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中培養學生政治認同素養的策略研究

2024-04-18 07:22譚志西
高考·下 2024年1期
關鍵詞:政治認同思想政治高中

譚志西

摘 要:政治認同是思想政治課程四大核心素養之一,也是學生思想政治素養的根基。要有效培養高中學生政治認同素養,教師需要精準把握其概念、構成及生成邏輯,并針對當前政治認同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去設計策略。建議教師關注學習材料的準備,堅持學為中心,關注引領實踐遷移這三個施策方向。

關鍵詞:高中;思想政治;政治認同;核心素養;教學

政治認同是思想政治課程核心素養教育目標維度之一,是指擁護黨的領導,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認同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的意識、品質和實踐力。政治認同是學生社會實踐的根本立足點,也是發展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公共參與等學科素養的基礎。教師只有保證學生政治認同素養有質生成發展,才能保證課程教學有質推進,為國家輸送合格人才。

下面,結合教學,就有效培養學生政治認同素養進行幾點探討。

一、政治認同素養的特征

(一)政治認同包括意識和實踐

一些教師片面地認為政治認同是一種單純的思想意識。而實際上,作為素養,政治認同與其他素養一樣包含品質和能力兩個方面[1],其最終的教育目標是將教育結果轉化為學生個人和社會的效益。也就是,通過教學不僅使學生在思想上認同黨的領導、社會主義制度、中國文化等,而且要基于這種思想產生擁護、傳播、踐行、弘揚、維護等言行,并擁有相應的能力——對政治認同概念的片面理解,教育成果就成為“紙上談兵”,無法轉化為效益。

(二)政治認同是時代與歷史的統一

時代在演進發展,“政治”思想、哲學基礎、實踐等都在發展變化。如新中國的“政治”與封建時期、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政治”是有區別的。所以,有些教師認為“政治認同”就是引導學生認同新中國、當代的政治,具有絕對的時代性——但教師忽略了一點: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其優秀而獨特的文化成就也需要學生去傳承。傳統文化是形成中華民族凝聚力和發展力的重要基礎。因而,政治認同是一組目標集合,并不單純包括對黨領導下新中國國體、政體、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還應包括對中華民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和自信。也就是,政治認同是時代性和歷史性的統一體。

(三)政治認同遵循形成性規律

政治認同是一種素養,不是單純的知識概念。政治認同包括對思想觀念的認知,但更重要的是學生理解、自信、分析、判斷、踐行等品質和能力。所以,政治認同的教育規律并不是向學生講授,然后讓他們背記,而是要基于素養的生成發展邏輯,教學形式要有形成性,依據建構主義理論,以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實踐為途徑去促進其品質、能力等發展[2]。這是政治認同教育必須遵循的規律。

二、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中培養學生政治認同素養的現狀

(一)采用灌輸式教學

前面分析,培養學生政治認同,需要采用學生為主體的建構型學習方式。但一些教師或是受傳統教學經驗的影響,或是受指向高考的應試教育思想影響,仍然習慣于采用講授灌輸式教學。即,給學生講解正確的思想、觀念、結論,然后在課本上畫重點,讓學生分條目去記筆記,然后背記并進行試題練習。這樣的教學,在思想政治教學中普遍存在,是無法完成政治認同教育目標的。

(二)不關注學生情感

采用學生主體學習方式,就產生了一個條件性的需求:學生必須有主動參與學習、認真投入思考的積極情感態度作為驅動。傳統的學習是被動的,無法保證學生真實有效地進行自主學習。但在灌輸、應試教育模式下,部分教師沒有關注到這種需求,在組織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時,仍然是采用布置任務、強制要求的方式。這樣,學生假學習的現象就會出現,素養培養的目標無法達成。

(三)不符合認同規律

要想有效說理,就應“有理有據”,這是最基本的論說邏輯。通俗點說,就是要“擺事實、講道理”——政治認同素養教育也同樣應遵循這個規律,教師在教學中要用事實為材料、用生活實際為證據去證明思想觀念,并使學生理解和認同。而且,高中生缺少真實的社會生活經驗,自身缺少認知的感性材料。這就需要教師為其提供,或組織學生通過觀察、體驗、閱讀、交流等方式獲得感性材料。但在實際教學中,一些教師忽視了這點,往往是為了節省時間或者沒有關注到這個邏輯,直接給學生講結論,其論說的過程也往往是抽象的。而教材,受空間局限所提供的材料也不夠充分。這樣,由于缺少“依據”,學生對于思想觀念是只能認知而不能認同。

三、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中培養學生政治認同素養的策略

(一)教學前充分組織材料

1.材料的獲得途徑

培養學生政治認同,“有理有據”是基本邏輯,因而,考慮到學生自身知識、經驗不足以及教材中材料比較單薄,教師可組織學生通過幾種途徑完成學習材料的準備。第一,拓展主題閱讀。例如,在學習“從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相關知識時,教師讓學生去閱讀歷史教材中同時期內容,并通過網絡去搜索相關的歷史知識、考古發現等資料進行閱讀。第二,觀察及調查。有條件的情況下,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實際的生活觀察或調查活動。比如,在學習“積極維護人身權利”相關內容前,教師安排學生在生活中觀察:路上和社區中有哪些攝像頭、有沒有人用相機偷拍行人等。第三,體驗與模擬。比如,在學習“認真對待民事權利與義務”相關內容時,教師組織學生虛擬一個民事糾紛事件,然后進行角色扮演,模擬體驗民事法庭。第四,交流與整合。學生個體的經驗、學識及資源是有局限的,但利用學生經驗、學識、資源的差異性,通過組織交流,實現材料的拓展和整合。比如,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相關知識點時,先讓學生向父母、爺爺奶奶討教其對改革開放的經歷、感受,然后在課堂上與小組同學進行交流。這樣,個人有限資源通過整合得到極大豐富。

2.材料的內容類別

基于前面對政治認同素養是時代與歷史統一的分析,在組織學習材料以及在后面的教學引導中,教師應注意時代性材料、歷史性材料、生活實際材料、文化類材料等幾個內容類別的綜合提供,以保證學生政治認同素養發展的系統性、全面性。

比如,學習“偉大的改革開放”相關內容時,教師帶領學生搜集和探究以下幾種學習材料。第一,時代性材料?!案母镩_放以哪個事件為開端?改革開放的各個時期,改革理念、方法、政策等發生了哪些變化和發展?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改革開放之初到當下,在經濟、科學、民生、生產、文化等領域發生了哪些變化、取得了怎樣的成就?”第二,歷史性材料?!靶轮袊闪⒁詠淼礁母镩_放之前,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是怎樣開展的,有哪些典型事件、存在什么問題?”第三,生活實際材料。請同學們在家向父母、祖父母進行調查,問問他們對改革開放的切身感受和體驗,家庭生活發生了哪些變化。第四,文化類材料。改革開放不僅是經濟、思想的開放,還包括文化的開放,“改革開放以來,有哪些外國文化進入了我們的生活?我們的傳統文化哪些得到了傳承和發展,又有哪些文化逐漸被新的文化所取代?”這一組材料,保證學生對改革開放有系統的認知和把握,有效支撐其建立對改革開放的認同和自信。

(二)教學中突出以學生為中心

1.激發驅動

激發學生的學習驅動力,是保障其有效自主學習和素養形成的基礎條件?;诟咧猩男睦砑案咧兴枷胝螌W習內容特征,教師可主要采用幾種方法。

第一,問題法。向學生拋出問題,以引發其探究、好奇心,形成驅動[3]。比如,在學習“勝利的征程——新民主主義革命”相關內容時,教師提出問題:“大家在學習歷史或者在閱讀革命歷史題材文章的時候,經常會遇到‘新民主主義革命‘舊民主主義革命這兩個概念,那么你知道這兩個概念的區別是什么嗎?它們以哪個時間節點、哪個事件為轉變標志?”學生或解釋不清或回答不出,就會產生主動學習行為。

第二,比賽法。利用學生爭強好勝、展示自我欲望強的特點,組織比賽、辯論等活動,可以有效形成驅動。比如,學習“訂約履約、誠信為本”相關內容時,教師組織講傳統故事比賽,“你知道我國古代哪些誠信主題的典故,請講給同學們聽,看看誰知道得多,誰講得生動”。再如學習“民法”主題的時候,教師給學生一個民事案例,然后組織學生辯論,“這個民事糾紛的裁定,你認為是合理、合法的嗎?有沒有不公平的地方?”給了學生展示知識、智慧、表達力的機會,就能激發其參與學習的熱情。

第三,關聯生活法。關聯學生的生活,是呈現學習的實際價值,并使學生體驗到親切,形成驅動。比如,學習“改革開放”主題時,教師引出生活話題,“改革開放以來,百姓生活不斷改善。老百姓不無幽默地通過家庭用品‘三大件來表達這種變化。如20世紀70年代,手表、自行車、縫紉機是家庭‘三大件,到了80年代,‘三大件變成了電視機、冰箱、洗衣機。你能說出90年代、新世紀的‘三大件分別是什么嗎?你認為將來家庭的‘三大件會是什么?”話題與學生的生活及未來緊密關聯,形成驅動力。

2.合作探討

培養學生政治認同,要遵循素養建構邏輯,教師要組織學生進行自主學習,讓他們自己完成對我國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認同。通常來說,合作式學習因具有思想、方法、思維、資源的整合作用,比學生個體學習的效率、質量要高得多,最好是采用學生主體合作探究的方式[4]。比如,在學習“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專題時,教師提出問題,讓學生分組探討和回答,“第一,既然提到了‘復興這個概念,那么說明中國一定是出現過盛世的,在我國歷史上曾經出現過哪些盛世?取得過哪些歷史成就?第二,時代在發展進步,‘復興肯定不是‘復古,那么,你認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包括哪些具體的目標?第三,你認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能否實現,其依據是什么?第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你認為自己能做什么、想做什么、怎樣做?”這樣,通過學生對一組問題的合作探討,既能使之對中國的歷史及未來發展建立認同、自信,又能使之形成踐行意識、責任意識。

3.主體體驗

有理有據不僅是指要有實際的材料證據,而且要遵循認知規律,關注學生的感性、直觀認知途徑。也就是,學生基于材料進行純抽象的推理、思考,準確理解思想理念、形成政治認同的難度依然偏大,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最好是讓他們通過親身的體驗、感悟去理解和把握。比如,學習“家和萬事興”相關內容時,為使學生真切認同中華傳統的孝親文化思想,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個體調查活動,通過與父母交流、自己回顧的方式,想一想從小到大父母為自己做了哪些事情,統計一下父母為自己的經濟、精力付出,回憶自己與父母之間的難忘瞬間。通過學生自己的親情回顧使之產生感恩、孝親思想,這遠比教師進行說教的效果要好得多。還有前面提到的模擬法庭等情境化學習方式,也是常用且有效的主體體驗學習方式。

(三)關注意識的實踐遷移

前面分析,政治認同素養目標包括意識和實踐兩個方面,意識是基礎,實踐是最終的落腳點——培養高中學生政治認同實踐能力的最大難點,是因為學生還沒有參與社會工作,缺少組織其進行實踐的環境條件。因而,考慮到實際的可行性,引導學生將所認同的政治概念、意識遷移為實踐品質,教師可重點關注以下兩種途徑。

1.時事辨析與評價

教師給學生提供一個時事、熱點材料,然后組織學生對這個事件發表自己的看法、進行評價。通過這種方式訓練學生運用正確的政治思想、價值觀念去進行判斷、辯論、贊美、批判的能力。比如,在學習“民事權利與義務”專題時,教師給出新近發生的事件,“某地鐵上,一位老人與一位小學生發生沖突。原因是小學生沒有給老人讓座,而老人辱罵了學生”,請學生自由評議,“尊老和愛幼都是中華傳統美德,那么,這一老一幼間發生的沖突,誰對誰錯?雙方如何主張權利?”

2.主題活動與傳播

雖然高中生參與社會實踐的條件不是很充分,但以其年齡和心智,可以進行一些簡單的政治認同實踐參與[5]。比如,學習了“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相關內容后,教師將學生分成小組,讓他們去搜集我國改革開放的動因、事件以及發展歷程、成就等材料,然后以“偉大的改革開放”為主題編輯一本宣傳手冊,印制出來后,到校園和社區去發放、展示。這個調查、創作和宣傳活動,使學生進一步鞏固了對改革開放的認同,同時又鍛練了其傳播、弘揚社會主義政治、文化的能力。

結束語

綜上所述,政治認同是思想政治課程核心素養教育目標之一,是學生發展其他核心素養的基本條件和立足點。要有效培養學生政治認同素養發展,教師要把握幾個要點:第一,政治認同目標包括意識和實踐兩個維度;第二,政治認同是時代性與歷史性的統一;第三,政治認同是素養,其教育需要遵循建構理論。針對當前培養學生政治認同素養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建議教師關注幾個實踐策略方向:第一,注意充分的材料組織準備;第二,教學形式突出學為中心;第三,關注引導學生思想意識的實踐遷移。

參考文獻

[1]王靜,任光燕.高中政治教學政治認同素養培養的探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9(11):1.

[2]孫國.淺析高中政治教學中學生政治認同培養[J].數碼設計(下),2021(3):193-194.

[3]楊鵬.高教研究淺議高中政治教學中政治認同素養培養方法[J].電腦樂園,2021(3):97.

[4]徐國嫻.高中政治教學中政治認同素養落實途徑[J].高考,2021(13):2.

[5]王曉娟.高中政治教學中政治認同、公共參與素養的培養[J].中外交流,2018(47):368.

猜你喜歡
政治認同思想政治高中
“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思想重要意義的政治學分析
如何增強政治認同和道路自信
大學生政治認同的現實困境與教育路徑
價值觀視角下的政治認同
如何創新文化企業思想政治工作
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的問題探析
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與人文教育的結合
交互式電子白板在歷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高中政治課中的分層導學探討
理順高中政治課堂問題教學流程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