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聞傳播中的語言表達與溝通效果研究

2024-04-25 05:14于世畔
新聞研究導刊 2024年6期
關鍵詞:傳播效應新聞傳播語言表達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討新聞傳播中語言表達的策略對溝通效果的影響,以期提高信息交流的質量和效率。研究從信息發送者、接收者、媒體選擇和內容制作四個層面入手,分析各層面對溝通效果的貢獻及其相互作用。在研究方法上,文章采用定性分析與定量研究相結合的方式,通過案例分析、問卷調查和深度訪談等手段,收集大量的實證數據,系統分析新聞傳播過程中的語言使用和溝通效果。研究結果表明,信息發送者通過提升語言技能和溝通技巧,能夠更有效地傳遞信息并增強說服力。信息接收者方面,提高語言能力和加深對文化背景的理解,有助于他們更積極地參與信息解讀和評價。媒體戰略上,選擇合適的傳播渠道和媒介,能夠發揮不同媒體的特點,擴大受眾覆蓋面。內容策略上,提升節目質量和選擇與受眾相關的主題,能夠更好地吸引受眾注意力,滿足其需求。本研究的新發現在于,揭示了新聞傳播中語言表達與溝通效果之間的具體聯系和相互影響機制,為強化新聞傳播效果提供了策略建議,但研究也存在局限,如樣本的代表性和研究方法的局限性等,有待在未來的研究中進一步探討。

關鍵詞:新聞傳播;語言表達;溝通效果;內容策略;交際效應;傳播效應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06-0009-04

一、本研究的背景及重要性

(一)新聞傳播的意義與影響

在信息交流中,媒體起著傳遞信息,塑造輿論格局,引導大眾意識形態的作用[1]。傳媒的作用越來越突出,它對大眾的認識與行動產生了重要影響[2]。新聞既是一種記錄事件的媒介形式,也是一種引領社會走向的動力。進入現代社會,媒介的作用日益凸顯,對其進行更深層次的研究成為必然選擇[3]。

(二)文字表述對新聞報道的影響

新聞作為一種重要的媒體形式,它以文字、圖片、聲音等多種形式向受眾傳遞信息。在電視節目中,媒體的話語表述方式不僅關系到受眾對節目內容的理解與詮釋,而且會對節目的播出效果產生一定的影響[4]。由于人們的言語表現形式會引起人們的情緒響應與態度變化,因而,對其進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最大限度優化信息傳達效果。

(三)信息交流效應對信息傳遞的作用

溝通效果是新聞傳播的最終目標之一,也就是要傳達符合受眾期望的信息[5]。只有準確的言語表述,才能更好地傳達信息,達到溝通目的。理解信息交流效應對信息傳遞的作用機制,既能引導媒介提高信息交流的有效性,又能更好地發揮其對社會的作用,對促進我國傳媒業的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語言表達與溝通效果的理論基礎

(一)語言表達的含義及其特征

言語交際是運用言語工具傳達思想感情和信息的一個過程[6]。在新聞傳媒中,其表現方式主要有文字、圖像和聲音等。它具有多元化、自適應能力,可以根據各種溝通需要而變化。言語表述是指以準確的表述形式傳達出所要傳達的信息,并引發受眾共鳴。

(二)傳播效應的內涵與評估準則

傳播效應是指在傳播過程中,聽眾對傳播過程中所引起的反應與行為的改變[7]。在信息交流中,交際效應是指受眾如何理解信息,如何形成態度,如何變化等。衡量交際有效性的指標主要包括信息的明確性、說服力和情緒表達等[8]。

(三)語言表達與交際有效性之間的聯系

語言表達也就是言語表述,言語的表現與交際的有效性有著緊密的聯系,它們互相影響,互相促進。言語表現的好壞,直接影響交際的成功與否。優秀的言語表現能促進傳播效果的強化,使受眾產生正面的認識與態度[9]。本研究旨在通過研究“話語”與“話語”之間的內在聯系,進一步闡明“話語”在“交際”過程中的作用機制,為提高交際有效性奠定基礎。

三、語言表達和交際有效性的影響因子

(一)發信人的要素:語言能力、表達能力等

發言人言語水平對傳達信息是否準確、清楚有很大的影響[10]。高層次的交際能力使交際雙方在交際中能更好地運用恰當的詞語、句法等,以保證交際過程中正確表達想要表達的意思。能否正確運用語言也是影響交際成功與否的一個重要方面。

(二)受眾的原因:語言理解能力、文化背景等

各種受眾因素會深刻影響言語的表述和交際的結果[11]。具備較強閱讀理解能力的受眾往往能夠更好地解讀所要傳達的內容。在不同的文化環境中,人們對同樣的話語會有不同的理解與反應,如西方國家的人往往習慣于采取非常直接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意見或需求,不喜歡就說不喜歡,并且這被認為是坦率和誠實的表現,但是在日本或者韓國等東亞國家,直接表達不喜歡或者直接拒絕,通常被認為是非常粗魯的表現。所以,在信息傳遞過程中面向文化差異的研究和采用相關的措施與技巧尤為重要。

(三)媒體的影響:傳媒的選擇、傳媒的傳播途徑等

媒介的選用和媒介的不同,會對言語的表述及交際結果造成不同的影響[12]。比如,新媒體中的文字表述可以更加簡潔,更加吸引人,而傳統媒介更加側重于深入和客觀。在新聞媒體中,媒介的選擇要結合受眾特征、目標等因素進行適當調整,這樣才能取得良好的傳播效果。

(四)信息質量:主題選擇等方面的影響

內容因素直接決定了信息的質量和吸引力,從而影響語言表達與溝通效果。在新聞交流過程中,恰當地選擇主題至關重要,選取與受眾感興趣的主題有關的內容,可以強化言語效果,更好地達到交際目的。

四、關于語言表達和交際效應的研究途徑

(一)實證研究方法:調查問卷、實驗設計等

筆者采用問卷調查法、實驗法等多種研究手段,訪談不同筆者類型的英語學習者,并對其進行分析。通過操控各種情境因素,如語言風格和傳播途徑等,考察在各種情境下交流的有效性。研究成果對于進一步挖掘信息系統中的復雜因果聯系,以及最大限度優化信息溝通決策,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應用價值。

(二)文本分析方法:語言特征分析、語義分析等

從語篇的角度對其進行分析,了解其所產生的影響。它涉及對詞語的選擇以及全面剖析句子結構、語義內容等。從語法的角度來看,前者更注重其表面上的表現,后者更關注其背后的含義以及讀者對其理解的可能性[13]。深入剖析語篇可以發現,不同的話語形式對信息的清晰度、說服力以及情緒的喚起等方面的作用,為強化信息溝通效果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撐。

(三)觀察與研究:對新聞報道、訪談過程等的觀察

“觀察”是指直觀地考察新聞報道和采訪活動中的具體環節,從而對其進行有效的交際[14]。這樣就可以讓研究人員在實際交際情境下,從不同的角度來考察人們的言語表現以及聽眾的反應。通過信息分析,加深對各個信息傳遞環節的了解,其中包含信息傳遞技巧、受眾反應、媒體運用等。這種方法不僅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了解現實溝通中存在的問題,更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現實生活中的信息交流。

五、語言表達和交際效應的實證性研究

(一)新聞話語對民眾心態與行動的作用

研究發現,不同的媒體在不同的媒體環境下會有不同的表現[15]。情感色彩表達、詞語選擇、句子構成等,都可以影響受眾對某一主題的觀點。比如,一篇側重使用積極話語的新聞報道更容易激發人們對某個話題的肯定情緒,反之則容易產生消極的情感態度。另外,人們的言語表現也能側面反映對事件的注意程度、參與程度等。通過分析各種話語形式對大眾的心理與行動的作用,可以更好地了解新聞媒體的社會作用機理。

(二)傳媒話語在政策制定與引導中的作用

媒介的言語表述對制定政策、引導公眾行為具有重要影響。積極客觀的表達方式有利于建立良好的社會形象,反之則會引起公眾的不信任與批判。傳媒的語言表述也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它通過對公眾意見的導向和塑造,在構建公眾話題、樹立公眾意識方面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通過研究媒介話語對政府政策制定、輿情引導等方面的作用,可以更好地理解媒介話語的作用機理。例如,在報道經濟危機的過程中,積極的語言表述可以是“政府推出刺激計劃以促進經濟增長”,新聞媒體通過報道政府的積極應對措施以及經濟逐漸恢復的跡象,提振公眾信心,支持政策的執行。而消極的表述“經濟前景黯淡,失業率上升”,則可能引起公眾的恐慌,影響政策的實施效果。

(三)在新聞交際中,言語表達與人們的認識、行動之間的聯系

在建構人類的社會認知過程中,言語表現形式的差異決定了人們對某一問題的認識模式。透過剖析言語表達與社會認知之間的關系,可以理解“資訊溝通”對“人”概念與“人”的影響。另外,言語表達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著人們的社會活動,比如公眾參與和社會活動。通過實證研究深入探討這一現象。比如,在進行氣候變化報道中,報道的表達形式:如果使用緊急和激進的語言“氣候危機正逐漸惡化”,會讓公眾產生緊迫感,促使他們行動起來;反之,采用“關于氣候變化的各種說法存在爭議”,則可能讓公眾質疑氣候變化相關議題,削弱他們的緊迫感和行動力。對于公眾而言,極具緊迫感的報道促使他們關注環保政策,采用更環保的行為;懷疑或者中立的報道,使他們產生懷疑。對于政策的制定者而言,強烈關注的語言表達促使政策制定者更加重視環保政策,制定更加嚴格的環保法規。反之,則會影響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效果。

六、語言表達與傳播效應的最優對策

(一)發送者戰略:提高自己的言語技能與技巧

要想達到有效的溝通目的,必須努力提高自己的言語技能[16]。首先要清楚、正確地傳遞信息,這一點很重要。發送方須保證所提供的資料正確無誤,以免產生模糊或混亂。在這種情況下,發送方可以借助精心設計的語言組織與邏輯推理,將所要傳達的信息表達得更加清楚,進而起到增強受眾的認知與接受能力的作用。運用適當的文體與修辭技巧,提高言語信息質量。在各種交際場合,適當地應用言語形式,可以加強交際雙方的聯系。比喻和排比等多種修辭手法的應用,也可以增加語言的情感色彩,從而提高表達的說服力。情緒的有效運用也是提高說服能力的一個重要因素。在恰當的時機,發送方應學習如何使用感情因素來增強信息傳遞效果。情緒上的共振,使受眾更易于在情緒上與所傳遞的信息產生關聯,進而更樂于接受和傳遞。這就要求發送方對受眾的情緒要求有著深入的了解,并將其與受眾的感情聯系在一起,從而使得消息更加人性化,更加親切。

要想持續提高自己的言語表達水平與技術,就需要加強職業訓練,并在實際工作中積累更多的應變經驗[17]。在交際過程中,說話者要根據自己所處的人群和交際環境,適當調整自己的語言表現形式。專業性的文章要求用詞準確以及獲得充足的資料支撐,而對公眾的溝通要求簡單明了,不能過多地使用專業名詞。通過對各種語言表現形式的靈活使用,可以更好地適應不同受眾的需要,從而達到傳播效果最大化。

(二)受眾戰略:增進對語言的理解力與對文化的認識

受眾應具有較強的媒體閱讀素養,并具備批判思考、對媒體內容進行解讀的能力。在信息大爆炸的年代,人們必須具備辨別信息來源和判斷信息價值的能力。批判思考有助于人們理性看待新聞,不輕易相信流言和錯誤的消息,進而增強識別信息的能力。通過對媒體的內容進行剖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媒體的動機與目標,幫助受眾對新聞形成更完整的認識,進而產出獨立而明智的觀點。

受眾要持續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語言作為傳遞信息的載體,要準確地把握語言,就必須對其進行恰當的解讀。通過學習、自學和社會實踐,受眾的閱讀水平得以提高,能夠更好地了解所要傳達的內容及意義,從而減少由于對文字的錯誤解讀而造成的誤會。

在跨文化交際中,受眾更應該懂得在不同的文化中使用自己的言語習慣。分析多民族多國家的特征,可以使人們更好地理解所要傳達的內容,從而減少由于文化差異造成的交際障礙。提高文化敏感度可以讓受眾對各種文化內容有更多的了解,從而營造出更和諧的交流環境。

借由提高個體素質及文化敏感度,受眾可以更積極地投入資訊傳播當中,并變成具有思想與判斷能力的信息接收者。通過這種方式,受眾不但可以更好地了解所要傳達的內容,而且可以更加主動地加入媒介會話中,提升整體交流效率,促進信息的健康傳遞。

(三)傳媒戰略:傳媒遴選與宣傳途徑的最佳化

新聞工作者必須對各種媒體的特性及受眾有深刻的認識。比如電視、報刊等傳統媒體,其涵蓋范圍較廣,更適于提供深入的報道與分析。以微博、微信等為代表的新興媒介則更強調即時交互,適合快速傳播短消息,并能與受眾交互。所以,媒體的選用要結合新聞本身的特點以及目標受眾的特點,對媒體進行細致剖析。目前,數據分析已逐漸成為媒體篩選與發布資訊的重要手段。通過迎合受眾的喜好,新聞工作者能更好地理解什么時候、什么地方、什么形式的信息是最合適的。此外,這些數據分析可以讓廣告商更準確地找到目標,讓其在競爭激烈的媒介市場上嶄露頭角。

(四)內容戰略:提高新聞品質與選題

新聞工作者必須以準確、可靠和時效性強的方式傳遞信息并且保證信息的真實性。要保證資料的真實與客觀,就必須對資料進行深度研究與綜合分析。采取可信的資料來源,保證編輯的嚴謹性,是改善信息品質的重要手段。

主題的選取是引起受眾注意和精力投入的關鍵。把握受眾喜好與關切的焦點問題,選擇能夠引起受眾情緒共振的主題和話題,有助于提升信息的傳遞效能,達到快速傳播的目的,并且還可能出現受眾主動進行新聞信息的二次傳播的情況。在互動報道、多媒體內容等方面,適當引進多元化、新穎的內容形態,既能提高受眾的交流體驗,又能增加新聞的吸引力。

采用合理的報道方式,既可以提升新聞的品質,又可以激發受眾主動參與的積極性。對受眾進行經常性的市場調查與回饋,掌握受眾的需要與期待,并據此調整節目的內容戰略,以更好地適應受眾需要。在當今這個資訊爆炸的年代,優質、吸引眼球的資訊,是擴大資訊交流效能與擴散范圍的重要手段。

七、結語

文章從發送者戰略、受眾戰略、傳媒戰略、內容戰略四個方面論述新聞傳播中語言表達與傳播效應的對策,以保證新聞的高效、準確傳播,在提高新聞的感染力的同時,提升社會大眾的認識與參與度。當今社會,傳媒生態日趨多元化、復雜化,這就需要新聞工作者在深刻理解受眾的需要與傳媒生態的基礎上,提高自己的職業素養。通過準確、高效的言語表述、恰當的媒體篩選、優質的內容創作,使新聞傳媒更好地為大眾所用,推動資訊傳播良性循環,提升公眾話語品質。此外,提高受眾的媒體素質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環節。受眾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與文化敏感度,能更深刻地了解與評判所接收的信息,從而營造出一種更健康、正面的交流氛圍??傊?,在信息交流和新聞傳播中,要使信息傳遞達到最佳效果,必須從多個層面和多個角度著手。這既依賴新聞工作者的專業素養,又離不開受眾的主動參與,還要靠相關輿論氛圍支撐。在這一進程中,為了順應發展形勢,積極探討與創新,將對提高資訊傳播水平起到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 孟雅欣.廣播電視新聞節目播音主持的情感表達研究[J].記者搖籃,2023(12):27-29.

[2] 李昕.新媒體環境下新聞媒體如何開展新聞傳播工作[J].記者搖籃,2023(12):78-80.

[3] 譚棟.用融媒體理念提升城市臺廣電新聞影響力[J].記者搖籃,2023(12):93-95.

[4] 呂茂隆.互聯網語境下的新聞傳播新樣態與新聞工作新面向[J].新聞采編,2023(5):39-41.

[5] 劉倩茹.新媒體時代下主流媒體新聞傳播的創新模式[J].采寫編,2023(10):79-81.

[6] 張小平,蔡惠福.新媒體環境下新聞傳播意識形態屬性與責任再認識[J].社會科學戰線,2023(10):164-173,282.

[7] 張鑫.自媒體影響下傳統媒體增強新聞傳播效力的策略[J].新聞文化建設,2023(18):11-13.

[8] 林榕煒.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政府新聞發布會溝通效果研究[D].廣州:廣東財經大學,2023.

[9] 王儲.短視頻新聞主持人語言風格特征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22.

[10] 藍天.專題報道出鏡記者的語言表達策略研究[D].鄭州:河南大學,2022.

[11] 毛家鑫.新聞熱點話題在短視頻中的語言表達策略[D].烏魯木齊:新疆藝術學院,2022.

[12] 劉丹,李東平.自媒體時代新聞傳播語言文字應用規范性研究[J].新聞前哨,2021(10):46-47.

[13] 江蒙夢.恐懼訴求視域下電子煙的風險溝通效果研究[D].大連:大連理工大學,2021.

[14] 肖蕾.傳播學視閾下主持人在自媒體中的人格化語言表達分析[J].戲劇之家,2021(13):167-168.

[15] 沙德芳.融媒體背景下移動新聞直播的語言表達研究[J].記者搖籃,2020(9):46-47.

[16] 劉捷.論新聞發布會的告知效果和溝通效果[J].新聞傳播,2020(7):115-116.

[17] 張尹.新聞傳播中語言藝術的表達:評《全媒體視野下的語言傳播藝術探究》[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20(4):129.

作者簡介 于世畔,研究方向:口語傳播。

猜你喜歡
傳播效應新聞傳播語言表達
主題性美術創作的意義生產與傳播效應——以山東“腰斬黃河寫生活動”為例
新聞采訪中如何應用語言表達技巧
熱點新聞事件中網絡流行語產生的原因及其傳播效應
媒介融合背景下融合新聞傳播效應與策略研究
媒體融合環境下提升氣象新聞傳播效應的思考
語言表達綜合訓練
自媒體與傳統媒體新聞傳播的互補性研究
當傳播遇上新技術,媒體人需怎樣的新聞堅守?
運用科技手段提升傳播力
新聞傳播專業碩士產學對接路徑重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