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中國古代雕塑的藝術特征

2024-04-21 02:58姜帆
天工 2024年5期
關鍵詞:藝術特征中國

[摘 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且源遠流長,在人類社會不斷前進的過程中以及人類文明不斷傳承演變的過程中,形成了雕塑這一傳統藝術形式。通過對我國古代雕塑的藝術特征進行透徹全面的研究,不難發現,我國古代雕塑更偏向于工藝美術。也正是美學與藝術的結合,使我國古代雕塑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民族風格、多元多維的藝術特征?;诖?,以中國古代雕塑為基本出發點,圍繞其藝術特征展開探究。

[關鍵詞]中國;古代雕塑;藝術特征

[中圖分類號]J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7556(2024)5-0030-03

本文文獻著錄格式:姜帆.淺談中國古代雕塑的藝術特征[J].天工,2024(5):30-32.

在中國古代雕塑的不斷傳承發展過程中,不論是從陶器、青銅器、玉器及漆器等工藝品發展出的實用性雕塑,還是觀賞性雕塑,在我國歷朝歷代的文化藝術中都占據著重要地位。從本質上看,我國古代雕塑的藝術特征同中國傳統書畫的用筆藏鋒之美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給人以無限的想象空間,具有返璞歸真的藝術特征,追求內在美、原始美和大巧若拙的哲學精神境界。也正是由于這些獨具特色的藝術特征,使得我國古代雕塑在世界文化之林立于不敗之地,時刻散發著璀璨的光芒。

一、繪畫性

實踐經驗及調查研究表明,我國古代雕塑具有顯著的繪畫性藝術特征??v觀我國整個古代雕塑史,其與我國繪畫藝術之間有許多共同之處。曾有人戲言,“中國古代雕塑與繪畫藝術乃同胞兄弟,其胚胎均為原始的工藝美術?!倍@一理論也被諸多古代雕塑藝術品加以驗證。相關數據表明,從彩陶時期開始,塑和彩便被以多種形式應用到雕塑過程中,并互相補充、相得益彰。而從陶塑開始,加彩(即妝鑾)從根本上有效提升了陶塑的表現張力,等到其原始造型逐漸趨于成熟且捏塑工藝得到充分優化之后,“塑形繪質”藝術仍然是獨立存在的。通過對中國古代雕塑進行全面研究得知,古代雕塑均為妝鑾過后的泥塑石刻、木雕以及木刻等。但相關數據表明,我國古代雕塑藝術傳承至今,受多種因素影響,“純美術雕塑”不再需要以濃墨重彩的形式呈現出來,而要以自然為媒介使雕塑的獨特藝術特征呈現出來。但妝鑾這一傳統制式仍然留存于我國傳統民間雕塑的制作過程中,這種額外加彩的方式也使得民間雕塑藝術在裝飾水平方面遙遙領先、別具一格,寄托了理想主義的期盼。如,鳳陽的彩塑與泥人張的泥塑加彩等都在持續完善與改進。

相較于雕塑,我國古代繪畫普遍受到重視。追根溯源,古代繪畫作品多由宮廷畫師或文人墨客所作,而雕塑作品則多由工匠所作,文人及士大夫等極少參與雕塑的制作。東漢末年,古代繪畫者(工匠和民間藝人等包含在內)積極創作繪畫作品,并使繪畫的地位逐步凌駕于雕塑之上,使繪畫藝術觀念深刻影響雕塑創作。也正是如此,我國古代雕塑逐步彰顯出顯著的繪畫性藝術特征。從本質上看,我國古代雕塑所呈現出來的繪畫性藝術特征主要是以雕塑的體積和空間為依托的,高度重視雕塑輪廓線與身體衣紋線,其紋線便如同繪畫線條一般,經過推敲、概括、提煉而形成,同時關注色彩的協調與對比。這種制作方式使得雕塑的藝術特征更為張揚、濃烈。如,關帝廟中的關公雕像的臉和胸膛部分是紅色的,一臉忠義,一腔孤勇(見圖1)。類似于這種色彩與線條共同彰顯出泥塑特點的方式也常見于我國其他雕塑作品中,如漢唐釉彩陶俑、敦煌莫高窟唐塑、平遙雙林寺彩塑(見圖2)等。由此可見,我國古代雕塑以既塑又彩的藝術形式傳承繁衍,體現出別具一格且特立獨行的繪畫性。因此,我們在鑒賞古代雕塑時,應該以繪畫性為基本切入點對其進行深入分析,以便能更深層次地感受、掌握我國古代雕塑的美感與藝術特色。

二、裝飾性

毋庸置疑,我國古代雕塑是由工藝美術發展演變而來的??v觀我國整個古代雕塑史及既有的古代雕塑藝術品,我們不難發現,不論是具有觀賞性的古代雕塑藝術品還是具有實用性的古代雕塑藝術品,均折射出一定的裝飾性藝術特征,如,云崗北魏露天坐佛、南朝的辟邪石獅和唐代的石獅等。唐代石獅的對稱和圖案化的毛發紋理處理,使之在彰顯莊嚴威肅的同時也呈現出強烈的裝飾性藝術特征。追根溯源,裝飾性不同于生活真實,卻又是中國人在生活中隨處可見的藝術真實,即裝飾性具有一定的藝術真實性與藝術虛擬性。如對于辟邪石獅的整體造型而言,在完全經過裝飾化變形后,給人以更靈動、莊嚴的塑造感,猶如青銅器或玉器上的某個裝飾部件。加之用線條來刻畫石獅身體的圖案,這種裝飾性的變形處理是夸張概括的手法之一,這使得石獅更具有吸引力與張力,較寫實性雕刻石獅更加莊嚴威猛,愈加神圣不可侵犯,從根本上有效提升了整個雕塑作品的藝術底蘊,充分展現了建筑裝飾的功能。

三、意象性

意象是保障我國古代雕塑藝術品具有文化底蘊的本質要素。通過對我國古代雕塑史及既有雕塑藝術品進行透徹全面的研究與剖析不難發現,雕塑更加強調了“意”的重要作用,古代雕塑創作者也常通過自己的主觀意識對物象予以觀照,使雕塑作品呈現出強烈的情感語言,同我國畫論之中經常提及的“意在筆先”理論有著相似之處。而象作為物象來說,是客觀存在的。以物象為媒介,雕塑創作者會根據自己的主觀意向將不同的創作元素以多元形式表達出來。從本質上看,作為一種獨特的表現手法,“象”一直存在于各種書畫作品及雕塑作品中。這也是我國古代雕塑藝術作品呈現出多元藝術形態及創作內容的根本原因所在。

意象造型與具象造型在藝術本質上存在顯著差異。具體來講,具象造型主要是對客觀物象進行模擬仿制的,而意象造型則是基于創作者的主觀意識呈現出來的,是創作者采取各種類型的材料,將客觀之象與主觀之意凝結而成的雕塑藝術品。因此,在鑒賞我國古代雕塑藝術作品時,雕塑作品所呈現出的物象朦朧之感與意味深長并非是絕對地再現了實質上的物象,也并非組合了單一純粹的無意識,而是更多地體現出含蓄的美感和多義性,給鑒賞者以無限想象,使鑒賞者見之難忘。與我國傳統書法繪畫藝術相比,我國古代雕塑源于工匠之手,雖不同于書法及繪畫藝術出自文人墨客之手,但這兩者在藝術本質上是同宗同源的。雕塑更加強調整體作品的靈性及作者的志趣,具體體現在其創作手法突破了既有事物本來面目的禁錮,多采用變形與夸張手法進行創作,但盡管在夸張手法的應用下,雕塑作品也并沒有與原有實際相脫離,反而在變形及夸張手法的加持下更加有機地融合了情與理兩方面,使寫實與傳神更為突出且平衡,使我國古代雕塑藝術作品的內在精神及本質底蘊得以有效凸顯。因此,我們也可以理解為,“意象造型”主要服務于“生動氣韻”,是全面保障古代雕塑藝術品極具藝術張力與感染力的核心要素所在。

在我國古代雕塑藝術的傳承演變過程中,裝飾藝術的夸張性是不拘一格的?,F代人不再要求雕塑作品將其原本形式再現出來,即在物象的表達過程中,更加追求新奇趣巧,如書法藝術里的狂草、京劇臉譜等,不再同西洋繪畫一般大力追求與模仿物象本身,追求再現自然。相比之下,意象性存在一定高度,它以通過觀察與體驗所獲得的印象為依據,經過創作者的想象、加工與美化之后,將物象的神韻以巧奪天工的表現手法表達出來,使得雕塑作品的整體藝術形象更加突出,并使其與客觀對象的主要特征更為貼近。

我國古代雕塑藝術與傳統國畫藝術的理念也存在一致性。通過對這兩者的發展史及既有藝術作品進行透徹分析得知,傳統國畫藝術的整體程式一直貫穿我國古代雕塑的創作過程中,如秦始皇陵中的兵馬俑,其寫實性較其他藝術作品更加突出、濃烈,只集中于刻畫兵馬俑的頭部方面便可將其意象劃分為不同的類型,漢唐的陶俑以及宗教造像也在一定程度上顯示著其獨具特色的意象性,表達出獨具一格且多維多元的神韻。

中國古代雕塑語言精練,如國畫一樣,運用精練的語言,以簡練明快的手法,給人以一氣呵成、淋漓盡致的極致盛宴。以霍去病墓的石獸為例,其所采用的是“因勢象形”雕塑手法,即對雕塑原石加以充分利用,只進行最低限度的加工,充分給予石獸造型空間自由,而非苦心孤詣于作品的形似。

四、實用性

縱觀我國古代雕塑發展史,并對既有的古代雕塑藝術作品進行多維分析發現,古代雕塑的藝術特點在不同時期呈現出不同的表達方式,但始終貫穿其中的一大顯著藝術特征當屬實用性。不論是陶瓷、青銅器、玉器還是漆器,其最顯著的特征都是實用性。例如,在我國古代的殉葬文化中,唐三彩、兵馬俑等都具有一定實用性,其本質就在于代替活人進行殉葬;而我國古代傳統建筑中的部分具體雕塑也可發現其實用性特征,如石獅起到辟邪、對外震懾的作用。

五、審美特殊性

在世界民族文化之林中,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且獨占鰲頭。因此,國人無不具備整套的、隸屬于自身的審美體系,而無論基于何種情況,一個人的審美體系往往受其文化背景、人文背景及民族背景所影響,同時也與其生活條件、精神思想密切關聯。而細究我國古代雕塑藝術作品及其審美特性發現,中國古代雕塑審美以“溫柔敦厚”為主旨要素,在這種創作理念指導下的藝術作品往往更能彰顯出藝術美與內在美的雙重美感,能給人以返璞歸真的藝術感觀。我國大部分古代雕塑藝術品在內容上多具備理想主義,反映了民眾的理想與期盼,而在藝術上,并不是簡單地再現了現實。不同于西方雕塑的極近寫實,我國古代雕塑藝術品賦予了作品無限的含蓄美與意象美,講究“露首而不露尾”,能給予鑒賞者無限的想象、品味空間。如,唐代的天王力士對比擲鐵餅者的迸發力量與拉奧孔群塑外露的激烈情緒,我國古代雕塑藝術品更具有含蓄的力量美和內在美。因此可以說,我國古代雕塑與古代其他藝術形式的審美在理想主義上是存在一定共同性的。

六、結束語

綜上所述,藝術的發展史及既有藝術作品是民族歷史、民族精神、民族審美與文化特色的具象體現與精髓所在,能夠使鑒賞者從中感悟到不同的藝術氣息與藝術張力。中國古代雕塑也因此形成了獨具特色且別具一格的繪畫性、裝飾性、意象性、實用性、審美特殊性等藝術特征,通過對其加以透徹全面的研究,我們能從中感知到不同時代的歷史、文化、民族特色及精神。而立足于現代社會,我們也應對其加以傳承與創新,從而使更多人了解并認知到我國古代雕塑的藝術美與獨特魅力,從而切實有效地推動我國古代雕塑藝術的良性、長遠發展,使其能一直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而不倒。

參考文獻:

[1]張雪晶.試析中國古代雕塑的藝術特點[J]. 陜西教育(高教版),2009(8):76.

[2]郭子瑤.淺談中國古代雕塑的形式美[J]. 設計藝術(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學報),2012(2):73-74.

[3]周曉東.論線在中國古代雕塑中的運用[J].西北美術,2012(4):47-49.

[4]季峰.中國古代雕塑的寫意性[J].民族藝術,2000(4):149-154.

[5]胡文梅.淺析中國古代雕塑之特點[J].新疆石油教育學院學報,2000(3):101-103,91.

[6]丁柏峰.從雕塑對象看中國古代雕塑觀[J].青海師專學報,2001(1):24-27.

[7]徐賓.淺談中國古代雕塑發展的社會性[J]. 蘇州大學學報(工科版),2002(3):32-34.

[8]許寶哲.中國古代雕塑美學溯源[J].文物世界,2005(2):59-60.

[9]王曉峰.中國古代雕塑藝術特點概說[J].美術大觀,2006(6):102-103.

[10]蘇忠懿.中國古代雕塑欣賞略論[J].安陽工學院學報,2006(2):167-168.

猜你喜歡
藝術特征中國
當下中國大陸喜劇電影的藝術特征與發展
天趣自然 質樸歸真
壯族傳統服飾的藝術特征及創新應用
淺析青主藝術歌曲的音樂風格
淺議侗族戲劇的藝術特征
電影《煎餅俠》的大眾藝術美學特
我國警衛反恐怖斗爭對策研究
淺析當代中國社會發展的代價問題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國”調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