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理運用科學技術?使教學活動煥發光彩

2024-04-15 20:12陳可晴
小學教學研究·理論版 2024年2期
關鍵詞:教學目標科學技術學習興趣

陳可晴

【摘 要】隨著課堂革命的深入和發展,科學技術進入課堂的程度日益提高,教師在課堂中也更多地使用科學技術,許多教師嘗試利用各種科學技術進行課堂教學??萍嫉氖褂脼檎n堂增加了活力,但是,不同的教師、不同的學生、不同的上課內容、不同的環境,都影響著科學技術的使用,因此,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學目標,合理地使用科學技術就非常重要。

【關鍵詞】科學技術 教學活力 學習興趣 教學目標

現階段,科學技術進入課堂的程度越來越高,教師們開始探索新的方式,改變傳統課堂的思維模式。知識不再僅僅建立在紙筆之上,多種方式的互動使課堂變得更加生動有趣。但是,不管教學方式如何變化,課堂教學必須圍繞教學目標展開。教學形式可以多樣化,但也要基于教學目標豐富課堂的形式。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就應該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讓真正使學生感受到學習樂趣的科學技術進入課堂,與教學目標緊密結合,提高課堂的效率,使學生在學有所獲的同時增強對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習的自主性和主動性,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結合教學目標,以學生為中心,筆者利用“按按按”互動反饋多媒體系統,設計了“一天的時間”“比較圖形的面積”這兩節課?!耙惶斓臅r間”是北師大版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內容,旨在引入并學習24時計時法?!氨容^圖形的面積”是北師大版數學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多邊形的面積”的第一課時,在“比較圖形的面積”一課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進一步體會面積的含義,引入數方格、平移、翻轉、割補等方法比較圖形的面積,為學生探索圖形的面積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一、新課引入——充分發揮互動反饋系統的課前測優勢

在“一天的時間”一課中,教師創設情境,設疑引入。創設的教學情境為:張強約李明明天6時跑步。這時出現“按點”。

題干:你覺得他們是在下面哪個時間見面的?

①晚上6:00 ②6:00 ③早上6:00 ④18:00

出示答案前,學生自主猜測張強和李明碰面的時間,學生心中對“明天6時”的說法產生疑問,對接下來的發展十分好奇,注意力也得到集中。教師根據學生選擇的結果,了解學生對舊知的掌握程度。

而在“比較圖形的面積”一課中,教師直接使用互動反饋的功能,設置“按點”,回顧舊知,建立起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因此,教師設計了第一個活動:比較兩個圖形的面積。

題干:下面兩個圖形,哪個圖形的面積比較大?

(圖形A:長4 cm、寬2 cm的長方形 圖形B:邊長為

3 cm的正方形)

①圖形A的面積比較大 ②圖形B的面積比較大 ③兩個圖形面積一樣大

題干:下面兩個圖形,哪個圖形的面積比較大?

(圖形A:一個長方形 圖形B:由圖形A變形得到的一個形似風車的不規則圖案)

①圖形A的面積比較大 ②圖形B的面積比較大 ③兩個圖形的面積一樣大

課前直接使用互動反饋功能,引導學生在回顧舊知的同時導入新課。因為這是本單元的第一課時,首先使用互動反饋系統,讓學生回憶比較圖形面積的方法。在“按點”問題的設置上,兩題體現出明顯的難度梯度,第二題為有難度的題目,正確率較低,之后直接引入新課的探究學習,不立即公開正確答案或直接針對題目展開討論,而是把問題留到學生自主探究后再解答,增強學生對本節課新知的好奇心和興趣。

二、新課探究——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活動為主要環節,進行課中測

課堂的中心必須是學生,教師要以學生為中心,圍繞教學目標開展教學。這兩節課,在備課過程中,筆者充分研究學生,仔細鉆研教材,每一教學環節都經過深思熟慮,力求緊密結合教學目標,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天的時間”一課中,教師先拿出兩條表示12時計時法的長卡紙,明確12時計時法的表示方法,并在長卡紙下標記。接著提問:“除了這種計時法,還有沒有別的計時法呢?”從而引出24時計時法。在表示24時計時法的卡紙上標記3時、9時、16時、21時。再用小黃卡紙擋住其中一個時間,隨機提問學生兩種計時法的區別和轉換方法。學生嘗試總結兩種計時法的表示方法和轉換方法。

在學生總結方法后,使用互動反饋平臺,對剛剛掌握的新知識進行課中測,檢驗學生的掌握程度,以便接下來調整教學。

題干:20時30分用12時計時法怎樣表示?

①8時30分 ②晚上8時30分 ③10時30分

題干:晚上10時15分用24時計時法怎樣表示?①10時15分 ②22時15分 ③22時27分

“一天的時間”一課的教學目標是明確12時計時法的表示方法,認識24時計時法,會用24時計時法準確表示一天中的某一個時刻,能夠對24時計時法和12時計時法表示的某一時刻進行相互換算。經過集體研討和小組活動,學生已初步掌握兩種計時法的轉換方法,這兩題就是直接檢測學習成果,對知識進行鞏固,幫助學生建立知識框架和模型。

在“比較圖形的面積”一課中,遇到難題后,直接進入第二個活動:觀察并比較下面各圖形的面積大小有什么關系?從熟悉的圖形入手,想想比較這些圖形的面積用什么方法比較合適。

活動目標:

1.看一看、擺一擺、拼一拼,看看圖形間有什么關系。

2.分別運用了什么方法?

3.小組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學習單。

活動要求:

1.全員參與討論。

2.小組長負責分工:一人記錄、兩人操作、兩人歸納和總結。

3.小組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學習單。

小組分工合作,討論并記錄,完成學習單。把學習的主動權放在學生手中,讓學生能在自主探究和小組討論中收獲知識、培養能力。

經過學生激烈的討論,選擇小組進行匯報,其他小組補充,學生很快得出比較圖形面積的各種方法:計算、數方格、平移—重疊、軸對稱、割補、翻轉。

掌握了多種方法后,重回課前測的題目,運用學生總結出的各種方法,重新選擇。

學生經過小組活動、成果分享、集體討論,已經掌握了知識,再回顧課前的題目重新答題,經過前后兩次結果對比,學生真切感受到學有所獲,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上課過程中,前測和后測的結果令學生吃驚,互動反饋平臺把真實的數據擺在學生面前,經過前測和后測兩次結果的對比,學生直觀地感受到知識的力量,深刻認識到收獲了知識,體會到進步的喜悅。

三、隨堂練習——最能體現互動反饋系統的不可替代作用的環節

傳統的課堂,課后練習的方式局限于兩種:紙筆和發言。這兩種方式的缺點在于無法全面了解每一個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點的掌握程度,具有局限性?;臃答伷脚_則大大改善了這一情況,每個學生手中帶有編號的遙控器就是他們的識別碼,教師不僅可以在非常短的時間內,快速查看全班做題的整體正確率,還能精確到每一個學生選擇的答案。

為了充分利用互動反饋系統的這一優勢,筆者在隨堂練習環節設置了較多的練習?!耙惶斓臅r間”是較早的一個課例,當時筆者對于互動反饋平臺的使用還不是特別熟悉,所以僅設置了單選題。題目都出自課本,再次鞏固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明確兩種計時法的表示方法和轉換方法。結合實際生活,讓學生感受24時計時法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通過操作,感受24時計時法的優點,從而使其體驗時間對生活的重要性,培養時間觀念,學會合理安排時間。

經過多次打磨,筆者對技術的使用已逐漸得心應手,所以在“比較圖形的面積”一課中,除了常規的單選題外,筆者還使用了互動反饋系統的“搶權”功能,把練習設置得更多元化。

題干:1.如圖,一個長方形少了一塊,你認為補上哪個圖形就能使這個長方形變完整?

題干:2.下面的哪個圖形可以由左側的兩個圖形拼成?

題干:3.下面哪些圖形的面積與圖①一樣大?

題干:4.剪一剪,將圖形A剪成兩個部分,能拼成下列哪個圖形?

第一題是單選題。目標是鞏固不完整圖形的拼補知識。

第二題也是單選題。通過這些不同的圖形,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到:圖形的形狀雖然不同,但它們的面積都是相等的。

第三題設置為搶權題,學生不再集體作答,由快速搶到答題權的學生作答。在學生對單選題有點疲倦的時候,轉變答題的方式,重新激發了學生的興趣。這一題旨在讓學生體會到圖形的形狀雖然發生了變化,但面積大小不變,為后續學習面積公式的推導打下基礎。

第四題也設置為搶權題,題目本身有一定的難度,對學生的空間想象力有較高的要求。將這種難度的題目設置為搶權題,利用互動反饋搶權功能的優勢,激發了學優生對解答難題的欲望,也保護了學困生的自尊心。

科學技術與教學融合的形式多種多樣,隨著科技的發展,這些方式方法的數量會漸漸增加,原有的方式方法也在不斷改進?;臃答伷脚_的功能具有其不可替代性,而充分發揮其作用,還需要回歸教學本質,以學生為中心,圍繞教學目標設置教學環節,翻轉課堂,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猜你喜歡
教學目標科學技術學習興趣
《中國空間科學技術》征稿簡則
2021年CCF科學技術獎獲獎項目名單(2)
《中國空間科學技術》征稿簡則
《中國空間科學技術》征稿簡則
《孔乙己》連續性教學目標撰寫及教學活動設計
新理念下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有效性分析
數學課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之我見
如何推動初中數學教學中的素質教育
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實效性的策略
透過高考把握《生活中的圓周運動》 教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