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導—教—討”一體化的醫學本科留學生神經病學教學模式探索
——以干細胞移植與再生醫學國際科技合作基地為例

2024-04-25 11:25王亞辰
衛生職業教育 2024年7期
關鍵詞:神經病留學生干細胞

王亞辰,樸 花,鄒 偉,劉 晶*

(1.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遼寧 大連 116021;2.大連干細胞與精準醫學創新研究院,遼寧 大連 116000)3.大連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遼寧 大連 116044)

留學生教育被視為推動教育國際化、增強文化自信以及促進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來華留學生的醫學教育主要集中在臨床醫學本科教育領域,該領域作為留學生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得到國家的高度重視和支持。同時,臨床醫學本科教育也逐漸成為留學生教育的品牌項目,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海外學生[1]。教育部2022 年公布的數據顯示,目前我國的來華留學生總數已達50.6 萬人[2],其中,醫學留學生近五分之一[3]。

自1985 年以來,大連醫科大學的留學生教育取得了顯著成就,先后榮獲教育部全國首批來華留學示范基地、全國來華留學生教育先進集體、遼寧省來華留學教育示范高校等榮譽稱號。目前,該校留學生來源已覆蓋118 個國家和地區,留學生教育已成為該校的特色和亮點。同時,其醫學教育項目也得到了世界衛生組織的認可,該校的醫學學歷已被包括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在內的45 個國家的衛生部、教育部或醫學會認可[4]。

神經病學是醫學本科留學生的基礎必修課程,涵蓋神經系統疾病和肌肉系統疾病相關知識[5-6]。該課程主要探討疾病的病因與發病機制、臨床表現、診斷、鑒別診斷、治療及預防。神經病學是一門要求學生具備較強邏輯推理能力、判斷力、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能力的臨床二級學科,也是被醫學生公認最具挑戰性的臨床學科。然而,目前的醫學本科留學生教育依然以課堂教學為主、臨床實踐為輔,存在課堂教學效果不佳、理論學習與臨床實踐脫節等問題,難以滿足醫學本科留學生需要。

鑒于此,本文結合我國醫學本科留學生神經病學教育現狀,依托干細胞移植與再生醫學國際科技合作基地這一平臺,探索實施“導—教—討”一體化教學模式,旨在為醫學本科留學生培養提供新的思路。

1 發揮干細胞移植與再生醫學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在神經病學教學中的優勢

該基地是由科技部認定,在國家國際科技合作任務中取得顯著成績、具有進一步發展潛力和引導示范作用的創新合作基地,包括國際創新園、國際聯合研究中心、國際技術轉移中心和示范型國際科技合作基地等不同類型[7]。高校是國際科技合作的重要力量,也是國際科技合作基地的主要依托機構,對地區、國家發展及其國際影響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4]。

筆者所在的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干細胞臨床研究機構,是東北首個被批準建立的國家級干細胞與再生醫學國際科技合作基地[8]。該基地對于神經病學教學具有以下優勢與價值。

1.1 構建了開放式神經病學實驗平臺

該機構構建科學、規范的國家級國際科技合作基地與醫學高等教育開放式實驗平臺,學生可以將學到神經病學理論知識應用于平臺模擬的神經病學臨床情境中,有助于提高實踐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

1.2 提高了神經病學科的國際化水平

該機構每年與國際知名學府(如英國牛津大學、英國倫敦大學等)合作開展國際化高等教育工作,顯著提升了神經病學科的國際化水平,不僅開闊了學生視野,而且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教學參與度。

1.3 搭建了創新能力培養和實驗技能培訓的軟硬件平臺

搭建具有創新能力培養和實驗技能培訓功能的軟硬件平臺,激發學生創新意識,促進學生對臨床技能的掌握,培養學生科研思維和動手能力。

1.4 推進了神經病學教學體系改革創新

該機構與神經病學教學團隊合作,針對課程體系、教學體系、教材體系、實踐育人體系進行改革創新,在提升教學質量和培養效果的同時,也提升了學生團隊合作能力與協調能力。

2 醫學本科留學生神經病學教學特點與面臨的困境

2.1 留學生文化、教育背景的差異增加了神經病學教學難度

來華留學生有著不一樣的教育背景、宗教信仰、思維模式[9]。大連醫科大學的留學生主要來自亞洲、非洲國家,入學前不同國家的學生在這些方面存在差異,如認知水平、語言能力等[10]。并且,大部分留學生來華前沒有接觸過神經病學知識,或者學科背景與神經病學相關度不高,這也增加了他們的學習難度,導致入學后學習成績差異較大。神經病學內容豐富,不僅涉及神經解剖、神經生理等知識,還涉及神經影像、基因診斷、呼吸科、內分泌科、腫瘤科等相關學科知識,對疾病的診斷發揮著重要作用。而留學生學習能力的差異,也使得教師難以兼顧每個學生,只能根據絕大多數人的掌握情況安排教學計劃。

另外,不同國家的留學生有著不同的宗教信仰,某些宗教活動與學校的教學安排沖突。比如,伊斯蘭教有一個重要的節日齋月,穆斯林在此期間從黎明到日落前禁食禁飲,這種情況下,學生可能無法正常上課、按時提交教師布置的作業。

2.2 留學生的語言障礙問題導致神經病學理論教學和實踐銜接困難

目前,留學生神經病學教學絕大部分采用全英文授課,但是大連醫科大學的留學生大多來自非英語母語國家。盡管他們在入學前接受過英語培訓,能夠進行基本讀寫,但仍存在口音重、發音不標準等問題[10]。神經病學專業英語詞匯多,且發音拗口冗長,各種專業詞匯組合后的句式復雜,留學生更難聽懂,不僅增加了教師用英語教授神經病學知識的難度,也使得留學生難以理解相關內容,影響其對神經病學臨床操作技能的理解與掌握。因此,對于留學生來說,不論是基礎知識傳授還是臨床技能操作,都是比較沉悶和枯燥的,這也使得其課堂參與度不高,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不強。

絕大多數留學生畢業后并不打算繼續在中國學習和工作,所以他們交往的也主要是自己國家的同學,這也導致其漢語水平很難提高,部分留學生僅會簡單的問候語,對于神經病學專業詞匯了解更少,在與患者交流時存在一定障礙,無法準確理解患者的需求和病情描述,難以獲得患者的信任,患者也不愿意配合留學生進行神經系統體格檢查、腰椎穿刺等操作,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臨床教學效果。

2.3 傳統線上教學存在教學資源不足,留學生理解困難、注意力難以集中的問題

特殊時期(如疫情防控期間)無法進行線下授課,只能進行線上教學,這對很多教師來說是個挑戰[11]。受地域、語言和設備等限制,優質的神經病學線上教學資源較少,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線上教學效果。筆者在疫情防控期間曾針對本科留學生進行神經病學線上教學,盡管配有神經系統解剖結構的圖片和視頻,但仍主要依賴語音進行溝通,教師難以看到留學生的表情、肢體語言等,很難判斷留學生的理解程度和興趣所在,對教學效果產生一定影響。另外,線上教學在評估留學生表現和反饋方面也存在一些問題,這也會影響留學生對神經病學課程內容的理解與掌握。此外,線上教學受網絡、設備性能等因素影響,也會導致留學生難以長時間集中注意力,學習起來更加吃力。

3 依托干細胞與再生醫學國際科技合作基地探索醫學本科留學生神經病學教學模式

目前,來華留學生教育已從“規模擴張”向“提質增效”轉變,提高培養質量和效果是我國新時期教育對外開放的有機要素和核心環節。要實現來華留學生教育高質量內涵式發展,需要全方位的支持和配合,而如何為來華留學生提供高質量教育迫在眉睫。調查發現,留學生更希望通過引導、教學、探討的方式(見圖1)加深對神經病學知識的理解,提升臨床實踐能力。而這也可能是本科留學生神經病學教學的發展趨勢和方向,也為我國提升醫學本科留學生培養質量提供了新的思路。

3.1 “導—教—討”一體化教學模式中“導”的思路與方法

3.1.1 思政文化引導 筆者所在機構遵循“知華、友華、愛華”原則,組織豐富的體驗式教學活動,如帶領留學生觀看介紹中國文化歷史的紀錄片《中國》《河西走廊》《大明宮》等,參觀歷史博物館、校史館,讓留學生了解中國燦爛悠久的歷史文明,領略中國文化的豐富多樣,深入了解中國發展現狀,進而增強留學生對新時代中國文化的興趣和認同感。同時,利用課間、課后播放《外科醫生》《醫者仁心》《心術》等影片,既能使留學生了解中國醫生求真務實、無私奉獻的職業精神,又能激發其對醫學課程的學習興趣,還有助于其從新的角度理解“除人類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的崇高責任和職業信仰。

3.1.2 資源開放引導 筆者所在機構為留學生提供了豐富的神經病學學習資源(教材、典型病例、研究論文等),配備了高精度實驗設備和先進的實驗平臺,方便留學生學習;定期舉辦“實驗室開放日”活動,如通過激光共聚焦成像分析系統觀察神經元內線粒體、內質網、高爾基體、微管、微絲等亞細胞結構的形態特征等,吸引留學生參加,幫助留學生從微觀的細胞變化了解宏觀的疾病進展過程。利用虛擬現實及三維打印等數字化信息技術,實現虛擬腦部手術訓練、遠程會診、手術規劃及導航、遠程協作手術等[12],也讓留學生更加直觀地了解神經病學相關知識。

3.1.3 導師引導 該基地平臺可以協助留學生與國內、國際著名神經病學專家或研究團隊聯系。導師為其提供專業指導,幫助留學生制訂學習計劃,引導留學生掌握和運用正確的學習方法。以帕金森病為例,分別從疾病命名、病理分期、藥物治療機制、腦深部電磁刺激治療、干細胞治療帕金森病的進展等角度進行授課,培養留學生科研思維與創新意識。

3.1.4 實踐引導 該基地平臺可以為留學生提供臨床實踐的機會,包括醫院神經科常見病和危重癥監護的臨床實習、研究項目等。通過參與冰桶挑戰、國際癲癇關愛日、世界卒中日活動,了解運動神經元疾病、癲癇、卒中的發病原因、臨床表現、治療重點和難點,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并積累寶貴經驗[13]。

3.2 “導—教—討”一體化教學中“教”的思路與方法

3.2.1 基礎教學 利用圖片、動畫使抽象的神經解剖學知識具體化、形象化、通俗化,幫助留學生學習有關神經病學的基礎知識,了解神經病學常見疾病的診斷方法等,提高學習效率[14]。該基地平臺還可以提供教材、典型病例、醫學網站等資源,使留學生快速建立對神經病學的整體認識。課前,要求留學生提前預習。如筆者在給留學生授課之前,會聯系班長通知全班學生,提前利用平臺資源預習相關章節內容(如神經系統查體)。然后,在上課時提問意識障礙的概念,針對留學生對這一概念的理解進行歸納和總結,介紹意識障礙的分級及鑒別要點,加深留學生對重要知識點的記憶。同時,準備查體工具,在理論授課結束后,進行2~3 人一組的同學間相互查體,使留學生將理解與感受、動腦與動手相結合,增強學習自主性,提高學習效率和學習積極性。

3.2.2 病例教學 該基地平臺有豐富的真實病例,留學生可以通過病例分析提升學習效果。此外,留學生還可以通過定期參與院內神經內科臨床大會診和遠程會診,與經驗豐富的神經內科教授共同探討和解決復雜的神經病學問題。通過詳細的病史采集、神經系統查體,結合神經影像學檢查、神經電生理檢查、高通量病原微生物檢測、基因篩查等,培養留學生“定位診斷、定性診斷”能力。

3.2.3 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擬教學 通過角色扮演模擬真實的神經系統疾病癥狀和體征[15],例如,讓留學生扮演一位呼吸道感染后,出現雙下肢運動功能障礙、感覺缺失和膀胱、直腸括約肌功能障礙等癥狀的患者,幫助留學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急性脊髓炎的診斷與治療,提高其臨床實踐能力。另外,留學生可利用該平臺提供的查體工具、神經電生理檢查儀器,模擬真實的門診、急診場景[16],如進行腦卒中患者現場急救演練,包括問診、神經系統查體、心肺復蘇、溶栓轉運等,最后教師點評和系統講解。以上這些方法都可以提高留學生的參與度,增強其學習意愿。

3.3 “導—教—討”一體化教學模式中“討”的思路與方法

3.3.1 專業學術探討 小兒腦癱是神經系統發育異常性疾病,筆者所在機構創建自媒體平臺“0411 小兒腦癱”公眾號,致力于干細胞及小兒腦癱相關知識普及,并且定期分享最新的醫學進展以及科研成果,留學生可在該公眾號上發言,提出自己的見解,公眾號管理者可與其互動,促使留學生不斷更新知識,為將來的科研及臨床工作做好準備。此外,通過建立教師和留學生微信群,實現在線交流、探討,方便教師了解留學生的學習狀態、對臨床疾病的掌握程度,及時答疑解惑、發送相關文獻或視頻,提高教學效果,激發留學生學習積極性。這些都為醫學本科留學生從多角度認識神經病學,加深對當前所學知識的理解提供了重要途徑[17-18]。

3.3.2 國際交流學術探討(1)通過該基地平臺參加國際研討會。2019 年,我校部分留學生參加了第十三屆國際再生醫學和干細胞大會(該會有來自美國、德國、俄羅斯、日本、新加坡等30多個國家和國內的近400 位專家學者參加)。(2)利用該基地平臺舉辦國際峰會。2019—2022 年,連續舉辦3 屆干細胞與中醫藥國際峰會,并邀請英國皇家外科醫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首屆百名全國名中醫等國內外知名專家,對干細胞臨床研究管理與中醫藥事業國際化、現代化等相關問題進行了廣泛交流與研討。

3.3.3 國內學術交流探討 大連醫科大學于2023 年9 月1 日舉辦了第十屆中國大連神經科學高峰論壇,邀請了來自北京、上海、廣州、香港、澳門等地的幾十位專家學者,就神經病學的新機制和腦健康等熱點話題進行了分享。校內留學生均有機會參與上述熱點話題的討論。將留學生分為若干個小組,每個小組成員負責不同的研究領域,通過分享、討論各自的發現和見解,促進留學生合作學習與知識交流。以上活動既能提高留學生的專業水平、拓寬學術視野,也為留學生未來進行科研提供了思路。

4 結語

筆者結合所在基地的實際情況,構建“導—教—討”一體化教學模式,通過搭建國際學術交流平臺,從思政文化引導、資源開放引導、導師引導、實踐引導,到基礎教學、病例教學、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擬教學,最后通過專業學術探討、國際學術交流探討、國內學術交流探討,開闊了留學生視野、拓展了留學生思路,增強了留學生對神經病學的學習興趣,有助于其形成神經病學疾病診斷思維,掌握專業操作技能??傊?,依托該基地優勢進行神經病學教學模式改革,讓留學生參與多元化、多層次的學習和學術交流活動,增強了留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豐富了神經病學教學活動,提升了醫學本科留學生教學質量。

猜你喜歡
神經病留學生干細胞
干細胞:“小細胞”造就“大健康”
造血干細胞移植與捐獻
第一章 天上掉下個留學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個留學生
留學生的“撿”生活
糖尿病人應重視神經病變
第一章 天上掉下個留學生
干細胞產業的春天來了?
越測越開心
慎玩,當心成神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