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智能應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SWOT分析

2024-04-25 10:00周玉祥
林區教學 2024年3期
關鍵詞:教育者人工智能政治

周玉祥

(哈爾濱工業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哈爾濱 150001)

引言

隨著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的日益成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信息化賦能正在逐漸成為趨勢。人工智能在教學感知、教學交流、教學優化等方面的優勢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正在不斷得到優化與升級。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快建成適合每個人的教育,努力使不同性格稟賦、不同興趣特長、不同素質潛力的學生都能接受符合自己成長需要的教育?!盵1]人工智能技術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人工智能與大數據技術為因材施教、充分發揮學生的稟賦與潛能提供了技術支持[2]。但與此同時,在人工智能賦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互聯網+”大背景的疊加之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面臨著一系列的挑戰。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當中極為重要的一環。因此,在信息技術不斷發展的今天,不論是學校、教師還是學生都應當順勢而為,充分發揮人工智能賦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優勢,規避其不良影響,采取有效措施,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質升級。

一、人工智能應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優勢(S)分析

(一)個性化教育

人工智能通過對大數據的收集、分析和處理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服務。借助人工智能技術,高校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已完全成為可能。首先,在教學方案設計階段,借助人工智能技術可以完成對學生學習興趣、學習能力和學習需求情況的信息收集,從而針對不同學生進行個性化的教學方案設計。其次,在教學過程中,人工智能技術能夠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及學習習慣,一方面有助于教師實時進行教學進度和教學內容的調整,另一方面人工智能也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自動進行個性化的線上學習內容推送。

借助人工智能技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僅能夠實現因材施教,還能夠實現對常規教學任務的超越。人工智能對于學生日常信息的收集,能夠幫助教育者了解學生的心理情況以及在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難,在提供個性化教育的同時,助力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

(二)互動性提升

傳統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課堂教學為主要形式,師生之間缺乏互動交流。而在人工智能賦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之下,借助人工智能的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處理等技術,可以實現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人工智能之間的交互。

一方面,借助互聯網與人工智能技術,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溝通不再局限于課堂,通過文本傳輸、語音傳輸和實時信息提示,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突破了時空的局限性,可以使教育者隨時隨地進行課程任務的布置和學生問題的解答。另一方面,借助人工智能技術可以使具有相同學習興趣的學生進行線上學習伙伴的匹配,為學生之間進行溝通與交流提供平臺,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人工智能自身依托數據庫和算法也可以對學生提出的問題以及所需要的學習資料進行自動的信息收集與回復,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率的同時,能夠對學生在學習方面所遇到的困難及感興趣的問題進行信息收集。

(三)多樣化的知識獲取

在人工智能賦能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下,學生可以借助人工智能通過多種渠道獲取知識。知識的載體也不再是傳統的以課本和課件為主。人工智能不但具備信息量極大的數據庫,而且也可以根據學生個人的偏好,提供文本、圖片、視頻、音頻等多種形式的信息,幫助學生提升知識學習的廣度和深度。

針對學生不同的專業學科背景,借助人工智能的信息挖掘能力可以幫助教師找到不同專業與思想政治教育的交叉點,突破傳統的大班授課模式,針對學生自身的專業進行不同知識的推送,在推動思想政治教育與其他專業融合的同時,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優化教學反饋

在傳統的思政教學模式下,教師對于學生學習情況的了解往往只能通過課堂測試、課堂提問、定期考試的方式進行,手段相對單一,且得到的反饋也往往與學生真實的學習情況存在偏差。

借助人工智能在信息收集以及信息存儲方面的功能,可以實現對能夠反映學生學習情況的信息進行全過程的收集和實時的數據分析,為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全面評價提供信息基礎。同時,借助人工智能的信息比對功能可以幫助教師了解在本學期教學過程中普遍存在的問題,進而為其提供更加全面和客觀的教學成果反饋,幫助教師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并優化教學效果。

二、人工智能應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劣勢(W)分析

(一)技術的使用成本

目前,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尚未完全成熟,在將人工智能應用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不僅需要大量的算力支持,還需要相關技術與硬件設備的引進。同時,在使用過程中對相關技術的更新和設備的維護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環。對于高校而言,采用“人工智能+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目前所要承擔的成本仍然較高。

此外,“人工智能+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對高校思政教師隊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政教師要想利用好人工智能技術必須同時具備較高的思政教學能力和信息技術使用能力。因此,高校在引入人工智能技術時,還要對思政教師隊伍進行培訓,這無疑也從另一個方面增加了人工智能技術的使用成本。

(二)“信息繭房”風險

人工智能技術在大數據收集與處理方面的優勢可以為學生提供符合其自身興趣的內容推送,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但也存在著形成“信息繭房”的風險[3]。學生接受的個性化內容推送可能會存在同質化程度較高的情況,對學生的學習視野造成一定的限制,不利于學生整體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維邏輯與內在機理。

此外,個性化教學也可能對學生的學習產生誤導。學生在線上學習過程中往往會對自己感興趣或擅長的內容進行較長時間的瀏覽,人工智能通過大數據算法掌握這一信息后,往往會在該學習方向上繼續進行深入學習的引導,而忽略了對于學生學習薄弱領域的教學,不利于激發學生對于不同領域知識的探索興趣,進而影響學生知識結構的全面性和均衡性。

(三)“智能依賴”風險

人工智能技術在數據收集方面的快捷與高效在為學生提供便利的同時,也會對培養學生獨立進行信息收集與歸納的能力造成不利影響。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與研究能力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借助人工智能進行簡單的搜索就可以獲取大量的信息,這在教學實踐中極有可能會降低學生自主查閱文獻和收集信息的能力,進而產生對于人工智能技術的依賴,造成學生的主體性弱化[4],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對于教師而言,人工智能提供教學輔助功能的同時,也容易造成“智能依賴”,過度依靠人工智能反饋的學生信息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開展教學,減少了與學生之間的直接溝通和交流,忽視了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人文關懷。

(四)思想政治教育的權威性受到弱化

傳統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人與人的直接溝通為主,而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使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溝通模式從“人—人”向“人—機—人”模式轉變。無論是教育者開展教育活動還是受教育者進行學習都以人工智能系統作為媒介,借助人工智能提供的信息參與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學生群體借助人工智能系統進行學習,另一方面教師依靠人工智能反饋的信息了解學生與教學情況。這就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主體性弱化的風險。同時,學生沉浸于個性化推送的信息當中,往往難以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與價值進行整體性的把握,從而弱化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權威性。

三、人工智能應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機遇(O)分析

(一)政策支持與技術進步

近年來,國家對于人工智能應用于高等教育方面提供了越來越多的人力、財力、物力支持[5]。2017年國務院發布《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2018年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人工智能創新行動計劃》,明確提出將為我國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提供戰略支持,并鼓勵將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到高等學校的科研與教學工作中。

同時,伴隨著“工業4.0”的不斷深入發展,人工智能技術正在不斷成熟,在精準化、自動化、可量化、可控化等方面取得了突破升級,為進一步優化“人工智能+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機遇。

(二)跨學科交流與教育智能化建設的趨勢

從高校自身來看,跨學科交流與加強高校教育的智能化建設正在成為趨勢。不同學科之間進行跨學科的交流與教學內容的融合,不僅有利于拓寬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知識的廣度,促進復合型人才的培養,也有利于提升教師隊伍的業務能力,加深教師對于不同學科學生的了解,方便公共課程教師根據不同學生的學科背景有針對性地設計授課內容。此外,教育智能化建設也是未來高校發展的重要方向,通過智能化教學提升教學的質量與效果。

跨學科交流與教育智能化建設的需求為“人工智能+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發展提供了來自高校內部的機遇,借助人工智能技術可以實現對于不同學科之間交叉點的挖掘,為高校教育智能化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持。

四、人工智能應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T)分析

(一)“數字鴻溝”挑戰

“數字鴻溝”是指由于不同主體之間在信息技術的擁有及應用程度方面的差異而造成的信息落差。在將人工智能技術應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同樣面臨著“數字鴻溝”的挑戰。

人工智能與教育活動的融合,對受教育者在處理大數據信息、檢索智能文件以及運用人工智能系統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技術要求。但是,由于不同專業學生存在學科背景及學習能力等方面的差異,使其使用人工智能進行學習的能力也各不相同,因此在將人工智能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信息獲取差異甚至是兩極分化。另外,不同高校在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程度、應用水平以及所擁有的教育資源方面也存在一定的不平衡性。由此可見,人工智能應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會受到“數字鴻溝”的挑戰,進而影響到教育的公平性。

(二)信息誤差挑戰

人工智能在信息搜集和信息傳輸方面具有高效性、高速度的特點,在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率的同時,也帶來了由于信息誤差導致的“蝴蝶效應”風險。

人工智能具備強大的語言感知與文本解讀能力,但在應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由于語言文本的情感意蘊、話語主體、文本內容瞬息萬變,人工智能在高效能運轉的過程中極易出現信息誤差進而導致“蝴蝶效應”,使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一個微小的話題都會被無限放大,并形成連鎖反應,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開展。

此外,由于受到網絡空間安全與智能技術發展水平等因素的影響,人工智能在賦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時,也存在攜帶虛假信息與不良信息的情況。因此,在進一步推動智能技術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過程中,必須警惕信息誤差的威脅,防止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弱化。

(三)“人工智能+”的應用理念尚未成熟

將人工智能應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當下仍然是一種新興的教育模式,相關方面的研究尚不成熟,還未形成一套完備的科學體系。人工智能技術在提高教育工作效率的同時,其“自主性”的因素也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一定的不確定性。在“人工智能+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之下,教育者在把握信息的準確性和有效性上要面臨比傳統教育模式更大的挑戰。同時,人工智能在算法方面也有著“隱蔽性”的特點,教育者很難從前端進行直接的把控,這使其技術風險變得難以預測。

另外,在應用智能技術時,往往需要教育者與受教育者進行個人信息的錄入。隨著語音識別、人臉識別等技術的應用和普及,個人信息的過度采集也是人工智能賦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帶來的信息安全方面的潛在風險[6]。對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信息的過度采集難免會出現個人信息泄露的情況,進而造成高校師生個人信息的透明化。結合目前的智能技術應用情況來看,當下還未能找到有效解決這一風險的策略。

(四)教育主體性模糊挑戰

一方面,教師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在教育活動中擁有話語主體性。人工智能在減輕教育者在信息收集、教育信息傳遞等方面的工作量時,也容易造成教育者產生單向度“技術和理性”思維,過度沉浸于人工智能技術所營造的“效用世界”中,弱化了教育者的教育主體性。同時,一旦人工智能在運行時偏離了教育者預設的軌道,擺脫了教育者對于智能數據的控制,那么教育者的主體性就面臨著進一步被遮蔽的風險。

另一方面,學生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另一主體,在“人工智能+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下也面臨著喪失自身信息主體性的可能。人工智能借助其強大的算力,能夠為每個學生提供經過智能算法分發的信息。長此以往,受教育者基于自身需要自主選擇信息的能力就會被弱化,進而導致自身的信息主體性被人工智能逐漸消解。

五、建議與對策

(一)學校層面

1.對教師進行相關技術培訓

思政課教師應用人工智能技術的水平對于智能技術賦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有著重要的影響。目前很多高校的思政課教師對于人工智能技術的認知還處于比較模糊的狀態,對于如何更好地將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到教學活動中還處于探索階段。因此,高校應加強思政課教師人工智能技術培訓??梢匝堉悄芗夹g領域的專家進行講座,加強思政課教師對于人工智能技術的了解,提高其運用人工智能技術的水平。比如,讓教師了解人工智能技術的潛在風險和在倫理方面所面臨的問題,幫助其樹立正確的技術使用觀,在應用人工智能技術時充分利用其優勢,消除負面影響,規避使用風險。

2.構建多方合作機制

高校與高校之間、高校與提供人工智能技術的企業之間、高校與數據處理中心之間、高校與相關監管部門之間應進一步加強合作,嘗試以高校作為發起者構建多方聯動的合作機制。

加強高校間在人工智能技術應用方面的經驗交流與成果分享,規避高校之間的“數字鴻溝”,確?!叭斯ぶ悄?思想政治教育”在正確的軌道上發展。通過加強與企業間的合作,幫助高校更好地了解人工智能技術最新的發展成果與潛在風險。針對信息安全風險等問題,應加強與數據處理中心及有關管理部門的合作,在應用智能技術時降低使用風險??傊?構建多方合作機制,幫助高校掌握更多關于技術發展情況、使用風險、數據保護等方面的信息,進而幫助高校制定科學合理的技術使用準則與管理守則。

(二)教師層面

1.加強人文關懷

在人工智能應用的過程中,必須加強對受教育者的人文關懷,為技術的應用提供價值引領,確保二者的結合始終沿著正確的政治方向發展。

首先,要針對網絡中的不當言論與虛假信息及時發現與糾正,確保人工智能技術能夠在良好的網絡環境之下運行。其次,加強對受教育者的人文關懷,做到線上交流與線下交流相結合,幫助受教育者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確保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人工智能+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下對學生的引領作用。在借助人工智能技術為學生提供個性化教學的同時,遵循共商、共享、共建的原則,搭建“智能思政教學圈”,引導學生參與智能技術的使用過程,讓學生成為技術的使用者而非單方面地接受經過智能系統篩選過的個性化信息,讓學生更好地了解人工智能的作用和影響,讓智能技術更好地為教學服務,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服務。

2.堅持問題導向

教師自身要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了解人工智能技術的相關知識與應用,例如文本識別、數據挖掘等,以此為基礎探尋思政課程與智能技術的交叉點,并找到合理的技術應用方法,更好地讓人工智能為教學活動服務。依據教學任務和教師自身的教學風格選擇合適的智能教學工具。例如,可以利用人工智能的自動測驗功能幫助教師更好地了解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借助語音識別系統幫助學生訓練語言組織能力。要以問題為導向尋找智能工具,使智能技術更好地與思想政治教育相匹配。

(三)學生層面

1.學習、運用智能技術

一方面,要熟悉所要使用的智能技術,并根據自身的需要選擇適合自己的智能工具,在學習過程中嘗試進行多樣化的工具應用。例如,語音識別技術與信息檢索技術的結合使用,幫助自身提高學習效率。另一方面,要對人工智能技術的潛在風險和存在的問題進行充分了解,在使用過程中注意保護個人隱私,注意信息安全,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加強甄別不同信息的能力。

2.加強與教育者的信息溝通與反饋

學生作為教育活動的重要參與者,對于教學效果的評價具有重要的作用。對于運用人工智能工具的評價無論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都應及時與教育者進行溝通,以幫助教育者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有利于教師對教學計劃作出及時調整與完善。另外,要積極對人工智能工具使用效果進行意見反饋,以利于人工智能的進一步發展和高?!叭斯ぶ悄?”教學模式的進一步完善,同時也有助于培養自身的獨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規避“智能依賴”風險。

結語

人工智能是科學高度發展的產物,從其本質來看人工智能依舊是技術人工物[7]。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推廣,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智能時代,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性與科學性離不開學校、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只有充分發揮人工智能技術在教育教學方面的優勢,規避其自身劣勢與可能帶來的不良影響,才能讓人工智能技術更好地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服務。

猜你喜歡
教育者人工智能政治
張慧萍:做有情懷、有溫度的教育者
“講政治”絕不能只是“講講”
“政治攀附”
“政治不純”
政治不過硬,必定不可靠——政治體檢不能含糊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與就業
數讀人工智能
下一幕,人工智能!
與兩位美國音樂教育者的對話——記于“2015中國音樂教育大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