息囤積行為的研究顯示,情緒感染可通過影響公眾的付費意愿繼而影響他們的數字囤積行為。

1.2.2數字資源的特征因素

①數字資源的質量特征。對于數字囤積者而言,數據質量尤其是感知有用性很多時候決定某種數字物品是否值得下載和保存。王琳等的質性研究顯示感知數據質量和數據需求度是社交媒體環境下大學生數據囤積行為的促進因素:賈明霞等的質性研究表明未來效用、感知有趣、審美價值、記錄證明、信息時效等反映數字信息質量的因素影響大學生的數字囤積行為:Sweeten G等的質性研究也發現個體不刪除數據的原因包括預期數據未來有用從而保留下來以防萬一,以及將數據作為證據而保存。此外,Acar O F等的調查研究顯示大學行政人員之所以不刪除郵件是因為他們認為囤積的大多數郵件未來有用;②數字資源的數量特征。有質性研究表明數據數量和數據稀有性、信息過載和稀缺資源等因素影響大學生的數字囤積行為,數字信息過載和人文資料冗余等因素影響人文學者的數字囤積行為。另外,有量化研究證實數據數量和感知數據豐富性對數字囤積行為的影響作用。

1.2.3環境和情境因素

①技術環境。有學者認為數字信息環境的演進、數字存儲技術的發展等技術環境因素是導致數字囤積發生和發展的重要原因。多項質性研究顯示,數字囤積行為受到技術情境(如數字圖書館的發展、人文資料數字化技術的成熟、存儲空間變大、存儲成本降低)、技術賦權(如自動備份、存儲空間、存儲成本)和社交媒體情境等因素的影響。另有量化研究也表明技術因素和技術情境(如存儲形式、感知經濟性、網絡便捷性)影響數字囤積。此外,新近的一項實證研究證實了付費問答平臺的信息系統質量特征(有用性和易用性)對用戶的數字囤積有顯著的影響;②社會環境。賈明霞等的研究發現對大學生數字囤積有影響的社會影響因素包括人際交往、內卷現象、跟風從眾、口碑傳播、幫助他人等;賈明霞等的另一項研究則表明對人文學者的數字囤積有影響的社會情境因素主要包括學術環境內卷、學術意見領袖、知識付費影響和圈層文化等;③物理環境。賈明霞等的研究還發現物理情境(物理位置)和時空情景(時間約束、場景特殊性)等因素對人文學者的數字囤積行為也有影響;④組織環境。McKellar K等的研究發現服從公司政策是員工數字囤積的4種原因之一:Neave N等的研究則證實有數據保護責任的員工數字囤積水平顯著更高。

1.3數字囤積行為的影響后果

1.3.1心理性影響

①認知性影響。數字囤積積累的大量數字資源會增加囤積者的認知負擔,使他們感知信息過載,出現自我損耗,甚至導致個體認知功能損害。數字囤積積累的數字資源通常缺乏有效組織,從而導致數字囤積者感知雜亂。數字囤積行為囤積的數字資源的利用程度一般也比較低,這種“囤而不閱”有可能導致囤積者對自己產生自我否定。此外,數字囤積積累的數據還可能創造一種虛假的不確定性規避感,使囤積者因為占有大量信息而感到安全;②情緒性影響。Sweeten G等的質性研究發現數字囤積行為對囤積者的心理幸福感會產生負面影響。在面對數字囤積形成的大量數字資源時,囤積者通常會因為要付出巨大的時間精力來消化吸收而體驗到心理壓力,并產生情感焦慮:囤積者也可能因為自己無法有效地組織整理這些囤積的大量數字資源而體驗到挫敗感:囤積者還可能因為對保存的數字資源有情緒依戀但又不得不刪除而感到痛苦。此外,也有研究顯示數字囤積行為可以對囤積者的情緒體驗產生積極影響。劉天元等的研究指出,通過回看囤積的數字物品,青年群體能夠從心理上強化對自身工作和生活的控制感與安全感,并獲得情感支持,進而強化主觀幸福感。

1.3.2行為性影響

①影響個人信息管理行為。袁紅等的研究表明數字囤積是個人學術信息再現行為的重要阻礙因素之一,因為囤積的大量學術信息會增加準確快速查找信息的困難程度;②影響個人學習。賈明霞等的研究發現數字囤積會導致大學生的學習效率降低甚至產生知識排斥;③影響個人工作。SweetenG等的研究顯示囤積造成的數字堆積對員工的生產率有負面影響:賈明霞等的研究則表明人文學者的數字囤積行為會導致一種失范的DIKW信息鏈進路,并最終會阻礙數據學術創造和數字學術文化的傳播;④影響個人生活。Bennekom M J等的個案研究顯示,囤積者因為耗費了大量時間在組織海量的數字圖片上,不僅導致其睡眠模式受到干擾,而且妨礙了諸如清理房間、外出和放松等其他日?;顒拥拈_展。

1.4研究述評

綜上所述,目前學術界對數字囤積行為的研究已取得一定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數字囤積行為的含義及特征、影響因素以及影響后果3個方面。整體上,目前關于數字囤積行為的含義及特征學界已基本達成共識,關于數字囤積行為影響因素的研究成果也已較豐富,關于數字囤積行為影響后果的研究成果則相對較少。然而,關于數字囤積行為的學術研究畢竟時日尚短,還存在很多值得進一步探討的空白和薄弱環節,主要如下:

第一,關于數字囤積行為的影響因素,已有研究主要揭示了該行為的促進因素(Enablers)而極少涉及抑制因素(Inhibitors);關于數字囤積行為的影響后果,學者們主要探討了該行為的消極影響而忽略了該行為可能帶來的積極影響。因此,進一步揭示數字囤積行為的影響因素和影響后果十分必要。

第二,關于數字囤積行為的現有研究多以大學生和企業職員為研究對象,揭示他們對諸如數碼照片、電子郵件、電子文檔、網絡資源等數字物品的同積行為,而專門針對特定群體對特定類型的數字資源囤積行為的研究成果還不多見(例如,文獻檢索只發現了1項關于科研人員的學術性數字囤積行為的研究成果。因此,研究不同人群對特定類型的數字資源的囤積行為也具有重要意義。

鑒于此,本研究選擇我國的研究生群體為對象展開探索性研究,以便系統揭示科研人員對學術性數字資源的囤積行為的內在規律,從而推動數字囤積行為學術研究的進一步發展。

2研究設計

2.1研究方法

扎根理論方法(Grounded Theory)是最先由Gla-ser B G等提出的一種質性研究方法,該方法主張從經驗資料中發展理論,是一種自下而上的理論構建方法。在該方法中,研究者通常按照以下步驟對經驗資料進行分析從而建構起新理論:首先是開放性編碼(Open Coding),即對原始資料進行分析,識別概念繼而形成范疇;其次是主軸編碼(Axial Coding),即進一步發現和建立范疇之間的聯系,根據范疇間的關系歸納出主范疇:第三是選擇性編碼(Selective Coding).即從主范疇中挖掘核心范疇并根據核心范疇間的聯系開發理論模型:最后是理論飽和度檢驗,即利用新的資料來驗證第三步所提出的理論模型是否達到理論飽和。目前,扎根理論方法已經被學者們廣泛用于教育學、心理學、管理學、情報學、新聞傳播學等諸多學科領域的研究工作,大量研究表明該方法特別適合用于對人類行為或社會現象展開探索性研究,從而系統揭示行為或現象的內在規律并建構理論。此外,扎根理論方法目前也已被數位學者用于對數字囤積行為展開探索性研究并取得了若干高質量的研究成果。因此,本研究也選擇采用扎根理論方法來初步探討研究生的學術性數字囤積行為的內在規律。

2.2數據收集

2.2.1訪談對象

本次研究采用的是便利抽樣法來確定訪談對象。首先,研究者從所在學校的研究生中征集了4名志愿者(碩士生和博士生各2名)。然后,請他們向自己認識的本?;蛲庑T谧x研究生發出邀請,共征集了38名研究生作為訪談志愿者。接著,考慮到學科專業分布的代表性,從這38人中最終選擇了17人實施訪談。在這17名受訪者中,男性8人、女性9人,碩士生7人、博士生10人,經管類專業6人(工商管理3人、管理科學與工程2人、經濟學1人)、工科類專業11人(計算機科學與技術3人、機械設計3人、土木工程3人、化學工程與技術2人)。

2.2.2訪談提綱

參考前人相關研究所使用的訪談提綱并結合本研究的目的,設計了本研究的訪談提綱,提問包括:①您覺得自己是否存在學術性數字資源的囤積行為?若存在,請描述一下具體表現;②請問您通常會囤積哪些學術性數字資源?囤積的主要方式有哪些?③您主要是因為哪些原因囤積學術性數字資源?④您為什么通常不刪除囤積的學術性數字資源?⑤您覺得學術性數字資源囤積行為對您是否造成了某些影響?若有,表現在哪些方面?

2.2.3訪談過程

訪談工作于2022年10-12月開展。由于受新冠疫情的影響,本研究對17名受訪者均采用騰訊會議軟件實施線上訪談。訪談開始前,研究者會向受訪者說明訪談過程會被錄音并做出訪談數據保密的承諾,以減輕其隱私擔憂。對每名受訪者的訪談通常會持續30~50分鐘。訪談結束后,研究者會馬上對訪談錄音進行文字轉錄,最終形成共計7萬余字的Word版訪談文本文檔。為便于識別,每個受訪者的訪談記錄文檔均以字母P+數字編號命名(如P01)。

3數據分析

3.1開放性編碼

開放性編碼是對原始訪談資料進行概念化和范疇化的操作化過程。在此次研究中,首先由兩位研究生作者各自獨立對訪談文本資料通過逐字逐句的分析進行標簽化從而形成初級代碼,再通過對初級代碼進行整理和歸納形成代碼:然后再對代碼做進一步提煉形成概念:接著再把具有相同本質屬性的概念歸納為一個類別從而形成范疇。在開放性編碼過程中,若2位編碼者對代碼、概念或范疇存在較大分歧,則與第3位研究者(即第一作者)通過集體討論來達成一致意見。最終,開放性編碼得到44個初始概念和16個范疇,如表1所示。

3.2主軸編碼

主軸編碼是在開放式編碼的基礎上挖掘范疇之間的類屬關系從而形成主范疇,即把開放性編碼形成的范疇進行聚類分析從而形成更大的類屬。由于本研究的目的是揭示研究生的學術性數字囤積行為的發生原因及其帶來的影響,因此主軸編碼時主要從前因、行為和后果三方面對范疇進行聚類分析。此外,根據社會認知理論,個體行為受個體自身因素和環境因素的影響;根據信息生態理論,個體的信息行為受到信息人、信息和信息環境三方面因素的影響作用。因此,主軸編碼時將與前因相關的范疇按照個體因素、信息因素和環境因素進行聚類分析。最終,16個范疇根據類屬關系被確定為8個主范疇。主范疇所包含的范疇及各自的內涵如表2所示。

3.3選擇性編碼

選擇性編碼旨在從主范疇中挖掘出核心范疇,以及厘清核心范疇間的關系模式并據此建構理論模型。通過分析,從8個主范疇中最終提煉出“學術性數字囤積行為的前因”“學術性數字囤積行為”和“學術性數字囤積的后果”這3個核心范疇。三者之間表現出行為科學研究中經典的前因(Antecedents)-行為(Behavior)-后果(Conse-quences)關系模式(簡稱A-B-C模式。其中,前因是指任何先于行為存在的刺激,即行為的影響因素;行為是指個體對前因所作出的響應;后果是指在一種行為之后出現的會影響該行為未來再現可能性的新刺激,即行為的影響后果)。如表3所示,研究生個人因素、學術性數字資源因素和環境/情境因素3類前因對研究生的學術性數字囤積行為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學術性數字囤積行為則進一步對研究生的心理、行為、經濟和社會等方面產生一定的影響。

3.4理論飽和度檢驗

為了進行理論飽和度檢驗,本研究補充訪談了3名研究生(男博士生1人,女碩士生和女博士生各1人,工商管理專業1人,電氣工程專業1人,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1人)。兩位研究者各自獨立對這3份樣本數據進行編碼分析,結果均未發現新的范疇和關系結構,表明提出的理論模型已達到飽和狀態。

4研究發現

根據上面的分析結果,再結合心理學中的A-B-C模式,本文構建了如圖1所示的研究生學術性數字囤積行為模型。模型內容的具體闡述見下文。

4.1研究生學術性數字囤積行為的影響因素

4.1.1研究生個人因素

本研究發現研究生自身的價值觀、人格特質、能力經驗和行為習慣等因素會影響其學術性數字囤積行為。①價值觀。有受訪者表示“我這個人信奉‘有備無患,平時生活中喜歡囤一些東西以防萬一”(P03);也有受訪者表示自己“比較欣賞‘斷舍離,一旦覺得東西多了礙眼就會果斷地清理一批”(P08),可見研究生個體之間的價值觀差異會影響其學術性數字囤積行為;②人格特質。有受訪者說“我求知欲比較強吧,所以平時遇到好東西,就會保存下來”(P14);也有受訪者表示“我做事比較有計劃性,所以會定期查詢和下載自己關注的研究領域的文獻資料”(P04)。根據大五人格理論,這兩個受訪者分別屬于具有高經驗開放性和高盡責性人格特質的人,這些性格特質使他們更可能產生學術性數字資源的囤積行為;③能力經驗。有受訪者表示“我對自己的文獻檢索能力和消化能力還是比較自信的,基本上查的文獻都能及時看一遍,所以囤文獻對我沒什么壓力”(P09),由此可見具有較強的學術信息管理能力或對自己的學術信息素養比較自信的研究生往往更可能囤積較多的學術性數字資源。此外,也有受訪者表示“我也曾多次嘗試過對電腦里積攢的文獻進行整理歸類,但老是不能形成一個滿意的分類體系,搞得自己就沒信心了,后來也就不管了,文獻就隨便存了”(P01),可見當研究生認為自己的學術信息組織能力不足時,更可能出現囤積的學術性數字資源表現出缺乏組織的特征;④行為習慣。本次研究發現,過去有囤積物品習慣的研究生更可能在面對有價值的學術性數字資源時延續這種習慣。例如,有受訪者說“讀研以后,看到好文章就會習慣性地保存起來”(P03)。

本研究還發現了研究生學術性數字囤積行為的多種心理動機。①預防動機。絕大部分受訪者表示自己囤積文獻資料是為了以備將來之用。例如,“眼下雖然可能用不上,但先囤起來總沒錯,也許后面就可能用得上,到時候就可以不用再去辛苦地查找了”(P02);②完成任務動機。大部分受訪者表示囤積文獻資料是為了滿足完成當前科研任務的需要,因為無論是為了把握研究現狀和寫論文,還是通過學習借鑒來尋求解決科研難關的辦法,都離不開大量的文獻閱讀。例如,“要寫好文章,首先必須充分了解國內外相關研究成果,所以我一般都會先廣泛收集相關文獻資料”(P12);③情感動機。有多名受訪者表示自己之所以囤積文獻資料是因為擔心錯失而后悔。例如,“只要看到覺得不錯的東西我就會點‘收藏或下載下來,免得后悔錯過了好東西”(P06)。也有受訪者表示自己是為了感到心里踏實(尋求心理安全感)而囤積文獻資料。例如,“俗話說‘手里有糧,心里不慌。所以我喜歡把遇到的感覺有用的文獻、資料、數據、軟件工具等都保存起來,這樣我就感覺比較心安”(P10);④服從動機。多名受訪者表示自己囤積文獻是為了服從導師的要求從而避免遭受導師的批評。例如,“我們研究所有每周例會交流制度,要求每個人都要匯報自己過去一周的學習和研究進展情況。所以,我必須經常查文獻,看文獻,好有東西匯報”(P09)。

4.1.2學術性數字資源因素

研究生學術性數字資源囤積行為也受到學術性數字資源特征的影響。①質量特征。大部分受訪者認為自己囤積的學術性數字資源對完成當前科研任務是有用的或者預期它們在未來是可能用得上的。例如,“對查資料時偶然遇到的文獻或者網上偶然看到的文章,要不要保存主要是看未來用到的可能性。若是覺得將來有可能用到,我就會下載下來或者點收藏”(P15);②數量特征。有受訪者表示“現在文獻更新得太多太快了”(P08),因此很容易因為學術性數字資源的供給非常充足從而導致囤積行為的發生。但是,也有受訪者認為“雖然現在文獻資料很多,但真正跟自己的研究高度相關的高質量的文獻并不多,所以一旦遇到就不容錯過,我都會第一時間存起來”(P07),可見研究生也可能因為高質量、高價值文獻資料的稀缺性而產生對此類文獻的持續積累;③獲取特征。有受訪者表示“現在查文獻資料的途徑太多了,我們學校圖書館的國內外數據庫就有好多:網上也有不少免費的學術搜索引擎可以用”(P01);也有受訪者表示“數據庫里檢索文獻的日寸候,看看摘要,覺得有用點一下下載按鈕就保存到本地電腦了”。由此可見,現如今學術性數字資源的獲取渠道多樣性和易保存性大大便利了研究生學術性數字資源囤積行為的發生。

4.1.3環境/情境因素

某些環境和情境因素也會對研究生的學術性數字囤積行為產生重要影響。①社會環境。有受訪者表示“我有個師兄寫文章挺厲害的,都已經發了好幾篇SCI文章了。他說要寫好文章必須大量閱讀文獻,還建議我們經常檢索文獻,多看多想,我就照做了”(P03),這表明研究生的學術性數字囤積行為會受到他人榜樣示范效應的影響。也有受訪者表示“導師要求每個人必須定期檢索新文獻,了解國內外的新進展,并且要做匯報交流”(P11),這說明群體規范對研究生的學術性數字囤積行為有一定的影響作用。還有受訪者表示“我覺得我囤文獻的習慣應該跟我們中國的文化有一定關系。因為我們中國人講究未雨綢繆、有備無患,在有條件的時候為將來做些準備肯定沒錯”(P14),可見研究生的學術性數字囤積行為也受宏觀社會文化的影響;②任務情境。有受訪者表示“搞研究難免會研究遇到一些瓶頸和難題,這時候怎么辦?只能多查資料,看看能不能獲得一些啟發。慢慢地,電腦里囤積的資料就多起來了”(P12);也有受訪者指出“當時寫開題報告需要國內外文獻綜述,我就搜集了一大堆文獻囤起來”(P15);還有受訪者說“剛讀研的時候,數據分析方法不懂,只好去B站上看別人的視頻,當時一口氣收藏了不少關于統計分析方法的視頻”(P09)。由此可見,研究生在面臨科研難關、論文寫作或者學習掌握某種科研技能等情境時,最可能主動、廣泛地收集文獻資料從而出現學術性數字囤積現象;③技術環境。有受訪者表示“現在移動硬盤的空間又大,價格也不貴”(P04)、“研究所配的臺式機空間挺大的,我前前后后下了很多東西也沒用多少空間。我還開了幾個網盤,免費的,用來備份重要資料”(P06),可見數字存儲技術的進步使得獲取數字存儲設備或網絡存儲空間的成本越來越低,從而客觀上極大地刺激了研究生大量保存數字資源的欲望和行為。

4.2研究生學術性數字囤積行為的特征及類型

4.2.1行為特征

研究生的學術性數字資源囤積行為主要表現出4個特征:①過度積累。除了極少數奉行極簡主義(“斷舍離”)價值觀者,絕大多數受訪者認為自己保存了太多的學術性數字資源。例如,“幾年下來就積累了估計有幾千篇論文”(P08);②缺乏組織。近半的受訪者認為自己對囤積的文獻資料缺乏有效的組織和管理。例如,“雖然根據文獻的主題建了不少文件夾,但是這些文件夾之間的關系一直理不順,所以現在找東西就比較麻煩”(P15);③很少使用。部分受訪者表示自己囤積的很多資料處于閑置狀態,從未被閱讀和發揮過作用。例如,“我微信里面關注過不少跟科研有關的公眾號,但后來幾乎都沒再進去看過里面的內容,也沒取關”(P12);④刪除困難。部分受訪者表示自己舍不得刪除那些尚未閱讀/使用過并且很可能未來也不太可能去閱讀/使用的數字資源。例如,“每次整理電腦的時候都想刪掉一部分不用的文獻,但總又舍不得,覺得萬一用得上呢,所以總是刪不掉”(P02)。

4.2.2行為類型

研究生的學術性數字資源囤積行為可分為兩種類型:一是實質占有型囤積,即以下載保存到本地電子設備中的方式囤積學術性數字資源。例如,“凡是我覺得有用的文獻資料,我都會下載下來保存到自己的電腦里:網上看到的一些有用的文章或帖子,我也會復制到Word里面保存下來”(P01)。在這種類型中,囤積的學術性數字資源主要為易于下載的電子文獻、數據或軟件工具等,這些數字資源需要占據本地或者云端物理存儲設備一定的存儲空間,資源不易丟失且調用方便。二是形式占有型囤積,即以線上“收藏”的方式囤積學術性數字資源。例如,“在網上看到的東西如果覺得不錯我一般會點‘收藏,畢竟現在上網很方便”(P04)。在這種類型中,囤積的一般都是不便下載到本地設備上保存的位于網站或者移動APP上的視頻、圖文等形式的數字資源,雖然這些數字資源對本地物理存儲設備空間的占用非常有限(存儲的只是網絡資源的鏈接),但是資源容易丟失(如鏈接失效)且不方便研究生隨時利用(需要聯網)。

4.3研究生學術性數字囤積行為的影響后果

4.3.1心理性影響

研究生的學術性數字資源囤積行為會帶來一定的認知性后果。①感知信息過載。部分受訪者表示囤積的學術性數字資源數量太多,他們沒有時間和精力閱讀完囤積的全部資源,往往也沒有能力有效地組織這些資源。例如,“文獻太多了,全部看完簡直不可能(P15)”;②感知資源浪費。部分受訪者認為獲取這些資源都是花費了代價的,而自己下載保存后沒有物盡其用是對資源的一種浪費。例如,“存的那些文獻大部分都沒看過,就覺得簡直太浪費了”(P07);③感知心理所有權。有受訪者覺得自己下載或收藏的這些資源都是自己擁有的知識財富。例如,“我覺得存在自己電腦里的文獻資料也算是自己的知識財富的一部分吧,只要在我電腦里,我就覺得它們是我的”(P13)。根據前景理論,這種心理其實是稟賦效應的一種體現。

學術性數字資源囤積行為也會對研究生的情緒產生一定影響。①消極情緒。部分受訪者表示囤積的大量文獻資料給自己帶來過一定的心理壓力,并由于沒有足夠的時間去看完搜集的文獻資料而感到焦慮。例如,“現在看到這些不計其數的文獻我就有些焦慮,因為沒時間全看完”(P14)。也有部分受訪者談及自己曾因囤積了過多的文獻或因未使用過囤積的文獻而感到后悔。例如,“我其實有時候后悔當初為什么要囤這么多文獻,看也看不完,不看又怕錯過了有用的東西,左右為難”(P10);②積極情緒。有受訪者表示自己從占有大量文獻資料中體驗到了安全感和滿足感。例如,“看到電腦里面保存的那些文獻資料,我會感到很踏實”(P11)。也有受訪者表示曾因為與他人分享自己囤積的文獻而體驗到助人的快樂和自豪感。例如,“把自己搜集的文獻資料在課題組群里面分享的時候,覺得挺開心的”(P18)。

4.3.2行為性影響

研究生的學術性數字資源同積行為對他們的科研活動也會產生一定影響。①對個人學術信息管理的影響。部分受訪者認為學術性數字囤積行為增加了學術信息再現的難度,使他們準確查找資料的效率下降。例如,“文獻太多了,想用的時候常常記不清放在哪里了”(P08)。也有受訪者表示他們的學術信息消化效率受到了囤積行為的不利影響,因為有一部分時間浪費在了閱讀所囤積的與當前工作不太相關的文獻上。例如,“文獻囤得多,難免就要花更多日寸間去看。但是其實有些文獻質量不高或者跟手頭的工作關系并不大”(P03)。此外,還有受訪者提到他們要在備份所囤積的學術性數字資源上花費一定的時間和精力。例如,“文件比較多,而且備份的時候還會適當整理一下,這就比較耗費時間”(P15);②對科研任務完成的影響。部分受訪者認為他們完成科研任務的效率因為自己花費在學術性數字囤積行為上的時間精力而受到一定的影響。例如,“我花了太多時間在收集文獻、分類整理、閱讀文獻上了。其實,根本不需要這么多文獻,花在這上面的時間有些是無效的”(P14)。但是,也有受訪者表示“平時組里有人需要的時候,我就把我囤的東西分享出來,這樣就節省了大家再去查的時間”(P06),可見研究生的學術性數字資源囤積行為有時也能因為囤積資源的共享而對科研群體的任務完成效率產生一定的積極影響。

4.3.3經濟性影響

學術性數字囤積行為會給研究生帶來一定的經濟負擔。①存儲設備購買支出。部分受訪者表示自己花錢購買了移動硬盤等數字存儲設備來保存搜集的大量文獻資料和對這些資料進行安全備份。例如,“因為擔心只放在電腦里不保險,我掏錢買了2塊移動硬盤用來備份,加起來有千把塊錢”(P15);②網絡存儲空間花費。也有多位受訪者表示他們出于相同的目的而購買了網絡存儲服務。例如,“免費的網盤容量有限,而且上傳下載速度有限制,所以我就掏錢開了會員”(P04)。由于網絡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近年來無論是物理存儲設備還是網絡存儲服務的價格都比較低,因此整體上學術性數字囤積行為給研究生帶來的經濟性影響并不大。

4.3.4社會性影響

通過此次訪談調查,意外地發現研究生的學術性數字囤積行為還能產生一些積極的社會性后果。①樹立良好社會形象。有受訪者表示自己因為經常分享囤積的文獻資源而得到其他人的贊揚和感謝,并使他們樹立起了文獻搜集能力強、樂于分享等良好的個人形象。例如,“我們組的很多同學都夸過我,覺得我查資料的能力挺厲害的”(P06);②增進人際關系。也有受訪者表示自己因為將囤積的文獻資源分享給他人而改善了彼此的關系。例如,“你把自己辛苦查的資料拿出來跟同學分享,人家肯定心里面感謝你呀,平時跟你的關系難免就親近些”(P13)。

5結論與展望

5.1結論與啟示

本研究基于扎根理論方法揭示了研究生的學術性數字囤積行為的主要特征、影響因素及其后果。研究發現,研究生的學術性數字囤積行為的主要特征為過度積累、缺乏組織、很少使用和刪除困難。研究生的學術性數字囤積行為的影響因素主要包括3類:①研究生個人因素,即研究生的個體差異因素和心理動機因素;②學術性數字資源因素,即學術性數字資源的質量特征因素、數量特征因素和獲取特征因素;③環境/情境因素,即技術環境因素、社會環境因素和任務情境因素。研究生的學術性數字囤積行為的后果主要包括4方面:①心理性影響,即影響研究生的認知和情緒;②行為性影響,即影響研究生的個人學術信息管理行為和科研任務的完成效率:③經濟性影響,即導致研究生在購買存儲設備和網絡存儲空間服務上產生一定的花費:④社會性影響,即有助于樹立研究生的個人良好社會形象和增進人際關系。

在理論方面,對科研人員的學術性數字囤積行為的研究尚未受到學術界的重視,而本研究以研究生群體為對象,利用扎根理論方法探索了科研人員學術性數字資源囤積行為的內在規律,系統揭示了該行為的主要特征、影響因素及其后果,不僅豐富了數字囤積行為的理論研究成果,而且推動了數字囤積行為的研究發展,充實了個人信息管理領域有關個人學術信息行為的相關研究。在實踐方面,本研究的主要發現可以幫助研究生群體更好地理解自身的學術性數字囤積行為的發生機理,指導他們樹立健康的個人學術信息管理理念,促使他們有節制地獲取、有規律地清理和有效率地利用學術性數字資源,從而提高他們的信息素養,并最終改善他們的學術信息行為和科研活動的效率和效果。

5.2不足與展望

本研究也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①本次研究的調查對象較為狹窄,只包括了9個學科專業的20名研究生,研究結論的普適性有待進一步檢驗。未來可以擴大調查范圍,選擇其他學科專業(如文史哲和數學物理等)的研究生為樣本展開調查;②本研究屬于探索性的質性研究,所構建的理論模型屬于概念性模型,模型中變量間的關系也有待基于大樣本的調查數據予以實證檢驗。未來可以利用結構方程模型、質性比較分析法等量化的研究方法來驗證研究模型中主要變量間的關系:③本研究只探討了研究生群體的學術性數字囤積行為的規律,而大學老師、科研院所和企業科研部門中的科研人員也可能存在此類行為。未來還可以針對這些人群展開研究,探索他們在學術性數字囤積行為上的獨有規律和與其他群體的共性規律。

猜你喜歡
扎根理論后果研究生
“耍帥”的后果
這些行為后果很嚴重
眾榮的后果8則
上朝遲到了 后果很嚴重
基于扎根理論的會展場館觀眾滿意度影響因素研究
社會心理安全氛圍在工作場所欺凌中所起的作用
消費者在線生成廣告行為阻礙因素及作用路徑研究
大學生網上訂餐意愿的定性研究
論研究生創新人才的培養
清退超時研究生是必要之舉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