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效鑒賞古詩詞,提升文學審美能力

2024-04-22 09:45李春燕
七彩語文·教師論壇 2024年4期
關鍵詞:文學素養審美能力古詩詞

李春燕

【摘 要】 解讀詩詞、領悟詩歌題旨、感受詩歌意蘊,是培養學生審美鑒賞能力的重要途徑。教師應探尋有效的詩歌鑒賞方法,提高學生對古詩詞的鑒賞能力,從而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

【關鍵詞】 古詩詞 鑒賞方法 審美能力 文學素養

古詩詞承載著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文學的瑰寶,是精神的家園,是古人寫意抒情言志的載體。古詩詞鑒賞歷來是語文審美教育的重要內容,解讀詩詞、領悟詩歌題旨、感受詩歌意蘊,是培養學生審美鑒賞能力的重要途徑。那么,可以采用哪些有效的詩歌鑒賞方法,幫助學生品讀古詩詞呢?筆者以《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為例,談談古詩詞鑒賞的一些基本方法。

一、落雪有聲自成曲——誦詩詞,共情韻

《毛詩序》中說:“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痹姼枋且环N情感的表達和宣泄,其文字有著一定的感染力。所以在教學詩詞時,教師應鼓勵學生咀嚼文字,反復吟詠詩詞,通過詞意、音韻來共情。

筆者在教學《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時,先讓學生根據自己對詩詞的理解,自由朗讀,讓學生知曉七言詩通常以“二二三”“四三”等為節奏停頓;接著,學生在小組朗讀交流中,進一步感受詩歌的情感變化,從而調整詩歌整體的朗讀語調。古詩詞語言凝練,意境深遠,具有“言有盡而意無窮”的美學特征。初讀的目的,就是引導學生從字面、音韻上走進詩詞內部,以輕吟淺誦感受那悠遠的詩詞意境,從而叩開詩詞鑒賞的大門。

當然,要想讓學生感受古詩詞的美學特征,教師必須從字句入手,帶領學生了解詩意,感知詩歌內容,體會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所以,在解讀詩歌時,針對某些關聯情境的關鍵點,教師還應鼓勵學生移情誦讀,通過聯想和想象走入詩詞的意境。這樣把誦讀貫穿于解讀詩詞的始終,讓學生和詩人共情,就能更好地鑒賞詩歌,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

詩詞最早是用來唱的,歌行體是南朝宋鮑照所創,模擬樂府,是可以配樂來歌唱的。于是,筆者在帶領學生學習完詩歌后,又配上音樂,鼓勵學生或吟誦,或歌唱,現場展現。個性化的誦讀、歌唱,促進了學生對詩詞的理解??傊?,以讀促悟,移情共鳴,是鑒賞詩歌的敲門磚。

二、題中有意見君心——讀詩題,明內容

詩詞皆有題,且詩詞題目大多具有點睛的作用。換句話說,詩詞的題目常常會透露出相關的信息,從而幫助我們判斷詩詞類型和內容。所以很多時候,我們僅憑詩詞題目就可以了解詩詞的大致內容,從而猜想詩詞的內涵,也為詩詞鑒賞埋下了伏筆。

筆者在學生讀完《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后,提了一個問題:“從這首詩的題目中,你獲得了哪些信息?”學生各抒己見。

生:詩歌歌詠的是雪,這首詩是以雪為描寫對象的。

生:送,是送別的意思??梢娺@是一首送別詩,是在雪中送別的詩。

生:歌,是歌行體。歌行體是一種詩歌體裁,相對長一點兒,例如《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生:“武判官”點明了送別的對象?!皻w京”就是回京。從題目就可以知道,在西北邊塞的冰雪中,詩人岑參送朋友武判官回京城長安去??梢娺@首詩既是詠雪詩,也是邊塞送別詩。

學生從題目中就可以很清晰地了解詩歌描述的內容。所以在教學時,教師應提醒學生由詩詞題目入手,初步判明詩詞的大致內容,從而為解讀詩詞內涵提供方向。

三、漫漫白雪抒別情——抓關鍵,曉主旨

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說道:“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庇纱丝梢?,一首詩的形成在于詩人的情感觸發。有了生活的經歷,有了情感的磨礪,詩人在生活中受到某一事或物的觸動,就會有感而發,形成詩文。古詩詞有的情感含蓄細膩,情蘊含于景、物等意象之中;有的情感則直白明了,作者直抒胸臆點明詩詞的主題。例如,我們最熟悉的《靜夜思》中“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里“明月”是詩人思鄉的觸發物,“思鄉”則是直接點明了詩歌的主題。因此,在詩詞鑒賞中,我們只要抓住直接呈現作者情感的關鍵詞句,就能很好地把握住詩詞的主題。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寫雪景是為了抒發別情,筆者讓學生找出抒發別情的詩句,學生一下子就找到了詩尾的四句:“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苯又?,筆者又追問:“這些詩句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情感?又有哪些字、句打動了你?”學生的回答是這樣的。

生:一個“滿”字寫出了風雪之猛、路之難走,流露出詩人對友人無限擔憂、牽掛的眷眷深情?!翱铡弊质谷算皭?,而雪上的馬蹄印,又把送別的思念延伸到遠方,表達了詩人對朋友的依依不舍及朋友離去后的無限惆悵之情。

生:依依不舍,故目之所及皆是情。尾句的“留白”手法,如撞鐘般,清音有余,使人產生無窮的遐想。由此,我不禁想到了李白的“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這兩處有異曲同工之妙。

由此可見,學生在鑒賞時抓住詩中的關鍵字句,就能直接明了地了解詩人的情感,更好地解讀詩歌的題旨。詩歌中寫景往往是為了抒情,所以在初讀詩歌時,教師就要引導學生找到這些抒情言志的關鍵字句,從而把握住詩歌的主題。

四、雪中有景皆是情——找意象,解詩情

在詩詞創作過程中,意象是作者主觀的心意和客觀的物象相結合的表現。因此在教學中,我們只有抓住意象,了解意象背后的情韻,理解詩詞的主旨,才能更好地探究詩詞的意境和魅力。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貫穿始終的一個意象是“雪”,邊塞苦寒,“雪”具有獨特的地域特征,成為許多邊塞詩人運用的意象。那么,“雪”究竟蘊含著詩人哪些情感呢?筆者讓學生首先找出直接出現雪的句子——“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引導學生通過賞析“雪”這個意象,解讀出詩句蘊含的情感。接著,筆者又引導學生找出以側面烘托手法寫雪的句子,鑒賞其作用。由此,學生就從兩個角度發現了“雪”的特點——“奇”:八月即飛雪,以花喻雪,側面烘托大雪的寒威。學生在鑒賞過程中體會到了詩人的寫作特色——寫奇景,抒奇情,有奇采,感受到了邊塞詩人的浪漫主義情懷。

當然,詩歌中除了雪還出現了很多意象:北風、白草、羅幕、羌笛……這些意象都是邊塞詩特有的,有著地域特色,其背后也隱含著詩人渴望建功立業、報效國家的豪情。所以在解讀意象的過程中,學生還發現了這首詩有著超出一般送別詩的兒女情長,境界開闊,筆力雄勁,有著樂觀向上的豪邁氣概和壯烈情懷。至此可見,“解讀詩歌意象,體悟詩歌情感”是鑒賞詩歌的一個重要方法。

五、知人論世看分明——知詩人,論當世

想要真正讀懂詩意,就一定要知人論世,了解作者,了解寫作的時代背景。教師課前可以鼓勵學生搜集相關背景資料,包括詩人的生平經歷、思想感情、藝術風格,寫作的時代背景等。在教學時,教師就可以運用這些信息,對詩歌進行更加全面深刻的分析。

教學時,筆者提出一個問題:“南朝文學家江淹說‘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在這奇冷的冰雪天氣里送別友人,本是悲傷之事,詩人卻借助對邊塞奇異壯美景色的描繪,將戍邊將士之別襯托得雄渾悲壯。為什么他能做到如此?”隨即,學生展開了討論,他們通過背景知識,知人論世,探究出了其中的原因。詩人正處于大唐盛世,他胸懷壯志、投筆從戎、馳騁疆場、報效國家,想以此實現自己的人生抱負。特定的時代給了文人能建功立業的機會,所以詩中表現更多的是詩人樂觀向上的豪放情懷,自然給人以昂揚向上的力量。

由此聯系背景,學生不僅能解讀出詩歌本身所具有的惜別之情,豪邁氣概,還能了解這一時期邊塞詩所共有的情感基調。因此,在教學時,教師如果能帶領學生知人論世,了解該作品創作時的社會現狀,就能幫助學生更深層次地理解詩歌的思想感情?!?/p>

(作者單位:江蘇省張家港市外國語學校)

猜你喜歡
文學素養審美能力古詩詞
踏青古詩詞
我和古詩詞
趣讀古詩詞
淺議英美文學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滲透
淺談英美文學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試論文學素養的內涵與古詩積累的意義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術教學研究
藝術體操教學中提高審美能力的途徑探索
新時期中學美術課教學方法的思考
個性化教育在美術教學中的運用探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