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遺文化融入五年制高職設計類專業課的實踐研究

2024-04-21 14:17葛筠
中國民族博覽 2024年1期
關鍵詞:非遺文化項目化教學產教融合

葛筠

【摘 要】為積極響應國家完善職業教育協作政策和結對幫扶機制的相關政策,推廣“教育+產業+就業”模式,我校與西部地區職校建立了戰略合作關系,筆者及其團隊借此契機,以所在專業為切入點,選擇《平面設計基礎》課程作為融合改革試點,探索兩地非遺文化融入設計類專業課程的可能性。

【關鍵詞】非遺文化;東西協作;課程改革;項目化教學;產教融合

【中圖分類號】G712;J5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4)01—216—03

引言

職教與普教相比,類型不同,再人才培養人才上更注重應用型技能的培養,側重于專業技能及崗位對接的相關能力,也因此,傳統的職業教育專業課程更重視技能技巧的傳授,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普遍較為熟練,但對學生文化內涵的培養上則有所不足。這與職業教育文化塑造的本質是矛盾的。同時,職業教育如果單純地過度重視技能學習,也會導致學生缺乏長遠發展的能力,如何將文化內涵與專業技能更好地融匯在專業課程教學中,做到兩者平衡,才是提升職業教育質量的第一要義。這也是筆者及其團隊在長期教學實踐中發現的問題,也在試圖尋找如何將文化與設計類專業課相融的途徑。

2021年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明綿延傳承的生動見證,是連結民族情感、維系國家統一的重要基礎。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推動文明交流互鑒、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比绻f“保護好”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專業人士的使命,那么“傳承好”與“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則可以從社會的很多行業著手,而教育行業就是傳承與利用非遺文化的一大陣地。這也是非遺文化進入筆者視野并嘗試探索其融入設計類專業課程可能性的重要原因。

以下就以筆者及其團隊選擇《平面設計基礎》課程中的文創產品設計項目為例,展開說明非遺文化融入五年制高職設計類專業課的具體實踐。

一、基于需求導向的課程整合

以推廣“教育+產業+就業”模式為基礎,參照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標準,以就業和社會需求為導向、深化“三教改革”為目標,將《平面設計基礎》這門專業基礎課程進行了模塊化和項目化的重新整合。

整合后的課程按照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原則分為六個模塊,再借助東西互助、合作教研的優勢,以及對兩地學生學情的研究,設置了如“鞏乃斯國家森林公園標志設計”“航空植保無人機邀請賽海報設計”“校園道德新風尚宣傳DM單設計”“伊力特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型錄設計”“‘融品牌文創產品設計”等虛擬或真實企業項目。

二、引入企業項目的教學實踐

(一)企業工作過程指導教學,深化校企合作

在“文創設計”模塊中,通過與企業合作,引入“融”品牌“非遺拾趣,絲路傳香”茶禮系列文創產品設計項目,將真實產品開發設計流程融入教學,設置了“文創產品設計定位”、“文創產品圖案繪制”、“文創產品系統設計”和“文創產品方案確定”四個主要環節。教學內容通過四個主要環節,讓學生依次掌握文創設計的主要步驟和基本流程,由點及面,層層遞進。在具體的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根據不同階段,發布難易程度不同的課前任務,學生通過查看學習平臺上的視頻、課件等資源進行自主探究學習,從而掌握一部分基礎知識,完成課前任務,而教師則通過對學生完成情況的檢查與分析,了解學生的知識結構和知識儲備,為課上的任務完成做前期準備。

在教學過程中,以企業工作過程為明線,讓學生掌握與文創設計相關的知識與技能,并通過專業訓練與實踐操作,幫助學生掌握文創設計的流程和方法;以文化育人為暗線,將思政教育融入課堂,借助兩地優勢教學資源,在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勞動意識、職業規范、職業道德等價值觀。

課上,教師采用任務驅動法、情境教學法等方法,讓學生通過角色扮演、頭腦風暴等方式進行團隊協作和探究式學習。通過大量的互動,引導學生觀察、分析、討論、交流,產生靈感火花,激發創意思維,形成設計構思并遵循設計流程與方法,提取設計元素,完成設計方案,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與創新創意能力;在系統設計階段,則通過手繪、軟件制作等手段,強化學生的專業技能技巧,通過團隊交流、引入行業專家的指導開拓思維與眼界,提升專業素養;在實際項目任務的完成過程中,讓學生切實體驗在做中學、學中做。

(二)兩地非遺文化融入教學,落實文化育人

本課程通過兩校協作,將兩地優勢資源引入課堂,教師集體教研的模式,確立以文化潤人心、加強中華民族大團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體的教學理念。

在項目實施前期,教師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兩地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絲綢之路背后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內涵,通過探秘博物館云展廳、走訪非遺傳人、賞析非遺文創產品等環節,讓學生自發地去了解和認識民族文化,感受和體會多民族、多文化的包容互鑒、交融貫通,深入了解中華文化的深刻內涵,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和民族認同感(如圖1)。

在項目實施過程中,著力促進東西部地區優秀非遺文化的融合與創新。過程中,教師鼓勵學生將民族元素加以運用,體現到作品中去。兩地學生分別組成設計團隊,結合前期進行的田野調查與實地調研,篩選兩地非遺文化中符合項目主題的內容,逐步引導學生將非遺技藝、非遺故事,通過運用平面設計的造型法則、構圖技巧等專業技法,將非遺文化轉變為視覺化的圖形圖像。

與此同時,筆者及其團隊的教師還注重在非遺文化融入專業課教學的過程中,提升學生傳承與創新意識與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始終牢記作為新時代的設計師,應當將設計作品作為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對優秀的民族文化和現代文化創意產業進行有機融合,向社會推出既符合年輕人審美又具有文化傳播價值的文創產品。教師與企業導師互相配合,逐步引導學生用生動的形象去講述或表現兩地的非遺故事或技藝,在對各自作品方案的不斷調整、打磨中,各小組形成了特色鮮明的兼具包裝與文化傳播功能的文創產品,將非遺文化真正融入作品,使之“活”起來。

(三)信息化手段提高教學效率,提升教學效果

本模塊教學實施中,根據專業特點,充分利用先進的信息化設備作為教學手段,從課前、課中、課后三大環節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師生的溝通效率、學生與行業專家的交流效率,從而實現教學效果的提升。

課前,要求學生充分利用“學習通”完成資料收集、知識自學、在線評測、方案上傳等任務。教師通過教學平臺的實時統計和分析功能及時檢查和分析學生學習任務的完成情況和效果,為課堂的教學實施打下基礎,做好準備,便于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調整教學設計。

課中,教師充分結合專業特色,依托校企合作優勢,結合使用微視頻等手段,進行專家點評等多種方式對教學重點、難點進行突破,使學生更加直觀地了解和掌握專業知識,同時培養職業素養。而專業設備的使用,強化了師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更加符合設計專業的授課特點。

課后,學生間的協同合作,師生間的專業溝通,與行業專家間的交流學習均通過網絡、學習平臺等方式進行,不受時間、地點限制,就能夠實現方案的展示與修改等操作,快速且高效,能夠大大提高學習效率,從而進一步提升和鞏固教學效果。

(四)強化職業崗位意識,推動產教融合

在課程模塊教學過程中,借助校企合作引進真實設計項目,突破學校原有的教學環境,讓學生在教師和企業專家的雙重指導下真實參與到產品設計的各個具體環節中,充分了解設計流程,形成職業規范,提升職業素養。讓學生了解設計行業標準與要求,體會設計師崗位的艱辛,學會從設計師的角度思考和解決問題。最后通過對項目任務的完成進行綜合性考察與驗收,讓學生的設計作品最終走向市場,面對市場的檢驗,無縫對接就業場景,為將來學生盡快適應工作崗位,投身創新創業之路打下堅實基礎,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產教融合走向縱深。

(五)多維度綜合評價,關注學生成長

本模塊利用多樣化、綜合性、信息化的評價方式,全方位考察學生的參與程度、自主學習的能力、團隊協作的精神以及創新思維和能力。

具體的評價方式包括課前資料收集、在線答題、微視頻的自主學習等多種形式,用以考察學生學習的自覺性、自主學習的能力等。而調研報告與方案匯報則意在考察學生的協作、組織、溝通等多項綜合專業素養。同時,還通過項目方案的設計思路、設計創意等對學生個人專業技能以及團隊水平進行綜合考核和評價,通過教師、行業專家的點評及打分對學生知識、技能掌握情況進行量化,產生多維度的考核結果。

三、借助教育協作的教學成效

(一)非遺融創,提升作品內涵,賦予作品文化傳播意義

在教學過程中,以企業工作過程為明線,讓學生掌握與文創設計相關的知識與技能,并通過專業訓練與實踐操作,幫助學生掌握文創設計的流程和方法;以文化育人為暗線,將思政教育融入課堂,借助兩地優勢教學資源,在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勞動意識、職業規范、職業道德等價值觀。

通過提煉非遺元素,融入文創作品,提升產品的文化內涵,使其兼具實用性、藝術性和創意性,貼合消費者需求和市場定位。同時,將作品視為文化傳播的載體,由此及彼,激發人們深入了解民族文化,探索中華文化內核,達到文化傳播的目的,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此外,借助兩地優勢文化資源,通過教師合作教研,企業專家在線指導,學生互動交流等方式,讓學生了解非遺項目和民族文化,培養對傳統技藝和文化傳承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增強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激發學生的家國情懷,有效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養。

(二)“體驗式學習”,融合創新模式,對接未來工作新業態

在課程教學中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學習的教學模式,借助現代技術手段,為學生創建沉浸式學習體驗環境,即學生通過教學平臺、實地走訪、探訪云展廳、在線協作交流等方式進行自主學習,與教師、企業三方互動,克服地域、環境的限制,完成素材收集、圖案繪制等設計任務,提高了學習效率。

在課程教研中采用線上協同工作模式,兩校教師在教學平臺上共建課程,共享資源,集體備課,克服地域、環境的限制,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時,教師通過平臺反饋,了解學生的學習進度和遇到的問題,改進教學設計,提高課堂效率。

(三)合作教研,兩地優勢互補,推動教育協作深入開展

借助兩校優質教學資源,對課程進行合作教研、合力共建、資源共享,重點解決“誰來教、教什么、如何教”的問題。兩校教研室就試點課程進行在線集中教研,在學習平臺上創建特色課程體系,教學內容的選擇上優勢互補。在交流的過程中,東部學校發揮現代化教育水平優勢,西部學校提供多元化、多民族特色的教學資源,雙方深入了解,互相協作,根據當地教學實際,制訂教學目標和策略。隨著合作的深入,將培養一批有現代化教學理念、信息化教學素養的青年骨干教師,將國家政策落到實處。

四、結語

在項目教學實踐中筆者及團隊發現,學生對于民族文化和非遺項目的認知比較片面,對文化內涵的探究停留在表層,專業教師的文化知識儲備也略顯不足。文化內涵的提升絕不僅僅是學生個人的任務,教師的綜合素養的提升更為重要。只有加深對非遺文化內涵的認知,才能實現引導學生全面、準確、深刻地理解中華民族文化的內核,真正做到傳承好、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這條探索的道路上,我們依然任重道遠。

參考文獻:

[1]谷照亮.高校文化育人:價值意蘊與實現理路[N].中國社會科學報,2022—08—05.

[2]魯寧.湖湘“非遺”文化融入藝術設計類專業的價值研究[J].戲劇之家,2019(22).

[3]魯寧.湖湘“非遺”文化融入藝術設計類專業“四進”路徑研究[J].大觀,2019(7).

[4]譚志麗.技工院校美育融入設計類專業課程的探索與實踐——以非遺文化為例[J].美術教育研究,2023(12).

[5]李希.淺析非遺文化產業對視覺傳達設計教學改革的影響[J].山西青年,2023(9).

[6]趙婭雯.非遺視角下高校藝術設計類課程的教學改革探索[J].濟源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3(1).

[7]趙靜,葉水云.非遺文創在高職藝術設計專業教學實踐中的研究——以土家織錦為例[J].天工,2023(1).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2年江蘇省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非遺文化融入高職設計類專業課程教學的策略研究”(課題編號:ZYB641)研究成果。

猜你喜歡
非遺文化項目化教學產教融合
非物質文化遺產“隆回灘頭年畫”的特點研究
淺議物流管理專業的產教融合
產教融合背景下高職院?!半p師型”青年教師隊伍建設研究
校企協同應用型軟件人才培養機制
產教融合提升課程有效性的思考
高職《管理學》課程實行項目化教學改革與實踐策略
芻議項目化教學法在本科動漫實訓課程中的探索與應用
眾籌模式引入工業產品設計項目化教學的思考與探索
《UG NX機械產品設計》課程項目化教學的改革研究
在職業學校中建設“非遺校園文化”的幾點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