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陽市軍民融合創新體系建設對策研究

2024-04-24 08:22姜寶山宋偉濱
遼寧經濟 2024年1期
關鍵詞:中心城市創新體系軍民融合

姜寶山 宋偉濱

〔內容提要〕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推動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講話精神,結合自身產業基礎與優勢,探索軍民融合路徑的深入實踐與制度創新,推動東北地區國防安全、產業安全建設,帶動東北再振興,對于推進沈陽國家中心城市建設任務目標具有重要現實意義。本文剖析軍民融合創新體系的內涵,分析沈陽市軍民融合創新體系建設的現狀與問題,充分吸納、總結綿陽、青島與深圳等示范區科技創新與軍民融合建設發展的有益經驗,基于推動創新鏈、產業鏈、政策鏈、資金鏈的有機銜接與融合的總體方向與目標實施,提出厚植發展土壤環境、成果轉化、平臺建設等6項建議措施。

〔關鍵詞〕軍民融合;創新體系;制度創新;中心城市

一、引言

軍民融合是國家統籌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的重要發展理念。創新體系建設是推動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協調發展的核心與關鍵,是貫徹落實創新驅動發展國家戰略的最佳支撐點與必經路徑,是新舊動能轉換的動力源。隨著新一輪東北振興、經濟轉型升級的深入實施,2018年3月,沈陽市委、市政府提出“五高”要求和建設“四個中心”的重大部署,凝心聚力推進國家中心城市建設,打造東北亞科技創新中心。2022年1月,沈陽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聚焦建設國家先進制造中心,構建協同創新機制,深入開展“揭榜掛帥”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支持企業、高校院所組建創新聯合體。從國防建設及產業安全來看,沈陽作為國家重要的中心城市,軍工制造的搖籃與基地,在中國軍工制造中地位舉足輕重,涉及國之重器的生產及關鍵核心技術。面對東北經濟低谷期、東北亞安全環境等現實背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精神,充分發揮產業優勢,加大創新投入,發展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為產業多元化發展提供新動力,建設沈陽軍民融合創新體系,對于促進區域經濟與國防建設深度融合發展,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二、軍民融合創新體系概念及其內涵

軍民融合創新發展是一種涉及多元化主體的融合發展模式,主要包括軍工集團、國家大院大所、軍隊科研單位、高等院校、國有單位、民營企業6大類參與實體。構建軍民融合創新體系,就是在軍和民兩大創新體系之間建立一個雙向開放系統,統籌多個主體,整合各類要素,形成以富國強軍為戰略指向的國家、區域一體化創新體系。

創新體系可分為國家創新體系、區域創新體系以及產業創新體系。軍民融合創新體系是上述三種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且有交叉與融合。構建軍民融合創新體系,根據國防科技創新鏈和產業鏈各環節的特點和規律,分階段、分層次和分類推進軍民融合,有效利用優勢社會科技資源,實現“小核心,大協作”式的寓軍于民,建立開放共享的國防科技創新平臺運行機制,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政策鏈有機協調、相互支撐,是創新主體、創新環境、創新支持共生共榮的有機復合體。間圖1。

三、沈陽中心城市軍民融合創新體系建設條件、問題分析

(一)沈陽軍民融合創新體系建設現狀條件分析

1.軍工科技創新資源較為豐富

沈陽作為東北唯一的特大型城市,大學和科研院所密集,軍工科技創新資源較為豐富,具有明顯的特色優勢。擁有國家級工程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等創新平臺總數達到40家以上,在遼寧位居第1,在全國副省級城市中居前5位,為開展軍民融合創新研究提供了支撐與保障。

2.軍工龍頭企業創新主體作用增強

沈陽擁有國有軍工企業14家,軍民融合企業總數277家。目前,軍工龍頭企業沈飛、黎明在中國軍工制造事業中地位舉足輕重,中科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等國家級機器人研究機構,在工業機器人、特種機器人和服務機器人領域形成了“新松”等一批行業龍頭企業,機器人智能制造體系基本形成,IC產業集群初具規模。

3.軍轉民成果顯著,地方民參軍勢頭良好

早在2009年沈飛通過Q400、L162等項目與美國賽斯納公司合作,開啟了沈飛軍轉民以及開拓國際市場的步伐。目前,沈飛通過政府引導,致力開放合作,梳理國防專利技術1000余項,130余項專利技術成功實現脫密。此外,沈陽市民參軍聯盟單位已經達到117家,增材制造、旋翼無人機等一批前沿技術實現軍轉民,整個沈陽軍民產業發展聯盟在資源整合、深度融合上態勢良好。

4.科技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漸成規模

沈陽現有研發與服務平臺涵蓋了先進制造、新材料、機器人、傳感器等多個領域,開展產品研發、工藝改造、產品測試、技術咨詢等活動3000多項;各級孵化器成為推動企業成長、科技成果轉化、新興產業培育的重要載體。東北科技大市場是東北地區最具影響力的技術產權交易平臺,發揮了中心城市的服務與輻射功能,為沈陽軍民融合技術交易中心建設打下了堅實基礎。

5.科技政策體系不斷完善,創新能力顯著提升

2017年以來,沈陽積極優化營商環境。從支持創業創新空間建設、提升公共服務能力、落實稅費優惠政策、健全融資體系、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推動創業、推進商事制度改革等方面,研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近幾年沈陽建設了沈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國家機器人創新中心、中科院機器人與智能制造創新研究院等國家級創新平臺。海翼號深?;铏C、3D-NAND PECVD設備、AP1000核主泵、i5智能數控系統等一系列世界級創新成果及產品,為天宮、蛟龍、神州、航母、大飛機等國家重點工程做出貢獻。

沈陽軍民融合創新體系建設現狀條件SWOT分析見圖2。

沈陽市是東北地區唯一的國家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作為全國軍工的重點基地、東北經濟文化科技中心,推進軍民融合創新發展有基礎、有條件、有優勢、有潛力(詳見圖3)?,F階段應充分研究和利用國家政策機遇,立足航空及科技資源的特色、基礎與優勢,深入推進軍民融合創新實踐,引導本地軍民融合產業向深度發展,向高端化發展,培育現代產業體系。

(二)沈陽軍民融合創新體系建設存在的問題

當前,沈陽市軍民融合創新體系建設取得了顯著成績。但面對沈陽作為東北唯一特大城市、國家中心城市建設的任務、目標要求,還存在明顯的差距。

1.企業研發機構總量少,創新成果不多

相比先進城市和地區,沈陽依托企業建立的研發中心數量偏少,對產業發展的支撐作用不強。在規模以上的3859家企業中,設立市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的占比僅為6.4%,低于全國7.8%的水平。全市僅有13家企業擁有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與全國排名前三位的青島、杭州、廣州相比相差近10家。企業擁有的專利特別是發明專利也較少。在軍民融合產業領域,國有研發機構資源力量分散,缺少統一協調組織領導,沒有民營研發機構涉足。

2.科技投入不足,對軍民融合創新支持重視不夠

近幾年,沈陽國家級、省級企業技術中心研發投入占企業銷售收入平均比例分別為7.6%和3.8%,企業科技投入總體水平偏低。另一方面,受財政困難影響,政府科技經費投入強度不夠,市財政科技資金支出增長速度低于市財政預算支出增長速度,對共性關鍵技術研發和重大科技成果產業化支持力度有限。

3.本地創新活動與國防建設結合不緊密,軍民創新優勢資源利用不夠,成果轉化率低

本地大院大所軍民創新優勢特色資源利用協作不夠,與本地民企間缺乏良好的信息溝通機制,缺乏與部隊、軍工研發生產單位有效對接渠道,大院大所成果轉化困難。軍民創新優勢資源共享有待進一步健全、協同創新體系尚需進一步完善。

4.科研成果本地轉化少,流向發達地區

盡管601、606、626、47等研究所以及沈陽航空航天大學、沈陽理工大學、東北大學等軍工研發平臺軍工科技資源豐富,但其軍民技術轉化率低。一方面,遼沈地區企業主動對接科研院所、高??萍汲晒姆e極性不高;另一方面,就高??萍汲晒麃砜?,實用性差,特色優勢不夠,研發定位不接地氣,市場距離遠。以上兩方面因素交織,導致科技成果本地轉化率低,更多流向了發達地區,形成科技成果墻內開花墻外香的現象。統計顯示,沈陽企業大多選擇自主研發的科技創新方式,與高校、科研單位聯合研發的僅占12%,平均每年只有7%—8%的科研成果實現產業化,且本地科技成果轉化率不超過30%。例如,黎明公司2016年隸屬中國航發后,才逐漸開始培育集團外部供應商,致使目前的供應商規模體量較小,沈陽本地只有興華電器一家企業參與配套。

5.軍工研發不能滿足軍需,科研項目立項與市場需求脫節

沈陽市技術研發類創新機構平臺雖然總體數量較多,但一些科研單位整體技術水平不高,高端軍工研發能力相對較弱,研究水平距離國防建設重點項目研發技術領域差距較大,研發項目對接合作較少,服務國防建設創新需求的能力急待加強。在科研立項管理上,一般采取政府立項,企業和機構申報,經專家評審通過后給予資助,在論證科研人員研發能力方面,仍然存在片面強調、單一指標的現象。

6.科技政策體系不完善,制度創新協同整合有待加強

目前,沈陽一些支持科技創新和產業化的政策主要針對大型企業和企業集團,門檻過高、標準過嚴,使很多具有活力的中小微企業無法享受到相關政策支持,加之政策間統一與銜接不夠,后期扶持、孵化和服務不到位,嚴重挫傷了中小微企業科技創新的積極性,也不利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氛圍的形成。在激勵研發、轉化制度方面,多數政策法規都規定了對于技術研發、轉化提供一定程度上的資金支持或財政補助,對轉化后續創業支持,創新創業聯動系統性施策不夠。

7.高端人才貯備不夠,呈現外流趨勢

目前,沈陽有25名院士,不到南京的1/3,少于長春;國家“千人計劃”專家沈陽只有41名,南京有306名,低于大連。缺乏高層次、掌握重大核心技術的創新人才,科研人才貯備不足。面對南方經濟發達?。▍^、市)的人才爭奪,一些高校、院所的領軍人才、科研骨干呈現外流趨勢,與先進城市的人才競爭處于劣勢。對民參軍企業引進高層次人才、團隊政府支持力度不夠,職能部門批復多,家屬安排存在瓶頸。面對復合型技術開發人才不足的問題,有效的人才培養路徑、體系、模式有待探索。

四、建議措施

(一)總體思路

遵循國家國防安全、產業安全戰略總體要求,按著成果產出、成果轉化、保障支持的內在要求,立足遼沈地區航空產業特色與優勢,培育復合材料、無人機、傳感器、增材制造等特色產業、潛力產業與空白產業。對標先進地區與示范企業、項目,找差距,選目標。引培并重,整合科技資源,聚焦協同,推動創新鏈、產業鏈、政策鏈、資金鏈的有機銜接,著力機制體制制度創新(如圖4所示)。

在創新實踐上,著眼戰略性、基礎性、前沿性、引領性、顛覆性技術。強化七大要素:做規劃、搭平臺、建基地、引人才、設基金、強服務、出成果;探尋五大路徑:“政府+企業+協會”主導、“園區+校區+社區”融合、“文化+人才+科技”共進、“孵化器+加速器”推進、“資本+研發”催化;整合軍地校企研的科研要素資源,建立項目人才、技術攻關、融資平臺、成果轉化“四位一體”的科技創新機制。推動軍地校企研開展深度合作,釋放人才、技術、設施等創新要素活力,推動“創新、創業、創投、創客”四創聯動,培育要素融合、共生共榮的創新創業文化土壤。

(二)具體措施

1.強化理念引領,厚植軍民融合創新、創業成長的土壤環境

一是營造創新文化氛圍,培植創新、創業人才成長的文化土壤環境。組織開展系列創新創業的公益培訓及宣傳活動,培育凝練沈陽企業家精神,達成全民創新創業的理念共識。

二是強化系統招商理念與思維,做優創新、創業的制度生態。學習長沙智能制造產業鏈鏈長制招商的成功經驗,梳理產業鏈,通過系列招商,補齊產業鏈短板,降低核心項目落地的費用成本、時間成本、機會成本、制度成本,打造具有整體競爭力的產業生態體系。

三是建立資金保障機制,改善軍民融合創新創業環境。研究推廣綿陽、洛陽銀行軍民融合專門貸款銀行模式,開辟融資貸款綠色通道;總結鐵西區與廣發銀行合作基金的經驗做法,建立風險保障基金,對軍民融合生產、科研活動進行信貸傾斜和投資擔保,引導其對軍民融合項目提供信貸資金支持;設立產品開發專項基金,對軍民融合中試基地建設、研發后段中試產業化開發項目給予專項扶持。

四是設立專門的溝通接待部門與場所,強化信息溝通服務。建議設立軍民溝通接待辦公室及專門場所,定期開展各層級的軍地溝通活動;靈活聘用退役、在服專門人才,建立國防需求項目信息發布、重點民營企業與軍工科研院所對接通道;定期舉辦創新創業專項大賽活動,發現專業人才。

2.內外結合,力促高端研發平臺集聚

借鑒學習長沙經驗,以央、地合作方式,股權結合,以大院大所為核心,整合沈陽地區軍工大院大所、高等院校、地方院所和企業軍工研發資源,按照政府引導、企業運作、自主經營、協同發展的原則,組建沈陽市軍民融合研究院,作為推進整個沈陽軍民融合技術研發、孵化服務的一個頂層機構,打造軍民融合創新基地和創業基地雙平臺;學習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科大訊飛研究院、銀星集團經驗,對民參軍企業成立民營研究院、新型研發機構(廣東經驗,聯合團隊、聯合實驗室、研發綜合體)給予政策支持;借鑒青島古鎮口經驗,制定相關政策,推動引進北航、南航、哈工大等航空、軍工知名高校以及“中”字頭軍工科研機構在沈陽設立分支研究機構與專家工作室;引進俄羅斯、烏克蘭軍工知名高校、科研機構在沈陽設立分支研究機構或外專工作室;扶持做強東大以及東大產業園的院校創新品牌,發揮601所等大院大所的創新示范效應,

3.思維創新突破,探索科研管理、政策引導的新路徑

建立由企業家、專家、風險投資家組成的常態化咨詢小組,定期召開發布科技創新形勢分析會。改變以往政府主導科研立項狀況,轉向企業自主立項為主,探索建立“運營公司+創新聯盟”的軍民融合科技創新發展新模式:將科研項目的立項權交給企業,對符合條件的企業由其自主立項,政府給予適當資助,賦予第三方項目經理人(專業資信、品牌,先期階段外地引入)進行項目組織實施、跟蹤評估、財務監督等管理權限,最后由項目委托方(如科技主管部門)監督、驗收、評估,提升科研管理專業化、精細化水平。建立包容和支持非共識創新的制度,擴大高校、科研院所立項自主權,每年給予一定金額的資助,支持有創新價值但沒形成共識的項目;建立研發儲備金制度,建立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庫,對認證入庫的軍民融合企業,給予研發資助和獎勵性補助,并對國家高新技術認定輔導、咨詢服務給予政策支持。

4.整合資源,推進軍民融合創新主體的體制機制改革

整合現有沈陽工業設計的產學研平臺機構(如魯美、沈航、中國裝備制造工業設計中心等),開展工業設計創新專項行動,提升、打造沈陽市產品制造、軍工制造形象與檔次,釋放沈陽工業設計生產力的高端潛能;學習借鑒“浙大”“阿里”兩座興業金礦對地方經濟帶動的經驗,強化沈飛、黎明、601所的三大航空特色平臺帶動效應,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剝離非主業,吸引市內外企業家在沈投資興業;學習浙江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建設經驗,建設軍民融合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扶持潛力企業(準獨角獸企業、瞪羚企業),培育軍民融合產業新的增長點。

聚焦協同,大力推進軍民融合創新試點示范建設。推出一批試點單位及示范園區,支持沈陽君威整合資源,創新探索,先行先試,成立遼寧軍工集團,發揮示范窗口帶動作用。借鑒深圳灣、鯤鵬實驗室建設經驗,結合沈陽航空產業特色與優勢,重點支持、建設航空軍工聯合實驗室,打造軍民融合高端研發平臺,匯聚科技英才,開展軍民共性基礎和前沿技術聯合攻關,強化沈陽“航空科技”亮麗名片的內涵。

5.注重平臺建設,深化軍民融合創新發展的內涵

借鑒并引進綿陽軍民兩用技術成果交易平臺,整合現有信息平臺,建立沈陽市軍民兩用技術成果交易和信息交流平臺;建設軍民融合型科技創新計量檢測、試驗技術平臺。建立軍民融合智庫體系、軍民融合實踐平臺。組織沈陽航空航天大學、東北大學等高校相關教師到軍民融合示范園區及企業掛職,促進技術流、智慧流、信息流融合;整合大院大所及軍工企業科研資源,圍繞航空航天戰略性、技術操作性問題推出一批軍民融合研究課題。加強科技成果孵化,建立軍民融合轉化平臺、實踐平臺,創新商業模式,占領軍民融合產業發展理念、思維、技術制高點。

6.總結推廣科研成果轉化經驗,強化人才引培效果

總結、推廣中科院沈陽金屬所、大連化物所科研成果本地轉化的經驗,制定科研成果轉化的實施細則,推動大學、軍工研究機構科研成果的雙向轉化,釋放創新要素活力;推廣601所旋翼無人機項目成果解密轉化的經驗,大力推動去背景化降級解密的軍民兩用科技成果向地方轉化;建立人才發展專項資金,加強本土培養,設立軍民融合創新創業人才團隊資助專項,加大人才引進支持力度;成立專門服務機構,加強對軍民融合人才引進的安置服務,切實解決研發人員的激勵受限問題以及后顧之憂。

(作者單位:1.沈陽航空航天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2.沈陽浩豐科技有限公司)

猜你喜歡
中心城市創新體系軍民融合
成都:跨越兩千年的“中心城市”
大學科技園的發展趨勢研究
軍民融合產業的四川探索:產業基金的邏輯和方案
特朗普的“軍民融合”政策能兌現嗎?
我國物流經濟空間組織模式探討
經濟腹地與中心城市金融集聚的影響關系分析
新疆兵團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構建
創新優勢學科平臺 完善科研評價體系
高校教學方法創新體系的建構與實現
河南省中心城市服務業發展水平綜合評價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