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化學教學中大單元教學模式的應用

2024-04-22 19:12何麗芬
名師在線·下旬刊 2024年2期
關鍵詞:大單元高中化學教學模式

摘 要:文章立足于現代化教學理念,探索了高中化學教學中大單元教學模式的應用策略,并結合現有的研究理論及教學經驗,闡明了大單元教學模式的本質及特點;在此基礎上,從單元主題確定、學情分析、單元目標設計、教學實施、教學評價五個環節演示了大單元教學的設計流程,力圖發揮大單元的優勢,促進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

關鍵詞:高中化學;大單元;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7-1737(2024)06-0047-03

隨著教學理念的不斷創新與發展,大單元教學模式也逐漸融入高中化學教學中。如今,大部分化學教師都實施了大單元教學模式。但從整體上看,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大單元教學模式的應用尚不成熟,實施效果也不太理想。對此,高中化學教師應進一步探索大單元教學模式的本質及應用途徑,優化原有的應用體系,持續發揮大單元教學模式的優勢。

一、大單元教學理論

大單元教學一般以大任務或大主題為中心,對教學內容進行二次重組,是一種具有明確主題、目標或任務的集各種活動要素于一體的結構化教學模式。大單元的重組不是跨學段、跨單元的簡單知識重組,而是以核心素養為導向,基于學生認知規律的知識邏輯性重組。重組后的單元教學目標、內容、活動、實施、評價環環相扣,使核心素養的培養可操作、可評價[1]。

大單元教學的設計具有鮮明的特點。(1)系統分析。大單元中單元規劃、課時設計都是建立在系統分析課程標準、教學內容、學生學情基礎上的,且整個大單元教學呈現出條理性、系統性特征。(2)組合性。大單元教學是通過教師有意識地組合教學資源而形成的。知識點、目標、學習活動都具有一定的組合性。(3)主體性。大單元教學以核心素養為導向,更突出學生主體性,克服了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4)高效性。重組后的大單元教學無論是教學目標,還是教學內容、學習活動、實施策略等都具有高效性,且各個方面是有機配合的。

二、大單元教學的設計流程

從新版蘇教版化學教材來看,除必修一、必修二外,其他教材都是以主題形式呈現的,可直接作為大單元設計基礎。此外,教師若要設計大單元教學案例,就應嚴格按照大單元設計流程進行。根據現有的教學理論,大單元設計包括單元主題確定、學情分析、單元目標設計、教學實施、教學評價五個步驟。

(一)單元主題確定

單元主題是整個大單元教學模式設計、實施的核心。在具體確定主題時,教師應以教材內容為基礎,適當融入社會熱點,強化學科知識與生活之間的聯系。在此基礎上再通過邏輯關系將知識編排成單元內容,

從而為單元目標、活動等的設計奠定基礎。

以有關“化學平衡”知識為例,在復習課教學中,

教師可以選取主題為“化學平衡在水溶液中的應用”大單元教學案例,然后結合教材知識,按照化學平衡常數、狀態、移動的次序,安排單元知識。在化學平衡常數部分中著重突出電離常數、水解常數、溶度積、穩定常數;在化學平衡狀態中著重突出電離平衡、水解平衡、沉淀平衡;在化學平衡移動中著重突出溶液酸堿性、物質電離程度、物質溶解差異、物質配合能力。同時,

教師設計一些真實情境問題,如“鹽酸常用于潔具的清潔,醋酸的腐蝕性更小,為什么不能用醋酸代替鹽酸?”“通過設計泡沫滅火器,從物質、反應、粒子、平

衡、變化等角度分析水溶液問題”“如何科學除水垢”等,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深層次分析電離平

衡、水解平衡、沉淀平衡的本質,并認識到化學平衡的實際應用意義。在大致確定大單元主題及知識內容編排后,就可以展開后續的設計。

(二)學情分析

學情分析就是要對學生的知識內容、學習能力、學習動機及學習獲得進行分析[2]。

以“化學平衡在水溶液中的應用”大單元教學為例,通過該單元的復習課教學,學生應充分掌握平衡常數、溶度積、穩定常數的化學意義及電離平衡、水解平衡、沉淀平衡的定義,并且能通過情境問題的解決真正理解化學平衡移動的影響因素。如為了促使學生從粒子、平衡、反應等角度入手論述水溶液中的電離平衡、水解平衡、溶解平衡,教師可通過創設“純水有極弱導電性的事實”探究活動,引導學生分析水的電離,運用水的離子積常數證明水的電離平衡;通過創設“等濃度強堿弱酸鹽堿性的差異”探究活動,引導學生了解影響鹽類水解的主要因素,并以MgCl2和FeCl3為例,要求學生設計實驗,證明反應物性質和反應條件對水解平衡的影響;通過創設“AgCl溶解平衡過程”的探究活動,引導學生建立沉淀溶解平衡模型,

使其從Q與Ksp關系的角度入手,定量分析沉淀的生成、溶解與轉化,并創設除水垢情境問題,引導學生深入體驗沉淀溶解平衡的實際應用價值。

(三)單元目標設計

核心素養下的大單元教學應當凸顯“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變化觀念與平衡思想”“證據推理與模型認知”“科學探究與創新意識”“科學態度與社會

責任”五個維度的教學目標[3]。

以“化學平衡在水溶液中的應用”大單元教學為例,其教學目標應當設計為:

知識與技能:復習弱電解質電離平衡、水解平衡、沉淀平衡中的重要考點,學會分析習題,采用正確的復習策略;利用平衡、守恒思想解決平衡問題。

過程與方法:通過情境構建平衡模型并解決實際問題,得到思維能力發展;從定量、定性角度分析溶液中各種常數關系及計算,增強數據分析能力,形成科學思維。

情感與態度:學習了解化學平衡實際意義,形成責任觀和環境保護意識。確定教學目標后,教師就可以圍繞教學目標開展教學,設計教學流程及教學方法。

(四)教學實施

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不僅要靈活選擇教學手段,啟發學生思維,還要保證各教學環節的連貫性,持續增強課堂教學效果[4]。最重要的是教師還應科學把控教學活動的實施節奏、時間,確保學生能專注于教學實施過程。這也意味著教師應大膽創新教學方式,突破傳統教學思維的禁錮,營造輕松、愉悅的課堂學習氛圍。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大單元教學質量,促進學生有效學習。具體可采取以下措施:

1.科學利用信息技術

首先,教師可以利用虛擬技術、交互式白板、智慧課堂軟件構建不同于以往的智慧型大單元教學課堂,徹底改變傳統的師生互動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針對沉淀平衡知識,組織學生觀摩實驗,

讓學生根據可視化的實驗及圖表,感知飽和溶液中存在的溶解平衡,了解改變K-Q關系可以調控平衡;針對水解平衡知識,引導學生利用平板對比分析強堿弱酸鹽的差異,全班線上討論、歸納影響鹽類水解的主要因素。教師也可以利用智慧課堂軟件生成教學微視頻,以便于學生展開自主學習。其次,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演示無法直觀看到的知識,降低學生的理解難度。比如,針對改變K-Q關系調控平衡,教師可以繪制相關曲線,并以多媒體為載體展示出來,方便學生分析、理解;針對運用電離模型分析水的電離,教師可以圖片呈現電離模型結構或動畫模擬水的電離,

讓學生以更加直觀、清晰的方式記憶、理解水的電離,

并通過圖文、影音刺激學生形成模型思維,使其在實際問題解決中能夠及時調用所學模型。最后,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用思維導圖的方式呈現該節課的主要學習思路及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從而幫助學生系統地掌握化學平衡知識??傊?,信息時代背景下,教師應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創新大單元教學手段,應用信息

化、智能化的教學設備改變知識呈現方式,從而最大限度地營造出濃厚的學習氛圍,促進學生有效學習。

2.合理啟發,聯想質疑

在大單元教學中,教師應充分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通過話語表達、情境創設等方式刺激學生感官,啟發學生思考,并利用問題串或者對比實驗引發學生聯想質疑,進一步促使學生探索、解決問題,從而獲得相應的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

以“化學平衡在水溶液中的應用”中電離平衡模塊教學為例,在知識復習、講解之前,教師可以先創設問題情境:鹽酸常用于潔具的清潔,醋酸的腐蝕性更小,為什么不能用醋酸代替鹽酸?結合生活中的情境,提出有關強弱電解質的問題,可以有效激發學生好奇心,使其主動思考。但這時大部分學生并不能條理清晰、邏輯分明地對比分析鹽酸和醋酸,只能從生活經驗角度出發進行簡單分析。這并不利于電離平衡知識的教學。所以,教師要合理把控教學節奏,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入手對比、分析兩者之間的性質,如詢問學生:你能從微觀圖示、化學符號兩個方面入手,

簡單分析兩者之間的區別嗎?然后,教師要給予學生5分鐘左右的思考、總結時間,保證學生能充分思考,或者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總結。接下來,教師可隨機選取一名學生或者一個小組回答問題,并在學生回答后進行有針對性的糾正、點評和總結。

為了讓學生認識到強弱電解質的本質區別,形成電離平衡常數模型,并運用模型定性調控醋酸溶液中的離子,教師可以設計三組對比實驗:鹽酸、醋酸分別和氨水、碳酸鹽、鎂條的反應實驗,要求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分析原因。如果無法現場實驗,教師則可以通過多媒體演示實驗。這樣,結合所學知識及化學反應現象,學生就能夠得知:相同條件下,鹽酸屬于強電解質,與氨水反應時電離出的氫離子較多,所以與氨水電離出的氫氧根離子反應較快;而醋酸屬于弱電解質,電離出的氫離子較少,所以與氨水反應較慢。通過鹽酸、醋酸和碳酸鹽反應實驗,學生能夠得知:鹽酸與碳酸鹽反應一開始無氣泡,一段時間后產生氣泡是因為鹽酸電離產生的氫離子增多,達到一定濃度后會與碳酸根電離生成的氫氧根離子結合生成水,多余的二氧化碳氣體會成為氣泡;醋酸和碳酸鹽輕微反應生成氣泡,但是如果加熱,其氣泡產生速度、數量會增加,因為加熱會加劇醋酸電離。通過相同條件下鹽酸、醋酸和鎂條反應,鹽酸產生氣泡的速度較快,學生能夠得知:鹽酸腐蝕性強是因為它屬于強電解質。醋酸腐蝕性弱是因為它屬于弱電解質。但是,如果增大醋酸濃度,使其中粒子碰撞機會增大,那么化學反應速度會加快,電離平衡時間也會縮短。對比上述三個實驗能夠得知:強弱電解質的本質不同是其粒子電解程度的不同。如果改變外在反應條件,則可加快電解,縮短電離平衡時間。這樣通過對比、分析,學生就會形成對基本的電離平衡模型的認知,并從電離模型角度解釋為什么不能用醋酸代替鹽酸進行衛生清潔,進而形成模型應用能力。

3.深化概念本質理解,實現思維進階

經過實踐教學發現:學生在學習、理解概念時很容易出現思維中斷的情況,無法進一步探索概念的本質。比如,常常認為水的離子積中氫離子濃度為水電離的c(H+),但實質上水的離子積表示溶液中氫氧離子和H2O的比例關系的常數,即c(H+)·c(OH-)=K(W),

K(W)為離子積常數。對此,教師可有針對性地講解概念的本質,并進行持續強化。如在電離平衡中強調水的離子積概念;在水解平衡中,要求學生寫出水的離子積計算表達式,并在沉淀平衡教學中,進一步追問學生:“c(H+)·c(OH-)是指什么?純水與溶液中c(H+)·c(OH-)的積也為常數嗎?”在這樣不斷分析、解釋過程中,學生對水的離子積概念的表面理解會轉變為深刻理解,并認識到離子積常數的本質,不再混淆離子積與c(H+)。

(五)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是大單元教學的最后一個環節,對教師了解學生學習情況和大單元教學模式實施效果非常重要[5]。因此,教師應科學設計評價體系。比如,針對大單元教學模式,可從內容、目標、結構、實施四個方面入手設計細化的評價標準。如在內容方面,設計內容結構、特點、梳理與整合三個評價指標。針對學生評價,則可從常規表現、課堂表現、課后練習三個方面入手細化評價指標。如針對課堂表現設計參與活動積極性、交流態度、專注力等評價指標。同時,構建教師評價、學生互評與自評于一體的評價體系,提高評價的客觀性、真實性。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具體應用大單元教學模式時,教師應深入把握其本質,嚴格按照相關理論,科學設計并實施大單元教學,充分發揮出其應用優勢,促進學生有效學習。

參考文獻

陳雨妮.高中化學復習課中大單元教學模式的策略研究[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22.

楊琴.大單元備課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的應用探索[J].試題與研究,2022(33):171-173.

秦微.淺析大單元備課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的應用[J].試題與研究,2022(1):36-38.

袁芳.核心素養視域下高中化學大單元教學的實踐研究[J].高考,2023(19):45-47.

李慧.基于提高綜合素養的高中化學大單元教學模式實施策略研究[J].考試周刊,2023(1):116-119.

作者簡介:何麗芬(1982.5-),女,福建莆田人,

任教于福建省莆田第八中學,一級教師,本科學歷。

猜你喜歡
大單元高中化學教學模式
群文閱讀教學模式探討
高中化學高效學習之復述策略
NOBOOK虛擬實驗在高中化學的應用
高中生物大單元整體學習的實踐研究
道德與法治“大單元”主題教學視角下的建構實踐
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籃球項目大單元教學的設計思路研究
分類法在高中化學中的應用
高中歷史大單元教學淺探
“一精三多”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高中化學學習中錯題集的應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