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言語審美: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

2024-04-14 18:19孫曉平
小學教學參考(語文) 2024年2期
關鍵詞:統編語文教材核心素養

孫曉平

[摘 要]語文教學要立足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發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教師要關注學生的言語審美,通過言語審美來引領學生感受文本言語的價值美、意義美和形式美,發展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把學科育人的教學目標落到實處。在課堂上,教師可從言語價值的審美、言語意義的審美及言語形式的審美等方面,引導學生展開語文實踐活動。這樣不僅能讓學生體會、理解和感悟文本的藝術魅力,還能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言語審美能力,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發展。

[關鍵詞]統編語文教材;言語審美;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 G623.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4)04-0030-03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語文新課標”)在“課程理念”中明確指出:“立足學生核心素養發展,充分發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蔽膶W作品具有審美特性,是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中的審美創造能力的有效載體。文學作品的美學價值是通過塑造鮮明、獨特的形象來實現的。言語審美是一種以語言文字為媒介,由文學語言所塑造的文學形象來激發讀者的聯想與想象,使讀者間接地感受到作品的魅力的心理認知過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注重對學生言語審美能力的培養,有助于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文化素養。

一、言語價值的審美

賞析文章的言語價值,能使學生接受到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教育。而對文本主旨的審美,需要發現隱藏在文本背后的“真”,這樣才能打動學生,引發學生的思考、體驗,還原文本原有的情感,從而讓學生產生更深層次的認知,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的啟迪。

(一)還原文學形象,感悟人物精神

統編語文教材選編了不少的文學作品,這些作品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大都具有典型性。文學作品的人物形象之所以顯得豐滿,是因為文學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教學時,采用將文本人物形象還原為生活中的人物形象的方法,能使學生對作品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產生真實的感受,引發學生的共鳴,涵養學生的審美素養。例如,教學統編語文教材四年級上冊的《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感受到少年周恩來為振興中華而讀書的遠大志向,教師讓學生結合自己的學習經歷,說一說自己是為什么而讀書的。有的學生說自己讀書是給爸爸媽媽讀的;也有的學生說自己是給老師讀的;還有的學生說自己只是按時上下學,并不知道為什么而讀書。對此,教師帶領學生學習課文,了解少年周恩來為什么會樹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遠大志向。在將自己與少年周恩來進行對比中,學生深深感受到了自身的不足,并產生向周恩來學習的決心。這樣進行教學,學生能夠接受愛國情感的教育,將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讀書的志向深深地扎根在心中,教師也能把學科育人的教學目標落到實處。

(二)還原文本意象,感受作者情思

言語價值的審美一般會蘊藏在文學作品的意象中,讀者閱讀時要還原意象才能產生深刻的體驗。在教學時,教師可以通過意象還原的方法,將學生的閱讀延伸到生活場域中,幫助學生更好地感受作者的情思,深化學生對文本的體悟。例如,統編語文教材五年級上冊《楓橋夜泊》一詩,就展示一幅情景交融、形神兼備和立體的“楓橋夜泊”圖。江楓、漁火、客船,還有那穿越時空的鐘聲,都使詩歌描繪的意境顯得更加清幽、凄楚。在教學時,教師可以采用還原文本意境的方法啟發學生思考:“從詩題‘楓橋夜泊的‘泊字中可以看出,詩歌表現的是一種羈旅生活,可為什么會給人帶來一種淡淡的愁緒呢?”經過閱讀,學生還原了詩歌的意象:那凝重、悠長、劃過夜空、飛進這江邊小船的鐘聲,叩擊、撫慰著遠方來客的愁緒,使詩人感到一絲的暖意,同時也感到他鄉之夜的寧靜、深沉,怎能不引起詩人無限的遐想呢?通過意境還原,學生從那一聲一聲傳到客船、敲擊在詩人心頭的鐘聲中真切感受到詩人當時的情懷。在這首詩的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還原詩歌意象,使學生在詩詞描繪的意境中感受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

(三)還原文本意境,觸摸作品靈魂

寫景類的文章和古詩詞都蘊含著深遠的意境,表達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教學時,教師可以采用意境還原的方法,讓學生將自己的情感融入文本的意境中,形成思想的碰撞、情感的溝通和心靈的交流,產生審美感受,受到情感熏陶,從而觸摸到作品的靈魂。例如,教學統編語文教材五年級上冊《山居秋暝》這首詩時,教師首先讓學生自由朗讀古詩,說一說詩中主要描寫了哪些景物。通過閱讀,學生發現詩歌主要通過對明月、松林、清泉、山石、竹林、浣女、蓮葉、漁舟等景物的描寫,為人們呈現出一幅美麗的畫面。接著,教師讓學生用自己的話把這幅美麗的畫面描述出來。學生展開描述:在一個美麗的山谷中,皎潔的明月照在松林間,清泉從石上緩緩地流過……這樣,詩歌優美的意境就在學生的眼前浮現了出來。在描繪詩中的畫面時,教師鼓勵學生采用聯想和想象的方法,再現作者所描繪的清新、高雅的境界。這樣進行教學,不僅還原了文本的意境,還讓學生真正觸摸到作品的靈魂,感受到詩歌所流露出的純凈、空靈的藝術之美。

二、言語意義的審美

言語意義的審美是指通過閱讀文學作品,進行聯想、推測等,從而對作品的形象、表達的意義產生清晰的感知和深入的理解的過程。為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提供一些必要的資源,使學生真正理解文本的意義。

(一)聯結背景資料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對言語意義的理解,不是表面的認同,而是一種個性體悟與建構。教學時,教師可以采用聯結背景的方式,引導學生真正讀懂文本的言語意義。例如,統編語文教材五年級下冊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這首詩,創作背景是“安史之亂”的末期?!鞍彩分畞y”給國家和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詩人杜甫盼望能早日平亂。當這一天終于到來時,詩人竟喜極而泣。詩歌的前四句由“忽傳”到“初聞”,再到“卻看”“漫卷”,幾個連續動詞就把詩人驚喜的心情描繪得淋漓盡致;后四句通過想象,盡力描寫詩人“喜欲狂”時的激動心情:他不但要高歌痛飲,而且恨不得乘著大好春光馬上回到家鄉。全詩情真意切,讀著這首詩,我們仿佛看到詩人當時對著妻子、兒女手舞足蹈、欣喜若狂的神態。教學這首詩時,教師要聯結背景資料,引導學生分析杜甫聽到平亂后心情喜悅的原因,從而深刻感受到詩人強烈的愛國情感。

(二)聯結文本語境

語境即語言環境。要想讓學生真正讀懂文本所蘊含的言語經驗和審美情趣,就要引領學生聯結文本語境來理解言語意義。例如,教學統編語文教材五年級上冊《珍珠鳥》一課時,教師可以抓住課文的中心句“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展開教學。教師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思考:“珍珠鳥是怎樣與‘我一步步親近起來的?‘我是怎樣精心照料珍珠鳥的?在與珍珠鳥相處的過程中,‘我和珍珠鳥之間產生了一種怎樣的情感?”當學生對“信賴”一詞有了真正的理解之后,教師對學生說:“人與動物之間竟能達到這樣一種境界,那我們人與人之間呢?只要互相坦誠、互相理解、信賴與寬容,也能創造出美好的境界。請你仿照課文的樣子,寫一句與信賴有關的格言吧!”學生的表達興趣大增,寫出了許多精彩且有內涵的句子:

信賴,是友誼天長地久的橋梁。

信賴,是創建友誼橋梁的工程師。

信賴,會使我們的家園充滿和諧與溫馨。

信賴,是開啟和諧美滿生活的金鑰匙。

信賴,往往能創造出奇跡。

這樣教學無疑是對文章的尊重和順應,把審美創造與學科育人的教學目標落到了實處。

(三)聯結文本主題

文學作品都有一個明確的主題。怎樣才能幫助學生更好地把握文學作品的主題呢?教師可以通過主題聯結的方式,引導學生更好地感受文學作品之間的細微差別,體悟文本所獨有的主題思想。統編語文教材選編了不少的邊塞詩,怎樣才能讓學生真正感受到邊塞詩中的情感呢?教師采取聯結主題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對比中有所感悟。例如,教學統編語文教材四年級上冊王昌齡的《出塞》這首詩時,教師將“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這句詩與統編語文教材五年級下冊王昌齡的另一首詩《從軍行》中的“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聯結起來,引導學生感受這兩首詩在表達主題上的細微差別。同樣是邊塞詩,不同詩人的作品給人的感受也不同。例如,教師可以將統編語文教材五年級下冊王之渙的《涼州詞》中“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這句詩與四年級上冊王翰的《涼州詞》中的“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這句詩進行聯結,引導學生分析這兩位詩人在表達情感上的不同。這樣的主題聯結閱讀,能幫助學生發現相同主題下不同詩歌之間的細微差別,從而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詩歌所流露出的情感。

三、言語形式的審美

言語形式的審美就是要引領學生發現言語形式的奧妙,領悟文本語言的魅力,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表達能力。

(一)遣詞造句的比較

語感即學生對語言敏銳的感知力。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引領學生就文本中遣詞造句獨特的地方進行比較,能幫助學生積淀言語智慧,提升學生的言語表達能力。例如,統編語文教材四年級上冊的《秋晚的江上》這首詩,其中的“盡管是倦了,還馱著斜陽回去”一句, “倦”“馱”兩個詞就把倦鳥歸巢的景致描寫得特別生動、形象傳神。在教學時,為了讓學生感受到作者遣詞造句的精妙,教師這樣進行教學:“詩中如果不用‘倦‘馱這兩個詞的話,還能選擇哪些詞?”學生說,可用“背”“載”等詞。教師追問:“有這么多的詞語可用,詩人為什么單單選擇‘倦和‘馱兩個詞呢?”經過比較、品析,學生發現這兩個詞的不同表達效果。教師這樣引領學生學習語言,喚醒了學生的言語悟性,培養了學生的語感,增強了學生的言語智慧。

(二)行文思路的比較

言語形式的審美,既有對語言寫實內容的審美,又有對行文思路的審美。教師要引導學生發現行文思路的密碼,感悟文本的言語智慧,以促進學生言語思維能力的發展。例如,統編語文教材三年級上冊《大自然的聲音》一課的第三自然段有這樣的描寫:“小溪淙淙,流向河流;河流潺潺,流向大海;大海嘩嘩,洶涌澎湃?!边@樣的描寫讀起來朗朗上口,顯得特別美。從修辭手法來看,這是一種頂真的手法;從行文思路來看,它暗含著“小與大”的順序,從小溪到河流再到大海,不僅把大自然豐富的聲音與神奇的地方描寫了出來,而且為讀者營造了逐漸開闊而又美妙的意境。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發現并揭示作者行文思路的密碼,引導學生感悟文本的言語智慧,這對學生思維與表達能力的提升有極大的裨益。

(三)語言風格的比較

不同的文學作品有著不同的語言風格。對語言風格的審美屬于高層次的審美活動。教師引領學生就同一作家不同的語言風格或者不同作家的語言風格進行比較,可以幫助學生深刻感受到文本的語言特點,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例如,統編語文教材五年級下冊的《月是故鄉明》一課,從題目來看,這是一篇思念故鄉、抒發思鄉之情的文章。這類文章往往都是從一些具體的事物出發,由眼前之景激起思鄉之情。即使是一些非常普通的人、事、景,也會因為融入對故鄉的思念而具有特別的意味。有的景物因為被反復運用而成為思鄉文學的意象,如柳、月、炊煙和鄉音等。季羨林的《月是故鄉明》就是以月作為抒情線索,抒發了作者對故鄉永遠的思念與牽掛之情。從語言風格來看,這篇文章寫得質樸自然,大都由短句子組成,有的地方還會給人一種返老還童般的天真之感,讓讀者真切感受到作者對故鄉的真摯情感。在教學時,教師可以把這篇課文與蘇教版語文教材四年級上冊的《但愿人長久》一文進行對比閱讀,使學生對故鄉、對親人的情感體驗等更加深刻。在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就相似作品不同的語言風格進行對比閱讀,能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到文章的語言特點,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

綜上所述,在學科育人背景下,教師要以教材文本為載體,挖掘教材中值得進行審美鑒賞的內容,帶領學生真正讀懂蘊藏在語言文字背后的內涵與價值,以促進學生言語能力、思維能力以及審美能力的同步發展,真正實現語文課程啟智潤心、培根鑄魂的目標。

[ 參 考 文 獻 ]

[1] 湯嵐.指向言語審美的小學語文教學延展初探[J].上海教育科研,2019(12):65-68.

[2] 劉皇.指向言語審美的小學語文教學延展閱讀初探[J].甘肅教育,2021(19):44-46.

[3] 李鵬鵬.文體·言語·表現:小學語文現代詩歌教學路徑探析[J].語文世界(教師之窗),2021(12):64-65.

猜你喜歡
統編語文教材核心素養
“要素·活動”式教學:統編語文教材實施的一種路徑
生涯啟蒙與學科整合之旅
借助初中語文統編教材,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統編語文教材二年級口語交際內容之新變
統編語文教材之新聞體裁作品編寫探究
統編語文教材的群文閱讀教學設計與實踐研究
思想教育視域下公民核心素養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養學生的化學核心素養
作為“核心素養”的傾聽
“1+1”微群閱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