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行為轉變理論的護理模式在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飲食營養管理中的應用效果分析

2024-04-22 06:33田美嬌張尊慧
反射療法與康復醫學 2024年1期
關鍵詞:終末期分值腎病

田美嬌,張尊慧

(商河縣人民醫院血透室,山東濟南 251600)

維持性血液透析(MHD)作為終末期腎臟病患者的腎臟替代療法,可以有效延長其生存時間。 飲食營養管理是MHD 患者護理中的重要單元,其基本原則為低鉀、低鹽、低脂與低嘌呤,并注意保證患者的機體營養狀態[1]。 然而,常規護理中主要采用口頭講解、發放健康手冊等方式進行飲食營養指導,雖然可以幫助患者理解相關知識, 但難以調動其行為轉變意愿,所以飲食依從性并不理想[2]。因此,探尋合理的護理模式保障MHD 患者飲食營養管理效果十分必要。 1984年, 美國心理學專家Prochaska 提出了行為轉變理論(TTM),其認為個體行為轉變是一個持續、循序漸進且復雜的過程,根據患者在不同階段的健康需求采取對應的干預措施,可以準確指導其健康行為,為疾病管理提供有利的支持[3]。 基于此,本研究選取2021 年9 月—2022 年8 月于該院行MHD 治療的82 例終末期腎病患者為對象, 分析基于TTM 理論的護理模式在其飲食營養管理中的應用效果。 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于該院行MHD 治療的82 例終末期腎病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參照《內科學》第9 版[4]中對于終末期腎病的診斷標準, 有MHD 治療指征;MHD治療時間在3 個月以上, 每周規律透析2 次或3 次;預計生存時間>6 個月;患者生命體征平穩,溝通能力良好;患者與其家屬對于研究方案知情同意。 排除標準:合并胃輕癱、胃腸動力功能障礙、消化道出血等胃腸系統疾??;合并凝血功能異常、惡性腫瘤、其他器官功能不全;合并急性腎損傷;患有精神障礙。本研究已獲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各41 例。對照組男22 例,女19 例;年齡44~79 歲,平均年齡(55.50±4.85)歲;透析時間6~22 個月,平均透析時間(15.24±3.08)個月;原發病類型為糖尿病腎病16 例,腎小球腎炎15 例,慢性腎炎5 例,高血壓腎病5 例;教育程度為高中及以上5 例,初中13 例,小學23 例。 研究組男22 例,女19 例;年齡44~79 歲,平均年齡(55.48±4.86)歲;透析時間6~22 個月,平均透析時間(15.28±3.12)個月;原發病類型為糖尿病腎病16 例,腎小球腎炎15 例,慢性腎炎5 例,高血壓腎病5 例;教育程度為高中及以上5 例,初中13 例,小學23 例。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即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病情變化;遵照醫囑落實相關診療服務項目;采用口頭宣教聯合發放健康手冊的方式向患者講解MHD相關知識,重點強調飲食結構;護理期間注意觀察患者的心理狀態,對其恐懼、焦慮、緊張等不良情緒進行耐心的疏導。 本組干預時間為12 周。

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取基于TTM 理論的護理措施進行飲食營養管理。(1)無準備階段:通過視頻宣教、模型展示、口頭指導等多元化宣教方式向患者講解飲食營養知識,重點強調飲食營養對于疾病及健康的影響。 完成宣教后,護理人員以提問的方式了解患者對于相關知識的認知程度,若有理解偏差或遺漏之處再次進行加強宣教,若回答完整且正確應予以充分的表揚,以便調動患者的積極性。 (2)猶豫不決階段: 通過動機性訪談方式與患者進行深入的溝通,引導其表達心中的想法與疑慮, 描述日常飲食習慣,期間不要打斷患者的表述,并對其表述的內容予以尊重及理解。 之后引導患者思考不良飲食行為對于MHD的影響,以及亟需轉變的錯誤觀念與行為。(3)準備階段:向患者發放飲食記錄表,囑其記錄每日飲食攝入數量、種類等相關信息。 根據患者的康復需求與病情現狀制定飲食營養管理目標,例如:每日鹽分3~5 g;蛋白質每日攝入量1.2 g/kg,以優質蛋白為主;控制每日攝入水量,每周MHD 治療3 次的患者每日入水量為前一天的尿量加500 mL,每周MHD 治療2 次的患者每日入水量為前一天的尿量加200 mL 等。 與患者共同分析飲食營養目標的可行性,以及實施期間可能出現的問題與阻礙,提前做好身心應對準備。此外,引用大量MHD 治療效果較好的案例資料,激發現有患者對于飲食營養管理的轉變動機與康復信心。 (4)行動階段:指導患者通過已掌握的飲食營養知識進行健康行為轉變,逐漸適應新的飲食習慣。 患者根據飲食營養管理目標合理選擇食物種類與攝入量,護理人員每周根據飲食記錄表中的內容對其進行飲食方案跟蹤及指導。 (5)維持階段:定期組織患友會,鼓勵患友之間進行交流與溝通,分享飲食營養管理經驗。同時,每個月評選出3 名飲食營養管理行為與效果較好的患者作為 “康復之星” ,對其進行口頭表揚與小禮品獎勵, 調動其他患者對于飲食營養管理行為的積極性。本組干預時間為12 周。

1.3 觀察指標

(1)飲食依從性:使用腎臟病飲食依從行為量表(RABQ)進行評價,量表共有25 個條目,共5 個維度,分值范圍為25~125 分,分值與飲食依從性呈正相關性。

(2)營養狀況:使用主觀綜合營養評估量表(SGA)進行評價,量表共有7 個維度,分值范圍為7~36 分,分值與營養狀況呈負相關性。

(3)生活質量:使用生活質量評價量表(SF-36)進行評價,量表共8 個維度,標準分=(實際分值-最低分值)/(最高分值-最低分值)×100%, 分值范圍為0~100 分,分值與生活質量呈正相關性。

(4)護理滿意度:使用自擬 “護理服務調查單” 評價,項目包括護理效果、服務效率、工作細節、情感支持4 個方面,共20 個條目,分值范圍20~100 分,其中90~100 分為滿意,80~89 分為一般滿意,20~79 分為不滿意,(滿意+一般滿意)/總例數×100%=總滿意率。

1.4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23.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 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兩組飲食依從性與營養狀況對比

干預前,兩組RABQ、SGA 評分對比,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12 周后,兩組RABQ 評分高于干預前,SGA 評分低于干預前, 且研究組RABQ評分高于對照組,SGA 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兩組行MHD 治療的終末期腎病患者飲食依從性與營養狀況對比[(±s),分]

表1 兩組行MHD 治療的終末期腎病患者飲食依從性與營養狀況對比[(±s),分]

注:與同組干預前對比,aP<0.05。

組別RABQ 評分干預前 干預12 周SGA 評分干預前 干預12 周研究組(n=49)對照組(n=49)t 值P 值65.50±1.98 65.49±2.47 0.020 0.984 82.60±2.48a 73.02±3.00a 15.760 0.000 14.02±2.56 14.08±2.30 0.112 0.911 5.60±2.02a 8.02±1.98a 5.478 0.000

2.2 兩組生活質量對比

干預前,兩組SF-36 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12 周后,兩組SF-36 評分均高于干預前,且研究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表2 兩組行MHD 治療的終末期腎病患者生活質量對比[(±s),分]

表2 兩組行MHD 治療的終末期腎病患者生活質量對比[(±s),分]

注:與同組干預前對比,aP<0.05。

組別干預前 干預12 周研究組(n=49)對照組(n=49)t 值P 值63.56±4.50 63.49±4.09 0.074 0.941 78.65±3.89a 70.44±4.00a 9.422 0.000

2.3 兩組護理滿意度對比

研究組護理服務總滿意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3。

表3 兩組行MHD 治療的終末期腎病患者護理滿意度對比[n(%)]

3 討 論

終末期腎臟病是各類慢性腎病的終末階段,現主要采用MHD 進行替代治療[5]。 一些研究發現,飲食營養狀態與MHD 患者的預后具有密切的相關性,若飲食營養管理不當則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高鉀血癥、腎臟類骨質疏松、營養不良等并發癥風險[6-7]。

TTM 理論是一種階段性行為轉變模式, 其根據患者在不同時期產生的健康需求制定可行性、針對性的解決對策,利于改變其不良健康行為習慣,為疾病管理提供充分的保障[8]。 TTM 理論將行為轉變劃分為5 個階段, 其中無準備階段通過多元化的健康宣教,可以幫助患者正確理解與掌握飲食營養知識,消除錯誤觀念,提高健康意識;猶豫不決階段時患者已對飲食營養知識有了初步認知, 但缺少行為轉變動機,此時采用動機性訪談進行深入的溝通,可以使其意識到不良飲食方式對于MHD 治療的影響,激發潛在的正向能量,建立起自我管理信念;準備階段中患者已形成行為轉變意愿,通過制定飲食營養管理目標,能夠將飲食行為更為具象化、程序化與簡單化,為患者的進一步轉變奠定基礎;行動階段中患者已循序漸進地產生行為變化,此期間應注意引導患者適應新的飲食習慣與結構,調動其主觀能動性;維持階段則對患者的飲食營養管理現狀進行評估, 并予以適當的激勵,利于及時優化與完善管理方案,實現不良飲食行為的持續性轉變[9]。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12 周后,研究組RABQ 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SGA 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 研究結果說明,基于TTM 理論的護理模式可以逐步推進患者的飲食營養管理行為,激發其自我管理意識并做出有效的行為轉變決策,繼而提高了飲食依從性,改善機體的營養狀況。 同時,MHD 治療周期較長, 患者心理與生理功能受到了明顯的影響,極大程度降低了生活質量[10]。 本研究結果還顯示,干預12 周后,研究組SF-36 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這說明基于TTM 理論的護理進行飲食營養管理,不僅可以改善機體營養狀況,且激發了患者對于不良行為的應對能力,降低疾病影響力,進一步保障生活質量。 在護理服務總滿意率對比中,研究組高于結果對照組(P<0.05)。 研究結果說明,TTM 理論將患者的康復需求作為護理核心, 充分體現了人性化服務的內涵,且積極地溝通及互動改善了護患關系,所以提高了護理滿意程度。

綜上所述,基于TTM 理論的護理模式在MHD 患者飲食營養管理中具有較為理想的應用效果,可以有效增強患者的飲食依從性,改善營養狀況,保障生活質量,且提升了護理滿意度,具有臨床推廣價值。

猜你喜歡
終末期分值腎病
一起來看看交通違法記分分值有什么變化
探討心理干預在終末期腫瘤患者康復中的臨床作用
腹膜透析在有腹部手術史的終末期腎病患者中的應用
預防腎病,維護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腎病防治莫入誤區
“重女輕男”的腎病
姑息護理在終末期心衰患者中的應用效果
終末期腎病透析患者的心理支持
中西醫結合治療糖尿病腎病50例
宿遷城鎮居民醫保按病種分值結算初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