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資本邏輯到勞動邏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轉型與超越

2024-04-21 02:15李歲月
鄧小平研究 2024年1期
關鍵詞:資本邏輯中國式現代化

李歲月

〔關鍵詞〕黨的二十大;中國式現代化;勞動邏輯;資本邏輯;勞動原則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雹?由此,中國式現代化成為學術界關注和研究的重點和熱點,但現有研究多是圍繞其本質內涵、世界意義、中西現代化對比等方面的研究①,其所蘊含的獨特價值觀、歷史觀、民主觀、生態觀、勞動觀等問題需要得到進一步研究和闡釋。勞動作為人的本質規定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力量,是理解和把握中國式現代化本質內涵的重要維度。在全球化與科技革命迅猛發展的知識經濟條件下,堅持勞動原則全面推動人與人平等共享、人與社會和諧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成為新時代持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不僅有助于實現高質量發展和解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也為世界其他發展中國家實現現代化拓展了路徑選擇。

一、資本邏輯主導下西方現代化的發展困境

“一部世界現代化史幾乎就是西方資本主義現代化史,現代化理論光譜折射出濃厚的資本主義色彩?!雹?作為世界歷史范疇的“現代化”是一個從傳統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過渡的過程,最早起源于西方,其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發生深刻變革的同時,也在話語權上占據了先發制人的優勢,以至于人們將現代化等同于“西方化”“資本主義化”。馬克思指出,資本主義大工業的發展開辟了世界市場,從而民族歷史轉向世界歷史,開啟資本主義新文明,“使未開化和半開化的國家從屬于文明的國家,使農民的民族從屬于資產階級的民族,使東方從屬于西方”③。但同時馬克思也深刻分析了資本主義現代化發展道路的缺陷,由于資本主義內在固有矛盾和無法克服的缺陷導致文明性危機日益凸顯,形成物的世界增值與人的世界貶值、社會階層固化與貧富兩極分化、生產無限擴大與生態環境破壞的尖銳矛盾對立等等。資本主義現代性危機是資本主義私有制矛盾無法調和的集中體現,同時也表明資本主義現代化只是人類社會發展特定歷史階段的文明樣態,不是世界各國現代化的唯一模板和道路。

(一)物的世界增值與人的世界貶值

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肯定了資產階級在歷史上發揮的革命作用,指出“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④。但是,它卻使得“人和人之間除了赤裸裸的利害關系,除了冷酷無情的‘現金交易,就再也沒有任何別的聯系了”①。資本主義條件下“工人生產的財富越多,他的生產的影響和規模越大,他就越貧窮。工人創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變成廉價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貶值成正比”②。資本主義生產社會化程度越高,專業化分工愈細,工人全面發展的可能性越低,他們“都因分工而被自己活動的工具所奴役;精神空虛的資產者為他自己的資本和利潤欲所奴役;……一切‘有教養的等級都為各式各樣的地方局限性和片面性所奴役,……為他們的由于受專門教育和終身束縛于這一專門技能本身而造成的畸形發展所奴役”③。勞動者可能在某一個生產環節成為熟練工種,但是他會被這種永無止境、反復單調的機械過程“ 奪去身體上和精神上的一切自由活動”④,社會生產的專業化分工淪為“使工人陷于貧困直到變為機器”⑤的工具。

資本增殖邏輯統攝下的資本主義現代化進程,一面是“經濟理性的膨脹”,一面是“人文精神的流放”和普遍的“存在主義的焦慮”,人自身不斷被資本裹挾的低俗文化所“入侵”和“殖民”,逐步淪為資本增值的工具和消費主義的機器,自我批判意識消失殆盡, 對資本意志“ 麻木認同”, 人類陷入了“ 生存的困境” 和“意義的危機”,成為只有依靠消費才能感知自身的單向度的存在。⑥ 精神異化的現象背后是勞動異化,歸根結底是資本主義私有制。馬克思以勞動為邏輯起點展開資本主義批判,勞動作為一種對象化活動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外化,是人將自己的目的納入改造自然的過程中,以期實現自然界為自身服務的目的。其中,對象性活動是對勞動的一種最簡單的本質抽象規定。然而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對象化成為物化,物化進一步發展為異化,作為人的本質力量外化的物卻作為一種異己力量反過來統治人自身,工人越是辛勤勞動,這個異己的控制其自身的外部世界愈是強大,工人自身的內部世界愈貧乏,他們“在自己的勞動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發揮自己的體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體受折磨、精神遭摧殘”⑦。資本主義異化勞動導致人與自身的對立,作為勞動者主體的人自身失去了物質和精神的雙重自由。只有克服異化勞動,實現共產主義,工人才能通過勞動彰顯自身主體性和價值并感到幸福。

(二)社會階層固化與貧富兩極分化

馬克思指出:“隨著貿易自由的實現和世界市場的建立,隨著工業生產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生活條件的趨于一致,各國人民之間的民族分隔和對立日益消失?!雹偃蚧乾F代化進程的必然結果,然而以西方發達國家為主導的全球化通過制定“游戲規則”,“憑借在資本、技術、信息等方面的壟斷優勢,通過國家間產品、技術、資金、勞動力、信息的交換獲取巨額利潤。經濟全球化將發展中國家納入資本國際大循環,使之成為西方資本的積累對象。經濟全球化,即資本國際大循環中的資本積累與不平等交換是造成當今世界范圍內嚴重的貧富分化與南北差距的根本原因,如今大部分發展中國家都陷入了貧困的泥潭”②。這種全球化的馬太效應日益明顯,西方國家內部也出現社會階層固化與貧富兩極分化問題。馬克思曾預言,資本主義是無法打破貧富兩極分化的魔咒的。他指出:“生產資本的迅速增長,會引起財富、奢侈、社會需要和社會享受同樣迅速的增長。所以,即使工人得到的享受增加了,但是,與資本家的那些為工人所得不到的大為增加的享受相比,與一般社會發展水平相比,工人所得到的社會滿足的程度反而降低了?!雹?在智能化、信息化新一輪技術革命和產業革命的驅動下,當代資本主義的生產組織形式和生活方式等發生了巨大變化,然而,經濟持續增長所帶來的卻是相對貧困人口的增加與財富分配不平等程度的攀升。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的現代化進程無法克服資本主義基本矛盾。一方面,經濟危機的爆發使貧困階層陷入困境,“新工人階級到特權階級的向上流動非常少,而從上層向下層的流動也非常少。隨著有意義的社會流動性的消失,上層的特權和下層的貧困就會凍結,永久地凝固,而很少有人處于中間”④。另一方面,數字資本主義時代造就大批數字巨頭,“數字時代的新技術疊加金融資本之后,以新興科技巨頭為核心的各類數字平臺,通過對互聯網某一領域的壟斷,獲得了超高額的利潤。在技術的支持下,數字平臺對財富形成‘虹吸效應,這大大加快了社會財富的集中度,并放大了當前財富分配機制的缺陷,使各階層之間的財富鴻溝越來越深”⑤。顯然,數字資本主義的勞動者并沒有得到解放,相反剝削卻更隱蔽,勞動者被榨取“數字剩余價值”,依舊沒有逃離資本的枷鎖,資本占有者和普通勞動者之間的財富鴻溝愈發加深,逐步導致“窮忙族”與“富閑族”階層固化的怪圈,激化社會矛盾并導致社會危機。

全球范圍內南北差距拉大的現實打破了西方宣揚的“共同繁榮”,西方國家內部的貧富兩極分化和階層固化打破了西方國家所宣揚的自由、平等、博愛等普世價值。以西方國家為主導的全球化分工并沒有“使人們都得到好處,并以利害關系和互相交往的共同紐帶把世界各民族結合成一個統一的社會”①,相反卻導致了“強資本、弱勞工”的格局。對于富人而言,這種格局是滿足他們逐利本性的,“勞動市場的噩耗在華爾街被當做勝利消息。在這背后的算計是很簡單的。如果勞動成本降下來,利潤率就會升上去”②。雖然西歐、北歐一些國家(如瑞典) 的貧富差距有縮小趨勢,但這在一定程度上離不開勞工階層的不斷斗爭與工會的力量,而同時其他西方國家貧富兩極分化依舊不斷加深,二者均未擺脫資本邏輯的支配。這些國家工人階級的勞動解放斗爭并未從根本上推翻資本主義的統治,只能相對地兼顧公平。

(三)生產無限擴大與生態環境破壞

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關系。在生產力水平極低的原始社會,人類依附于自然,伴隨近代西方國家傳統工業化進程的迅猛發展和技術的不斷創新,人類加快了“征服自然”的步伐,在“主客二分”機械思維的驅使下,將大自然看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原料庫和垃圾場,無節制地向大自然索取和掠奪,無限度地污染自然,給大自然帶來破壞性災難,而反過來大自然又對人類進行嚴厲的報復。在資本增殖邏輯的統攝下,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走上了“無節制地消耗自然資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發展彎路。人與自然關系惡化威脅到人類自身的生存與發展,比如20 世紀30 年代至60 年代由于環境污染而造成的八起震驚世界的公害事件,其中,1930 年12 月比利時馬斯河谷工業區排放的工業有害廢氣和粉塵導致一周內近60 人死亡,市民中心臟病、肺病患者的死亡率增高,家畜死亡率也大大增高;19世紀40 年代美國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先后導致上千人咽炎、呼吸道疾病惡化以至死亡;1952 年12 月5~8 日英國倫敦煙霧事件,4 天時間死亡人數高達4000 人,兩個月后又有8000 多人死亡,此后1956 年、1957 年、1962 年又連續發生多達12 次嚴重的煙霧事件;1963 年3 月日本愛知縣米糠油事件釀成13000 多人中毒,數十萬只雞死亡。③ 美國作家蕾切爾·卡遜的《寂靜的春天》一書對因過度使用化學藥品和肥料而導致環境污染、生態破壞最終給人類帶來難以承受的災難作了詳細描述。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成為現代化進程中人類面臨的重要問題。

馬克思指出:“技術的勝利,似乎是以道德的敗壞為代價換來的。隨著人類愈益控制自然,個人卻似乎愈益成為別人的奴隸或自身的卑劣行為的奴隸。甚至科學純潔光輝仿佛也只能在愚昧無知的黑暗背景上閃耀。我們的一切發明和進步,似乎結果是使物質力量成為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則化為愚鈍的物質力量?!雹佼敶Y本主義國家科技日益發達,同時也提升了人們對自然的控制能力,然而原本作為人類交往中介和工具的技術與資本卻成為目的,人類自身創造工具卻反過來奴役和束縛人類自身,人類淪為工具的奴隸,“人們在不斷膨脹的欲望中自我異化,以機械化的方式對自然資源進行無止境的消耗與破壞”②。這恰恰就是資本主義反生態的一面。面對人與自然的尖銳矛盾和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進行反思并開始關注全球環境問題,然而正如生態馬克思主義所批判的,對于吃工業紅利的西方國家而言,環境保護不過是資源在全球范圍內的重新分配,他們將本國高污染、高耗能的企業轉移至發展中國家,甚至在2010 年全球氣候大會上指責中國排放了過多的溫室氣體加劇了全球變暖,西方發達國家不僅不想為環境問題買單,甚至讓中國出資補償受到氣候環境問題影響的貧窮國家??梢妼τ谌伺c自然之間的生產環境問題,他們更多是利用霸權優勢遏制發展中國家。

二、勞動邏輯主導下中國式現代化的轉型與超越

面對人類現代化進程導致的人與自身、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困境難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揚棄并超越以資本為主導的發展邏輯,堅持勞動至上原則,以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為指導,努力實現人與人平等共享、人與社會和諧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不斷化解資本與勞動之間的對抗性矛盾,打破“現代化=西方化”的迷思。

(一)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

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要求。從改革開放初期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兩只手都要硬”③,到“十三五”時期強調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再到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的“我們不斷厚植現代化的物質基礎,不斷夯實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質條件,同時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傳承中華文明,促進物的全面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④。40 多年來,我國綜合國力顯著提升,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以2021 年為例,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但“在文化教育、精神生產等方面存在城市與農村之間、東部與西部之間的不平衡,弱勢群體和部分地域的人們的精神生活還不夠豐富, 在享受文化教育等權利方面還不夠充分”①。一些領域還存在道德失范、誠信缺失等問題,少部分人的人生觀、價值觀扭曲。因此,“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傳承中華文明”②成為新時代構建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促進體制機制的重要舉措,只有這樣才能保障實現物的全面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的價值目標。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的實現不僅需要雄厚的物質基礎,同時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中國式現代化超越資本邏輯,遵循勞動邏輯,關注勞動主體自身,堅持以人為本,在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物質水平的同時更加關注人民群眾精神世界的需求。今天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精神的滋養與文化的支撐,“只有站在時代前沿,引領風氣之先,精神文明建設才能發揮更大威力”③。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其中人民的精神需要是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內容,讓人民群眾享受高質量精神文化生活,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世界,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之一。

新時代推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其一,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的指導地位,牢牢掌握黨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凝聚力和引領力,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鑄魂;其二,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深入開展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涵育功能,自覺抵制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歷史虛無主義等錯誤思潮,在全社會弘揚勞動精神、奮斗精神、奉獻精神、創造精神、勤儉節約精神;其三,堅持人民至上原則,立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鼓勵人民參與文化創新創造、依法參與國家文化治理,做到文化發展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促進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相統一;其四,持續健全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文化產業體系、全媒體傳播體系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體系,推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培育新型文化業態和文化消費模式,以高質量文化供給增強人民群眾的文化獲得感和幸福感。

(二)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我們堅持把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著力維護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著力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堅決防止兩極分化?!雹?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特征和中國共產黨人堅持不懈追求的理想目標。西方國家的現代化進程主要是通過戰爭侵略、掠奪的方式積累財富資源,而作為人類文明新形態的中國式現代化則是通過和平的方式,依靠人民群眾的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來換取的。唯有通過共同奮斗、攜手拼搏才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與正確選擇。馬克思勞動價值論認為:“勞動能力既是物質財富的一般可能性,也是作為交換價值具有一定社會形式的財富的唯一源泉?!雹陲@然,勞動是財富的源泉,勞動能力的高低決定了社會財富的多少。馬克思主義是在勞動發展史中找到了理解社會發展史的鎖鑰,這意味著整個人類社會歷史就是一部勞動史。恩格斯曾在《自然辯證法》中指出:“勞動是整個人類生活的第一個基本條件,而且達到這樣的程度,以致我們在某種意義上不得不說:勞動創造了人本身?!雹?勞動不僅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而且是全部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源泉,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前提。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推動共同富裕,必須繼續大力弘揚艱苦奮斗精神,既要做大做好“蛋糕”,創造并積累更多的社會財富,也要切好分好“蛋糕”,建立科學的公共政策體系,兼顧社會公平效率,堅持共建共享原則,發展成果由全體人民共享,形成公平合理的分配格局?!肮蚕砝砟顚嵸|就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體現的是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的要求?!雹?/p>

習近平指出:“幸福生活都是奮斗出來的,共同富裕要靠勤勞智慧來創造?!雹莨餐辉5拿篮蒙畈皇菑奶於档?,是人民群眾擼起袖子加油干出來的,離不開勞動者自身的勞動創造,因此必須鼓勵勞動者提高創新創業技能、增強勞動致富本領,讓所有人都有憑自己的能力致富的機會,避免“內卷”“躺平”。然而,共同富裕并不是同時富裕,也不是同步富裕,更不是實現同一個富裕標準,而是習近平強調的,“不同人群不僅實現富裕的程度有高有低,時間上也會有先有后,不同地區富裕程度還會存在一定差異,不可能齊頭并進。這是一個在動態中向前發展的過程,要持續推動,不斷取得成效”⑥,避免陷入“平均主義”“慈善陷阱”“福利陷阱”等誤區。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的共同富裕是分階段、有步驟、有差別的?;谖覈壳吧鐣髁x初級階段基本國情和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現狀,必須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白屢磺袆趧?、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等要素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①,不斷建立充滿活力的體制機制,鼓勵多種生產要素參與分配,突出勞動貢獻比例,激發勞動者創新創造的活力與積極性。

(三)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與內涵之一,不僅強調了綠色發展的總基調,也明確了新時代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任務。在唯物史觀看來,勞動是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過程,勞動也是人與自然物質變換的中介和手段,馬克思始終批判破壞生態的異化勞動和資本主義生態危機,強調人與自然是一個有機整體,“自然界是人為了不致死亡而必須與之處于持續不斷的交互作用過程的、人的身體”②。一方面,人自身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界長期演變的高級生物,恩格斯深刻揭示了勞動在從猿到人轉變過程中所起到的決定性作用,由此得出“勞動創造了人本身”③的論斷;另一方面,作為人的“無機身體”的自然界為人類提供了包括土地等在內的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和前提,人類通過勞動推動自在自然向人化自然的生成與轉變,但是實踐的前提是尊重自然界客觀規律,一旦超越了自然界自身的承載閾值,逾越生態紅線,就會遭受自然界的“報復”。

中國式現代化不走西方國家消耗資源破壞環境、“先污染后治理”的彎路,而是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堅決走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現代化新路。首先,堅持生產發展與環境保護的辯證統一,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④的理念,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于美好生態環境的需要。2012 年以來,我國以年均3% 的能源消費增速支撐了年均6.6% 的經濟增長⑤,中國成為全球能耗強度降低最快的國家之一,“2020 年全國公眾生態環境滿意度達到89.5%,比2017 年提高10.7 個百分點”⑥。其次,加強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濕地休養生息,實施好長江十年禁漁,健全耕地休耕輪作制度”,“防治外來物種侵害”。① 再次,深入推進能源革命,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加強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我國的清潔能源消費比重由2012 年的14.5% 升至2021 年的25.5%,煤炭消費比重由68.5% 降至56%,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突破11 億千瓦,其中水電、風電、光伏發電裝機均居世界第一。② 2020 年9 月習近平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的講話》中向世界莊嚴承諾:“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二〇三〇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二〇六〇年前實現碳中和?!雹?最后,堅持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共謀全球環境治理。面對全球氣候變暖、溫室效應等生態問題,世界各國、各地區、各社會結構等要自覺承擔保護環境的責任和義務,共同攜手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氣候治理體系。中國始終是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和引領者,在積極推進自身綠色發展的同時,積極開展國際合作,比如中國實施了禁止洋垃圾入境,實現了固體廢物“零進口”的目標。

2017 年習近平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出席會議時強調指出:“ 人與自然共生共存,傷害自然最終將傷及人類??諝?、水、土壤、藍天等自然資源用之不覺、失之難續。工業化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質財富,也產生了難以彌補的生態創傷。我們不能吃祖宗飯、斷子孫路,用破壞性方式搞發展?!雹?2023 年1 月19 日國務院新聞辦發布的《〈新時代的中國綠色發展〉白皮書》指出,新時代中國綠色發展的核心理念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著眼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堅持系統觀念、統籌推進,共謀全球可持續發展?!鞍凑拯h的二十大精神,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首先應該從優化現代化的自然物質條件抓起,統籌推進資源節約、環境治理、生態保護、氣候應對、經濟發展,協同推進集約、減污、擴綠、降碳、增長,最終要實現生態化和現代化的兼容和共贏?!雹?中國式現代化是綠色化的現代化,始終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原則,弘揚中華民族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吸取西方現代化“先污染后治理”彎路和“八大公害事件”的教訓,堅持保護優先,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發展新格局。

三、新時代堅持勞動原則全方位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習近平指出:“勞動創造了中華民族,造就了中華民族的輝煌歷史,也必將創造出中華民族的光明未來?!雹?新時代堅持勞動原則全方位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要繼續堅持“四個尊重”重大方針,依托“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分配制度體系,構建具有新時代特征的勞動教育體系,不斷拓展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路徑選擇,持續為人類對更好社會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國方案。

(一)繼續堅持“四個尊重”重大方針

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就曾指出,實現現代化必須“尊重知識、尊重人才”②。此后黨的十六大根據國際國內形勢的深刻變化明確提出“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③的重大方針。這一方針不僅體現了我們黨對勞動、知識、人才、創造的高度重視,也彰顯了我們黨對馬克思主義勞動理論的創新性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在不同場合反復強調要“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比如,2020 年9 月習近平在科學家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強調,要“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遵循科學發展規律,推動科技創新成果不斷涌現,并轉化為現實生產力”④;2022 年習近平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再次強調要“堅持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⑤,并將之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應有之義和重要內容。同時,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新發展階段,把“四個尊重”作為一項重大方針在實踐中貫徹落實,著力推動我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2022 年中華全國總工會決定授予北京奧林匹克公園管理委員會等200 個單位全國五一勞動獎狀,授予鄒平等966 名職工全國五一勞動獎章,授予北京市西城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疫情防控應急隊等956 個集體全國工人先鋒號。⑥ 黨的二十大當選代表中,生產和工作第一線黨員771 名,占33.6%。其中,工人黨員192 名(農民工黨員26 名), 占8.4%; 農民黨員85 名, 占3.7%; 專業技術人員黨員266 名, 占11.6%。⑦ 這些數據充分體現了黨和國家在實踐中著力貫徹落實“四個尊重”重大方針。

在實現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程中,勞動、知識、人才和創造是一個有機整體,缺一不可,其中尊重勞動居于首位,突出了勞動的基礎與核心地位。知識經濟時代,知識需要借助人才這一載體,通過人才的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作用于勞動資料來創造財富,創造本身就是凝結了智力和體力的復雜勞動過程。因此,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不斷全面深化改革,努力在全社會建立起平等競爭的有效機制,打破資本邏輯對市場的操控,積極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營造“四個尊重”的良好社會氛圍;要“健全勞動法律法規,完善勞動關系協商協調機制,完善勞動者權益保障制度,加強靈活就業和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①。比如,編纂勞動法典不僅有利于加強勞動者權益保護,而且有利于保障提高勞動者收入水平,促進實現共同富裕,更有利于推動勞動關系治理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是“人才引領驅動”的現代化,“用事業凝聚人才,用環境造就人才,用機制激勵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②,人才是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支撐。

(二)依托“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

中國式現代化是造福14 億多人民群眾的偉大事業,也是需要14 億多人民群眾付出智慧與汗水的光榮事業,歸根到底必須依靠人民群眾的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正如黨的二十大報告所強調的,“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充分發揮億萬人民的創造偉力”③。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是黨領導人民群眾獨立自主開辟出來的,是人民群眾的自覺實踐,必須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

辛勤勞動意味著實干, 意味著“ 埋頭苦干、真抓實干, 干在實處、干出成果”④。不僅“想干”,而且“敢干”“真干”,更懂“巧干”?!懊裆谇?,勤則不匱”( 《左傳·宣公十二年》),中華民族是勤于勞動、善于創造的民族。正如習近平所指出的,“幸福不會從天降,美好生活靠勞動創造”⑤,社會主義是干出來的,新時代是奮斗出來的。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從創下多項世界之最的港珠澳大橋到不到五年時間就完成預定建設任務的大興國際機場,從小湯山到火神山,從抗震救災到疫情防控,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都充分彰顯了勞動群眾埋頭苦干、真抓實干的精神。

素質是立身之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誠信”即誠實守信,強調誠實勞動、信守承諾、誠懇待人,這不僅是中華民族傳承下來的傳統美德,也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重點內容,同時也是衡量人類文明發展程度的重要標志。習近平要求,廣大勞動群眾要立足本職崗位誠實勞動,在工廠車間要“精心打磨每一個零部件,生產優質的產品。在田間地頭,就要精心耕作,努力贏得豐收。在商場店鋪,就要笑迎天下客,童叟無欺,提供優質的服務”①,既不弄虛作假,也不偷工減料?!叭耸篱g的美好夢想,只有通過誠實勞動才能實現;發展中的各種難題,只有通過誠實勞動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輝煌,只有通過誠實勞動才能鑄就?!雹?/p>

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和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中居于核心地位。面對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帶來的挑戰,面對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的新變化和新特點,我國加快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不斷加強,一些關鍵核心技術實現突破,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載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測、超級計算機、衛星導航、量子信息、核電技術、新能源技術、大飛機制造、生物醫藥等取得重大成果,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③。此外,創造性勞動是一個系統工程,它需要理論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人才創新等一系列創新協同推進,培育創新文化、營造創新氛圍,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其核心和關鍵是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這關乎國家和民族的長遠發展大計。2022 年4 月27 日,習近平在首屆大國工匠創新交流大會的賀信中強調,技術工人隊伍是支撐中國制造、中國創造的重要力量。習近平要求,我國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群眾要“勤學苦練、深入鉆研,勇于創新、敢為人先,不斷提高技術技能水平,為推動高質量發展、實施制造強國戰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貢獻智慧和力量”④;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深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重視發揮技術工人隊伍作用,使他們的創新才智充分涌流。這體現了習近平對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的殷切期待。

正是人民群眾的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才有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城市推動經濟體制改革,增強了市場活力并推動了經濟持續快速發展;也才有了新時代“五位一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偉大實踐,貫徹新發展理念并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實現“國內生產總值超過一百萬億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一萬美元”①;同時有了包括全過程人民民主實踐和城鄉基層治理體系建設目標的實現,以及取得脫貧攻堅的重大勝利和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這一切成就都是“中國共產黨人、中國人民、中華民族團結奮斗的結果”②。

(三)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分配制度體系

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有制結構和分配制度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制度保證。我國的社會主義國家性質和初級階段國情決定了我國實行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但同時也強調先富帶動后富,注重經濟發展的普惠性和初次分配的公平性,努力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制度體系。堅持多勞多得,鼓勵勤勞致富,促進機會公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

分配制度的科學合理與否關乎勞動關系的和諧穩定?!爸袊厣椭C勞動關系,是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內容,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是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是增強黨的執政基礎、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的必然要求?!雹?現實中,市場經濟調動了人力、物力,提高了經濟發展的速度和效率,但也不可避免導致收入分配差距的“馬太效應”,應科學調整企業內部收入分配機制,形成勞資雙方利益共同體,建立健全企業職工參與決策和管理機制的常態化,充分發揮企業職工代表大會和工會的“娘家人”作用,“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健全以職工代表大會為基本形式的企事業單位民主管理制度”④。

值得一提的是,完善分配制度還要重視規范和引導資本健康發展,不斷完善按要素分配的政策制度。改革開放40 多年來,資本同土地、勞動力、技術、數據等生產要素共同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繁榮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但資本的逐利本性在一定程度上會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負面影響和危害,如何規范和引導資本健康發展成為新時代亟待解決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因為“勞動和資本的這種對立一達到極端,就必然是整個關系的頂點、最高階段和滅亡”⑤。中國式現代化要“在充分發揮資本推動社會財富增長的基礎之上,正視資本與勞動的對峙關系,弱化作為一種經濟權力架構方式的資本邏輯”①,即要在尊重市場經濟基本原則的基礎上,推動資本實現有效利潤增值,同時要著力在規范層面上構建既體現效率、又促進公平的合理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

(四)構建具有新時代特征的勞動教育體系

勞動教育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實踐形式。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要“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發展素質教育,促進教育公平”。② 教育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助力教育現代化也是新時代勞動教育的中心任務。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客觀上要求我們必須注重勞動者素質的提升,在保證物的全面豐富的基礎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勞動教育是新時代黨對教育的新要求,是全面發展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堅持“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貫通大中小學各學段和家庭、學校、社會各方面”③。

構建具有新時代特征的勞動教育體系,要在系統學習文化知識之外,鼓勵并組織學生參加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充分發揮勞動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的綜合育人價值;幫助時代新人學習理解馬克思主義勞動理論,牢固樹立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思想觀念,使其具備滿足生存發展需要的基本勞動能力;培養青年勤儉、奮斗、創新、奉獻的勞動精神,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和勞動品質。根據新時代新征程新任務,依托勞動教育助力中國式現代化,優化學校課程設置,構建具有綜合性、實踐性、開放性、針對性的勞動教育課程體系;整合學校、家庭和社會資源,構建良性互動的一體化勞動教育體系與協同育人長效機制;健全勞動素養評價制度,構建科學有效的多元化考評激勵機制;加強統籌協調,構建常態化勞動教育支撐保障體系。比如,針對結構性就業問題積極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提高人們適應時代需求的科學文化素質和技能水平,不斷適應調整并優化勞動力結構。馬克思十分重視并強調要“把技術學校(理論的和實踐的) 同國民學校聯系起來”④,這是適應現代化大生產的客觀要求,其目的就是不斷提供滿足社會需要的勞動力,避免遭受資本邏輯操控帶來的現代性危機。

猜你喜歡
資本邏輯中國式現代化
論全面現代化
全面認識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之“新”
中國式現代化文明新形態的世界意義
“中國式現代化”的如椽巨筆
理論·歷史·實踐: 三維探析中國式現代化
資本邏輯下的精神空間的再生產
歷史虛無主義的三種面向及其實質
試論資本的本質及其資本邏輯的終結與創新
論資本邏輯
“星座”的哲學探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