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于“風險”的文化反思

2024-04-17 08:05肖慶
藝術科技 2024年7期
關鍵詞:反思風險文化

摘要:目的:隨著工業化的發展、全球化浪潮的席卷以及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人類行為所導致的風險日漸增多?!帮L險”從眾多刻畫現代社會圖景的詞語中凸顯出來,成為社會學家關注現代社會問題的一個認知視角。在當代全球性人為風險日益突出的背景下,如何最大限度地規避風險,具有緊迫性、必要性和現實性。鑒于此,文章展開對“風險”的文化反思。方法:以文化為基礎的風險文化理論一定程度上結合了人類學理論,為保障社會的安全與發展,構建防范、規避和減少風險的機制提供了獨特的視角和依據。從文化角度來規避風險,更強調通過自我控制、自我約束,將風險意識轉化為一種反省批判的意識,凝聚文化和精神力量,建構防范、規避和減少風險的安全機制。結果:“和諧”思想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注重從促進和諧的角度來規避風險,化解矛盾。這是我國重要的思想文化資源,也是傳統文化能給當代社會提供的寶貴智慧。當代社會,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以和諧理念構建防范風險的安全機制極為重要。結論:對于風險的文化認知是一種具體的反省批判意識,能夠幫助人類確立合理的自我意識,消除人類的自我迷信,強化自我的反省控制。

關鍵詞:? “風險”;文化;反思

中圖分類號:D03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4)07-00-03

“風險”一詞有著發生危險、災難的意味,標志著人們對不確定性的一種擔憂或恐懼心理。在我國古代文獻中,有“天不可預慮兮,道不可預謀;遲速有命兮,焉識其時”[1]的記載,表達了人們對風險不確定性的認知;《周易》中對“天人感應”現象的諸多解釋更是早期人們對風險進行辨識,進而指導實踐的展現。在西方,“risk”一詞源于意大利文,主要指海運貿易中深海航運的危險性。隨著現代工業社會的發展,人們對自然的認識日益加深,風險從最初的天災擴展到人禍,現代意義上的“風險”更多與人類的行為相關。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風險概念進入西方社會學家及人類學家的研究視野。德國著名社會學家烏爾里?!へ惪颂岢觥帮L險社會”的觀點,提醒人類當下世界“風險無處不在”;道格拉斯等人類學家在“風險社會”理論的基礎上,將文化心理的認知途徑納入對風險的分析中,從“風險文化”的角度分類、識別和理性分析人們身邊無處不在的風險?!皯饎偾斑M道路上的各種風險挑戰,文化是重要的力量源泉?!保?]重新審視學術界對風險認知的理論資源,深入分析人們在社會重大風險中的文化認知心理,對構建社會的風險溝通機制、培養公眾的風險意識等具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1 風險意識與對風險的認知

風險的不確定性有雙重屬性,一方面是客觀事物本身的不確定性,另一方面是人們主觀心理所建構和感知的不確定性。我國古代“天人感應”的觀念即反映了古人對風險不確定性的一種認知,是我國早期的風險意識和獨特的思維模式。在我國傳統典籍《尚書》中,《大禹謨》《皋陶謨》《益稷》等皆反映出“敬天保民”的思想,這是當時的人們對“天人感應”的早期認識,也透露出一種源于歷史經驗而對未來不確定性的焦慮?!兑捉洝犯潜灰暈閷︼L險進行預測、趨吉避兇的卜筮之書。德國學者衛禮賢曾用西方人熟知的榮格心理學理論對《易經》的卜筮功能作出解釋。他認為,卜筮之所以有這么神奇的預測功能,是因為在卜筮的過程中,個體的無意識被激活,受到了宇宙的影響,進而可以更好地把握宏觀世界,洞察處于萌芽狀態的事物,并選擇正確的行為對它施加影響,從而化解災難。為了得到準確的風險預測結果,占卜者對卜筮的環境有極其嚴苛的要求?!吨芤坠朋呖肌吩唬骸皳竦貪嵦帪檩槭?,南戶,置床于室中央?!孟銧t一于格南,香合一于爐南,日炷香致敬。將筮,則灑掃拂拭,滌硯一,注水,及筆一,墨一,黃漆板一,于爐東,東上。筮者齊潔衣冠北面,盥手焚香致敬?!保?]古人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中叩問上蒼的旨意,然后根據變爻來查閱《易經》,判定如何趨吉避兇。這種卜筮傳統反映了古人面對未知和不確定性的一種思維方式,形塑了早期的風險意識。

在西方世界,“風險”一詞可以追溯到早期意大利語“risqu”,用來指稱海運貿易中深海航運的危險性。1986年,德國著名社會學家烏爾里?!へ惪耍║lrich Beck)出版了德文版《風險社會》一書。他在書中提出“風險社會”理論,并首次使用“風險社會”這一概念描述當代社會[4]。烏爾里?!へ惪苏J為,在工業社會,科學技術的發展雖然給人類生活帶來了諸多便利,但也帶來了足以毀滅人類的巨大風險,如核危機、生態危機等。這種風險難以通過科學技術系統的進化而得到改善。在“風險社會”理論基礎上,文化人類學家從更廣闊的層面探討了風險的社會建構和歷史特征?,旣悺さ栏窭?、斯科特·拉什、沃特·阿赫特貝格、萊恩·威爾金森等學者認為,在當代社會,風險實際上并沒有增加,也沒有加劇,相反是被察覺、被意識到的風險增多和加劇了?!帮L險關注”成了新觀念系統的一部分,危險議題日益敏感?!帮L險文化”的研究者認為,與傳統風險相比,現代風險具有“人化”的特點。著重于技術取向的風險理論對現實中人為的風險未加關注,以文化為基礎的風險文化理論一定程度上結合人類學與風險理論,為保障社會的安全與發展提供了獨特的視角和依據。

2 對于“風險”的文化反思

“風險文化”是當代諸多社會學家關注的論題。吉登斯在《現代性與自我認同》一書中強調,“時空抽離化機制”使人類真正成為全球共同體[5]。當代人類面臨的焦慮不再是“我饑餓”,而是“我害怕”[6]。進入21世紀以來,在短短的20年間,人類社會先后經歷了瘟疫、恐怖主義襲擊、金融危機、地震海嘯等災難。在當代全球性人為風險日益突出的背景下,規避風險,最大限度地避免危險和傷害,變得更具緊迫性、必要性和現實性。如果說從國家治理的角度來規避風險,主要強調的是立足于理性把握社會運作規律的外在控制;從文化的角度來規避風險,則更強調立足于心性基礎之上的內在約束,通過自我控制、自我約束,將風險意識轉化為一種反省批判的意識,將風險意識具體落實為有效防范風險的技術手段、制度安排等。

第一,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人與自然關系的失衡造成了生態危機。自然界對于人的優先地位,以及人對自然的依賴關系,是對人與自然關系的基本判斷和認知。但近代以來,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工業社會的不斷發展,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日益增強,從對自然的依賴關系到與自然日益疏離,甚至產生了控制自然的想法。在突飛猛進的科學技術的助力下,人類社會日新月異,但人與自然的關系逐漸對立,甚至錯位。人類與自然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命運共同體,必須在全社會樹立起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

第二,科技與道德的沖突為社會帶來潛在風險,兩者的平衡發展是確??萍汲旄H祟惸繕饲斑M的基礎。烏爾里?!へ惪藢斀袷澜绶Q為“全球風險社會”[7]。全球化的進程加劇了風險,擴大了風險的影響,使人們無法完全避免無處不在的風險挑戰。同時,人類對客觀世界的認識不斷擴展,必須承認知識的有限性,面對未知必須抱有謙遜的態度?!笆聦嵣衔覀兊闹R只能是有限的,而我們的無知必定是無限的?!薄耙磺兄R都是人的知識”,因而任何知識“同我們的錯誤、偏見、夢想和希望混在一起”[8]?!翱茖W理論如果未被否證,永遠是假說和猜想?!保?]因此,面對無限且不斷變化的世界,科學一定程度上是對非確定性的探索行為,其本身不是固定不變的,需要不斷完善和補充。

第三,文化的主體——人的全面發展也面臨著新的風險。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人對自然的認知和應用能力不斷增強。然而,人也成了被技術控制和支配的對象,人的豐富的想象力與創造力有被一項項技術規則和標準所湮滅的風險。過度的工具理性化磨滅了人們對審美情感、精神價值的追求,本應具有豐富內涵的精神生活日益呈現出單一化、模式化的特點。與西方文化強調理性作用相比,中華文化有著注重心性的傳統。在作用于個體的方向上,理性一定程度上代表著向外追求的方向,而心性則代表向內探索的向度。兩者必須相互結合,才能保證人類走向“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的生產能力成為從屬于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10]。

第四,媒體輿論對風險的放大效應。風險的不確定性和難以把握,使人們在風險發生之時的認知心理經常會有偏差。如果災難發生時信息傳遞不夠順暢和透明,網絡上就會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傳播來自全世界的信息和謠言,人們很難獲得真實信息,這會加劇恐慌、種族歧視以及對希望的渴求等情緒和行為的蔓延。在信息傳播中,媒介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不可抗拒,媒介學者們曾用“子彈射中靶子”“注射液注入人體”來形容傳統媒體對人們思想、情感和行為的控制。在當前網絡信息化時代,新媒體的話語權在社會中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其傳播效力和社會影響超過了傳統媒體“子彈”和“注射”的效度。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體,任何個體都有機會從信息的接收者變成信息的生產發布者,打破地域和國家的限制,實現海量、多元的信息交互。但由于網絡空間混雜著各種利益糾葛,為了獲得網絡點擊量,嘩眾取寵、惡意制造矛盾的信息層出不窮,影響著人們對風險的判斷。大眾科學素養與人文素養的低下進一步加劇了社會反智主義的盛行。好的輿論可以成為發展的“推進器”、民意的“晴雨表”、社會的“黏合劑”、道德的“風向標”,不好的輿論可以成為民眾的“迷魂湯”、社會的“分離器”、殺人的“軟刀子”、動亂的“催化劑”[11]。謠言傳播的幅度和頻度與社會教育水平和公眾科學素養密切相關,整體社會的文明程度越高,謠言的生存空間就越小。開放透明的輿論生態可以使大眾對謠言產生一定的免疫能力,在風險、危機來臨之時,展現如古訓所說的“每臨大事有靜氣”的精神力量。

3 結語

“和諧”思想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注重從促進和諧的角度來規避風險,化解矛盾。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以和諧理念構建防范風險的安全機制勢在必行。2020年,中國以舉國之力與新冠肺炎疫情抗爭之時,也是全社會道德力量得以彰顯之時。在災難面前,中華民族勇于戰勝困難的精神力量和氣概,如同強心劑,為惶恐的人心注入勇氣與信念??挂呔袷侵袊竦纳鷦釉忈?,展現了舉國同心的團結偉力,匯聚起全民族的強大精神力量。同時,對整個社會發展進程來說,人類從中獲得了對新疾病的認知,建立起捍衛生命和維護健康的機制,更加懂得與自然界相處的原則。對風險的認知成為社會公眾認可的習慣或思維方式,在全社會樹立了反省批判的意識,幫助人類確立合理的自我意識,這也是社會向前發展的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 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2:2498.

[2] 習近平.在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0-09-23(01).

[3] 尚秉和.尚氏易學存稿校理:第一卷[M].張善文,校理.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2.

[4] 薛曉源,周戰超.全球化與風險社會[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354.

[5] 安東尼·吉登斯.現代性與自我認同[M].趙旭東,方文,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23-24.

[6] 烏爾里?!へ惪?風險社會[M].何博聞,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4:56.

[7] 吉登斯.社會學[M]. 4版.趙旭東,齊心,王兵,等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84.

[8] 卡爾·波普兒.猜想與反駁[M].傅季重,紀樹立,周昌忠,等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6:41-42.

[9] 卡爾·波普兒.無窮的探索:思想自傳[M].邱仁宗,段娟,譯.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81.

[10]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M]//馬克思恩格斯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04.

[11] 張江.建設新時代社會主義文化強國[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9:164.

作者簡介:肖慶(1977—),女,陜西西安人,博士,副研究員,研究方向:文化發展戰略、影視文化傳播。

猜你喜歡
反思風險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誰遠誰近?
中國經濟轉型的結構性特征、風險與效率提升路徑
互聯網金融的風險分析與管理
記初中英語詞匯教學的一次歸類、整合改革及反思
中學生早戀案例分析及反思
新時期中學美術課教學方法的思考
企業納稅籌劃風險及防范措施
文化之間的搖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