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縣域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開發路徑探索

2024-04-25 15:21陳良淵
中共四川省委黨校學報 2024年1期
關鍵詞:縣域

陳良淵

摘 要:貴州是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重要省份。2020年初,貴州省編制完成并上報的《長征國家文化公園(貴州段)建設保護規劃》,提出依托全省豐厚的紅色資源,構建全省“一核一線兩翼多點”保護體系架構,著力推動長征國家文化公園(貴州段)建設。

貴州在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實踐中尚存在部分區縣的紅色家底不清、紅色文化同質現象突出、數字化程度較低、文化轉化率不高、專業化人才不足等問題。本文以石阡縣為例,分析了縣域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開發的優勢及不足,提出了推動縣域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開發行穩致遠的一些建議。

關鍵詞:縣域;長征國家文化公園;長征文化資源

[中圖分類號]D642;D261;G2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2097-2210(2024)01-0076-10

紅軍長征在貴州留下了美麗生動的“紅飄帶”,縣域長征文化作為“紅飄帶”的重要一環,承載著厚重的歷史情感和集體記憶。

貴州省石阡縣作為紅二、紅六軍團長征時的重要途經地,境內長征相關文物和文化資源豐富、歷史遺跡多。

長征國家文化公園(石阡)段建設,對弘揚縣域紅色文化,傳承長征精神,推動縣域紅色文化創新性發展和紅色資源創造性轉化,加強縣域經濟建設,具有重要的帶動作用。

一、石阡縣縣域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開發基本情況

《長征國家文化公園(貴州段)建設保護規劃》部署“一核一線兩翼多點 ”基本框架,以建設“十六展示園,遵義為中心;十一展示帶,環廊為重點”,打造園、帶、點結合的主題展示空間體系。石阡縣委、縣政府根據《長征國家文化公園(銅仁片區)建設保護規劃》制定《長征國家文化公園貴州重點建設區石阡片區建設工作實施方案(2021—2025)》,結合石阡本地文化文物、自然生態、民族村寨、人文風情、生態環境資源的整體布局、稟賦差異和現有保護利用、配套設施情況,全力建設好石阡困牛山戰斗遺址核心展示園(石阡甘溪—困牛山—石阡老城區展示帶)。

(一)石阡縣長征文化資源基本情況

石阡縣長征文化資源豐富,不僅有多處紅軍長征遺址遺跡,還有諸多獨具特色的長征精神文化資源。

1.石阡縣主要紅軍長征遺址遺跡

石阡縣的長征遺址遺跡主要以紅二、紅六軍團西征路線戰斗遺跡為主線,包含全縣縣域內革命戰斗遺址和革命關聯建筑,現在共有革命文物保護單位9處,涉及全縣7個鄉鎮(街道),其中,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處,即石阡萬壽宮;省級文物保護單位5處,分別是困牛山紅軍戰斗遺址,甘溪紅軍戰斗遺址,紅六軍團政治部和保衛局舊址,紅二、六軍團總指揮部舊址,“1·19 會議”會址;縣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也就是本莊紅軍墓、晏明紅軍烈士陵園、五德紅軍墓、堯上紅軍烈士紀念塔。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以下3處。

(1)石阡紅六軍團困牛山紅軍戰斗遺址

1934年10月,為掩護紅六軍團主力突圍,紅十八師五十二團改道向西,走困牛山進入思南境,遭到駐在板橋的數倍敵軍合圍,雙方展開激戰,紅軍戰士臨危不懼,浴血奮戰,殺出重圍。后又在困牛山陷入湘敵唐伯寅團和獨立三十二旅胡達部及地方民團的圍堵中。戰斗至最后,地方民團挾持普通百姓為肉盾在前開路,紅軍不忍傷害百姓,被逼近懸崖邊,百余名紅軍“寧死不傷百姓、寧死不做俘虜”,毅然跳崖[1]。2008年,石阡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這一戰斗遺址的保護,并在距紅軍跳崖遺址約500米處困牛山的一處臺地上,修建了紅軍壯舉紀念碑。困牛山紅軍戰斗遺址包括困牛山山體、老君山涼水井以北山體、黑灘河和虎井溝水體等自然環境,以及鼎罐堡戰斗遺址、營盤垴戰斗遺址、紅軍突圍道路、紅軍跳崖地、幸存紅軍撤離所經的小河橋、黃泥橋、涼水井和紅軍洞、紅軍壯舉紀念碑等文物本體。困牛山戰斗遺址于 2018 年被貴州省委、省政府授予“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稱號。2022年8月1日,“困牛山紅軍集體跳崖千古壯舉”專題研討會在銅仁市石阡縣舉行,與會專家學者對困牛山戰斗和紅軍集體跳崖千古壯舉的重要意義進行了深入探討。全國政協常委、提案委員會副主任、中央軍委聯合參謀部原上將副參謀長戚建國指出,困牛山紅軍壯士聽黨指揮的忠誠品質,革命到底的堅定信念,不怕犧牲的戰斗精神,不負人民的愛民情懷,是偉大建黨精神、偉大的紅軍精神和長征精神的重要體現[2]。

(2)紅二、紅六軍團總指揮部舊址

石阡縣紅二、紅六軍團總指揮部舊址,位于石阡湯山街道長征路北段東側之天主教堂。這座天主教堂,坐東向西,占地面積1800平方米,始建于1901年,由教堂和神甫樓、修女樓及院落組成,建筑面積1200平方米。1934年10月,任弼時、蕭克、王震率領紅六軍團,作為長征先遣隊從湘贛蘇區突圍西征,轉戰到石阡縣。1936年 1 月,紅二、紅六軍團長征再次進入貴州范圍內,并于 1 月 12日攻占黔東石阡、江口地區;1 月 19日,紅二、紅六軍團總部賀龍、任弼時、蕭克、王震、關向應、夏曦等負責同志在石阡召開會議,決定轉移至烏江以西、長江以南廣大地區活動,以創立新根據地。[3]天主教堂作為紅二、六軍團總指揮部舊址,神甫樓是賀龍、任弼時等紅軍領導人住址,教堂經堂為指揮部會址,修女樓為政治部人員辦公地址。紅二、六軍團總指揮部舊址1981年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石阡紅六軍團甘溪戰斗遺址

1934年10月4日下午,紅六軍團在猴場接到中央軍委命令后,決定掉頭向東北方向進發,打算經石阡進入江口地區。10月7日,紅六軍團按照紅十七師、軍團部、紅十八師順序東進,準備到石阡縣的甘溪(今甘溪鄉)休息,然后利用夜晚越過石阡到鎮遠的大道。在紅軍東進的同時,桂軍第十九師也經石阡以南的白巖口河向甘溪前進,尋找紅軍作戰。在紅軍頑強阻擊下,敵人先后兩次沖擊均被擊退,不得不調整部署重新組織進攻,以一部從正面猛烈進攻,另一部利用河溝凹地隱蔽向甘溪西街接近,向紅軍側翼發起攻擊,并突入紅軍陣地,在青龍嘴高地展開激烈的陣地爭奪戰。在前衛部隊被敵切斷的情況下,紅六軍團參謀長李達率領青龍嘴高地附近的第五十一團和第四十九團的兩個團部及機關連等400余人沖出敵人的包圍,由甘溪東南的杜垴山高地向石阡以南的大地方轉移。防守甘溪的第五十一團和第四十九團部隊,在敵人的包圍和猛烈攻擊下,堅守陣地浴血奮戰,打退了敵人多次進攻,給主力部隊機動爭取了時間,但損失很大,僅五十一團第三營(前衛營)傷亡即達200多人。軍團部下達了撤退命令,紅軍余部在深山密林中行軍,在懸崖峭壁上攀登,赤腳在山地上行走,終于在10月17日突破重圍又回到甘溪[4]。

為紀念在甘溪遭遇戰中英勇犧牲的紅軍烈士,石阡縣20世紀70年代初在甘溪修建了紅軍烈士紀念碑,80年代又重新進行了整修。蕭克、李真等將領專程到甘溪憑吊先烈。蕭克將軍為甘溪死難烈士紀念碑題詞:“犧牲決勝勇當長征先遣隊;浩氣長存信是中華好男兒?!保?]甘溪紅軍烈士紀念碑已成為開展革命傳統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場所。2014年,甘溪鄉人民政府為了擴建紅軍烈士紀念場所,選擇在集鎮西南方向的龍骨山上修建了面積為2000平方米的烈士陵園。

2.石阡縣長征文藝作品簡介

除了上述主要的紅軍長征文化遺址遺跡,石阡縣還推出了一些有關紅軍長征在石阡的文藝作品。主要有關于困牛山紅軍壯舉的走訪調查的口述資料,紅色書籍《紅軍長征在石阡》《困牛山紅軍壯舉》《沿著紅軍的足跡感受石阡》等,影視作品《雄關漫道》《第四次沖鋒號》《激戰困牛山》等,大型舞臺劇有《困牛山紅軍壯舉》,歌曲《困牛山組歌》(包括豐碑、壯士血染困牛山、一支紅軍號、一個紅方背、一封紅家書),石阡縣還傳頌著《困牛山紅軍壯歌》《遲來的烈士證書》《永不褪色的號兵》《紅軍群眾血肉相親》《一雙紅軍留下的筷子》《爬也要爬回部隊》等紅軍長征故事。

石阡縣縣域內長征文化資源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和社會價值,文化內涵品質高,極具開發價值。

紅軍1934年、1936年兩次進出石阡,留下了深深的革命印跡和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自從1998年石阡被國務院評定為革命老區以來,石阡縣對縣域內紅色文化資源進行了深入挖掘和廣泛傳播。石阡人對紅軍英勇不屈、無私奉獻的精神代代相傳,對石阡的紅色文化資源和故事如數家珍。對于如何將偉大的長征精神與現實的縣域經濟發展問題相結合,開發利用好長征留下的寶貴思想遺產,對中國共產黨人提出了新的考驗,將有利于老百姓辦實事作為新時代長征路的唯一考量,是縣域黨委、政府在新時代的指導方針。長征文化資源要在新時代化作利民為國的精神動力,才能發揮最大的開發價值。

(二)石阡縣長征文化資源保護利用情況

石阡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石阡縣長征文化資源的挖掘保護與開發工作,在縣域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縣域紅色文化資源開發保護方面都作出了諸多努力。

1.縣域黨委政府樹旗幟

石阡縣瞄準特色強實業,培育發展新動能,聚焦“四大名片”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其中“以山為名”,以長征文化資源為主線,石阡縣全力講好以“困牛山”為代表的紅軍長征在石阡的故事。

(1)寫好長征文化故事“前世”,深入挖掘石阡縣長征文化內涵

2021年1月,《國務院關于新時代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意見》提出,“統籌推進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建設一批標志性工程,公布革命文物名錄,實施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支持革命歷史類紀念設施、遺址積極申報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英雄烈士紀念設施和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6]。石阡縣組織專人專班,以縣政協為主導,收集紅六軍團部分老戰士在石阡的所見所聞相關文章,到紅軍過境的鄉鎮(街道)實地考察,聽取80歲以上老人講述紅軍故事,收集長征相關文物,集中收斂烈士遺骨,再現長征歷史故事“前世”,深入挖掘文化內涵。另外,石阡縣積極提質升級紅軍長征在石阡陳列館,將所得文物集中展出。石阡縣特別申報建設困牛山戰斗遺址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全國文物保護單位以及國家級烈士紀念設施。

電影《浴血困牛山》于2023年3月開始在革命老區石阡縣境內火熱拍攝。該影片以紅六軍團長征西征為背景,講述了當年紅十八師五十二團指戰員轉戰湘桂黔邊區,面對數倍敵人,浴血奮戰困牛山,最后紅軍“寧死不做俘虜、寧死不傷百姓”,毅然舍身集體跳崖的千古壯舉。據不完全統計,有關石阡縣域長征文藝類作品有影視類5部、文字類書目6本,部分出自石阡本地黨史工作者之手,也有紅六軍團及其后代回憶錄等,很好地再現了石阡境內的紅色記憶,講好石阡紅色文化故事,就是要豐富文藝類作品類別,使更多的人能了解這段歷史。

(2)講好石阡長征文化故事“來世”,探索長征文化資源創造性轉化之道

近年來,石阡縣充分挖掘利用長征文化資源,推出了獨具特色的農特產品和體驗項目,切實讓長征文化帶動紅色產業,讓紅色產業帶動群眾增收。特別是石阡縣龍塘鎮困牛山村,在村集體經濟專業合作社的主持下,于2023年申請注冊了“黑灘河畔”礦泉水商標,將當年紅軍長征在黑灘河畔的為民情懷與如今黑灘河畔為民服務的做法相呼應,將長征文化資源轉化為為民服務的動力,在鄉村全面振興的路上,披荊斬棘,行穩致遠,抓好紅色文化資源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工作,進一步寫好紅色文化故事的“來世”。

2.縣域黨校抓研學

(1)發揮地方黨校教學主陣地作用

石阡縣將中共石阡縣委黨校搬遷至石阡縣龍塘鎮困牛山村,依托“困牛山”長征文化資源,將其轉化為黨員教育培訓的生動教材,更好地發揮了黨校主陣地作用。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地方黨校正在發揮鑄魂育人的作用,也正在提升長征文化資源的黨員教育效能。

(2)培育黨校紅色金牌講師

中共石阡縣委黨校通過培養專業紅色故事講師、本鄉本土“講解員”,將當年紅軍長征經過石阡的生動故事再現熒幕。這其中,有本鄉本土的講解員、石阡縣龍塘鎮困牛山村原支部書記張國玉,其爺爺張朝貴11歲時目睹了困牛山戰斗,被紅軍不畏犧牲、甘于奉獻的精神所感動,一直都以紅軍長征精神教育子孫后代。張國玉把講紅軍故事當作自己的使命,2005年困牛山烈士陵園建成后,她每年都要到這里給前來祭奠革命先烈的人們作講解[7]。同時,石阡縣委、縣政府在機關、學校、文旅系統干部中遴選出“紅色小分隊”,義務對紅色故事進行集中傳頌。傳頌者聲情并茂、如臨其境,這種方式使得現場聆聽者入腦入心,效果十分明顯。每次傳頌,既是對自我的感染,也是對聆聽者的教育,傳頌者往往不自覺流下眼淚,臺下聆聽者也大多淚目。

(3)開發地方紅色特色課程

中共石阡縣委黨校紅色教育課程豐富,主要采取以聽為主、以走為輔的方式開展革命傳統教育,形成“聽、學、感、悟、行”一體的教育體系,對推動黨員干部提升黨性意識和擔當意識有很大促進作用。中共石阡縣委黨校積極開發《浴血困牛山 紅色永傳承》等特色優質課程,將創作的舞臺劇、歌曲等紅色文藝搬入黨校培訓課堂,不斷提升紅色課堂的教育成效,持續發揮紅色資源育人功能。專題片以及紅色小故事匯編等能夠滿足多層次、多類型黨員干部教學需要的特色主題課程,并根據不同培訓班次的需求,有選擇性地組合課程、優化培訓菜單、規劃教學。據了解,中共石阡縣委黨校目前已接待中共中央黨校、中共貴州省委黨校、中共銅仁市委黨校等學校的學員來石阡接受現場紅色教學。

3.縣域各部門積極配合

石阡縣委、縣政府在紅色資源轉化利用上下足功夫,除了黨政領導直接掛帥,還要求縣域內各部門、各鄉鎮(街道)積極配合,群策群力,努力將長征國家文化公園(石阡段)建設成為貴州省內模板。中共石阡縣委宣傳部、中共石阡縣委黨校、石阡縣人武部、石阡縣文旅局、石阡縣長征國家文化公園服務中心等部門配合默契,各司其職,深入挖掘紅軍長征在石阡的歷史文化及其蘊含的教育價值,并在宣傳報道等方面也都作出了相應的努力。對需要征地拆遷、紀念碑修建、文化公園建設等具體事項,則抽調專班的精兵強將謀大事。中共石阡縣委宣傳部、石阡縣文化館組織專人收集編撰石阡紅色故事,多部與石阡縣長征歷史文化相關書籍公開出版后,紅二、紅六軍團在石阡這片熱土上可歌可泣的故事以及堅定不移的革命信念被廣泛傳播開來。例如,中共貴州省委黨史研究室副主任覃愛華主審,中共黨史工作者、原石阡檔案局副局長楊又鑄主編的《困牛山紅軍壯舉》,于2015年由中共黨史出版社出版發行;楊又鑄、楊惠雯、楊明達合著的《困牛山紅軍故事》,由貴州人民出版社于2023年9月出版。

二、石阡縣縣域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存在的問題

筆者不僅到主管紅軍長征國家文化公園(石阡段)建設的相關部門調研走訪,了解石阡段的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情況,到紅色點位多次調研,還制作《縣域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開發路徑探索調查問卷》,在全國范圍內發放220份問卷,回收問卷205份,回收率93.18%,在回收的問卷中,有效問卷占203份,不合格的2份,有效回收率達92.27%。根據對現有的有效數據進行統計分析,60.1%的受訪者為男性,39.9%受訪者為女性,學歷結構為初中及以下占比0.49%,高中/中專占比1.97%,大學??普急?1.38%,大學本科占比41.87%,研究生及以上占比14.29%。受訪者中學歷結構為大學??埔陨暇佣?,有一定的歷史文化知識基礎,對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有一定了解或者見解。根據問卷調查數據,石阡縣境內有效填寫問卷68人次。

綜合調研的情況,筆者認為目前石阡縣縣域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宣傳力度有待加強

石阡縣縣域在名片上設置為“山水茶城”,雖然其中“山”包含“困牛山”,“城”包括“紅色之城”,但是在對外宣傳的標語中,一直以“溫泉之城、長壽石阡”呈現,對于“紅色”的定位不夠清晰、權重不夠明朗。對全縣紅色的定位宣傳還需要加強,可以參照遵義“轉折之城”的定位,對紅色記憶氛圍渲染到位。從受訪者對石阡境內長征紅色文化資源有哪些是否了解的問卷中同樣可以一窺究竟。

對全縣縣域內紅色文化資源的了解調查問卷中,顯示對“甘溪戰斗遺址”知曉率為91.18%;對“困牛山戰斗遺址”知曉率為98.53%;對“紅二、六軍團總指揮部舊址”知曉率為66.18%;對“政治部和保衛局舊址”知曉率為51.47%;對“其他”知曉率僅為5.88%。

數據顯示,全縣對于石阡縣委、政府大力宣傳的甘溪、困牛山二地基本耳熟能詳,知曉率都能達到90%以上,對于縣域內其他紅色文物,則只是部分知曉,這也同樣表明縣委、政府對于紅色之城的定位以及縣域內的紅色文化資源宣傳力度還需要加大。

(二)數字化轉型力度不夠

石阡縣縣域內的歷史文物是紅二、紅六軍團長征經過石阡的歷史見證者,是偉大長征精神的重要載體。長征國家文化公園為長征文物和歷史遺存的保護展示提供新機遇,提出高要求。當前,石阡縣縣域內的歷史文物、史實、故事等,大多未實現數字化轉型或僅僅處于剛起步階段,無法滿足當下群眾對于文物數字化傳播和參與紅色文化數字化活動中表現出的強烈興趣。另外,縣域內紅色旅游景點不集中,紅色旅游現場體驗上無法形成完整故事,需要借助 VR/AR 技術還原再現,全方位展示。

2023年10 月 22 日,作為長征國家文化公園(貴州段)建設的重要成果,以長征為主題的數字體驗館 ——“紅飄帶”項目開始試運營,現場利用全息影像、三維聲場等新技術再現偉大長征,通過“藝術+科技”的形式,講述長征故事,傳承紅色基因。作為縣域城市,對于紅色文化數字化轉型,不一定需要像省級層面那樣精益求精,但需要做好最基礎的數字化工作,可將現有的紅色文物可視化,將現有的文藝作品規范化,加強與周邊縣域的合作,共同推出精品數字化體驗路線,并開發 VR等沉浸式、體驗式的數字化項目,講好“紅色故事”,更要用好“紅色故事”。

(三)紅色文創力度不夠

在對如果受訪者所在的縣域開發出長征國家文化公園相關的文創產品,是否會買單支持的調查問卷中,有效數據顯示:56.16%的受訪者表示會的,自己縣域內的一定支持;36.45%的受訪者表示經過講解可能會;7.39%的受訪者表示不會??梢钥吹?,文創市場前景廣闊,在做好文創產品、發展當地經濟的同時,也同樣能夠加深人們對紅色文化的理解。但遺憾的是,石阡縣縣域內對文創產品的開發力度不夠,缺乏社會力量的支持以及資金的注入。

(四)黨校研學不夠深入

中共石阡縣委黨校整體搬遷至困牛山,可以很好發揮縣級黨校的陣地作用,在精品課程設置以及講師培訓上也下足功夫,但研學還存在不夠深入的問題,對全縣縣域內紅色文化未組織開展專題研討、與周邊縣域未聯合舉辦長征論壇,對數字化、沉浸式課堂體驗還存在一定的缺陷,對專門的受訓班級,未開展專門的戶外體驗課程設置。例如,對于入黨積極分子、青年團員等,可以設置專門的暑期培訓計劃,對于青少年學生,可結合暑期戶外拓展開展實訓。

(五)石阡縣長征文化資源與其他文化資源融合不夠

調查顯示有8.82%的受訪者認為石阡縣長征文化資源與其他文化融合不夠,他們建議用時用力營造紅色文化氛圍時是否可以考慮與其他流行文化結合,利用新媒體的優勢,讓更多年輕人愿意去、主動去了解石阡的長征歷史與文化。相比于前四條存在的不足,其他部分受訪者提出的建議也可圈可點,其中最重要的當屬細心營造紅色文化氛圍。這里要提到的是,可以學習長征國家文化公園(陜西段)建設中,某些學校在配合縣委、政府宣傳之余,結合自身學校特色,開展“小手拉大手”活動,將紅色文化融入到日常教學之中,以形成“老師教學、學生受益、家長共鳴、社會參與”的良好局面。

三、縣域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路徑思考

總結石阡縣縣域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經驗,目的是為了探尋縣域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一些規律性的東西。貴州省內各區縣基本情況大致相似,境內大致存有紅軍長征過境歷史遺跡、會場、駐地、戰斗遺址、墓地、陵園等,此外,還存有部分槍械、軍號、軍旗等遺物,另有數不盡的傳唱歌曲、書籍、故事等??h域紅色文化一般各具特色,具有一定的規模,但是縣域經濟目前一般難以支撐紅色文化開發利用,省內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也無暇顧及到全省大部分縣域,縣域之間紅色文化聯動也存在不穩定因素。

筆者專門調查了政府官方網頁,外加設置問卷,而問卷調查的有效數據中,對長征國家文化公園有專門了解過的僅占18.72%,與一點沒有聽說過的人數比例19.21%基本持平,對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只是聽說過一些的占大部分,比例達到62.07%,說明目前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宣傳力度還不夠大,除去文旅部門工作人員以及部分歷史愛好者,有專門了解的人員很少,這也同樣說明了我們在這條路上還有很多需要努力的地方。

要做好縣域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需要以長征文化為魂,將革命經典與革命精神、紅色基因傳承與現實經濟社會發展相結合,與新時代“長征路”相適應,才能在火熱的革命大地,再次掀起革命的“高潮”!

(一)要做好人才隊伍建設

目前,要建好縣域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專業人才尤為稀缺,且長征所經過省份,大多為西部偏遠省份,本就存在人才流失的問題。另外,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起點高,需要運用到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等手段加強文旅融合,對人才提出新的要求。故縣域層面,更要加大力度做好人才隊伍建設,更多的時候,要用“情懷”感召,以“長征精神”加持,使得縣域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留得住人。

1.做好長征文化紅色研學專家人才隊伍建設

要建好縣域長征國家文化公園,縣域內的紅色文物、長征路線、戰斗遺址、留下的可歌可泣的故事等,都是長征文化傳承、賡續紅色文脈基因的重要載體。對“長征精神”的持續研究,有利于黨員干部從中持續不斷汲取精神力量,發揮新時代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做好紅色研學專家人才隊伍建設,需要把“土專家”放到“地里面”,在革命先烈走過的紅色土地上,對留下的線索再發掘,并對已有的資料進行加工、創造、研究,不斷從“革命沃土”中賡續“革命精神”。

2.做好鄉土人才講解員隊伍建設

縣域內鄉土人才受到本縣域內紅色文化耳濡目染,對本縣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情真意切,是縣域內不可多得的人才,雖然其具有一定的鄉土氣息,但其自身所具備的獨特性、所能發揮的作用不可估量,另外,鄉土人才的宣傳也是對外展示的不可多得的獨特名片。由“鄉土人才”擔任鄉土文化的講解員,由縣域內黨校加以培訓,甚至在講解情深處,還可以實行方言講解,做出地方特色。

3.做好數字化轉型專業人才隊伍建設

紅色文化數字化轉型,必然需要縣域內的數字化專業人才。此項工作人數不在多而在精,最好是專業化程度高的人。因為數字化轉型,不僅僅只是將紅色文物、基地等數字化,更包含數字化的推廣工作,這就對專業人才隊伍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既要學院派專業復合型人才,還要懂得在宣傳上下功夫,可在文旅局劃轉編制,在學院旅游、計算機、電子、園林設計等相關專業招收專門的研究生,專門用于縣域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紅色文物數字化轉型工作;也要在現有宣傳隊伍中發掘、培訓人才,謀定而后動,做好縣域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數字化轉型工作。

(二) 要做好縣域長征文化資源的挖掘與利用工作

縣域長征文化資源的保護和利用,需要仔細營造紅色氛圍,做好紅色記憶的挖掘、研究,做好長征文化創新性發展的準備。

1.營造紅色宣傳氛圍

紅色文化氛圍營造不是一蹴而就的,縣域紅色文化氛圍需要慢慢用心打磨。從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角度,縣域需要將自己置于時代潮流之中,找準定位,發動縣域宣傳平臺,積極做好對外宣傳,對自己縣域內的機關、學校、工廠做好宣傳規劃,開展有關“紅色長征”的相關活動,優待紅軍烈士家屬,逐步發揮縣域內紅色文化資源的精神力量,營造良好的宣傳氛圍。

2.深挖紅色基因傳承

紅色基因傳承需要有不同時代、不同單位的工作者共同努力。紅軍長征所過之處,給當地縣域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縣域內應組織專人對長征文化進行挖掘,對長征精神加以大力宣傳。一是組織好縣域內長征相關紅色文化故事挖掘,用好紅色研學隊伍,爭取出一批有影響力、有公信力的文藝作品;二是組織好縣域內紅色文物的展陳,運用“數字+實體”雙向模式,做到展陳有陣地、展示有內容、展出有思想、展現有靈魂;三是組織好縣域之間的聯動,一個縣域可能資源、財力都有限,但加強合作,推出精品紅色聯動旅游路線,加強文物巡回展出,做強縣域間文化產業交流。

3.深入做好政策配套

好的機遇也要有政策保駕護航,要做好縣域長征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省市政府應該做好政策領航。貴州省是首個在此項工作上進行立法保護的省份,也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支持。作為“多點”定位的貴州省各縣域政府,需要做好定位匹配、政策解讀與執行,將省市的建設意見貫徹落實。另外,好的政策也需要經過時間的打磨,縣域地方政府相關部門也要做好政策協同,社會力量也不可小覷,很多時候都可以實現錦上添花。

(三)要做好文旅融合

長征沿線地區既要守護好“金山”“銀山”,又要充分挖掘發展的潛力,努力讓人民群眾過上好日子,是共產黨員在新時代“長征路”上的歷史使命。做好長征+服務業融合,能夠在保護好紅色文化遺址的基礎上,通過第三產業實現老百姓增收,真正達到黨員干部受教育,人民群眾得實惠。歸結一句,就是要讓紅色土地長出“生金本領”。

1.做好長征+鄉村文旅融合。充分借助全省美麗鄉村建設機遇,將縣域紅色文化遺址所在村莊提級更新,注重村莊精神面貌建設,完善水、電、路、信等基礎設施,強化硬件建設,舉全縣縣域之力重點打造樣板工程,使得“山更綠、水更清、人更美”的鄉村文旅火起來,做到紅色記憶有看點,紅色基因能傳承,紅色故事有賣點。做好一批縣域內的現場觀摩點,本著尊重歷史的態度,充分發揮紅色文旅的“生金本領”。

2.做好長征+體育比賽融合。做好紅色長征與縣域體育強縣相結合,組織“重走長征路”挑戰賽、山地自行車比賽、馬拉松等賽事活動,以追尋紅色記憶、追記先賢腳步、探尋紅色歷史等紅色主題體育品牌賽事。 組織縣域內學校學生開展暑期社會實踐或戶外素質拓展,與縣域內民間雙擁工作相結合,打造體育強縣+優質兵源基地。

3.做好長征+研學服務融合。依托一個縣域黨校為重點,打造經典現場教學點,一個縣域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服務中心為支撐,縣域宣傳部、縣域黨史研究室、縣域文旅局三部門配合,多個縣域之間聯合推出部分經典教學路線,例如石阡縣可與印江縣(木黃)共同打造紅二、紅六軍團會師路線,與甕安縣(猴場)共同打造轉折路線,與銅仁市碧江區打造革命啟蒙路線等。構成縣域內小眾卻獨具特色的“1+1+3+N”的紅色研學路線體系,以縣域為單位做好研學服務工作,讓紅軍長征的思想光芒再次綻放。

【參考文獻】

[1]馬曉鳴、文葉飛:《甘溪畔 困牛山——紅六軍團在石阡》,《當代貴州》,2011年第20期。

[2]《“困牛山紅軍集體跳崖千古壯舉”專題研討會在石阡舉行》,《貴州日報》,2022年8月2日。

[3][4]中國共產黨石阡縣委員會黨史辦公室:《紅軍長征在石阡》,1986年內部印刷,第332—333、8—18頁。

[5]楊紅、吳李陽:《追尋銅仁紅色足跡》,《銅仁日報》,2023年8月2日。

[6]《國務院關于新時代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意見》,《閩西日報》,2021年2月21日。

[7]羅立軍、文葉飛:《讓紅色文化之花在石阡越開越艷》,《當代貴州》,2020年第4期。

(責任編輯:單孝虹)

猜你喜歡
縣域
縣域經濟 綏德“網上貨運港”
縣域消防專項規劃研究
黨委引領 同向發力 努力打造聯動監督的縣域樣板
山東縣域GDP排名出爐
如何激活縣域經濟農業活力
對縣域衛生管理要特別關注
天長:醫共體撐起縣域醫療
培育壯大縣域文化產業的探討
縣域就診率為何差了40%
2014年度陜西縣域十強發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