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找準支點,助推學生走向有效學習

2024-04-22 21:41顧敏潔
求知導刊 2024年3期
關鍵詞:有效學習小學數學

摘 要:數學學習,是兒童基于原有認知對數學再發現和再創造的過程。要想讓學生在原有基礎上,實現經驗的對接,完成知識概念的建構,就需要在教學中為學生找準學習的支撐點,以教學情境、問題引領、操作實踐、變化聯結、遷移應用等形式,讓學生真實開展有效學習,促進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和內化,實現知識體系的自主建構。

關鍵詞:小學數學;學習支點;有效學習

作者簡介:顧敏潔(1979—),女,江蘇省無錫市港下實驗小學。

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如果學生的原有認知經驗與新知識無法連接,就會造成學生學習上的困難。那么如何讓學生聯系新舊知識,完成知識概念的建構,實現有效學習呢?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為學生提供一個學習的支點,引導他們通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比較辨析、反思歸納等活動,理解和消化新知識,讓學習真實有效地發生。

一、以情境創設為支點,引導學生投入學習

有些數學知識比較抽象,小學生在面對陌生的抽象知識時存在一定的理解困難。將新知融于情境中有利于提高學生理解和掌握的效率,教師應重視創設學生熟悉的、容易理解的生活情境,將生活與數學知識相聯系,讓學生在情境中體會知識的意義,從而達到高效學習的目的。以“比的認識”為例,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創設如下情境,喚醒學生對“比”的生活經驗,讓其連接新舊知識,提高學習效果。

師(出示圖片):大家有喝過這樣的蜂蜜柚子茶嗎?怎樣調制的蜂蜜柚子茶比較好喝呢?

生1:要甜甜的。

生2:我不同意,不能太甜了,否則就會齁。

生3:是的,蜂蜜和水不能亂放,蜂蜜多了會太甜,水多了就太淡了。

師:看來我們要把握好蜂蜜和水之間的關系。老師問了飲料店的工作人員,他們說,通常情況下,蜂蜜和水的關系為1︰9。你認為這里的1︰9表示什么呢?

生1:1勺蜂蜜加上9勺水。

生2:1毫升蜂蜜加上9毫升水。

生3:蜂蜜是1份,水是9份。

…………

師:同學們說的都很有道理。按照這個比例,如果我們放了20毫升蜂蜜,應該加入多少水?

生4:要加入180毫升水。

師:如果水是270毫升,那么應該放多少蜂蜜?

生5:30毫升蜂蜜。

師:那n毫升蜂蜜要加入多少水?

生6:9n毫升水,因為蜂蜜和水的關系是1︰9,蜂蜜的數量變了,水的數量也會跟著發生變化,但水的數量一直是蜂蜜數量的9倍。

在沖泡飲料的生活化情境中,學生能夠理解“比,本質上是一種關系的標準”的數學概念。配方問題是一個呈現“比”的意義的典型現實問題,將此作為學生學習新知識的支點,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既為其新知的建構提供了經驗基礎,也為其理解知識的本質提供了前進的階梯。

二、以問題驅動為支點,支撐學生自主探索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問題往往是驅動學生走向理解的關鍵,是聚焦學習重點和難點的載體。在教學中精心設計問題,讓一個個問題成為學生思維的支點,可以促進學生的學習由淺入深,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以“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一課為例,在這節課中,如何驗證長方形的邊和角的特征是學生學習的重點。對此,教師給每個學生提供了長方形紙、三角尺等學具,設計了具有針對性的探究任務,以問題驅動學生一步步展開自主探索。

環節一:觀察長方形,猜想長方形有哪些特征。

學生猜測:長方形上下兩條邊相等、左右兩條邊相等,四個角都是直角。

環節二:怎么來驗證長方形的特征?(出示如下“探究活動單”,讓學生根據要求自主探究。)

想一想:你準備用什么方法來驗證長方形邊和角的特征?

做一做:取一張長方形紙,通過折、量、比等方法,探究長方形的邊和角有什么特征。

說一說:小組交流各自發現了長方形的哪些特征。

環節三:分享你是怎么驗證的,得出了怎樣的結論。

環節四:所有長方形的邊和角都有這樣的特征嗎?

在上述的教學環節中,由于小學三年級的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還有所欠缺,他們無法獨立地把握整個探究活動的流程和步驟,因此教師利用“探究活動單”給出了指向各個活動步驟的基本問題,引導和支撐學生的探究活動。在問題的引領下,學生的探索有了具體的方法,他們能夠在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的過程中發現并驗證長方形邊和角的特征,并能在自由交流、彼此分享的過程中,完善自己的答案。最后,學生總結:長方形的大小、形狀各不相同,邊的長短也不同,但它們的邊和角都有著共同的特征,即對邊相等,四個角都是直角。教師將簡潔的問題作為學生切入學習的支點,可以使學生的探究有序又有效。同時,在問題的驅動下,學生對新知的感知更具體、全面,對探究活動有了更深的認識,加強了對新知概念的建構,取得了良好的學習效果。

三、以活動操作為支點,引導學生體驗感悟

心理學家皮亞杰提出,兒童的智慧源于操作,操作是兒童早期認識世界、適應環境、賴以生存的主要手段。實踐表明,在活動中體驗是符合小學生認知發展水平的,對學生理解數學知識有著重要的意義。在教學中,教師組織學生開展操作體驗等活動,能增加他們的活動經驗,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以及學生能力的發展。以“面積單位”一課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設計以“認識平方厘米”為主題的實踐活動,流程如下。

教師提前為學生分發面積為1平方厘米、4平方厘米、16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紙片,而后在課上出示面積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紙片。

師:觀察老師手中的正方形,你能在學具中找出與其大小一致的正方形嗎?

學生操作,用尺子測量正方形的邊長。

師:通過測量,你有什么發現?

生1:這是一個邊長為1厘米的正方形。

師:是的。而邊長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積就是1平方厘米。請你看一看、摸一摸1平方厘米有多大,并找一找、比一比,想想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面積接近1平方厘米?

生2:教室燈開關按鈕的表面積大約是1平方厘米。

生3:這塊橡皮的小面面積大約是1平方厘米。

生4:我衣服上的紐扣的正面面積接近1平方厘米。

生5:一個指甲面的面積大約為1平方厘米。

師:看來1平方厘米的大小已經深深地印在大家腦海里了。(出示一張郵票)那這張郵票的面積大約是多少平方厘米?請你來估一估。

生5:這張郵票的面積大約是6平方厘米,因為它大概有我的6個指甲面那么大。

生6:我也認為是6平方厘米,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一拼,大約需要6個。

師:那么請大家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在郵票上擺一擺、拼一拼,驗證自己的猜想。

學生與同桌合作,利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進行實踐活動。

在這樣的教學中,學生能通過“找一找”“量一量”“摸一摸”“說一說”等活動,反復觀察,深入實踐,聯系生活經驗強化對平方厘米這一面積單位的感知,從而構建新知概念,完善知識體系。

四、以變化聯結為支點,促進學生深度理解

在教學實踐中,一些記憶、模仿類型的認知活動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理解新知識,但學生可能僅僅是象征性地記住了一些概念詞句,而未真正理解其本質內涵,對知識的掌握只是停留在表面上。所以,在學生初步認知數學概念之后,教師可以適當設計一些變式練習,引導學生在已有認識的基礎上展開分析、推理、比較、判斷等活動,從而讓其進一步理解概念的內涵,把握概念的本質屬性。

以“面積單位”一課為例,學生在這堂課中學習了“邊長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積為1平方分米”的概念,在此基礎上,教師設計如下的變式練習。將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紙片剪開,然后拼接、變換成不同的圖形,提問學生:“現在這個圖形的面積是多少?為什么?”學生在不斷地變化比較中,突破了“1平方分米代表的是一個邊長為1分米的正方形面積”的思維定式,不斷進行抽象概括,領悟了面積單位的真正內涵,對概念的本質有了深刻的理解,也使經驗上升為知識的過程具有了理性的高度和深度。

又如,在“認識小數”一課的教學中,教師設計了如下的練習。

(1)如圖1所示,教師畫出線段。

圖1

師:你能在“0—1”之間找到0.1嗎?

生:把“0—1”這一段平均分成10份,一小份就是0.1。(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在多媒體設備上演示。)

師:能找到0.01嗎?0.001呢?(教師繼續根據學生回答依次演示。)照這樣找下去,我們能找到0.000000001這個九位小數嗎?

生:只要把“0—1”平均分成1000000000份,那么一小份就是0.000000001。

師:0.000000001米就是1納米。納米是一個很小的長度單位,1納米以我們的肉眼是觀測不到的。那么我們還能找到比0.000000001更小的小數嗎?

生:可以,我們還能找到無數個更小的小數。

(2)師:(出示圖2)數線上1后面還有小數嗎?1.28會在哪里?

圖2

一位學生到講臺上指出1.28大概的位置。

師:“1—2”之間還有別的小數嗎?

生:還有很多,比如1.1,1.11,1.111,1.2……它們都比1大,比2小。

師:那么5.88在數線的幾和幾之間?(運用多媒體展示數線繼續往右延伸)

生:在“5—6”之間。

師:8848.86這個小數會在哪兒?

生:在“8848—8849”之間。

師:同學們,8848.86就是我們在2020年測得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的最新高程。那么,在數線上還能找到比8848.86更大的小數嗎?

生:能。數線越往右,表示的小數就越大。

師:同學們,小數、小數,真的小嗎?

教師以“小數小嗎?”來結尾,引發了學生的深思,同時也讓學生對小數的認識更深刻。在常規課堂中,小數的認識總是伴隨著不夠“1”和“平均分”出現,這樣往往使學生產生“小數很小”的錯誤認識。教師結合熟悉的數線、聯系真實的生活實例來幫助學生認識和鞏固小數的知識,能夠進一步幫助學生理解知識本質,積累學習經驗,從而提高學生數學學習的能力。

五、以遷移應用為支點,發展學生學科素養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了課程內容結構化的理念,強調學生學習的整體性與遷移性,重視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對學習任務的設計應基于學生的視角,重視知識的形成過程,處理好過程與結果之間的關系,引導學生在已有知識、經驗和方法的遷移中解決問題。

以“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不進位)”一課為例,這節課是小學階段學生學習整數乘法的關鍵內容[1],基于學生學習兩位數乘一位數和兩位數乘整十數的經驗,教師可以設計教學如下。首先利用數形結合的方式,借助點子圖來激活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自主探究“24×12”的積是多少。學生通過在點子圖上分一分、畫一畫進行乘法的直觀運算,能從不同角度,嘗試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并能在交流分享中改進完善,自然地優化算法。接著,讓學生嘗試把這個過程用豎式表達。通過展示學生不同的豎式表達方式,讓學生在師生、生生的交流、碰撞、質疑和反思中,不斷調整豎式的格式、辨析豎式中數的位置,最終形成標準的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豎式。從點子圖的直觀運算到豎式計算,學生自然而然地發現了兩種算法之間的共同特征,感悟到兩種算法的背后原來有著相同的算理,從而深刻理解了豎式計算的道理和方法,學會舉一反三,明白數學的本質特點。

阿基米德曾說:“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起整個地球?!蓖瑯?,學生的數學學習也需要一個支點,一個能讓他們實現有效學習的支點。教師應通過適當的幫助與提示,激活學生的數學思維,優化學生的學習過程,使其在真實而有深度的學習中建構數學知識,發展數學能力,提升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南京東方數學教育科學研究所.教師教學用書(數學三年級下冊)[M].南京: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2022:12.

猜你喜歡
有效學習小學數學
運用體驗式教學方式,實現對數學知識的有效學習
高中文綜學科學習方法的中學生視角分析
淺談如何上好小學信息技術課
試論如何有效進行高中英語課堂教學管理
小學數學課堂中小組有效學習的研究
數學錯題的自主管理與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數學教學中的滲透研究
農村學校數學生活化教學探析
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體驗式學習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