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育人功能和實現路徑

2024-04-22 18:57楊陽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24年4期
關鍵詞:傳承創新文化育人文化自信

楊陽

摘 要:為深入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方位融入高校教育,不斷創新新時代高校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念、形式與方法,提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質量和水平,教育部在全國普通高校中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建設,支持各高校結合學校特色優勢開展傳統文化項目建設。北京科技大學依托科學技術史、材料科學與工程等一流學科建設,聚焦傳統金屬工藝的保護傳承與創新發展,突出學科交叉,以“服務文化傳承、深化教學改革、創新人才培養”為宗旨,充分發揮基地文化育人作用,構建了“有課程、有社團、有實踐、有科研、有輻射、有展示”的“六有”基地運營模式,引領廣大師生自覺增強文化自信、強化文化擔當,取得良好成效。通過深入剖析傳統金屬工藝傳承基地的育人功能和實現路徑,對推進高校文化傳承創新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傳統文化;文化育人;文化自信;傳統金屬工藝;傳承創新

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對“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作出重要部署,強調要“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傳統金屬工藝傳承創新基地作為北京科技大學(以下簡稱學校)深入推進“三全育人”綜合改革工作的重要載體,是新時代學校實施以文化人、文化育人教育理念的重要場所,也是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及給學校兩封重要回信精神的重要抓手。深入剖析學校傳統金屬工藝傳承創新基地的育人功能和實踐路徑,對于推動校園文化建設進程,推進學校文化傳承創新工作,引領廣大師生自覺增強文化自信、強化文化擔當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傳統金屬工藝傳承創新基地的育人功能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要增強文化自信,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傳統金屬工藝傳承創新基地始終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鑄魂育人,發揮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傳承優良校本文化的育人作用,滿足全校師生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1.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學生“為中華之崛起、奉科技以強國”的愛國情懷

第一,課程建設為中心,耳濡目染、久久為功。用好傳統金屬工藝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校本特色資源,推動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常態化、制度化,著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在現有人文素質教育公共選修課中,增加傳統金屬工藝實踐、非物質文化遺產等課程內容及相關教學資料;增設中華傳統文化與傳統金屬工藝相關課程,提升課程數量和質量,面向全校學生開設選修課程;創新開設“傳統金屬工藝傳承與創新”為主題的系列講座,并納入教學計劃。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第一課堂為學生提供傳統文化學習的“主陣地”,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浸染融入廣大學生日常的學習生活中。

第二,社團活動為補充,潛移默化、潤物無聲。學生社團是學生群體中較有影響力的組織,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基層血管”,在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精神、奮斗精神、創造精神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學校加強“金藝求精”和“非遺保護傳承”協會等社團建設,成立規模和形式靈活多樣的傳承項目傳習所,開展工藝培訓、交流研討等共建項目,主動邀請校內外專家、傳承人等開展系列講座,將傳統金屬工藝的科技與文化內涵發揚光大。在學校原有社團或協會的基礎上,圍繞寶劍鍛制、青銅鏨刻、花絲鑲嵌、青銅器修復等繼續組建傳統金屬工藝興趣小組,擴大傳統文化學生受益覆蓋面和影響力。

2.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學生“學風嚴謹、崇尚實踐”的優良傳統

第一,在學生群體中大力弘揚奉獻精神。將傳統金屬工藝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融入社會實踐與志愿服務行動,引導廣大學生愛黨報國、敬業奉獻、服務人民。突出傳統金屬工藝傳承文化育人作用,多渠道搭建展示平臺,創新展示形式,面向社會實現協作開放共享機制。積極開展傳統金屬工藝“三進”系列活動,與學校附屬小學、北京市健翔學校等多所中小學,北科大社區、木蘭花開社工活動中心等多個社區開展共建,不斷提升社會公眾對傳統金屬工藝等傳統文化的認知水平。

第二,培育學生開放包容的特質。堅定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激發青少年愛國主義情懷和科技報國使命擔當。對甘肅秦安等重點幫扶基地開展點對點基地建設,開展“文化下鄉”“傳統文化進校園”等活動,推動傳統金屬工藝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與普及。在復雜的國際背景下,傳播好中國聲音,向世界展現一個真實的中國、立體的中國、全面的中國。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給學校巴基斯坦留學生重要回信精神,舉辦國際文化節,通過中外藝術鑒賞交流坊、國際文化展示等活動,做好中國傳統金屬工藝在留學生中的宣傳教育與傳播,讓每位留學生成為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使者,推動傳統金屬工藝等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3.傳承“求實鼎新”校訓精神,培育學生“追求卓越、勇于爭先”的新時代北科精神的新特質

第一,追求卓越、勇于爭先,培育學生愛校榮校的情懷。2020年,傳統金屬工藝傳承創新基地建設以來,已發布包括論文、著作在內的系列理論成果,這些成就也進一步完善了學?!梆^、冊、片、書、劇、景、節、展”八個系列的文化建設工作,從科學研究角度詮釋了新一代北科大人“學風嚴謹、崇尚實踐”的優良傳統、“踏實肯干、革故鼎新”的治學態度和“以國為重、追求卓越”的愛國情懷。

第二,追求卓越、勇于爭先,培育學生團結向上的精神。獨木難撐大廈,眾志可奪天工。傳統金屬工藝傳承創新基地加強了校內區域聯動,加強了學院路主校區與管莊校區、昌平管委會、順德研究生院等分校區的交流協作,傳統金屬工藝類社團活動、課程體系等面向各校區學生開放,全面提升全體師生對校本文化的認同感,推動校本文化深度融合。學校堅持“點”“線”“面”相結合,面向學院路地區高校學生開設相關選修課程計劃,促進校際文化交流及傳統金屬工藝文化傳播,不斷增強學校校本文化傳播力和社會影響力。

傳統金屬工藝傳承創新基地育人功能的實現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在給北京科技大學老教授的回信中強調:“民族復興迫切需要培養造就一大批德才兼備的人才。希望你們繼續發揚嚴謹治學、甘為人梯的精神,堅持特色、爭創一流,培養更多聽黨話、跟黨走、有理想、有本領、具有為國奉獻鋼筋鐵骨的高素質人才?!睘榇_保傳統金屬工藝傳承基地建設有成效、出特色、見亮點,傳統金屬工藝傳承創新基地建設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充分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育人作用,落實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整合優化校內外教育資源,探索學科融合協調發展,全面提升學校育人質量。

1.以黨組織為領導,構建“以文化人”育人體系

將“文化育人”思想融入傳統金屬工藝傳承基地建設,著力加強黨的組織領導作用,實施“兩組一會”機制。成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建設領導小組,由學校黨委書記擔任組長、分管校領導擔任副組長,從頂層設計角度強化黨的領導,確保黨的組織建設和思想建設落到實處。成立由黨委宣傳部牽頭,包括教務處、團委、學工部、科技史與文化遺產研究院、人文素質教育中心、高等工程師學院、機械學院工業設計系七個單位的工作小組,緊密圍繞課程建設、社團建設、工作坊建設、科學研究等重點任務,建立健全落實機制,壓緊壓實各級責任,明確文化育人協同體系領導核心,強化工作統籌,推進高效運轉。建立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定期召開工作會議,堅持問題導向,及時總結建設經驗、研討優化措施,持續加強基地建設過程管理,實現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以及對外合作交流等方面有機互動、相互支撐。

2.以學科交叉為支撐,完善“四位一體”育人機制

完善課程體系。依托一流學科建設,聚焦傳統金屬工藝的保護傳承與創新發展,堅持“以文化人”的教育理念,以學科交叉為支撐,通過科學技術史一級學科平臺,整合工業設計系、人文素質教育中心、高等工程師學院等單位的教學和科研資源,構建起校級人文素質公選課、學科平臺課、專業選修課和實踐課程“四位一體”的學科體系,開設以冶金、鑄造、鍛造、表面裝飾工藝為主,包括生鐵冶鑄、銅鏡制作、寶劍鍛制、鏨刻、鎏金、銀飾鍛制、花絲鑲嵌、烏銅走銀、青銅器修復等傳統手工技藝各類課程,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滿足學生的多元化學習需求,不斷推動文化育人工作走深走實、見行見效。創新教學模式。開設“傳統金屬工藝傳承與創新”為主題的系列講座,并納入教學計劃,建設人文素質核心課程在線輔導系統,擇優選取課程進行慕課展示,與其他高校共同開設“傳統金屬工藝傳承與創新”聯合培養項目。積極引進傳統金屬工藝研究相關的高水平人才,提高師資隊伍水平,加大師資力量投入,支持本校教師參加市級及以上專項業務培訓和技術指導。

3.以教學科研設施為基石,夯實文化育人基礎

做好資源整合,打造工坊品牌,推進工藝創新。構建金屬文物檢測分析平臺、古代金屬工藝復原平臺、傳統金屬技術仿真平臺、三維掃描及圖像處理系統等實驗平臺,搭建金屬工藝實習基地、文物保護修復實驗室、傳統金屬工藝工作坊等實習實踐基地,開設民間工藝展廳、融入式虛擬現實陳設廳、金屬虛擬博物館等展示空間,購置更新設備裝置,努力建設國內領先的傳統金屬工藝傳承研習基地。與故宮博物院、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河南博物院等外部單位聯合設立校外實踐基地,通過體驗式教學方式,組織學生真聽、真看、真思考、真動手,切實讓金屬工藝傳統文化教育入眼、入腦、入心。

4.以“三全育人”為導向,提升傳統文化育人效果

以“三全育人”為導向,持續完善古代金屬技術與傳統工藝數字展示平臺,升級線上展示內容和形式,提升展示效果,舉辦“非遺文化傳承”等傳統金屬工藝展示展覽活動,實現與傳統節日、校園文化節、社會化公益活動的“三個結合”,不斷提升傳統金屬工藝的社會影響力,相關成果獲得教育部第四屆“禮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系列活動示范項目。舉辦傳統金屬工藝交流研討活動,推動學校冶金科技史教育與工藝實踐相統一的“知行合一”教學模式。推出眾多增強廣大師生精神力量的優秀作品,排演原創校史劇“滿井故事”五部曲:《燃燒》《綻放》《奔流》《師兄的透鏡》《追尋》,生動再現中國冶金物理化學學科創始人之一的魏壽昆,中國金屬物理、冶金史學科奠基人柯俊,材料科學家、金屬學專家肖紀美等一批金屬工藝研究與傳承大師的感人事跡,全員全程全方位提升傳統文化的育人效果。

(作者單位:北京科技大學)

[責任編輯:苑聰雯]

猜你喜歡
傳承創新文化育人文化自信
基于“文化育人”的校服研發與品牌建設
淺析大學文化育人與人才培養質量提升
中英茶文化的傳承創新比較研究
學校優質特色發展需要校園文化的浸潤*
技術文化
新聞媒體堅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讓西方文化帝國主義“退場”
論中國古詩詞吟唱在音樂中的傳承與創新
傳統民俗文化與民間游戲在幼師課堂的傳承與創新
基于文化育人視域的藝術專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